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十社戏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基础部分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 凫.(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棹.( ) 归省.( ) 行.辈( )

.( ) 吓.人( )

哄哄.骗( ) 吓

哄.动( ) 恐吓.( )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要点部分

1.小说的三要素是、、

2.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还写了哪些事件,其中哪些是

详写,哪些是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⑴文中哪个词语能写出作者对平桥村的感情?围绕这种情感,作者写几

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三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部分

1.选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shěng 惮.用dàn B.行.辈xíng 絮.叨xù

C.一哄.hōng 潺潺.chán D.吁.气xū渔父.fǔ

2.填空题。

《社戏》作者原名_____,字_____,浙江绍兴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______________,文章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精彩地记叙了______、_____等事情,成功地刻画了_____和_______等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浓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课文10——13段分析。

1.第10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

2.上题选句中,“大”字用得好,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

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1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0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

A.第10自然段中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选文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水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12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自然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13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与“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5.从选文第10、11、12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活泼轻松)

B.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急切焦虑)

C.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惘然陶醉)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分析作品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2.感受童真的可贵和友谊的美好。

3.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二、基础部分

阅读课文思考:

1社戏好看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戏》中刻画了好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要点部分

1.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景色描写,找出来分析它的作用。

3、六一公公送来的豆“我”觉得没有昨夜的香;去看社戏也不尽兴,为何“我”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呢?(提示:真正值得“我”怀念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部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

(1)归省()(2)行辈()(3)撺掇()(4)凫水()

(5)蕴藻()(6)潺潺()

2默写(12分)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使我的心也()(),然而又()()起来,觉得要和他()()在含着豆麦()()之香的夜气里。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每个括号内限填一个字)(6分)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在我是乐土:()()我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4.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离开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

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

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

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_

《社戏》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1(1)dàn xùdài c uān duo fú yì wēn juàn du? zhào xūfǔ xiàng

xǐng háng

⑵消夏:过夏天。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凫水:游水。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自失: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⑶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豫才浙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2.疑问摘要(略)

三、1、看社戏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

2、⑴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钓虾、放牛等乐事;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

(2)前三件事情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

3.⑴①看社戏前的波折,②月下出航,③船头看戏,④月夜归航。

⑵a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b①从这几个方面着笔: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对应的句子见课文(略);②赏析句子: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以动写静,写出行船的快,反衬“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③这部分集中写景,描写细致逼真,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

c由远及近。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糊”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d①行船的情景和偷吃罗汉豆吃的事。②采用侧面描写,烘托伙伴们驾船技术高超,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四、(一)1.D

2.周树人豫才看社戏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月下航船归途偷豆吃双喜和六一公公

(二)1.心理描写夸张

2.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

3.“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

4.A C

5.A我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B但我却还以为慢(急切) C 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陶醉)。

6.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社戏》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三、1.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2.因为那夜的豆是和双喜、阿发等农民孩子一起吃的,豆香,值得怀念,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些小朋友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性格,淳朴无私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那夜的戏,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的,看戏前后那丰富有趣的生活是值得留恋的。

四、1.本文是篇小说,所以即使文中“我”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对不能等同于他本人。

2.不能删去,因为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社戏的盼望作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

3、以双喜为首的农民孩子是招人喜爱、令人赞佩的。他们具有天真活泼、幼稚顽皮的孩子气,又不乏聪明机智。他们热情诚恳,爽直无私,既爱劳动又会劳动(言之有理即可)。

4.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的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

5.①想像表现“我”的急切心情。②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后的喜悦。

五、1.jízh?ng

2.看社戏后的余波及我对社戏怀念。

3.语言描写,六一公公作为老人代表,他的宽厚、淳朴、热诚、好客与双喜一帮孩子相衬,体现了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热情好客,令人怀念。

4.并不是那夜的豆格外好吃,也不是那夜的戏格外好看,而是通过写豆和戏突出那夜的生活终生难忘,表达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六、1.绮簿瘾蹂躏恻璀灿或璀璨曳

2.已经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3.①指田野里戏台上的光亮。②演社戏。③唱戏入了魔,戏里戏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生活方式。④指随时可拔营而走,到得一处是一处,不需太多钱,与自然相亲相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生活方式。

4.“我”喜欢社戏的热闹,喜欢社戏因真善恶的分明而感到的可喜的简单,喜欢简单的道具使故事充满的韵致,喜欢它简单而缓慢的美。不喜欢它粗嘎的唱腔,蹂躏了那种江南水乡的柔软。

