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谈国内NGO面临的人才流失困境

泛谈国内NGO面临的人才流失困境
泛谈国内NGO面临的人才流失困境

泛谈国NGO面临的人才缺乏困境

NGO是英文单词“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的缩写,可直译为“非政府组织”,目前世界围广为认可的NGO的基本特征有“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但是在定义“中国的NGO”(C-NGO)时就必须将其纳入本土化的考虑,这个过程中,C-NGO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缺乏独立性与自治性,然而这些缺陷也或多或少地导致了国NGO人才缺乏的困境。本文通过对国NGO的现状、造成人才缺失的原因、国外成功事例以及中国NGO的远景四方面论述国NGO人才缺乏的困境。

一、国NGO的现状?原因?

NGO在国的生存可以说是相当艰难的,从政策制度方面来看,主要有四个原因。①

首先,NGO组织很难在中国本土成为合法的“非政府组织”。国的NGO 注册条件很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业务主管单位,必须由一个政府的机构向民政部担保,一般的政府机构不愿意做这个担保。因此,有些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无法找到“婆家”,很多NGO往往采取工商注册的形式,但这样一来,在减税免税上就很难获得合法待遇。此外,原始资金与注册金数量的规定标准过高,使NGO的设立面临极大困难。

其次压力来源于我国对NGO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我国大约有300万家民间组织,然而真正经过民政部门登记的只有32万家——这些往往都有着官方背景。

第三,税收优惠立法规定不规,执行不到位。NGO不以营利为目的,无偿从社会取得资源,也无偿向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在许多国家NGO被列为免税对象,或者享有许多减税甚至免税的优惠。但是据我国一些NGO组织反映,他们得到的税收优惠非常有限。

第四,NGO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协调困难。不容否认,政府部门中的行政观念中还有“恐非症”,即害怕NGO,结果导致两种奇怪的局面:要么是,政府

无力做到的,谁也不要做;要么是,民间组织只好“非法”做好事。

另外笔者认为撇去制度方面的因素不谈,导致中国NGO发育不良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来自NGO部的人才缺乏。清华大学NGO研究所1999年上半年启动的一个为期三年的全国性大规模调查发现:人才匮乏,知识和信息的严重不足是制约中国NGO能力建设的主要瓶颈。②笔者看到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企业,三流人才到NGO”。这句话很可以反映现实,试问国NGO的管理层中有多少是受过正规管理学教育的?可以说绝大部分的NGO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的和尚”,虽然他们可以凭经验说话,但是在决策和规划时还是会有底气不足困境。另一方面,从目前的NGO的专职人员来看,一部分是社会工作背景出生的专业社工,这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趋势,但是仅仅是社工的背景就可以胜任各种类型民间组织的工作吗?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可以在NGO开展公益活动时成为中流砥柱,但就目前的社工教育来看,他们的知识储备缺乏还是会成为NGO发展的阻隔。

二、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

造成国NGO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人才吸引力不足”和“人才流失”两方面来看。

1、人才吸引力不足

笔者认为出现人才吸引力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在于NGO的可用资金的不足。许多组织一年的可用经费都在十万元以,在强烈地希望能有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必须解决服务经费和职工工资的双重困扰。在一些民间组织的招工简章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普通员工的月工资在1000-3000元之间,试问一个从高等院校毕业的人才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的压迫下是否有可能选择这样一份职业呢?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就是一些民间组织的领导者通常是兼职性质的,换而言之,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的NGO已经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一种富人的“慈善事业”了呢?

