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洛阳城市文化建设精编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洛阳城市文化建设精编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洛阳城市文化建设精编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洛阳城市文化建

设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洛阳城市文化建设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陈元

摘要:城市主题文化是一种以城市特质为主题,用主题文化理念诠释城市的经济、文化、建筑主题特征的一种文化,是以特定的主题内涵让城市产生主题文化、主题经济、主题文化建筑、主题文化意境、主题文化体验的一种文化。同时将城市主题文化各种要素和功能融入到城市各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主题文化形态和属性的一种文化。洛阳作为国内着名的旅游城市和文化都市,更有必要在未来城市的建设规划过程中大有作为,这样更能够促进洛阳城市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城市主题文化城市建设规划

作者简介:陈元,男,1977年生,中共洛阳市委党校马克思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

城市主题文化战略是城市有目的的通过物质手段作用于受众的精神以及心理层面的所有方法、手段的整合,而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等城市战略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以及物质财富,与品牌战略的紧密结合构成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城市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城市主题文化战略规划并非综合性的整体规划,它是在功能层

面与经济、环境、社会、政府等战略平行,并协同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职能的一部分,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城市品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整体品牌和旅游品牌。主题文化是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综合,以提炼出城市品牌核心,并以之对全体品牌受众,进行品牌体验管理。主题文化从功能角度出发,为某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其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的独特吸引力,进而对旅游业经营者、游客的整体体验进行管理。

现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成为各个城市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途径。继西安、北京、大连、杭州、秦皇岛、青岛、哈尔滨、沈阳等各大城市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之后,齐齐哈尔、曲阜、开封、信阳、襄樊、普洱等中小城市也纷纷开始通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构筑城市品牌、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整体大踏步前进。

近几年,洛阳在发展社会经济同时,也在不断的提升文化水平,提出“文化强市”的方针,以期用文化的软实力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步伐。但是与其他主题文化城市相比,洛阳的文化建设水平还要进一步的加强。洛阳的社会学专家曾经做了一个关于洛阳文化和发展的课题,他们认为洛阳的落后还是在于文化建设。洛阳的城市主题文化如何构建,如何让城市主题文化形成增强洛阳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使城市进一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增

强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是我们不能不作出深入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什么众多城市纷纷通过构建自己城市的主题文化来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因为城市主题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独特的禀赋、独特的资源、独特的形态的一种塑造过程,它作为城市认识和改造城市的内在尺度,用城市主题文化框限出城市发展建设的思想蓝图。它是城市发展战略和特色城市建设的依据,是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思想战略追求标准,它是特色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方略。一个城市的品位高低取决于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过程。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它决定城市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主题文化,它是城市独有的创造,又作用于城市自身的塑造和发展,规范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框架和方向,城市主题文化作用于城市价值和发展方式,更深刻的激发和引导城市独特的创造力,从内在的意义上规定和推动了城市朝着自己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方向前行。

洛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山环水绕,风光绮丽。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着名古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时间连续纵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从华夏文明起源阶段开始,直至封建社会全时期、近现代,每一时期在洛阳都有相对应的重要文化遗存被发现,并且阶段性的高峰除了元明清

时期略显单薄之外,其它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可圈可点的。洛阳不乏特色文化,但是为什么落后在了文化上,就是因为缺乏通过主题文化构建对特色文化的整合、提炼、发展。一个没有文化,尤其是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绝对不是一个发展良好的城市。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就没有个性化的竞争优势,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就很难做到以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城市主题文化越突出,城市品牌就越彰扬,城市主题文化越系统,城市各项建设就越完备,城市主题文化越鲜明,城市的创造力和辐射力就越强。

早在2005年,洛阳市就提出打造“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城市品牌,3—5年内逐步建立起老城区饮食文化和旅游精品古玩一条街和东西大街仿古文化一条街,形成老洛阳城游览区。然而直到今天,这个想法并没有真正实现,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主题文化,缺乏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科学主题文化规划方法,缺乏对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正确认知,缺乏主题文化营销和运营方法,缺乏把文化旅游建设放到城市整个大系统中的全局谋划和系统规划。

