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研方法概述.

中医科研方法概述.
中医科研方法概述.

中医药科研概述

一、中医的特点及开展中医科研的意义

(一)中医的特点

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成型于2500年前,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其思辨的成分远大于实验的成分。它把人放在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之中,这一复杂系统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对机体的影响,考虑多因素致病,通过中医药复方配伍,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地整体调节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中医药学重视整体的人,以整体的、动态的、辨证的观点把握健康与疾病。强调“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追求动态平衡与协调的医疗思想以及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鲜明特征。中医理论主要以东方的哲学思想与丰富的中医临床实践为其理论源泉,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引入其体系,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相对关系,功能活动的产生机制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药物性味、配伍等,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整体性、宏观性、系统性、辨证性和全息性的特征。中医学具有浩瀚的古典医籍文献信息资源等优势,同时存在缺乏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评价标准、诊疗技术手段落后、尚无系统的技术规范、临床疗效优势显示度不够等,制约中医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因此,中医药科学研究与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程序应该有所不同。中医药科学研究首先应从临床研究入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观察病例,肯定疗效,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然后再做实验研究,以阐明其原理、机制,这样比较符合实际,应该成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对名老中医的经验及中医文献的发掘、整理、提高的研究。但是中医药理论不能停留在这一水平。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进展非常迅速,人们对错综复杂的生命活动的探索,已从外表整体观察,深入到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直至基因、分子水平,来解析机体内部的精微结构和巧妙的功能,为人类认识生命科学的奥秘,指导医学实践显示出美好的前景。生命科学已成为当代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前沿,基因科学将导致医学革命。面临这种形势,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中医药的特点把这些宝贵的财富,有选择地引入中医药领域的问题。因此,在开展科研工作时一定要突出中医特色。中医特色在基础理论方面,是以阴阳五行体系为指导的脏腑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和天人相应学说为依据;在临床实践方面,是以辨证辨病论治为核心的理、法、方、药(或穴)体系为原则。所谓在临床中突出中医特色,是指不管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其思路必须是以中医理论逻辑推理为指导,其结局必须反馈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命题上来,把中医认识水平向前推进一步。

必须注意,尽管中医学内容博大精深,其整体性、统一性、复杂性确实与现代科研设计方案具有不兼容性,但总是会有部分内容可以运用现代的科研设计方案进行研究。过分强调中医药学的特殊性而拒绝采用现代科研设计方案,无疑将束缚中医学的发展。

(二)开展中医科研的意义

如果将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和取类比象等认识方法比作是构成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网络的话,来自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应该是镶嵌在这个网络上的“明珠”。开展中医临床研究的意义如下:

1.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疾病谱的变化,人类健康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许多新的防病治病的课题有待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增加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已与人类对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急剧增高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已成为卫生保健事业的迫切要求。由于中医药的优势,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无疑会进一步提高中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为满足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药日益增长的需求,为防病治病,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服务。

2.发展中医学术: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发展深受古代自然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其他许多因素。因此在形成中医药理论框架的同时,仍有其时代的

局限性,任何一门学科总是在历史和科学的前进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中医学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吸取当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科学方法,不断回答防病治病中遇到的新问题,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促进中医学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3.推动中医中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学的发展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评价、阐明和深入认识中医临床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应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建立以证候标准化、规范化为核心的新的诊疗体系,使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和实践能为国际医学界所认可,那么从“证候”角度评价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结论也必将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才有可能促进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走向世界,更广泛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4.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机体中多器官、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的相互协调,维持功能活动的动态平衡,以保持相对健康的过程。该学说揭示了人体内部的协调整合功能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的生命活动规律。中医药的辩证治疗体系是在这一学说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旨在因人因时因地对患病个体进行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以实现机体的动态平衡。开展对这一学说及治疗体系的临床研究,不仅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将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中医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中医药文献研究

中医药文献可分为古代文献、近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一般常以辛亥革命以前的文献为古代文献,以建国以来的文献为现代文献,介乎其中的为近代文献。

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概念:泛指古今一切中医药文献研究,包括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和中医药文献学术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古医籍的善本影印、标点、今译、校勘、注释、辑佚、类书丛书汇编、工具书的编纂以及中医药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等。

2.狭义概念:特指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一般指中医药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医药史文献研究、医案文献研究、学术流派文献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专题文献研究等。

中医药文献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实践性。它与一般的古代科技文献不同,不仅具有可资查阅参考的史料性价值,而且是我国数千年积累起来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文字记录,对现今的医疗实践与医药科研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二)中医药基础研究

中医药基础研究是以认识人类生命现象的本质,揭示健康和疾病防治规律为主要目标的中医药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认识事物本质,解决科技应用开发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带动性和超前性,是科技应用开发的源泉和先导。因此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将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的规范化进程,是21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揭示其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是一项原始创新的基础工作,也将为丰富和发展现代生命科学,解决人类重大疾病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原始创新的发现还不多,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但是把中医药的视野从宏观扩展到微观,病证结合,应用先进技术,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阐释了许多证候的现代病生机制和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研制了各种动物模型,取得了不少经验,对今后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是指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诊断、辨证与治疗方法等研究。中医治

疗方法除了中药内服、外用及中医外科手术以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医临床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消除或减轻疾病所造成的痛苦,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预后,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以临床疗效为目标的中医临床研究对中医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健康概念的更新,亚健康状态概念的提出,医学模式的转换,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增加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许多新的防病治病的课题有待解决。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的基本类型如下:

