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20, 10(4), 517-52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2289991.html,/journal/sd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712289991.html,/10.12677/sd.2020.104065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杨国松*,张洁

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20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27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3日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更替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基本要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加速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在我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并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以期为后续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抛砖引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国情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Guosong Yang*, Jie Zhang

Beijing Yanhuang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5th, 2020; accepted: Aug. 27th, 2020; published: Sep. 3rd, 2020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sustainable replace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lso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future simultaneous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has also paid a huge price. A series of issues, *通讯作者。

杨国松,张洁

such as climate change, resource deple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damage, and acce-lerated species extinction, have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many problems that China currently faces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ith a view to setting the stage for fol-low-up research and relat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Destruction,

National Conditions Array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2289991.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早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就提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过去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将难以持续,谋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肯定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同时[1],也要充分认识到,持续数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2][3][4]

[5],并且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6][7][8][9]。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

家,我国尚处于国民收入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增长依然是我国的首要目标。与此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着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一基本思想,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到具有我国国情特点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物种多样性等问题,揭示了我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在参考国际应对相关问题的经验和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2.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均GDP迈上了1万美元的新台阶,我国将迎来通过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生态建设并举的重要时期,可以肯定的是,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式、缺乏长远规划的发展方式已经与当前所面的形式不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发展,与过去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显然,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2.1.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特别是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

放加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10]。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加速两极和高原冰川融化从而引

起海平面的上升、提高极端气象和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将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杨国松,张洁

[11]。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 ppm,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增加了约50% [12]。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南北距离约5500公里,东部和南部临海,西部深入欧亚大陆。此外,我国地形地貌多样,既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北荒芜人烟的戈壁荒滩,也有富饶的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使得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这直接导致我国将面对十分复杂的气候问题。

2.1.1.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的萎缩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冰川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拥有36,793条现代冰川、同时也拥有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冻土区,有“亚洲水塔”之称,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均发源于此。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十分突出,青海省气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以每10年0.35℃的速率上升,显著高于全球每百年上升0.74℃的速率。气温的快速升高加速了高原地区冰川的消融,由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趋于干燥,降雪对冰川水量的补充量难以抵消消融量,该地区的冰川将持续减少[13]。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升高引发的大量冰川融水将在短期内增加高原地区湖泊的入水量,促使湖泊面积快速扩张[14],此外,青藏高原低海拔区域的永久冻土也将因气温升高而逐步向高海拔地区退却,低海拔地区永久冻土将会向半永久冻土转变,这将有可能威胁到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高原地区基础设施的安全。

2.1.2. 水文的时空变化

我国发达板块大多处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将威胁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海岸生态系统;同时,气候变暖也将改变我国降水分布、增强自然灾害的破坏性[15] [16]。1960年至2010年的近50年间,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2.5 mm,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1]。而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两极冰盖的消融将超过此前预期,在此影响下,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也将加速[17]。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与降水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十分显著,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我国长江以北的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长江以南则相反[18]。北方降水量的逐年下降将加剧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影响,今后,华北地区对南水北调水利工程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强。

虽然全人类应当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基本成为共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部分国家获得政治利益的工具,2019年11月,美国正式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作为世界上年碳排放第二大国和累积碳排放量第一大国,美国的退出将增加国际之间的分歧,严重影响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暖的信心。

2.2. 资源枯竭

我国人口超过14亿,为满足国内人口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粮食产量和工业品产量常年保持世界第一。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引导下,我国充分挖掘了自身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然资源。但是过去由于低技术水平表现出的能耗高、低产出、管理无序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持续。

2.2.1. 矿产资源

以稀土资源为例,稀土资源是发展尖端科技产品不可缺少的元素。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的快速下降是我国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缩影。从历年《中国稀土现状与政策》白皮书透露的信息可知,我国的稀土储量曾占世界总量的71.1%,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之外,为了赚取外汇,我国一直大量出口稀土资源,到了2012年,该数据已降低至不到23%。此外,我国已经分三批公布了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都面临寻找新出路的问题。虽然矿产资源的枯竭可以通过全球化得到补充,但地球“生态赤字日”不断提

杨国松,张洁

前的趋势已经难以逆转。“生态赤字日”是指地球当年所产生的可再生资源被消耗殆尽的日期,1987年,人类首度进入生态赤字的状态,当年的生态赤字日为12月18日,20年后的2007年已经提前到10月6日,而2019年进一步提前到7月29日。从长期来看,我国依然将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

2.2.2. 土地资源

我国人口总量巨大,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8%,虽然陆地面积世界三,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利用土地面积只占国土总面积的78%,耕地面积更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5%,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还将挤占大量优质土地资源,并对粮食产量的稳定持续带来压力,我国人地矛盾依然十分突出。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4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为全球18%的人口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成就。但需要警醒的是,为了保证粮食总产量,我国耕地长期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之中,过度施肥、施药以及不当的田间管理使得我国土地质量整体偏低、土壤退化和污染十分严重[19]。我国农作物亩均化学肥料和农药用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药用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20][21],过量的化肥与农药使用量是我国农田肥料、农药利用率水平低下的基本体现。国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仅为39.2%,农药利用率为

