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

第2章 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
第2章 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

教学目的

主要是希望学习者掌握公共经济学研究什么?为什么存在公共经济问题,公共经济问题突出的问题有哪些?按产品的社会性质分类可分为哪几类产品,它们的生产主体应该是谁?市场失灵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又有哪些?公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掌握这样几个问题:按社会性质的产品分类;不同产品的生产主体是谁?是否可以交叉生产?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及其分析工具;外部效应问题;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混合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原因,公共部门的职能及其区分;公有企业为什么是低效率的?

学习方法

本章学习关键是搞清楚产品按社会性质分类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混合产品),了解这三种产品的特征与内容,掌握它们各自的生产主体;在此基础上对市场失灵的相关问题要搞清楚,论市场失灵主要是为了说明传统的市场经济机制与制度有问题,所以才有混合经济形式,讲混合经济就是说明西方国家的政府行为是吸收进行的,是后来扩大的,表明西方国家的政府行为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为后来种种政府行为的发展变化打下了伏笔。

内容要点

本章通过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公共经济问题、市场失灵问题等,说明了混合经济的产生与现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公共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及基本的研究领域作了介绍,并对公共部门与国有企业的职能划分、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作了分析。

第二章公共经济学的公共产品

第一节公共经济学理论

一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经济问题

市场经济中有许许多多的公共经济问题。可以说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样纯粹的企业问题中也有公共经济问题,也需要按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去处理。但突出的问题依然是下面几个问题:

三、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福利损耗

我们继续以大桥为例来说明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福利损耗。如3-1图:

图3-1

上图3-1中DD为需求曲线,QL为大桥临界的通过能力,即过了这点就会产生拥挤,如图中的Qc,为现在大桥实际的需求状况。从图可看出,如果桥的使用没有产生拥挤,这时在由政府生产这座大桥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有两种选择:(1)当过桥的人数少于QL时,由于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从而价格也为零,因此可以选择免费过桥的做法来增加社会福利,使所有想要过桥的人都能通过,(2)然而当过桥的人数大于QL时,政府则应选择过桥收费的办法以防止出现过桥拥挤现象,这是因为在过桥人数达到QC,如果采取免费过桥的办法,需求曲线就会与横轴平行而使需求趋于无穷大。当政府采取后一种收费做法时,其收费T(Toll)应等于生产这座桥的边际成本(MC),这样可能使社会福利的损耗减少,但桥的使用效率提高,达到最佳的效果。过桥人数降为QG,MC-QG-QL 部分为政府收费时的福利损耗,意味着从QG-QC间的消费者无法享受过桥的需求。

前一种情况使整个POQL内的部分都成为消费者剩余,成为社会成员的福利;也就达到了消费的福利最大值。

而当未产生拥挤的桥梁交给厂商来生产时,厂商的投资必要遵循MC=MR的原则。厂商的边际收益(MR)曲线,低于消费者的需求曲线DD,按市场化动作原则厂商的收费价格为P1,而这时按此付费只有QP数量的消费者才能通过付费消费,有QP-QL部分消费者无法通过付费过桥。

下面的另一种情况是,本身已经产生了拥挤的桥梁如何生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产生消费竞争,但没有排它的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问题,我们认为这种产品本应交由厂商生产,并按市场化原则收费,如图3-2的情况,厂商收费应为OP1,而OT间的费用由消费者自己支付,谁享受谁付费,TP1间的费用支出部分即T1由政府进行补助,以减少准公共产品纯粹由私人厂商生产和供应而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损耗P1TMCA部分。这样做即可提高桥的使用效率,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消费。

政府在实行补贴的过程中,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以防厂商虚列成本,随意扩大盈利的情况产生。

图3-2

从整个社会来看,如果用同样的过程来求整体社会的边际效用,则可以作出DD线。即整个社会的需求曲线。社会的需求曲线与社会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决定公共产品的最终供给量,如图3-3。

图3-3

在上图中,DD为社会需求曲线,MC为社会边际成本曲线,它们相交于E,决定了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为OQ0。这是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最大的社会剩余。

如果社会的边际效用大于边际成本,公共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增加会使社会剩余增加;反之,如果社会的边际效用小于边际成本,公共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减少会使社会剩余增加。在社会的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相等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使社会剩余最大。

1、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矿产、森林、水源、甚至空气环境都具有稀缺性,对这些稀缺资源的控制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类称缺资源的生产经营权一般只能控制在政府手中,如果这类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允许厂商经营,也必须由政府加以管制,但大多的解决办法就是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使其成为公有企业。市场缺少竞争的一般原因是规模效应或范围效应的存在,即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生产水平(产出)的提高而减少。例如,供水系统的主要成本是铺设管道,一旦管道铺好,每多供应一个用户所增加的成本几乎为零。如果再铺一条一模一样的管道来为另一些用户服务,显然是不经济的。这类行业必须实行垄断经营。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不能要求像完全竞争市场那样要求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为在这类行业中,边际成本总是小于平均成本的,如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厂商便要亏损。如图2-1之Q1。图2-1 自然垄断及其相关政策

Q1:最优政策:价格(P)=边际成本(MC)

政府补贴AB单位价差

AB=平均成本(AC)-边际成本(MC)

Q2:次优政策:价格(P)=平均成本(AC)

Q3:垄断经营、边际收益(MR) =价格(P)=平均成本(AC)政府不予补贴

解决的办法,一是政府通过提供补贴来保证这一行业的继续运营,同时维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补贴差额为AB。这种政策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是最优的(不考虑补贴的经费来源-税收-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情形),如图之Q1。二是政府让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但限制其价格,使其经济利润为零,此时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如图之Q2。这种政策被称为次优的。这样如教育问题、国防问题、基础

设施建设问题,矿产资源问题等等都能产生出自然垄断的问题,自然垄断的存在是我们建立公共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前提。

2、外部效应与交易费用

外部效应的存在则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又一个主要的公共经济问题。萨缪尔森曾以灯塔为例说明外部效应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收费困难是这类产品要有由政府提供的又一前提。萨缪尔森认为"公有或社会物品的利益和纯粹私有物品的利益不同,它对许多人起着外部消费的影响。""考察上面提到的为了警告礁石而设置的灯塔。它的光亮有助于整个看到它的人。企业家不会为了赢利而建造它,因为要向使用者收费会引起很大的困难。这肯定是政府要做的一种事业"。但萨氏在其脚注中进一步说明,即使不存在收费困难,从社会最优利用角度出发,类似灯塔这类物品也应由社会提供。

当然从争论问题的角度看,一些产权经济学家认为公共产品"的收费困难是可以解决的。科斯在《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对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证明,灯塔的私人经营是可行的,从穆勒到萨缪尔森以来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或私营灯塔因无从收费而无利可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科斯发现,在1610年至1675年之间,拥有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的领港公会连一个新灯塔都没有建造,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到187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此后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到1842年以后,英国灯塔才全部公营。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政府的解释是私人收费过高。由此看来,对于灯塔这样纯公共产品",公营的原因并不是"外部效应性"无法克服,而是为了限制垄断。张五常指出,科斯这个灯塔的例子中克服"搭便车"的收费困难的根本措施在于:政府给予私营灯塔一个类似于专卖权的特权。这种特权或专卖权意味着每一艘船只使用灯塔都必须交付费用。这种专卖权实际上是界定产权,并由政府从法律上加以保护。这进一步证明了"科斯定理"在公共品上的正确性: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通过适当的产权安排,外部效应是可以克服的;产权安排也并不一定要求公有化。

"科斯定理"所建的通过产权安排将外部效应"内生化"的方法并不完全可行。施蒂格里兹便指出了三个方面的阻碍:

第一,对于纯公共产品,产权划分难以进行,不存在谈判的方式解决外部效应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排斥任何人从公共品中获利的费用极大;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达成有效率的协议。实际上,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没有第三方的干预(法律),私人协议也难以达到最佳效率。

第二,私人解决的交易费用极高。施蒂格里兹认为,政府可以明确地看作是众人建立的、能够使外部效应内在化的义务机构。

第三,一系列产权的建立会导致低效率。科斯定理的实质是排斥政府干预,但事实上明晰产权还是需要有政府的介入。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公众所必须使用,且社会每一成员对这一产品的使用不会导致其他个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一产品在产权上具有不可分割性。

