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茨岩塘至永顺灵溪镇二级公路设计_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龙山茨岩塘至永顺灵溪镇二级公路设计_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龙山茨岩塘至永顺灵溪镇二级公路设计_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绪论

龙山茨岩塘至永顺灵溪镇二级公路设计对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经济民生有着重要作用。选择这段二级公路设计对我们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有着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为公路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这一阶段的工作方针是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统筹渠道是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1978年以来,是我国公路事业发展最快、建设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时期。期间我国10~2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般需要30~40年走完的路程,我国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尽管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公路交通建设基础设施薄弱,各地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量少,按国土面积计算的公路网密度仍然很低,只相当于印度的1/5,美国的1/7,日本的1/30;二是质量差、标准低,在通车里程中,大部分为等级较低的三、四级公路,还有达不到技术标准的“等外路”。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加快新建公路和低等级公路的改键,将是我国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

本次二级公路设计主要任务包括:根据道路技术等级和道路技术标准,计算确定相关参数;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选定路线设计方案;绘制路线平面、纵横断面设计图;路基路面设计,绘制路基路面结构图。

1 路线设计资料论证

1.1 设计基本资料

1.1.1 交通量

根据本路段OD调查和各交通观测站资料分析,2011年平均日交通量组成如表1.1所示,年平均增长率为6%。

表1.1 交通组成

1.1.2 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本工程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受季风、地形等的影响,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较大。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297毫米,降水集中期分布在4-6月。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干冷少雨。多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6.5℃,年平均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5℃。拟建公路所在区域雨量充沛、土壤质地多为壤土,肥力较高,蓄水性强,十分适宜林木生长,土壤适宜种性广,因此植被广阔,类型多样。区内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路线选择。区内建材工业水平较发达,可满足本项目实施对成品建材的大量需求。材料质量符合项目要求。

1.2 道路类型、等级的确定和技术标准论证

1.2.1 道路类型及等级论证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双车道二级公路一般能满足各

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交通预测年限为15年。

计算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

ADT=900×1.0+490×1.5+640×2.0+300×3.0+400×2.0

=4615(pcu/d) (1.1) 设计交通量:

()

AADT=4615×()

=10434.07(pcu/d)(1.2) 所以,双车道二级公路满足设计要求。

1.2.2 道路技术标准论证

1.2.2.1 设计速度论证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由于作为城乡结合部混合交通量大的集散公路时,其设计速度宜选用60km/h。

1.2.2.2 平面线形标准论证

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确定平面线形标准,主要包括各

种曲线线形、半径、长度以及直线长度、超高等规定的取值范围。

①直线长度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设计速度不小于60km/h的公路,最大直线长度以汽车按设计速度行驶70s左右的距离控制;一般直线路段的最大长度(以m计)应控制在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0倍为宜;另外,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

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该二级公路的设计速度为60km/h,所以最大直线长度为60×70/3.6=1167m,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为6×60=360m,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为2×60=120m。

②曲线线形

曲线要素的组合类型主要采用基本型,即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长度之比宜为:1:1:1~1:2:1,同时还应满足基本型曲线的几何条件:2β<α。

③曲线的半径和长度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当设计速度为60km/h时,圆曲线的一般最小半径为200m,极限最小半径为125m(超高i=8%时),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为1500m(路拱≤2%时)和1900m(路拱>2%时);当直线与最小半径小于1000m的圆曲线相连接时,应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长度一般最小长度为80m,极限最小值为60m。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大的半径,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m。

④超高和加宽的规定取值范围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在设计速度为60km/h时,当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圆曲线的最小半径1500m(路拱≤2%)和1900m(路拱>2%)时,应在圆曲线上设超高。

规范规定:当圆曲线半径小于250m时,需要设置加宽。

1.2.2.3 竖曲线要素标准论证

①坡度及坡长

纵坡有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确定最大纵坡时,要综合考虑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标准》规定:在设计速度为60km/h时,最大纵坡为6%。同时最小纵坡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挖方路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和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0.5%为宜。当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必须设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横向排水设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最小坡长为200m,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也有限制。如下表1.2

表1.2 最大坡长表

②竖曲线半径及长度

凸形竖曲线的一般最小半径为2000m,极限最小半径为1400m;凹形竖曲线的一般最小半径为1500m,极限最小半径为1000m。竖曲线的最小长度的一般值为120m,极限值为50m,竖曲线半径一般取大于一般最小半径为宜。

③视距长度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司机应能随时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公路及其障碍物,以便及时刹车或绕过。汽车在这段时间里沿公路的行驶距离为安全距离,即行车视距。四车道一级公路在设计速度为60km/h时,视距长度为75 m。

1.2.2.4 净空高度论证

考虑到大型设备运输的发展、路面积雪和路面铺装在养护中的加厚等因素,规定高速路和一级、二级公路的净高为5.0m,一条公路应该采用同一的最小净高。

1.2.2.5 车辆荷载论证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根据二级公路的桥涵结构采用公路—Ⅱ级汽车荷载。汽车荷载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涵洞、桥台和挡土墙压力等的计算采用车辆荷载。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的作用不能叠加。其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1.3:

表1.3 车辆荷载主要技术指标

1.3 路线方案布置及方案比选的论证

路线是道路的骨架,它的优劣影响道路功能的发挥和在路网中的作用。路线设计除受自然条件影响外,尚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选线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路线方案比选是对有比较价值的路线方案进行技术指标、工程造价、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论证及效益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比较、选择,提出合理的推荐方案。方案比选可按照上述技术、经济、效益等的计算比较,确定推荐的路线方案。

2 路线线形设计

2.1 路线平面线形设计

曲线几何元素计算公式如下:

p=-(m)(2.1)

q=(m)(2.2)

()(2.3)

T=(R+p)tan+q(m)(2.4)

L=R+(m)(2.5)

E=(R+p)sec-R(m)(2.6)

D=2T-L(m)(2.7) 式中:——缓和曲线长度(m);

R——圆曲线半径(m);

——转角。

2.1.1 方案一平曲线设计计算

方案一采用手算,路线设计除了起终点(起点桩号:K0+000,终点桩号:K3+328.864)外有两个交点,即JD1和JD2,下表为平曲线设置表。

表2.1 平曲线设置表(方案一)

计算示例(以JD1为例)

2.1.1.1 要素计算

p=-=-=0.29999(m)

q===59.9982(m)

=1.7197()

T=(R+p)tan+q=(2000+0.29999)tan′+59.9982=225.561(m)

L=R+=2000′+120=450.323(m)

E=(R+p)sec-R=(2000+0.29999)sec′-2000=7.140(m)

D=2T-L=2225.561-450.323=0.799(m)

2.1.1.2 计算曲线五个主点里程桩号

直缓点:ZH=JD1-T= K1+080.246-225.561= K0+854.685

缓圆点:HY= ZH+ LS= K0+854.685+120= K0+974.685

缓直点:HZ= HY+L-LS= K0+974.685+450.323-120= K1+305.008

圆缓点:YH=HZ- LS= K1+305.008-120= K1+185.008

曲中点:QZ=YH-(L/2-LS)= K1+185.008-105.162= K1+079.846

交点1:JD1=QZ+ D/2= K1+079.846+0.400= K1+080.246

同理JD2的计算如下:

平曲线要素:

T=349.600,L=694.337,E=21.723,D=4.863。

曲线五个主点里程桩号

直缓点:ZH=JD2-T= K2+333.636-349.600= K1+984.036

缓圆点:HY= ZH+ LS= K1+984.036+200= K2+184.036

缓直点:HZ= HY+L-LS= K2+184.036+694.337-200= K2+678.373

圆缓点:YH=HZ- LS= K2+678.373-200= K2+478.373

曲中点:QZ=YH-(L/2-LS)= K2+478.373-147.169= K2+331.204

交点2:JD2=QZ+ D/2= K2+331.204+2.432= K2+333.636

上述验证无误,终点桩号为:JD2+1000.091-4.864= K3+328.864。

根据此计算过程,将计算结果填入“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2.1.2 方案二平曲线设计计算

方案二运用纬地软件设计,在地形图上执行主线平面设计命令,设计定点,然后采用“已知S1+R+S2”模式进行实时修改,最后保存确定平面文件。

根据平面文件得到平曲线设置表:

表2.2 平曲线设置表(方案二)

输出表格命令,输出“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2.2 路线纵断面设计

2.2.1 二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总原则

纵断面的设计标准规定如下:

(1)二级公路的最大坡度为6%,长路堑以及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当采用平坡(0%)或小于0.5%的纵坡时路基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2)二级公路最小坡长为150m。

(3)坡长限制:纵坡坡度≥3%,最大坡长不大于1200m。

纵坡坡度≥4%,最大坡长不大于1000m。

纵坡坡度≥5%,最大坡长不大于800m。

(4)满足视觉需要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竖曲线为4000、8000m,凹形竖曲线为6000m。

(5)竖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值2000,凹形竖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值1500m。

(6)竖曲线最小长度为50m。

(7)最大合成坡度9.5%,最小合成坡度为0.5%,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2.2.2 方案一的纵断面的设计计算

2.2.2.1 计算竖曲线要素

如图1.1所示,i1和i2分别为两相邻两纵坡坡度,ω= i2- i1,ω为“+”时,表示凹

形竖曲线;ω为“-

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

L=R或R=(2.8)竖曲线切线长:

(2.9)

竖曲线任意一点的竖距:

(2.10)

竖曲线外距:

或(2.11)

①变坡点1:

桩号:K1+060,高程:7.081,ω=-0.51%-0.50%=-1.01%,凸型,R=30000;

K1+060处竖曲线要素计算:L=Rω=30000×1.01%=303m

T=L/2=303/2=151.5m

E=/2R=151.5×151.5/(2×30000)=0.38m 竖曲线的起点桩号:K1+060-151.5= K0+908.5;终点桩号:K1+060+151.5= K1+211.5。

②变坡点2:

桩号:K2+370,高程:0.358,ω=0.52%-(-0.51%)=1.03%,凹型,R=40000;

K2+370处竖曲线要素计算:L=Rω=40000×1.03%=412m

T=L/2=412/2=206m

E=/2R=206×206/(2×40000)=0.53m

竖曲线的起点桩号:K2+370-206= K2+164;终点桩号:K2+370+206= K2+576。

2.2.2.2 设计高程的计算

①变坡点1:

竖曲线起点K0+908.5处设计高程:7.081-151.5×0.50%=6.324m

K0+920处:横距x=920-908.5=11.5m

竖距h=2x/2R =11.511.5/(230000)=0.0022m

切线高程:6.324+11.50.5%=6.382m

设计高程:6.382-0.0022=6.380

K0+940 ~K1+200处设计高程的计算方法同K0+920处,其结果如表2.3 竖曲线终点K1+211.5处设计高程:7.081-151.5×0.51%=6.308m

表2.3 变坡点1处竖曲线计算表

②变坡点2:

竖曲线起点K2+164处设计高程:0.358+206×0.51%=1.409m

K2+170处:横距x=2170-2164=6m

竖距h=2x/2R=66/(240000)=0.00045m

切线高程:1.409-60.51%=1.3784m

设计高程:1.3784+0.00045=1.379

K2+190 ~K2+570处设计高程的计算方法同K2+170处,其结果如表2.4

竖曲线终点K2+576处设计高程:0.358+206×0.52%=1.429m

表2.4 变坡点2处竖曲线计算表

2.2.3 方案二的纵断面的设计计算

结合以上原则,运用纬地软件对路段进行纵断面设计。首先编写好地面线文件,然后拉坡设计,确定竖曲线半径及其他要素。本路段最大纵坡坡度为0.64%,最小纵坡坡度为-0.52%。本路段共设2个变坡点。如下表2.5:

由方案一的高程计算,同理可得方案二的设计高程见表2.6和表2.7。

表2.5 竖曲线要素表

表2.6 变坡点1处竖曲线计算表

表2.7 变坡点2处竖曲线计算表

2.3 平纵横组合设计

从获得良好行车条件的目的出发,协调平、纵、横三方面的线形使之成为连续圆滑、顺适美观的空间曲线,满足驾驶员和乘客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并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关于平面线形配合规定: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必须注意平纵面的合理组合,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由于本设计的设计速度为60km/h,平纵组合设计应遵循一下原则:

1.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竖曲线的起、终点宜分别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或圆曲线内。

2.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使得线形顺滑优美,行车舒适安全。平、竖曲线半径的均衡研究认为:竖曲线半径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行车安全和路面排水。

4.对设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超高过渡段布置在缓和曲线上,两者长度宜相同或根据需要使缓和曲线较长,在圆曲线上是全超高。

2.4 路线方案比选

路线方案是路线设计中最根本的问题。方案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资和运输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路线在路线网中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即是否满足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的要求和长远利益。

2.4.1 主要比选指标

路线方案比选是对有比较价值的路线方案进行技术指标、工程造价、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论证及效益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比较、选择,提出合理的推荐方案。方案比选可按下述指标进行。

(1)技术指标:包括路线长度、圆曲线最小半径及个数、最大纵坡及长度、交叉个数及回头曲线个数等。

(2)经济指标:包括土石方、排水及防护工程、路面、桥梁及隧道、涵洞、通道、征地及拆迁等工程数量和工程造价指标等。

(3)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

按照上述技术、经济、效益等的计算比较,确定推荐的路线方案。

2.4.2 比选方案的技术指标

(1)方案一:

见下表2.8

表2.8 方案一技术指标表

(2)方案二: 见下表2.9

表2.9 方案二技术指标表

2.4.3 方案比选意见

从以上各方案主要指标的总结中可以看到:两个方案均能满足使用任务和性质要求,线形均较顺畅,穿越地区相同,总里程相差不大。

但结合两方案的平面图和纵断面图来看:方案一平面线形稍好于方案二,沿途结构物较多,工程造价相应增大,并且给施工带来较大难度。方案二在占用农田方面略多于方案一,且方案二相对于方案一填挖比较大。从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显然方案二的高填深挖对环境的破坏更大。现将两方案的各项比较因素列表2.10

如下:

表2.10 方案比较表

综合来看,方案一要优于方案二,故本设计选择方案一为推荐方案。

2.5 横断面设计

2.5.1 路基横断面形状设计

本段设计公路等级属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采用二级路基标准横断面型式,路面宽度10m。行车道为2 3.5m,左硬路肩宽1m,左土路肩宽0.5m,右硬路肩宽1m,右土路肩宽0.5m。路拱及硬路肩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为3%。填方路基边坡采用1:1.5,挖方路基边坡采用1:0.5,边坡高度为6m,左右设置矩形边沟高0.6m、宽0.6m。运用纬地设计软件进行横断面设计绘图,输出路基横断面设计图和路基标准横断面图,以及输出路基土石方数量表和路基设计表。