39.8%。每年因过度用肥、用药导致大量化肥和农药残留将污染土壤和水源,长期以往土壤肥力将出现明

显下降,地表河、湖水体也将遭到污染和富营养化[22]。国土资源部2009年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23]数据显示,我国优等、高等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65%,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已经降低至1%,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4],我国耕地质量亟待改善。此外,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60%,近十年,我国原煤产量稳定在35亿吨左右,且大多采用井下开采,因采煤产生的采空区塌陷面积逐年扩大[25],采空区塌陷发生的长期性和随机性或因塌陷形成的季节性或永久性湖泊将使采空区表面土地失去利用价值[26]。

2.2.

3.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十分严峻,我国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8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27],是世界上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此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春夏季降水量多,秋冬降水量少;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十分匮乏[28]。以华北为例,该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区域,华北平原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占我国耕地总面积超过35%,重工业发达。

由于年降水量难以满足工农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需求,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重,已经形成区域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29][30]。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引发的严重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水资源使用价值的损失[31]。

2.3. 环境污染

环境治理将成为我国今后一项长期重要工作。目前,我国面对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水污染、近海污染等环境问题。

2.3.1.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以及PM10对人体呼吸道系统造成严重威胁,而工业排放废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则容易形成酸雨。目前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普遍高于一级标准下污染物浓度限值的40 μg/m3。研究表明,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与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32]。另一方面,我国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城市建设扬尘、沙尘暴、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等,且具有区域防控效果不

杨国松,张洁

显著,整体防控难度大的特点[33]。我国也是世界三大酸雨片区之一,由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燃煤形成的酸雨在我国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 [34],酸雨不仅利于农作物生长,还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在降低建筑物整体寿命的同时也能加了正常使用时期的维护成本[35]。

2.3.2. 水污染

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也都将产生不同污染程度的废水,如果污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界,当排污量超过水体自我净化能力时,污染物就会累积,长此以往,污染水域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水资源的利用价值也将会降低,水体的自我恢复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后,将加速污染物的累积、增加污染物消融的周期。

我国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垃圾的掩埋或堆积。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品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工业门类众多,意味着污染物来源十分广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依然是首要任务、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环保责任意识不强、法制不健全的背景下,长期以来,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这导致我国境内所有的主要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36]。虽然早在1983年,保护环境就被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引下,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地方对这一基本国策的执行仅存于纸面。2019年,生态环境部完成了对长江流域和环渤海排污口的全面排查,数据显示,两地排污口数量分别为6万多个和1.9万多个,分别是地方环保部门掌握数据的30倍和25倍,我国非法排污和地方政府瞒报行为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垃圾,仅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就分别达到了20亿吨和4亿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垃圾的回收率十分低[37],且大多采用掩埋的处理方式,生活垃圾未经分类处理直接填埋存在很大的风险,有机物腐烂后就成了细菌和病毒滋生的绝佳场所,并伴随着地表和地下水循环扩散到整个生态系统[38][39]。

我国粮食、蔬菜产量已经双双位于世界第一,由于我国耕地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为了保证产量,过度施肥和用药已经成为最常用的手段。农田残留的大量氮和磷经溶解后随雨水由陆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水体的富营养化为藻类等微生物提供了繁殖的基本条件,成为藻类大爆发和近海出现赤潮的主要原因[40][41][42]。藻类的大爆发将使水源失去利用价值、大规模杀死水生动物,不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还容易破坏局部生态系统,需要引起警惕。经过付出巨大经济代价治理后,太湖再次爆发大规模蓝藻的概率已经十分微小,但在未从源头上切断污染物来源之前,国内再次出现2007年无锡式“守着太湖却无水可用”的尴尬局面还将有再次上演的风险。

2.4. 生态系统破坏

我国低海拔地区河湖以及湿地萎缩、近海岸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问题十分突出。

2.4.1. 河、湖、湿地面积萎缩

河流、湖泊、湿地是生物圈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资源输送、调节径流、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拦河修坝、围湖造田、截水灌溉等人为因素对全国范围内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西北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毁灭性破坏。塔里木河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河,由于沿岸开垦耕地,塔里木河干流大量水资源被截留灌溉,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现象,随后断流时间逐年增加。随着塔里木河水不再能够经下游的孔雀河注入罗布泊,致使在20世

