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信心共克时艰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树立信心共克时艰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树立信心共克时艰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树立信心共克时艰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时报》专家组解读“两会”金融热点话题

编者按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我们面临前所未有困难和挑战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出现了下滑势头;外贸出口萎缩,工业生产困难重重,就业问题凸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树立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最大限度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推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努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任务。本报就“两会”热点问题,特约请本报专家组发表看法,敬请读者关注。

从我国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角度来看,自从上世纪末我国银行业陆续进行的一系列内部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再加上相对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使得我们更加坚定银行业在支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心。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在经济下行的条件下,把贷款放出去固然有难度,但是更难的是不仅要放出去还要放得好,还要使现在放出的贷款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能够正常地收息,并在贷款合同期满时能够如期收回本金。这才是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真正考验。

詹向阳(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在我国现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格局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贷款增量上。贷款增量既是体现金融变量变化引起实体经济变化的重要的金融指标,又是考察宏观金融变化趋势的重要的金融指标。苑德军(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教授)

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其次,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众多的积极效应。

王元龙(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金融体系的安全坚定了“中国信心”

记者:如何从我国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的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看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多次讲话中所体现的“中国信心”?

郭田勇:首先,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来看,在外部需求快速回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发展模式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但是考虑到我国未来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进程之中,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依旧空间巨大,以及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的巨额财政计划,我们应该对未来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保持信心。

其次,从我国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角度来看,自从上世纪末我国银行业陆续进行的一系列内部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再加上相对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使得我们更加坚定银行业在支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心。

詹向阳: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多次谈到树立战胜危机影响的信心问题,并多次强调实现“保8”目标的可能性源于三大基本点,其中之一就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中国的金融基本是健康和稳定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非常赞同总理的观点。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构成了中国成功对抗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基础和屏障。回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负担沉重,潜在的金融风险十分巨大。经过10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成功地解除了潜在的金融风险,现在的中国银行业已绝非昔日可比。特别是最近5年,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重组改制和上市,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包袱问题,实现了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幅增长,已经步入国际优良银行的行列,从而使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得到了根本改观。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连续5年保持资产质量优良,不良资产率持续降低。

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12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2.45%,达到国际银行业优良水准;2008年尽管受到了外部次贷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仍然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据银监会披露,2008年全年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长超过30%。据各行年报披露,三大上市国有银行2008年前三季度的利润增长仍然保持了40%以上的速度,成为国际上盈利能力最为强劲的银行。在国际上诸多大银行由于身陷次贷泥潭而大幅亏损甚或濒临破产之际,中国商业银行更加充分地显现出了稳定和健康。这种稳健固然与我国商业银行尚未深入涉足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关,但是更为根本的要归功于近10年特别近是5年的金融改革。正是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彻底卸下了国有银行身上的包袱和桎梏,使国有银行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使中国金融业日趋稳定和强大。

中国银行体系的强大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保证。与主要靠市场的美国经济不同,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于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

这也是中国的国情之一。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总额中仍然占有主要地位,中国巨大的储蓄资源主要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并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转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投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了巨大的筹融资功能,支撑我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了9%以上的高增长。并且,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也几经经济增长的起伏,在每一次的宏观经济调控中,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国家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今天,经过30

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业有了巨大飞跃,2008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经达到62.4万亿元,各项存款比较1979年已经增长了420.7倍,各项贷款增长了162.8倍,总体实力大大强于过去。这就是我国抵御外部危机的实力所在。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充裕,2008年我国银行存款大幅增长,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和放贷能力都很强。可以说,今年我国8%的经济增长目标在资金供应上是完全有保证的。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号召,努力扩大优质信贷市场,帮助企业共度时艰,在2008

年全年提供贷款4.9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仅1月、2月两个月就提供了近2.7万亿元的贷款,辅助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逐步到位。今年,人民银行又提出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增贷款计划。我们相信,在强大资金流的带动下,我国经济会逐步活跃起来,“保8”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金融政策形成合力助力“保8”目标的实现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新增贷款要达到5万亿元以上。如何看待这一贷款投放目标的实现以及对宏观经济的促进和内需的拉动作用?同时,货币政策应如何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保8”目标?