作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点:即所有权上(受益)的非排它性和消费过程中的非竞争性。

所谓非排它性是指这一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无法排除不支付价格人的消费。如海上建一航标灯、街上建一排路灯,建立起来以后就难以排除其他消费者的免费消费。

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上。首先:公共产品在技术上就不易于排斥众多的受益者。比如灯塔你很难做到对不同受益人的不同技术处理。熟人或支付价格的船来了就开灯,否则就不开,若想这样在技术上很难做到我们说它在技术上难以排它。

其次,即使存在技术上的排它性,但排它成本非常昂贵,一般不会轻易采取排它手段。如果排除不支付价格的人使用灯塔,就需要设专人看管灯塔,查收支付费用的情况,甚至设置围障,招人卖票收费,验票检票等。但这样的结果是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而不愿排它。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这一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不会削弱现有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是指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为零。其结果就是增加多少个消费者一般都不影响其他人消费。用经济学的语言讲边际消费成本为零,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所要支付的消费成本不变。生产者一般不要因为消费者的增加而增加相应的支出。

当然这是从指流动消费的增量来讲的,而不是指瞬时消费的总量。什么是流动消费的增量呢?主要是指动态的接踵消费而言的,一个过去一个接踵消费。如果是瞬时消费增量的边际增加,就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产生"拥挤"。如灯塔、路灯都是这样,你一个一个地过去、一条船一条船地过去对路灯与灯塔的使用,大家互不影响,不增加边际消费成本。如果大家一起消费,消费者又不断增加,那么肯定会对其他人的消费产生影响,要想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会增加边际消费."拥挤",不影响自己的消费,也不会主动向生产者"行贿"--支付使用价格。所以公共产品作为非拥挤产品,在不拥挤的情况下使用存在着上述两个特点。

2、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是具有产权明确而又可分割的特性。它与公共产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私人产品的两个特征正好与公共产品相反。表现在:一是所有权上的排他性,即能够在财产权上明确这一产品只属于我而不属于他人,具有产权上的可分割性。

二是消费上具有的竞争性,即该产品不能公共消费,某个社会成员消费它以后其他人就难以消费。

私人产品的第一个性质,保证了私人产品所有者有权对使用该产品的人索取价格,要求有偿使用。私人产品的第二个性质,保证了私人产品所有者可以单个地向该产品使用者索取价格,得到投入的回报。相对于公共产品的第二个性质而言,私人产品边际消费的增加,会增加它的生产成本,就需向每一个增加的消费者收费费用。

3、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

我们在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进行分类时发现:

(1)有的产品往往是既具有非排它性,但又有竞争性;

(2)有的产品是既有非竞争性,但又有排它性。火车、桥梁以及没有座满的足球场、电影院。

它们并是单一地用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性质可以说明的,我们称这类产品为准公共产品。有非排它性,但具竞争性的如草原、湖泊、河流、甚至海洋等就属于这种情况。一个消费者要进入草原、湖泊、河流、甚至海洋消费比较容易,包括生产性消费。但当这个消费者进入这块草原、湖泊、河流、甚至海洋消费后,他就与其他消费者产生了竞争,会影响其它消费者的消费。使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增加而收益下降。具有非竞争性而容易排它的产品如不拥挤的火车、桥梁没有座满的足球场电影院等。在这些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多一个消费者往往不会引起边际消费成本的提高,也不影响其它消费者的消费。但这种产品的消费比较容易产生排它性,如给火车设一个门,桥梁设一个收费站,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困难,人们要想无偿消费就不容易了。体现了它的排它性。

4、不同性质产品的判断及行为主体

(1)公共产品性质的判断

要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属于公共产品,首先要看这个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有非竞争性,则再进一步分析,它是否具有非排它性。

要是这个产品两个性质都具备的话,就可肯定这个产品已属于公共产品。如果这一产品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应由政府的公共部门来提供。其次,如果这个产品既不具备非竞争性也不具备非排他性,那么这个产品就是纯粹的私人产品,一般应有私人部门来生产。再次,如果一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但从技术上看它能排他,排它成本又不是很高,或者具有非排它性,但具竞争性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一般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国家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让私人部门来生产,由政府给予经济上的补贴。

我们判断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不是从产品的物化性质或使用价值来进行的,而是根据产品的社会性质来决定。从产品的社会性质看,物化性质或使用价值相同的产品可能既是公共产品,又是私人产品,如同样是路灯,有于处在马路上与宅院中的位置不同,其性质也就不同;有的产品会因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历史上曾经是私人产品的,今天就可能成为公共产品了。如图书馆有小到大的变化就有这一痕迹;有的产品今天是公共产品,明天可能因技术上的可分性(技术进

步以后)而变成私人产品了。

(2)政府生产公共产品的条件

政府能否生产私人产品,我们说人们不能绝对地否定政府在私人产品生产中的作用,政府在两个目的的支配下,不仅应该而且必须生产私人产品,一个目的是为了限制该产品的使用量,使稀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表明需要对某些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私人部门有可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掠夺式地使用稀缺资源,造成部分资源枯竭。一个是为了打破垄断,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政府应该介入到私人产品的生产中来。政府只要是出于这两个目的是可以生产私人产品的。

从总体来说政府生产私人产品,需要解决委托代理的利益机制与委托代理的成本问题,如果能将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政府生产私人产品的绩效或许会更高一些,原因在于现代社会运用政府作用已必不可少了,经济活动中尤其如此。而政府利用政府的成本应该是最低的。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必须从私人产品生产中退出,专一于公共产品生产,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一部分特大型企业由私

人经营的成本己经非常之高,全球化、国际化的出现私人厂商的能力难以应付多方面的支出,其经营成本与政府经营比较而言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国际间的外交正是政府的职能优势,集约化处理还能降低国家经营企业的成本。

政府能否解决委托代理的利益机制是能否搞活国有在业的焦点,有人认为私人厂商的经营目标与行为是统一的,利益关系也是一致的,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也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所以他们会在市场经济条仲下追求高收益,冒高风险。而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因资本是受人之托,利益高低与个人往往没有必然联系,恰恰经营不好,企业遇到风险时自己的位子与面子就都没有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个是国有企业能否解决委托代理的问题,我们知道实行委托代理机制是今天企业制度的主要运行模式,本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什么性质、什么规模、什么程度的企业一定要实行委托代理机制。另一个是企业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问题,所有制形式有什么决定的、它的重要性如何、所有制形式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在讨论之中,尚不能说有明确的答案。但实行委托代理的经营制度已是全球化的趋势了。

5、行为主体的错位及其后果

虽然我们认为政府并不是绝对不能生产私人产品,厂商也并非不会生产公共产品(这一点后面我们有所分析),但一般而言,政府生产私人产品存在委托代理的风险,难以处理好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离问题、经营者与企业利益

分离问题、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分离问题等;

私人(厂商)生产公共产品存在收费困难,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的问题等,如果要厂商生产公共产品,为此往往要寻求政策保护,获得准政府的地位,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那样又会危及到其它部门的利益、甚至是生存与发展。

企业行为政府化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企业在竞争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地采用政府行为。一些企业扮演着双重角色,一般情况下它们以市场行为对付竞争者和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在此法难以成功时,它们通过其地位和关系以高一级政府出面干预经济活动,保护其利益,例如某些特殊行业和能源企业等等。二是企业本身拥有许多政府职能。企业办社会只是一个方面,有些企业在一些地方占有很大的地盘,它们甚至在地方上扮演着一个行政区的角色,例如某些矿山、水利建设企业等等。这些企业内设有公安、检察、法院、交通、消防等政府的管理部门,还有小学、中学、医院、影剧院等文化福利设施。

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如下问题:

(1)企业之间竞争不平等。这一点非常明显。以政府行为干预企业间的正常竞争,一方面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另一方面造成了事实上的企业等级,如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甚至某某领导的企业、平民企业等等,从而造成企业之间的矛盾,甚至敌视和相互拆台。

(2)复杂化了企业、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些中央企业或说不清所属关系的国字号的大企业,在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矛盾中,利用中央或上级政府或某领导向下面施加压力,造成地方上的强烈不满以及由此引发中央、地方、企业间的矛盾。例如,有的大企业卡地方的脖子,或地方卡大企业的脖子,有的地方老百姓拆大企业的铁路,地方上对大企业断水、断电等现象不时发生。