2.5.2 路基超高加宽设计

本路段设计速度为60km/h,平曲线最小半径为1500m,路拱横坡为2%,所以可以不用进行超高设计。由于平曲线最小半径1500m>250m,所以不需要加宽设计。

3 路基设计

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边坡以保持土体稳定的建筑物。按照墙的形式,挡土墙可以分为重力式挡土墙,加筋挡土墙。锚定式挡土墙,薄壁式挡土墙等形式。本设计采用重力式挡土墙。

3.1 挡土墙设计资料

1.浆砌片石重力式路堤墙,填土边坡1:1.5,墙背仰斜,坡度1:0.151:0.35。

2.公路等级二级,车辆荷载等级为公路-II级,挡土墙荷载效应组合采用荷载组合

I、II。

3.墙背填土容重γ=17.8kN/m3,计算内摩擦角Φ=42°,填土与墙背间的内摩擦角δ=Φ/2=21°。

4.地基为砂类土,容许承载力[σ]=810kPa,基底摩擦系数μ=0.43。

=22kN/m3,砌体容许压应力为

5.墙身材料采用5号砂浆砌30号片石,砌体

a

[]600=a σkPa ,容许剪应力[τ]=100kPa ,容许拉应力[wl σ]=60 kPa 。

3.2 确定计算参数

设计挡墙高度H =4m ,墙上填土高度a =2m ,填土边坡坡度为1:1.5,墙背仰斜,坡度1:0.25。填土内摩擦角:042=φ,填土与墙背间的摩擦角?==212/?δ;墙背与竖直平面的夹角?-=-=036.1425.0arctan α。墙背填土容重17.8kN/m 3,地基土容重:17.7kN/m 3。挡土墙尺寸具体见图3.1。

图3.1 挡土墙尺寸

3.3 车辆荷载换算

3.3.1 试算不计车辆荷载作用时破裂棱体宽度

(1)假定破裂面交于荷载内侧

不计车辆荷载作用00=h ;计算棱体参数0A 、0B :

18)42(2

1

)(21))(2(212200=+=+=+++=

H a H a h H a A 7

)036.14tan()224(42

1

3221tan )2(21210=-?+??-??=+-=αa H H ab B 389.018

7

00===

A B A ?=?+?-?=++=964.4821036.1442δα?ψ;

715

.0)389.0964.48(tan )964.48tan 42(cot 964.48tan )

)(tan tan (cot tan tan =+???+?+?-=++±-=A ψψ?ψθ

则:?=++?>==?69.334

23

25.04arctan

57.35715.0arctan θ

计算车辆荷载作用时破裂棱体宽度值B :

m

b

H a H B 29.03)036.14tan(4715.0)24(tan tan )(=-?-?+?+=-+?+=αθ

由于路肩宽度d =1.5m>B=0.29m ,所以可以确定破裂面交与荷载内侧。 (2)计算主动土压力及其作用位置 最大主动土压力:

土压力的水平和垂直分力为:

主动土压力系数及作用位置:

m d h 226.325.0715.05

.1tan tan 1=-=+=αθ

m a b h 376.325.0715.0715.023tan tan tan 3=-?-=+-=αθθ

312.00)42376.31(42212)21(2124031=+?-??+=+-+

=H

h h H h H a K 作用位置:

m K H H h h h h H a H Z y 39.1312

.0430)376.34(2343)23()(322

1244023=??+-?+=

++-+

=

m Z B Z Y x 64.0)037.14tan(39.129.0tan =?--=-=α

3.3.2 抗滑稳定性验算

为保证挡土墙抗滑稳定性,应验算在土压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基底摩阻力抵抗挡土墙滑移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

Q10Q1(0.9)0.9tan y x

G E G E γμαγ++≥ (3.1)

式中:G ── 挡土墙自重;

x E ,y E

── 墙背主动土压力的水平与垂直分力; 0α──基底倾斜角(°);

μ ──基底摩擦系数,此处根据已知资料,43.0=μ;

Q1

γ ──主动土压力分项系数,当组合为Ⅰ、Ⅱ时,

Q1

γ=1.4;当组合为Ⅲ时,

Q1γ=1.3

m kN G /3.9122)5.03.041(=??+?=

因此,该挡土墙抗滑稳定性满足要求。

3.3.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为保证挡土墙抗倾覆稳定性,需验算它抵抗墙身绕墙趾向外转动倾覆的能力,

Q10.9()0

G y x x y GZ E Z E Z γ+-> (3.2)

式中:G Z ──墙身、基础及其上的土重合力重心到墙趾的水平距离(m); x Z ──土压力垂直分力作用点到墙趾的水平距离(m);

y

Z ──土压力水平分力作用点到墙趾的垂直距离(m)。

082.40)39.185.2564.016.3(4.1967.03.919.0>=?-??+??kN

3.3.4 基底应力及合力偏心距验算

为了保证挡土墙基底应力不超过地基承载力,应进行基底应力验算;同时,为了避免挡土墙不均匀沉陷,控制作用于挡土墙基底的合力偏心距。

(1)基础底面的压应力 ①轴心荷载作用时

1

N p A =

(3.3)

式中:p ──基底平均压应力(kPa);

A ──基础底面每延米的面积,即基础宽度,

B ?1.0(2

m );

1N ──每延米作用于基底的总竖向力设计值(kN);

100

1

1

()cos sin y x G

Q Q N G E W E ααγγγ=+-+ (3.4)

其中:

y

E ──墙背主动土压力(含附加荷载引起)的垂直分力(kN);

x E ──墙背主动土压力(含附加荷载引起)的水平分力(kN); W ──低水位浮力(kN)(指常年淹没水位)。

②偏心荷载作用时

作用于基底的合力偏心距e 为

1M

e N = (3.5)

式中:M ──作用于基底形心的弯矩,可按下表采用。 作用于基底的合力偏心距e 为:

2B

e C =

- (3.6)

其中:

B =1+0.3=1.3m

则22.06

3

.16074.0576.023.1==≤=-=

B e

所以基础底面的压应力满足要求。 (2)基底合力偏心距

基底合力偏心距应满足表的要求

表3.1 各地基条件下的合力偏心距

由以上计算可知,基底合力偏心距满足要求。

(3)地基承载力抗力值 ①当轴向荷载作用时

p f ≤ (3.7)

式中:p ──基底平均压应力;

f ──地基承载力抗力值(kpa)。

②当偏心荷载作用时

1.2p f ≤ (3.8)

所以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3.3.5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

为了保证墙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应根据经验选择1 2个控制断面进行验算,如墙身底部、1∕2墙高处、上下墙(凸形及衡重式墙)交界处。

此处选择二分之一墙高处进行验算 (1)强度计算

j K K K

N AR αγ≤ (3.9)

按每延米墙长计算:

011()

j G G Q Q N N N γγγ=+ (3.10)

式中:

j

N ──设计轴向力(kN);

0γ──重要性系数,取为1.0;

G N 、G γ──恒载(自重及襟边以上土重)引起的轴向力(kN)和相应的分项系数;

1

Q N ──主动土压力引起的轴向力(kN);

1

Q γ──主动土压力引起的轴向力的分项系数;

K γ──抗力分项系数,取为2.31;