5.虚幻的东西总是按照自己的希望想像出来的,没有真实现实生活中的烦琐复杂,所以总是美丽的。

6.①表现的内容不同。前者具体描述了看戏的人群、布景、气氛及自己看戏的感触,而后者则是借看社戏叙述自己在平桥村的小伙伴及那种人际关系。②表现的主题不同。前者通过自己看戏的感想思考了戏剧人生,后者则以社戏为依托表达了自己对那帮淳朴无私、热情憨厚的小伙伴的怀念及对那种美好纯朴人际关系的怀念。③体裁不同。前者是散文,后者是小说。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2《梅岭三章》学生版(含八套中考模拟试卷)

《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能学以致用,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3、学习引用等说明方法,能体会典雅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学习引用等说明方法,能体会典雅凝练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给加点字注音。 笨拙.()山蹊.()幽篁.()模.拟()雕塑.()跻.攀()钓矶.()曲.折()穿凿.()渊.博()弦.外之音()盎.然而生() 2、解释下列词语。 顾名思义: 弦外之音:息息相通: 穿凿附会: 二、释题 1、走进作者 陈从周(1918-2000):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擅长文学、戏曲、绘画、书法。主要著作有:《苏州园林》《园林丛谈》《扬州园林》《说园》《书带集》《青苔集》《帘青集》《山湖处处》等。 2、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3、识记说明文体 ⑴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⑵分类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知识链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③晓雾将歇()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勇与其奇者()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三、深入探究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01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泄.气( ) 要塞.( ) 溃.退( ) 签.订( ) 督.战( ) 歼.灭(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 溃退: 要塞: 业已: 歼灭: 3、知识回顾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初读感知】 4.听一听,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5.读一读,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 【精读品味】 6、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拓展探究】 7.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本篇报 道的主 体是写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导学案 2013-07-01 16:02:35| 分类:教学案|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导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2、从用字、遣词、修辞角度赏析诗句。 2、体会革命者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学习过程: 1、解一个词 2、认一个人 3、讲一个故事 (抓住小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结果) 4、说一句话 (各用一句话概括三首诗所表现的作者情怀) 5、学一种修辞 (结合诗句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 6、赏几个点 (诗句的用字、遣词、修辞等) 7、说一句话 (结合三首诗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学案 知识链接: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惊涛拍岸,举起千堆雪”中的“雪”比喻浪花。 学习过程: 1、章 2、陈毅 3、 4、 5、 6、 7、 《梅岭三章》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旌旗()阎罗()血雨腥风() 2、小序中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虑不得脱”的“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诗三首”的“得”的意思是________。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和,从“”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表现了作者的精神。 3、诗中划横线的词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旌旗: 阎罗: 自由花: 烽烟: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捷报飞来当纸钱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 5、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的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耐人寻味。 B、通过革命志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出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鬼神怪异写入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兼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教案及导学案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 ...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简要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迅猛的战斗节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 ..敌阵,横渡 ..长江。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及击溃 并控制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江阴要塞,封锁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 ...二十三..,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 日可渡完。

鲁教版语文七下《苏州园林》word学案

13.苏州园林 (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轩榭、丘壑、嶙峋、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4)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 (2)学生鉴赏品味,研讨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中国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能懂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通读课文2—3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丘壑.()嶙峋.()栏.杆()叠嶂.() 池zhǎo()zhēn()酌lòu()空jiàn()赏qiáng()薇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工.细(精巧,精致)珠光宝.气(宝石) B轩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重峦叠嶂.(形状像屏障的山峰) C池沼.(人工修造的小池子)因地制宜.(适当) D上品.(等级,品级)别具匠心 ..(精巧的心思) 3.根据课文,辨析词义,选择填空。 (1)谁如果要(鉴别鉴赏欣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好完美美好)的图画。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靠依傍依赖)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加深了景致的深度。 (4)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魔方砖,浅灰色和白色 (对比对衬对称)。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申雅坤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 包庄中学秦海兰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同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里?(学生纷纷发言)是啊,神州大地,幅员辽阔,江山如画,老师也很喜欢旅游,不过很遗憾,老师今天不能带领大家去旅游,但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欣赏:(幻灯片展示图片) 谁能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你喜欢的画面?(学生纷纷发言)其实,这就是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苏州的名胜之一——苏州园林。现在我们就跟随叶老的足迹走进苏州园林。 那么叶老是谁呢?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 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介绍作者(学生相互补充后,幻灯片展示补充) 三、自主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这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做到以下几点: ①读准字音,标出自然的序号。 ②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课文: 1、作者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的?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先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办经济发言交流) 老师点播:整体——局部——细部,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局部主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教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小结: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梅岭三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篇一:12 《梅岭三章》导学案 -及答案 12.《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生姓名:_____班级:_____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陈毅的有关知识。2、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学习作者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学习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学习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爱国诗篇,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预习自测 1、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相关资料,划出要点内容。 陈毅(1901-1972),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2、给画线字注音