其次,对于绝大多数的NGO组织而言是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的,尤其是一些未注册的民间组织。从NGO的概念上来看,它是属于区别于政府与企业的“第

三部门”,政府对NGO的态度也多少有一些若即若离,这种关系表现在资金上很少支持却在行政上加强管束。在这里,我暂且称这些未注册的NGO为草根组织,对于草根组织而言除了在经费上的考虑外,需要顾虑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活动的社会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志愿者的招募受到限制等,在政府没有认可的前提下,一切活动都极有可能成为“非法活动”。

最后,让我们把视角切换到媒体关注度上。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中,与其说社会的焦点成为媒体的中心,不如说是媒体的焦点会成为社会的中心。纵观几年来媒体的报道题材,几乎很少会看到有关NGO的报道,当然这也或多或少取决于政府的提倡度,但是假如媒体能够扩大NGO工作和成效的曝光度,是否也会促进NGO对人才的吸引力呢?

2、人才流失严重

对于人才流失,笔者最先想到的便是NGO中志愿者流动性过大。在民间组织中,很多活动的开展都是依赖志愿者的奉献,这种“奉献”包括了精力上的、时间上的、物资上的等。而这些志愿者团体的人员构成有超过70%的是学生,一方面学生有固定的假期可以利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招募远远方便过说服一些上班族参与公益活动。但同时面临的困境是学生志愿者会因为升学或者考试的压力而中断参与民间组织的志愿服务,这样就影响了NGO一些项目的传承性,对其项目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困扰。这样一来,民间组织就面临着“每做一次活动就要培养一批志愿者”的重大责任,对于活动的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对于一些专职员工而言,有一部分只是将NGO作为职业升迁的跳板。一些高校毕业生会因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而暂时“屈就”于NGO之中。NGO 的门槛不高以及工作经验的累积是他们选择NGO的重要原因,然而一旦他们觅得更优的就业机会,跳槽会是他们最终的选择。于是,这样就导致了NGO培养的人才最终流失到其他领域,接踵而来的是新一轮的培养。试问NGO是否就成为了“人才孵化器”呢?但是换个角度而言,这种局面的形成也多少因为NGO 机构运作不完善而造成的,假如NGO的工作更具有吸引力且有更多得发展余地,让员工找到工作乐趣与自身价值,这些“动机不纯”的专职员工最终也会打消他们“跳槽”的念头。

三、NGO人才吸引的实例——从国到海外

在国,也有部分的NGO发展的比较完善,无论是从机构运作、资金筹募、活动开展还是人才的吸引都比较完善,在以基督教青年会(YMCA)为例。YMCA 是一个全球性的NGO,在许多国家都有其固定的服务项目,大多以为背景。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YMCA面向社会的活动大多都做到了“去化”,在会员吸收以及志愿者招募时,已经完全淡化了对信仰的要求;在服务的领域和容上,更是趋向多元化和社会化。据笔者了解,YMCA对人才的吸引一方面是来源于其自身项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得利用了组织与员工的“心灵契约”。

罗山市民会馆是学界研究的“常客”,这个市民会馆是YMCA的一个大胆尝试,也是国NGO发展第一个成功的案例,它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于这个会馆而言,不仅给市民提供了活动的平台,还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不论是政府还是媒体都对这个会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对YMCA打响自身品牌以及后续活动的开展都有很强大的推动作用。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是来源于阿里吉斯《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他的主要观点是:如果主管采用一种积极的管理方式,那么雇员则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雇员稳定的工资、工作及自主权等),雇员就会减少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之后,经过莱文生等人的发展,将其定义为: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间事先约定好的、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怀有的各种期望,是不成文的契约。③