K R ──材料极限抗压强度(kpa),

=1275kPa ;

A ──挡土墙构件的计算截面积 ( ),A =12m ;

K α──轴向力偏心影响系数。

故强度满足要求。 (2)稳定计算

j K K K K N AR A

ψαγ≤ (3.11)

式中:

j

N 、K α、 A 、K γ意义同式(3.10);

K ψ──弯曲平面内的纵向翘曲系数,按下式计算:

结构毕业设计计算书

目录 第一部分设计原始资料 0 第二部分结构构件选型 0 一、梁柱截面的确定 0 二、横向框架的布置 (1) 三、横向框架的跨度和柱高 (2) 第三部分横向框架内力计算 (2) 一、风荷载作用下的横向框架(KJ-14)内力计算 (2) 三、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横向框架(KJ-14)内力计算 (10) 四、竖向活载作用下的横向框架(KJ-14)内力计算 (21) 第四部分梁、柱的内力组合 (28) 一、梁的内力组合 (28) 二、柱的内力组合 (30) 第五部分梁、柱的截面设计 (34) 一、梁的配筋计算 (34) 二、柱的配筋计算 (35) 第六部分楼板计算 (38) 第七部分楼梯设计 (40) 第一节楼梯斜板设计 (40) 第二节平台板设计 (41) 第三节楼梯梁设计 (41) 第八部分基础设计 (43) 第一节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和基础材料 (43) 第二节独立基础计算 (43) 参考文献 (48) 致谢 (49)

第一部分 设计原始资料 建筑设计图纸:共三套建筑图分别为:某办公楼全套建筑图:某五层框架结构。 1.规模:所选结构据为框架结构,建筑设计工作已完成。总楼层为地上3~5层。各层的层高及各层的建筑面积、门窗标高详见建筑施工图。 2.防火要求:建筑物属二级防火标准。 3.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填充墙厚度详分组名单。 4.气象、水文、地质资料: (1)主导风向:夏季东南风、冬秋季西北风。基本风压值W 0详分组名单。 (2)建筑物地处某市中心,不考虑雪荷载和灰荷载作用。 (3)自然地面-10m 以下可见地下水。 (4)地质资料:地质持力层为粘土,孔隙比为e=0.8,液性指数I 1=0.90,场地覆盖层为1.0 M ,场地土壤属Ⅱ类场地土。地基承载力详表一。 (5)抗震设防:该建筑物为一般建筑物,建设位置位于6度设防区,按构造进行抗震设防。 (6)建筑设计图纸附后,要求在已完成的建筑设计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 第二部分 结构构件选型 一、梁柱截面的确定 1、横向框架梁 (1)、截面高度h 框架梁的高度可按照高跨比来确定,即梁高h=)8 1 ~121(L 。 h=)81~121( L 1=)8 1 ~121(×9200=767~1150mm 取h=750mm (2)、截面宽度 b=)2 1~3 1(h=)2 1~3 1(×750=250~375mm 取b=250mm 2、纵向连系梁 (1)、截面高度 h=11( ~)1218L 1=11 (~)1218×3600=300~200mm 取h=300mm (2)、截面宽度

交通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某省道兴化至泰州段建设工程设计 摘要:本设计为某省道兴化至泰州段建设工程设计,包括方案、路线、路基路面、排水系统以及沿线主要配套设施的设计。本工程设计速度为80km/h,本次设计包括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沥青路面设计,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桥涵及附属构造物设计等。 本设计的路线,纵断面设计共设3个边坡点,最大坡度为0.818%,最小坡度为0.33%。竖曲线半径分别有25000m,15000m,20000m(自己改)。路基宽度为26m,行车道宽度为3.75m,土路肩0.75m,硬路肩3m,中央分隔带3.5m。路面结构中,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13cm),其中表面层采用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土(厚度3cm),中面层采用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度4cm),下面层采用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度6cm);基层采用石灰土(厚度为45cm);底基层采用碎石灰土(厚度为25cm)。本路段设计桥涵2座桥,结合桥头地质情况综合考虑灌溉、排涝及地方出行的要求进行桥跨布置。 关键词:工程设计纵断面横断面路基设计沥青路面设计桥涵及附属构造物设计

Abstract: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design,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programs, routes, subgrade and pavement, drainage systems, as well as along the main supporting facilities of the province Road Xinghua, Taizhou segment. This engineering design speed of 80km / h, this design includes the road graphic design, road vertical alignment design, road cross-sectional design, the design of embankment, asphalt pavement design, subgrade and pavement drainage design, bridge and subsidiary structures design. This design, too, Profile Design, 3 slope, the maximum gradient of 0.818%, the minimum slope of 0.33%. V ertical curve radius of 25000m, 15000m, 20000m (change). Roadbed width of 26m, the carriageway width of 3.75m, 0.75m soil shoulder hard shoulder 3m, the central median of 3.5m. Pavement structure, the surface layer of asphalt concrete (13cm), the surface layer is fine-grained type dense-graded asphalt mix soil (thickness 3cm) in the surface layer in grain-type dense-graded asphalt concrete (thickness 4cm), the following layer of coarse grain type dense-graded asphalt concrete (thickness 6cm); primary calcareous soil (thickness 45cm); sub-base gravel dust (thickness 25cm). The design of the sections of bridges and culverts 2 bridge, combined with the the bridgehead geological conditions considering the travel requirements of irrigation, drainage and local bridge span arrangement. Keywords:engineering design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al roadbed design asphalt pavement design bridges and culverts and ancillary structures design

毕业设计计算书

1 污水处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1.1 设计要求 (1)设计规模 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3015m3/d (2)设计进水水质 (3)设计出水水质 经污水处理工程处理后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应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 染排放标准》(GB4287-92)要求的一级水质标准,主要水质指标如表 2所示。 1.2工艺简介及工艺流程 针对*****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后形成综合废水的水质水量特征,采用以“絮凝沉淀—水解酸化池—交叉流好氧接触氧化池—脱色反应池”为主体的工艺对综合废水进行处理。其工艺流程图如下:

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先经过格栅、格网,截留一部份污水中悬浮物和漂浮物,保护后续水泵的正常工作,然后进入调节池;再经泵提升后,污水进入中和池,调节污水pH值;加入絮凝剂,出水进入初沉池沉淀大部分COD、SS和色度;出水流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主要是分解大的有机物,然后进入二级

好氧池进行生物处理,二级好氧池主要是去除COD 、色度。从好氧池出来的水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进入生物活性炭池进行进一步脱色,达标后出水排放。生化污泥浓缩池的污泥一部份用于污泥回流,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浓缩,浓缩后的污泥和物化污泥浓缩池的污泥通过带式压滤机进行脱水,泥饼外运,浓缩池的上清液及脱水的滤液则进入调节池。 2 主要构筑物计算 2.1筛网 设计说明 1选定网眼尺寸 污水中的悬浮物为纤维素类物质,所以筛网的网眼应小于2000um 。 2筛网的种类 根据生产的产品规格性能,选用倾斜式筛网,材料为不锈钢,水力负荷0.6~2.4m 3/(min*m 2) 3所需筛网面积A 参数 水力负荷q= 2.0m 3/(min*m 2) 设计流量Q=3015m 3/d=2.1m 3/min 面积 2.1 1.05 2.0 Q A q = ==m 2 设计取A=1.1m 2 2.2调节池 1在周期的平均流量为 33015125.625/24 W Q m h T = ==设计取130m 3/h 2水力停留时间t=8h