有人说洛阳具有“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的地理特点,接纳了中国多区域文化元素,洛阳城市文化这种多元的特性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可以被视为“无特色”的表现。另外,近几年洛阳启动老城东西大街仿古商业设施建设,许多建筑群不约而同选择明清风格,但在真正的商业运营方面却体现不出明清风格

来,不少市民对没有洛阳特色文化表示遗憾。一方面认为洛阳“无特色”,一方面认为洛阳“缺特色”,面对这样的特色文化建设问题需要我们理性的运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我市文化建设。任何一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禀赋和气质,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为什么认为洛阳“无特色”,那是因为没有通过主题文化挖掘和提炼,定位出代表洛阳城市特质精神的主题文化。为什么“缺特色”,是因为城市建设缺乏贯穿其中的主题、缺乏以洛阳特色文化为核心的规划战略,使得城市建筑、景观游离于特色文化之外。

有些专家们建议,洛阳应该规划建设一批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具有洛阳特色的历史主题文化公园,向外展示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他们已经了解到了主题文化的概念,但是还停留在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初级阶段,仅认为洛阳文化建设需要建设主题文化公园。建设主题文化公园只是城市主题文化构建的一个局部、一个片面,构建主题文化城市,不仅要建设主题文化公园,而且要把整个城市建设成一个彰显洛阳特色文化的主题文化大公园。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指导城市景观、建筑、旅游、文化、教育、经济、宣传、产业等各系统建设,使城市各个系统形成一个以主题文化为核心,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工程。

由于目前对城市主题文化构建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所以,在现在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使本属于自己城市的主题文化资源被荒芜和忽视,在主观上形成不了对特色城市建设的引领支持作用,致使我们的“文化强市”建设受到制约和影响。有了城市主题文化,

特色文化建设将更加有所遵循,城市形象会更具特色。对外可以彰显城市独特的品质;对内成为引领和支持城市特色文化、特色文化经济、特色文化建筑、特色文化景观、特色文化精神建设的原动力。

洛阳城市文化建设,要坚持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方向,凝聚创新共识,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解决文化建设的矛盾问题,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的理念和思想体系,把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战略转化为谋划城市的思想,政府发展策略的举措,城市领导工作的能力,城市文化建设的机制。只有用城市主题文化规划思想把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精神统一在一起、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色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文化强市”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完)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建设特色文化大市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大市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的魄力之举,必将开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篇章。天水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核心区域,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按照“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主打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三大文化产业区,打造三条文化旅游长廊,做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努力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实现大的作为。 主打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积淀深厚、相映生辉,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体系。在这众多的文化品牌中,我们要着力打造提升最为独特、最具优势、最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天水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一是主打羲皇故里和伏羲文化品牌。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画八卦、兴嫁娶、正姓氏,开启了人类文明之源。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这是天水最宝贵的资源、最有价值的品牌。我们要依托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筹建陇东南始祖文化研究院,加强与海内外始祖文化研究组织的联系交流,

进一步加大对始祖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始祖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二是主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天水古称“秦州”,有史可稽的建置史2700多年,境内历史街区、古建筑、古民居、古树名木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众多,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古城天水的灵魂所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名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协调推进的有效路子,充分彰显名城古韵特色。三是主打国家5A级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品牌。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融为一体,南秀北雄兼而有之,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5A级景区。景区内的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馆”之美誉,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我们要坚持科学规划,着眼永续利用,深度开发麦积山景区,加快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把天水建成甘肃东翼连接周边省区的旅游集散中心。 建设三大文化产业区:一是规划建设华夏始祖文化区,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以伏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为主线,将秦州区西关及北山片区和麦积区三阳川卦台山整体规划,联动开发,积极推进华夏始祖文化区建设。伏羲庙片区重点实施北山伏羲祭祖园建设、伏羲祭祀广场拓建、伏羲城保护维修等项目,以开展公祭伏羲大典、伏羲文化研究等活动为主;三阳川卦台山片区重点实施一城(伏羲文化城)、五园(卦台朝圣园、祭祀圣坛园、功绩展示园、姓氏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

