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度测定

不确定度测定
不确定度测定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测量的目的是确定被测量值或获取测量结果。有测量必然存在测量误差,在经典的误差理论中,由于被测量自身定义和测量手段的不完善,使得真值不可知,造成严格意义上的测量误差不可求。而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反映着测量水平的高低,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就是评价测量结果的质量。

图1

1 识别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识别应从分析测量过程入手,即对测量方法、测量系统和测量程序作详细研究,为此必要时应尽可能画出测量系统原理或测量方法的方框图和测量流程图。检测和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可能来自:

(1)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

(2)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6)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最大允许误差、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即导致仪器的不确定度;

(7)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8)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它参量不准确;

(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10)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分析时,除了定义的不确定度外,可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人员、测量方法等方面全面考虑,特别要注意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的不确定度来源,应尽量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2 定义

2.1 测量误差简称误差,是指“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2.2 系统测量误差简称系统误差,是指“在重复测量中保持恒定不变或按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系统测量误差的参考量值是真值,或是测量不确定度可忽略不计的测量标准的测量值, 或是约定量值。系统测量误差及其来源可以是已知的或未知的。对于已知的系统测量误差可 以采用修正来补偿。系统测量误差等于测量误差减随机测量误差。

2.3 随机测量误差简称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测量中按不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随机测量误差的参考量值是对同一个被测量由无穷多次重复测量得到的平均值。随机测量误差等于测量误差减系统测量误差。

μ-kσ

μ+kσ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残差

误差

测得值概率

分布曲线

测得值

总体均值

参考量值

样本均值

图2 测量误差示意图

2.4 测量不确定度简称不确定度,是指“根据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若干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根据一系列测量值的统计分布,按测量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随机效应引起的)进行评定,并用标准偏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则可根据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所获得的概率密度函数,按测量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系统效应引起的)进行评定,也用标准偏差表征。

2.5 标准不确定度是“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全称为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可采用A类标准不确定度、B类标准不确定度及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等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简称A类评定,是指“对在规定测量条件下测得的量值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简称B类评定,是指“用不同于测量不确定度A类评定的方法进行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2.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全称合成标准测量不确定度,是指“由在一个测量模型中各输入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获得的输出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2.7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全称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是指“标准不确定度除以测得值的绝对值。”

2.8 自由度是指“在方差的计算中,和的项数减去对和的限制数。”

2.9 扩展不确定度全称扩展测量不确定度,是指“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一个大于1的数字因子的乘积。”

2.10 包含区间是指“基于可获信息确定的包含被测量一组值的区间,被测量值以一定概率落在该区间内。”

包含概率是指“在规定的包含区间内包含被测量的一组值的概率。”

包含因子是指“为获得扩展不确定度,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所乘的大于1的数。”包含因子有时也称扩展因子,用符号k表示。

表1 表示测量不确定度常用的名称及符号

包含概率p 如,p = 95%,p = 99%。

有效自由度v eff eff ——表示“有效”的英文字母的缩写。注:①表中A、B、c、rel、eff为正体;x、y、k、i、p、n 、u、U为斜体。

②表中大写U表示扩展不确定度;小写u表示标准不确定度,如:

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u A

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u B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或u c (y)

扩展或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或U p、U rel或U p rel

2.11 测量模型是指测量中涉及的所有已知量间的数学关系。测量模型简称模型。

测量模型的通用形式是方程:f(Y,X1,…,Xn)= 0,其中测量模型中的输出量Y是被测量,其量值由测量模型中输入量X1,…,Xn的有关信息推导得到。在测量模型中,输入量与输出量间的函数关系又称测量函数。

建立测量模型,即被测量与各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若Y的测量结果为y,输入量X i 的估计值为x i,则y=f(x1,x2,…,x n)。

在建立模型时要注意有一些潜在的不确定度来源不能明显地呈现在上述函数关系中,它们对测量结果本身有影响,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无法写出它们与被测量的函数关系,因此在具体测量时无法定量地计算出它们对测量结果影响的大小,在计算公式中只能将其忽略而作为不确定度处理。

图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内容

3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分量)

3.1 贝塞尔公式法

在重复性条件下或复现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一个被测件)独立重复观测n次,得到n 个观测值x i(i=1,2,...,n),被测量X的最佳估计值是n个独立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x,按公式

(1-1)计算:

1

1n

i i x x n ==∑ (1-1)

单个测得值x k 的实验方差s 2(x k ),按公式(1-2)计算:

2

21

1()()1n

k i i s x x x n ==--∑ (1-2) 单个测得值x k 的实验标准偏差s (x k ),按公式(1-3)计算:

()k s x = (1-3) 公式(1-3)是贝塞尔公式,自由度v 为n -1。实验标准偏差s (x k )表征了测得值x 的分散性,测得重复性用s (x k )表征。

被测量估计值x 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k u x s x s x A == (1-4)

A 类标准不确定度()u x A 的自由度为实验标准偏差s (x k )的自由度,即v =n -1。实验标准偏差()s x 表征了被测量估计值x 的分散性。

3.2 在规范化的常规检定、校准或检测中评定合并样本标准偏差

若对每个被测件的被测量X i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n 次独立测量,测得值为x i 1,x i 2,…,x in ,其平均值为i x ;若有m 个被测件,则有m 组这样的测得值,可按公式(1-5)计算单个测得值的合成样本标准偏差s p (x k ):

()k s x P = (1-5)

式中: i —组数,i =1,2,…,m ; j —每组测量的次数,j =1,2,…,n 。 公式(1-5)给出的s p (x k ),其自由度为m (n -1)。

若对每个被测件已分别按n 次重复测量算出了其实验标准偏差s i ,则m 组测得值的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 p (x k )可按公式(1-6)计算:

()k s x P = (1-6)

当实验标准偏差s i 的自由度均为v 0时,公式(1-6)给出的s p (x k )的自由度为mv 0。

若对m 个被测量X i 分别重复测量的次数不完全相同,设各为n i ,而X i 的实验标准偏差s (x i )的自由度为v i ,通过m 个s i 与v i 可得s p (x k )按公式(1-7)计算:

()k s x P =

(1-7)

公式(1-7)给出s p (x k )的自由度为1

m

i i v v ==

∑。

由上述方法对某个被测件进行n ′次测量时,所得测量结果最佳估计值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k u x s x s x A P == (1-8)

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大评定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也就提高了可信程度。 3.3 预评估重复性

在日常开展同一类被测件的常规检定、校准或检测工作中,如果测量系统稳定,测得重复性无明显变化,则可用该测量系统以与测量被测件相同的测量程序、操作者、操作条件和地点,预先对典型的被测件的典型被测量值进行n 次测量(一般n 不小于10),由贝塞尔公式计算出单个测得值的实际标准偏差s (x k ),即测量重复性。在对某个被测件实际测量时可以只测量n ′次(1≤n ′

()()(i u x s x s x == (1-9)

