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审美价值

吴淑娥

小河口镇初级中学邮编 726411

内容摘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性的时代,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的

盛世局面。但它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专制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处于水身火

热之中,汉乐府民歌产生于民间,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代人民对自身喜怒

哀乐的最真实的表达,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和社会现实。既有挚情感

人的文学价值,又有弥补史传阙文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审美价值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性时代。由于大帝国的规模首度稳定巩固确立。汉初,统治阶级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好转,国家库府充实,人民生活也较为安定。在这种情况下,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面开拓疆土,向外扩展势力,一面采用儒术,建立种种制度,来巩固他的统治。在征服匈奴战争的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到中原来,并引起了皇帝和贵人们对“新声”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政治思想上对儒术的尊崇,制礼作乐便成为应有的设施,乐府之制便随之而设。

汉武帝时重建乐府机构,扩大其规模,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始形成雅乐俗乐并存的局面。当时采集民歌不独为观察民情,供朝会、祭祀等典礼之用,也有愉悦耳目的作用,更有满足汉武帝自己“大一统”心理的动机。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收集、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仅靠口头流传的许多作品得以集中和记录下来,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乐府诗歌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现仅存百余首,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乐府民歌题材范围广泛:有揭露战争残酷罪恶的,有描写男女婚姻爱情悲剧的;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也有一些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以及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的。这一切都有其活跃的生命,有广大人民呼喊的声音,它使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看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极富现实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现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和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汉代是沿袭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土地兼并严重,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其惨重,农民

生活异常困苦、悲惨。豪族日富,黎民百姓日益贫苦,在《汉书?食化志》中汉代的御用文人都这样形容当时的社会:“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甚至与年马同栏出卖自身及妻子作奴婢。《妇病行》是反映这一内容的典型作品,它写的是一位将死的病妇,死之前对丈夫临终的嘱托以及她死后家里饥寒交迫的悲惨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了阶级剥削的残酷,具有强烈的意义。

由于土地的大量兼并,农民破产,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在地主家干活,终年劳动,却仍然是衣不蔽体,在《艳歌行》中就描写的淋漓尽致:“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还有《孤儿行》等名篇,从实质上揭露了剥削阶级凶恶残忍的本来面目,并使我们看到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冷漠、无情,怎样把人变得禽兽不如。

其中表现婚姻爱情也是汉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在汉代,汉武帝采用了儒家学术代表董仲舒的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比以往更重了,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象《诗经》的“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最典型的是“杂曲”里的《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最早的题目是《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汉未建安年间,讲述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婚姻悲剧。这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诗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虽是位弃妇,但她不是被丈夫焦仲卿抛弃的,而是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所迫害的。她的丈夫也是同样的牺牲品。她和丈夫婚后感情很好,而焦母容不得她,硬逼着儿子休妻。焦仲卿不得已,只得暂时把她送回娘家,以待时机再接回来。不料她回娘家后,太守便派媒人来为子求婚,刘史贪图财势,逼她改嫁。结果她“举步赴请迟”投水自尽了,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上吊了。两人双双殉情,全诗正是通过二人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和他们为反抗封建礼教而宁死不屈斗争精神,并寄托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战胜封建礼教的愿望。

汉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儒术,封建礼教更加束缚着人民,男女恋爱得不到自己,但他们并不因此屈服和退缩,恋爱风气仍然盛行。如“鼓吹曲辞”里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荡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民间恋歌。“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上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用五件自人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山没有陵,江里的水都干枯了,冬天里大雷,夏天里天上下大雪,天和地合在一起”为誓,语词铿锵,感

