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学课件整理

商业经济学课件整理
商业经济学课件整理

绪论

二、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商业经济学(又叫商学、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交换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有人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商业活动的各种经济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

(一)商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1.它是一门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一般特征。

2.它又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经济学,它是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交换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商业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关系,而且也要研究规律。

(二)商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商人、商品、运行、环境、效益

狭义的商业环境指商业运行的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2.第二个层次:研究一般商品交换、流通、市场、商业

3.第三个层次:研究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流、消费流

第1章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1节商业的起源

商业,即商品贸易行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经济部门。

一、商业产生的社会基础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

二、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

商品交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物物商品交换(w—w) 二)简单的商品流通(w—G—w)--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三)发达的商品流通(G—W—G’)--商业(以货币为媒介以商业为中介的商品交换)

三种交换形式的异同

(四)简单商品流通与发达商品流通的关系

1.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

(1)都以商品生产的存在为前提(2)都由买(G—W)和卖(W—G)两个独立的活动所构成(3)都存在着商品和货币这两个因素的对立(4)都有买者、卖者和既买又卖者三个当事人参加

2.两种流通形式的本质区别:

(1)流通形式上的区别:①买和卖次序不同(先卖后买和先买后卖)②出发点和归宿不同③换位的对象不同

(2)流通目的上的区别:①W—G—W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获得不同的使用价值②G—W—G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价值本身或货币本身③G—W—G' G'=G+△G,最终目的是为了货币的增值

(3)流通中体现的经济关系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只反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达商品流通还插进了同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人的关系

三、商业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没有商业,但并不等于说,有了商品交换就一定有商业。

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图

第2节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它的规模、结构和形式都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制,受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所限制。

四、现代商业的特点

1.现代商业的社会性(1) 商业活动过程的社会性(2) 商业活动制约因素的社会性(3) 商业活动成果的社会性

2.现代商业的复杂性(1) 管理对象的复杂性(2) 管理过程的复杂性(3) 成果的复杂性

3.现代商业的动态性和系统性(1)现代商业的动态性(2)现代商业的系统性

第2章商业的地位与作用

第1节商业的地位

(一)商业的中介地位的含义

商业的中介地位的含义,是指它在社会再生产的连续运行过程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地位,它是由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所决定的。

(二)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的矛盾决定商业中介的地位

第2节商业的职能和作用

一、概念

商业(流通产业)的职能是指商业(流通)的客观的、

内在的、本质的功能,商业的职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过程中产生的;

二、商业的职能

1.最古老、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交换职能-通过商品买卖活动实现商品的价值,转移商品的使用价值;

2.重要职能(1)时空调节职能-促进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统一,运输是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转移;储存是商品使用价值在时间上的延续;(2)信息职能-引导生产和消费(不同于手工业、农业)

3.派生职能(1)融资职能-垫支资本活动:G—W—G’(2)风险职能-流通过程存在许多风险:

4.商业基本职能与派生职能的关系

四、商业的作用

(一)商业作用的两面性

(二)商业的主要作用

1.促进、引导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满足、促进、引导消费

3.参与分配,介入分配,调解分配和实现分配

4.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5.加强沟通,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第3章商业交易方式

第1节商业交易方式的演变与分类

一、商业交易方式的概念与演变

商业交易方式,是指媒介商品交换的方式和手段,是商业主体为实现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所采取的购销形式和经营方式。

商业交易方式既属于经济范畴又属于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第2节现货交易方式、远期合同

一、现货交易方式

1.现货交易的含义:买卖双方出自对实物商品的需求与销售实物商品的目的,根据商定的支付方式与交货方式,采取即时或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实物交收的一种交易方式。

2.现货交易的特点:存在的时间最长。交易的随机性最大。覆盖范围最广。交收商品的时间最短。成交的价格信号短促。

3.现货交易的功能

现货交易是流通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的交易形式。现货交易的优势在于它保证消费者立刻得到商品使用权,能够满足消费的迫切需要。它是远期合同交易与期货交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4.现货交易的成交方式

凡属于钱货两讫方式成交的都属于现货交易。

按照价格形成方式主要有协商买卖、定价买卖和拍卖等。

协商买卖是指交易双方根据商品市场供求、交货条件等因素,通过磋商来确定成交价格,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常用。

定价买卖是指卖方按照自己确定的价格销售商品,买方没有多少讨价的余地,通常在零售商品和小批量商品买卖中使用。拍卖是指在拍卖市场上通过竟买人的出价或应价竞争,将商品售给出价最高者的特殊买卖活动。