YMCA中的“心灵契约”体现在组织与员工以及组织与志愿者两者之间。笔者认为要建立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心灵契约”取决于该组织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管理。其中不仅包括高效的招聘、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有一个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以及良好的组织文化。美国领导科学领域的专家库泽利说:领导者要树立服务的意识,睿智的领导者知道服务和支持要比指挥和控制产生更多的能量、才干和责任感。(出处?)或许有一部分源于青年会的背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Not to be served but to serve)的服务理念可以说是深深扎根于组织部,而总干事的个人魅力也是凝聚人心的一个重要外因,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另外,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看,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导向、规、凝聚力和激励的作用。YMCA构建了一个能够留住人才的组织文化——“施比受更为有福”,虽然这句话出自圣经,但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都能引导员工奋发向上、包容,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笔者想着重谈一下该组织与其志愿者之间心灵契约的建立。YMCA通过与高校的良好关系招募了一批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在志愿者与组织关系得维系上,该组织可以说是破费心思。首先,他们利用自身活动的优势留住了一批核心志愿者。比如从2001年启动的“绿色地球——蒙植树治沙”活动就是很好的一个典,青年会给了青年人一个平台去构建自己的社会价值并且扩大了人际网络,让青年人能够从公益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在这些核心成员开始利用他们的社会网络为组织招揽了更多地青年志愿者,成为博特结构洞理论中的“结构洞”(怎么没有说明地突然跳出一个理论?),壮大了该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另外,该组织也时常能够为一些“忠实的”的志愿者提供福利。比如在一些与海外NGO的交流项目中,他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始终为组织效力的志愿者们,在提供出访机会的同时为他们承担一部分的费用开支,于情于理都会留住志愿者的心。

纵观YMCA对人才吸引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不论是在“事业留人”还是“情感留人”上,都值得国其他NGO效仿。

在海外的众多NGO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以新加坡的TOUCH Community来说,暂且不谈它利用教会的背景留住人才,他们吸引人才的方式也有许多闪光点。

新加坡TOUCH在国立大学以及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大学中都有“BE FRIENDS”的项目,其是服务客体一些新加坡的留学生,TOUCH中的资深志愿者会结对帮助新生克服一些生活、学习上的不适应,并帮助他们安排假期以及其他事宜,每年的开学之际都是他们招揽志愿者的绝佳时机。那么对于一些初涉海外的留学生而言,情感上受到了强大的依靠,自然会逐步成为他们的一员,这种归属往往都是相当坚固的。其次,新加坡政府有鼓励在职员工参与志愿活动的政策,这也很大程度上方便TOUCH留住志愿者人才,不论是升学还是升迁都对志愿者的服务

影响甚少,这也促使了一些志愿者成为了TOUCH中的兼职员工。

其实对这两个案例分析不多,是否这两个个案就能代表从国到海外的整体?或者总体上概述一下国海外的人才吸引的情况?国海外之间是否有可以对比分析的地方?这些都是处理案例的一些技巧吧?

四、中国NGO的(人才?)远景

尽管中国NGO发展存在着种种困难,但笔者认为中国NGO依旧存在着吸引人才的魅力。

首先,要加强对组织部员工的培训。让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发现:员工在看待一项工作时,最看重的是事业上的成就感,其次时被赏识、工作本身、责任感、晋升机会,而工资和奖金被排在后面。员工在一段时间会关注薪水,但如果员工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但靠金钱是留不住他们的。如何满足员工的事业心?NGO 从事的是高尚的公益事业,除了要向员工说明他们的工作的意义和影响外,组织要把重点防在赋予发展机会来稳定和培养现有的人才上,而不是简单地得到或引进人才。保留人才最成功的策略之一就是培训。培训可以满足人才自我提升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与组织绩效和培养人才对组织的忠诚度。

其次,中国的NGO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来提高社会的认可度。笔者将中国的NGO组织划分为主流和非主流两类,主流的NGO包括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等自上而下的G-NGO;非主流的则是以草根组织为代表的quasi-NGO,如“热爱家园”、“绿色希望”等自下而上建立的民间组织。一般地来说,主流的NGO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广泛的媒体关注以及社会的认可,而对于非主流的NGO而言,则缺乏政府的支持以及媒体的关注,往往是默默地做好事,可被视为雷锋式的人物。在这样一种对比下,显而易见的是这些草根型的NGO在获得法律认可的前提下就必须扩大自己活动的影响力,媒体无疑是绝佳的选择。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可以获得的收益是:媒体的关注、政府的支持、基金会的资助。只要打破NGO闭塞信息的高墙,就会有更多的人才被NGO吸引。(最好加上一些媒体负面影响的论述)