(3)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企业行为的政府化,在某些地方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一些企业的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有时由于地方、企业的矛盾,不能按照最有效的方式配置资源等。有的大企业直接归中央各部领导,地方政府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再开办隶属省、市、县政府的同类企业,造成资源、人力、财物的浪费。我们以公路为例,公路作为公共产品,交给厂商或按厂商行为办事的地方,如有的地方实行"四自"方式修筑公路(自筹资金、自行还贷、自主收费、盈利归己),虽说从解决公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看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出于自行还贷的压力,公路建设的投资人越多,公路收费站点也越多,它不仅增加了用车者的负担,而且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不能发展对橡胶工业、机械工业的负面影响极大,对就业也有不利影响。

而从根本上说政府生产私人产品可能造成的是效率的损耗,厂商生产公共产品可能造成的是福利的损耗,随着程度加深任何一种错位都会有效率与福利两方面的损耗。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造,不仅要注意"政企分开",而且更应注重隐蔽性更强且根深蒂固的、在国有企业改造后还会长期存在的"企业行为政府化"问题,真正做到"企政分开"。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还在于理顺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

第二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

一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

1、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方式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如何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配置到社会迫切需要的众多领域,众多部门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去,以实现最佳的资源使用效率。发展到今天,任何社会不管其性质如何,从生产活动的宏观过程看,都存在着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的矛盾,所以,在资源的配置中也就面临着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样三个基本问题的选择。

(1)社会经济活动中配置资源的四种方式。

从历史过程考察:资源配置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种方式是"习惯"。这种习惯是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并受到了人们普遍遵守的惯例。一旦形成,它的遵守与否就会受到社会舆论与社会力量的制约。但这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具有盲目性,僵化和狭隘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遭到淘汰。

再一种方式是"命令" 。命令是借助于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强制别人执行的决策过程,用命令方式来配置资源一般是因为:对决策的执行者缺乏信心;出现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强化权力的垄断地位等。用命令配置资源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严重的短缺经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为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采用命令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使用效率。但命令经济所造成的瞎指挥,盲目性,长官意志等是它的副作用。

另一种方式是"市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机制来决定,消费者、生产者和拥有充分的自由择选权,他们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分散地、个别地进行决策,并通过市场交换和竞争达到他们的目的,调整他们的行为。

还有一种方式是"计划",运用计划配置资源主要是因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而经济活动的信息量又极不稳定,极易造成经济活动的非均衡状态,单个生产者往往难以控制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由政府作出统一的计划,可以起到调控经济起落波动的作用。从现代经济活动看,虽然不能说按习惯与按命令配置资源的方式已经完全消失了,但它们的存在已不再是主要的配置方式。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表现为"市场"与"计划"两种,并且也已形成了相应的运行机制。

(2)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计划"与"市场"都不是哪一个社会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的计划,是指一种事先安排,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计划的水平和结果,反映了人类自觉、能动地改造与协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经济活动中的计划,是指人们侧重于对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观安排,一个合理的计划需要符合组织和协调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

计划有宏微观之分,宏观计划表现为国家和社会对经济资源配置的调控所作出的事先安排,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微观计划则表现为生产单位组织生产所作出的安排,目的是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取得良好的收益。所以说计划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无论何种社会制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协作关系的紧密、复杂,为了使经济发展能有序地进行,都需要通过制定计划来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很明显,计划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尽管计划的水平和程度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如何制定和实施计划都应服从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凡是有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都会有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商品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只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形式与作用方式是不断延伸的。市场存在的条件也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分工状况,另外还取决于社会独立经济单位的利益关系的实现形式。在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消除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利益差别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实现,需要进行等价交换,以物换物或与货币交换等方式来实现,这就形式了市场和市场关系。从市场行为的积极方面看,它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个是平等性,另一个是竞争性。平等性是指相互承认对方是自己产品的所有者,对其所消耗的劳动通过价值形式给予社会承认。市场行为的平等性是以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它不包含任何阶级属性,它否定了经济活动中的特权和等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等条件,促进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合理流动。市场的竞争性来自要素资源的自由转移与流动,表现为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市场竞争提高生产效率和对要素资源的合理利用。

(3)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

相对于计划和市场而言,各种计划与市场要素的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自行协调的自觉与自发的组织能力形成了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它们成了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两种不同的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机制。可以说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表明了一种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相联系的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过程与作用结果。

计划机制是指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实现社会总劳动,并对它按比例分配的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施和形式、计划实施的评估体系及对计划的纠偏系统等。作为人们有意识活动的计划机制与客观经济活动的要求越接近,也就越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来。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其功能。市场机制相应包括了(1)供求机制、(2)价格机制、(3)竞争机制、(4)风险机制等。这些机制又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市场机制有一般市场机制和具体市场机制之分。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机制。我们上面讲到的市场机制通常是指一般的市场机制。具体市场机制,就是指各类市场上特有的而独特起作用的运行过程,如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机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机制等。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运用计划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活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叫计划经济。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活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叫市场经济。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究竟主要选用何种形式,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重要的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

(4)资本主义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可以说到今天为止,一方面已出现了几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方法来配置资源也已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利用市场方法配置资源最为成功的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当然是因为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它与酱主义组织制度,冒险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从我们今天来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用市场方法配置资源至少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与优越性。

①刺激了人们积累财富的巨大热情,促进资本积累。

②防止了资源的闲置和无效率,使稀缺资源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生产力

空前发展。

③导致了社会专业化分工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④推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建设及新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稳固。

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国家和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利用好市场经济的社会制度条件。需要说明的是民主既不是哪个君王恩赐的,也不是简单地可以说是什么法律赋予的,民主是市场经济中天然产生的,在此基础上经过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争斗而获得的。

过去常有一种观点,民主来自有天赋人权论的结果,另有一种说法可能在今天更为流行,那就是法律赋予论,明君赐予论等多种说法,其实不然。

民主既不是君王给予老百姓的恩赐,也不是写在条文里的法律给予的,民主首先是市场给的,是市场经济对经济民主的要求催动才产生了政治民主。我们知道封建经济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基本形式,这样的劳动形式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和固定性,这种劳动形式是十分有利于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他的主人对劳动与劳

动力的控制。但这种劳动形式极大地限制了交易的开展和劳动力的流动,也就是说是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与效率的提高。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交换与流通,生产与效率成为经济内在要求的时候封建经济方式和它的政治形式封建君主制及其相延伸的人身依附关系,与商品经济的对立也就越来越尖锐,让生产要素发挥本能的要求,包括让体力劳动力的人的自由流动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否发展政治制度能否巩固的前提。打破君主制,建立民主制成为一种新旧经济方式能否顺利更替的政治条件。资本主义的民主也就成为了必然。

实际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民主也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派生物,恰恰相反,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产生了民主的需求,通过资本主义政府的生产才有了民主,换言之资本主义政府不生产民主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你不生产有别人来生产。只要有了需求还怕没人生产?!这就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与封闭的小农经济的最大区别。由此说明市场经济要求民主,而资本主义只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供给了政治民主。

所以民主也不是那一个制度的产物,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去提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要求,是不可思议的。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真正的民主,而实行民主就要对权力实行必要的监督,这一点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也值得人们学习、借鉴。不能简单地将资本主义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仅仅看作是资本主义所特有而加以简单拒绝。所以对权力实行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制约与监督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的责任是不断地完善她,而不是粗暴地践踏她。权力间的相互制约和社会监督(包括党派、舆论、民众监督)实质是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利益的对立基础上的监督,它使监督真正取得了实效,而同一利益集团或趋同化的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监督常常是一种无效监督,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监督形式也有值得人们借鉴的地方,只有那样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公共部门

一、混合经济的产生

1、混合经济产生的条件

混合经济的产生,首先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表明不可能只有统一一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于一个社会。其次是市场失灵,关于市场失灵我们后面专门会讲到。市场失灵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象人们期望的那样只有一种积极作用,政府可以高高地坐在殿堂之内,而不介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混合经济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出现的时候。混合经济容纳了各种生产力的需求,缓冲了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2、混合经济的定义

混合经济又称为有控制的市场经济,或双重经济。现在人们一般对混合经济模式有三类定义,第一类把混合经济定义为资本主义特征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并存;第二类把混合经济定义为市场因素与计划因素混合;第三类则把混合经济定义为国家借助于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组建的公共部门而进行的对市场管理。所以有的人将混合经济称为私有制公有化,雇用劳动福利化,市经济计划