1.痛证结合研究:由于证只表现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要掌握疾病的发展演变规律,整体地治疗疾病,除辨证论治之外,还有必要配合辨病论治,由此也产生了病证结台研究。病证结合研究可分为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研究及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研究。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由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人们普遍认为中医诊治疾病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西医诊治疾病的优势在于辨病论治。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集中西医诊治疾病之长,与单纯中医辨证论治相比,参与了先进检查手段,可以避免误诊,可以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根治,有助于判断疾病预后,同时还可以验证中医理论,摸索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为中医研究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新思路。因而人们对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广泛开展中医辨证论治,或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采用西医诊断,继而提出该病的辨证分型规律,总结该病证的有效方药。

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的传统方式,如《内经》“疾”、”咳”、“疟”,《伤寒杂病论》“肺痈”、“水气”等均为病证结合研究的例证。《内经》、《伤寒》以后,唐、宋、明、清医家也基本遵循病证结合之路。但清末以后,由于西方医学的冲击和某些历史原因,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未得到进一步开展。1949年以后,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代表形式被正式确定下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不断深入。另一方面,针对“中医辨证即等于辨病”的说法,岳美中等老中医指出:“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不仅只是辨证论治,也强调辨病论治。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传统方法之一,中医历来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

病证结合研究可分为纵向结合与横向结合两种:①病证纵向结合研究:本着“同病异治”的原则,从病入手来研究疾病各阶段的证,研究疾病的发展演变规律,研究疾病各阶段的有效治疗药物,是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的主要形式。如“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研究”、“肺疹辨证分型及代表方剂的研究”等均属病证纵向结合研究课题;②病证横向结合研究:从证入手,本着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重在从不同疾病去摸清相同证的临床表现,从而规范证候,提出该证的有效治疗方药。病证横向结合研究重在“同中求异”,发现“相同”证在不同疾病中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求得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并有新的进展。如“肝郁证诊治规范研究”即通过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肝郁气滞证的研究,最后提出该证“四症一脉”即面部烘热、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四症和脉眩的诊断标准及治疗代表方剂。

2.病证规范研究:病证规范研究与病证结合研究有所不同。病证规范研究的重点在疾病及证候的诊断规范上,因而在“病”、“证”、“症”、“治则方药”临床研究四环节中,侧重在“病”、“证”、“症”三个方面。病证规范研究可分为疾病规范研究及证候规范研究两种。

①疾病规范研究:从病入手,着重对该病名称、概念、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分证、预后等方面做出规范。②证的规范研究:内容较多,如证概念的规范研究、辨证内容规范研究、辨证程序规范研究、辨证论治体系规范研究及证规范研究,目前临床研究最多的是证候规范。“证候”是指证的外在表现,证候规范是对某证的症状、体征等诊断依据进行确定性研究。

3.方药主治研究:这类研究从方药入手,重在研究某方、某药的主治病证。其研究重点是“病”、“证”、“治则方药”三个环节。如“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崩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等类似课题。

(四)中医证候规范与标准的研究

“证”是疾病过程中机体整体的动态、病态反应。包涵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体现。只有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正确的判断,才能施以合理的方药治疗。证候的判断是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片面性,因而证候的标准和规范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证候的实质是关键。证候实质的研究以证候的规范化为基础,只有规范了中医证候,才能进一步实现中医证候的量化。规范化是科学的特征之一。中医证候规范化包涵证候分类规范、证候名称规范和证候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中医发展的历史久远,年代的不断变迁以及对中医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文献对证候的描述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这无疑给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三者当中证候标准的规范化是证候规范化的关键。建立客观可靠的证候规范化诊断标准,才能使辨证论治有据可循,为进一步研究证候实质问题奠定基础。

(五)中药生物技术

我国传统中药资源丰富,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有11146种,但它们的蕴藏量是有限的,盲目挖掘、捕猎,不仅使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造成经常使用的400余种药材每年有20%的短缺,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人工栽培品种又面临着品质退化、农药和重金属污染以及种子带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药材品质的保证和控制。

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以工程手段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生物制品需求的技术,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例如在医药中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干扰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新药物和疫苗,在食品工业中利用发酵技术生产酶、氨基酸、维生素制品等。但是,生物技术在传统中药中的应用还十分局限,除了在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以外,基因工程刚刚起步。通过生物技术还可以在传统药材这一医药宝库中发现和生产具有新结构的有效成分。因此,加强生物技术在传统中药基础和应用中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六)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复方是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较之单味药,具有疗效好、毒性低等优点。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发展很快。据统计近二十年来已对800多个方剂进行了多方面的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客观上要求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①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②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

我国中药复方研究的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近年的研究在阐明复方功效、主治的现代科学内涵,在创制和开发新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中成药质量控制多数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药物的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

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

(七)中医工程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极为活跃,在20世纪80年代中医学领域孕育和诞生了一门多学科相关融合、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中医工程学。

中医工程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科学与工程学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基本理论、实验研究、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决策等领域进行跨学科、多途径、多手段、多方法、宏观与微观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解决中医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理论、技术与实践问题,对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医药研究指导思想

(一)中医药基础研究

中医药基础研究包括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其指导思想为:

1.推动科学创新: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形成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为应用和开发研究提供源泉,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2.密切联系临床和生产实践:中医药基础研究选题必须紧密联系临床和生产实践。研究内容应是对指导临床实践行之有效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要注重将临床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从理性高度进行持续深入地研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发现新规律、创立新学说,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3.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中医药基础研究既要积极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又要采用并大胆引进适于中医药研究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