杨国松,张洁

纪30年代湖面面积还保持1900平方公里的罗布泊在50年后的1981年彻底干涸。2019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生态补水工作陆续展开,下游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包括支流在内的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恢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除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因冰川加速溶解而扩大之外,我国湖泊总面积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1980年~2010年的30年间,全国新生和新发现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分别共191个,而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消失243个[43]。我国三大淡水湖面积除太湖面积保持稳定外,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面积均由于沿湖围垦而出现大幅度萎缩,其中,洞庭湖总面积由1825年的6300平方公里缩小至如今的2625平方公里,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而鄱阳湖湖区面积也从1954年的5053平方公里缩小到如今平水位时期的3150平方公里[44]。长江流域两大淡水湖面积的缩小将降低汛期对长江调蓄分洪的作用。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保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水源、调节局部气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共有湿地面积8.04亿亩,绝大部分为天然湿地。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和相关研究数据,截止2018年,我国湿地保护率尚不足50%。目前我国境内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但重点湿地生态状况较差

[45]。分类型来看,河流湿地面临水量不足、污染严重以及生态退化等问题[46][47];湖泊湿地则普遍表

现出富营养化、水生态差等问题[48];沼泽湿地缺水比较严重[49];富营养化、近海生物多样性破坏以及红树林湿地面积的急剧减少是海岸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50][51][52]。

2.4.2. 海洋生态功能退化

我国海洋经济迅速崛起,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到8.34万亿元,伴随着海洋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的是我国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我国近海生态功能退化严重[53]。渤海是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一个缩影,渤海曾被誉为我国“鱼虾摇篮”,随着环渤海沿岸重工业的发展,填海造陆、非法排污、过度无序捕捞以及围栏养殖,渤海的海洋环境已十分脆弱。研究数据表明,渤海污染面积逐年扩大、赤潮发生次数稳步提高、渔业产量也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生物种群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54]。

保护渤海生态环境,避免渤海成为“死海”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2.4.

3. 水土流失及土地盐碱荒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受灾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2018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比2011年减少了

21.23万平方公里,但总面积依然高达273.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8.5%。水土流失将剥蚀土

壤、破坏地表植被、堵塞河道、淤积水库,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水土流失也是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交替发生以及南方土地“石化”,北方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55]。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就是最严重的区域,黄土高原总面积约为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流失区域达到25万平方公里。每年汛期,大量泥沙被雨水携带进入黄河,其中约25%沉积在河床上,短短数十年,黄河内蒙古段就因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56]。黄土高原松散的土质及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并不适宜耕种,但人口的增长带动了粮食需求的上升,黄土高原近几十年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大规模开垦耕种有着密切联系。随着退耕还草还林政策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和[57],但该地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依然需要长期努力。

我国受到盐碱化影响的耕地面积达到1.4亿亩,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于降水量的偏少,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大多需要引水灌溉且大多采用漫灌的方式,深层土壤中盐分溶解在水中经蒸发后滞留在表层土壤中,长期以往土地便向盐碱化发展。土地盐碱化将大幅度降低土地单产,严重时甚至会绝收从而失去耕作价值。总体来看,我国盐碱化耕地总面积呈上升趋势[58][59]。

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而蒸发量普遍高于2000毫米,这使得我国西北大片国

杨国松,张洁

土面积成为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西北土地荒漠化呈现扩张态势,高峰时期年扩张超过一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宁夏、内蒙古和青海的人口增速普遍高于全国人口增速。滥垦、开矿、过度放牧、滥用水资源等认为活动成为土地荒漠化扩张的主要因素[60]。在“沙进人退”的背景下,我国北方沙尘暴爆发的次数不断增多,强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61]。虽然我国土地荒漠化趋势已经在近年得到逆转,但要使荒漠边缘退居到要建国初期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生态恢复工作。

2.4.4.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62],主要表现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健康发展。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周到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3]。捕杀野生动物、滥采滥伐、动植物传统栖息地的污染和消亡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64][65]。仅1966年~2006年的40年间,我国就已有200多个物种灭绝,目前国内仍有15%~20%的物种濒临灭绝[66]。以长江为例,长江特有的白鳍豚和白鲟相继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而尚有一定种群规模的江豚数量也在逐年下降,长江流域的生态破坏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基因多样性对于农、林、牧、渔业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因物种灭绝而无法再现的基因正在加速消失[67]。杂交水稻以其超高单产而闻名,在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努力下,我国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已经突破1100公斤,为我国粮食的增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杂交水稻的研究离不开野生稻,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我国的野生稻生存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南方多个省区野生稻分布点已大量消失[68],保护野生稻不亚于保护大熊猫。

3. 应对方法

我国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是全方位的,既有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又有因自身发展造成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制定解决方案的关键,对上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后可以发现,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大多与我国巨大的人口总量这一客观因素有关,与此同时,与国家整体人口素质、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等主观因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立足国情、合理规划、资源按需分配以及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坚持底线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以此作为在国际政治经济谈判中的筹码,甚至退出国际气候公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每个国家应有之义,即使面对外界噪音,我国也要制定自己的长远规划,决不能将子孙后代的发展权利工具化,作为国际谈判中的筹码。