化。将混合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全方位的概念。

3、混合经济体制的不同模式

混合经济体制由于:(1)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2)各国社会与政治结构的不同;(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等而出现了不同的模式,造成了有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大些,有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就小些,有些国家则比较多地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有些国家则可能主要强调个别目标的实施等。由于以上三种因素的不同作用,西方国家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各具特色、互有差异的混合经济体制,它们是:

(1)以美国为典型的国家需求管理型混合经济体制;

(2)以英国和瑞典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型混合经济体制;

(3)以德国为典型的社会市场型混合经济体制;

(4)以法国为典型的强调供求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混合经济体制;

(5)以日本为典型的国家发展导向型混合经济体制。

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

公共部门一般是指政府部门;私人部门是指家庭和私人企业(厂商)。公共部门是相对于私营部门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态。从传统的意义说,公共部门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其基本性质是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产生于社会,并凌驾于社会,公共权力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公共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受到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它们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不以市场取向或利润、营利为存在的目的,其目标是谋取社会的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而不偏私于某个个人、政党或集团的独特利益。因此,其产出是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公共产品、公共秩序与安全、社会价值的分配。这样的界定,一般将拥有公共权力,执行国家法律制定、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各种纠纷的裁决等职能的部门,视为公共部门。在一个国家中,包括国家民意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检察机关等,即构成国家政权的组织体系。而随着国家行政权的扩大和行政机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管理功能的放大,它作为公共部门的角色这一地位变得越来越突出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行政权的扩大,政府管理经济与社会各方面事务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由传统的"守夜人"和社会生活的仲裁者,直接进入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直接投资办企业,建立起国营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直接开办公立学校,使更多的平民子女接受国民教育;授权委托其他社会组织形式,分担一部分社会事务管理责任。因而,具有原公共部门一部分内在性质的组织范围明显地扩大了。在广义上,它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尤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组织,同时也包括由政府直接投资,在所有制形式上属于国有的公营企业、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与得到行政授权的机构等。在美国,公共部门甚至包括独立管制机构等。

由此可见,公共部门是泛指拥有公共权力,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谋取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政府投资、开办,并以国有制形式运作的公营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体系。公共部门从小到大来划分其范围可分为:仅包括中央政府部门的狭义公共部门,与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包括非金融公共企业的广义的公共部门。

首先中央政府是最狭义的公共部门,通常包括所有中央级的各个部局等行政机构以及中央政府的其它机构和组织。

其次是将一国所有政府部门包括在内的广义政府,这个层次包括了中央与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部门。在我国就是国务院,省级政府,市县及乡级政府。

第三个层次的公共部门是包括广义政府和非金融公共企业的统一公共经济部门,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最广义的公共部门行为的一门学问,对私人部门行为的研究,只是从资源配置的社会合理性上才进入我们的视线。

需要说明的是:人们认为金融部门也具有公共部门的性质,也应由政府来承担职责,因为它们的行为很大部分也属于是政府行为,所以应该将它们也作为政府部门来对待。

我国国有企业是否属于公共部门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西方公共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科,肯定不会将国有企业的整体纳入公共部门。因为从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出发,国有企业的许多部门或产品生产是属于竞争性与排它性的,因而必然是盈利性的,它可以由私人部门来完成,效率一般认为会更高一些。这些部门由公共部门来经营效率就有可能降低,官僚主义与腐败及官本位制的影响等,都会降低效率。

公共部门所从事的是没有盈利或低盈利的部门,是私人部门之所不愿从事的,这些部门就是让私人部门来经营也会造成严重的福利损耗,这种福利损耗大于企业获得的效益。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职能方面的比较是有所不同的,即政府部门一般是对选民负责,而非政府部门(厂商)的行为则主要是对投资者负责。

政府部门的行为往往具有强制性,而非政府部门的行为对于其行为接受者来说则是自愿选择的。

从政府职能的具体区分看:中央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国防、邮政、造币、以及调节区域间与国家间的商业活动等。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各项:教育、福利、警察与消防,以及其他地方性的服务,如公共图书馆,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等。

公共部门与国有企业

1、厂商生产公共产品的损失

我们用不拥挤的桥梁来说明这一点:

不拥挤的桥梁由政府来生产,对桥的使用者不收费,这样桥的利用能力就能达到OE1,这时所产生的社会福利为最大OE1D,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

如果由私人部门来提供,他将会考虑投资成本的回收需要。如果他将价格提高到P1,这样消费者对桥的使用量就由OE1缩减到OE2。造成了E2E1数量的消费者不能通过这桥。社会福利损耗达E2E1E。消费者剩余降低到P1ED。

[注: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Consumers'Surplus)。可以用图来证明消费者剩余

的概念:

横轴OQ代表商品量,纵轴OP代表价格,AD是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表明商品量少时,愿付出的价格高,而随着商品量的增加,愿付出的价格越来越低,消费者对第一单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是不同的,当他购买OM的商品时,愿意支付是OMBA。但是,市场价格是ON,所以当他购买OM时,实际上只需支付OMBN,他所愿意支付的减去他实际支付的,即OMBA-OMBN=NBA,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也是建立在主观心理评价基础上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包括成熟的厂商与消费者,在消费者也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理论就变成虚构的理论了。若你原先没有学习过这一理论,可以参阅萨谬尔逊《经济学》下册第686-690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以下同)]。

2、公有企业的效率

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一般都认为公有企业相比于私人企业是低效率的。植草益曾指出,从理论上讲,一个有效率的企业应满足这样一些基准:(1)企业购买投入品时,其价格达到投入品市场中通过竞争所实现的水平;投入成本应有竞争性;(2)在当时可能利用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投入品的最优组合;使用最可能的先进技术;(3)以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4)以可将费用降低为最低的最优销售渠道进行销售;(5)在劳务、人事、财务方面不存在"经营上的懈怠"。就这几方面而言,一般认为公有企业效率整体上较为私营企业为低。

1984年有一个美国工业家领导了一个专门调查小组对公有企业(包括政府部门)的效率进行了调查。以下列举一些其调查数据:美国国防部用9美元购买在自由市场上可用3美元买到的标准螺钉;在非制造产业,政府雇员比私营部门雇员多花64%的病假时间;政府部门所使用计算机的平均寿命为私营部门的一半;政府总务管理局所雇人数是相应业务量的私营部门的17倍,管理成本则为14倍;等等。

但正如施蒂格里兹指出的,私人部门也有严重浪费现象。问题关键不在于公有部门的浪费,而在是否能说明公营部门的浪费比私营部门的浪费有着系统的区别并严重得多。施蒂格里兹认为,虽然大多数人普遍人为政府管理机构要比私立机构效率低一些,但只有零星的几件证据证胆这种看法。相反的事例同样存在。例如,在加拿大有两大铁路网,一家是公营,一家是私营。研究表明,这两家铁路网在经营效率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再如,尽管英国的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但大多数法国的国有化企业则盈利丰厚。

西方经济学出于维护私有制的目的,往往主观认为公有企业效率低于私有企

业,并努力寻找公有企业低效的原因。以下简述一些他们认为可能是导致公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

(1)集体行为的动机

施蒂格里兹认为,政府企业区别于私人企业的最主要两点是政府不必关心破产、通常也不考虑竞争。前者使企业没有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动机;后者使企业缺乏创新、进步的动机。

①破产。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动机不同之一来自破产的威胁。私营企业经常面临破产的压力。破产是一个重要的报警器,它提供了私营企业如果经营不善会产生社会亏损的限度,它是淘汰低效率管理的自动调节器,它迫使企业的预算有一定的约束。与之相反,政府企业常常进行赤字下的经营。