4.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围绕国家卫生工作战略目标、以中医药临床和生产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及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同时,选择少数集中体现对现代生命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某些领域开展连续持久的攻关研究。

5.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创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畅所欲言、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

(二)中医临床研究

1.突出临床优势:研究选题必须以优势和特色为起点,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的中医临床研究机构和队伍的优势,以解决制约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组织中医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队伍,利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中医临床的关键领域组织科技攻关,争取中医学跨越式发展。

2.多学科合作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采用中医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和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病的能力,发展中医药理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3.兼顾继承和创新: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又要积极引进和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手段,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中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机制,从中发现新的现象,揭示新的规律,为人类防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理论和方法,以促进人类医学的进步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4.强调研究规范:加强中医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实验的严密性、管理的规范性、

统计分析的正确性,按照DME方法的要求进行临床科研设计,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

四、中医药研究的发展目标

(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卫生工作战略目标和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近十年来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为:

1.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

2.对以藏象、经络、气血为核心的中医生理、病理理论进行深人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

3.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探索有代表性证候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证候科学评价系统。规范和完善以四诊为主的诊查方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个体化的中医药诊疗体系。

4.初步探明部分疗效确切的中药和有代表性的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并探索其作用机制;初步建立适用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比较系统的方法技术;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初步揭示部分中药药性和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5.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疗效和综合优势为切入点,选择中医药防治具有相对优势和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在既往攻关的基础上,开展防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与评价,科学地反映中医防治重大疾病的效果。

6.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反映其特色和优势的、被医学界广泛认同并可推广应用的综合防治方案和疗效评价体系,为中医个体化整体治疗的医学模式提供科学基础,为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7.对针灸疗法调整作用的现代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建立现代的针灸治疗学奠定理论基础。

8.利用国家的信息网络,初步建立中国中医药信息网络、远程中医药教育、虚拟中医药研究机构、远程中医药诊疗、以及中医药智能化信息中心等数字化、信息化共享机构体系。

9.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多学科参与的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出一支精干的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医药基础研究队伍,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二)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目标

1.在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症的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加强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骨质疏松、痴呆、病毒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药物依赖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优势的疾病“总结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案,研制相应的新药和诊疗仪器设备,力争在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方面有所突破。

2.发挥中医药对疾病个体化整体治疗的优势,以防治重大疾病、提高临床疗效为突破口,研究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新理论、新方案、新方法,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综合能力,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3.普及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提高临床科研设计水平。初步建立中医药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体系,继续完善中医疾病和证候诊疗规范,使各科病证诊疗规范覆盖率达到或超过50%;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再评价。

4.建立中医临床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中医临床研究的国内外学术交流。

5.利用国家信息网络,初步建立起虚拟中医临床研究网络,远程中医药诊疗及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中医l临床研究、诊疗、交流的网络化。

6.以三甲医院和示范医院为基础,建设若干个能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的中医临床疗效评

价中心。

(三)标准与规范的研究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共性技术与数据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永炎院士表示,标准与规范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高思华认为,必须把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采集的数据,制定的标准、规范、方法,不仅仅要获得中医学界认可,还要获得西医学界及社会的普遍认可。据了解,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的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共性技术及数据管理规范的研究”和科技部基础平台建设项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课题正在按计划顺利实施。这两项课题包括疗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的指标和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临床研究中质量控制方法及数据管理体系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所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科研思路与方法

科研思路与方法 我们中西医临床专业,走在西医与中医的夹缝中,究竟要攀上哪座大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他们又有什么质和量的区别呢?以下就摘取的文献资料对比讨论一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

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医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明确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制度和方法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制度 为了鼓励我院医务人员积极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开发新技术,切实提高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法: 一、选题原则。 1、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选题,立题依据充分遵循中医理论体系能突出中医特色。 2、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发展中医学术力求解决中医药实践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注重选择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课题。 3、中医中药并重,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将继承和发扬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展中医基础研究。 4、注重对我院已应用多年临床疗效肯定的中医经验和中医经验方的发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 5、选题经信息中心文献检索宜切合实际,目标应明确,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法科学、先进并具有可行性。 6、经费预算合理。 二、课题申报。 1、申报条件:凡我院中医药、中西医专业技术人员或其他学科人员具有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基础者均可申报。 2、申报时间:以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肇庆市科学技术局课题申报时间为准。 3、申报程序:首先应由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填写相应的课题申报书、合同书交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院内学术委员会论证

分管院长批准择优向上推荐申报。 三、课题审批;经上级部门批准列入正式科研计划者按规定签定合同并提交相应的实施计划,未被上级各部门列入计划经院学术委员会论证符合资助条件者列入院级科研计划。 四、课题实施与管理1 列入科研计划的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主持人应向项目下达部门及所在单位负责,主持课题研究制定计划,组织相关人员实施有权决策有关课题工作的大小事务及按规定使用科研经费,并承担相应责任。3、在科研项目进行期间,如要对项目内容及进度进行调整,需先报医院科教科,经同意后向上级有关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后,待批准后方可进行。 五、有关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奖励及支持措施详见端州区华佗医院鼓励医务人员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方法。 肇庆市端州区华佗医院 二O一O年一月四日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讲义)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讲义) 第一篇概论 一、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几个转变 由学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1由学习知识(输入)型转为创造知识(输出)型 2由知识积累型转为能力掌握与提高型 能力包括:思路新颖独特,方法正确可行;逻辑(科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事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忍耐力等。 3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增长由算术均数增长型转变为几何均数增长型。 4由封闭型人才向开拓型人才的转变 开拓型人才的特点: --竞争性; --外向性(善于表达,善于交流); --经济性(市场化); --资源配置合理性; --创造性。 5由注重智商向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 由“高智商型”转变为“高智商+高情商型”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活动。 三、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选题→形成假说→定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实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总结→科研论文、报告、答辨、发表、专利、推广→奖励→下一个选题。