三、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每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第一章:追忆往昔,为革命而至死不渝;第二章:勉励战友,继续战斗;第三章: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2、翻译诗前小序。四、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诗前小序,交待了什么?有何作用?小序是当时写的,还是后来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诗前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缘由和背景。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小序是是后来补写的。从“虑不得脱”、“旋围解”可看出。 2、赏析第一章回答问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3)你认为本章中哪些词语用的比较精妙? (4)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赏析第二、三章,分别回答下面问题 (1)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2)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3)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爱国诗文名言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完成本文练习册及下一课导学案中课前预习内容。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 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 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内容、报道______、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摧枯拉朽()荻港()芜湖() 解释:经营: 摧枯拉朽:

《苏州园林》导学案(含答案)

大同中学2016—2017学年初二(上)语文校本作业 课题:13 《苏州园林》课型:讲读 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说明事物的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画意美。【学习重难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来突出这个特征的。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自主预习】 ■作者介绍: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 ■作品介绍:《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作者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照拼音写汉字。 池沼.()嶙峋 ..()着.眼()琢.磨() 丘hè()轩xiè()相间.()对称.() 2.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 ⑴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⑵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⑶根据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方案。() ⑷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⑸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构思)。() ⑹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思考: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设计者和匠师们是从从,,, 四方面下功夫来体现以上特点。 【课后巩固】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4.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每种说明方法举一个例句) 5.第一段中,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 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 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 是 。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是 。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是 。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 是 。 这篇文章运用 了 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梅岭三章》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梅岭三章学法指导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准确背诵并默写 学习重点:2、3 学习难点: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 学习小序和第一首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 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 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 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 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 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 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作者介绍: 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释题: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三章,三首。《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自行学习小序和第一首。 合作探究:小组内根据课下注释共同翻译小序及第一首诗歌。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句子写在下面。 1、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2、第一首第一句有何作用? 3、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招”“斩”用得好在哪里?

5、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自测: 1、本诗的作者是,字仲弘,省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 “,”。 2、《梅岭三章》的“章”意思是________,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______和______.从___________(原文)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_______________(原文)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 3、默写小序及第一首诗,并把译文写在下面。 学法指导教学反思

27课导学案(答谢中书书).doc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屮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 ?作者简介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庾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岀”。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主学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臬奇考( 2感知课文,?行诵课文 )( )( )(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原文回答)(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 (4)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岀大意。

鱼 2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 编制人:闫春辉复核人:使用时间:2012.5.23 编号:16 今日名言: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学习目标】 1.我要抓住重点词语,顺利翻译课文,至少掌握三种文言现象。(重点难点) 2.能准确找出中心论点,使用的论证方法,并能理清论证思路。(考点热点)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思维导航】 1.学习文言文,第一步要顺利通读原文,可以参考书下注释识记字音和字义,然后根据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按照“留、删、补、调、换”的方法来翻译。知道文章的大意后,要逐段归纳,会提出问题。全篇学习过后,要按照各种文言现象归类整理知识点,形成资料。 2.如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 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 【课前热身我参与】 【文本探究我收获】 (一)朗读并研究第二自然段 1.解释重点词语(温馨提示:方便快捷准确的工具书就是书下注释) 忽尔与蹴不屑.万钟何加已2.挑战名句(温馨提示:这些句子的出题率非常高,请抓住重点词语来解释)原: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学会举一反三,翻译句式相同的句子) 译: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 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 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3.通假字通解释: 通解释: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年级时间教学时数课时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结构及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五部分: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补充: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有时还会有报道的记者) 2、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主预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D.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学生了解)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 ..()阌.()乡杜聿.()明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溃退:阻遏:。气势磅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内容 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8 苏州园林有答案

18 苏州园林 课题苏州园林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 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 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 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 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 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 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 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 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 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 石像》等,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百科知

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读准字音轩榭 ..(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 相间.(jiàn)嶙峋 ..(lín xún)庸.俗(yōnɡ)镂.空(lòu) 蔷.薇(qiánɡ)斟酌 ..(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阅历:由亲自体验、经历而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