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名词解释 政治类专题

热点名词解读
专题一政治类
1.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2.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题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即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党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
6.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嫩比2000年翻两番。
7.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8.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中国各地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推进农村各方面的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10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委员时说,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