3.2. 合理的资源分配

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土地等自然资源已难以在总量上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源分配、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做出合理规划。虽然城市化能够释放相当数量的土地面积,但是盲目追求城市化会出现大量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城市病,例如教育、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以房地产为例,目前我国房地产已经出现过度开发的现象。2019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17亿平方米,已远超因城市化带来的实际需求,住宅用地占据了较大比重的城市面积,过度开发必然导致优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将农村城口迁移到城市,农业采用大农场耕种方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杨国松,张洁

3.3.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对我国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十分值得关注,普及基本农学、生态和基本法律知识能够普遍提高我国的田间管理水平,也能够降低因过度施肥、用药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另外,农村地区围湖造田、捕捉野生动物的行为也将因农村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得到控制。

3.4. 提高科技水平

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燃烧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降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能够显著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历史上,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因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严重空气和水污染,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提升和以风能、光伏以及核能的开发,工业化国家已经基本走出了过去烟尘密布、污水横流的生存环境,这一成就值得我国从中借鉴发展经验。虽然技术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但长期来看,这种发展策略不仅能够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提高我国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4. 结论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更替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实现这一目标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十分严峻。客观来说,我国人口数量远超环境合理容量,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多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密切相关,但在坚持现行人口政策的同时也要预防人口结构突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近十年我国荒漠化形势得到逆转、空气质量和主要河流水质不断改善等都表明,边发展边保护、边发展边治理并非对立的。立足国情、借鉴成功经验、资源按需分配以及长远规划将不断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建平, 沈博.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 当代世界, 2018(5): 13-16.

[2]李越, 杨舟, 田智宇. 中国石油消费达峰与总量控制[J]. 中国能源, 2019(5): 32-37.

[3]马红旗, 黄桂田, 王韧, 申广军. 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所有制差异分析[J]. 经济研究, 2018, 53(3):

94-109.

[4]刘志江. 论我国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 水泥技术, 2002(1): 5-8.

[5]崔宏, 张继群, 王韦娜, 张立锋, 张翔, 刘晓琴, 陈之光, 古松. 我国工业用水行业及其区域分布状况分析[J]. 中

国水利, 2017(23): 16-19.

[6]马东磊, 赵童. 浅谈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分析及其治理建议[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2): 53-54.

[7]马立珊, 汪祖强. 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7, 17(1): 39-47.

[8]高学民, 陈静生, 王立新. Logistic Regression在我国河流水系氮污染研究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20(6): 676-681.

[9]李晓锋, 姚晓军, 孙美平, 宫鹏, 安丽娜, 祁苗苗, 高永鹏. 2000-2014年我国西北地区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J].

生态学报, 2018, 38(1): 96-104.

[10]王遵娅, 丁一汇, 何金海, 虞俊.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 气象学报, 2004, 62(2): 228-236.

[11]刘琰. 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5):

35-41.

[12]高峰. 减排人类共同的责任——写在巴黎气候大会闭幕之际[J]. 国土绿化, 2016(1): 10-11.

[13]叶庆华, 程维明, 赵永利, 宗继彪, 赵瑞.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研究综述[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7):

920-930.

杨国松,张洁

[14]董斯扬, 薛娴, 尤全刚, 彭飞. 近4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J]. 湖泊科学, 2014, 26(4): 535-544.

[15]葛珊珊, 李倩, 张韧, 洪梅, 周爱霞.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影响与风险评估[C]//第28届中国

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 北京: 中国气象学会, 2011: 322-327.

[16]梁荣, 陈秉正. 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事件GDP损失率评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9, 39(3): 557-568.

[17]温家洪, 袁穗萍, 李大力, 王璐阳, 张敏, 杜士强. 海平面上升及其风险管理[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4): 350-360.

[18]齐庆华, 蔡榕硕. 全球变化下中国大陆东部气温和降水的极端特性与气候特征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国气象学会, 2018: 23-24.

[19]沈仁芳, 陈美军, 孔祥斌, 李永涛, 同延安, 汪景宽, 李涛, 鲁明星. 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J]. 土壤

学报, 2012, 49(6): 1210-1217.

[20]栾江, 仇焕广, 井月, 廖绍攀, 韩炜. 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11): 1869-1878.

[21]郭利京, 王颖. 中美法韩农药监管体系及施用现状分析[J]. 农药, 2018, 57(5): 359-366.

[22]欧阳喜辉, 朱姝青, 崔晶. 北京市水源保护区施肥及对水体污染控制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1996, 15(3):

107-110.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Z]. 2009.

[24]陈印军, 王晋臣, 肖碧林, 方琳娜, 杨瑞珍. 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2):

1-5.

[25]葛维琦. 中国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治理对策[J]. 中国能源, 2004, 26(10): 27-30.

[26]尚连山. 山西省煤矿塌陷区和棚户区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问题, 2013(9): 122-124.

[27]郭亚娜, 潘益农. 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J].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6): 701-710.

[28]宋先松, 石培基, 金蓉.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引发的供需矛盾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05, 22(2): 162-166.