②竞争。竞争是优胜劣汰的重要条件。首先,竞争提供了选择的机会,选择会使企业不得不考虑由于他们的官僚制度对顾客造成的损失。由于公有企业的官僚作用特别严重,这一点对其便有特别的意义。在不存在竞争时,顾客往往不得不排队等候或支付拥挤的代价,这些顾客的成本是不计入垄断企业成本之中的,因而企业不会考虑顾客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竞争,个人没有相会用高价代替排队时间,他们的偏好不能通过选择显示出来,因此企业也无从得知如何减少拥挤现象。竞争提供了一个检查制度,使消费者能"用脚投票",对政府部门的低效率进行鞭策。其次,竞争提供了一个激励结构。我们曾经指出,垄断会加剧X-无效率。竞争提供了相互比较的基础。当只有一家公司经营邮政时,判断它是否工作有效是十分困难的;但当有几家在从事这一行业时,比较便是可行的了。这种区别可以在市场或利润上表现得十分明显。竞争会使那些有效地为顾客服务的公司得以发展,并使那些低效率的公司日趋不景气;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更重的是,竞争所造成的生存压力将迫使企业不惜一切代价提高效率、革新产品、加速创新。

(2)个人动机

公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如私人企业那样与利润息息相关。例如,公有企业职工的薪金结构类似政府行政部门,受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支配。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激励结构会影响公有企业人员的质量,尤其影响经理们的努力程度。另一些经济学家不选择同这一看法,认为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尽力搞好企业的,薪金报酬仅是激励个人的方式之一。

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另一个不同是对雇员使用权的限制。一般在公有企业被解雇的情形很少发生,这种没有潜在雇员候选者挑战的极具保险性的工作曾被认为是公有企业的一大优越性。公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由行政部门委派,这导致任人唯亲之风泛滥,并使他免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同时也给那些监竽充数者以保护伞。

(3)公有企业的官僚行为

公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类似,充满了官僚气息。一般来说,官僚总是伴随着低效率、缺乏创新、僵化、教条、办事拖沓。施蒂格进而兹总结论为,官僚制度至少有以下弊端:第一,官僚组织中评价官员的目标多样化。利润最大化是私人企业的明确目标,而政府部门以及公有企业则不得不作种种分配上的考虑。第二,传统激励机制不适用于政府工作,公有企业经理的努力程度与

工作的成功之间关系甚微。这是一般委托-代理关系常见的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建立一个委托人与代与代理人目标完全一致的激励机制。第三,借用尼斯坎南(W.A.Niskanen)的观点,官僚机构的主要目标是追求机构最大化。尼斯坎南认为,官僚们关心的不是效率、赢利、优质服务等等目标,关于的是他们的工资、办公室的舒适条件、公众中的声望、权力庇护为"官僚竞争"。第四,官僚厌恶冒险的特性是官僚机构创新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官员的错误往往比他的成功更能引起注意。厌恶风险导致了官僚特性: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必要的程度、办事拖拉。这类拖拉可以带来极大的社会损失。

(4)公有企业低效率的一些制度原因

有些西方国家,如日本,公有企业的运作受到制度安排方面的严重约束,这是造成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又一原因。植草益对此指出,日本公有企业受到如下一些制度约束:第一,公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公有企业的预、决算必须国会通过,干部人事安排需经国会承认,严格限制企业向新投资领域扩展,等等;由于企业不能自己决定职务的任免,公有企业的干部们就要四处活动,与外部政治家拉关系,进行钱权交易。这成为经理人员"经营懈怠"的重要原因。第二,主管部门繁多,职责不明确。第三,对公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政治化的明显倾向。公有企业总是在不同时期特有的政策下受到各处政治性干涉。由于这种政治性干涉是以政党的政治利益为根据的,对公有企业的长期政策目标并不关心,其结果是严重降低了企业提高内部效率的积极性。

(5)产权经济学对低效率的解释

产权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产权的界定不清可以是公有企业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产权经济学认为,由私人所有的应该是具有排他性和对抗生的公共产品。只要被称为财产的一组权力将带来使用这种资源的更大效率并由此增加社会财富;或者,建立和履行这些所有权的代价小于收益,所有权就应该赋予任何一种资源。建立和履行私人产品所有权的代价低,建立和履行公共品所有权的代价高。因此,适合于私人所有的资源应赋予其私人所有权,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佳使用。只有那些建立和履行所有权的代价极高的资源才适合于公有。产权经济学证明,在一个以经济效率为目标的狭窄范围内,更容易选择私人所有权而不是公共或社团所有权(集体所有)。此外,产权界定不清的资源会被极大地浪费。

①"公地的悲剧"。假设一个镇有一块草地可适用于放牧或种庄稼。如果该草地是公有的,则社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拥有进入该草地的自由和无限权利。在这种社团所有权假定下,社协和的成员不必支付费用也不必承担使用该草地的任何其它代价,他们在该草地上放牧的成本为零,对草地牧场使用的需求将尽可能地扩大。草地上拥挤的牲畜将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这便是"公地的悲剧"。如果该草地是私人财产而不是公有财产,土地以及社会的其它资源将更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这是因为,一旦土地私有,私人所有者不会让他人无偿使用他们的财产,他们会对他人把其财产用作牧场索取一个正值的非零价格,并且,他们索取的这个价格应该能使土地作为牧场出租所获得的利润大于对土地的任何其它使用所获得的利润,这个定价将导致对财产或资源的有效使用(使用该土地的收益大于其作为其它用途的机会成本)。

②牡蛎养殖场的经验。美国经济学家R·J·阿格勒罗(R·J·Agnello)和L·P·多勒利(L·P·Donnelly)对美国沿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海岩的牡蛎养殖场的研究得出了私人产权比公共产权效率高的一个所谓经验证明。但正如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指出的那样,"在讨论私人所有权相对于公共所有权

的优越性时,我们假定公众有自由使用公共财产的权利。……但这种对公共所有权的遣责太以偏概全了,因为事实上大多数公共所有权并不是自由使用的" 。他们总结认为,"当不可分性和公共产品问题使界定私人权利的代价太高时,所有权的一些其它形式则可能更有效率。另外,当效率不是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时,与私人所有权相对的其它所有权有可能是适当的" 。

事实上,只要对拥有公有产权的公共物品的使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它们的使用仍然是可以非常有效率的。例如美国国家公园的例子。

此外,对于公有企业不一定需要进行产权安排方面的变动,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也可使其达到较高的效率,植草益总结认为至少有这样一些方法可给予企业竞争刺激,以激励其提高内部效率:①特许投标制度;②区域竞争;③社会契约制度、成本调整契约;④给予价格上限管制。

3、政府生产私人产品的条件

政府能否生产私人产品,我们说人们不能绝对地否定政府在私人产品生产中的作用,政府在两个目的的支配下,不尽应该而且必须生产私人产品,一个目的是为了限制该产品的使用量,使稀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表明需要对某些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私人部门有可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略夺式地使用稀缺资源,造成部分资源枯竭。一个是为了打破垄断,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政府应该介入到私人产品的生产中来。政府只要是出于这两个目的是可以生产私人产品的。

从总体来说政府生产私人产品,需要解决委托代理的利益机制与委托代理的成本问题,如果能将这两个问题解决好,政府生产私人产品的绩效或许会更高一些,原因在于现代社会运用政府作用已必不可少了,经济活动中尤其如此。而政府利用政府的成本应该是最低的。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必须从私人产品生产中退出,专一于公共产品生产,这样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一部分特大型企业由私人经营的成本己经非常之高,尤其在跨国经营中有国家集中运用政权力量和各种信息,比起一家一户的企业经营成本或许要小的多。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理顺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随着企业股份化的改造,是否仍维持中央国有企业改造后的国有股权归中央政府控制(包括监督和红利的提取),是否将地方国有企业改造的股权归地方政府控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怎样分配国有股权?可否将全部国有股权归中央控制,只通过规范的分税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分配,并使之与其事权对等?如果这样可以的话,中央政府怎样对如此分散和巨大的国有股权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其保值和增值?