拍卖交易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1)增价拍卖(2)减价拍卖(3)密封投标拍卖

二、远期合同交易方式

1.远期合同交易的含义:是买卖双方签定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某一时刻进行实物商品交收的一种交易方式。

4.远期合同交易的功能

(1)可以稳定供求双方之间的产销关系。(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风险。

5.远期合同交易的缺陷

(1)由于每笔远期合同贸易只代表着两个交易主体的意愿,而不是多个交易主体的意愿,因而其成交价格对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2)由于远期合同交易是一种“先物交易”,交易承诺在先,履约行为在后,即从交易达成到最终交收或交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市场会发生各种变化,因此,各种不利于履约的行为便可能发生。由此可见,远期合同交易存在着各种风险。(3)远期合同交易中的客体——远期合同缺乏流动性。

三、期货交易方式

(一)期货交易的含义:指为转移市场价格风险,而对那些大批量均质商品所采取的,通过经纪人在商品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争的形式进行期货合约的买卖形式。

(二)期货交易的特点1.交易的公开性2.合约的标准性3.履约的保障性4.买空卖空5.冲销交易

(三)期货交易的适用对象

期货交易的商品有特定的要求。表现在: 1.期货商品保存时间长2.品质可以划分,质量可以评价3.交易量大,价格波动频繁的商品4.商品拥有众多的买主和卖主

(四)期货交易的组织结构

1.期货交易所-专门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的场所。

2.期货经纪公司-是交易者与期货交易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指依法设立,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以自己的名义为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交易手续费的中介组织。

3.期货交易结算所-是设在期货交易所内,专门负责期货合约的结算,保证金的收取等期货结算业务,作为交易所内部组织的结算部门。(五)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远期合同交易的区别

1.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的区别

表现为:成交与实物交割时间的差异,付款方式的差别,买卖双方竞争方式的差别

2.期货交易与远期合同交易的区别

表现为:合约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之别,交易集中程度的差别,资金投入量的差别(期货交易只需交纳期货合约总金额的5%-18%的保证金,就可以做100%的全额交易),信用方面的差别

第3节买断交易方式和居间交易方式

一、买断交易方式

(一)经销及其特点

经销是指一家或多家商业企业为一家生产企业推销产品的经营活动。包括批发商与零售商。他们拥有商品所有权承担经营风险。

经销的特点:(1)经销方式是一种契约式销售合作方式,商贸企业按约定条件为生产企业经销商品;(2)在经销方式下,当事人既要承担履行经销协议的义务,还要承担销售合同的义务;(3)经销方式下,商贸企业取得经销权要付出一定代价;(4)经销方式能够发挥商贸企业和生产企业的优势,当事人双方的关系通常是长期、稳定、连续的。

(二)买断经营

买断经营是商业企业从生产厂商购进商品时,采用现款结算的付款方式,然后自主经营,承担有关风险,同时,要求生产厂商适当降低供货价格,保证商品质量并及时供货。

优点:(1)降低进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2)商业企业可以控制热销商品的货源(3)更好地实现产销衔接(4)消费者得到实惠。

二、居间交易方式:是接受他人委托,经营各类委托代理业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用的交易方式。

(一)居间交易方式特点1.居间性 2.服务性3.不需占用商品资本,不承担经营风险

(二)居间交易方式的种类 1.商业代理P3212.商业行纪-代购、代销、寄售3.商业经纪

第4节其他交易方式

一、信用交易方式

(一)信用交易的概念及其特点信用交易是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等方式进行商品买卖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商业信用产生的条件

商业信用产生的必要性:

1.各个生产者商品生产周期不同。

2.各个流通主体融通资金的需要(生产和流通规模的扩大和商人不可能全部采用现金支付,企业间联系的扩大也需要商业信用的发展)。

商业信用产生的可能性:

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要有比较充裕的商品资金和货币资金;企业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比较密切;权利和义务关系有比较健全的法规约束等。

(三)商业信用形式

1.赊销——先付货后付款的销售形式。

2.预付货款——先付款后付货的销售形式。一般用于部分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

3.分期付款——商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信用销售形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先付定金,然后按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付清购买商品的全部货款,商业企业收取一定的资费或附加费。

4.记账付款

5.预售

6.信用卡交易

(四)商业信用的作用

1.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加速再生产过程

2.节省货币的流通费用,提高结算效率

3.有利于宏观金融调控

4.补充银行信用的不足但也有其消极作用

二、租赁交易

1.现代租赁(Leasing)的含义及特点

租赁是指商品所有者以按期收取租金为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将其商品交给用户使用。租赁的实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零星出卖。