展望篇 第三章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从经济硬实力竞争走向文化软实力竞争。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个性形象与国内外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和标志。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要在新的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眼于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更高目标,大力加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 第一节加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早在20世纪中期,国外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这一新的城市竞争战略。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刚刚获得独立的新加坡既无自然资源、又无劳动力素质优势,为解决这一发展困境,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首先要彻底改变了新加坡的城市形象,将它由原来四处沼泽的不毛之地改造为花园城市国家。经多年努力,新加坡以全新的城市形象吸引外资,使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富国。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经过长期综合发展给人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和直观的反映和评价。城市形象代表着城市的身份和个性,它反映着城市自然地理形态、历史文化的“文脉延伸”、产业结构特点、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的特色。一座城市,当它依据自身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基础、文化内涵文脉发展,就会形成自身的个性与特色。这样的个性与特色才能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形象的优劣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之间人才、资金、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可以看作是城市形象的竞争。特别是在当今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就是生产力,而且是新城市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在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就不可能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要提升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就要大力打造高品位、广影响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核心概念。具体是指地理名称在某一空间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所传递信息的总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知、认知与联想,是城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人及城市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等品牌的综合。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evin Lane 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人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城市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力,

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初稿)

武威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小组组长:张蓉 研究小组成员:张倩李志兴田颖田泰山单美娟赵建岗 研究指导教师:马国文 【引文】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正文】 一、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1.城市文化与经济。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而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就自然显得重要而必要。 2.文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文化管理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文明、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文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是一项反复性的工作,城市文化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长期保持和维护好城市良好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带倾向性的疑点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管理也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文化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以黄石市为例 09资环胡伟 0914021031 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什么竞争力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力呢? 是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什么又是国家区别于国家,城市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呢?是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品牌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的 象征,成为最好的宣传手段。作为国家部分的城市,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应该怎 样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文化呢?于是,我们又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这是我们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说明 黄石城市品牌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比黄石市的品牌文化建设和其他类品牌文化的建设,希望对黄石市的品牌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二、摘要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地区发展 和民族进步振兴的强大力量。而品牌是用来识别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分的用文字、符号、标识、图案、颜色等要素构成的事物或是他们的组合体。从广义上说,品牌是住、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个人或一件普通的商品,在各自的活动领域 中都有他们的主张,品牌就是用来区别和展示这些主张的特有的名称和标记。以城市为载体,将文化寓于品牌打造和宣传之中,于是就构成了城市品牌文化。城市品牌文化是一个城市内 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味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黄石素有“矿冶之乡”“青铜古都”的美誉,青铜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有一辉煌的过去,但在今天的城市文化 品牌打造上令人堪忧,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关键字: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黄石 四、正文 黄石市,地处我国东南部,矿冶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黄石依托其丰富的 矿冶资源禀赋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矿冶文化。这种矿冶文化不仅像一根红线贯穿了黄石数 千年产业发展的历史,也为黄石今天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然而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这一矿产资源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挑战。 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位于大冶市区西南的大冶湖边,北距长江不远,并且又水道相通。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最早可以早到西周以前)、延续时间最长(到战国以后)、规模 最大(仅炼渣就有50万吨)的一处最古老的矿冶遗址。其最古老的矿井距今已有三千一百 多年。大冶是世界著名的铜铁产地,我国目前最大的粗铜基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在这里,铜绿山是他的主要矿区。夏商青铜文化与大冶铜有着密切的关系。曾有史记载“帝孜孜以求 江南铜矿”。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建立夏朝,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是青铜工业。从铜绿山的古矿遗址的发掘考古资料来看,远在殷小乙时期,中华先民就致力于铜矿的采掘 及冶炼。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到西汉,前后延续千余年的时间,大冶地区的劳动人民 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大冶,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置青山院,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置县,区“大兴冶炉”之意,得名大冶。大冶铁矿,露天开采含铁富集品质优良。据史书记载,公元226年,孙权在鄂州大兴冶炉,开采铜铁制刀剑,并将采铁之山定名 为“铁山”。南宋朝廷于1180年在铁山设置铁山寨。1374年,朱元璋置兴国冶,铁山成为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市共送书下乡50多万册书,各种歌舞、汉剧专场等下乡演出近3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万多场次,三是每年开展的书香八**全民阅读活动富有特色。每年开展优惠售书活动,开展每周推荐一本好书的电视专题论坛,举办中国梦.劳动美、阅读与人生、与快乐、与成长等全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四是激情广场活动如火如荼。各活动点均按照要求添置了灯光、音响、乐器等演出器材,已建成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具备必要的水电、卫生、安全保卫等基础条件,每个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都有固定的大家唱、大家舞、大家乐的队伍,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五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红土地歌曲比赛、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首届海峡客家山歌大赛、海峡客家书画展、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暨定光佛文化节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连城县姑田镇游大龙、被誉为乡村狂欢节的连城县罗坊乡走古事等传统文娱活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性农村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和乡镇文化站、乡镇广电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现有文化类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其中群文博137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60人、初级60人),图书资料的47人(高级3人、中级23人、初级21人),艺术专业118人(高级13人、中级51人、初级54人),播音主持35人(高级3人、中级13人、初级19人),记者编辑122人(高级18人、中级36人、初级68人),其他类72人。 (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07年--2013年,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费分别为3484.8万元、3144万元、13385.4万元、13582万元、15076万元、20631万元、3156万元。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市政府设立了2012年至2016年**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第一批**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