要解决这些具有根本问题的出路首先在于改变政府的作用主体和作用方式,同时也要妥善处理国有股权的归属和管理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源于政府直接控制和作用于企业,政企分开的改革在国有企业与政府对企业的所有关系未妥善处理之前无法彻底解决,但产权关系的明晰和企业的股份化改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政府可以将其作用主体--企业转向市场,即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政府与企业的直接关系只是税收关系,政府通过直接干预市场来实现其经济目标,其干预手段主要是金融、财政及产业政策等。

这样,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只剩下产权关系,即拥有企业的股份。政府对企业的作用方式随之也由过去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它对其拥有股份的企业的作用只能通过董事会来实现,而不能通过行政命令进行直接干预。当然,除了合法经营和照章纳税外,企业不再与政府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企业的一部分归国家所有,那么它们只需按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决议向政府上交红利。

图 2-5

如图2-5所示。这样做的好处是:

(1)政府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

(2)各类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平等,减少了不公平竞争。

(3)解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间的三角制约关系,从而减少了由企业造成的各级政府间的矛盾。

(4)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政府行为,因为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以市场行为进行,某些企业若再想利用政府行为干预别的企业将会受到抵制。

首先,要防止的问题是政府利用其政府行为保护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股份占主导地位企业的利益。但在改革后,这一问题将会受到以下两方面的制约:一是随着企业股份化的改造,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会日趋完善,从而可抑制不当的政府行为;二是由于大量的企业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它们会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因而会监督有关政府行为的合理性。其次是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持有国有股份,它们会不会在分别保护其股份利益时产生新的冲突?可能性自然是存在的,但我们可用下述改革思路消除这种冲突。

本章小节

本章是全课程的理论基础,或者说是基本原理,指出了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搞好公共产品的生产。政府搞公共产品的生产意味着资本主义政府"职能转变"了,从"守夜人"兼有"活动人"的角色了。这都是因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失灵资本主义从经济到制度也就具有混合性了。

但政府生产公共产品也存在着一种低效率的问题。

公共经济学在线作业1

公共经济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1-28 10:23:30 一、单选题 1. (5分)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 A.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B.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 C. 非均衡增长模型 ? D.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2. (5分)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履行( )强。 ?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 B. 保证社会安定 ?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 D. 资源配置的职能 纠错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3. (5分)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基本形式是()。 ? A. 比例税率 ? B. 累进税率 ? C. 定额税 ? D. 累退税率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关税在性质上属于( )。 ? A. 所得税 ? B. 财产税 ? C. 行为税 ? D. 流转税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答案D 解析5. (5分)只以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确定公共收支计划指标,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的预算编制方法是()。 ? A. 单式预算 ? B. 复式预算 ? C. 零基预算 ? D. 增量预算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6. (5分)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 A.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B.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 C.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 D. 非均衡增长模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 2.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 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社会边际效益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3.市场失灵的表现 ?微观经济缺乏效率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 ?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 ?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 ?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第二章 1.外部效应 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简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2.正、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 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例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纸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企业造成损害。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 假定造纸行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在一点相交,这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D 代表着购买者可从纸张的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也就是纸张的社会边际效益,即D=MSB。供给曲线S代表着企业为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的纸张所付出的边际成本。但是,这条曲线所代表的边际成本仅是私人边际成本,即S=MPC,而未将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纸张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在内,也就是未计入外部边际成本MEC,社会边际成本MSC=MPC+MEC。因此,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不加干预的纸张市场的均衡在MPC=MSB点实现,这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不是最佳的,因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应是MSC=MSB。有效的均衡应当在包括了私人边际成本和外部边际成本在内的社会边际成本恰好同社会边际效益相等这一点实现,即MSC=MPC+MEC=MSB。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状态。 正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例如,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就是带来正的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接种疫苗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一点。需求曲线D所反映的仅是消费者自身可从接种疫苗中获得的边际效益。消费者的决策所依据的仅仅是私人边际效益,而未包括外部边际效益。这样一来,在D与代表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供给曲线S(为简化起见,这一例子假设提供疫苗接种的私人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相交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上,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效益超过了私人边际效益,依据私人边际效益做出的产量决策是不具有效率的。社会边际效益(MSB)可通过将私人边际效益(MPB)同外部边际效益(MEB)相加而求出。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益,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 3.正、负外部效应政府解决办法及其具体内容 矫正性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其操作办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所以,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矫正性税收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增加物品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物品的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将部分收入从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物品生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或企业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服务的个人或企业;将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损失减少至可以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天灾人祸酿惨祸 ——论析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及公共产品中的寻设租现象 邱晔30805551 【案情描述】 安徽省某县位于黄河故道两岸,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优越性,适宜水果的生长和种植,本地种植的水果具有色泽鲜艳、含糖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了全国著名的水果大县。该县从1983年开始种植黄桃,至今已种植8万亩,其中大果面积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万亩,J村是全国著名的黄白桃生产基地,现有黄白桃1000余亩,是全国四大黄白桃生产基地之一。该村生产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具有不浑汤、不烂、不软、色泽鲜亮等优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黄桃产量很高,按盛果期中等产量,每亩50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回报极为可观。 相对于其他果树而言,桃树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投资少、见效快、前期产量高等优点。但桃树对水分较为敏感,表现为耐旱怕涝。如果桃树积水时间过长,则土壤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树势衰弱,果实停止发育,严重时会出现死树现象,必须及时将水排走。J 村由于靠近黄河故道,因此排水问题对于该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9年夏天,由于降水比较集中,该县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洪

涝灾害。许多果树因水排不出去而被淹死。J村在洪涝灾害中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农民的桃树被淹死。但由于排水不是一家一户单独凭借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并且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去做,都不愿意互相帮助,无法做到团结抗灾。因此,就需要政府派遣有关部门与技术人员帮助排水。但是,却出现了向农户收费排水的现象,而且是谁先交费谁先排水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户排水不及时,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情论析】 一、公共产品非排他性的体现: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任何人也不能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我国乡村虽然有着团结互助的传统,但国人“搭便车”的心态由来已久。在既定条件下,如果某种行为规范与“搭便车”策略相比总无法占优,除非通过某种方式对于这种行为规范予以激励或对违背这种行为规范予以惩罚,这种行为规范在长期发展就将被淘汰。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的利益诉求面前,道德说教变得苍白无力。公益心较强的人们付出很多,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感激和尊敬,却被视为“傻子”、“精神不正常”,结果“好心没有好报”,从而成为“搭便车”行为的最终受害者。

公共经济学-重庆大学网络教育(2020第1次作业)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公共经济学 2020年秋季学期课程作业公共经济学第1次 一、单项选择题 (共20 题、共40 分) 1. 拥挤的公共物品是具有()性的混合公共物品。A A、排他和非竞争 B、非排他和竞争 C、竞争和排他 D、非竞争和非排他 2. 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B A、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B、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C、安排社会保险支出 D、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 3. 公共经济具有的特征()。D A、无实体形态 B、垄断性 C、具有地域限制 D、以上均对 4.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每新增一个消费者的()等于零。B A、社会成本 B、边际成本 C、社会效益 D、边际收益 5. 关于社会边际效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指增加一定量的物品或服务所能获得的效益增加数量 B、会随着物品或服务消费量增加而增加 C、会随着物品或服务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 D、可以用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时人们愿意付出的最低货币量来表示6. 政府促进经济稳定的最重要的财政手段是()。D A、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B、货币政策 C、实行财政联邦制 D、财政政策 7.

政府预算一般由财政部门或()编制。C A、议会 B、私人部门 C、专设机构 D、行政院 8. 对于拥挤性公共物品收取使用费,主要目的是为了()。A A、提高使用效率 B、补偿建设成本 C、获得一定收益 D、增加财政收入 9. 按照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早期,政府应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B A、社会救济 B、社会基础设施 C、社会治安 D、社会福利 10. 某地区从2000年到2010年经济增长实现环比年增长率15%的水平,其基尼系数由0.3提高到了0.7,请你在以下答案中选择出你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D A、资源得到了较充分利用,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 B、资源利用不足,社会财富分配更不公平 C、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D、社会财富分配高度不平均 11. 下列的哪种税收会助长社会的高消费倾向()。C A、收入税 B、消费税 C、财产税 D、人头税 12. 在代议民主制度下,从规制机构的产生到该机构成员的组成和任命,各()几乎在每个环节都能施加影响。B A、社会团体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居民个人 13. 政府预算应该遵循的原则中,不包括()。C A、完整性 B、可靠性 C、保密性 D、年度性 14.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一、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及研究对象 研究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作用、公共干预(主要是政府);微观、宏观经济学中有关政府职能作用的理论延伸、深化、具体化;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的运作 二、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 A、效率原则:市场机制 B、公平原则:社会价值判断 C、稳定原则,经济的正常运行(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三、帕累托效率:如果某个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一个人的福利不可能再变得更好,除非使其他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变得更坏时,社会福利就不再有改善的可能,这就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不使B福利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A的福利,这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成因 MSC≠MPB;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垄断和寡头的出现;信息不对称考虑与经济效率无关的事项 五、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是资源配置职能。A、地区间的配置:我国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资源配置B、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C、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公共部门产出的机会成本,是牺牲了的私有部门产出D、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置。方式:财政支出、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手段:A、财政措施:公共支出,财政补贴,政府购买B、非财政支出:金融措施,法令法规。二是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平等与激励,政策手段: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三是经济稳定的职能。政府稳定经济的政策措施: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预算的杠杆作用(2)预算的内在反应2. 货币控制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4、道义上的劝告。 第二章外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先讲概念,然后是影响,最后是解决) 外部效应就是指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正的外部性,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在外部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使得私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与社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发生偏离,由于决定企业或居民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私人边际成本,而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所以,当企业或居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外部效应带给其他企业或居民的效益和成本时,其所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发生错误。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31428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的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的12.4%。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的指标,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但是,好的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的公共养老金体系,但是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险极其昂贵。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的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的养老金。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的社会财政和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是美国,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老年社会的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的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将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