情真挚浓烈,爱情奇想,可谓“短章中神品”。

在乐府民歌中表现对上层统治阶级的反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如“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优秀作品之一,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既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确面目,又刻画了一个敢于反抗的坚贞,美丽,机智的女性形象。《陌上桑》的母体渊源甚远。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由于采桑之处女子多,所以,其地也往往成为男女恋爱的场所,《诗经》中所吟的“桑间濮上”之地,便是如此。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有关采桑女的传说故事,其中的一个主要母题,就是一过路男子向一采桑女子求爱。上古的大禹涂山传说,春秋的解居父传说,鲁国的秋胡其传说等等,都是具有这种母题的故事。《陌上桑》则是这一母题在汉代的变奏。不过,和前此的具有这一母题的传说故事相比,《陌上桑》更富于浪漫性和诙谐性,体现了汉代文学的长足进步。《陌上桑》的浪漫性,主要表现在诗歌前半部分对于罗敷美丽的确描写方面。秦罗敷是汉代美女的通称,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唧之母要为儿子再娶的,就是“可怜体无此”的“东家贤女”秦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当然不是一个人了。《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非同一般: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者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趾躅,……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对罗敷的美丽,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表现,是通过描写人们见了罗敷以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罗的美丽,即使行者,少年,布耕者,锄者惊羡不已,这使使君被她的美貌惊呆了,顿生邪念,企图顺有罗敷,提出“共载”的要求,被罗敷巧妙的拒绝了。

汉乐府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它使我们看到当时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和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呻吟的惨状;也能使我们听见当时人民脉搏的跳动和统治阶级荒淫的笑声。

汉乐府民歌,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汉乐府民歌是“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街陌谣吁,多方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愿望,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是汉乐府中的许多民歌,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如《古歌》《上邪》等,有的诗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独具特色,古直朴素而又活泼生动。乐府民歌中有些诗篇的语言是朴素的自描,几乎不带有任何形容的成分,如《十二从军征》等。但是汉乐府民歌也同样灵动活泼的语言,《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就是其中的典型:

表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髩,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鬓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极尽夸张之能事,它没有直接写采桑女罗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而是巧妙地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不光表现了罗敷惊人的美貌,而且使诗歌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喜剧色彩。汉乐府民歌的语言浅显而又高度凝练。

汉代是我国古代诗体演进的重要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乐府民歌在诗歌形式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虽然少数篇章沿用了《诗经》时代的四言形式,但是大多数汉乐府民歌采用的却是五言和杂言的形式。《孤儿行》《杂门行》《妇病行》《战城南》等都是典型的杂言诗,句式灵活自由,错落起伏。对于协调诗歌节奏,形象的表现人物的神态,语言和作者的感情,有着重要作用。杂言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五言体式是文人五言诗的先河。

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呤》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报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陌上桑》以铺陈的手法,通过对罗敷的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机智,《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大诗人如曹植,陆机,杜甫,白居易等都莫不为之醉心倾倒,不少人写过对此诗的模拟之作。《十五从军征》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烘托了老兵家园的破坏和他心境的凄凉,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日益成熟的艺术手法,为汉代诗坛带来了活力,也给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汉乐府民歌以承前启后的历史功绩和成熟的叙事艺术,而成为我国古典民歌史上不朽的丰碑。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词典》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