毕业设计结构计算书(格式模板)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作者 学院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二〇〇年月日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系(教研室) 系(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1 设计(论文)题目及专题: 2 学生设计(论文)时间:自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止 3 设计(论文)所用资源和参考资料: 4 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5 提交设计(论文)形式(设计说明与图纸或论文等)及要求: 6 发题时间: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人评语 [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态度,研究内容与方法,工作量,文献应用,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文本(图纸)规范程度,存在的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 指导人:(签名) 年月日指导人评定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本格式、图纸规范程度,工作量,研究内容与方法,实用性与科学性,结论和存在的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 评阅人:(签名) 年月日评阅人评定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 日期: 学生:学号:班级: 题目: 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下列材料: 1 设计(论文)说明书共页 2 设计(论文)图纸共页 3 指导人、评阅人评语共页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 [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设计(论文)质量,文本图纸规范程度和对设计(论文)的介绍,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委员:(签名) (签名) (签名) (签名)答辩成绩: 总评成绩:

某淀粉厂废水处理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某淀粉厂废水处理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一、前言 (一)设计任务来源 学院下达设计任务。 (二)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见设计任务书。 (三)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按扩大初步设计要求完成设计文件。 (四)设计指导思想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环境保护法”和设计规范以及党和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法令,依据原始资料,设计一座城市或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厂,具体指导思想如下: 1.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具体设计,扩大和深化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2.熟悉建造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程序,掌握各类处理构筑物的工艺计算,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广泛阅读各类参考文献及科技资料,正确使用设计规范,熟练应用各种设计手册,标准设计图集以及产品目录等高等工具书,进一步提高计算、绘图的技能和编写好设计说明书,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五)设计原则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使用、确保质量”。 二、概述 淀粉属多羟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和果实中。淀粉是食物的重要成分,是食品、化工、造纸、纺织等工业部门的主要原料。 目前,我国淀粉行业有600多家企业,其中年产万吨以上的淀粉企业仅60多家。该行业1979—1992年的13年中,年产量从28万t增加到149万t,平均年递增率14%。1998年淀粉产量为300多万t。每生产13 m废水,在淀粉、酒 m淀粉就要产生10—203

精、味精、柠檬酸等几个较大的生物化工行业中,淀粉废水的总排放量占首位。淀粉废水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和糖类,随生产工艺的不同,废水中的Cr COD 浓度在2 000—20 000mg/L 之间。这些淀粉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所含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会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体因缺氧而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还会促使水底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而产生臭味,恶化水体,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废水必须进行处理。 淀粉生产的主要原料作物有甘薯类、玉米和小麦。 (一)以甘薯类为原料的淀粉生产工艺是根据淀粉不溶于冷水和其密度大于水的性质,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将淀粉从水中的悬浮液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生产淀粉的目的。作为原料的马铃薯等都是通过流水输送到生产线的,在流送过程中,马铃薯等同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洗净。除此之外,淀粉厂内还设有专门清除马铃薯等表皮所沾染的污物和砂土的洗净工序。这两工段(洗净和流送工段)流出的废水含有大量的砂土、马铃薯碎皮碎片以及由原料溶出的有机物质。因而这种废水悬浮物含量多,Cr COD 和5BOD 值都不高。 原料马铃薯经洗净后,磨碎形成淀粉乳液。乳液中含有大量的渣滓,需使淀粉乳与渣滓分离,淀粉乳进入精制、浓缩工段。这时,分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物质,如糖、蛋白质、树脂等,此外还含有少量的微细纤维和淀粉。Cr COD 和5BOD 值很高,并且水量较大,因而这一工段是马铃薯原料淀粉厂主要污染废水。 在精制淀粉乳脱水工序产生的废水水质与分离废水相同。 淀粉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渣滓,长期积存在贮槽内,会产生一定量酸度较高的废水。另外,还有蛋白分离废水、生产设备洗刷废水、厂区生活废水等。 (二)以玉米为原料的生产工艺其废水主要来源于浸泡、胚芽分离、纤维洗涤和脱水等工序。此工艺主要表现为耗水量大和淀粉提取率低,这就造成了玉米淀粉废水量大,且污染物浓度高。工艺用水量一般为5—123m /t 玉米。玉米淀粉废水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质,Cr COD 值为8 000—30 000mg/L ,5BOD 值为5 000—20 000mg/L ,SS 值为3 000—5 000mg/L 。 (三)以小麦为原料的生产工艺其废水由两部分组成:沉降池里的上清液和离心后产生的黄浆水。前者的有机物含量较低,后者的含量较高。生产中,通常将两部分的废水混合后称为淀粉废水。

公路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公路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第一章路线设计 路线设计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及其沿线条件来进行线性设计。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以及横断面设计。 1.1 道路等级确定 公路设计等级为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120km/h;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公路竣工后日交通量约为25350标准轴载(BZZ-100),交通量年增长率为8%,15年内累积交通量约为2.799×107标准轴载。 1.2 选线 1.2.1 高速公路几何指标的汇总 汇总见表1-1。 1.2.2 地形综述 地形条件:本路段有农田分布,渠道纵横交错,丘陵区地势较低。天然建筑材料基本为零,需要全部外运。 地质条件:该地区地势平坦,地下水埋深平均约-3.5m,地下水位以下土体饱和度大于90%。 气候条件:该地区属中纬度北亚热带气候、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按公路自然区划,属东南湿热区。沿线水网密布、地质复杂、有软土分布的路段较长达92KM。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13.4mm,降雨以梅雨、秋雨为主,全年平均气温(七日平均气温)约为26.4℃,最高月平均地表温度T≥35℃。春夏季为东南季风,不利季节时阴雨连绵。 1.2.3 选线原则 平原区地势平坦,选线以两点之内的直线为主导方向,既要力争路线顺直,又要节省工程投资,合理解决对障碍物的穿越或绕避。 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新建道路要占用一些农田,不可避免,但要尽量做到少占农田和不占高产田。布线从路线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支农运输的效果、地形条件、工程数量、交通运输费用等方面全面分析比较,既不能片面求直占用大片良田,也不能片面强调不占某块田而使路线弯弯曲曲,造成行车条件恶化。 表1-1 高速公路几何指标汇总表 (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农田灌溉,尽可能少与灌溉渠道相

毕业设计手写计算书流程

毕业设计手写计算书计算思路 1 设计资料 2 结构选型 2.1 结构体系选型:采用全现浇框架结构(纵横向承重)体系 2.2 其它结构选型:屋面和楼面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3 结构布置 3.1 确定柱网:框架主梁跨度6-9m 之间为最经济,次梁跨度一般为4-6米。 3.2 梁初选截面:抗震规范第6.3.6条规定:b ≥200;主梁:h = (1/8~1/12) l ,b =(1/3~1/2)h ;次梁:h = (1/12~1/16) l ,b =(1/3~1/2)h 。 3.3 柱初选截面:抗震规范第6.3.1条规定:矩形柱bc 、hc≥300,圆形柱d≥350; 1 15c i b H =;()12c c h b =(i H :结构层高) 3.4 板初选厚度:单向板跨度位于1.7-2.5米,一般不宜超过2.5米;双向板跨度不宜超过4米。单向板:h = (l /40 ~ l /45 )l (单向板) 且h ≥60mm ; h =( l /50 ~ l /45)l (双向板) 且h ≥80mm 。 4 框架结构计算 4.1 确定框架的计算简图 1. 结构层高和梁跨度确定:注意首层结构层高指基础顶面至楼板顶面的距离 2. 梁线刚度:对于现浇楼板,考虑楼板的约束,边跨梁取01.5I I =,中跨梁取02.0I I =。 3. 柱线刚度:

4.2 竖向荷载下框架内力计算:恒荷载和活荷载(均考虑柱线刚度修正和梁端弯矩调幅) 4.2.1 楼面恒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 恒荷载计算:屋面恒荷载→顶层屋面梁线荷载(包括边跨和中跨);楼面恒荷载→中间 层梁线荷载(包括边跨和中跨),屋面恒荷载→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顶层中间节点集中荷载;楼面恒荷载→中间层边节点、中间节点集中荷载。 2. 计算简图:层高及梁线刚度取值与前面相同,但注意柱线刚度考虑模型固结与实际不符, 除底层外,上层各柱的线刚度乘以0.9修正。 3. 分层力矩分配法:计算各层的弯矩图→各层弯矩图叠加→整体在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进行修正→框架梁在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支梁计算跨中弯矩→总弯矩图。 4. 考虑梁端弯矩调幅:原因,考虑钢筋混凝土框架塑性内力重分布,可适当降低梁端弯矩, 进行调幅,以减少负弯矩钢筋的拥挤现象,对于现浇框架调幅系数0.80.9β=,可 将调幅后的梁端弯矩叠加简支梁的弯矩,则得到梁的跨中弯矩。 ()()20001110.5228M M M M M M gl ββ?? =++-+≥?????左右左右跨中跨中 ()211 28 M M M gl ++≥左右跨中 其中:0M 跨中、0M 左、0M 右为调幅前梁跨中、左端、右端的弯矩值; M 跨中、M 左、M 右为调幅后梁跨中、左端、右端的弯矩值。 5. 梁端柱边弯矩:将梁端节点弯矩换算至梁端柱边节点弯矩值,以备内力组合使用。 '' 2b M M V =-(柱边弯矩);' 2 b V V g =-(柱边剪力)其中b 为柱宽。 4.2.2 楼面活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 活荷载计算:其余所有步骤均与恒载作用下的相同。 (1) 考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采用分层组合法和满布活荷载法。 (2) 当采用分层组合法时假定:对于梁,仅考虑本层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而不考虑其它 层活荷载的不利布置的影响。对于柱端弯矩,只考虑柱相邻上、下层的活荷载的不利布置的影响,对而不考虑其它层活荷载的影响。对于柱最大轴力,则考虑在该层以上所有层中与该柱相邻的梁上满布活载的情况,但对于与柱不相邻的上层活荷载,仅考虑其轴向力的传递而不考虑其弯矩的作用。 (3) 当采用满布活荷载时:活荷载2.0kN/m 2,所占比例较小,其不利布置对结构内力的 影响不大,因此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按活载全部满载布置。其支座处的内力与最不利布置时的内力很接近,但是跨中弯矩比最不利荷载位置法的计算结果要小,因此对跨中弯矩应乘以1.1~1.2的系数予以增大。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完整计算书

该工程为某大学实验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层数为8层,总建筑面积11305.82m2,宽度为39.95m,长度为60.56m ;底层层高4.2m ,其它层层高3.6m ,室内外高差0.6m 。 该工程的梁、柱、板、楼梯、基础均采用现浇,因考虑抗震的要求,需要设置变形缝,宽度为130mm 。 1.1.1设计资料 (1)气象条件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0 C o . 冻土深度25cm ,基本风压m2,基本雪压 kN/m2,以西北风为主导方向,年降水量1000mm 。 (2)地质条件 该工程场区地势平坦,土层分布比较规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40a f kPa 。 (3)地震烈度 7度。 (4)抗震设防 7度近震。 1.1.2材料 梁、柱、基础均采用C30;纵筋采用HRB335,箍筋采用HPB235;单向板和双向板均采用C30,受力筋和分布筋均为HPB235;楼梯采用C20,除平台梁中纵筋采用HRB335外,其余均采用HPB235。 工程特点 本工程为8层,主体高度为29m 左右,为高层建筑。其特点在于:建造高层建筑可以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缩小城市的平面规模,缩短城市道路和各种管线的长度,从而节省城市建设于管理的投资;其竖向交通一般由电梯来完成,这样就回增加建筑物的造价;从建筑防火的角度来看,高层建筑的防火要求要高于中低层建筑;以结构受力特性来看,侧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分析和设计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从结构分析,还是结构设计来说,其过程都比较复杂。

在框架结构体系中,高层建筑的结构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应对称均匀布置,尽量使结构的刚心与质心重合,避免地震时引起结构扭转及局部突变,并尽可能降低建筑物的重心,以利于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合理地设置变形缝,其缝的宽度视建筑物的高度和抗震设防而定。 该工程的设计,根据工程地震勘探和所属地区的条件,要求有灵活的空间布置和较大的跨度,故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论述了本次设计的工程简况和工程特点,特别对于高层建筑的优点和框架结构中高层建筑的布置原则作了详细阐述。 2 结构设计 框架设计 2.1.1 工程简况 该实验楼为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建筑面积11305.82m2,建筑平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范文,图纸计算书、建筑说明书外文翻译、开题报告书

- - -.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XX雅筑地产中天锦庭6号住宅楼设计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教授 讲师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本论文课题来源于XX雅筑地产中天锦庭6号住宅楼设计,本设计来自工程实际,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建筑分十三层,耐火等级为一级,主体结构为二级耐久年限,抗震设防为八级。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住宅物业管理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住宅小区已经成为人们安家置业的首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小区住宅比比皆是。尤其近几年,高层小高层已然成为现代开发商与消费者选择的主流。这是由高层和小高层的特点所决定的,高层建筑可节约城市用地,缩短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的开发周期。人们花的钱越多,不但对住宅的本身的美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物业小区的服务和管理也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对小区的绿化,保安,停车场,维修甚至对各项投诉的要求小区管理者做的好。信息时代的今天,住宅小区的硬件设施也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对现代化住宅小区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区楼的艺术美更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此外还必须有较高的实用性、经济性。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X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我这次选择的是高层住宅楼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设计一栋满足居住需求和美观要求的住宅楼。并且也可以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把以前学习的专业课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及对它们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系统化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查阅、搜集许多的资料,将提高我运用图书馆的资料文献和互联网上大量信息的能力。office办公软件的综合运用使我的电脑基本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建筑设计到结构的计算设计都是由自己单独完成,这就培养了我们独立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娴熟使用auto CAD和PKPM系列软件的能力。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

某二级公路设计计算书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某新建二级公路设计 学生所在校外学习中心重庆学习中心 批次层次专业201302批次、专科起点本科、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 学号W12114232 学生周峰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摘要 该路段所在地区处属于东部温润季冻区,气候寒冷,主要的病害有冻胀、翻浆、水毁和积雪等。冬季气温很低,路面结冰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本设计是某新建二级公路路基路面综合设计K0+000~K1+932.615段,全长1.932km,双向二车道,路基宽17m,行车道宽6m,人行道宽2.5m,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本设计进行了线路设计、平纵横立体设计、路基设计、路基路面排水设施设计。路线设计中,从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的角度,对沿溪线和山腰线进行了了比较,最终选择了山腰线。 关键词:二级公路路基路面山腰线路线选择