MPA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MPA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式的改革——以各国教育为例 [案例正文] [案例A] 国际视野下政府提供教育公共物品的方式 (一)美国的合同学校与特许学校 美国的私营机构管理公立学校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当地的学校委员会直接与一个教育管理组织签订合同,由其去管理一所公立学校。这称为合同学校。第二种形式是非直接的合同形式,教育管理组织作为学校特许经营实体管理特许学校。 尽管合同学校是由私人管理的,但是学校所有权和投资仍旧属于公共部门。学生进入这类学校不需要支付费用。私营机构通常被引导进去学区内一个最薄弱的学校。私营机构的学校管理或者按照“管理合同”模式,或者按照“操作合同”模式经营学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教学和工作人员的聘请权在当地的学校委员会,并接受教师协会合同管理;后者由私人经营者聘请,待遇和条件都有别于教师协会合同的规定。 (二)菲律宾教育服务合同 菲律宾的教育服务合同计划,是政府“资助私立教育学生

和教师”计划一系列项目之一。教育服务合同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试验项目开始,80年代后期就作为一项永久项目固定下来。教育服务合同是政府与私立学校签订合同,为那些公立高中不足地方的学生提供入学机会。每个学生付给私立学校的费用不能超过在公立高中的费用,达到4000菲律宾元。 “资助私立教育学生和教师”计划的资助一般限定于收取低额学费的学校的学生身上,也优先资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资助私立教育学生和教师”计划是由私立教育资助基金会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管理。该国教育部最近对参与教育服务合同项目的学校进行了资质认证,目的是强调要关注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 2005-2006年,有383000名学校在1800个该项目的私立学校上学,他们获得了教育服务合同计划的补助金。1986-1987年,受资助的学生是4300名,参与学校仅158所。2002-2003年,教育服务合同项目资助了私立高中22%的学生(占全部私立学校学生数的13%)。2005-2006年的教育服务合同预算是150亿菲律宾元,差不多是2003-2004年69亿元的两倍。 (三)英国的地方教育当局职能让渡合同 在英国,当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政绩被英国教育标准办公 室的报告评估为不良时,让渡教育合同可能就会产生。在2002 年4月合同让渡法案(2002年)(可以合同让渡的功能有103项)和合同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从而使私人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得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得12、4%.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得指标,但就是,比起其她发达国家,美国得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得加剧,慢性疾病、保险与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得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但就是,好得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得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得公共养老金体系,但就是与欧洲与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得医疗保险极其昂贵。老年人口得医疗保健费用得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得美国社会造成极大得负担.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得养老金。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就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得社会财政与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就是美国,人口老龄化就是21世纪得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就是新世纪人类发展得主要特征。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就是进入老年社会得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就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就是由于较高得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与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得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就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得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得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得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得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得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得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得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得速度也越快.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得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与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得发展,领取退休金与养老金得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得支出将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得费用份额大幅度增加,势必限制社会扩大再生产,影响生产部门得资本投资与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 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1999年以来,绍兴市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通过清淤、砌坎、布绿、造路、设街,使环城河旧貌换新颜。 在环城河整治中,绍兴市政府不是就河论河,而是把整条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在城北建设了一个袍江开发区,把沿河的300多家工厂和3000多户居民都搬迁到了开发区。腾出的河边土地价格因环境改善而飙升,政府通过出租、出售商铺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12亿元的总投资中,市政府只投资了5000多万元。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被认为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成功先例。是这样吗?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否与土地公有和财政体制有关? 2.地方政府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 某省已经连续几年评选纳税状元活动,省长亲自颁奖。1997年评出1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100万元;1998年评出2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200万元;1999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300万元;2000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500万元;2001年评出51名,纳税起始金额仍为500万元,但有24户纳税超过1000万元。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重奖表明了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的重视、厚爱和支持,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对于纳税大户的奖励会更多。重奖纳税大户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如果奖励标准过高,企业会不会缴“过头税”? 3.我国行政成本为何偏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要花费1.25美元。中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有人在乡镇财政调查时发现,许多乡镇领导甚至没有行政成本和运行效益之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账。1999年全国地方行政管理费中公务员人均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和会议费之和为2968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58%。2002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某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向市场时,有关职能部门为此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改革费用。有人建议将“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你认为怎样? 4.献礼工程为何成了“献丑大道”? 2003年10月,常熟投资5亿元的新世纪大道通车了。该大道作为昆常公路的一部分,是向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世纪大道全长7.11公里,是常熟路幅最宽的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总宽达到80米,绿化率超过40%。工程从2001年12月开工,原计划在2003年12月竣工,后来调整到国庆节以前竣工通车。然而,就是这个献礼工程,开通不到1年就“暗伤”迸发,路基沉降,小一点的有3-4厘米,最大的达10多厘米;两侧行道树大量死亡,特别是直径达15厘米到45厘米的银杏,不少根部腐烂,散布在人行道和水塘边。不少地方的树枯死约1/3,个别地段超过一半以上。请思考:政绩工程失败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2014年9月份考试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2014年9月份考试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9.99999分,共 25 小题,每小题 2.8 分) 1. 公共经济具有的特征()。 A. 无实体形态 B. 垄断性 C. 具有地域限制 D. 以上均对 2. 现代市场经济就其运行状况或调节方式而言,经济运作模式是()。 A. 完全市场 B. 完全政府计划 C. 市场加政府的混合 D. 以上皆非 3. 完全市场经济体现的是()理性行为。 A. 个人 B. 集体 C. 公共 D. 个人与集体 4. 某地区从2000年到2010年经济增长实现环比年增长率15%的水平,其基尼系数由0.3提高到了0.7,请你在以下答案中选择出你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 A. 资源得到了较充分利用,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 B. 资源利用不足,社会财富分配更不公平 C. 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D. 社会财富分配高度不平均 5. 边际税率是指()。 A. 全部应征税额除以课税对象数额的值 B. 单位商品缴纳税收数额占商品价格的比例 C. 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增量所占的比例 D. 一国税收总额占 GDP 总额的比例 6. 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市场条件下才能出现。 A. 完全竞争 B. 不完全竞争 C. 垄断 D. 计划经济 7.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 A. 边际商品的价值高于以前购买的单位价格 B. 随着更多商品的买入,边际效用递增 C. 边际商品的价值低于以前购买的单位价格 D. 随着买进商品越来越多,支付意愿越来越高 8.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的是()的反应。 A. 消费对价格变化 B. 收入对消费变化 C. 价格对消费变化 D. 消费对收入变化 9. 当一个寡头个别地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水平时,他生产的产量是()。 A. 大于垄断生产的水平,而小于竞争市场生产的水平 B. 小于垄断生产的水平,而大于竞争市场生产的水平 C. 大于垄断或竞争市场生产的水平 D. 小于垄断或竞争市场生产的水平 10. 公地悲剧是一个寓言,它说明了()。 A. 公共物品生产不足 B. 私人物品生产不足 C. 共有产权资源被过度消费 D. 自然垄断过度生产物品11. 如果人们变得更加关注他们食谱中的饱和脂肪,牛肉需求会左移,牛肉销售量也减少。这种变化是()。 A. 沿着牛肉需求曲线的移动 B. 牛肉供给曲线移动 C. 沿着牛肉供给曲线的移动 D. 以上都不对 12. 假设一辆新自行车的价格是300美元。买者张三对它的评价为400美元,卖者李四生产一辆新自行车的成本是200美元。如果张三购买一辆新自行车,总剩余值是()。 A. 100美元 B. 200美元 C. 300美元 D. 400美元13. 如果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可以说这种物品是()。 A. 公共产品 B. 共有资源 C. 竞争性的 D. 排他性的 14. 下列属于商品税的是()。 A. 消费税 B. 所得税 C. 遗产税 D. 车船使用税 15. 在政府所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中,财政政策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影响总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功能主要有()。 A. 相机决策