《中国文学的美感》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

汉乐府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时代政 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 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是从宋武帝刘裕代晋(公元420年)起算,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止,共一百七十年。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南北朝创造了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绮靡和形式主义,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南朝文学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美学价值却为所有的作家所追求。终南朝之世,极少出现强烈的激励人心或者深刻地感染人心的作品,作家所追求和创造的,大抵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题材的狭窄和细小,也不在于感情的强烈或平和,最致命的还是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胸襟,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内蕴。而北朝的文学思想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的起点,转向抒情,而没有出现像南朝那样的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 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上的不同点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其中的情歌内容包括:1、男女缠绵之情。南朝民歌往往对爱情作出大胆天真的抒写,相对而言江南的吴歌艳丽柔弱,荆楚一带的西曲浪漫热烈。2、男女恋爱之艰。虽然两情相悦,心心相属,但是这种相恋受到了许多阻力。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在南朝民歌的字里行间也多有表现。3、弃妇的不平之鸣。男女双方有幸结合,却还是不停地上演悲剧。在南北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导致了妇女的不安全感、危机感。当女子被丈夫抛弃后,又多了一种清冷的孤寂感和对负心的谴责漫骂。4、妓女的悲苦之音。倚门卖笑,客不由人,又往往被人视为败柳残荷,妓女的人格遭到了严重侮辱。她们挣扎而又无奈,不满又被迫屈服。诗歌中就表现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3、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摘的要:汉乐府民歌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诗作较多,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状况,她们或大胆冲破束缚,追求爱情;或情感真挚,缠绵相思;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或柔韧坚强、忠贞不渝,体现了汉代女性健康向上的爱情价值观,并揭示了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汉乐府女性爱情婚姻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骚之后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又一奇葩,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情感。现存的40余首汉乐府民歌,其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 诗作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许多篇目脍炙人口,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定型期,也是封建礼教日益形成的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假借“天意”将所谓的神权、君权、夫权绝对化和神圣化,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那些专为女性而设,用以维护男权的清规戒律,如“三从”、“四德”、“七去”等相继出台,女教也逐渐形成系统化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日趋发挥作用,逐渐成为女性爱情与婚姻的束缚。在这种环境中,女性的婚恋观各不相同,有的敢于冲破束缚、追求婚恋自由;有的敢爱敢恨、

果断决绝;有的勇于抗争,坚贞不屈;也有的逆来顺受、悲悯哀怨;她们的形象,有的天真烂漫,有的柔韧坚强,有的泼辣洒脱,有的略显懦弱。本文试图从四方面来浅议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她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一、纯真少女,忠贞热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乏歌颂美好爱情的篇章,塑造了一些渴望美好爱情并勇于追求的女性形象。汉代,尽管一些封建纲常不断出台,但与明清相比,其对女性的束缚仍然相对宽松。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女性尤其是少女,对爱情的表达一般都较坦率直露、大胆泼辣。例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位痴情女的自誓之词,其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连用五件千载难逢、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坦率真诚,热情奔放,犹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表现了汉代女性追求爱情专一、坚贞执著的价值观。 汉乐府中也有表现爱情委婉含蓄的,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表面看,这是一首采莲

双城记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双城记》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艺术特色指的是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它包括文章的题材、情节等。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狄更斯在47岁时发表的作品,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 双城记的艺术特色有很多,比如说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的有机结合,1、浪漫色彩: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还有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1、大笔勾勒:巴黎人民起义。 2、精雕细刻: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 不过其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我看来,应该是三个线索独立又交织而成的结构布局。狄更斯紧紧围绕他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安排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平行对照和对比关系。结构复杂却不失严谨。 《双城记》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因为他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述法国大革命的,“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但他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因为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完成了一部情节错综,头绪纷繁的小说。 狄更斯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比如说作品开头部分描绘了一个精神失常的老头和一位到访的妙龄少女就勾起了读者的兴趣,我在这里就会暗想这二人会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典型的倒叙。狄更斯太会打伏笔了,前面几章铺了好几条不同的线,让人云里雾里,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后来几条线索汇集,就像舞台突然拉下了帷幕,观众一下子从黑暗进入了波澜起伏摧枯拉朽的法国大革命的剧本中。草蛇灰线,豁然开朗。 三大线索分别是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分别对应着冤狱、爱情和复仇三大主题。这三大线索互相交错发展着,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如果说它们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那么,一种冤仇的始末使它们产生动态联系,则构成了三条边线。 开始是侯爵家族父辈对狄尔斯家庭的蹂躏和对梅尼特家庭的迫害,然后是得伐石太太的复仇;这种复仇由针对父辈而及于子辈,再通过代尔纳与梅尼特间的翁婿关系演化为对梅尼特、路茜新家庭的毁灭性打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得伐石太太的“复仇”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的演变,最终的打击对象竟是当年为自己亲人伸张正义、饱受贵族阶级迫害的梅尼特一家!狄更斯正是用这种谨严紧凑而又富于变化的人物关系来表达自己的结论。至于另一个重要人物卡尔登,他处于三组人物的关系之外,甚至是一个英国人,仿佛是三角形外的一个游离点,然而,从这个点引出的射线却切断了恶性循环的边线。在狄更斯看来,他为别人的幸福而欣然自我牺牲体现了一种纯之又纯、近乎透明的“仁爱”精神,它不是尘世内部的世俗温情,而是一道从外部、从高处投射下来的精神光辉。 贵族的迫害曾使梅尼特医生丧失理智,革命的打击又使他在清醒多年之后重新陷于疯癫,代尔纳在革命前曾自愿放弃贵族特权而侨居异邦,革命却要追索他的性命,迫使他再度仓皇去国;贵族统治毁灭了狄尔斯和梅尼特的家庭,革命也无情打击了梅尼特和代尔纳新的幸福之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冥冥中的发展脉络却惊人的相似。 那一边是得伐石太太们丧失理性的复仇欲和嗜血狂,这一边则是梅尼特一家在巨大灾难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