最后是对学生志愿者的长远投资。NGO在招募志愿者进行活动的过程中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服务信念。现在有越来越多的

学校要求学生在课余进行志愿者服务。以为例,教育署规定每个学生每年必须有250小时的服务时间,这很大程度上给机构提供了一种吸收人才的机会。有一些机构就会设置一部分资金专门运用于志愿者的活动策划案,这样一来就为志愿者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让这些志愿者看到自己的努力是获得支持的,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机构吸收优质项目企划的很好时机。只要志愿者对机构的归属感形成,他们就会更尽心地为机构进行服务。再试想一下,假如在几年后学生志愿者成为了某企业的主管或某基金会的主席,他们会因为对该机构的偏好而或多或少地解决NGO的运作经费问题。

总之,在转型时期,中国NGO发展面对的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国际等各方面环境都是富有挑战性的,也充满了机遇;反过来,NGO的发展又将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助推器。④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NGO的发展,以积极的心态看待NGO的人才缺乏困境。

参考文献:

①朱永新《NGO发展需要更好的制度环境》

②王名胡文安《加强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教育培训的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二期

③吴其伦卢丽娟钱刚毅《心理契约:团队协同的心理基石》,《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十期

④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世界管理》2002年第8期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61852914.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

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 打开文本图片集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中小工业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培育了大量中小企业活跃于工业领域创业创新,有力促进了浙江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工业经济活力。但是,由于浙江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例如,产业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层次低、以及价格低等“四低”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成为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宁波市在解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问题,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通过企业家座谈会、考察企业等方式对奉化、宁海、象山三地的5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倍增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2021年宁波全部工业产值突破*****亿大关,达到*****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增长17.9%。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跨上3000亿元新台阶,达到3005亿元,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81亿元,增长12.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3077亿元,增长20.2%。 (二)工业经济从量的扩张逐步向质的提升转变 通过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高,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1%,比2021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65亿元,增长12.4%,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9.6%,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2021年新认定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家,通过组织“中小企业信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 研究生课程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学号: 20121811219 姓名: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行政管理(公共经济方向)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课教师:梁凯音、刘建萍 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17日

《》课程研究生期末论文评阅表 考核形式:论文 选题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学生应围绕哪些领域、方面写作) 字数要求:_________字满分分数:_________分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_______________ 评分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从哪些方面评定分数,下列指标项仅供参考,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论文要求对指标项进行调整。) 研究生院培养办制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但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困境、经济动力不足的困境。对此,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思想,把握好中国经济转型的这个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总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经济;困境;对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GDP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到2011年达到47.3万亿美元,特别是在2011年,GDP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奇迹般发展的主要是两大支柱: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在于,在实现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实现规模优势,集中用于经济建设。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闭门造车”式的传统苏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扫清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与竞争能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漏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困境,如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汇集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成为十分紧迫的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我们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走入今天的经济发展困境模式。中国模式在创造着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那些曾经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因素,正在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阻碍;曾经带来增长的源泉,正成为带来增长问题的源泉。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1.1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三高”(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两低”(低质量、低效益),“一依赖”(能源与矿产资源依赖于国外)。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恶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12%。在出口方面,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多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品。虽然我们的自然资源储量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很低,在整个世界的排名处于下游。煤炭我们的人均可