用这种方法评定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仍为v =n-1。注意:当怀疑被测量重复性有变化时,应及时重新测量和计算实验标准偏差s (x k )。 3.4 A 类评定流程

4 标准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分量)

4.1 B 类评定的一般表示

B 类评定的方法是根据有关的信息或经验,判断被测量的可能值区间[x -a ,x +a ],假设被测量值的概率分布,根据概率分布和要求的包含概率p 估计因子k ,则B 类标准不确定度u B 可由(2-1)式得到:

k

a

u =

B (2-1) 式中:a 为被测量可能值区间的半宽度。当k 为扩展不确定度的倍乘因子时称包含因子,其他情况下根据概率论获得的k 称置信因子。 4.2 B 类评定(来源)通常基于诸如以下信息:

(1)权威机构发布的量值; (2)有证标准物质的量值; (3)校准证书; (4)仪器的漂移;

(5)经检定的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 (6)根据人员经验推断的极限值等。 4.3 确定B 类评定的区间半宽度a

(1)生产厂提供的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为±△,或由手册查出所用的参考数据误差限为

±△,或当测量仪器或实物量具给出准确度等级等,并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则评定仪器的不确定度时,可能值区间的半宽度为:a =△

(2)校准证书提供的校准值,给出了其扩展不确定度为U ,则区间的半宽度为:a =U (3)由有关资料查得某参数的最小可能值为a -和最大值为a +,最佳估计值为该区间的中点,则区间半宽度可以用下式估计:a =(a +─a -)/2

(4)必要时,可根据经验推断某量值不会超出的范围,或用实验方法来估计可能的区间。 4.4 k 的确定方法

(1)已知扩展不确定度是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若干倍时,该倍数就是包含因子k 值。 (2)假设被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时,根据要求的概率查表2得到k 值。

表2 正态分布情况下概率p 与k 值间的关系

(3)假设为非正态分布时,根据要求的概率查表3得到k 值。

表3 常用非正态分布时的k 值及B 类标准不确定度u B (x )

注:表3中β为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比,对于梯形分布来说,)1/(62

β+=k ,特别当β等于1时,梯形分布变为矩形分布;当β等于0时,变为三角分布。 4.5 B 类评定概率分布的假设

(1)被测量受许多随机影响量的影响,当它们各自的影响都很小时,不论各影响量的概率分布是什么形式,被测量的随机变化服从正态分布。如证书或报告给出的不确定度是具有包含概率为 0.90、0.95、0.99 的扩展不确定度(即给出 U 90、U 95、U 99),此时,除非另有说明,可按正态分布来评定B 类标准不确定度。

(2)当利用有关信息或经验,估计出被测量可能值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其值在区间外的可

能几乎为零时,若被测量值落在该区间内的任意值处的可能性相同,则可假设为均匀分布(或称矩形分布、等概率分布)。如数据修约、测量仪器最大允许误差或分辨力、参考数据的误差限、度盘或齿轮的回差、平衡指示器调零不准、测量仪器的滞后或摩擦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及对被测量的可能值落在区间内的情况缺乏了解等,一般假设为均匀分布。

(3)当利用有关信息或经验,若被测量值落在该区间中心的可能性最大,则假设为三角分布。如两相同均匀分布的合成、两个独立量之和值或差值服从三角分布。

(4)当利用有关信息或经验,若落在该区间中心的可能性最小,而落在该区间上限和下限的可能性最大,则可假设为反正弦分布(即U 形分布)。如度盘偏心引起的测角不确定度、正弦振动引起的位移不确定度、无线电测量中失配引起的不确定度、随时间正弦或余弦变化的温度不确定度等。

(5)按级使用量块时,中心长度偏差的概率分布可假设为两点分布。

(6)安装或调整测量仪器的水平或垂直状态导致的不确定度常假设为投影分布。 (7)实际工作中,可依据同行共识确定概率分布。 4.6 分辨力导致的B 类不确定度分量

若数字显示器的分辨力为δx ,由分辨力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x )采用B 类评定,则区间半宽度为a =δx /2,假设可能值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查表3得k =3 ,因此由分辨力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x )为:x x k a x u δδ

29.03

2)(=== (2-2) 4.7 B 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自由度

[][]2

2

2

)()(21)()(21-??

?????≈≈i i i i i x u x u x u x u v σ (2-3) 根据经验,按所依据的信息来源的可信程度来判断u (x i )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 (x i )]/ u (x i )。按上式计算出的自由度列于表4。

表4 △[u (x i )]/ u (x i )与v i 的关系

4.8 B 类评定流程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5.1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示

被测量Y 的估计值y=f (x 1,x 2,…,x N )的标准不确定度是由相应输入量 x 1,x 2,…,x N 的标准不确定度合理合成求得的,其表示式的符号为u c (y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y )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Y 的分散性,是一个估计标准偏差。

求各个输入分量标准不确定度对输出量y 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贡献

在求出各个输入量的不确定度分量u i (x )之后,还需要计算传播系数(灵敏系数)c i ,最后计算由此引起的被测输出量y 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i i

i i i x u x f

x u c y u ??=

= (3-1) 式中传播系数或灵敏系数i

i x f

c ??=

的含义是,输入量的估计值x i 的单位变化引起的输出量的估计值y 的变化量,即起到了不确定度的传播作用。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u c (y )的计算公式:

∑∑∑=-=+=??????+??=N

i N i N

i j j i j i j

i i i x u x u x x r x f

x f x u x f y u 111122c )()(),(2)()()( (3-2)

在实际工作中,若各输入量之间均不相关,或有部分输入量相关,但其相关系数较小(弱

相关)而近似为r (x i ,x j )=0,于是便可以化简为:

∑=??=

N

i i i

x u

x f

y u 1

2

2

c )()()( (3-3)

1=??i

x f

,则可进一步化简为: ∑==

N

i i x u

y u 1

2

c )()( (3-4)

此即计算合成不确定度一般采用的方和根法,即将各个标准不确定分量平方后求其和再开跟。

5.2 常用的表达形式

5.2.1 当简单直接测量,测量模型为y =x 时,应该分析和评定测量时导致测量不确定度的各分量u i ,若相互间不相关,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公式(3-5)计算:

∑==

N

i i

u

y u 1

2

c )( (3-5)

5.2.2 当测量模型为Y = A 1X 1+ A 2X 2+…+ A N X N 且各输入量间互不相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以用公式(3-6)计算:

∑==

N

i i i x u

A y u 1

2

2c )()( (3-6)

5.2.3 当测量模型为N P

N P

P

X X AX Y ???=2121且各输入量间互不相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使用公式(3-7)计算:

[]

[]∑∑===

=

N

i i i N

i i

i

i

x u

P x x u P y y u 1

2

crel

1

2

c )(/)(/)( (3-7)

当测量模型为N X X AX Y ???=21且各输入量间互不相关时,公式(3-7)变换为公式(3-8):

[]

∑∑===

=

N

i i N

i i

i

x u

x x u y y u 1

2

crel

1

2

c )(/)(/)( (3-8)