目录 1.引言 (4)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4) 1.2沿线地形地质及自然环境 (4) 1.2.1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 (4) 1.2.2 交通量资料 (5) 2.公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标准 (6) 2.1 主要技术标准 (6) 2.2 设计规范 (6) 2.3 设计车辆 (6) 2.4 确定道路等级 (7) 2.5 设计速度 (7) 3.平面设计 (7) 3.1 方案比选 (7) 3.2 平曲线要素,逐桩坐标计算 (9) 4.纵断面设计 (9) 4.1纵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9) 4.2竖曲线设计要求: (11) 4.4 竖曲线要素计算 (12) 5.横断面设计 (14) 5.1各项技术指标的确定 (14) 5.1.1 路基宽度 (14) 5.1.2 路拱坡度 (14) 5.1.3 路基边坡坡度 (15) 5.1.4边沟设计 (15) 5.2 横断面设计步骤 (15) 5.3 超高设计 (15) 5.4 土石方调配计算 (16) 5.4.1调配要求 (16) 5.5 横断面高程计算 (18) 结论 (19)

毕业设计手算计算书基本步骤模板1

1 建筑设计 1.1 建筑方案的比选与确定 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参观了一些办公大楼的基础上,我先后做出了三个方案,经过初选,摈弃方案三,现将方案一与方案二做一比较,以此确定最终的建筑设计方案。 1.1.1建筑功能比较 由于此保险公司办公楼要求有营业大厅,故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营业大厅单独设置在一边,即采用裙楼的方式,主楼办公区8层,裙楼2层,这样功能划分明确,且建筑物有错落感,外形美观,但结构布置和计算麻烦些;另一种则用对称的柱网,一楼设置营业大厅,与办公区2-8层的布置不同,这样主要的问题就是底层的功能划分了,考虑方便,美观,防火等,此方案绘图和计算相对容易些,考虑到是初次设计完整的一栋框架结构,主要目的是掌握思想方法,故采用方案2,柱网完全采用对称布置。关于底层平面的布置的问题又有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建筑底层平面布置完全对称,这样有利于引导人流,且外形较好,里面效果好,现浇整体布局较为紧凑,便于设计计算和施工;由于底层有大型的营业大厅,而且要求与办公区隔离,该方案楼梯布置比较困难,若分两边布置,则使建筑无门厅主楼梯,不利于交通组织,将其因为对称布局带来的优势丧失,且将对电梯的布置带来问题;若于中门厅处布置一部主楼梯,则为了防火需要(以防形成“袋形走廊”),要在建筑两侧加设防火楼梯与防火出口,造成不经济,且将楼梯置于建筑两头不利于抗震设计。 方案二建筑底层平面非对称布置,可能导致交通组织不明确,但在设置两个入口后问题得到解决,营业大厅不布置在中间,而是放在最右边,有其单独的入口,中间用一道门即可与办公区的门厅隔离,达到设计要求。该方案楼梯布置较为合理,于门厅布置主楼梯一部,通向楼顶,设置防火卷门,即起到消防楼梯的作用,引导人流且同两部电

毕业设计计算书教材

1.工程概况与设计资料 1.1结构形式 采用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2水文地质 地基土层自上而下为:人工填土,层厚0.6~1.0m;褐黄色粘土,层厚4.0~4.5m,f a k= 80 kN / m2,γ = 19 kN / m3;灰色淤泥质粉土,层厚20~22m,f ak= 70 kN / m2,γ = 18kN / m3;暗绿色粉质粘土,未穿,f ak= 160 kN / m2,γ = 20 kN / m3。 地下水位在自然地表以下0.8m,水质对结构无侵蚀作用。 基础持力层为褐黄色粘土层。 1.3设计荷载 基本风压及基本雪压按上海地区采用。 常用建筑材料和构件自重参照荷载规范确定。 屋面使用荷载按上人屋面设计;楼面使用荷载值根据荷载规范确定。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1.4楼屋面做法 屋面:防水层(防水卷材八层做法,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0.35 kN / m2),40厚C20细石混凝土找平层(双向配筋φ4 @200),保温层(膨胀水泥珍珠岩,平均高度h = 100mm, 4 kN / m3),油膏胶泥一度隔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板下20厚纸筋灰粉底。 楼面:30厚水泥砂浆找平,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下20厚纸筋灰粉底。 1.5材料 混凝土:基础用C20;上部结构用C25。 墙体:±0.000以下采用MU10标准砖,M5水泥砂浆;±0.000以上采用MU10多孔砖,M5混合砂浆。 1.6建筑平面尺寸、使用荷载 平面尺寸:纵向跨数×纵向跨度(m)—横向跨数×横向跨度(m)= 7×5.7m—2×6.3m 楼面活荷载:4.4 kN / m2 屋面活荷载:2.0 kN / m2 1.7主要参考资料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9-2001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教材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结构力学>>教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房屋建筑学>>教材 29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1 工程概况 1、1 建设项目名称:龙岩第一技校学生宿舍 1、2 建设地点:龙岩市某地 1、3 建筑类型:八层宿舍楼,框架填充墙结构,基础为柱下独立基础,混凝土C30。 1、4 设计资料: 1.4.1 地质水文资料:由地质勘察报告知,该场地由上而下可分为三层: 杂填土:主要为煤渣、石灰渣、混凝土块等,本层分布稳定,厚0-0.5米; 粘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k=210Kpa, 土层厚0、5-1.5米 亚粘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k=300Kpa, 土层厚1、5-5.6米 1.4.2 气象资料: 全年主导风向:偏南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 基本风压为:0、35kN/m2(c类场地) 1.4.3 抗震设防要求:七度三级设防 1.4.4 建设规模以及标准: 1 建筑规模:占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为8层框架结构。 2建筑防火等级:二级 3建筑防水等级:三级 4 建筑装修等级:中级 2 结构布置方案及结构选型 2、1 结构承重方案选择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以及建筑施工的布置图,本工程确定采用横向框架承重方案,框架梁、柱布置参见结构平面图,如图2、1所示。 2、2 主要构件选型及尺寸初步估算 2.2.1 主要构件选型 (1)梁﹑板﹑柱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2、1 结构平面布置图 (2)墙体采用:粉煤灰轻质砌块 (3)墙体厚度:外墙:250mm,内墙:200mm (4)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2.2.2 梁﹑柱截面尺寸估算 (1)横向框架梁: 中跨梁(BC跨): 因为梁的跨度为7500mm,则、 取L=7500mm h=(1/8~1/12)L=937、5mm~625mm 取h=750mm、 4 7.9 750 7250 > = = h l n= =h b) 3 1 ~ 2 1 (375mm~250mm 取b=400mm 满足b>200mm且b 750/2=375mm 故主要框架梁初选截面尺寸为:b×h=400mm×750mm 同理,边跨梁(AB、CD跨)可取:b×h=300mm×500mm (2)其她梁: 连系梁: 取L=7800mm h=(1/12~1/18)L=650mm~433mm 取h=600mm = =h b) 3 1 ~ 2 1 (300mm~200mm 取b=300mm 故连系梁初选截面尺寸为:b×h=300mm×600mm 由于跨度一样,为了方便起见,纵向次梁截面尺寸也初选为: b×h=300mm×600mm