浅析传统媒体衰落原因及其出路

浅析传统媒体衰落原因及其出路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与完善,21世纪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为满足大众对信息的需求,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即和传统媒体相对立的新兴媒体——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不到几年,网络媒体就异军突起,传统媒体纷纷受到冲击。有些也逐渐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读者结构老龄化。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呈现老龄化现象。我们知道,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满足受众需求。当受众对传统媒体所提供信息的需求逐渐下降时,必然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另一方面,因为网络媒体是新兴媒体,属于新事物,发展势头很猛,而对于偏爱于求新求异的青年、青少年来说,新兴媒体无疑更具吸引力,更适合他们的口味,是一盘好菜。 二、传统媒体如报纸,其传播信息的过程具有周期性,日报只能每天发行一次,周报也只是一周一次。这种传播的周期性、间隔性、间断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及时传播与流通、交流,不能方便、快捷、迅速地向受众传达信息。而网络媒体则不同,网络媒体可以随时、随地以互联网的形式传播信息,其速度之快,内容之新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如最近很流行的微博。 三、受纸质媒介的弊端影响。当今,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他们需要个性化的东西。网络媒体恰好迎合了这点,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读者的阅读习惯。使纸质媒体的优势渐渐丧失并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四、从企业、集团自身来讲,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制度落后,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导致传统媒体走向衰落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因此,传统媒体要想冲出新兴媒体的“强力围剿”,首先就需要先了解自身与新兴媒体的关系,理好关系,传统媒体把握好了与新兴媒体的关系,才能在竞争中知己知彼,获取有利的位置,从而做出应对策略,改变经营方式,经营理念,调整方案,积极应战。 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是什么呢?从理论上来分析,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是智者生存,优胜劣汰,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合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哲学观我们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各自独立、相互并存相互互补。

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某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一)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就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公司而言,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流失是企业资源的最严重损失,这种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关键人才的流失将影响和带动大批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该公司的研究,调查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内外因素,提出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最终将结果运用在同类型的公司中,为他们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帮助其明确影响企业人才的流失,并针对原因,找到适合的留人办法。同时,对于企业人才来说,能够更加明确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选题背景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起步晚,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再加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人才的管理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的中、小企业还没成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流动也频繁,其中不乏一些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人才的流失,也逐渐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学年论文 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082 姓名: 杨盈盈 学号: 2008221037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学年论文教师评阅表

浅谈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政府也出台政策来予以支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创业者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本身的能力问题,社会经验欠缺,对行业的把握,创业环境不理想,政策实施不积极,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乏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创业现状不太乐观。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对如何解决做出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热门话题。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多大学生人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的高峰,一岗难求的时期,给自己寻找另一个发展空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

值,并且得到社会认可,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我国政府也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支持,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较好的环境。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发展及其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大学生能够成为创业大军中的特殊群体,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有着突出的的优势。 其一,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大学期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着较系统的掌握,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二,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对传统观念及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其三,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激情,并且精力充沛。他们渴望成功并且愿意为之努力。不惧失败,敢于尝试。 (二)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受到全球性学生创业热潮的波及,大量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在我国,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聚集了清华、北大等高校学生的创业计划,引得各大媒体关注,激起了无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掀起了全国大学生的创业风潮。而1999年第二届创业设计大赛中,多个小组在清华科技园注册公司是真正意义上创业活动的开始。到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宣布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对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起了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学生创业处于一种狂热的状态。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过于简单,对其前景的期望也过高。当时,多数学生仅凭借一股激情便希望取得成功,显得过于理想化而不切实际。 在最初的狂热之后,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逐渐变化。激情依旧的同时理性增加。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也冷静地思考。认识到了创业的艰难,意识到创业不仅要拥有热情,同时也需要诸多如资金、适当环境等的因素。此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一改过去盯住高科技行业不放,企图一鸣惊人的想法,表现的更加务实。不论是对行业的选择,还是对创业时机的把握以及对创业风险的认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业心理在逐步成熟,大学生的创业状态也朝着平稳健康的状态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来源:京华时报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归纳为: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各种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同时,发展经济的优势也有很多。在这种状况下,要有忧患意识,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勤奋。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Q:如何把握经济状况有什么简单方法? A:不看经济数据就看煤电油运 2011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增速下行。曾有人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把握中国经济状况?我说有,不看数据,就看煤电油运。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他观察经济看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西方媒体称之为“克强指数”。我看宏观经济,就看煤电油运。如果煤电油运紧张,说明经济在往上走;如果煤电油运过剩,说明社会需求疲软。 比如说电,生产多少产品就需要消耗多少电。2012年12月,全国日用电量140亿千瓦时,2013年1、2月份日用电量129亿千瓦时。电和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计算起来很复杂,可以从以往的对比中简单看出它们的关系。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全国用电总量4.7万亿千瓦时,即一度电带来10元钱的GDP。2013年1、2月份比2012年12月份,一天少用电11亿度,可见经济增长掉到了什么程