现代租赁是一种将金融和贸易相结合,由承租方、出租方、供货方和银行界共同参与进行的综合性经济活动。

现代租赁(Leasing)的特点第一,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租赁期内,租赁物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是相分离的,即租赁物的使用权归承租人,所有权仍归出租人,并未发生转移。第二,具有融资与融物双重功能。现代租赁采取融通租赁物使用权的方式,以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将融资与融物结合在一起,对承租人来说是筹措物资设备的一种新方式,对出租人来说则是一种金融投资的新手段。第三,是一种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形式第四,在现代租赁中,租赁物(设备或物资)的使用权仅限于工商企业,公共事业和其他事业单位,排除了个人消费用途,从而有别于传统租赁。第五,租赁期内,承租人的租金是分期支付的,但它不同于商业信用中的分期付款,出租公司对承租人提供设备等于提供长期贷款,这对于资金薄弱的企业甚为有利。第六,价值分期实现和使用价值超前使用

2.现代租赁的发展

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的现代租赁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技术设备租赁所占比重日益增大2)租赁业务趋于多样化3)租赁机构多元化

3.租赁的种类

(1)融资租赁也称为金融租赁,它是指承租人选定机器设备后,由出租人购置后再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期交付租金的一种融物与融资相结合的经济活动。

特点: 租赁期长,不可撤消,租赁期内设备维修等由承租人承担,完全付清。

形式:杠杆租赁、回租租赁。

(2)经营租赁是指出租方既为承租人提供融资便利,又提供设备的维修、保养等服务,同时还承担设备过时风险的一种短期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经济活动。

特点:租赁期短,可撤消,由出租人承担租赁期内设备维修,不完全付清。

4.租赁在商业运行中的意义(1)拓展业务范围(2)租赁为企业筹集资金开辟了另一渠道。(3)租赁可以加速商业企业的技术改造。

四、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商贸活动的总称。

2.电子商务的基本特点2.1虚拟市场2.2全球开放2.3动态更新

2.4整体关联

3.电子商务的优势P4003.1全新时空优势3.2全方位展示产品及服务的优势3.3密切用户了解的优势3.4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3.5提高交易频率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份、单一的流通渠道、单一的流通形式的僵化体制,采用了自由选购的形式,即自主采购、代理采购、联营采购等多种采购形式,食盐等少数工业消费品采取计划采购的形式。

6.生产资料商品采购的特点与运作

6.1生产资料商品采购的特点

(1)交换基本上是在生产企业之间进行,采购是生产者向生产者采购;

(2)生产企业对某一生产资料的需求弹性较小,但需求量较大,可批量成交,采购是批量采购;

(3)需求相对稳定,交易量易于规范化、系列化、通用化,由此许多大型企业采取了电子商务采购形式。

6.2生产资料采购的形式

生产资料采购的主要形式是W——G——W,即生产者将其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获得相应的采购资金,然后去购买生产者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这是生产资料采购的主要形式;生产资料采购的辅助形式是G——W——G’,即生产资料的经营企业(中间商)筹资去采购生产资料,然后将生产资料转售给生产者,从而获得相应的补偿和利润。

7.服务商品的特点与运作

服务商品是指服务劳动者用服务设施、设备,以及其它工具按消费者的要求而提供的劳务活动,在服务过程中,劳动者提供服务,消费者享受服务,生产和消费相结合进行。

7.1服务商品的特点

(1)边生产、边消费,也可以先出售,后生产。

(2)服务产品的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满意程度。消费者满意程度越高,服务产品的效用越大;反之愈小。

(3)服务产品的产生有一个准备过程和生产过程。

(4)服务产品的买卖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周而复始地进行。

(5)服务商品提供的形式包括无形商品和有形的商品两个部分:

①无形服务商品;

②实物型服务商品;

③依附型服务商品,有实物,但不独立,而是依附于消费者所提供的对象上。

二、商流业务--商品销售

1.商品销售及其重要性

商品销售,是指企业通过各种商业经营活动,实现商品由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的过程。

从静态而言,它是商业经营活动采购、运输、储存之后的最终环节。

(1)商品销售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实现(补偿和替换)、缩短流通时间

(2)商品销售决定着生产目的的实现

(3)商品销售使商业利润得到实现

2.商品销售方式

门市销售:企业设有固定的营业场所,规定一定的营业时间,顾客进店选购。有两种类型,即封闭式售货和敞开式售货。

市场销售:指各类商业企业集中在特定的交易场所开展商品销售活动。商品的交易场所形式多样,有批发市场,贸易中心;有临时性的,也有长久性的;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各类企业进场交易,自愿让渡,公平交易。