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父亲到市上去乞讨,碰到熟人,同情地给了他几个钱。回到家,见小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这样的诗,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诗中那位母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牵挂,真可以催人泪下。同样写孤儿的,还有另一篇《孤儿行》。诗中的孤儿,原是一个富人家的子弟。但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悲痛呼喊!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

双城记简介

节目背景 《双城记》是SMG电视新闻中心制作的唯一一档,专门关注港台时事的新闻访谈节目。节目于2009年3月28日开播,逢每周六中午十二点整在东方卫视播出,节目时长30分钟。与CCTV 的《海峡两岸》、福建东南卫视的《海峡新干线》以及深圳卫视的《直通港澳台》相比,这是目前大陆唯一的一档不在黄金时段播出的、周播的涉及港台的节目。与CCTV及其他兄弟电视台的港台节目不同,《双城记》的节目主旨是强调“直击新闻当事人,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香港、台湾”。在节目类型上,《双城记》没有过往新闻的盘点,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本周港台地区最受关注的一件事,及这件事的当事人身上。由于,这种类型的港台节目目前大陆尚不多见,节目开播之后,立即受到了多方关注,尤其是受到了港台地区电视同行的关注。 节目主持人 为了能突出《双城记》的这种“直击港台新闻当事人”的节目特色,《双城记》特别精选了,具有港台背景的曹景行、熟悉两岸时事的王津元以及台湾中天电视的新闻总监平秀琳,分别做为本节目嘉宾主持、主持人及常任嘉宾。 播出情况及社会反响 从今年3月28日开播至今,《双城记》已经累计播出28期,内容涉及港台政经、民生、娱乐、社会新闻等方方面面。由于《双城记》是一档透过卫星连线实现的新闻类访谈节目,所以几乎每期节目,都选择的是本周最热门的话题,及最热点的嘉宾。《双城记》的第一期播出时,正逢扁案进行到一个如火如荼的关口上,我们特地选择了扁案最重要的幕后推手、国民党民意代表、“爆料天王”邱毅先生前来上节目,第一期节目就引起轰动;随后,邱毅先生对《双城记》情有独钟,在达赖访问台湾的期间,再度来到《双城记》,解秘陈菊邀达赖来访的幕后新闻;在陈水扁被一审判决无期徒刑之后仅仅两个小时,邱毅就进棚三度参加《双城记》的录制,让这档节目的全国收视率上升超过60%。 除了邱毅先生之外,在马英九先生宣布对民进党推行的“去中国化”运动进行清算的时候,《双城记》特别邀请蒋介石的孙媳妇、国民党中常委蒋方智怡做嘉宾,作为蒋家后人,蒋方智怡女士表示自己是中国人、也希望蒋家后人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节目由东方卫视的海外频道播出之后,在美国、澳洲反响巨大,台湾岛内的蓝绿色彩的媒体都做蒋方智怡的讲话进行了转载。在前台湾副领导人吕秀莲宣布希望来大陆访问之后,《双城记》在第一时间邀请到了民进党前副主席许信良前来上节目,许信良以民进党元老的身价在节目中表示,民进党只有放弃原教旨主义的台独思想,才能获得新生。 面对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双城记》还邀请了一大批台湾的行政官员来做节目嘉宾,其中现在已经担任台“行政院副院长”的朱立伦先生,在还是桃园县县长时就是《双城记》的节目嘉宾。此外,台中市市长胡志强,与马英九、朱立伦并称台湾政坛的“马立强”,曾经做过台的“外交部长”,他不仅参加了《双城记》录制,而且节目中表现非常精彩,与主持人之间有一段可贵的唇枪舌战。最后,我们还专门邀请了台湾政坛的政治新星、台北县的县长周锡玮来上节目,周锡玮统领的台北县面积是台北的好几倍,几乎全台北有五分之二的人都生活在那里,年底台北县即将升格为直辖市,周锡玮在节目中,以地方官员的身份大声呼吁马英九当局尽快开放大陆居民自由行,台湾的地方行政首长,在接受大陆媒体的访问时,这样说,还是第一次。 除此之外,《双城记》还高度关注台湾的民生状况。八八风灾发生之后,《双城记》将目光锁定在受灾最严重的台南地区,并邀请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的代表高金素梅前来上节目,高金素梅女士在节目详尽讲述了台湾南部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受灾的情况,节目非常令人感动。节目播出五天之后,由高金素梅率领的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代表团就在北京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为了让更多的大陆观众了解台湾的政治生活,《双城记》还一直对岛内的各种政治活动高度关注,在国民党主席选举前,曾经在去年参选国民党主席的洪秀柱女士,被《双城记》邀请到做一集关于国民党主席选举的节目,节目播出后,让观众了解到了国民党内的政治生态。 在其他方面,《双城记》关注的问题还包括不为人知的两岸、两党历史,两岸人民都喜闻乐见的娱乐明星等等,国民党中常委丁守中、陈水扁传作者胡忠信、娱乐界长青树高凌风、明星黄小柔等等都已经是《双城记》的嘉宾。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兴废: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霞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非。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蝶蝶,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着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心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连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涕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 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 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 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