度。此外,煤炭库存量的急剧增加、铁路运输货运量的下降,都印证了经济疲弱。 为什么经济会下行?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出口受阻。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中国出口受阻。2011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率为24.9%;2012年4月增长4.9%;2012年7月,出口同比增长1%,扣掉价格因素几乎没有增长。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出口依存度,2011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是0.25略高一点。这意味着中国有超过1/4的庞大国民经济活动与出口紧密相关。可见,出口受阻,经济不可能不下行。 2012年讨论欧债危机时,都在争论中国要不要救欧洲,我认为要救欧洲。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现在不是这样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现在不是他们烂下去,我们好起来,而是他们烂下去,我们会受牵连。 Q:中国出口为什么会受阻? A:传统增长方式已到穷途末路 有人认为可以等待外部形势好转,再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继续干。我觉得这不正确,对出口受阻导致中国经济下行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根本问题在我们自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能放到外部需求上。我们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把经济支撑点放到扩大内需上。要扩大内需,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1997年到现在,我们在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上确实有进步、有成就。但也要承认,我们没有根本性成就,没有实质性进步。所以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一有病,我们就咳嗽;他们的经济一衰退,我们的工厂就被迫减产甚至关门。 具体说来,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没有受阻,受阻最严重的是传

公司的人才流失问题探讨提纲

公司的人才流失问题探讨提纲 目录 1 绪论 2 公司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 3 公司人才流失原因 4 公司人才流失的对策 提要 人才问题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才竞争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首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之一。想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要依靠构筑人力资源竞争力,拥有比对手更优秀、更忠诚、更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人才。但是在企业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使得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够,甚至使得人才离心,最终使得人才离开公司,造成人才流失。 关键词:员工流动,人才流失,竞争力 背景及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国已顺利加入世贸组织,国门已逐渐打开,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及大型集团将参与我国市场的争夺,因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而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的部分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一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

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在我国的这些企业中往往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论文正文 1.1国内外研究状况 1.1.1国外研究状况 1.1.2国内研究状况 1.2题目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构成及研究内容 2.1 公司简介 2.2 公司人才流失的现状 2.3 公司人才流失的影响 3.1 公司人才流失的内部原因 3.2 公司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 3.3 针对A公司不同层次员工的具体原因分析 4.1更新企业的人才管理理念 4.2 运用各种吸引人才的策略 4.3形成适合的企业文化 4.4 提高领导者素质 4.5 针对A公司不同层次员工的具体对策 结论 人才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动力源泉,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 十大困境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

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

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困境分析【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困境分析 摘要: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科技创新及其绩效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政府失灵”困境,应从矫治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非农偏好、理顺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减少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完善创新与激励政策等方面入手予以破解。 关键词:科技创新投资;政府失灵;管理;激励 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绩效。国内外学者就政府投资对农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RobertEEvenson以375项农业科研项目投入为材料,对农业科研投资回报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回报率高达49%;David、Hall和Toole对1957年后发表的30余篇有影响力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学者公认政府的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出互补的关系;Zvi?Gr11iehes、YujiroHayami等基于农业产品的公共性,对农业科技投资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为政府制定

对农业科研支持的政府提供参考;国内方面,如林毅夫对农业科研投资受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科研投资收益率达到100%甚至更高;黄季焜研究认为,农业科研投资收益率一般为73%~108%;钱克明研究表明,政府对农业科研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高达11.87元的回报。同时,国内大多数学者已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对象和范围,并明确主张根据农业技术的类型来区分政府与私人部门等投资主体。如黄季焜、胡瑞法、高启杰和陆彩兰等学者认为政府投入的对象则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知识产权不易得到保护、技术难以物化、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农业侦测与发展战略研究上,具有“公益性”特征[1-5]。国内外大量研究涉及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政府失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影响问题,指出破解政府失灵困境的必然性。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政府投资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对维护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长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逐渐加大。2014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了50%,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稳定粮食产量、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基础。破解政府失灵困境,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无疑具有强烈的现

