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2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2018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2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2018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2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种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特征及危害。

2.以我国洪涝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

一、认识洪水和洪灾

1.自然灾害

(1)概念: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按成因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

2.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3.洪灾

(1)概念:洪水溢出或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2)危害??? 直接损失:人员伤亡等方面的损失

间接损失:供水、电力、交通等的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等

【思考1】 发生洪水一定会形成洪灾,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 不对。洪水不等同于洪灾。洪灾一定是由洪水形成的,但发生洪水不一定就形成洪灾。只有当洪水给人类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灾。

二、洪灾的形成原因

1.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2.洪水的成因

(1)自然原因??? 气象原因: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 堵塞河道地质原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其他原因:流域汇水速度大于河道排水速度

(2)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

3.洪水致灾的影响因素:洪水发生区域的人口密集程度及经济发达程度。

【思考2】 为什么说我国的洪灾和旱灾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

提示 自然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夏季风强,锋面雨带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夏季风弱,锋面雨带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人为原因: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致灾的可能性大;经济发达,损失的程度大。

三、洪灾的防治措施

1.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2.采取相应防洪措施

(1)工程

措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非工程

措施????? 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 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思考3】 植树造林的防洪功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延缓洪水的形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森林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河道的通畅。

【思考4】 黄河水患严重,为了治理黄河,上中下游河段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提示 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下游疏浚河道,加固黄河大堤。

[预习效果自测]

1.关于洪水和洪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没有暴雨和大暴雨就不会造成洪灾

B .无论什么地区,只要发生洪水就会形成洪灾

C .洪水发生的区域越大,洪灾就越严重

D .经济越发达,洪水造成的损失可能就越严重

解析 洪水和洪灾是有区别的。如果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因此,洪水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灾。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答案 D

2.下列属于洪灾的是

( ) A .撒哈拉大沙漠上的风暴

B .2016年我国南方洪水

C .亚马孙雨林的持续降雨

D .喜马拉雅山上的冰雹

解析洪灾要有大水,大水对人类产生了灾害和损失。亚马孙雨林降雨属于正常情况,雨林里人烟稀少,大水并没有对人类产生影响,不是洪灾。

答案 B

3.我国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有()

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②气候复杂多样

③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④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我国降水过分集中在夏秋两季,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季节性分配很不均匀,而且我国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又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此外,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也易使某些地区发生水灾。

答案 C

4.下列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有()

①兴修水库②围湖造田③流域内植被遭破坏④上游山区大量陡坡开荒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流域内植被破坏、陡坡垦荒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节洪水能力减弱;水库能削减洪峰。

答案 B

5.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实现防灾减灾()

①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②减少洪水易发区的人口

③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④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⑤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⑥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D.②③④⑤⑥

解析减少洪水易发区的人口不是减灾防灾的有效措施。

答案 B

6.人类活动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加剧洪灾的发生,而且还无形中使得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下列做法不利于避免或减轻洪水造成损失的是

()

A.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B.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C.黄河下游加固江防大堤

D.三江平原恢复和重建沼泽湿地

解析围湖造田使得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洪灾加剧。

答案 B

探究点洪灾的成因

【探究活动】材料2016年6月1日凌晨至早上,武汉普降大到暴雨,让这个内陆城市秒变季节性海洋城市。全市多处道路严重积水开启“看海”模式,当地网友纷纷在朋友圈晒“看海”照、“等船”图,引来不少人围观。因为暴雨的侵袭,不少市民纷纷发朋友圈,称武汉继续看海了,上班只能靠开船……(1)武汉内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此次洪水是不是洪灾?为什么?

提示(1)降雨时间长、强度大,城市排水设施不太完善。

(2)是洪灾。因为洪水已经给当地人们的财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反思归纳】影响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

洪水的发生往往是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水灾害,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

2.