注:只有在测量函数是各输入量的乘积时,可由输入量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i i i x x u x u /)()(crel =计算输出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5.2.4 各输入量间正强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应按公式(3-9)计算:

∑∑===

??=N

i i

i

N

i i i

x u c x u x f

y u 1

1c )()()( (3-9)

若灵敏系数为1,则公式(3-9)变换为(3-10):

∑==N

i i x u y u 1

c )()( (3-10)

5.3 关于相关性的说明

5.3.1 对大部分检测工作(除涉及航天、航空、兴奋剂检测等特殊领域中要求较高的场合外),只要无明显证据证明某个分量有强相关时,均可按不相关处理,如发现分量存在强相关,如采用相同仪器测量的量之间,则尽可能改用不同仪器分量测量这些量使其不相关。 5.3.2 如证实某些分量之间存在强相关,则首先判断相关性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并分别取相关系数为+1或-1,然后将这些相关分量算术相加后得到一个“净”分量,再将它与其他独立无关分量用方和根求得u c (y )。

5.3.3 如发现各分量中有一个占支配地位时(该分量大于其次那个分量三倍以上),合成不确定度就决定于该分量。 5.4 有效自由度

有效自由度是指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y )的自由度,用符号v eff 表示。v eff 反映了u c (y )的可靠程度,v eff 越大,u c (y )越可靠。以下情况需要计算有效自由度v eff :

(1)当评定某包含概率下的扩展不确定度U P 时,为求得包含因子k p 需要计算u c (y )的有效自由度v eff ;

(2)当客户需要了解不确定度的可靠程度而提出要求时。

当各分量间相互独立且输出量接近正态分布或t 分布(测量模型为线性函数)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通常可按公式(3-11)计算:

∑==N i i i v y u y u v 1

4

4c eff

)()

( (3-11) 且 ∑=≤N

i i v v 1eff 当测量模型为N P

N P

P

X X AX Y ???=2121时,有效自由度可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形式计算,见公式(3-12):

[][]∑

==

N

i i

i i i i v x x u P y y u v 1

4

4

c eff /)(/)( (3-12)

实际计算中,得到的有效自由度v eff不一定是一个整数,可采用将v eff数字舍位到最接近的一个较低的整数。如计算得到v eff =12.65,则取v eff =12。

5.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流程

6 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6.1 扩展不确定度:是被测量可能值包含区间的半宽度。扩展不确定度分为U和U P两种。一般情况下,在给出测量结果时报告扩展不确定度U。

(1)扩展不确定度U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乘包含因子k得到:U=ku c(4-1)当y和u c(y)所表征的概率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不确定度分量较多且其大小也比较接近,可估计为正态分布)时,且u c(y)的有效自由度较大情况下,若k=2,则由U=2u c所确定的区间具有的包含概率约为95%。若k=3,则由U=3u c所确定的区间具有的包含概率约为99%。

在通常的测量中,一般取k=2。当取其他值时,应说明其来源。当给出扩展不确定度U 时,一般应注明所取的k值;若未注明k值,k=2。

(2)当要求扩展不确定度所确定的区间具有接近于规定的包含概率p时,扩展不确定度用符号U P表示,当p为0.95,0.99时,分别表示为U95和U99。U P = k p u c(4-2)k p是包含概率为p时的包含因子。k p= t p(v eff) (4-3)

根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y )的有效自由度v eff 和需要的包含概率,查《t 分布在不同概率p 与自由度v 时的t p (v )值(t 值)表》得到t p (v eff )值,该值即包含概率为p 时的包含因子k p 值。

如果合成不确定度中A 类分量占比重较大,如3)

(c

u y u 而且作A 类评估时重复测量次数n 较少,则包含因子k 必须查t 分布表获得。

扩展不确定度U P = k p u c (y )提供了一个具有包含概率为p 的区间y ±U P 。

在给出U P 时,应同时给出有效自由度v eff 。

(3)如果可以确定Y 可能值的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接近于其他某种分布,则不应按 k p = t p (v eff )计算U P 。

例如Y 可能近似为矩形分布,取p =0.95时k p =1.65≈95.03?;取p =0.99时k p =1.71≈99.03?;取p =1时k p =1.73≈3。

概率p =99.73%

图4 正态分布概率分布图

6.2 扩展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

估计值y 的数值和它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y )或扩展不确定度U 的数值均不应给出过多的有效位数。

通常最终报告的u c (y )和U 最多为两位有效数字。对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x i ),为了在连续计算中避免修约误差导致不确定度,可以适当保留多余的位数。

在报告最终结果时,一般采用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修约到需要的有效数字。如U =28.05kHz 经修约写成28kHz 。有时也可将不确定度最末位后面的数进位而不舍去。如U =10.47kHz ,可以进位到11kHz 。

7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报告

完整的测量结果包含两个基本量,一时被测量Y 的最佳估计值y ,通常由数据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给出;另一个就是描述该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即测量不确定度。一般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y )或扩展不确定度U (y )或它们的相对形式y y u y u /)()(c crel =(0≠y )、

y y U y U /)()(c rel =(0≠y )给出。

7.1 采用形式U =ku c (y)报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 =2,扩展不确定度为U =ku c (m s )=2×0.35mg=0.70mg,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报告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m s =100.02147g , U =0.70mg ; k =2。 ②m s =(100.02147±0.00070)g ; k =2。

7.2 采用形式U p =k p u c (y)报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①m s =100.02147g , U 95=0.79mg ; v eff =9。

②m s =(100.02147±0.00079)g ; v eff =9, 括号内第二项为U 95之值。

③m s =100.02147(79)g ; v eff =9, 括号内为U 95之值,其末位与前面结果末位熟对齐。 ④m s =100.02147(0.00079)g ; v eff =9, 括号内为U 95之值,与前面结果有相同的计量单位。

8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CNAS 认可准则与指南

①CNAS-CL07:2011《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②CNAS-GL05:2011《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③CNAS-GL06:2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

④CNAS-GL07:2006《电磁干扰测量中不确定度的评定指南》

⑤CNAS-GL08:2006《电器领域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

⑥CNAS-GL10:2006《材料理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及实例》

⑦CNAS-GL28:2010《石油石化领域理化检测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及实例》