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形势与政策》结业论文 题目:《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姓名王东学号201301030135 教学院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海洋油气工程2013级 时间2016年11月8日

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从国内看,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要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但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破解转型升级、和谐发展、改革创新三大难题。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关键词:转型升级和谐发展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冲击后二次探底的威胁,也增加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从国内看,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模式潜力已经耗尽,其负面后果清楚显现: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产能过剩,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贫富差距过大,不公平因素增加,社会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效率和效益低下……面对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中国经济如何保持稳中求进,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国人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理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的经验,探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走可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在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指引下,GDP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基本完成了“资本积累”。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5%以上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促进作用。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 100

网络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困境和出路_以重庆本地三家报纸为例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一出现就立刻成为时代的新宠,以其快捷、及时、互动、广泛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报纸造成了很大冲击。国外各大报纸销售、广告营业额下降;中国的报业也在经历了20年的高歌猛进之后,以2005年为“拐点”进入到了“微利时代”。以重庆为例,2006年以来,《热报》《法制报》《重庆经济报》等相继停刊,《重庆青年报》《时代信报》等转为内部刊物。传统报纸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一、网络媒体环境下纸媒面临的困境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优势 何为网络媒体?南方报业集团的老总杨兴锋眼里的网络新媒体,即是以“数字化、全球化、网络化、海量化、检索化、开放化、交互化、虚拟化、即时化、交融化”为特点的基于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新的传播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1]。网络媒体也可发布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提到中国网络媒体的起家,可以追溯到1993年,即《杭州日报》开辟的电子版。到1995年底,中国第一批网络媒体的数量也仅七八家。而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关键年份则在 1996年至1997年。有数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 国共有193家网络媒体,其中能够刊登原创新闻稿件的网络媒体96家,全部为政府新闻网站[2]。目前,重庆本地具有刊登原创新闻资格的只有华龙网一家网络媒体。而腾讯大渝网、重庆热线等网络媒体只有转载权。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有以下三大优势: 第一,时效性上的优势。以前标榜新闻时效性的纸媒,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只能被重新定义。时效性是相对而言的,报纸的出版周期一般为24小时,而网络媒体则是随时刷新。毋庸置疑,随着上网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户也会慢慢形成一种共识:网络新闻才是来得最快的。以重庆为例,2008年以来,凡是重大新闻,几乎都是先从网络媒体发出。“汶川大地震”、“重百假炸弹案”、“亮点和重庆打黑”等重磅新闻,首先从腾讯大渝网、华龙网、天涯重庆掀起,而紧随其后的《重庆晨报》《重庆时报》等纸媒行业只能靠事后的细节和权威的发布来挽回局面。这也是 2009年重庆诸大网络媒体纷纷改版和上线的原因所 在。因此,纸媒应该重新思考新闻时效性的内涵,从其他方面来弥补不足。 第二,内容上的优势。首先是信息量。早在上世纪 90年代,《重庆晨报》《重庆商报》等重庆各大媒体创 刊之日起,信息量就一直是报社非常器重的原则之一。目前,在重庆市场份额中有一报独大之称的《重庆晨报》更是凭借其海量的信息,甚至不惜一天120个版的阅读,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量也堪称佼佼者。然而,我们再看一看网络,一个新闻网站门户的信息量足以达到120个版的信息量,且不说其子栏目。其次,在线互动的优势。网络媒体的互动和传统媒体有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在线互动。传统媒体的互动方式多采用电话和现场。而网络媒体则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让读者在家互动,互动效果更为及时和真实,互动的乐趣大大提高。 第三,运营结构的优势。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最大的优势即是成本。对于网络媒 网络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困境和出路 —— —以重庆本地三家报纸为例程婷婷 摘要: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传统报纸的生存岌岌可危。以重庆报纸为例,2006年以来,《热报》《法制报》《重庆经济报》等相继停刊,面对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重庆本地的报纸利用大渝网进行报网融合,或是开辟自己报纸的网站,试图在网络媒体的行业中分一杯羹。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纸媒行业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未来纸媒的改革与出路。关键词:网络媒体;纸媒优势;报网互动;小型化报纸;转型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13-0159-03 作者简介:程婷婷(1983-),女,云南曲靖人,西南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收稿日期:2011-04-15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32011

