(完整版)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知识归纳

(完整版)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知识归纳
(完整版)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知识归纳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知识点1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概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2.统一蒙古

( 1 )背景: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 2 )经过: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知识点2 蒙古灭西夏与金

3.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由于西夏曾和金交恶,所以金朝皇帝拒绝支援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 1227 年西夏灭亡。

4.蒙古灭金

( 1 )战略: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 2 )时间:1234年,蒙古灭金。

( 3 )影响:金朝灭亡后, 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知识点3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5.背景

( 1 )忽必烈即位: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

( 2 )忽必烈建制: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6.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7.统一

( 1 )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 2 )统一: 1279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3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3(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这是描述的哪个朝代的疆域() A.北魏B.金C.元D.清 2.“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3.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4.元朝在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行省B.州C.郡D.县 5.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6.《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D.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7.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琉球(今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台湾府 8.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开始于() 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 9.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西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元朝设置的管理西藏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三司C.巡检司D.宣政院 11下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这应该是() A.秦朝疆域图B.唐朝疆域图C.元朝疆域图D.清朝疆域图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摘要﹞ 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蒙古族服饰色彩文化 服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产物,是人们装扮自我的“形象工程”或民族文化的“代言人”。通过服饰,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同样,通过服饰的变化,人们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和转型。蒙古族传统社会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之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与现代西方文明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蒙古族传统服饰也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变化的征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失去了主权,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蒙古族开始了近代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一时期蒙古族接触西方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首先,随着沙俄的殖民扩张,蒙古族大片土地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了文化和服饰的巨大变革。这种影响是较为直接和彻底的,同时也波及周边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因此,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等部落的传统服饰纷纷开始西化,尤其是男子服饰尤为明显。其次,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的涌入,使当时包括上层社会在内的蒙古族开始接触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无疑西方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科学技术以及服饰都开阔了蒙古族人士的眼界,但这种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再次,一些蒙古族人士走出蒙古草原,到日本、俄罗斯以及内地城市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教育,但这种途径只局限于社会上层、官员、留学生和为数不多的商人,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比较有限。不过欧洲人的望远镜、茶色水晶遮阳眼镜、礼帽、西式马靴等较为实用并适合游牧生活的物件引起了蒙古族的浓厚兴趣,而且后来在蒙古草原成为一种时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但由于蒙古草原地广人稀,受气候、交通、经济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清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大片开垦草地,蒙古族赖以游牧的草原被开垦成万亩农田,如大青山南麓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经济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蒙古族价值观、生活习俗和服饰习俗的改变。而这种变迁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农民,既受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又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服饰上改长袍为短衣;传统牧业生产所穿的长款袍服已不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服饰的改变不可避免。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加之流动人口的迅速膨胀、治安管理的薄弱,导致了蒙古族居住地区土匪猖獗,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蒙古族珍贵的珠宝头饰和其他饰品经常遇到抢劫和掠夺,这也给蒙古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雪上加霜。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专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一时期蒙古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服饰都发生了巨大而彻底的变革。尤其是繁缛的服饰、带有浓厚游牧特征的穿着礼仪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化特征和大众化趋势上。在蒙古族服饰的功能化演变过程中,生存模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生存模式的制约导致了服饰

第十章_热力学定律 知识点全面

第十章热力学定律 知识网络: 一、 功、热与内能 ●绝热过程: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传热的热力学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内能:内能是物体或若干物体构成的系统内部一切微观粒子的一切运动形式所具有的能量的总和,用字母U 表示。 ●热传递: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要降温,温度低的物体要升温,这个过程称之为热传递。 ●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对流热、热辐射。 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第一定律表述: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作的功的和。表达式u W Q ?=+ 第二定律的表述:一种表述:热量不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另一种表述:(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将其全部用来转化成功,而不引起其他的影响。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的思路与步骤: 一、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者是哪个热力学系统。 二、别列出物体或系统(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外界对物体或系统。 三、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列出方程进行求解,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时,要依照符号法则代入数据,对结果的正负也同样依照规则来解释其意义。 四、几种特殊情况: 若过程是绝热的,即Q=0,则:W=ΔU ,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 若过程中不做功,即W=0,则:Q=ΔU ,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 若过程的始末状态物体的内能不变,即ΔU=0,则:W+Q=0,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放出的热量。