苑德军:在我国现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格局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贷款增量上。贷款增量既是体现金融变量变化引起实体经济变化的重要的金融指标,又是考察宏观金融变化趋势的重要的金融指标。正因为如此,

无论是金融当局,还是研究经济问题的专家学者,都格外关注贷款增量的变化。

随着货币政策性质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改变,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量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继1月份破天荒地达到了罕见的1.62万亿元后,2月份新增贷款仍然超过了1万亿元。这两个月的贷款增量,已经超过以往年度半年的贷款增量规模。尽管以后月份的贷款增量会下降,但全年仍可望超过政府确定的5万亿元规模。这两个月贷款激增,是去年以来被严重抑制的累积贷款需求集中释放的结果,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落到实处,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正在显现,同时也表明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在金融领域得到了积极响应,其对遏制经济下滑,促使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在全球金融危机

仍未见底、美欧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我国经济下滑风险犹在的情况下,贷款激增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助于提振和增强人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同时,人们对市场流动性后继乏力的担忧,也可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

不过,在贷款超常增长的背后,也透露出三点隐忧,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其一,从贷款增量结构看,1月份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全部新增贷款近四成,2月份也大体保持在这一水平,其余增加的则主要是与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和4万亿元投资项目相关的中长期贷款,而充当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生力军角色的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却没有显著增加。这表明,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仍然十分谨慎,“惜贷”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的发挥。

其二,贷款超常增长的态势不可能持续。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毕竟是有数量和时间限制的,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基础的贷款增长不具有持续性;随着时间推移,商业银行放贷的季节效应会明显减退;票据贴现利率已显露回升态势,票据融资规模不久也将出现回落。综合这些因素,将使今年贷款增量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经验数据表明,从贷款增加到GDP增长一般有3个月到半年的时滞。如果贷款增量从4月份开始下降,那么,势必大大削弱下半年经济反弹的后续动力,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自然,大多数专家学者关于“今年三季度我国经济会率先复苏”的预言,恐怕也难以成为现实。

其三,贷款激增也加大了商业银行保证资产质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资产经营风险。尽管贷款激增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但巨额贷款在短时间内集中投放,贷款项目审查的严格程度和风险控制的到位程度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增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恶化资产质量。

面对贷款激增带来的隐忧,要更好地发挥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尽快复苏,并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资产经营风险,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尽可能均衡投放贷款,避免贷款增量在不同时间段内大起大落;二是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投向,改善信贷结构。光有贷款增量的放大而没有贷款结构的改善,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必将大打折扣。应努力增加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高科技等行业的信贷投放,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商业银行应避免信贷投放中“国进民退”现象的重现,努力创新信贷产品,增加适合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种类,强化信贷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使信贷资金更多地进入实体经济中最富活力的部分,以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三是监管部门应加强窗口指导,引导信贷资金合理分配,并加强对票据融资的监管,遏制票据融资套利行为,避免贷款“虚增”。

郭田勇:从我国金融政策的实践来看,贷款规模这一指标的政策有效性相对于

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要好。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面前,5万亿元新增贷款以上的贷款规模是必要而且可行的。从目前月度新增贷款数据来看,全年突破5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应该不成问题,下一步央行应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适时引导贷款投向、调整信贷结构。

从效果上来看,历史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40%以上依靠投资拉动,尽管如此,考虑到当前我国政府所实施的财政刺激方案当中更多地考虑了刺激内需与扩大投资的协调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相信这一贷款投放目标的实现能够较好地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内需的扩大。

当然,在贷款规模放大的同时,我们还是要综合运用包括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进行金融市场的调控,助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詹向阳:中国商业银行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下行必然带来信贷资产质量的下滑,这是一条不容忽视的规律。在经济下行的条件下,把贷款放出去固然有难度,但是更难的是不仅要放出去还要放得好,还要使现在放出的贷款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能够正常地收息,并在贷款合同期满时能够如期收回本金。这才是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真正考验。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扩大贷款投放的过程中,坚定地贯彻和实现结构调整的意图。

我个人认为,本次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相比1997年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投资与消费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间的平衡。这次货币政策的放松,并不是“大撒手”式的放开不管,而是“适度宽松”。何谓“适度”?就是在强调保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在对重点项目、“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强调坚持有保有压,强调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企业行业,仍将坚持限制措施。因此,这是有保有压的放开,是有控制的、有区别的放开。

同时我还认为,我们讲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是讲两个方面没有变,一是讲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好的方面没有变;二是讲中国经济内在的深层矛盾也没有变。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经济结构确实存在过分依赖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占比过低,能源和资源消耗过高、经济效率低等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确有彻底调整的必要。应当说决策层在10年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一直努力想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在当前时机下,抵御外部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矛盾和当务之急,但在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防范风险的重要和必要,要把结构调整贯穿在经济提振的过程中,放大经济中健康增长的好的一面,使重点项目和好的企业得到支持,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对“两高一资”项目和企业要坚决限制,对投资

冲动要有节制,防止经济中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借经济提振之际扩大起来,为日后发展积累风险。

推进人民币结算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后记者见面会上表示,关于人民币结算的方案,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成,经国务院批准后将尽早实施。那么,人民币结算工作的落实有怎样的意义,又应该如何推进人民币结算呢?