§3 测量的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复习纲要 §1 测量及其误差 1 测量的概念 测量:为确定被测对象的测量值,首先要选定一个单位,然后用这个单位与被测对象进行比较,求出它对该单位的比值──倍数,这个数即为数值。表示一个被测对象的测量值时必须包含数值和单位两个部分。 目前,在物理学上各物理量的单位,都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单位。它是以米(长度)、千克(质量)、秒(时间)、安培(电流强度)、开尔文(热力学温度)、摩尔(物质的量)和坎德拉(发光强度)作为基本单位,称为国家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其它量(如力、能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等)的单位均可由这些基本单位导出,称为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 2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精度测量 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指把待测物理量直接与作为标准的物理量相比较,例如用直尺测某长度,间接测量是指按一定的函数关系,由一个或多个直接测量量计算出另一个物理量。 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的多次测量,叫做等精度测量。以后说到对一个量的多次测量,如无另加说明,都是指等精度测量。 3 测量的正确度、精密度和精确度 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系统误差的大小,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随机性的大小,精确度则综合反映出测量的系统误差与随机性误差的大小。 4 误差的概念 测量值x与真值X之差称为测量误差Δ,简称误差。 Δ=x-X。 误差的表示形式一般分为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使用符号±Δx。x表示测量结果x与直值X之间的差值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出现的范围,即真值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出现在x-Δx至x+Δx区间内。 相对误差使用符号β。由于仅根据绝对误差的大小还难以评价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还需要看测定值本身的大小,故用相对误差能更直观的表达测定值的误差大小。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误差通常只取1~2位数字来表示。 5 误差的分类与来源

1.2测量的不确定度(2.2测量结果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 2.2测量结果的评定和不确定度 一、测量结果的评定和不确定度 (1)测量真实值不可知,所以无法实际计算出误差。 (2)多次测量后的平均值并不等于真实值。 测量结果的最终数学表述:u x x ±=(x 测量的平均值,u 不确定度) 物理意义:表示一个范围,测量的真值有一定的概率落在这个范围内! cm x 1.01.10±= cm x 2.100.10或= × 二、不确定度的分类与合成 2 2B A c u u u += A 类:由统计学方法得到的不确定度(随机误差) B 类:用非统计方法得到的不确定度(系统误差) 通常需要同时考虑A 类和B 类不确定度! 1. A 类不确定度(本质上考量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在相同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和仪器,对同一物理量进行测量(等精度测量 ),获得一系列测量值。 ),......2,1(n i x i = 算数平均值:∑==n i i x n x 1 1 ①测量残差 x x i i -=)(υ 每个数据与平均值之间差距 ②标准偏差 1 ) ()(1 --= ∑=n x x i s n i i 测量值及其随机误差的离散程度,标准偏差越大,说明数据越分散

举例:有两个5人小组考试,成绩分别为:A 组:82,81,80,79,78 B 组:84,82,80,78,76A 、B 两组考试平均值都是80,但是A 组的标准偏差值为1.58, B 组的标准偏差值为3.16。说明B 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比较大。 因为测量平均值误差应该比任何一次测量的误差更小些,所以可以用算数平均值的标准 偏差来表示算数平均值的误差大小:) 1()(1 1 2 --==∑=n n x x S n S n i i x 意义:在)](~)[(x x S x S x +-内包含真值得概率为68.3%! A 类不确定度) 1() (t 1 --? =∑=n n x x u n i i A (t:置信因子为了方便,一般取t=1) ) 1()(1 2 --= ∑=n n x x u n i i A 两种特殊情况: (1)当所有数值都相同时,A 类不确定度为0; (2)n=1时A 类不确定度没有意义。 2. B 类不确定度 用非统计方法求出或评定的不确定度,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经验 或其他非统计信息估计。 只考虑仪器不确定度:3 a u B = :a 仪器说明书上所标明的“最大误差”或不确定度限值。如未标明,则取最小分度值。 3. 不确定度的合成 ) 1() (1 2 --= ∑=n n x x u n i i A 3 a u B = 2 2 B A c u u u += u x x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一. 体积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1. 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D 和高度h ,由函数关系是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 h D V 4 2 π= 由分度值为0.01mm 的测微仪重复6次测量直径D 和高度h ,测得数据见下表。 表: 测量数据 计算: mm 0.1110h mm 80.010==, D 32 mm 8.8064 == h D V π 2. 不确定度评定 分析测量方法可知,体积V 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主要有直径和高度的重复测量引起的不确定都21u u ,和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3u 。分析其特点,可知不确定度21u u ,应采用A 类评定方法,而不确定度3u 采用B 类评定方法。

①.直径D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直径D 的6次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差: ()mm 0048.0=D s 直径D 误差传递系数: h D D V 2 π=?? 直径D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3177.0mm D s D V u =??= ②.高度h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高度h 的6次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差: ()mm 0026.0=h s 直径D 误差传递系数: 4 2 D h V π=?? 高度h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3221.0mm h s h V u =??= ③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由说明书获得测微仪的示值误差范围mm 1.00±,去均匀分布,示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mm 0058.0301.0==q u 由示值误差引起的直径测量的不确定度 q D u D V u ??= 3

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U,p,k,u代表什么? 当测量不确定度用标准偏差σ表示时,称为标准不确定度,统一规定用小写拉丁字母“u”表示,这是测量不确定度的第一种表示方式。但由于标准偏差所对应的置信水准(也称为置信概率)通常还不够高,在正态分布情况下仅为68.27%,因此还规定测量不确定度也可以用第二种方式来表示,即可以用标准偏差的倍数kσ来表示。这种不确定度称为扩展不确定度,统一规定用大写拉丁字母U表示。于是可得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 U=kσ=ku 式中k为包含因子。 扩展不确定度U表示具有较大置信水准区间的半宽度。包含因子有时也写成kp的形式,它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y)相乘后,得到对应于置信水准为p的扩展不确定度Up=kpuc(y)。 在不确定度评定中,有关各种不确定度的符号均是统一规定的,为避免他人的误解,一般不要自行随便更改。 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希望知道测量结果的置信区间,因此还规定测量不确定度也可以用第三种表示方式,即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a来表示。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扩展不确定度,当规定的置信水准为p时,扩展不确定度可以用符号Up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 评定与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步骤可归纳为 1)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列出对测量结果影响显著的不确定度分量。 2)评定标注不确定度分量,并给出其数值ui和自由度vi。 3)分析所有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关性,确定各相关系数ρij。 4)求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则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及自由度v . 5)若需要给出展伸不确定度,则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乘以包含因子k,得展伸不确定度 U=kuc。 6)给出不确定度的最后报告,以规定的方式报告被测量的估计值y及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 或展伸不确定度U,并说明获得它们的细节。 根据以上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步骤,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应用。 我们单位的不确定度都是我写,其实计算不确定度,并写出报告,整体来说也就分几个步骤, 一、概述 二、数学模型 三、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这里面就包括数学模型里所有影响结果的参量,找出所有影响因素,计算各个影响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其中又分为A类评定和B类评定 这个按B类评定进行计算,影响万用表的因素也很多,比如万用表的仪器设备检定证书中如果有不确定度,可以直接用,如果没有,就看给出的允许误是多少,用这个数字除以根号3,得出误差的标准不确定度。还有要考虑温湿度的影响,以及人为读数误差(不知道你们那个万用表是不是人工读数),基本上万用表就考虑这些因素差不多了,你就是一个万用表的读书不确定度,一般按正态分布,K取根号3,一般会把标准不确定度先转换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这样都变成无量纲的,方便后边合成。 四、计算合成不确定度 五、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六、最后的不确定度表示 一般试验室能力验证,查的就是不确定度报告,按这个格式就可以