[29]胡振通, 王亚华. 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效果评估——以冬小麦春灌节水政策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5): 101-106.

[30]庞亚瑾, 张怀, 程惠红, 石耀霖. 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对地壳应力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4):

1394-1402.

[31]宇振东. 水污染·水资源·对策[J]. 环境工程学报, 1995(6): 25-30.

[32]李小飞, 张明军, 王圣杰, 赵爱芳, 马潜. 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 2012, 33(6):

1936-1943.

[33]敬小英, 丁世敏, 罗曼琳, 汪建. 我国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重点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6, 28(2): 64-68.

[34]于长毅.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7, 37(9): 42-44, 47.

[35]张英姿, 范颖芳, 刘江林, 曹小祥. 模拟酸雨环境下C40混凝土抗压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 2010,

13(1): 105-110.

[36]董晓丹, 周琪, 周晓东. 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的防治技术及发展趋势[J]. 地质与资源, 2004, 13(1): 26-29.

[37]唐艳菊. 垃圾分类对我国回收纸行业的影响分析[J]. 中华纸业, 2019, 40(21): 59-63.

[38]韩智勇, 许模, 刘国, 程诚.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识别与质量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43-2852.

[39]王月, 安达, 席北斗, 唐军, 梁欢欢, 张伯强. 基于三角随机模拟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

型[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6, 6(1): 49-56.

[40]罗晓春, 杭鑫, 曹云, 杭蓉蓉, 李亚春. 太湖富营养化条件下影响蓝藻水华的主导气象因子[J]. 湖泊科学, 2019,

31(5): 1248-1258.

[41]洛昊, 马明辉, 梁斌, 朱容娟, 梁雅惠. 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J]. 海洋通报, 2013, 32(5): 595-600.

[42]徐雄, 李春梅, 孙静, 王海亮, 王东红, 宋瀚文, 王子健. 我国重点流域地表水中29种农药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J]. 生态毒理学报, 2016, 11(2): 347-354.

[43]马荣华, 杨桂山, 段洪涛, 姜加虎, 王苏民, 冯学智, 李爱农, 孔繁翔, 薛滨, 吴敬禄, 李世杰. 中国湖泊的数量、

面积与空间分布[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 41(3): 394-401.

杨国松,张洁

[44]杨世伦. 我国三大淡水湖泊面积的演变趋势[J]. 自然杂志, 1991, 14(8): 598-599.

[45]钱逸凡, 刘道平, 楼毅, 陈火春, 周固国, 陈国富. 我国湿地生态状况评价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8, 39(9):

3373-3382.

[46]侯思琰, 刘德文, 郭丽峰. 海河流域水生态评价及修复措施[C]//2016第八届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

坛论文集. 南昌: 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 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2016: 155-162.

[47]Tang, T., Cai, Q.H. and Liu, J.K. (2006) Using Epileptic Diatom Communities to Assess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Xiangxi River System.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12, 347-361.

[48]周驰, 周念来, 苗滕. 湖北省典型湖泊水生态现状与综合评价[J]. 中国水运, 2015, 15(8): 168-170.

[49]周林飞. 沼泽湿地生态环境及水循环评价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50]殷鹏, 刘志媛, 张龙军. 2009年春季黄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状况评价[J]. 海洋湖沼通报, 2011(2): 120-130.

[51]宋伦, 王年斌, 杨国军, 宋永刚. 鸭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物群落的胁迫响应[J]. 生态学报, 2013, 33(9):

2790-2802.

[52]黄初龙, 郑伟民. 我国红树林湿地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04, 2(4): 303-308.

[53]徐向荣. 我国近海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C]//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

展览会摘要集. 北京: 中国化学会, 2011: 313.

[54]刘红卫, 贺世杰, 王传远. 渤海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26): 14579-14581, 14584.

[55]彭珂珊. 我国水土流失危害及防御对策[J]. 林业调查规划, 2001, 26(2): 1-6.

[56]刘兰英, 李庆和, 李海株. 黄河内蒙古段产生“地上悬河”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 内蒙古水利, 2012(2): 106-107.

[57]信忠保, 许炯心, 余新晓. 近5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J]. 生态学报, 2009, 29(3): 1129-1139.

[58]李秀军.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地理科学, 2000, 20(1): 51-55.

[59]杨瑞珍, 毕于运. 我国盐碱化耕地的防治[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6, 10(3): 22-30.

[60]胡静霞, 杨新兵.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发展动态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 2017(7): 55-59.

[61]李君, 范雪云, 佟俊旺, 蒋守芳, 边秀兰, 高红霞, 白玉萍. 沙尘暴特性及对人体健康影响[J]. 中国煤炭工业医

学杂志, 2004, 7(9): 897-898.

[62]徐伟, 车静. 从隐存种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 49(4): 519-530.

[63]陈灵芝.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64]黄建武, 邓先瑞. 试论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 灾害学, 2000, 15(1): 92-96.

