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3 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3 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3 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通过关注语音、画面、意象,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等诗歌解读路径,感受乡愁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品味小诗中的大情怀。

2.尝试创作,通过意象和重章叠句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曲品味,触摸乡愁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现代诗,题目叫《乡愁》。什么叫乡愁?

2.欣赏引用这首诗直接谱曲的歌曲。(齐豫、赵照合唱的《乡愁》)

二、学习路径之一:关注语音,表达乡愁

(一)语气语调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气和语调,用声音去表达诗歌中的这份忧愁情绪

2.一学生朗读。

3.另一位学生从语气语调的合理性角度评价同伴的朗读。

4.再次请学生进行朗读尝试。要求用舒缓的语气、低沉的语调去表达诗歌中的愁绪,让声音与诗歌中的情绪相协调。

(二)字音的选择

1.诗歌中某些文字的字音本身就有着表达情意或者情绪的作用。第一节诗中“候”、“愁”、“头”这些文字在字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韵母都是“ou”)

2.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也押了ou韵。为什么诗人在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歌时会不约而同地用上“ou”这个韵?

3.“ou”的发音究竟有什么特点?

4.教师小结:在发音时,感觉声音刚要延展嘴唇却逐渐收拢,欲吐还休,有种浊浊、厚厚的感觉,这就与内心的愁绪相呼应。余光中先生《乡愁》这首诗总共88个字,但用“ou”韵的却有14次,这个韵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忧伤情绪的表达。在诗歌学习中,我们不要忽视文字的字音本身在表达情意或情绪上的作用。

(三)重章叠句

1.诗歌中不仅“ou”韵反复出现,四节诗的结构形式也是相同的,诗歌中上

下句或者每一节诗相同位置的文字也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更换了其中的几个字……在诗歌中,这种表现形式有个固定术语,叫“重章叠句”。“重章叠句”的形式又有怎样的语音效果?

明确:不断强化乡愁,不断强调“这头”“那头”的距离,有种回环往复的感觉,渲染了绵延不尽的忧伤氛围。

诗歌是有声音的,小到一个字本身的发音,大到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语音效果都是值得关注的,你要通过你的声音把它发出来。

2.再请一学生朗读整首诗,要求读出回环往复背后那百转千回的愁绪。

三、学习路径之二:想象画面,描述乡愁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把自己想象成诗歌中的主人公,设想自己就出现在诗歌所描述的场景中,或自己手里就拿着诗歌中所出现的物件。

明确:每一节诗都是一副凄美的画面,每一节诗都似乎在讲述一段生活的经历。

2.请同学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到的其中一幅画面。

四、学习路径之三:揣摩意象,探究乡愁

1.教师指出:在画面的描述中,抒情主人公的“乡愁”具体化了:小时候,乡愁是与母亲的分离分别;长大后,乡愁是与新婚妻子的两地相思;后来啊,乡愁是与母亲的生死永别;而现在,乡愁是与祖国大陆的乡情隔断。

但是,上面的的表述不是诗歌的表述,诗歌中,我们会把这些主观的情感寄托在生活中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物件或形象上。在《乡愁》中,这些承载了诗人情感的具体物件或形象分别是什么?

明确: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就是抽象的乡愁的具体对应物。而这些承载了诗人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件或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2.诗人为什么不选择用“长长的书信”或“大大的信封”来承载乡愁呢?为什么不

用大大的轮船来承载乡愁?却用“窄窄的船票”?……

明确:小——反衬愁之大,窄——反衬愁之宽,矮————反衬愁之高,浅——反衬愁之深,无形的愁在这里有了一种立体感。当你加重语气读这些词时,你就会感到其中的分量是那么巨大深重。

3.这四个意象从形式上看都是并列的,为什么一首诗要把四个意象进行组合,能不能删去其中一个或两个呢?

4.教师小结:意象的组合,有种时间上的循序渐进的推进感,从小时候直到现在;在感情上也是层层推进的,写信可以寄相思,乘船可以寄相思,阴阳相隔,又用什么寄相思?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还未能统一,又要到何时才能团圆?愁味越来越浓,个人之思、个人之恋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家国之恋。

5.朗读诗歌,感受中时间上的渐进,感受情感上的递进。

五、学习路径之四:知人论世,还原乡愁

1. 这首诗写于1972年,据诗人说,是他在台湾自己的一个寓所里仅仅用了20分钟的时间写成的。那么,诗人的灵感来自哪里呢?让我们从余光中先生的个人经历中去寻找答案。

2.阅读“人物名片”,思考诗人的一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如果用一个词去概括他的一生,那就是——漂泊、流浪。

3.教师小结: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他来自诗人自身实实在在的感性经验和乡愁体验。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在余光中先生的另一首诗里,他这样写道: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在《乡愁》这首诗中,乡愁不仅仅是诗人一个人的乡愁,也是千千万万个海外游子的共同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海外游子的共同呼声。乡愁已经不仅仅是地理的乡愁,而且是历史的乡愁,诗人把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今天,诗人已逝,可乡愁依然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两岸的人民依然不能自由地来往。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相信,两岸统一、人民团圆的日子并不会等太久。

4.续写第五节诗,关注重章叠句的特点和意象的运用,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期盼或信心。

六、学习路径之五:追根溯源,读懂乡愁

1.要真正读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还要去了解诗人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在诗人一生的流浪漂泊中,中西方文化都曾熏陶过他,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乡愁》中看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请联系曾经读过的古典诗歌,去寻找某一首诗或某几首诗与《乡愁》的联系。

2.学生交流讨论。

3.交流发现。

4.教师总结:《乡愁》这首诗小到叠词使用、意象运用,大到诗歌的主题和重章叠句的形式,都与中国的古典诗歌遥相呼应。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乡愁,不全是地点,乡愁还是历史,还是文化,怀古也是一种乡愁。《乡愁》这是一首小诗,却有着大情怀。乡愁,是愁,可是因为爱,才有了愁。读《乡愁》。我们不仅要品出愁味,更要学会像诗人一样去爱,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家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爱我们共同的根。

5.齐读诗歌,感受小诗中的大情怀。

七、作业

课后阅读余光中的《民歌》、《乡愁四韵》、《月光光》等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的乡愁。

板书:

乡愁

余光中

小小船票

重章叠句窄窄船票小诗

意象组合矮矮坟墓大情怀

浅浅海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