(1)地形地势:一般来说,地势低洼,易造成排水不畅,就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降水的集中程度:降水越集中,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状况: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则同样强度的洪水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4)抗灾能力: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题组训练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读图,分析M 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M市位于我国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多暴雨,而附近处于山地迎风坡,易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夏季还容易受台风影响,暴雨频次增多,M市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入海通道少,距离海洋较近,易受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自然灾害及其分类

洪水洪灾

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

洪灾的防治措施

教材P86问题

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4)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5)大量河道、湖泊被淤、被填,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面对频发的洪水灾害,我们要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如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和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意识、制止乱砍滥伐、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等)以减轻洪灾所造成的损失。

教材P89活动

(1)气象灾害

①洪涝是因降雨过多或强度过大而引起的江河决堤、山洪暴发、内涝积水不退、淹没田地、人员伤亡等水灾。在我国,每年的6~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汛期,包括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淮河、长江、辽河和松花江等。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下游地区疏浚、拓宽河道,加固堤坝,能起到较好的防洪效果。

②干旱主要是指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每年春季,随着气温回升,蒸发作用越来越强烈,而此时雨带还停留在我国南方地区,故在北方地区形成较为严重的旱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则是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形成的。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推广节水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旱情。

③热带气旋在我国主要是指威胁东南沿海的台风,它由发源于热带洋面的热带低压演变而来。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及完善的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台风灾害。

④低温冷害主要指发生在我国冬半年的寒潮,影响范围较大,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目前主要是加强预报,做好农作物越冬工作,以降低寒潮造成的损失。

⑤干热风,亦称“干旱风”,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发生干热风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足,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现象严重甚至枯萎死亡。我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时有发生。一般分为高温低湿和雨后热枯两种类型,均以高温危害为主。防御措施有营造防护林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以便灌溉等。

(2)地质灾害

①地震。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相交部位,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防御措施:加强监测,完善预警机制等。

②滑坡和泥石流。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多地震、多山、多暴雨,是滑坡和泥石流的

多发地区。防御措施:加强监测,植树造林等。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它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社会属性是指它必须有承载体,即要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才称为灾害。现在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会发生自然灾害

B.人类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C.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

D.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2.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第1题,只有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事件,才能称为自然灾

害,如果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可能诱发某些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但不能完全制止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灾害具有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潜在性等特征,可以说突发性是自然灾害的特点,但不能说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第2题,④纯属自然原因形成的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无关,只有①②可能由人类活动诱发。

答案 1.D 2.A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圆圈地区洪灾严重,主要原因是()

①夏季多暴雨②植被稀少③地势低洼,河流入海口少④地下水位高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②③

4.圆圈地区水资源十分紧张,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①冬季风影响时间长②全年降水量小③工农业生产规模大④人口密度高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第3题,夏季多暴雨,地势低洼,河流入海口少,是造成海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第4题,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使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紧张。

答案 3.A 4.B

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示的自然灾害是()

A.寒潮B.洪涝

C.泥石流D.台风

6.为减轻上题所述灾害的损失,以下措施中收效较快的是() A.营造海防林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建设水利工程

D.建设河流污水治理工程

解析根据图中灾害严重区位于黄河、长江下游、珠江流域等地区,可判断该灾害为洪涝灾害。建设水利工程拦蓄洪水是收效较快的措施。

答案 5.B 6.C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2.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稀少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D.平原面积小

解析第1题,滞洪区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由图可知,图中a、b、c、d四区域均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第2题,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 1.A 2.B

读某流域汇流示意图(在等高线图中,山谷线又叫集水线。分水岭是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也叫分水线),回答3~5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集水线

B.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分水岭

C.流域边界与某一条等高线完全重合

D.流域面积的大小与周围地形有关

4.下列哪种情况下,流域的汇水速度较快()

A.地面坡度较小B.土壤含水率较低

C.植被覆盖率较高D.土壤含水率较高

5.下列有关该流域洪灾形成因素之间关联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洪水

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洪水

D.植被覆盖差→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解析第3题,等高线弯曲最大处可能为集水线也可能是分水岭,判断时要根据等高线变化的方向来确定;河流上、中、下游地势不同,因而流域边界不一定与某一条等高线重合。第4题,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第5题,地面坡度越小,河道排水速度就越慢。

答案 3.D 4.D 5.C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6~7题。

6.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D.水利建设

7.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

A.加强监测预报B.改变水循环模式

C.疏散重灾区人口D.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解析第6题,P为华北地区,Q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风强盛,锋面速度快时,P地进入雨季早,易发生涝灾,此时夏季风在Q地停留时间短,易发生旱灾,夏季风较弱时,正好相反。第7题,进行水利建设可以缓解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问题。