博弈论论文囚徒困境的启示和思考

囚徒困境的启示和思考 二、囚徒困境的解释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 实际上囚徒困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下面举两个进行说明

三、经济学例子:关税战 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以两个选择: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 当一国因某些因素不遵守关税协定,独自提高关税(背叛),另一国也会作出同样反应(亦背叛),这就引发了关税战,两国的商品失去了对方的市场,对本身经济也造成损害(共同背叛的结果)。然后二国又重新达成关税协定。(重复博弈的结果是将发现共同合作利益最大。) 四、商业例子:广告战 商业活动中亦会出现各种囚徒困境例子。以广告竞争为例。 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二公司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此二公司可以有二选择: 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 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背叛) 若二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二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二公司的收益,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要二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除了这些还有的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公共产品的提供,商家的价格战等等,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五、“囚徒困境”现象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以上几个关于囚徒困境的例子,特别是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可以将博弈论的一些知识运用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类似的情况之下给人们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指导。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看不见的手”还有更多内涵,有待我们去发掘。 本文主要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从中发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义启示。 第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一名优秀的经营者,无论做任何决策还是考虑问题应该有战略眼观,特别是在做出对企业乃至行业今后发展的竞争策略时,从长远出发,做正确的决断。 第二,保存对手就是保存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让竞争对手发展就是自己发展,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共谋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避免两败俱伤的情况。 第三,市场竞争不是纯粹的竞争,在义和利之间应该如何取舍,是一位有战略眼观的企业家该做的第一个选择。 2杜兰:走出“囚徒困境”《通信企业管理》[J] 2003年第4期,第31页

阿里巴巴公司人才流失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阿里巴巴公司人才流失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人员的管理也渐渐的从人事劳资管理转化成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以及以人为本的资源管理阶段,从而表现出战略性的人才管理阶段的发展态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大量出现,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加大了对于人才的需求。但是因为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使得人力资源出现大量流失的情况。 本文通过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等方式对阿里巴巴公司的人员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激励措施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调研分析,认为阿里巴巴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处于传统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不清,各种管理手段效果不佳,尤其是绩效和薪酬管理上的不完善,使得人才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提高认识,而且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员工激励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善。 本文首先给出了论题的国外的研究现状和论文本身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理论概述。并讨论了关于阿里巴巴公司的管理制度以及公司文化,从而了解阿里巴巴公司人力管理的运行模式,从中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性方案。论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结合,探索了二者结合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流失;绩效管理;薪酬管理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based Alibaba Brain Drai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a labor management personnel become importance of talent and training, as well as people-oriented resource management phase, which show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trategic talent management phas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s Internet companies have appeared in large numbe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usiness allows companies to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talent. But because the Internet behi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ke the situation appear huge loss. Through quantitative survey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of Alibaba's staff recruitment, train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incentives and oth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s for research analysis, that Alibaba is in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management stage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go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unclear, a variety of management tools to poor effect, making the brain drain phenomenon is growing, to solve this problem, not only to raise awareness, but also to continue to impro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employee motivation and corporate cultur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mprovements to make the appropriate. This paper gives the topic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itself, as well as an overview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discussed about Alibaba's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rporate culture, to understand Alibaba workforce management mode of operation, which identify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programs. Research papers to some extent,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xplore a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both modes. Keywords: Internet; brain dra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alary managem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