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 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 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 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 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 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 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 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民歌的创作传统,汉乐府民歌与《诗歌》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是一脉相承。汉代与先秦有着相同的宗法制度和相同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大致相似,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因而不应该有质的区别。今存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可看作汉代人民生活的实录。 首先,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是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汉代前期经过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家财富日增,统治者也就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武帝不仅招致方士,幻想长生久视,而且穷兵黩武,奴役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受害深重,有些民歌也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如《战城南》:全诗描写激战后凄凉恐怖的战场和人乌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构思奇特,催人泪下,非但是对死者的哀伤,也是幸存者的自悼。末尾数句,岂止诅咒战争,更有对统治者的严重警告。 这类作品格调悲凉,既写了漂泊者的愁肠和整个家庭的苦痛,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蔑视和践踏。 其次,汉乐府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悲苦和反抗。两汉统治的数百年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豪族日富,黎庶日贫。《妇病行》就是一篇反映民瘼的典型作品: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牵挂孤儿的遗恨,丈夫抚养孤儿的艰辛,孤儿啼哭索母的惨状,非亲历其境者难以写出。《孤儿行》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父母双亡,孤儿脱身兄嫂,备受虐待。他常年外出经商,回家又供杂役。“东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孤儿的不幸,还不限于家庭。“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社会的冷漠自私,更加剧了孤儿的痛苦。孤儿的悲剧,不在于兄嫂的贫富与否,穷其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而导致的道德沦丧。 第三,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与人生最为切近,是民歌的永恒主题。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追求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为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女子发誓说,我要和你永远相爱,除非是山也平了,江也干了,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才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 (比较法) 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 一、保存与篇数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 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