四、医学科学研究 1.特点: --对象特殊 --方法困难 --内容复杂 2.类型 2.1根据研究性质分 一般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2.1.1基础性研究 2.1.1.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 2.1.1.2特点:所研究的课题着重于知识的深度;特异性及针对性不明显;所需研究时间较长;研究成果短期内效益不显著;但对学科的根本性进步影响深远。 2.1.1.3细胞结构的研究,核酸性质的研究;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藏象研究;证的研究;诊法、治法研究等。 2.1.2应用性研究 2.1.2.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指解决防病治病中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2.1.2.2特点:研究的课题着重于应用的广度;特异性和针对性较强;课题研究周期较短;效益显著或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做为指导,形成新方法和产品,如新药,新仪器等。 2.1.2.3如:某种疾病诊断的研究;一种新疗法的研究;某病发病率的调查;中药栽培、炮制等,新药的研制及研究。 2.1.3开发性研究 2.1. 3.1定义: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扩大或转化,它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

科研思路与方法总复习总结提纲(新修订)

《科研思路与方法》复习提纲 注:含5%的自学内容。 ▲什么是科研。 答:科研又称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自然界未知领域中物质运动现象及其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技术的认识活动。探索与创新是科研活动的目的基本特征。 ▲科研的类型包括: 答: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 ▲中医药科研的类型包括哪些? 答:动物实验、临床试验、预防医学研究、新药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名医学术思想研究。 ▲中医药科研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对象主要是人,人是复杂的生物体,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除一般的生理活动外,还有着十分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中医科研中除了立足于人的生物学因素外,还要重视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从而使中医药的科研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什么是临床试验? 答:临床试验是指以人体(病人或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研活动,以揭示研究因素(新药、新疗法等)对人体的作用、不良反应,或探索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规律等。 ▲什么是临床研究? 答:临床研究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及其预后的规律,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的科学。 ▲什么是新药? 答: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中医药科研为什么要重视证候研究。 答:中医学"证候"的理论,贯穿于对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疗效评价的全过程。"证候"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特征性的描述以及规律性的概括。"辨证论治"

集中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病理规律和临床诊疗思想的认识,是有别于西医学诊疗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科学研究,才能够充分保持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推动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 答:选题、课题设计、课题实施、资料分析、提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医学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 答:教材P25-P27。 ▲医学科研选题的步骤有哪些? 答:选题步骤是选题的思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建立假说、确定选题4个步骤。 ▲什么是科学假说?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有哪些特征? 答:科学假说不是主观臆断,它的前提是客观事实或科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新的未知事物的推断,因此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和推测性、可验证性、动态性四个特征,其中以科学性、推测性最为重要。 ▲怎样应用类推法来建立中医科研中的假说。 答:中医学理论中取类比象的方法,就是类推的思维方法。如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就是根据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类推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具有类似的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譬如自然界里木可以疏松土地,存在着"木克土"的相互关系,就把肝脏帮助脾胃消化饮食的作用也称为"木克土并把肝比喻为木,脾胃则比喻为土。又如治疗热性病初起,病变在上焦肺卫阶段时的治则,因肺在人体上部,所以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对病变在下焦肝肾阶段的治则,则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中医学理论中许多观点、认识的形成,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所观察到的现象,运用类推的思维方法加以表述的,是中医科研课题假说的重要来源。 ▲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有哪些? 答:类推法、演绎法、对比法、归纳法。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班级:2011级骨伤二班 姓名:柯爽 学号:2011112230 问题一:你认为本课程哪个部分比较重要? 我认为本第四章—《医学科研过程》比较重要。医学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十个步骤。五个阶段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组织实施、资料处理和分析总结。十个步骤包括初始意念、文献查阅、假说形成、陈述问题、研究方案设计、实验观察、数据资料积累、数据资料处理、统计分析和提出结论。科研选题是对选题者科学敏锐性、经验与技巧的考验,也是科研工作的灵魂,科研申报和实施成败的关键。课题设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统计学知识做基础,更需要科学方法论作指导。课题实施是科研工作的具体过程,课题总结则是对所有过程的总结,关系到科研的最终形成。只有做好了上述各项,才能为科研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这部分比较重要。 问题二:找一篇论文,指出该论文存在的问题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改良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第一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第二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较大,第二组疼痛明显轻于第一组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临床可大范围推广。【关键词】进针角度;静脉穿刺;疼痛 静脉穿刺输液是临床治疗与抢救的主要途径,也是每一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环节,而且熟练的操作技术也是提高医护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通过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方式、利用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明显地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且皮肤损伤小,同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门诊静脉穿刺的女性患者,年龄为18~55(44.70±1 2.50)岁。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按心理学家威斯顿的人体触觉阈值[1]筛选患者手背皮肤感觉阈值为(11.00±2.00)mm的患者纳入实验范围,患者均系神志清醒,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者。两组患者年龄、感觉阈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系同一位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穿刺前均不介绍穿刺方法,不暗示心理准备,在穿刺完成后询问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 1.2 方法 (1)操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2],右手拇指食指前后平行方向握针柄边缘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技巧、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穿刺,即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同时中指垫入针柄下方,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45°-50°角,快速将针尖斜面刺入皮肤,中指这时从针柄下方撤出,利用拇指食指将针头调置于血管平行,缓慢由浅入深刺入血管,见回血后稍推进0.5cm即停止进针。遇到肥胖或血管特细等穿刺难度大的患者,即采用输液器内负压穿刺的方法,常规排气后关闭调节器,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取下针头套再次排气(注意排尽针梗内的空气),关闭调节器,于穿刺前返折调节器以下任一部位,待针头滴出3-4滴液体后,用右手无名指、