:城市品牌与文化建设(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齐勇锋城市品牌与文化建设 城市化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城市化过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预测,中国城市化率2015年为52.28%,2020年为57.67%,2030年将达67.81%。年均提高约一个百分点,年均转移农业人口1000万人,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给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正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抓住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产业向新兴工业国家转移的机遇,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的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少,以及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今后3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城市化所带动的内需大幅度提升的历史性机遇。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

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城市边缘人口和贫民窟问题、住房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环境问题、文化冲突等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病”问题。作为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城市形象“千孔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重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轻社会、文化设施和文化内涵的“软件”建设问题;重城市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轻非户籍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公共服务等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应当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和软实力建设。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结构和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范畴向创新能力即知识生产能力方面转移,因而,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空间载体,不仅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经济辐射功能,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和社会建设,以建设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为目标,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更深层次的价值目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的价值观和影响力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导向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路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路(姓名:xx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 摘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要和城市整体形态、生态建设、传统文化、区域结构以及居民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树立文化理念,培育城市文化个性;辐射城市文化,构建多圈文化体系;塑造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的法律;社会各界要形成统一性认识,相关部门需提升社会成员积极性,健全管理机制。只有做到了这些,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走向更宽、更具文化个性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 一、前言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城市文化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和行为上的急功近利,使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着城市文化建设分析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解释 众所周知,文化作为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化呢?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衡量城市文化可从市民、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来进行,也是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塑造特色文化 丰富城市内涵

塑造特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一座现代城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实力,二是魅力。魅力也就是文化,或称软实力。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工业大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了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学习借鉴杭州、上海等地做法,需要打造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丰富城市内涵,这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 一、我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杭州重视文化建设是由这座城市的基因、自然禀赋、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离开了文化,杭州就丧失了“立城之本”。对杭州来说,抓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就是抓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是抓城市发展的未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在具体做法上,他们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发挥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抓好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扶持政策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杭州文化建设的水平。。长期坚持“文化为魂”,注重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把杭州建设成为一座先进文化渗透于血液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高素质城市。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文章,使杭州的文化建设既体现高端性,又体现群众性,既能创作精品名品,又能产生大众作品。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在新形势面前,九龙坡区特色文化目前还存在着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的公共功能与市场功能定位不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特色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对特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空前多样,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 2.周边区县特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周边各区(县)近年来都在利用区域内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3.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九龙坡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必须适应现有的增长模式,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增长。 二、塑造特色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的主要途径 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内涵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突出表现,是城市的灵魂和支撑。塑造特色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城市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并打造出精品和亮点,让其充分展现该城市特有的文化渊源,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精品和亮点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延伸性和现实性,从而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升