《双城记》详细简介及鉴赏

《双城记》详细简介及鉴赏 1775年11月的某一天,特尔森银行的办事员洛里先生从英国伦敦来到了法国巴黎的圣安东尼区,他此次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曾经的老友梅尼特医生的女儿找到自己还在世上活着的父亲。 梅尼特先生,一个被关在巴士底狱长达18年的医生,现在被他以前的旧仆人德伐石先生收养,被关在德伐石先生开的一家酒馆里。洛里先生带着这位可怜父亲的已经长大的女儿露西,来到了这家酒店,却发现这位曾经医术高明、声名远播的医生如今已经变得满头白发,每天都埋头做着鞋子。洛里先生试图让梅尼特先生认出自己,然而十八年的监狱生活早已经把这位老先生折磨得神志不清、精神麻木了。直到他最亲爱的女儿——露西——走近他,试图把他那幽灵似的脸搂在她温暖年轻的怀里,急于用爱使他恢复生机(p37)的时候,梅尼特医生才有一丝丝动容。随后,梅尼特医生逐渐发现露西金黄的卷发,不由想起那个因为他伤心而死的妻子靠在他肩上的那同样的头发,最后,在露西不断地安抚和感染下,梅尼特先生终于认出这是自己在监狱中曾经日思夜想的女儿。 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尽快恢复健康,露西在洛里先生和德伐石先生的帮助下,带着父亲连夜回到了英国伦敦,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他们的寓所在苏霍区不远的一条安静的街道角落里,在露西细心温柔的爱的照顾下,梅尼特医生也开始渐渐地康复。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五年后,在一次审叛国案的法庭上,梅尼特父女作为证人出席了本次诉讼。本次诉讼的对象名叫代尔那——一个大约二十五岁的年轻人,长得高大、英俊,脸晒得黑黑的(p54)——被指控是背叛“光明,伟大,如此这般的圣主明君”的奸贼(p54)。因他曾经与梅尼特父女在一艘邮船上接触过,所以法庭传唤梅尼特父女当证人。在审判长的控诉下,露西对代尔那感到非常同情,而代尔那也因此对美丽善良的露西很有好感。最后,在代尔那的律师斯特赖弗先生和他的助手卡尔登(其实主要还是归功于卡尔登)的帮助下,代尔那被成功地“宣判无罪”。也因为这次的审判,代尔那和卡尔登都同时爱上了美丽且富有同情心的露西。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洛里先生、代尔那以及卡尔登同时都在梅尼特医生家里,他所住的公寓是一个能引起回声的奇妙的角落,经常能想起来人脚步的回声,(p84)而那天晚上天气很闷热,大家都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也许,也许还会看到一大群人像急流似的怒吼着向他们压过来。(p89)那个时候的法国,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处处都是饥饿的百姓。而那些贵族却丝毫不管百姓们生活的好坏。城里的爵爷生活奢侈,他在巴黎豪华的府邸举行两周一次的接待会,吃巧克力的时候,没有四个壮汉,那他早上这顿巧克力甚至进不了他的喉咙。(p89)他府邸的宾客也都打扮地尽善尽美,生活花天酒地,整个接待会就是一场极尽奢侈的挥霍。在这场戏收场之后,有一个人剩了下来,是一位侯爵老爷。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陌上桑》、《艳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无论是短章,还是长制;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诉,还是第三人称旁述;无论是撷取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片断,还是叙述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完整事件,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具有风趣盎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叙事艺术,比之《诗经》及其以前的诗作,都明显地加强了,例如《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有16句,叙述一个八十老翁久戍幸还的生动故事,诗人把主人公65年紧张艰辛的军旅生涯高度浓缩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字之中。只截取他返回家园短短一天甚至几个时辰的事情,以主人公的行踪为序:“得归”一路问一“遥看”一人“室”一作炊。一出门一落泪,由远而近,依次叙写,层次分明,情节完整,一个服役终身,侥幸生还,却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最完整,情节最生动的佳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由兰芝遣归、含泪惜别、兰芝抗婚、夫妻双殉四大情节构成。开头以孔雀失偶、徘徊不定起兴,拉开序幕,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灰暗阴沉的氛围之中:尾声以夫妻合葬、化鸟双飞作结,充满浪漫色彩。此诗时空夸度宽、幅度大,时间前后几春秋、甚至数十年,空间由焦家到刘家,由室内而室外,由家庭而社会,人物活动范围极为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