[65]丁建清, 王韧, 付卫东. 外来有害植物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治理现状与对策[C]//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97-306.

[66]黄立新. 我国濒临灭绝的几种植物[J]. 广西林业, 2006(5): 58-58.

[67]WRI, 等. 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M]. 马克平, 等, 译.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68]邓国富, 张宗琼, 李丹婷, 陈成斌, 秦学毅, 黄大辉. 广西野生稻资源保护现状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J]. 南方农

业学报, 2012, 43(9): 1425-1428.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1.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1.1关键问题和挑战 可持续设计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挑战,首先涉及从需要设计队伍方面的不断监督。实际上,建筑师是一旦设计阶段已经完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该项目。在某种意义上,这不一定是个好主意,而且在以可持续为中心设计的主题下,这样的做法是特别有问题的。在健康的房地产公司和绿色开发合作社,我们正在不断的使多个学科一体化,这就要求设计队伍积极参与,从设计美学的角度讲,要求建筑和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在所需要的监督比美学更富有技术性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第二组问题涉及到伙伴关系与协作,一些重要的建筑项目需要范围比较广泛的技能,而且他们互相之间是有一定的协作性的。然而,可持续性建筑物会让精美的协作艺术和平常相比更具有精巧和复杂的特点。这一点的一个理由是,从公共政策观点来看,可持续设计师十分理想的,这往往可以使一个新伙伴,也就是公共部门,积极的进入这一混合体。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成本。有好消息称,可持续设计的街区与建筑物的先期费用正在下降。这一点主要是两个因素,第一,由于大制造商进入市场的结果,环境友好建筑的成本正在下降。第二,建设者发现他们可以提供附加的成本,比如,更高性能的窗户玻璃和绝热战略,这样有可能使供暖设备和冷却设备的规模降低50%或更多。虽然成本确实较高,但这种更大的先期投资通常也可以通过增大节能,从而在少数几年之内就可以偿还。此外,在健康的房地产公司和开发合作社,我们相信,由于受到抑制的需求和短缺的供应,绿色建筑物特证明是更有价值的,会赢得更高的租金,也会租出去更快。 另一个问题是哲学性的,就普通观点而言,建筑物的绿色特征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学派,一个建筑物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更高的能效,使用可持续产品与材料等来实现绿色。另一个学派持有更广阔建筑学观点,并且主张建筑物即使教育性的又是功能性的。因此,应当传递一种关于对环境的敏感性的需要的明确的视觉信息,STIE环境设计公司的James Wines 已经设计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建筑物,提供其绿色的承诺和美学的依据。 1.2 街区可持续设计策略 针对我国的可持续设计的策略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情况,根据“三最”目标和原则,建筑可持续设计应采取以下8项策略。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吸取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目前我们对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研究不应当停留在解体的原因等一般性研究。我们应十分注意苏联解体前苏共党内利益集团的构成、他们对苏联解体的作用以及苏联解体后他们蜕变为俄罗斯新贵集团的过程。分析这个集团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规律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目前面临的腐败现象同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存在相关。铲除这种利益集团产生的土壤和基础,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崛起才能成为全国人民的信心所在。 中国崛起需要软力量的建构 软力量是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根据“软力量”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它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硬力量和软力量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中国崛起的硬力量部分比软力量部分较早较快提升,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软力量的滞后可能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被疏忽的重要内容。在软力量中,制度因素又比文化因素更易于引起注意。因此,在中国崛起的大战略中,应当形成硬力量和软力量、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平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 中国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崛起的软力量的重要构成。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在于对全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它对全世界文化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确实可以在国际关系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如“中庸”、“仁政”、“王道”等等。道家的哲学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亚洲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天然崇拜正在发生深刻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点使中国崛起具有某种亲和力。 由于中国崛起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中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无须讳言,年轻一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一代)在传统文化承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个问题,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也是两个挑战; 第二个问题,创新教育; 第三个问题,文化复兴; 第四个问题,如何把握两个机遇,迎接两个挑战。 一、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与挑战 第一个机遇,就是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创新这样一个明确有力的口号提出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教兴国”四个字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不妨回想一下在十几年前提“科教兴国”的时候社会舆论是什么情况。当时谈科教兴国,科研经费不足;西部地区的普九困难重重。就是在大中城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也相对地、相当地不平衡和不足。在一些人心里似乎科教兴国就只是一个空的口号。现在是什么感觉?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比十几年前更清晰地感觉到,科教兴国的步伐是实实在在的,十几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更高了,而我们教育界自身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而且在落实,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一个教育工作者抱负的时候,这是机遇。而挑战呢?就是挑战我们主观的条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因为创新人才的大批出现,需要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环境的支撑,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条件。单单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反过来说,社会环境又需要教育系统尤其是学校系统去影响、去打造,这本身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还缺少一个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环境呢?要知道,中央的号召需要社会的呼应。举一个相当普遍的例子。家长看孩子看什么?看他们每次考试的成绩。家长已经有个潜在的目标:孩子上完好的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要上好的高中,而重点高中是不考创新的,只考课内的东西,很现实。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去鼓捣一点新的东西时,家长就要干预:你为什么不先把作业做了?作业做了,学生去玩去鼓捣一些新的东西,也要干预:做完作业就完了?你不会把书再温一温吗?为什么美国学生毕业后有的在商业上成功,有的在办公司上成功,有的成为高新技术能手,有的发明专利销往全世界,有的拿诺贝尔奖?那就是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不做与别人同样的事情,而是追求新、追求奇。在孩子们追求新、追求奇的时候当然会有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是思维、习惯就这么养成了。我们不具备这个环境。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从骨子里就不是创新的民族,而是这三百多年,封建帝制把我们的思想禁锢了。 我们的先辈们,意识到要想国富民强,就要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从洋务运动一直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进中国。国家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可以团结起来好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了。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禁锢并没有解除,有时甚至又加强了,加强到最顶尖就是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就是一次最大的思想解放。在经济上,我们解放了,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毕竟谁也不再争论姓“社”姓“资”这类问题了。但是,在学术上、在教育上,我们仍然受到禁锢:一是自己传统的禁锢,二是美国教育的禁锢。科教兴国、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个机遇,但是挑战大于机遇。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成千上万、上十万、上百万的创新人才,我们国家就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发展也不可能持久。需要创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各项工作的创新。应该形成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与创新规矩。 第二个机遇与挑战:文化复兴。其实,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创新环境不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给人创新灵感的,不是数学,不是化学,是文化。从大的方面讲,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对于突发奇想,或者说不同凡响的思维给以容忍,给以支持,就是一种文化。从小处讲,一个学生,看到一个东西,能够勾起他过去所遇到的别的东西,把二者联起来,然后想像,所想像的是世界上没有的,这也是文化问题。国家的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 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最主要的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是一个人受教育最系统、最完备、最全面的场合。除了学校还有社会,但社会给人的教育是无序的,家庭教育也不成系统。唯有学校是最系统、最有计划、最全面的培养场所,因此也是民族文化保存、延续和创造的主体。学校主要靠什么?当然靠教师,所以每一科的教师,包括音体美的教师,都承担着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但是广大教师目前都没有精力顾及。这既有外部的多种原因,同时,教师在自己业务水平上也没有做好准备。 二、教育的创新 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超常的思维。例如,孩子堆积木,本来应底下宽上面窄,有的孩子却要挑战底下窄上面宽,这就是创新,至于他能不能搭起来,倒不倒掉,那是另外一回事。创新不一定成功,科学允许失败。创新是一种超常,但不一定都是新的,有的时候重复就是创新。何谓重复就是创新?就是.把前人已经有结论的东西再经过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解决发现的新问题,就出现新的东西。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就应该从体制创新到机