公共经济学第二次作业

作业名称:公共经济学第二次作业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2015-11-28 10:48:23 至 2015-11-28 11:59:17 学员姓名:14090111883 学员成绩:93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92.71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8 内容: 国家投资公司作为财政投资方之一与其他投资主体一起,共同参与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这种财政投资形式是 A、政府无偿拨款方式 B、有偿贷款方式 C、财政补贴 D、股份投资方式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2.08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8 内容: 目前世界上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中,()采用了社会

保障税的方式。 A、大部分 B、只有小部分 C、很少 D、全部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2.08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8 内容: 公债市场中的市场工具包括基本工具和派生工具,其中基本工具是指 A、公债券本身 B、公债回购 C、公债期货 D、公债期权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2.08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8

财税学界认为,把课税原则明确化、系统花的第一人是 A、瓦格纳 B、威廉·配第 C、亚当·斯密 D、萨伊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2.08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8 内容: 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2.08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8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

2013年4月考试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2013年4月考试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当“裁判员”身份的政府来执行二次分配,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调整的主要措施是()。 A. 财政政策 B. 货币政策 C. 人口政策 D. 教育政策 2. 自由的市场经济自然会带来收入分配和财富持有的()。 A. 更加公平 B. 更加平均 C. 不公平 D. 无影响 3. 公共经济具有的特征()。 A. 无实体形态 B. 垄断性 C. 具有地域限制 D. 以上均对 4. 现代市场经济就其运行状况或调节方式而言,经济运作模式是()。 A. 完全市场 B. 完全政府计划 C. 市场加政府的混合 D. 以上皆非 5. 边际税率是指()。 A. 全部应征税额除以课税对象数额的值 B. 单位商品缴纳税收数额占商品价格的比例 C. 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增量所占的比例 D. 一国税收总额占 GDP 总额的比例 6. 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市场条件下才能出现。 A. 完全竞争 B. 不完全竞争 C. 垄断 D. 计划经济 7.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 A. 边际商品的价值高于以前购买的单位价格 B. 随着更多商品的买入,边际效用递增 C. 边际商品的价值低于以前购买的单位价格 D. 随着买进商品越来越多,支付意愿越来越高 8.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的是()的反应。 A. 消费对价格变化 B. 收入对消费变化 C. 价格对消费变化 D. 消费对收入变化 9. 当一个寡头个别地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水平时,他生产的产量是()。 A. 大于垄断生产的水平,而小于竞争市场生产的水平 B. 小于垄断生产的水平,而大于竞争市场生产的水平 C. 大于垄断或竞争市场生产的水平 D. 小于垄断或竞争市场生产的水平 10. 公地悲剧是一个寓言,它说明了()。 A. 公共物品生产不足 B. 私人物品生产不足 C. 共有产权资源被过度消费 D. 自然垄断过度生产物品11. 假设一辆新自行车的价格是300美元。买者张三对它的评价为400美元,卖者李四生产一辆新自行车的成本是200美元。如果张三购买一辆新自行车,总剩余值是()。 A. 100美元 B. 200美元 C. 300美元 D. 400美元12. 如果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可以说这种物品是()。 A. 公共产品 B. 共有资源 C. 竞争性的 D. 排他性的 13. 在政府所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中,财政政策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影响总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功能主要有()。 A. 相机决策功能 B. 自动稳定器功能 C. 自动平衡器功能 D. 振兴经济功能 14. 如果政府管制者把一个自然垄断企业分解为许多个小企业,那么生产成本将()。 A. 上升 B. 下降 C. 保持不变 D.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取决于供给曲线的弹性大小 15.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竞争性市场相比,价格(),产量 ()。 A. 较高,较低 B. 较低,较高 C. 较低,较低 D. 较高,较高16. 下列不是共有产权资源问题产生原因的是()。 A. 资源产权界定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又是政治学几个分支之中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政治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公共经济学就是一门经济学角度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一门学科。 二、公共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要弄清楚政府是什么;第二,要研究政府应该做什么,要履行哪些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如调节社会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做出生产决策”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以事实依据和调查材料为基础,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来解释事物现象的本事和内在运行规律。也就是说,会带事物现象本身“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法的核心。用事实说明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What is) 规范研究法: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四、公共经济学学科定位 1、与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看来,最基本的单个经济单位是居民和企业,前者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后者是经济中的生产者,每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化。 2、与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正式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并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政府行为进行了更广泛研究,细致考察了政府经济行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后果。 3、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把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效用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最大化等基本概论作为自己评价政府经济行为的出发点。 4、与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中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通过商品价格作为中介发挥作用。

《公共经济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4年08月24日20点29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9月11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IS—LM曲线不涉及以下哪个经济学概念: ( D ) A.有效需求 B.商品市场 C.货币市场 D.外汇市场 2.受益多者比收益少者应该承担更高的税负,体现了税收的哪项原则: ( B ) A.能力公平 B.受益公平 C.过程公平 D.结果公平 3.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应该采取以下哪项政策: ( C ) A.降低利率 B.减少政府支出 C.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D.减少税收 4.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应该采取以下哪项政策: ( B ) A.提高利率 B.扩大政府支出 C.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D.增加税收 5.因为财政扩张而导致的利率上升,进而削弱总需求水平的效应是: ( D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财富效应 D.挤出效应 6.直接税是()的征税。 ( B ) A.对人的课税

B.对物的课税 C.对财产的课税 D.对行为的课税 7.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不包括: ( A ) A.税收政策 B.利率政策 C.法定准备金政策 D.公开市场业务 8.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相应的税收乘数为: ( B ) A.-5 B.-4 C.4 D.5 9.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相应的政府购买乘数为: ( C ) A.-5 B.-4 C.4 D.5 10.财政政策手段不包括: ( C ) A.税收政策 B.政府购买 C.汇率政策 D.转移支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对财产课税的是: ( ABD ) A.财产税 B.继承税 C.所得税 D.遗产税 2.按税收的归属权可以将税收分为: ( ABC ) A.中央税 B.地方税 C.共享税 D.增值税 3.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包括: ( ABCD ) A.税种的性质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 如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我国政府的机构改革 案例题目:如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我国政府的机构改革 案例来源:中新网2009年1月9日电香港《大公报》 案例内容: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已经到了极限。一个县十七名副县长,有之;一个乡镇机关四五百人,有之;一个镇正副镇长五十多人,有之。公共财政呢,已演变为“吃饭型”的财政,老百姓怎堪其负? 但这么多年,我们并未停止政府机构精简,何以在每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吃皇粮的反倒越来越多,机构也是越简越繁?原因就在于政府机构编制立法滞后,缺乏刚性的制度约束,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局。今天削减机构,明天增设机构;今天精简裁员,明天又放进一大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为腐败留下了缺口。 在这种制度格局下,且不说分流多余人员是目前一大难题,财政奖励也未必能打动官员的心,即使有人为谋取个人

政绩表现一下,只怕最终也可能沦为一场秀。中央财政呢,奖金没少发,而基层政府之“肿”不见得就真的能够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所以,遏制政府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惟一的就是立法。让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成为一道没人敢踩的“红线”,才是最根本之策。(纪卓瑶) 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我国政府改革的模式取向是由原来的政治型、管理型政府模式转变为民主型、服务型政府模式。当前在我国的政治市场中,有关政策失误的因素仍然存在,科学决策和决策的有效实施还困难重重,政府干预引起的寻租活动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模式的政府行为也不可能在时间上截然分开,很容易出现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模式简单地移植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去。而我们所期望的一种更有效率的新的政府模式,必须在新确立的基本规则之下才能形成,这正如布坎南所指出的:“要改变一种游戏,或者竞赛的结果,改变参加竞赛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改变竞赛规则。”传统政府体制的根本弊端不能对于某些具体操作上的失败。 在机构改革进程中,对指导原则的理解和实行不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