王元龙: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全球汇率波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主要表现为三步走的进程:在货币职能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在地域扩张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尽管人民币目前仍属不可兑换货币,但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允许香港、澳门和10个东盟国家的公司与中国广东以及长三角等地区的贸易伙伴进行货物贸易时以人民币结算,表明人民币已经开始转向区域结算货币的角色,这将可能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国际化并实现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其次,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众多的积极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此举将提升和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话语权、定价权;将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密切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有利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开放并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有助于加强监管,打击境内外非法地下人民币与外币交易行为,维护中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从微观层面来看,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将极大地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可以使国内企业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消除部分外币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加快企业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增加盈利机会,有助于提升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以来,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也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如果区内贸易用人民币支付结算,将有助于维持区内贸易稳定,避免因美元短缺造成贸易萎缩,从而有助于亚洲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助于应对美元逆转的风险。尽管短期看来美元在走强,但未来美元的长期趋势必然是贬值。如果美元发生逆转,对中国而言,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必然导致美元资产和贸易结算的巨大损失。目前包括中国内地在

内的东亚国家与地区普遍大量持有美元或美元债券,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美国国债市场泡沫可能会破灭,国际结算要尽可能减少使用美元。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毋庸置疑。

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对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样意义重大。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金融的稳定。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支持香港在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的重大举措,此举将有利于两地贸易往来以及共同面对金融危机。

郭田勇: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以及在全球、尤其是在周边亚洲国家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周边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有利的市场导向下,我们国家应该积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推动双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因为人民币只有成为区域内的贸易结算货币后,才有可能成为储备货币,并成为区域内的基础货币。确立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货币地位,不仅有利于扩大区域内的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而且能够降低区域内美元的交易性需求以及随之而来的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实现区域内的基础货币地位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准备。

王元龙:2008年1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显而易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采取的是“试点推广、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由试点地区逐步扩大范围。试点初期,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范围在国内仅限于广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广西和云南以及港澳地区,而境外则为东盟有关国家和地区,即先在局部区域内试点;随后,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中国全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其次,在进出口贸易中有侧重。试点初期,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很可能在进口贸易中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中国对能源、矿产品等商品的需求较大,在进口商品定价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中国在出口贸易上,定价能力依然处于劣势,从而在一段时期内对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推行有一定的影响。

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遵循的方针是“稳步推进、确保安全”。个人认为,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以区域经济货币合作为框架,确保区域人民币国际结算的稳步推进。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已经开展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国与其相互间的经济关联度也比较高,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可以先在局部区域内试点,并逐步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为确保试点安全运行、确保贸易的真实性,试点期间可规定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仅限于跟单结算方式。为避免试点对国内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试点初期可规定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仅限于中资银行海内外分行借助其总行设置在境内的统一平台进行。

在确定试点地区的同时,也选择一批商业银行作为从事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

试点银行。由试点银行率先开始试点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根据安排,海外企业可以到试点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开设人民币账户,然后通过这个账户和国内的贸易伙伴用人民币结算贸易款。

(本报记者宋海蛟整理)

相关链接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

所谓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执行计价和结算的货币职能,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并且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

来源:金融时报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冯 芹)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班级:室内一班姓名:冯芹学号:35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尔雅

应该是对的,有自己整理修改 增量资源的相关概念已完成 1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我的答案:A 2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我的答案:D 3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A、.84 ?B、.76 ?C、.54 ?D、.34 我的答案:A 4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我的答案:B 5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我的答案:C 6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我的答案:D 8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我的答案:A 9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我的答案:C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我的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我的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我的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我的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的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蓝自湖金亚彬周俊烈刘先意罗彦章张斌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其影响与存在问题。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局面是多么的不容易。 关键词:经济、发展、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影响、问题、崛起 通过我们小组对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学习和探讨,大致将建国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下,这主要是由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决定的,而经济发展道路也一直就是政治走向的体现。下面将对三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第一个阶段——建国前的经济状况:百废待兴 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三个特点:1、经济水平发展较低。传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总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与同年的苏美相比较,中国近代工业不仅落后,而且彼此不相配套,煤用不完,电力匮乏,生铁只有1/2能炼成钢,而轧钢能力又仅仅及炼钢能力的1/2;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对外国很多产品有较强的依赖性,例如洋车,洋火,洋碱,都是对外国产品的称呼。2、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据日伪统计,1943年东北生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7.7%,钢材占93%,煤占49。5%,电力占78.2%,水泥占66%。这为以后东北成为老工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但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我们中国这个地域广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始终是影响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决策的施行产生很大阻力。3、长期战乱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仅以1949年与抗战以前的1936年的相比,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竟减产26%之多,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75斤原粮,大多数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成就与教训共存 从建国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恢复,全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在农业方面,全国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已达484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一半,农村经济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方面,工业生产增长很快,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倍。这一增长速度与同期美国、苏联、英国等主要国家相比是最高的。同时,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经验也得到采用,使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而在财政金融方面,人民政府多管齐下的措施很快奏效,全国金融物价逐步稳定,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得到调整,结束了长达12年的通货膨胀局面。此外,内外贸易、交通运输、文教卫生间、人民生活等也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中国人民对以后生活的憧憬一片光明,他们说:“土改后,一年够吃,两年添置用具,三年有富余。 但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中国经济开始走入错误的轨道。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打击,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十年的浩劫更是使中国经济原地踏步十年。中国经济曲折发展。但这些也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保持团结,认清形势,冷静头脑,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