不确定度的计算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误差 1、测量误差和相对误差 (1)、测量误差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这个定义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以公式可表示为: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是客观存在的量的实验表现,仅是对测量所得被测量之值的近似或估计,显然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以及测量人员等有关。真值是量的定义的完整体现,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完全一致的值,它是通过完善的或完美无缺的测量,才能获得的值。所以,真值反映了人们力求接近的理想目标或客观真理,本质上是不能确定的,量子效应排除了唯一真值的存在,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须以测量不确定度来表征其所处的范围。因而,作为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的测量误差,也是无法准确得到或确切获知的。 过去人们有时会误用误差一词,即通过误差分析给出的往往是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范围,而不是真正的误差值。误差与测量结果有关,即不同的测量结果有不同的误差,合理赋予的被测量之值各有其误差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差。一个测量结果的误差,若不是正值(正误差)就是负值(负误差),它取决于这个结果是大于还是小于真值。实际上,误差可表示为: 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2)、相对误差 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商,称为相对误差。 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1)、随机误差 测量结果与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测量结果-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总体均值) 重复性条件是指在尽量相同的条件下,包括测量程序、人员、仪器、环境等,以及尽量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重复测量任务。 此前,随机误差曾被定义为: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 ○1对称性: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对称分布的。由于所有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故随机误差又具有低偿性,这个统计特性是最为本质的;换言之,凡具有低偿性的误差,原则上均可按随机误差处理。 ○2有界性:测得值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也即不会出现绝对值很大的误差。 ○3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数目多,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相对集中地分布的。 (2)、系统误差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

测量不确定度试题

一 是非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测量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对应于随机误差,B 类评定对应于系统误差。 ( ) 2 系统效应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称为系统不确定度。 ( ) 3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时,若测量10次,则自由度等于8。 ( ) 4 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得到的实验标准差随测量次数的增大而变小。 ( ) 5 按A 类评定和B 类评定得到的不确定度,两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 ) 6 测量不确定度是被测量最佳估计值可能误差的度量。 ( ) 7 用一稳定的1 V 电压源校准电压表,从电压表上得到的示值为1.01 V , 则其示值不确定度为+0.01 V 。 ( ) 8 误差可以有不确定度,不确定度也可以有误差。 ( ) 9 两个矩形分布的合成为梯形分布。 ( ) 10 在检测实验室认可工作中规定,对于某些条件不成熟的检测项目可以暂时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 二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取包含因子k =2所得到的扩展不确定度U ,其置信概率为: 。 A :99% B :95% C :95.45% D :不能确定 2 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其出现在区间 [-σ,2σ ]内的概率为: 。 A :68.27% B :81.86% C :95.45% D :不能确定 3 两个不确定度分量分别为:u 1和u 2,则两者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 A :u 1+u 2 B :21u u - C :2221u u + D :不能确定 4 测量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可以采用贝塞尔法和极差法,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 。 A :相等 B :贝塞尔法得到的自由度大 C :极差法得到的自由度大 D :当测量次数较少时,极差法得到的自由度大 5 测得某物体的质量为m =12345 g ,其扩展不确定度为U 95=120 g ,则测量结果的最正确表示方法是 。 A :m =(12345 ±120) g B :m =(1235 ±12)?10 g C :m =(1234 ±12)?10 g

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

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 张春滨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计量测试研究所,北京,100076) 摘要校准证书及检测报告上的校准结果或检测结果均给出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并通过大量的实例,介绍了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对不同情况下,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测量误差,有效数字,修约。 The Significant Figure of the Measurement Result and Its Uncertainty Zhang Chunbin (The First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easurement and Test of CASA,Beijing,100076) Abstract The uncertainty of the result of a calibration or a testing is given in the certificate of calibration and calibration result or test result in the testing report. With many exampl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t figures in the result of a measurement and its uncertainty. Some problems correlated with the significant figure are also discussed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Key Words Measurement error, Significant figure, Round off. 1 引言 校准证书及检测报告上的校准结果或检测结果均给出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报告应尽量详细,以便使用者可以正确地利用测量结果。完整的测量结果至少含有两个基本量:一是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在很多情况下,测量结果是在重复观测的条件下确定的。二是描述该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即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两种方式。在报告与表示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时,对两者数值的位数,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2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 2.1 技术规范的规定 根据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规定,估计值y的数值和它的标准不确定度u c(y)或扩展不确定度U的数值都不应该给出过多的位数。通常u c(y)和U 以及输入估计值x i的标准不确定度u(x i)最多为两位有效数字。虽然在计算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过程中,中间结果的有效位数可保留多位,即在报告最终测量结果时,u c(y)和U取一位或两位均可,两位以上是不允许的。 2.2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修约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应按国家标准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的规定进行修约,使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有效数字的位数为一位或两位。 例如:一频率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x i)= 28.05 kHz,要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经修约后为28 kHz。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不允许进行连续修约。即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经一次修约后得到,而不应该经多次修约后得到。 例如:U = 0.145 5℃,要求保留一位有效数字时,应为:U = 0.145 5℃= 0.1℃,而不应为:U = 0.145 5℃= 0.146 ℃= 0.15℃= 0.2℃。可见,在本例中,由于连续修约造成最终结果的误

测量不确定度案例分析

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的实例 【案例】对一等活塞压力计的活塞有效面积检定中,在各种压力下,测得10次活塞有效面积与标准活塞面积之比l(由l的测量结果乘标准活塞面积就得到被检活塞的有效面积)如下: 0.250670 0.250673 0.250670 0.250671 0.250675 0.250671 0.250675 0.250670

0.250673 0.250670 问l 的测量结果及其A 类标准不确定度。 【案例分析】由于n =10, l 的测量结果为l ,计算如下 ∑===n i i .l n l 1250672 01 由贝塞尔公式求单次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

()612 100521-=?=--=∑.n l l )l (s n i i 由于测量结果以10次测量值的平均值给出,由测量重 复性导致的测量结果l 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6 10630-=?=.)l (u n )l (s A 【案例】对某一几何量进行连续4次测量,得到测量 值:0.250mm 0.236mm 0.213mm 0.220mm ,

求单次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 【案例分析】由于测量次数较少,用极差法求实验标 准差。 )()(i i x u C R x s == 式中, R ——重复测量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极差系数c 及自由度ν可查表3-2

表3-2极差系数c及自由度ν 查表得c n=2.06

mm ../mm )..()x (u C R )x (s i i 018006221302500=-=== 2)测量过程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对一个测量过程或计量标准,如果采用核查标准进行长期核查,使测量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则该测量过程的实验标准偏差为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 P 。 若每次核查时测量次数n 相同,每次核查时的样本标