会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会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会计工作面临 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除反映和监督外,还担负起了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任务,通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为企业谋求更大经济效益。长期实践证明,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因此,加强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追求经济效益,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机遇、挑战、建议、一、会计的内涵及特点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是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一)会计的一般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二、会计工作的现状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以促进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一)会计信息失真一些企业为了个人的利益,不认真履行会计工作原则,私自更改会计数据,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导致企业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样,不法人员就可以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款,一些不法人员

(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

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和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正在逐步得以确立。与过去相比,这个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管理、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处,问题,它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教学校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呢? 一、机遇 1、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制定,为我国未来二十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对教育的重视。 2 、国家经济发展,对教育投入的逐渐增长。教育不仅肩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而且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始终把教育摆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持续不断地加大教育投入。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有力支持,相信我国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3 、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并践之以行,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需要经济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撑,国力强盛,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增大。民众日益富裕,步入小康后,人民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关注,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消费日趋增长,占家庭消费支出非常大的份额。据2011年度《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显示,被调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4%。教育消费支出迅速增长反映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二、面临挑战:1、城乡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及教师待遇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教育均衡任重而道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强,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区,给城乡教育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方面,城区在未做好教育规划与布局之际,进城上学的学生急剧增加,出现师资紧缺,校舍紧张,大班额等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从乡村学校选调优秀骨干教师,也不得不把本应用于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经费侧重于投入到城区学校的改建和扩建上。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生源大量减少,优秀骨干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优秀教师的流失进一步加剧学生的流失。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的经费投入,优越的城市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攀比心理和“要求上好学”的优秀生源的输入,使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城乡教育越均越不平衡了。 2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师资配备不到位,体美音等艺术专业教师紧缺。“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这一现象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青春的事业,可由那些并不青春的教师来勉强维持,对学生的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校长,你将如何应对? 我校是农村小学,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现代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慢慢走向农村学校。国家也对农村教师实行各种免费培训。如非学历远程培训、国培、新课程培训等。为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创建了不少平台。为教师更好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创造了不少条件。 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较低,急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县城学校的扩大,农村小学大部分较优秀的教师被县城小学挖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则大部分为年纪较大,业务素质一般的教师,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3)近几年虽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农村小学任教,他们虽然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正规的引导,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学业绩平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校长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鼓励县城小学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每年派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跟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2)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的教师到城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举行多样化的业务和政治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 (二)确实推行中心小学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要想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被认为是杂科,往往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有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则把这些“杂科”课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只好草草应付一下,更不要说上好这些学科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其实,在我们农村中心小学音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每位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扬己所长,扬己所能的原则来安排课程,促进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相对稳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农村小学任教,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教师在全镇范围内频繁调动,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课堂教学没有延续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年段知识没有过好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使老师教的叫苦,家长不满意。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相对稳定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让教师们安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风气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挑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的阶段,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社会行为方式等方面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特别是现实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在社会上某些人心中滋生蔓延,崇尚“等价交换,按照市场法则做人”,人格商品化扭曲,重金钱、轻道德修养,人生追求庸俗化,跟着个人欲望和流行时尚走。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淡化,自私自利和享乐思想蔓延,自我观念增强,纪律观、集体主义精神和团体意识弱化,这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 首先,高校收费和分配制度改革使学生和学校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和无条件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服务,而对学校、专业、师资、教学设施和生活条件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和更高的要求。为此,学生管理者必须由单纯的重教育和管理,转变为服务、教育和管理三者并重。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连续几年扩招,加上取消对考生的年龄和婚否的限制,允许