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7-06-19T13:46:50.36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4期作者:熊英伟张雪莲 [导读] 本文尝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城市文化形象作为一个城市的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潜在动力。而城市文化形象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体,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要素,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文化形象的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描述性的哲学定性评价。为此,本文尝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模糊数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4-0244-03 引言 城市形象,是指一座城市给予人们的印象和感受,是一座城市从内到外全方位的综合性表现,既有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外在的物质特征,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整体风貌[1]。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西方城市建设理论的冲击,我们忽视了城市自身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照搬国外或本国其他城市建设模式,导致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城市面貌平平无奇。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数学方法量化评价,以判断城市文化形象的优劣,为建立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充满民族文化魅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提供理论支持。 1.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 1.1 建立原则 1.1.1 综合性原则 在评价方法上,要使用综合性评价方法,以便对不同层面不同结构的文化形象因素的功能和效益进行比较。 1.1.2 地域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需要针对评价目标的特性,针对不同地域,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价。 1.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城市文化形象的定量指标较精确且便于分级,但由于其对综合性和关联性反映不足,为了做到评价的客观全面就必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1.1.4 层次性原则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的特点,所选指标应反映出层次性,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综合到细化。 1.1.5 实用性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系统的特征和实质,使指标数目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 1.2 建立方法 1.2.1 指标选取 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因素种类繁多。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汇总得出影响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因素,获取初选指标。结合频度分析、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优化选取,最终确定评价指标[2]。 1.2.2 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即先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其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将特征值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子权重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3]。 1.2.3 模糊评价计算 一般来说,同一事物均有多种属性,事物的不同侧面反映其不同特征,所以在评价事物时,不能只考虑一种因素,而必须兼顾事物的各个方面。因此,为了综合考虑全部因素对评价对象取值的影响,需做模糊综合评价。 2.城市文化综合评价因素分析 首先确定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初选因素,再制定城市文化形象专家调查表,由专家对城市文化形象因子和元素进行筛选、增补,基于80/20法则原理,将八成以上专家未勾选的城市文化形象元素予以删除,最终确定为5个子集,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再将5个子集分别按其属性细分为19个内容,构成二级评价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再细分为63项分子集,构成三级评价指标(见图1)。 2.1 城市行为文化形象 城市的行为文化形象包括了城市的治安管理状况、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文明规范等。它是城市文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它代表着城市文化的中坚力量。 2.2 城市理念文化形象 城市理念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形象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形象的特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灵魂。它包括了城市精神、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文化活动的可参与性等。 2.3 城市产业文化形象 城市产业文化形象包括了城市的资源特征、城市的产业结构等。 2.4 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文化形象 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最直观的感受,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系统。 3.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权重的确定 通过向城市规划、旅游、园林景观等方面专家发放20份征询问卷,依据构造比较分析矩阵得出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确定每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1)。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发表时间:2012-07-11T09:32:01.343Z 来源:《学术研究》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梅[导读] 城市(城区)文化,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一般认为,城市(城区)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品牌的文化。 ——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为例 摘要:文章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为例,针对鱼峰区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标和措施。