(完整版)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不确定的表达

1.2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不确定的表达 由于误差的存在,使得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为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996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国际权威文件《测量不确定度表达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测量不确定度规范》。从此,物理实验的不确定度评定有了国际公认的准则。下面将结合对测量结果的评定对不确定度的概念、分类、合成等问题进行讨论。 1.2.1 不确定度的概念 不确定度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新概念,是表达测量结果具有分散性的一个参数,它是被测量的真值在某个量值范围内的一个评定。不确定度反映了可能存在的误差分布范围,是误差的数字指标。不确定度愈小,测量结果可信赖程度愈高;不确定度愈大,测量结果可信赖程度愈低。在实验和测量工作中,不确定度是作为估计而言的,因为误差是未知的,不可能用指出误差的方法去说明可信赖程度,而只能用误差的某种可能的数值去说明可信赖程度,所以不确定度更能表示测量结果的性质和测量的质量。用不确定度评定实验结果的误差,其中包含了各种来源不同的误差对结果的影响,而它们的计算又反映了这些误差所服从的分布规律,这是更准确地表述了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因而有必要采用不确定度的概念。 1.2.2 测量结果的表示和合成不确定度 在做物理实验时,要求表示出测量的最终结果。在这个结果中既要包含待测量的近似真实值x,又要包含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σ,还要反映出物理量的单位。因此,要写成物理含意深刻的标准表达形式,即 σ± =x x(单位)(1—4)式中x为待测量;x是测量的近似真实值,σ是合成不确定度,一般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若首数是1或2时可取2位。这种表达形式反应了三个基本要素:测量值、合成不确定度和单位。 在物理实验中,直接测量时若不需要对被测量进行系统误差的修正,一般就取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x作为近似真实值;若在实验中有时只需测一次或只能测一次,该次测量值就为被测量的近似真实值。如果要求对被测量进行一定系统误差的修正,通常是将一定系统误差(即绝对值和符号都确定的可估计出的误差分量)从算术平均值x或一次测量值中减去,从而求得被修正后的直接测量结果的近似真实值。 在上述的标准式中,近似真实值、合成不确定度、单位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全面表达测量结果。同时,近似真实值x的末尾数应该与不确定度的所在位数对齐,近似真实值x与不确定度σ的数量级、单位要相同。在开始实验中,测量结果的正确表示是一个难点,要引起重视,从开始就注意纠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逐步克服难点,正确书写测量结果的标准形式。 由于误差的来源很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一般包含几个分量。在修正了可定系统误差之后,把余下的全部误差归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 ①A类分量(A类不确定度): S—在同一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分析 A

测量不确定度初学者指南如何表述测量答案举例说明不确定度的基本算法(六)

测量不确定度初学者指南如何表述测量答案举例说明不确定度的基本算法(六) 8.如何表述测量答案 表述测量答案是重要的,以便阅读者可以使用这个信息。要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测量结果要与不确定度值一起表述,例如"棍子长度为20cm±1cm"。 ●对包含因子和置信概率作说明。推荐的说法为:"报告的不确定度是根据标准不确定度乘以包含因子k=2,提供的置信概率约为95%"。 ●不确定度是如何估计的(你可以参考有阐述此法的出版物,如UKAS出版物M3003)。9.举例--不确定度的基本算法 以下举的是一个简单的不确定度分析例子。例子太详细并不显示,不过这意思是说简单有清晰的例子足以说明方法了。首先是阐述测量和不确定度分析。其次吧不确定度分析表示在一张表格上("填表模省?"或"不确定度汇总表") 9.1测量--一根绳子有多长? 假定你要仔细估计一根绳子的长度,按照6.2节所列步骤,过程如下。 --------------------------------------------------------------------------------------------------- 例3计算一根绳子长度的不确定度 步骤一:确定你从你的测量中需要得到的是什么,为产生最终结果,要决定需要什么样 的实际测量和计算。你要测量长度而使卷尺。除了在卷尺上的实际长度读数外,你也许有必要考虑: ● 卷尺的可能误差 ◇卷尺是否需要修正或者是否有了表明其正确读数的校准 ◇那么校准的不确定度是多少?

◇卷尺易于拉长吗? ◇可能因弯曲而使其缩短吗?从它校准以来,它会改变多少? ◇分辨力是多少?即卷尺上得分度值是多少?(如mm) ● 由于被测对象的可能误差 ◇绳子伸直了吗?欠直还是过直? ◇通常的温度或湿度(或任何其它因素)会影响其实际长度吗? ◇绳的两端是界限清晰的,还是两端是破损的? ● 由于测量过程和测量人员的可能误差 ◇绳的起始端玉娟尺的起始端你能对的有多齐? ◇卷尺能放的与绳子完全平行吗? ◇测量如何能重复? ◇你还能想到其它问题吗? 步骤2:实施所需要的测量。你实施并纪录你的长度测量。为了格外充分,你进行重复测量总计10次,每一次都重新对准卷尺(实际上也许并不十分合理)。让我们假设你计算的平均值为5.017米,估计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0021m(即2.1mm)。 对于仔细测量你还可以记录: ◇你在什么时间测量的 ◇你是如何测的,如沿着地面还是竖直的,卷尺反向测量与否,以及你如何使卷尺对准绳子的其它详细情况 ◇你使用的是哪一个卷尺 ◇环境条件(如果你认为会影响你测量结果的那些条件) ◇其它可能相关的事项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及精确度分析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及精确度分析 刘智敏 国际不确定度工作组成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一、术语概念 1.真值true value 与所给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 2.约定真值conventional true value 取作有时是约定作的特定量的值,对所给目的,它有一个合适的不确定度。3.接受参考值accepted reference value 用做比较的同意的参考值。 4.不确定度uncertainty 用以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的值的分散性,它是测量结果含有的一个参数。结果带着的估计值,它表征真值的范围,而真值被认定在其中。 5.精密度precision 在规定条件下,独立测得结果间的一致程度。 6.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相同被测量进行接连测量所得结果间的一致程度。 注:重复性条件含:同测量程序、同观测者、同仪器、同地点、短期内重复。 7.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在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对相同被测量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注:改变条件可含:原理、方法、观测者、仪器、标准、地点、条件、时间,改变条件应列出。 8.正确度,真实度trueness 由很大一系列测得结果平均值与接受参考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9.偏倚bias 测得结果的期望与接受参考值之差。正确度测度常用偏倚。 10.精确度,准确度accuracy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间的一致程度。 注:精确度定量表示用不确定度,精确度简称精度。 11.误差error 测量结果减被测量真值。

12. 随机误差 random error 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误差。 13.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 保持不变或按预期规律变化的误差。 14. 概率 probability 随机事件带有的一个实数,范围从0到1。 15. 随机变量(ξ)random variable ()()x F x P =≤ξ 可定 注:离散型:()i i p x P ==ξ 连续型:()()dx x f x F x ?∞?=, ()x f 为分布密度 16. 期望 expectation 离散型:∑=i i x p E ξ 连续型:()dx x xf E ?=ξ 17. 方差 variance ()2 ξξξE E V ?= 18. 标准差,标准偏差 standard deviation ξξσV = 19. 变异系数,变化系数(CV , COV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对非负号 ξ ξ σE =CV