答案 6.A7.D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春旱、寒潮、沙尘暴B.寒潮、台风、沙尘暴

C.春旱、暴雪、沙尘暴D.洪涝、寒潮、泥石流

9.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四川盆地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D.华北平原

解析第8题,根据关联图的箭头所示的因果关系来判断。降水总量少,变率大,甲为春旱;接近沙源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因此丙为沙尘暴;冬季风强盛,导致较强的降温,乙为寒潮。第9题,根据气候条件降水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可知春季降水少;接近沙源地,位于北方,植被覆盖率低可以排除B、C选项。四川盆地春季降水多。

答案8.A9.D

读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①强风②干旱③地震④洪水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11.为减轻上述两种灾害损失,下列工程措施适宜的是()

①营建防风林②修建水库③跨流域调水④建设护坡工程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第10题,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出现的频率高,而带来的损失最严重。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损失最大。第11题,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能有效减轻洪水的威胁;跨流域调水能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

答案10.B11.B

二、非选择题

12.读图及相关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卫星对图中A湖湖面面积的动态监测表明,该湖湖面面积春季平均为2 110平方千米,夏季平均为3 900平方千米,秋季平均为3 450平方千米,冬季平均为1 290平方千米,湖面面积较20世纪初期减少了1 090平方千米,容积减少了57亿立方米。1998年长江洪水流量小于1954年,但湖口水位高于1954年,湖区内136座保护千亩以上的圩堤溃决,损失惨重。

(1)图中省份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7、8月降水不多是因为此时受________控制,此时湖面面积继续扩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省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按此思路,①在山区应当以治理________为重点,实施________工程;②在赣江等主要支流实施________;③在湖区实施________工程。

(3)该省的鄱阳湖水系洪灾时有发生,防治该流域洪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还有哪些?(各写出3条即可)

解析根据该省区形状可判断图中省份为江西省,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7、8月份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仍处于雨季,并且5、6月份的“梅雨”在植被涵养水源作用下会在“枯水期”继续补给长江水。所以,在治理水旱灾害时,应以先治山为主,增加植被覆盖率,并配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答案(1)亚热带季风副热带高气压带长江干流的水入湖

(2)水土流失封山育林梯级开发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3)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修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各写出3条即可)

13.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四周高,缺少入海河道,因此通过河道整治、分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扩大河道的泄洪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非工程措施主要是预报、管理、保险、宣传教育等。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

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C.1976年唐山大地震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06年3月27日下午4时45分,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太原到阳泉段寿阳县境内的一百米左右路基出现沉陷,至当晚七时左右,坍塌地段路基整体外移,长度约一百五十米,最大深度约五米,路基大塌陷,致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平安运行十年之久。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此次事件原因的分析,你认为最可能是() A.该路段地基出现滑坡现象 B.该地发生了地震,导致泥石流 C.该建设项目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 D.台风的影响导致洪水冲垮路基 4.关于对该事件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立即抢修路面,保证交通畅通②启用交通应急预案,疏导公路交通③查找塌陷原因,然后再整修路面④宣布废弃该公路,重新修建新的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05年高考广东卷)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5-6题。 5.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双选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6.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双选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 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自然灾害 1、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 影响: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 旋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 征 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 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 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 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 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 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 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 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我国寒潮: 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 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 海 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发生频次: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2019年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都已经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自己有幸先同志们一步接触到供试验用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先睹为快。本文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础知识加以叙述。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 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 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9年最新的高中地理会考题,能带你什么样的启发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所分享的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答案仅供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1~50题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1分,选对一项得1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18日14点07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时,中时区处于 A.凌晨 B.早上 C.中午 D.下午 2. “天宫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3.地球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在于 ①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和水②与太阳距离适中 ③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④体积和质量适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站的影响大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1,回答第5、6题。 5.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B.四季的更替 C. 昼夜的更替 D.极夜范围变化 6.在演示该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使灯泡中心与地球仪球心在同一水平面上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面向地球仪,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④拨动地球仪的同时转动灯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关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可分为四大圈层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完整word)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九种自然灾害分布典型区域及主要特点Array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 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 西南内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 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 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 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

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凌汛等。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占用河道、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④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2018年闵行区高二地理等级考模拟试卷