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 热力学第一定律不仅反映了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是等效的,而且给出了内能的变化量和做功与热传递之间的定量关系,此定律是标量式,应用时热量的单位应统一为国际单位制中的焦耳。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 ①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中,自发和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涵义,自发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自发地传给低温物体的方向性,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物体产生影响或需要借助其他物体提供能量等的帮助。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涵义是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或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必须通过第三者的帮助,这里的帮助是指提供能量等,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每一种表述,揭示了大量分子参与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③在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如物体做机械运动具有机械能,分子运动具有内能等。 ④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③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三、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第一类永动机不可制成是因为其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是因为其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熵:是分子热运动无序程度的定量量度,在绝热过程或孤立系统中,熵是增加的。 ①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正如温度反映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大小一样。 ②系统越混乱,无序程度越大,就称这个系统的熵越大。系统自发变化时,总是向着无序程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至少无序程度不会减少,也就是说,系统自发变化时,总是由热力学概率小的状态向热力学概率大的状态进行。从熵的意义上说,系统自发变化时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不会使熵减少。 ③任何宏观物质系统都有一定量的熵,熵也可以在系统的变化过程中产生或传递。 ④一切自然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中,总熵必定不会减少。 ●能量耗散:系统的内能流散到周围的环境中,没有办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加以利用。 四、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的重要性:能源是社会存在与发展永远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是国民经济运动的物质基础,它与材料、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化石能源:人们把煤、石油叫做化石能源。 ●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生物体内的太阳能,储存形式是生物分子的化学能。 ●风能:为了增加风力发电的功率,通常把很多风车建在一起,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已经开始大规模利用风力发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案【最新整理】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统治的一系列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行有效管辖,再次表明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期,我国再次出现民族交融高潮,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塔寺 有人说,一段历史就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多少悲欢离合;有人说,一个朝代就是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多少繁华落寞。今天,让我们追随历史,细细品味,感受元朝作为我国首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时代特色,领略元朝那疆域空前辽阔的威武雄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阅读教材《元朝疆域图(1330年)》,在对比教材P7《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感受一下元朝疆域的范围面积,说说元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2.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提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 3.民族交融表现及影响。 提示:表现:(1)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3)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过渡:回忆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思考元朝是如何有效管理辽阔疆域的。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再次阅读教材《元朝疆域图(1330年)》和“行省制度”一目,思考下列问题: (1)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何?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蒙元文化简介

核心提示: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思汗在他统一蒙古语族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同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在13至14世纪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它涵盖了蒙古族的起源、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蒙医传统疗法、祭祀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族传 统礼仪、饮食、服饰、民间艺术及娱乐游戏等文化。 蒙古族图形美学探议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人自古生活在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文化。蒙古族的传统图形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精神面貌都与蒙古族传统图形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蒙古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漂泊在草原上,漂泊在她的历史之中。我们要了解蒙古族的艺术,必须洞悉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漂泊的风俗情况。传统图形是历史遗产、是历史的积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情况的产物。只有从历史和风俗的信息里才可以找到丹纳所说的“最后的解释”。只要翻看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风格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是同时出现、同时灭亡的。蒙古族传统图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符合这一艺术发展规律。蒙古族传统图形源于漂泊的生活,它以一种“漂泊的文明”的态势展现和延伸在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 在蒙古族漂泊的生活中,“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同蒙古族的宇宙观、思想 意识、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圆”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深深地植入整个民族的血脉当中,因而“圆”的形态出现在蒙古民族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领域。柏拉图说:“创世者在一个球形的方式中创造了世界,球形(即圆形)的外形是所有外形中最完美的”①。另外,古希腊比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性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②。原始人在蒙昧阶段对浩瀚如烟的宇宙充满着无穷的幻想

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1) 【概念归纳】 一、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物,小桶所受的重力G桶。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 F浮=G物-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G排=G总-G桶。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推论: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 2)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3)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 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4)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5)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实现升空的;靠改变自身体积的大小来改变浮力的。 6)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四、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ρ液gV排(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 元朝的统一 练习