不确定度测定汇总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测量的目的是确定被测量值或获取测量结果。有测量必然存在测量误差,在经典的误差理论中,由于被测量自身定义和测量手段的不完善,使得真值不可知,造成严格意义上的测量误差不可求。而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反映着测量水平的高低,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就是评价测量结果的质量。 图1 1 识别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识别应从分析测量过程入手,即对测量方法、测量系统和测量程序作详细研究,为此必要时应尽可能画出测量系统原理或测量方法的方框图和测量流程图。 检测和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可能来自: (1)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 (2)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6)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 (如最大允许误差、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即导致仪器的不确定度; (7)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8)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它参量不准确; (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10)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分析时,除了定义的不确定度外,可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人员、测量方

法等方面全面考虑,特别要注意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的不确定度来源,应尽量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2 定义 2.1 测量误差简称误差,是指“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2.2 系统测量误差简称系统误差,是指“在重复测量中保持恒定不变或按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系统测量误差的参考量值是真值,或是测量不确定度可忽略不计的测量标准的测量值, 或是约定量值。系统测量误差及其来源可以是已知的或未知的。对于已知的系统测量误差可 以采用修正来补偿。系统测量误差等于测量误差减随机测量误差。 2.3 随机测量误差简称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测量中按不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随机测量误差的参考量值是对同一个被测量由无穷多次重复测量得到的平均值。随机测量误差等于测量误差减系统测量误差。 图2 测量误差示意图 2.4 测量不确定度简称不确定度,是指“根据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若干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根据一系列测量值的统计分布,按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随机效应引起的)进行评定,并用标准偏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则可根据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所获得的概率密度函数,按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系统效应引起的)进行评定,也用标准偏差表征。 2.5 标准不确定度是“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以及实例

第一节有关术语的定义 3.量值value of a quantity 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例:5.34m或534cm,15kg,10s,-40℃。 注:对于不能由一个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量,可以参照约定参考标尺,或参照测量程序,或两者参照的方式表示。 4.〔量的〕真值rtue value〔of a quantity〕 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 注: (1) 量的真值只有通过完善的测量才有可能获得。 (2) 真值按其本性是不确定的。 (3) 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不一定只有一个。 5.〔量的〕约定真值conventional true value〔of a quantity〕 对于给定目的具有适当不确定度的、赋予特定量的值,有时该值是约定采用的。 例:a) 在给定地点,取由参考标准复现而赋予该量的值人作为给定真值。 b) 常数委员会(CODATA)1986年推荐的阿伏加得罗常数值6.0221367×1023mol-1。 注: (1) 约定真值有时称为指定值、最佳估计值、约定值或参考值。 (2) 常常用某量的多次测量结果来确定约定真值。 13.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 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例:a) 用来测量长度的千分尺的温度; b) 交流电位差幅值测量中的频率; c) 测量人体血液样品血红蛋浓度时的胆红素的浓度。 14.测量结果 result of a measurement 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注: (1) 在给出测量结果时,应说明它是示值、示修正测量结果或已修正测量结果,还应表明它是否为几个值的平均。 (2) 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述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必要时还应说明有关影响量的取值范围。 15.〔测量仪器的〕示值 indication〔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测量仪器所给出的量的值。 注: (1) 由显示器读出的值可称为直接示值,将它乘以仪器常数即为示值。 (2) 这个量可以是被测量、测量信号或用于计算被测量之值的其他量。 (3) 对于实物量具,示值就是它所标出的值。 18.测量准确度 accuracy of measurement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测量结果与不确定度表示 JJF1059第8.13节指出输入量和输出量的估计值,应修约到与它们的不确定度的位数一致。这里所谓的位数实指其末位所到达的位数。例如,当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以相同的计量单位给出时,其末位应对齐。也就是说不能达不到,也不能多出。其中更需注意的是所报告的测量结果(输出量的最佳估计值),应与所报告的扩展不确定度U或U p的末位对齐。多数情况下是:确定了扩展不确定度取几位(一或两位)之后,按这一修约间隔来修约所报告的测量结果。但有时也会碰到,特别是通过数字显示式仪器的一次测量结果作为被测量的最终结果时,评定出的扩展不确定度的末位已小于所显示的末位。这时,对测量结果是否能采用补零的方式使其末位对齐?专家们对不同意见进行了讨论,例如:通过数字式电压表一次测量的结果为220. 043V,其扩展不确定度U=2.5mV(k=2),U修约成两位,末位达到0.1mV,但测量结果只到1mV,专家们认为这时的测量结果应报告成:220.0430V。写成V=(220.0430±0.0025)V,其末位是对齐的。应该认为,表明测量结果可靠程度的不是所给出的结果本身而是其不确定度。那种认为物理实验结果只能保留一位不可靠的值(只有末位不可靠而不能有两位是不可靠的)的观点和做法,与当今不确定度的表述并不一致。现在认为不确定度可以有两位有效数,从而测量结果的末两位均为可疑值了。 关于所报告的扩展不确定度(U,U p和U rel,U p rel)应采取何种规则进行修约,在JJF1059第8.13节给出两种方法均可以用,其一为“只进不舍”,其二为通用的修约规则,即大于半个修约间隔则进,小于半个修约间隔则舍,正好等于半个修约间隔则看前面一位是奇数还是偶数而定。根据第一种方法,如果对U=0.1112修约成为一位有效数,按只进不舍,就成为U=0.2,比修约前增大了几乎一倍,虽不违反规则,但显然并不可取。如果U=0.3112,也只取一位有效数而给成为U=0.4,比修约前也大了1/4左右,似亦不可取。专家们推荐采用:当第一个有效数为1和2时,取两位有效数为好,至于3以上,既可取一位也可取两位,对于一般测量,可均只取一位。至于是按上述两种修约方法中的哪一种,评定人员可自行选用。上述的这种建议,在JJF1059以及GUM中都未提及,只是在某些国家的标准中提到,例如DIN,不无道理,未必不可以参照使用。 现在在一些检定证书或是校准证书上,给出了测量结果(校准结果、某些检定点或校准点的示值误差或修正值)。对于校准(自愿行为),给出校准值及其不确定度,是符合JJF1059中8.2节要求“证书上的校准结果或修正值应给出测量不确定度。”但是在检定中,例如:对压力表、千分尺、台案秤等类衡器,按检定规程,其证书上是不给出测量结果的,现在也要求给出检定结果,有时甚至也给出其不确定度。从测量仪器的使用上来说,这些内容不起任何作用,因不能按测量结果修正使用。惟一的作用是让使用者知道这些仪器距离不合格还有多远。专家们认为,究竟在证书上如何给出和给出什么,应按有关规程处理,至于自愿的校准要求,则可按用户需要。 关于测量仪器特性评定问题,目前仍按JJG1027-1991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处理。计量司官员在会上表示,用于代替该技术规范这部分的内容的新的技术规范现已审定通过,处于报批之中,预计今年内可发布。其中规定了测量仪器特性评定的基本原则、通用方法、准确度等、级、响应特性、灵敏度、鉴别力、稳定性、漂移、响应时间等性能的评定以及有关不确定度问题。关于测量仪器重复性的评定,该规范给出了基本方法,即按重复性条件下通过重复观测,采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出单次结果的实验标准差s。s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式中:n——重复观测次数。 对于只有一个被测量来说,上式也就是:

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CNAS-CL01-G003 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充分考虑目前国际上与合格评定相关的各方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关注,以及测量不确定度对测量结果的可信性、可比性和可接受性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和关注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工业界、政府和市场对合格评定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满足合格评定机构、消费者和其他各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CNAS制定本文件,以确保相关认可活动遵循国际规范的相关要求,并与国际认可合作组织(ILAC)等相关国际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 本文件代替CNAS-CL01-G003:2018《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本次修订主要为与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表述上相协调,对相关条款作了编辑性修改。

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1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检测实验室、校准实验室(含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能力验证提供者(PTP)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RMP)等(以下简称为实验室)的认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NAS-CL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dt ISO/IEC 17025) CNAS-CL04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能力认可准则(idt ISO 17034) CNAS-CL07 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准则(idt ISO 15195) CNAS-GL015 声明检测和校准结果及与规范符合性的指南 CNAS-GL017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idt ISO指南35) GB/T 27418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mod ISO/IEC指南98-3,GUM)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ISO/IEC指南98-4 测量不确定度在合格评定中的应用 ISO/IEC指南99 国际计量学词汇基础和通用概念及相关术语(VIM) ISO 80000-1 量和单位-第1部分:总则 ILAC-P14 ILAC对校准领域测量不确定度的政策 3术语和定义 ISO/IEC指南99(VIM)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校准和测量能力(Calibration and Measurement Capability,CMC) 按照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和ILAC的联合声明,对CMC采用以下定义:校准和测量能力(CMC)是校准实验室在常规条件下能够提供给客户的校准和测量的能力。 a) CMC公布在签署ILAC互认协议的认可机构认可的校准实验室的认可范围中; b) 签署CIPM互认协议的各国家计量院(NMIs)的CMC公布在国际计量

拉伸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拉伸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1.过程概述: 1.1方法及评定依据 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G139-1999拉力、压力和万能试验机机定规程 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JJF1103-2003万能试验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评定 1.2 环境条件 试验温度为18℃,湿度40%。 1.3 检测程序 金属材料的室温拉伸试验抗拉强度检测时,首先根据试样横截面的种类不同测量厚度、宽度,计算截面积S 0;然后用WAW-1000C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液压万能试验机以规定速率施加拉力,直至试样断裂。在同一试验条件下,试验共进行10次。 2 拉伸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评定Q235钢材以三个试样平均结果的抗拉强度和塑性指标的不确定度 使用10个试样,得到测量结果见下表1。 实验室标准偏差按贝塞尔公式计算 1 1 2 ) (-= ∑-=n i n i j X X s 式中: ∑==n i Xi n X 1 1

表1 重复性试验测量结果 2.1抗拉强度不确定度评定 数学模型 R m =F m /S o u rel (R m )= )()()()(20222mv rel rel m rel rel R u S u F u rep u +++ 式中: R m —抗拉强度 F m —最大力 S 0—原始横截面积 rep —重复性 R mv —拉伸速率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2.1.1 A 类不确定度分项u rel (rep )的评定 本例评定三个试样测量平均值的不确定度,故应除以3。 u rel (rep )= 3 S = 3 % 627.0=0.362% 2.1.2最大力F m 的B 类相对不确定度分项u rel (F m )的评定 (1)试验机测力系统示值误差带来的不确定度u rel (F 1) 万能试验机为1.0级,其示值误差为±1.0%,按均匀分布考虑K=3则: u rel (F 1)= %577.03 %0.1= (2)标准测力仪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 rep (F 2) 使用0.3级的标准测力仪对试验机进行鉴定,JJG144-1992中给出了R=0.3%。则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u rel (F 2)= %106.083 .2=R (3)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带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 rep (F 3) 根据JJF-2003计量技术规范中给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所引入的B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2%。 u rel (F 3)=0.2% (4)最大力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 rel (F m ) u rel (F m )=)()()(32 22 12 F u F F u rel rel rel u ++ =0.620% 2.1.3原始横截面积S 0 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 rel (S 0)的评定: 根据GB/T228-2002 标准中,测量原始横截面积时,测量每个尺寸应准确到±0.5%。 S 0 =ab )(0S u rel =)(a u rel +)(b u rel (1)测量宽度a 引入的不确定度 )(a u rel = %289.03 % 5.0=

一个简单的不确定度测量分析实例

一个简单的不确定度分析实例 摘自英国物理实验室出版的Measurement Good Practice Guide No.11《测量不确定度初学者指南》。 例3计算一根绳子长度的不确定度 步骤1.确定你从你的测量中需要得到的是什么,为产生最终结果,要决定需要什么样的实际测量和计算。你要测量长度而使卷尺。除了在卷尺上的实际长度读数外,你也许有必要考虑: λ卷尺的可能误差 卷尺是否需要修正或者是否有了表明其正确读数的校准? ?那么校准的不确定度是多少? 卷尺易于拉长吗?? 可能因弯曲而使其缩短吗?从它校准以来,它会改变多少?? ?分辩力是多少,即卷尺上的分度值是多少(如mm)? 由于被测对象的可能误差λ ?绳子伸直了吗?欠直还是过直? 通常的温度或湿度(或任何其它因素)会影响其实际长度吗?? ?绳的两端是界限清晰的,还是两端是破损的? 由于测量过程和测量人员的可能误差λ ?绳的起始端与卷尺的起始端你能对得有多齐? 卷尺能放得与绳子完全平行吗?? 测量如何能重复?? ?你还能想到其它问题吗? 步骤2.实施所需要的测量。你实施并记录你的长度测量。为了格外充分,你进行重复测量总计10次,每一次都重新对准卷尺(实际上也许并不十分合理!)。让我们假设你计算的平均值为5.017米(m),估计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0021m(即2.1mm)。 对于仔细测量你还可以记录: ?你在什么时间测量的 你是如何测的,如沿着地面还是竖直的,卷尺反向测量与否,以及你如何使卷尺对准绳子的其它详细情况? ?你用的是哪一个卷尺 环境条件(如果你认为会影响你测量结果的那些条件)? ?其它可能相关的事项 步骤3.估计供给最终结果的各输入量的不确定度。以同类项(标准不确定度)表述所有的不确定度。你要检查所有的不确定度可能来源,并估计其每一项大小。假定是这样的情况:λ卷尺已校准过。虽然它没有修正必要,但校准不确定度是读数的0.1%,包含因子k=2(对正态分布)。在此情况下,5.017m的0.1%接近5mm。再除以2就给出标准不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