闵行区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2018.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6页,答题时间60分钟。 2.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 3.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考生号。 4.答案必须全部做在答题纸上,用黑色水笔填写。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高纬度地区夜空常出现绚丽的极光现象,引起该现象的太阳活动是A.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 2.马耳他著名景点“蓝窗”是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2017年3月8日,受暴风引起的 巨浪冲刷而坍塌。组成“蓝窗”的岩石其特点是 A.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B.具有层理构造 C.岩石中多气孔 D.具有片理构造 3.2018年2月4日21时56分,台湾省花莲县附近发生6.4级地震,全岛震感强烈。 关于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花莲测到的震级比台北大B.花莲和台北的烈度相同 C.台湾处在板块的生长边界D.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4.根据日本利根川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 判断,其河水补给类型分别是 A.①积雪融水②降水③地下水 B.①地下水②积雪融水③降水 C.①积雪融水②降水③降水 D.①地下水②降水③地下水

5.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增加,将引起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③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④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18年1月底上海下了一场雪,市民纷纷在朋友圈晒雪景。形成这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 7. 下列气压带或风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的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 C.中纬西风带D.低纬信风带 8.非洲附近的四个海域中,有利于渔场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我国劳动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2015年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劳动人口与流动人口双双下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B.城市化水平出现下降 C.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上升D.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 10.下图为某大城市商业、居住、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远近变化图,曲线Ⅰ在③位置处地租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这里 A.位于市中心B.交通便捷C.工厂密集D.环境优美 11.我国有大量工人赴非洲参与铁路援建工作,这种人口迁移形式属于A.智力迁移B.劳务迁移C.难民迁移D.生态迁移

最新-【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20183)合辑 精品

目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84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28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2.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018年高中地理世界地理高考试题汇编

2018年高中地理?世界地理高考试题汇编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图9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8分)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6分)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6分)(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4分) 【答案】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8,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开,(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拍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图8)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完整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 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重点知识总结

选修5自然灾害模块考试重点核心知识总结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多发地区,多发时间 1.地质灾害 A地震: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发地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B滑坡:自然原因是①山区;②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C泥石流:自然原因是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山区;③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中国西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频发和典型地区自然原因是西南处于亚欧、印度洋、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加上西南多山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滑坡泥石流频发。 注意:地震滑坡泥石流关联性 2.气象灾害 A台风:成因:热带气旋(低压中心) 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岸,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沿岸。 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B 寒潮:成因:冷锋天气强冷空气南下 多发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北方更多发 发生时间秋冬春(冬半年) C沙尘暴(冷锋天气)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多大风②土质疏松③植被稀少④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多发地区:我国北方(西北华北东北) 多发时间:(冬)春季 D暴雨洪涝:以长江中下游洪涝为例 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③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慢泄洪能力差;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大 ②中下游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多发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 多发时间:夏季 E旱灾:气象学干旱:西北常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 天气学干旱:华北春旱自然原因①夏季风未达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广大;②正值播种或生长期,需水 量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海洋灾害 A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 B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C赤潮:人类排放废水,使水体富营养化

自然灾害与人类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编制人:TXJ 2011-2-2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发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 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 (4) 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认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防灾、 减灾”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的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来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 2、防治洪灾的主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开头情境和我国98年洪水录像资料导入。然后让学生思考情境导入中的问题: 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2、类型: 3、自然灾害的影响(了解) 二、认识洪水和洪灾

读课本P87分析什么是洪水?洪灾?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洪水和洪灾 洪水概念: 洪灾概念: 读P87课本,分析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填写表格。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三、洪水成因 1、洪水致灾两个基本环节: ① ② 2、洪灾的成因: 3、影响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的因素 项目 因素 影 响 流域汇水速度 河道排水速度 自 然因 素 人 为因 素 (1)强降水 (2)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 (3)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4)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易形成 洪水。 (1)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2)植被的破坏 (3)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2018年北京高中春季会考地理卷

