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综合试题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综合试题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综合试题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综合试题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2.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

点燃

B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水,搅拌

C除去混在木炭粉中的氧化铜在空气中灼烧

D鉴别空气、氮气、氧气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A.A B.B C.C D.D

3.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

....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B.比较金属活动性

C.研究燃烧的条件D.研究二

氧化碳与水反应

4.已知由CuS、CuSO3、Cu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3x

B.1-2x

C.1-x

D.无法计算

5.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X2Y5B.X2Y3C.XY2D.X2Y

6.质量相同的下列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后制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A.B.C.D.

7.某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

A.+6 B.+4 C.+2 D.+1

8.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9.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是推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0.蜡烛(足量)在如图所示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1.如图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示意图表示的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常温下一定能发生

B.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2:1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D.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1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B.

C.

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g 碳和80g 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92g二氧化碳

B.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C.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14.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15.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82405

反应后质量/g待测248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②Y、Q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1:9

③Z是反应物,X、Y、Q均为生成物④反应后X的质量为0 ⑤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4

A.①②④B.③④C.④⑤D.②④⑤

16.化学家已经开发出多种酯类人工香料,如丁酸甲酯(C5H10O2)具有苹果香味.下列有关丁酸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酸甲酯属于氧化物

B.丁酸甲酯由17个原子构成

C.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8.82%

D.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0:5:16

17.依据氯元素的化合价的不同,有关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可排列如下①NaCl,②Cl2,③HClO,④R,⑤Cl2O7,则R 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KClO3B.Ca(ClO)2C.HClO4D.KCl

18.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加热

C.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

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19.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A.B.C.

D.

20.小安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A.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21.现有氢气、氧气、空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五种气体,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提供的用品有:①火柴②石灰水③石蕊试液④干冷的小烧杯⑤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应选用( )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⑤D.①⑤

22.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

A.

B.

C.

D.

23.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图中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A.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

B.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

C.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

D.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

24.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25.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并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课堂上老师按图I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II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

(1)按图I进行实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_______。

(2)同学们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变红。

①小明发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他采取______(填具体方法)很快观察到了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束,小张发现滤纸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红色消失了,这是因为浓氨水___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绕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有些转化关系的反应条件和其它反应物等已略去)。其中,A、B、C、D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生成E;A和B都是黑色固体,且A为氧化物,B为单质,两者也能反应生成E;C是常见的补钙剂中的主要成分;D与E的组成元素种类相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E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2)写出A和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物质D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图中A~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通常情况下B是一种气体;C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C的化学式__________。

(2)如果B和D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白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①如果A是一种无色液体,写出B→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A是一种红色粉末,A→B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0.思维导图是激发大脑潜能,练就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已知A、B、C、D四种物质,A、C都为液体,“→"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物质间可相互发生反应,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物质B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2)B-D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

(3)A→C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___。A与C化学性质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是因为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A、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错误;

B、溶于配制好后需要标明溶液的名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错误;

D、定量称量固体质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了,应该减少药品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错误。故选B。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不符合题意;

B、鉴别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反之则是软水,故不符合题意;

C、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会除去主体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符合题意;

D、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正常燃烧的是空气,熄灭的是氮气,燃烧更旺的是氧气,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掌握了除杂质的原则,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所以根本不存在对照实验,符合题意;

B、Zn和Ag分别与CuSO4溶液接触,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Zn>Cu;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通过对比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水中

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通过对比可知,燃烧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的干花不变色,右边集气瓶中的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色,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混合物中Cu、S原子个数比为1:1,二者的质量比为64:32;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设

Cu的质量分数为a,则有64a

=

32x

解得:a=2x,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x-2x=1-3x。

故选A。

【点睛】

根据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利用数学的技巧处理复杂的化学计算,是解决此类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A、化合物X2Y5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5=108≠76;故A不正确;

B、化合物X2Y3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3=76;故B正确;

C、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16×2=46≠76;故C不正确;

D、化合物X2Y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1=44≠76;故D不正确;

故选B.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过氧化氢、水、氯酸钾、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可得:反应物与生成氧气的关系为:可以看出,要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水的质量最小,那么相同质量的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制得氧气最多的是水,故选B。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设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化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可知x大于0,则该氧化物中氧元素与M的原子个数比为2:x,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的质量分数为1-

60%=40%,M的质量分数=

322

322+16x

?