中医科研方法

中医科研方法学复习 绪论1、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系统性、逻辑性 科学的本质—认识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形式—知识形态2、技术:技术是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的统称。 技术的本质—改造世界;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存在形式—物质工具、技术设备等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现代科学的分类: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1)基础科学——研究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如天文学、地质学、力学等 (2)技术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其对象大部分是技术产物,即人与自然。如应用数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

学等。 )工程科学——研究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3(. 程的原则和方法。如农业工程学、冶金学、矿山工程学、水利工程学等。 5、现代技术的分类:实验技术、基本技术、产业技术三类 6、现代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1)物质科学、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加速发展。 (2)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3)数字化。 7、现代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高新技术为现代技术体系的带头技术。(2)综合性技术群的形成和应用。 (3)以软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技术的形成和应用。(4)技术创新综合化。 8、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加速发展和急剧变化;(2)高度综合化;(3)国际化; (4)科技发展中心的多极化; 9、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1)863计划: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和海洋技术八大领域。 (2)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中医科研方法类型

医学科研的类型 一、根据研究性质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般可将医学科研分为三大类型。 (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在一般学科中主要是指增加科学知识和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创造性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用目标,其成果常常对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影响,阐明一般的和广泛的真理,或者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和定律;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因此,当一项研究是为获得对自然(广义的)更充分的了解,或要获得对新的探索领域的发现,但又没有考虑近期的实用目标时,这项研究就可以称为基础研究。 1.特点:所研究的课题着重于知识的深度,未知因素多,探索性强。特异性及针对性不明显;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比较高;研究成果短期内效益不显著,但对学科的根本性进步影响深远。如细胞结构的研究、核酸性质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藏象研究、证的实质研究、诊法研究和治法研究等。 2.主要目的: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提出新发现、新学说,对已有的规律、发现、学说作系统性的补充、验证或开辟新的探索领域。它的研究结果是获得新观点和新信息。因此,基础研究不是为了改变目前的情况而提供信息,它的目的在于发展出一种模型或理论,以期识别特定环境中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它总是致力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如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研究的成果常常说明一般的和普遍的真理,常常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或定律。例如:①保持人体健康的规律,健康指标的分子基础;②人体功能与结构的研究;③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全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④人体衰老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⑤人体的生物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⑥DNA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基因结构的变化;⑦经络本质的研究。 (二)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对某一问题的探讨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方法或预测出一定问题。应用研究既具有针对一定的实际应用目标去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的性质,又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和预先确定的实际目标探讨新的方法或途径,其成果对科学领域的影响是有限的,它涉及的是特定的领域。 应用研究在一般学科中主要指为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在医学科学领域指解决防病治病中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研究。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内容多属于此类研究。 1.特点:①研究的课题着重于应用的广度;②特异性和针对性较强;③课题研究周期较短,其研究周期一般较基础研究短,成功率较高;④效益显著或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⑤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指导,形成新方法和产品(新药,新仪器等);⑥不像基础研究成果那样能说明普遍的和一般的真理。 2.主要目的: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或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提出新理论、新构思、新原理;医学应用研究的目的着重于将已有的医学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有关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治疗及预防效果的机制研究;寻找新药物、新生物制品、药代动力学研究、有效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等。 区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主要标志是目的性。应用研究既具有针对一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去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的性质,又有为达到某些特定的和预先确定的实际目标提供新的方法或途径的性质。一般来讲,通过应用研究可以把理论发展到应用的形式。 (三) 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亦称实验发展或发展性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及实验的知识,为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打印)

第一篇概论 一、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几个转变 由学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1由学习知识(输入)型转为创造知识(输出)型 2由知识积累型转为能力掌握与提高型 能力包括:思路新颖独特,方确可行;逻辑(科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事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忍耐力等。 3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增长由算术均数增长型转变为几何均数增长型。 4由封闭型人才向开拓型人才的转变 开拓型人才的特点: --竞争性;--外向性(善于表达,善于交流);--经济性(市场化); --资源配置合理性;--创造性。 5由注重智商向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 由“高智商型”转变为“高智商+高情商型”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活动。 三、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选题→形成假说→定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实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总结→科研论文、报告、答辨、发表、专利、推广→奖励→下一个选题。 四、医学科学研究 1.特点: --对象特殊--方法困难--容复杂 2.类型 2.1根据研究性质分一般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2.1.1基础性研究 2.1.1.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 2.1.1.2特点:所研究的课题着重于知识的深度;特异性及针对性不明显;所需研究时间较长;研究成果短期效益不显著;但对学科的根本性进步影响深远。