浅谈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浅谈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认识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连续放缓,引发国内外观察家的种种关注,其中不乏有人担忧其潜在的长远影响。而沉寂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危机论、硬着陆论、滞胀论等种种说法,也开始浮出水面。 这些担忧有没有道理?如何正确看待增速放缓?为何会出现增 速放缓?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怎样? 一、中国经济放缓缘由何故 中国经济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长速度迅速回落,连续六个季度的GDP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已经从9.7%掉到7.6%。中国经济现在出现增速持续下行,大的原因是两个。 一个是我们出口受阻,整个实业经济衰退。我们没有认识到世界金融危机的长期性,忧患意识不足。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25%多一点,也就是说,这么庞大的经济,有四分之一和出口紧密相关。现在整个世界经济萎缩,我们不可能不受影响。今年我们的出口增长目标是10%,但是7月份是1%,我觉得今年的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其增长的根本点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到外部需求里,所以我们要扩大内需。过去的增长方式是依赖低成本打天下。我们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有问题,这些才是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去解决的。只有解决了增长方式问题,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现在看来,这三驾马车全都遇到了新情况。除了出口这驾马车指望不上了外,消费长期不振,而现在投资这驾马车也出现了新问题。 那么怎么来看经济增速下行?应该把握三点。第一,一定要看到经济增速的适度下行不是坏事。“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中国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主要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还是质量问题、效益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还是偏快、偏热。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答案

1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 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正确答案:D 2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正确答案:A 3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正确答案:C 4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正确答案:A 5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D 6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 A、.84 B、.76 C、.54 D、.34 正确答案:A

7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正确答案:B 8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正确答案:C 9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D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正确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正确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正确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正确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 16 在现有的生产力结构下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在其适应范围内是没有局限性和缺点的。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浅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各项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放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 最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正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实实在在讲,今年的经济形势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人民币的贬值是肯定的,而且在生活中还是几乎接近于成倍的贬值和缩水;其次是眼前身边又

相继发生着一家家企业倒闭的事件。钱难挣,货币贬值,这样一来一去,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就轻易地缩水了一半!还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任劳任怨、勤劳节俭的优秀传统群体,不管生活形势对我们如何发生着恶劣的变化和考验,我们总能时刻保持着自我适应和自力抗争的信心和能力。真诚希望政府能够多下基层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真实的社会经济现状,真正做到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从而不断地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增进福祉! 我认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经济分配制度的不公平原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的政府真正要解决和扭转这样的危机状态,现在就应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经济救助和平衡策略,如果各国的政府都能配合拿出如此相对的行为和措施的话,那么经济的危机状态也肯定只是一个短暂性的现象。在这点上,我很看好台湾的马英九准备向社会发放购物券的行政计划,这确实是一个能够亲民的执政政府眼前所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刺激眼前的经济困难局面,从而带动国民经济激起良好的运动态势。经济危机是因为代表世界大多数的民众因为手中缺少可以支配的货币所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当然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货币的储存已向一部分人集聚靠拢,一部分人的超前借贷消费负荷沉重以及大部分人的工作付出与收入不符和不合理现象等等。其实政府目前应该要做的是针对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杠杆与平衡工作,而不是去

最新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地域等发展我国的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这种比较优势又在发生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进行了回答。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

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比较优势的认识与运用的发展。 中国对于比较优势的运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即从起初的不认识,到后来的自发运用,再到自觉运用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中国推行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战略,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差异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之间的差别。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当作发展经济和赶超发达国家的同义语。为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得不动员中国成立之初极端有限的资源去扶植和发展极少数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通过早期的建设我们认识到,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早期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那么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没有资本的支持,必将处于落后的位置;同时我们所扶植的产业也处于国家扭曲的价格机制下,再加上国家的层层保护措施,这样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是很难有竞争力的,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遵行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就以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