第10课元朝的统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涌上东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成吉思汗”属于() A.藏族 B.蒙古族 C.党项族 D.汉族 2.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原来金统治下的女真被划为() A.蒙古人 B.汉人 C.色目人 D.南人 3.唐至元朝,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我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族逐渐整合而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满族 B.回族 C.苗族 D.朝鲜族 4.下列人物,曾组织军队坚持抗元的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韩世忠 5.“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 6.从根本上说元朝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回答: (1)上述引文的作者是谁?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2)上述引文的作者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2)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八下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浮力 1.浮力的定义、方向;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浮力产生的原因; 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有关,而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4.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实验、公式、适用范围; 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 液体所受的重力。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物,小桶所受的重力G桶。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 体所受的浮力F浮=G物-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计算出物 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G总-G桶。 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沉底 画出物 体受力 情况 比较受力情况F浮____G F浮____G F浮____G F浮____G F浮+F支 ____G 比较密 度或体积ρ物______ρ液ρ物______ρ液 ρ物______ρ液 V排______V物 ρ物______ρ 液 V排______V物 ρ物______ρ液 V排______V物 比较状态受____力作用,处于动态 可以停留在 液体的 _________ 处 “_____ ”过程的 最终状态 “_____” 过程的最终 状态 受_____力作用,处于______状态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学习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学历史 导入:播放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回答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 生:蒙古族。 师:提到蒙古族,你脑海里的“蒙古印象”有哪些? 生:成吉思汗、大草原、羊群、蒙古包、马头琴、骑兵、游牧、马靴、马鞭…… 多媒体滚动出示图片,暂停在《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这一张。学生介绍,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由此导入新课。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过渡: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让我们通过对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请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找一找蒙古族兴起的区域,说一说蒙古族生活的环境特点,猜一猜蒙古族的民族习性。 之后,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后活动》中的蒙古族历史文献《蒙古秘史》: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劫财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 七下第11课《元朝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宣政院管理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 2、掌握元朝行省制度建立的史实;知道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3、知道元朝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辖。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行省制度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元朝疆域的范围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3)元朝疆域的特点是:版图我国历史上最大。 知识点二行省制度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3)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知识点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 (3)后来蒙古贵族代表与吐蕃的上层政教代表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4)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 1、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一统局面? 2、行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各是什么? 目的: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 意义: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3、回顾元朝及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元代蒙古族的风俗文化

蒙元时代风俗及文化漫谈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 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别,还有冬夏之分。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亦名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护颈,以防风沙蚊蝇,帽顶有顶珠或雉尾。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没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强烈而无法睁开眼睛,多有骑射之苦,便告诉给察必皇后,皇后在帽子上加缀前檐(《元史·后妃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章浮力

第十章浮力 知识网络构建 ()F G F m g F gV F G F F F F F G gV F G ρρ????????????====-??=-??==??=?浮浮浮排排液排 浮浮向上向下 浮排液排 浮排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压力差 浮力排开液体的体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原理内容公式:;;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压力差法:浮力的计算方法公式法:平衡法: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F G F G F G F G ρρρρρρρρ????? ???? ?? ?? ?? ?? ???? ????????????? ????>>???==???? <??????????????? ???? ?? ?? ?? ???? 浮液物浮液物 浮液物浮液物上浮:悬浮:浮沉条件下沉:漂浮:空心原理:轮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浮沉原理改变自身重力原理:潜水艇改变自身体积原理:鱼的上浮与下沉应用轮船的排水量密度计的原理及用途???????????????? 序号 考点 考频 1 浮力产生的原因 ★★ 2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 3 阿基米德原理 ★★★ 4 物体的浮沉条件 ★★★ 5 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 知能解读:浮力的概念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同是竖直向上的。如图中的3F 所示。

知能解读:(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于周围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而产生的。如图所示,浸没在液体中的立方体,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而上、下两表面处在液体中不同深度,所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不同,因受力面积相等,所以压力不相等。下表面所受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所受的竖直向下的压力,因而产生了浮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即F F F =-浮向上向下。 例如:浸在水中的蜡块,受到的浮力就是水对一蜡块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轮船船底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产生了浮力;埋在水底的桥墩由于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力,故不受浮力。 知能解读:(三)阿基米德原理 1.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 G G m g gV ρ===浮排排排液排 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 排是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 取9.8 N/kg 。 3.阿基米德原理的五点透析 (1)原理中所说的“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包含两种状态:一是物体的全部体积都浸入液体里,即物体浸没在液体里;二是物体的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里,另一部分露在液面以上。 (2)G 排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 G =浮排表示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V 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 V =排物;当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里时,则V V <排物。 (4)由F G gV ρ==浮排液排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5)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但公式中ρ液应改为ρ气。 知能解读:(四)实心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3.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产生历史的前后对比,形成知识迁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看出什么?还能看出和老师有关系吗?大家猜猜我是什么民族?而现在同学们没有发现我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说的民族融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统一蒙古 1.(多媒体展示成吉思汗的画像)教师讲述:蒙古兴起的基本情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的部落,相互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多媒体出示问题: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目标导学二西夏和金的灭亡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多媒体展示蒙古统一中国形势图)学生读教材理清蒙古统一中国的过程 答案提示:西夏—金—南宋。 2.(多媒体提出要求:分组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本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 提示:1.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面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7年。他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东方世界。据说,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黄金遍地的东方大国产生了由衷向往。(展示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图片) 教师设问:你知道元朝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吗?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在政治上实行何种制度? 二、新课学习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元朝的疆域》。 再展示汉朝和唐朝的疆域图,提问: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而在汉唐时期,这些地方都不在领土范围内。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展示白塔寺图片。 教师展示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提问: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元朝。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1)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智慧树知到《蒙古族传统艺术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蒙古族传统艺术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了解蒙古民族的传统艺术成就和特色,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 A:开拓人文视野 B:提高审美修养和精神境界 C:增强民族认同感 D:树立民族自信心 正确答案:开拓人文视野,提高审美修养和精神境界,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2、蒙古族游牧文化在历史上程度不同地容纳了狩猎文化和(),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A:佛教文化 B:农耕文化 C:基督教文化 D:伊斯兰教文化 正确答案:农耕文化 3、()是蒙古人自古以来基本保持的生产方式,经长久的历史实践,蒙古族人民创造出了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A:航海探险 B: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C:逐水草游牧 D:易货贸易 正确答案:逐水草游牧 4、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A:马背民族 B:沙漠民族 C:航海民族 D:狩猎民族 正确答案:马背民族 5、我们可以从( )对蒙古族传统艺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悟。 A:蒙古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赏析 B:蒙古族呼麦艺术赏析 C:蒙古族长调民歌赏析 D:蒙古族马头琴艺术赏析 正确答案:蒙古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赏析,蒙古族呼麦艺术赏析,蒙古族长调民歌赏析,蒙古族马头琴艺术赏析 第二章 1、( )图案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彩陶纹饰中普遍使用,多以二方连续和边缘图案的形式出现,在民间有五畜兴旺、牧业丰收的含义。 A:哈木尔纹 B:回纹 C:犄纹 D:哈那纹 正确答案:回纹 2、乌珠穆沁仍然保留着元代服饰尚()的习俗,在合适的季节,男女皆喜穿()色长袍。 A:绿 B:青