2.1.1.3细胞结构的研究,核酸性质的研究;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藏象研究;证的研究;诊法、治法研究等 2.1.2应用性研究 2.1.2.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指解决防病治病中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2.1.2.2特点:研究的课题着重于应用的广度;特异性和针对性较强;课题研究周期较短;效益显著或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做为指导,形成新方法和产品,如新药,新仪器等。 2.1.2.3如:某种疾病诊断的研究;一种新疗法的研究;某病发病率的调查;中药栽培、炮制等,新药的研制及研究。 2.1.3开发性研究 2.1. 3.1定义: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扩大或转化,它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实验知识,为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流程与方法等进行研究。 2.1. 3.2特点:推广新的应用。 2.1. 3.3举例 探索核酸本质及其结构——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基因重组,基因调控、基因移植的可能性,达到改变遗传性状的目的——应用性研究;将上述基因工程技术引入不同学科领域,如用于农业转基因农作物,植物品种改良,中药新品种的诞生,转基因动物等——开发性研究。 颜色的数值化——色度学研究——基础性研究;颜色测定的研究——应用性研究;舌色测定仪——开发性研究。 2.2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分一般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2.2.1探索性研究 2.2.1.1定义: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2.1.2特点:这种研究是在众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较少有前人的系统经验可资借鉴;需要良久的独立思考,思维活动水平较高;探索的时间也许是漫长的,而且风险较大;一旦成功可获得重大成果或突破性进展,常可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奠定基础;但亦可以一无所得而告终。 2.2.1.3举例:(最早的)细胞膜受体的研究;(当初的)胃肠道激素的研究;(目前的)人体经络实质的研究。 2.2.2发展性研究 2.2.2.1定义:深化探索性研究或其他研究的初步成绩,进一步验证、巩固、发展和扩大已有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思路与方法考试总结

填空题,10分 1、医学研究最高层的方法是(哲学层次)的方法,是医学研究各种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是 人们认识疾病和改造疾病的方法的理论,是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比较试验研究 方法)、(逻辑层次的方法)和(哲学层次的方法)构成了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2、医学研究分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 3、中医药研究也同现代医学一样是一门(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为目的的(应用科学)。 4、医学活动是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5、科学假说形成的基础(事实依据)和(科学思维)。 6、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科学与技术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判断题,20分 1、科学研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验或调查、观察取得信息, 并对其进行加工,如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2、如果设计方法出现错误,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弥补。 3、中医药的研究方法是从临床研究,然后在进行实验研究。(临床到基础,理论到实践, 宏观到微观) 4、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衡一致,也就是所谓的齐同原则。除了处理因素外。 5、科研设计的三要素是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是人和动物,而药物研究也可以使植物或矿物。 处理因素: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而给研究对象施加的各种干预措施。 实验效应:研究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相应效应或反应,也称试验效应。效应指 标的有无或强弱应通过具体的指标来反映。 名词解释:25分 1、初始意念: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科研题目,总不会是瞬间完成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 思考,甚至可以说是苦思冥想的构思过程。问题的线索都是瞬间在脑海里闪现出来的, 这种瞬间的闪念,又叫思想火花,哲学的说叫初始意念。 2、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或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 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 3、零次文献:指未经正式发表或未形成正规载体的一种文献形式。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 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 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如:书信,手稿,会议记录, 笔记等。 4、四段式:是科技论文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析与讨论。 5、科学假说:是人们从实验观察的事实出发,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抽象概括 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对所探索的问题提出初步的、推测性的、带有假定意 义的理论解释。 6、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是从自然发生的现象中获取事实资料。 7、科研设计的三要素:处理因素、研究对象、实验效应。 8、比较实验:又称对照实验,是医学科研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医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方法。

《中医临床科研方法概论》考试复习提纲及答案

《中医临床科研方法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1、何为医学科学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医学科学研究主要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揭示生命运动健康和疾病变化规律,探索有效防治疾病、促进人群健康的方法、手段和技术的实践活动。 研究范围: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研究;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研究。 2、临床医学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1)强调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结合;2)必须有严密的科研设计;3)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研究的源泉和必由之路。 3、中医临床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1)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2)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提出并且检验假说是中医临床研究的主要模式;3)以中医有关疾病预防和临床诊疗的基本理论、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4)中医药临床实践,历来重视人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4、中医临床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1)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2)发展中医学术;3)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4)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5、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的主要发展有哪几个方面? 1)临床流行病学方法;2)数理统计方法;3)实验研究方法;4)循证医学方法;5)计算机科学方法。 6、方法学在中医临床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性? 1)提高临床研究的有效性;2)提高临床研究的真实性;3)提高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 7、专题述评与文献综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专题述评是对某学术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说、评论、展望和预测,因此对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由专家或学科领头人撰写,故又称“专家述评”;文献综述是根据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需要,围绕某一学术专题,收集某时期内的有关文献资料予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性文献报道。 2)专题述评的重点在“评”,包括对专题研究状况的评价、展望、预测和建议,而“述”只是“概述”,处于次要地位,是评论的辅垫,不强调面面俱到,更不要材料罗列;文献综述则重点在“述”,因本身就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因此讲究材料详实,有检索价值。文献综述有很多种类型,大致可分为文摘性综述和分析性综述。 8、中医研究选题的种类和原则是什么? 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9、中医研究的选题程序有哪些? 形成初始意念→文献检索→建立工作假说→确定选题名称→开题报告 10、中医科研申请书(标书)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课题研究意义及立题依据;2)研究目标;3)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关键;4)年度计划及考核指标;5)现有技术基础;6)研究工作条件;7)实验动物;8)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情况;9)经费概算。

