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1.被动性语言: 一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这种能理解却不能主动说出应用的语言则是被动性语言。

2.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环境方面的因素,儿童心理的发展应该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产物。

3.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他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4.独白言语:是一个人在较长的时间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如报告,讲课演讲等。

书面言语:是指人们要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

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6.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学等多种分析器联合运动的结果。

8.回忆: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记忆的最终目的,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重新呈现其印象的过程。灯具在线是否有预定目的,可以把在线分为无意在线和有意在线。

9.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品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指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转移:指有意识的调动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这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

10.布拉泽尔顿根据婴儿的活动水平生理机能的规律性等指标,把婴儿分成三种类型,一般型、活动型、安静型。

11.运动记忆:以过去练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情绪记忆。

12.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为辨色能力。

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4.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的降低有时也可以是感觉的消失。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从亮处进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了一会儿,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刚从暗室走到阳光下时,最初一瞬间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过几秒钟,由于对强光的感受性较快的降低,视觉随即恢复正常,就能清楚的看清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15.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根据动机和目的,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们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等等。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和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学前儿童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体等等。

16.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六岁幼儿虽然能完全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一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电别人很困难。

17.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敬佩,憎恨,赞赏,厌恶等。

18.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

19.重听,是指幼儿对别人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唇部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才出说话的内容。

20.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的作用: 符号固着功能,概括功能,交流功能。

2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简答。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对象的特征。

主观因素,像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状况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22.思维的种类

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直觉行动(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终止。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与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找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其主要功能是求异。

23.儿童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语句的掌握,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是,单词句(一到一岁半)__双词句(两岁左右)__简单完整句(两岁开始)__复合句(两岁半开始)。

24.学前儿童记忆的量的发展。

记忆量的发展主要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年长度等方面去衡量。

①记忆范围,指幼儿记忆中内容种类的多少,幼儿前期,记忆的范围十分狭窄,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方式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记忆范围也迅速扩大,所储存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词语,儿童掌握语言后,记忆的范围就更加广阔,从家庭发展到教育机构,学校,社会。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文化,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

幼儿记忆的范围随着他们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以及对识记目的的理解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②记忆广度,指幼儿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随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广度也不断扩大。

③记忆保持时间,从铭记材料到开始能对材料再认和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有时也称为潜伏期。幼儿记忆保持时间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一般来说在再认方面,二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星期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三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月前感知过的事物,四岁能再认一年以前感受过的事物,七岁儿童能再认三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一岁儿童能再认几天以前感知过的事物。

25.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26.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题)

一、通过促进儿童社会性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各种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处在社会中只有积极广泛的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和谐发展。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但在知识和技能上要比别人出众。更重要的事,有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等等。因此学校和家庭不但要向儿童传授各种学科知识,还要对他们进行社会性教育。促进其社会化。

二、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

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所接受的系列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的到很好的发展呐,也就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未来人格发展的基础,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人格的方向和水平,幼儿期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已初步具有了个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稳定的特征在个人身上,将进一步明确化、固定化,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因此,对处在可塑阶段的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幼儿期自信的培养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7.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中班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大班。

三,儿童攻击行为表现为以身体动作为主。

四,攻击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

28儿童记忆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幼儿期健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儿童记忆内容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两周左右),接着是情绪记忆(半岁左右),然后是形象记忆(六个月到十二个月),最后才是语词——逻辑记忆(一周岁以后)。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记忆不精确

29.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人类语言的两大反映形式。也是两种语言符号类型。

30.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

31.想象: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

32.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两岁左右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p127页

3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十分必要的。

34.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的意义(归纳)

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父母亲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性急的孩子饿了第几大哭大闹。这使成人不得不马上放下一切其他事情,急忙给她喂奶。而对那些饿了只是断断续续地细声哼哼唧唧的婴儿成人则可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再去喂奶。日积月累,前一种儿童可能形成不能等待别人自己的要求必须立刻满足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而后一种儿童则可以培养成自制的性格特征。有如成人,自己总是而且要求儿童东西要放的整整齐齐,衣服扣子要扣好手脏了立刻去洗,等等。这些耳濡目染的周围现实是婴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逐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也就是喜整洁爱劳动等性格特征的萌芽。

35.婴儿期的注意

主要是无意注意。但注意的对象逐渐增加,在第一年的下半年,他们不仅注意具体事物,对周围语言刺激也引起注意。

36.学前儿童语言的培养

一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三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四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37.简答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六抓住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38.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

1.情绪和情感适应而适应生存的重要的心理工具。孩子一路的就用哭声传达着信息和金额。和含了等等呼唤照料者的注意,用自身的情绪,情感能力,求得生存的动地位,得到母亲等照料着的抚爱,他们用微笑反应舒适,满足用哭声挽留母亲的离去。

2.情绪和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婴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影响着婴儿的行为。

3.情绪和情感推动、组织婴儿的认知加工

4.情绪和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表情是婴儿与成人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

5.情绪和情感,促进婴儿意识产生、个性形成。情绪情感对婴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复习材料 亲手整理