突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必须具有独特的品牌文化标识,才能以其独特的形态在文化交流中脱颖而出,从而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关键词:城市文化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4-0111-02 一、城市(城区)文化品牌的内涵及重要性 城市(城区)文化,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一般认为,城市(城区)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品牌的文化。它强调的是标志性的或者内在的价值,使城市充满朝气或者使其具有独特性,这就是城市(城区)的文化价值所在。城市(城区)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城区)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城区)文化品牌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地方还来不及对自身已经固有的品质进行思索和认定,往往极易走入“重物质轻文化”的误区。在新城区建设中表现为只重物质构成,缺乏文化构想;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表现为漠视破坏文化,造成文化特色丧失。一个地方一旦失去其文化特色,不仅是历史的中断,也是精神载体的丧失。就城区个体而言,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必在彼此走向雷同而陷入迷茫,所谓“千城一面”就是其后果。就文化整体而言,各城区的文化不仅是自己一方水土独有的创造,也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贡献。独特的历史被品牌的文化记载下来,每个地方所独有的历史和文化都是其性格和精神的反映,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品牌和魅力都在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城市(城区)文化不仅仅具有社会价值,还隐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不论是民族文化品牌,还是宗教文化品牌,还是传统文化品牌,都从多个角度渗透在城区的社会和经济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挖掘和弘扬文化品牌,就是经营文化,就是发展社会经济。一个城区文化品牌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一)有利于提高城市(城区)知名度,增强地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有利于本城市的产品的销售。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周庄的水乡文化、大理的民族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等都是开展城市公关活动和对外交往的名片。 (二)立足于展示城市(城区)文化品牌的各项活动,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更少地依赖于制造业,而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文化,从而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市(城区)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发展旅游产业。旅游涉及两种资源,一是自然山水,二是人文景观。人文也就是文化,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人文环境就是最有魅力的资源。不仅能吸引“表层旅游”,更重要的是能吸引“深度旅游”。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是“深度旅游”,也就是从表面的观光走向深层的了解,从各方面去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表层旅游看的是新鲜,浅尝辄止,深层旅游看的是文化,让旅客在立体斑烂的文化空间穿行,这种旅游具有永久魅力。 (四)有利于增强一个地方居民的自豪感,提高市民素质。中外高品质的城区不仅在于以山水建筑的秀丽多姿去满足人们感官享受的需要,更在于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去启迪、熏陶人的精神世界,使市民对自己的居住地充满自豪感,增强地方的凝聚力。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市民的情操,促使市民对自身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自发地弘扬本地的文化并维护本地的形象。 二、鱼峰区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近几年来,尽管柳州市鱼峰区在文化品牌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突出的有两个:一是文化品牌缺乏丰富的内涵支撑。对地域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文化资源结构和布局还不够清晰,文化底蕴深厚但研究不够,地方文化特色及其在民族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二是文化品牌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当前仍然只是局限于现有文化景点的利用,文化旅游项目形式单一,文化景点规模小而分散,大型文化活动特色不够明显,没有形成最佳竞争优势。由此,鱼峰区在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树立品牌理念,制定文化规划。 一是要把品牌战略系统理念渗透于城市(城区)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创建城区文化品牌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城区文化品牌提供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策划,合力打造城区文化品牌。把分散的文化产品、行业组合起来,把各种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品牌,形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重点文化品牌建设长远规划。选择与打造重点文化品牌,要根据文化的不同门类采取相应措施。应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中确定一批重点品牌,集中财力和精力,给予支持。对已经形成品牌优势或具有重点品牌潜力但未形成品牌优势的一些资源,要重点整合、重点突破,以组织学术研讨会、出版文集、通过媒体传播等方式,提升鱼峰区的文化品位。 (二)把握品牌主调,创新和整合文化资源。 城市(城区)文化品牌是综合性的,需要一系列产品、服务和形象构成,在城市这个大品牌的建设中,形成主格调,同时注重形成梯级系列。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性,品牌形象才能得到巩固,也才有创新和扩展的空间。对于鱼峰区来说,山水和人文是两个基调,城区文化品牌应该围绕这两点进行规划、进行创新组合。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防止城区品牌危机,避免城区竞争中产业同构、面貌雷同的现象。 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区文化包括城区的历史文化、文化产品、精神风貌,还有市民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饮食习惯等。要合理地以城区品牌为核心有重点地整合起来,如果这些资源是一盘散沙,就没有整体形象、没有个性、没有灵魂。对有利于塑造城区品牌的文化资源要积极利用,充份发挥资源的价值,甚至要放大和适度夸张。 (三)运用市场手段,发展文化品牌。 打造品牌必须运用商业手段。同样,创建城市(城区)文化品牌,也要靠市场机制。当前,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一个以品牌为核心的“第三代竞争”时代,文化渗透、资本、人才和资源等都是品牌竞争的要素。打造城区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化的过程,也是与市场充分沟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用商业手段打造文化品牌,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引导,只有政府制定政策,形成强有力的引导,才能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取得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