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和保障 科研设计是为即将进行的科研工作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完整、严密的研究方案,以充分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结果的可靠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科研设计的方案,对于研究的全过程起着指导的作用。 要做好一份科研设计,需要有扎实的中医专业基础理论,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积累。应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应的现代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研究工作经历。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开展以前,投入足够的精力,周密设计,反复修改研究方案很有必要。 二、中医药临床科研项目类型 1、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常见的代表性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 2、治则治法的研究传统的或创新治则、治法临床机理研究。 3、针灸等非中药疗法的临床研究针、灸、推拿按摩、火罐等 4、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妇科疾病、 肿瘤、肝纤维化、糖尿病肾病、老年期痴呆、抑郁症等临床研究。 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国家药监局将2007.10.1颁布实施的“中药、天然 药物注册分类”分为9 类。医院制剂可以开发为其中的第6类(复方)。 三、治疗性中医临床研究的前期工作要求 1、治法、处方、剂型固定

2、药物经过鉴定 3、药物安全性肯定 4、具有初步的药效学依据 5、制剂质量基本稳定、可控 6、受试者权益保障 7、提供统一的试验药品、试剂、标准、研究方案、临床观察表格等。 四、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 1、总体要求 既要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又要符合现代医学理论,采用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新药研究还要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 求。 2、设计的要素 (1)受试对象标准化 ①疾病诊断标准 制订统一的中医、西医两套疾病诊断标准 ②纳入病例标准 在符合该疾病诊断标准的基本条件上,对作为受试者的条件再加以 限 制。根据研究病种,限定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 制订统一的病情及其程度标准。

精编(医疗药品)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讲义合成加

精编(医疗药品)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讲义 合成加

中医药科研思路仍;之上;且;当下;和;可是;能够;俩;见;某公司;运营;方 法 (讲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徐宗佩博士,博导、教授、研究员

目录 第一篇概论7 一、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几个转变7 二、科学研究7 三、科学研究的方法仍;之上;且;当下;和;可是;能够;俩;见;某公司;运营;过 程7 四、医学科学研究7 1.特点:7 2.类型8 3.要求14 五、中医科研的特点14 六、中医科研的注意事项14 第二篇医学研究层次的基本方法15 一、观察法15 1.科学观察的任务15 2.科学观察的研究方法15 3.直接观察常常是科学发现的源泉15 二、实验法15 1.比较实验16 2.预初实验16 3.断决实验16 4.正式实验16 5.模型实验:16 第三篇医学科学研究选题的种类17 一、调查研究性质17 二、实验观察性质17 三、实验研究性质17 四、资料分析性质17 五、经验体会性质17 第四篇选题18 一.选题的产生仍;之上;且;当下;和;可是;能够;俩;见;某公司;运营;来源 18 1.来自自身实践的课题18 2.来自他人实践的课题18 3.来自客观要求的课题18

4.来自协作要求的课题18 5.来自上级指定的课题18 6.来自公开招标的课题18 二.选题的途径19 三.选题的方法19 1.假说形成法19 2.移植法19 3.旧题发挥法19 四.初选、筛选19 1.指导思想19 2.方法适当19 五.定题19 六.选题的注意事项20 七.研究题目的表述20 第五篇中医科研的假说21 一.假说的定义21 二.假说的性质21 三.假说的作用21 四.假说的形成21 1.孕育阶段21 2.形成阶段22 五.假说的检验22 六、假说的类型22 七、中医学中的假说23 八、确定假说的注意事项23 第六篇医学文献的检索24 一、文献检索的意义24 二、医学文献的特点24 三、医学文献基本情况24 1.级别24 2.类型24 四、医学文献检索25 1.检索工具25 2.检索方法25 3.检索步骤25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学习体会

仰望星空,埋头赶路-研究生应正确理解中医药科研 ———学习体会在进入研究生生活后不久,在《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这门课的第二节课上,老师讲解的关于中医药科研的理解的课程让我印象印象深刻,在踏入科研时能够对中医药科研有个很好的认识是十分珍贵的一课。 在进入中医药院校学习科研时,我们不免对于中医药科研带着自己片面且刻板的想法,这就在根本上限制了我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或者说接下来要做的工作的一个正确理解和思考。中医药科研之路不仅需要踏实现在的每一步更要对未来的整个科研星空满怀憧憬和畅想,让中医药科研在在科学的宇宙点亮。 1.脚下的路-中医临床科研活动的具体内容 ①中医药基础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产生新观点、新学说,在理论方面的创新能促进我国中医药水平的不断提高。②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要充分发挥出中医药对于疑难疾病、病毒性疾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疾病等的优势和特色,开发出创新点。通过研究提出新的治疗方法、方案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中药治疗疾病水平。③中药的开发研究:在研究中重点是中药的基础理论、药效的物质基础、制药的关键技术等,主要实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生产新药,促进中药逐渐向现代化发展。 2.突破发展之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性、科学性 创新能够使科学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创新就是对于自然或者理论