某高校教学楼毕业设计计算书

目录 摘要 (Ⅰ) 一工程概况 (1) 二楼盖设计 (2) 三框架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9) (一)梁柱尺寸 (9) (二)计算简图 (10) 四恒荷载内力计算 (11) (一)恒荷载计算 (11) (二)恒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12) 五活荷载内力计算(屋面布雪荷载) (22) (一)活荷载计算 (22) (二)活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22) 六活荷载内力计算(屋面布活荷载) (30) (一)活荷载计算 (30) (二)活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30) 七风荷载内力计算 (38) (一)风荷载计算 (38) (二)内力计算 (38) 八地震作用内力计算 (42) (一)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42) (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43) (三)一榀框架内力计算 (45) 九内力组合 (48) (一)梁内力组合 (48) (二)柱内力组合 (52) (三)内力设计值汇总 (56) 十截面设计 (59)

(一)梁截面设计 (59) (二)柱截面设计 (62) 十一楼梯设计 (67) (一)底层楼梯设计 (67) (二)其他层楼梯设计 (69) 十二基础设计 (75) (一)边柱基础 (75) (二)中柱基础 (77) (三)基础梁设计 (78) 致谢 (80) 参考文献 (81) 某高校教学楼 姓名:金坚志学号:071081249 指导教师:王新甫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 [摘要]本工程是南京某高校教学楼。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五层,底层层高4.2米,其他层层高均为3.6米。建筑物总高度为18.6米。 本设计书包括如下部分: 1.工程概况; 2.屋盖设计; 3.荷载计算; 4.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计算和设计; 5.楼梯设计; 6.桩基础设计。

(完整版)建筑给排水计算书毕业设计论文

优秀论文审核通过 未经允许切勿外传 单位代码:006 分类号:TU 西安创新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西安市外国语学校计算机实验中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 系部名称:建筑工程系 专业名称:给水排水工程 学生姓名:高逍蕊 指导教师:杨轶珣 毕业时间:二〇一三年六月

西安市外国语学校计算机实验中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 摘要:本设计是西安市外国语学校计算机实验中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主要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以及消防给水系统。给水系统设计包括给水方式的选择、给水管材、管径的选择和相应水力计算。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材、管径的选择布置和相应的水力计算,排水系统出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底层单独排水,排水立管设伸顶通气。消防系统包括消火栓的布置和相应的水力计算,室内消火栓系统火灾初期10min消防用水量由屋顶消防水箱供给,消防水箱由生活给水系统供给。 关键词: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

Desig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xperiment center computer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Xi'an city building Abstract: This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xperiment center computer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Xi'an city buildings, including water supply system, drainage system and fire water supply system. Water system design including the calculation of water supply mode selection, water supply pipe, pipe diameter sele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of drainage system comprises a drainage pipe, pipe diameter selection and layout of the corresponding water, drainage water directly into the municipal sewage pipe network, the separate drainage, drainage tube set stack ventilation. Fire of the arrang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early fire 10min fire water supply from the roof fire water tank, fire water tank is supplied by the living water supply system. Keywords: water supply system; drainage system; fire water supply system

土木工程终模板(计算书)

前言 本毕业设计说明书是本科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说明书,本说明书全部容共分十四章,这十四章里包含了荷载汇集、水平作用下框架力分析、竖向作用下框架力分析、以及框架中各个结构构件的设计等,这些容容纳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要求的全部容,其中的计算方法都来自于本科四年所学知识,可以说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复习总结,同时也是培养能力的过程。 本毕业设计说明书根据任务书要求以及最新相关规编写,容全面、明确,既给出了各类问题解决方法的指导思想,又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明确地给出了各类公式及符号的意义和必要的说明。本说明书概念清晰、语言流畅,每章都有大量的计算表格,并且对重点说明部分配置图解。应该说本说明书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达到了本次毕业设计的预定目标。

第一章方案论述 1.1建筑方案论述 1.1.1设计依据 依据土木工程专业2009届毕业设计任务书。 遵照国家规定的现行相关设计规。 1.1.2设计容、建筑面积、标高 (1)本次设计的题目为“彩虹中学教学楼”。该工程位于市,为永久性建筑,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防火等级二级。 (2)本建筑结构为五层,层高均为4.2m 。建筑面积:5697 m2,占地面积:1139.40m2。(3)室外高差0.450m,室外地面标高为-0.450m。 1.1.3房间构成和布置 (1)房间构成 本工程为一所中学教学楼,根据教学楼的功能要求,此次设计该教学楼共包括20个普通教室,8个120人合班教室,10个教师办公室,计算机室,语音室,物理实验室、总机室各1个,1个会议室,资料室,教师休息室,学生会办公室等配套房间若干个,以及配套的卫生间若干个。 (2)房间布局 充分考虑教学楼各种房间在功能和面积等方面的不同,尽量做到功能分区清晰,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紧密,以及结构布置合理等,在设计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①教室(包括普通教室和合班教室)布置在教学楼的阳面。 ②语音教室以及录音室等需要安静环境的教室布置在教学楼相对较为偏僻的地方。

毕业设计框架计算书

毕业设计框架计算书

摘要 本工程为现代机械有限公司办公楼,建筑面积约5186.9㎡,主体部分建筑高度为19.950米,长58.84米,宽为18.44米。本工程由市级建筑公司承建,混凝土由搅拌站提供。基于该工程的建筑场地位于7度(0.15g)抗震区,在结构设计部分也相应地进行了三级抗震计算。该地区的基本风压值: 0.452 kN。 /m kN,基本雪压值:0.352 /m 本次毕业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根据建筑规范的有关规定,我们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方案。对于结构设计部分,我们首先计算了该建筑的水平荷载及其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即地震力作用,主要包括重力代表值计算,梁柱的抗侧移刚度计算,自振周期计算等等。其次,进行竖向荷载与框架内力的计算,主要包括恒载、活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剪力、轴力计算,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了调幅,体现我们建筑中强调的“强柱弱梁”原则。再次,进行框架的内力组合,配筋计算,包括主筋和箍筋,所有的配筋都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最后,我们还进行了基础截面的设计和配筋,以及楼梯和一些零星构件的设计。 本次设计先进行手工计算,之后借助于PKPM软件对整个结构体系进行了电算。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

Abstract This works for the modern office building Machinery Co., Ltd. The area is about 5186.9㎡, The height of the main boay is about 22.0meters and its length and width are about 60.60 meters and18.80 meters. This project have been accepted to be constructed by the municipal class company, the concrete is offered by agitation station. Since the constration of this project is located on the seismic area of 70 grade(0.15g), the third seismic-resisted resis design is carried on in our structure design. This region wind presses is 0.452 kN. /m kN, the basic snow presses is 0.352 /m The whole design procedure consists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the structural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building codes, we adopt the frame-structured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or construction design part, we calculate primarily the architectural lateral load and its dint inside the frame, namely function of earthquake dint, including the value compute of the gravity representative data, the calculation as to risist sidesway stiffness of the beam and column and the flap period calculation etc. The next in order, we calculate the vertical load and the dint inside the frame, including the frame moment、shear force、anxially force under the dead load and live load, and modify the relevant moment about the beams ends, 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 weak beam and strong column". The third, the frame beam goes together with the frame column are calculated, including the longitudinal and stirrups. The all reinforcement must satisfy the request that the least rate of reinforce. Finally, we still calculate the design of the footings and its reinforcement , and the stairs together with some pieces of components. Except for the written calculation in this thesis, the software PKPM is also used to perform the whole procedure of structural desig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uctural design frame-struc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