一婴儿微笑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0-5周) 内源性微笑,出生2-12小时中,“嘴的微笑”可自发产生,是生物节律的反应,睡觉时最普遍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外源性微笑,人声和面孔容易引起,尤其是母亲的声音,对不同的人是不加区别的结论:只要看到是人脸,3个月婴儿都会绽露微笑 5个月后,婴儿只对有笑容的脸才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的笑,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陌生人有一种警惕的注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有助于依恋的行成 二儿童主要的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刺激引起的,如刺耳的高声等。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要作用。 3.怕生 所谓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 个月左右出现。伴随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强烈。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膝上时,怕生情绪较弱,离开母亲,则怕生情绪较强烈。可见,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相联系。人际距离的拉近或疏远,影响到儿童安全感的减少与增大。 4.预测性的恐惧 2岁左右的婴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形成。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增加,也可以通过成人讲解及其肯定、鼓励等来帮助儿童克服这一种恐惧。 三依恋类型及不同依恋类型 1安全性b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2回避型a这类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所以,也有人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学前心理学内容

二、名词解释: l )学前儿童心理学 : 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观察法 :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 解学前儿童 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 动中的表现 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3) .作品分析法 :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 (如手工、图画等 )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的方法。 4 ).测验法 :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 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5)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 儿童心理的表现。 6)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现在 :(l)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 观现实的反映 ;(3)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l. 年龄特征 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2. 儿童年龄特征 指儿童所特有的、 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 展的年龄特征。 3.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 本质的心理特征, 是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4.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 ,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 情况 ,称儿童心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5. 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指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 各种表现 ,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6.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 , 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 速的时期。 7.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8.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 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 ,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 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 ,同时又不断变化 ,因人而异。 9. 手眼协调动作: 手眼协调动作 ,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 ,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 动协调一致 ,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 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肢的动作逐渐分开 于它的发展。 l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 积极的、能动的状态 ,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2.定向性注意 :由婴儿与生俱来的生 理反应 ,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 ,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 位日益缩小 ,但不消失。 3.选择性注意 :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 ,而在同样情况下 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4. 无意注意 :指没有 ,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 ,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 ,并根据 ,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 ,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 ,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 ,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 ,坐爬动作有利

学前心理学试题(A)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函授站 学前心理学(A) 姓名:学校: 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7.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8.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9.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10.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 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11.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12.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 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3.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14.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15.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16.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最新篇)讲解学习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最新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 三、 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 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

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 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 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成熟期:0—18岁 学前时期:0—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最新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这说明: A、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B、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 质前提 C、环境因素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D、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 用 ()2、“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3、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 A. 运动记忆 B. 情绪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 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 形式运算思维 D. 抽象逻辑思维()5、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和知觉 B. 记忆 C. 想像 D. 思维 ()6、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 A. 气质特征的表现 B. 能力特征的表现 C. 性格特征的表现 D. 思维特 征的表现 ()7、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A.动作 B.言语 C.情绪 D.表象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9、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关的是( ) A.生理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社会性适应 D.脑成熟 ()10、某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精力旺盛,待人热情,但冲动,易感情用事,他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测查的是() A.婴儿的深度知觉 B.婴儿的大小知觉 C.婴儿的形状知觉 D.婴儿的方位 知觉 ()12、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研究指出,如果17岁儿童智力为100%成熟的话,那么,儿童4岁时已达到() A.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一 B.成熟智力的二分之一 C.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二 D.成熟智力的四分之三 ()13、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14、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15、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 分)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 就 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 题,每题2 分,共10分) D )。 A.0-1 岁 B.0-3 岁 C.0-5 岁 D.0-6 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 想象 B. 记忆 C. 知觉 D. 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C )。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深度知觉 D. 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D )。

A. 陈鹤琴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A )。 A. 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C .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 题,每题10 分,共50分)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 何谓“发展” 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方向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研究任务 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 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量)、影像、作品等。 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 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2)研究意义 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设计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中美两国儿童价值观比较”、“儿童道德认知差异比较”等。 6、运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分别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克服儿童的“反应性”; 局外观察 参与性观察 (2)记录要尽量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为了保证记录的速度和质量,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可事先设计好表格等。 (4)不能仅凭一次观察记录的材料得出结论。因为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运用测验法于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不能根据一次结果作为判断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第二章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由简单到复杂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学前心理学内容试卷7套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D )。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征)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四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直觉行动思维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同伴关系: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理智感: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第一单元 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案

第一单元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知道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并掌握观察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难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单元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学内容:从初生到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称为学前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门课的学习目的是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一讲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 (一)学前儿童 从初生到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称为学前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年龄划分 新生儿(0-1个月) 婴儿(0-3岁) 幼儿(3-6岁)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和学习目的 (一)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学习目的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当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绳,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排除一切主观偏见。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工作对学前儿童心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从设计研究方案、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行为,都必须考虑到对婴幼儿的心理可 能产生的影响。一切关于人的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原则,不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篇一: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 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 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 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 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兰兰今年三岁多点儿,活泼可爱,特喜欢画画、拼图。每次画画总 是拿起笔来就画,偶尔画出一种图形,就高兴地说:“哈,小鸟,瞧,我画了只小鸟!”画出来的像什么就说是什么。拼图也是这样。爸爸 见此很不满意。每当兰兰要画画了,他总是要求兰兰说:“你告诉爸爸,你想画什么,想好了再画画!”兰兰不听,还是拿起笔来就画。 兰兰爸爸非常生气,经常批评兰兰“做事之前不动脑筋!”。 请根据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有关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行为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请对此 趋势以及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作简要说明。 2.兰兰爸爸的要求和批评是否合理?请就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像 兰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提些建议或对策。 1、答: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 的趋势。 兰兰现在的思维处于直觉行思维,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不 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所以兰兰画画时是画出来像什么就说是 什么,不是先想好了再画出来通常没有目的性。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20210218080140)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 到 6 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 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 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 4 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

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 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

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