提出自己新的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的结论进行再次论证。 科研的科学性主要包括:内容科学性和表达科学性。内容科学性是科研内容真实、先进可行;而表达科学性是论点要正确科学,论据要真实充分,严谨周密。 对于不同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和科研型要求不同,对于中医药科研人员有下面几点要求:①要推动科学的创新,处理好创新以及继承之间的关系;②中医药的科研人员,在进行创新时候要注重临床实际,在临床实践中去捕捉新的灵感,发现规律,创立出科学性的创新学说; ③提出的科学性的创新要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中医药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临床疗效,同时也是科研的目的,只有创新具有相应的临床疗效,才能够继续进行相关研究;④在进行研究时候需要将传统的研究方法同现代研究方法有效的结合,作为中医药研究不仅需要继承传统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合理的运用现代的技术。 3.未来的路——立志之路 老师结合自身的作为学生时的经历和想法和作为导师以后的想法做了相应的对比,尽管中医药科研的路上会有荆棘,且容易迷失方向,但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需要明确目标,我们都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中医药科研所蕴含的无限潜力和巨大财富。作为一名中医药科研人员,利用中医药与时俱进对于现目前疾病和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让我深深的反思,中医科研到底有什么魅力值得他们去努力,去坚守?科研学习到底会给我什么样的成就和价值?在这种不断反思和学习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对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了更深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及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n Pharmacology of TCM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中医、中药、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设,主要介绍开展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及常用研究方法。将围绕“解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成就,介绍开展研究的思路及常用的研究方法;补益药部分还介绍衰老的基本理论,自由基与老年性疾病及中药延缓衰老的研究成就与研究方法;中药血清药理学部分介绍如何建立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及研究实例;中药药物动力学部分介绍中药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中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步骤,中药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等内容。 The course is offered to graduate students with pharmacy and medicine of TCM. The courseintroduces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n Pharmacology of TCM. It introduces research ideas and used methods about major accomplishment on Drugs for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s, Heat-clearing Drugs, Drugs for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lieving Blood Stasis and Drugs for Tonics for Deficiency Syndromes; It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caducity, research accomp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free radical, senile diseases and pharmacology of TCM. The part of seropharmacology of TCM introduces how set up research ways and examples of seropharmacology of TCM. The part of pharmacokinetics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ways of pharmacokinetics of TCM, the conception and the research step of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TCM, and research technique of metabolite of TCM, and so on..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总学时数及学分:30学时,1.5学分 理论课30学时 三、授课对象: 硕士研究生。 预修知识:基础药理学、生物化学、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构建开展中药药理研究(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基本思路的构架,使学生掌握如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方法,设计中药、中药有效成分或复方的基本药效学、药动学研究思路;解开展研究的方法;解中药药理研究的热点。通过学习培养训练学生中药药理科研思维与设计能力,为学生后继的课题研究、今后的深造奠定基础。达到硕士

中西医临床科研方法学(2018)

DME(中西医科研方法学)练习题 选择题 1、在下列研究设计方法中,按临床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排列,一般认为最强的是:C A、前瞻性队列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随机对照研究 D、横断面调查 考点:论证强度:I型(随机对照研究)> II型 > III型 > IV型 2018年考题:论证强度最弱的是:IV型(历史对照研究) 2、混杂性偏倚控制的方法,下面错误的是:C A、限制 B、配比 C、增大样本量 D、分层 3、研究设计中要估计样本量,主要是因为:B A、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二类错误 B、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一类错误 C、样本量过大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D、样本越大,可行性越差 4、研究对象分组方法设计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A A、两组研究前的基线状况一致 B、两组研究条件要一致 C、两组分组方法要一致 D、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要一致 5、分层分析可控制 C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5、用住院病人作研究对象容易发生:A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 考点:入院率偏倚属于选择偏倚 6、队列研究中最容易发生的偏倚是(B) A.混杂偏倚 B.诊断怀疑偏倚 C.失访偏倚 D.报告偏倚 E.回忆偏倚 诊断怀疑偏倚:指研究者事先知道研究对象的某些情况,以一种主观偏见或愿望在诊断过程中去探索某种结果,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倚。常发生在前瞻性队列研究。 7、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B A.OR B.RR

C.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E.总人群中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2018年考点:RR的计算 13、灵敏度是指(E) A.试验检出阴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 B.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 C.筛检阳性者中真正成为病人的可能性 D.试验检出阴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 E.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 考点:区别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概念;(1)敏感度:指确有该病的患者中诊断性试验结果为阳性的人数比例a/(a+c),即指该方法能检出所有确实患病实验对象的能力。(2)特异度:指确无该病的受试者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比例d/b+d,即指该方法能正确识别全部未患病受试者的能力。敏感度和特异度是一对比较综合的反映一个诊断试验准确性的指标,它们是固定不移的。 14、对诊断试验进行评价时,被评价的研究对象应该由这些人组成:A A、确诊的病人和确诊的非病人 B、确诊的病人和健康者 C、源人群中的一个随机样本 D、疾病人群中的一个随机样本 15、医学科研的核心内容比较全面的阐述是:B A、新的研究方法的建立 B、科研的设计、测量、评价 C、疾病数据的收集和影响因素的测量 D、疾病危险因素的测量 16、在下列科研方法类型,不属于观察性研究的是:A A、随机交叉试验 B、病例对照研究 C、病例分析 D、横断面调查 17、队列研究比较的是:C A、不同组人群发病人数的差别 B、不同组人群患病人数的差别 C、不同组人群发病率的差别 D、不同组人群患病率的差别 18、关于随机对照试验的叙述,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C A、研究所需费用较大,难度较高 B、存在伦理问题,不是所有研究都能用它加以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