?

×100%=40%,x=+6,故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

为+6价,故选A。

8.D

解析:D

【解析】

A、图示表示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氯化钠并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而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所以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故错误;

B、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与酸反应速度快,图线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线的终点应该比锌高。故错误;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不是2:1。故错误;

D、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一开始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沉淀生成,当盐酸消耗尽,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正确。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例:原子核带正电,但它不是阳离子,故选项B不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蒸馏水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蒸馏水不是混合物,也就不是溶液,故选项C不正确;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化合物的定义,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9%,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总质量不会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从看图得信息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方面分析。

【详解】

A、该示意图中没有写明反应条件是什么,所以无法确定该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故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3:1,故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符合题意;

D、反应前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反应后元素以化合物形式,故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种类的变化;分析反应的类型及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最终木炭被反应完,质量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B、刚开始未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反应完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应有剩余,不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3.B

解析:B

【详解】

A、根据方程式C+O2点燃CO2,碳和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是3:8,所以12g碳和80g氧气不会恰好完全反应,氧气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92g,故A错误;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故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故B正确;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故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D错误。故选B。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2

4.4g100%=3.2g

44

??; 2.7g水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

16

2.7g100%=2.4g

18

??;

该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2.4g-4.8g=0.8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化合物,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选:B。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8+2+40+5=待测值+24+8+23,可求得待测值=0,根据反应前后XYZQ 的质量变化可知,XZ为反应物, YQ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故错误;

②该反应中不能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故不能确定相对分子质量比,故错误;③由前面的分析可知,XZ为反应物,故错误;④由①分析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为0,故正确;⑤由表可知,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8,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32,故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4,正确。故选C。

16.D

【解析】

A.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丁酸甲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B.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一个丁酸甲酯分子由17个原子构成;

C.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16100%21610512

???++? ≠58.82%;D.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0:10:32=30:5:16。选D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已知Na 为+1价、H 为+1价、O 为-2价,设①NaCl③HClO⑤Cl 2O 7中Cl 元素化合价分别为x 1、x 3、x 5,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x 1=0,解得x 1=-

1;(+1)+x 3+(-2)=0,解得x 3=+1; 2x 5+(-2)×7=0,解得x 5=+7;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②Cl 2中Cl 元素化合价为0。因此可得出:物质是按Cl 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的,则④R 中Cl 元素化合价应在+1和+7之间。

A 、设KClO 3中Cl 元素化合价a ,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a+(-

2)×3=0,解得a=+5,Cl 元素化合价在+1和+7之间,正确;

B 、设Ca (ClO )2中Cl 元素化合价b ,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2)+b×2+(-2)×2=0,解得b=+1,Cl 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

C 、设HClO 4中Cl 元素化合价c ,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c+(-

2)×4=0,解得c=+7,Cl 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

D 、设KCl 中Cl 元素化合价d ,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d=0,解得d=-1,Cl 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故选A 。

1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否则装置漏气时会浪费药品,故A 正确;

B 、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B 正确;

C 、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否则可能会收集的气体不纯,故C 正确;

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内的气压降低,水槽中水会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的炸裂。故D错误。故选D。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A装置中可以通过开关止水夹控制干燥管中的气压,从而控制大理石能否与稀盐酸接触反应,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B装置中没有办法控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与分离,故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错误,符合题意;

C、C装置中可以通过抽拉铜丝控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与否,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D装置中可以通过开关止水夹控制试管内的气压,从而控制大理石能否与稀盐酸接触,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A

解析:A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故B正确;C.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C正确;D.稀有气体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A。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的可燃性及助燃性进行分析以及相对应该的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详解】

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使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碳具有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甲烷具有可燃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五种气体中,气体被点燃且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和甲烷,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然后再将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能燃烧气体的火焰上方,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气。

故选:D。

【点睛】

本题为物质鉴别题,综合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及对应的实验现象,最为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选择材料进行区分,及区分顺序的选择。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将导管插入水中后,密闭空间的体积变小,故内压增大,所以当管内的液面低于烧杯的液面时,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