2018年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 地理试卷 2018.1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探测。据此完成1-2题。 1.与“卡西尼号”探测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为推断土星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需要寻找的最关键证据是该卫星 A.体积适当 B.质量适中 C.有大气层 D.有液态水 时间2017年9月6日20时,太阳爆发了强烈耀斑。据此完成3-5题。 3.本次耀斑爆发时,伦敦正值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晚上 4.本次耀斑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有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水循环的动力增强 ③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④极地地区出现极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除耀斑以外,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还有 A.太阳黑子 B.太阳风 C.日冕 D.日珥 2017年10月16日,台风“卡努”在省南部沿海登陆。据此完成8-9题。 6.台风“卡努”属于图1天气系统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台风“卡努”登陆时,当地的天气现象是 A.狂风暴雨 B.风和日丽 C.阴雨连绵 D.风雪交加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发生了7.5级 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读图2,完成10-12题。 8.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岩石圈 C.下地幔 D.外地核 9.新西兰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 A.板块部 B.海陆交界处 C.海洋部 D.板块交界处 10.影响新西兰南岛降水特点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中纬西风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东北信风带 D.极地高气压带图2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2018高中地理新教材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图122)。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图12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路印。通过研充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图1.24)。 地球的演化历程 (一)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亳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到了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藻(图1.25)等原核生物。蓝藻能够通过光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二)古生代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一2.52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图1.26)。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图1.27)。早期,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现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到了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但海洋仍是无脊椎动物的世界。 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 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 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 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 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

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 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 触目惊心。 (板书) 2. 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 “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 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 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 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 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和答案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和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下表反映了我国四个省区煤炭、太阳能、天然气、水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读表,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煤炭乙——天然气丙——水资源丁——太阳能B.甲——煤炭乙——太阳能丙——水资源丁——天然气C.甲——天然气乙——太阳能丙——水资源丁——煤炭D.甲——天然气乙——煤炭丙——水资源丁——太阳能 2.与新疆相比,四川乙资源贫乏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B.地壳运动频繁 C.地质时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D.多雨雾 选1.B 2.D 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是 A.②①③B.①②③C.③②①D.②③①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植被条件变差B.地表起伏增大 C.河道泥沙淤塞D.土壤质地变差 选3.D 4.C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6.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选5.A 6.D 7.我国南方山区在国土整治工作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是() A.修筑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B.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C.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D.改良红壤,增加土壤酸性 选C 8.一般来说,旅游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旅游动机②旅游伙伴③闲暇时间④经济条件⑤娱乐消遣A.①②③B.②③④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B.美国西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 C.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 D.“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人口、海水养殖损失、沉损船只数量、受灾农田、经济损 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A.干旱B.洪涝C.地震D.风暴潮 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图1),回答5~7 题。 5.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地震、干旱、火山、洪涝 B.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C.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6.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 A.①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 C.③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D.④持续时间长,但影响范围小 7.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自2006年6月15日起,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行。根据新标准,热带气 旋分为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见下表)。 读表回答8—10题。 名称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中心附近 6—7级8—9级10级—11级12—13级14—15级16级或以上最大风力 17级。该热带气旋属于:A.强热带风暴 B.台风C.强台风D.超强台风9、从卫星云图上看,“桑美”是一个: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18)

章末检测试卷(四)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8·山东济南第一中学期末)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河流D.土壤 2.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较大,故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最大,故D正确。 在建的川藏铁路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又一条“天路”,被外媒戏称为“一辆巨大的过山车”,计划于2025年全线通车。读“川藏铁路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的原因,不正确的有() A.地跨地势二、三级阶梯

B.地震、泥石流、滑坡多发 C.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 D.冻土广布、生态脆弱 4.川藏铁路穿越横断山区时多高桥、隧道,其主要目的是() A.尽量少占良田 B.尽量避开冻土路段 C.降低显著的地形高差 D.便于野生动物迁徙 答案 3.A 4.C 解析第3题,该铁路地跨地势一、二级阶梯,A错误,选A。第4题,川藏铁路沿线穿越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大,为了克服地形的高差,设计者在这些路段规划了很多高桥和长隧道,选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矿产资源D.洪涝灾害 6.图中聚落所在的地貌类型是() A.河流堆积地貌B.河流侵蚀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D.风力堆积地貌 答案 5.B 6.A 解析第5题,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和疏密可知,该地区位于山区,图中公路基本沿等高线修筑,说明影响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第6题,据图可知,图中聚落多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即冲积扇位置,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图中a城镇是该地区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县城,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现今连接a、b、c城镇与d沿海城市的公路已建成。读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