C:蓝 D:白 正确答案:白 3、()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形,主要由头箍、发夹两个部分组成,保留着狩猎文化的特征。 A:布里亚特 B:巴尔虎 C:鄂尔多斯 D:巴林 正确答案:巴尔虎 4、()和()是蒙古族男子狩猎、防身和取火必备的两件配饰。具有带来好运的象征意义。 A:长剑 B:蒙古刀 C:弓箭 D:火镰 正确答案:蒙古刀,火镰 5、蒙语中的“图拉嘎”意思是(),在游牧民族的心目中有着非常神圣的地位,现在多用于礼仪、祭祀等活动。 A:火灶 B:大锅 C:银碗 D:木桶 正确答案:火灶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第十章知识点总结.doc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一节预备 一、酸碱指示 定: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示不同色的物叫做酸碱指示。 常的酸碱指示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溶液。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如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含H +的溶液),遇碱溶液(含OH -的溶液),在中 性溶液中呈紫色。 无色酚溶液遇酸溶液不色,在中性溶液中不色,遇碱溶液。 并非所有的溶液都是中性的。 水溶液呈碱性的:碱、小打等。 水溶液呈酸性的:硫酸、硫酸等。s 二、干燥 1.使用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我学的干燥有氧化、硫酸、氧化、化等。 氧化易潮解;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可以与水反:CaO+H 2O=Ca(OH) 2 3.氧化 氧化等碱性干燥不能干燥化、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4.硫酸 硫酸等酸性干燥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 三、复分解反 定: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叫复分解反。 特点:交成分,价不。 反生的条件:生成离的物(水、气体或沉淀)。 置反和复分解反没有先后序,可同生。 第二节酸 一、酸的定和分 酸:物溶于水,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由于酸、碱、溶于水会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的水溶液具有性。 含氧酸(命名“某酸” )H2SO4(硫酸)、 H2CO3(碳酸)、HNO 3(硝酸)、 H2SO3(硫酸)??酸 无氧酸(命名“ 某酸”)HCl (酸,学名酸)、HF (氟酸)、 H 2S(硫酸)?? 特殊的有机酸:CH 3COOH (醋酸,又名乙酸)有刺激性气味,易 酸的离: HCl=H ++Cl -,H 2SO4=2H ++SO 42-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4(含答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西夏D.元朝 2.下列关于元朝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 B.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范围内 C.南逾阴山,北越海表 D.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尧舜时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省制 4.下面是历史上某一朝代行政区划图(局部)。有关该朝代历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B.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C.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D.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下列制度创立于元朝的是()A.世袭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6.元朝时,现在的北京人归哪个行政区管辖?() A.尚书省 B.辽阳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7.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期的名称是()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8.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马可?波罗来华③回族形成 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9.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不属于其进步性表现的一项是(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10.我国元朝时开始实行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关于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②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③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④有利于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2)该制度有何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