B、当气密性良好时,在瓶内气体的压强的作用下,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故错误;

C、上下移动水平管,两端的液面高度相同,说明气密性不好,故正确;

D、用手握着烧瓶,当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故选C。23.C

解析:C

【解析】

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是气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会逐渐的减少,反应完全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a点还没有开始反应,表示的是高锰酸钾的质量,正确;

b点时高锰酸钾已分解了一段时间,b点时试管内物质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则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正确;

c点时高锰酸钾相对于b点,又分解了一段时间,但还没有完全分解,c点时试管内物质仍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c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错误;

d点之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说明高锰酸钾此时完全分解,则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正确。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正确分析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

24.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B、分子总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冰中的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D、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所以,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故解释正确;故选B。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25.D

解析:D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错误;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放出热量,故B错误;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C错误;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

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D。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甲用酒精灯加热A试管(或将A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易挥发能尽量防止氨气的逸出

【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故甲烧杯解析:甲用酒精灯加热A试管(或将A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易挥发能尽量防止氨气的逸出

【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故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

(2)①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要使滤纸上的酚酞溶液较快变红,可以用酒精灯加热A试管或将A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②由于氨水易于挥发,所以变红色的滤纸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红色消失。

(3)由于氨气会污染空气,改进后的实验能尽量防止氨气的逸出。

27.4P+5O22P2O5 红磷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使瓶内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将水压入集气瓶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了空气组成的测定。难度不大,掌握用

解析:4P+5O22P2O5红磷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使瓶内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将水压入集气瓶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了空气组成的测定。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2)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烧杯里的水进入瓶中的原因是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将水压入集气瓶;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等。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CO2 C + 2CuO2Cu + CO2↑2CO + O22CO2做燃料或冶炼金属(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根据“C是常见的补钙剂中的主要成分”,则C为碳酸钙;根据“D与E的组成元素种类相同”、“A、B、C、D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生成E;A和B都是黑色固体,且A为氧化物,B为

单质,两者也能反应生成E”,则推测A为氧化铜,B为碳,D为一氧化碳,E为二氧化碳,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详解】

(1)根据分析,E为二氧化碳,故E的化学式 CO2。

(2)A和B发生反应,即碳与氧化铜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CuO 高温

2Cu+CO2↑。

(3)D→E反应,即一氧化碳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O2点燃

2CO2。

(4)根据分析,物质D为一氧化碳,故D的一种用途:做燃料。故答案为

(1)CO2;(2)C+2CuO 高温

2Cu+CO2↑;(3)2CO+O2

点燃

2CO2;(4)做燃料或冶炼

金属;(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29.KMnO4 4P+5O22P2O5 2H2+O22H2O 分解

【解析】

C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可知,C是高锰酸钾;在通常情况下B是一种气体,又C能转化为B,故B是氧气。

(1)根据C是一种暗紫色固体为高锰酸钾解答;

(2) B和D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白烟,为红磷的燃烧,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①如果A是一种无色液体,B是氧气且A、B能相互转化,则A是水,据此解答;

②如果A是一种红色粉末,B是氧气且A、B能相互转化,则A是氧化汞,据此解答。解:(1) C的化学式为:KMnO4;

(2) B和D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白烟,为红磷的燃烧,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 ;

(3)①如果A是一种无色液体,B是氧气且A、B能相互转化,则A是水。B→A为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

②如果A是一种红色粉末,B是氧气且A、B能相互转化,则A是氧化汞。A→B为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30.H2O2 0 氢气+氧气点燃

水分解反应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

【分析】

A、C都为液体,A生成B和C,C生成B,过氧化氢、水都是液体,过氧化氢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A是过氧化氢,C是水,B是氧气;C生成

B、D,B、D相互之间能反应,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D是氢气,代入框图,推理成立。【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 A是过氧化氢,物质A的化学式为H2O2,物质B是氧气,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

(2)B-D反应是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点燃

水;

(3) A是过氧化氢,C是水,A→C化学反应是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A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C是由水分子构成的,A与C化学性质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