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工作新局面。 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学生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 适应时代变化要在不断更新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措施,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的同时,从内外两方面做好“功课”。外部环境上,要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作,用国际化、时代化、现代化的视野审视工作。内部环境上,要认真分析总结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变化特点,包括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特点、生活特点、业余爱好、兴趣专长等,确切把握工作对象的特性,并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以此为基础设计工作,制定措施,落实任务,实现目标。 注重思想引领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尤其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善于运用科学理论辨析社会现象,夯实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找准统一大学生思想、凝聚大学生力量的着力点。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非洲可耕地的73%(约140万公顷)面临荒漠威胁。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万非洲人迁居,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全世界100多国家存在荒漠化问题,其中80个是发展中国家。从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亚地区、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沙尘暴掠、田毁人亡。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们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园。 2.温室效应升高 全球变暖已成举世关注的问题。在过去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3-0.6度。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为本世纪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最新的科学研究预测,21世纪空气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实行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以促进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一、现代会计的内涵及特点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近年来,会计工作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为: 1.内涵的变化。由于会计的地位、作用增强和对会计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 2.会计方法发展。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如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等。同时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需要,会计方法中还增加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决策工作。 3.会计工作组织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工作,以实现其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 4.现代新技术的运用。由于会计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生了变化,对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也更加复杂化。因此,电子计算机一问世,就很快被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中,出现了会计电算化,并在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法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

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当今的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了。而随着网络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线教育就是网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地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线教育也不只是局限于学校的教育,也适用于各个行业对员工的培养.根据调查,在线教育这种方式的使用逐年增长,人们感受到了在线教育带来的方便。 在线教育有着它独特的优势,这也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机遇.在线教育这种以网络为传输媒体的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中距离的限制,同时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吸引的。 对于学生来说,在线教育可以让他们呆在家里就能享受高等的教育,通过网络的方式,老师也可以讲授学生所需的知识,而且由于是通过网络的原因,老师所掌握的资源更加丰富,对信息的变化也能时刻注意到,给学生的知识更具实时性。在线教育的方式也简化了教育方式,通过网络课件就可以传达知识。同时学生可以省去去学校所花的时间,用节省的时间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现在的各行各业对于自己员工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为了使企业得到发展,对于员工的深入培养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就企业来讲,做事效率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员工的教育培养,大部分的企业也会用更加有效地方式进行,而在线教育正符合这点.在线教育不需要员工专门跑到公司,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可以很好的交流,为企业,为员工剩下了宝贵的时间。在线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可以多人同时在线,对于人数的多少,几乎没有限制。 虽然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它面前还是有不少的挑战。即使在线教育很方便,但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于这种基于网络的新的教育方式,很多人并不习惯,相对于新的方式,人们更习惯传统的方式。而且,网络虽然在我国每年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但对于人口众多的我们来说,网络还不是很普及,这样就对在线教育的发展及推广带来了不便。 其次,大部分的教师对于在线教育并不是十分有信心.在线教育离不开教师,无论哪种教育方式,教师都是主要因素。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师的人数也在增加.教师们对在线教育都给与一定的认同,但对于它在教育中的地位仍然没有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在线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人监督,所以,这就要求在线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只有自觉的学生,才能完整的发挥出在线教育优势。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自觉的完成在线教育,所以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也有担心的理由。 在线教育的建立是应该由学校还是由第三方这也是一个问题。如果由学校建立的话会更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