第2节物流

一、物流的含义及特征

物流是商流的对称,指涉及商品实体转移的使用价值的运动。物流有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之说。

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指涉及商品实体转移的使用价值的运动。是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以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地点差异和时间差异。

物流伴随着商品流通而产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以商流为先导

2.物流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

3.对物质技术的依赖性

4.专职的服务性在增强

5.增值性在增强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使供求双方克服时间和空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的经济活动过程。现代物流的七大功能是指:运输、储存、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

二、物流的分类与作用

(二)物流的作用

1.物流是商品流通的物质载体

2.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保证

3.物流是提高流通效益的重要环节

三、物流活动

(一)商品运输

1.商品运输及其特点

商品运输是指商品借助运输工具的载送在空间上发生位移。马克思说:“商品在空间上的流通,即实体的移动,就是商品的运输。”[1]商品运输是社会产品运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交换而发生的物理位移的运动,是商品使用价值在空间上的位移。商品运输的作用有3个方面: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0页。

商品运输的特点:

运输属生产性劳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但有其特点。

第一,运输中不改变商品的属性或形态

第二,运输中为社会提供特定劳务——货物运输劳务

第三,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具有替代性

2.商品运输的作用

2.1商品的最终所有权转移后,商品的实体必须实现其物理位移,除了某些特殊商品(如房屋外)都是如此。房屋的买卖是一种特例,即“没有商品的物理运动,商品也可以流通。”

2.2生产地和消费地在空间上存在背离,所以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通过商品运输把商品从生产地移动到消费地或送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商品的价值和转移商品的使用价值。

2.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商品运输的作用更大,并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现代物流(Logistics)。

3.商品运输的合理化

3.1含义

商品运输的合理化是指按社会客观经济要求,商品和流通特点,在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条件下,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载方式(工具),使运输距离最短,时间更快,费用更低,以满足社会对运输的需要。

3.2商品运输合理化的方式

(1)按商品的自然流向组织运输

商品的自然流向,是指按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内在的,必然的流通方向。

——由集中的生产地流向分散的消费区;

——商品由于其质量、价格、花色品种等原因,在地区之间流动。质量较高的商品流程较远,辐射空间较广;价格低的地区商品流向价格高的地区;不同花色品种商品按“偏好”方向流动;

——商品由较分散的生产地区流向有特点的消费地区。

由此,客观上要求商品运输按产销区平衡组织商品合理运输;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合理运输。

(2)开展直达直线运输

直达运输:指商业主体在组织商品运输过程中,越过中间的某些环节,把商品从产地或起运点直接运送到销地或者用户手中;直线运输:指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有多种运输路线存在时,只选择运输路线最短、费用最低的运输里程。根据几何学原理,运输路线中任何一条合理的运输路线,必须内或外园之长都小于或等于整个圆周长的一半。如图:

AC≦1/2(AB+BC+AC)(√)

AC > 1/2(AB+BC+AC)(╳)

(3)开展“四就”直拨运输

所谓“四就”直拨运输是指就工厂、就车间、就产地(田间地头)、就码头、就仓库、就车船运载方式,直接把商品运到收货地。(4)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载方式

遵循“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运输原则,对所选择的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运载工具等,就其运载里程、运输时间、运输环节、运输费用、运输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从中选择最经济、最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

(5)联运、集装箱运输、“四散”运输

联运——是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在商品运输中的运用,形式有铁水干线联运、江河湖海联运、干支联运、国际联运等。

集装箱运输——是根据商品特性和运输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器皿,采用现代化的车船等运载工具运送、集装箱具有保证商品安全,便于组织联运、运输效率高、运输手段简便等特点。据2002年9月英国出版的权威的《货运系统》杂志对世界100个港口吞吐量排名中,中国有11家港口进入集装箱港口前50强,香港仍雄居冠军地位,厦门、宁波、大连等港口首次进入前50强。

“四散”运输——指利用现代化运载工具等手段,对粮食、水泥等大宗特殊商品进行散装、散运、散卸、散存,是所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节约费用,降低损耗,减少浪费,提高运输的效率。

集装箱运输:它是进行散、杂货及特殊单元组合的大型容器性工具。

任何一种容器只要满足下述条件,就可称为集装箱:

能长期的反复使用,具有足够的强度

途中转运不用移动箱内货物,可以直接换装

可以进行快速装卸,并可从一种运输工具直接方便地换装到另一种运输工具

便于货物的装满和卸空

具有1m3(35.32ft3)以上的容积

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提高货运速度,加快运输工具及货物资金的周转;

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

简化货物包装,节约货物包装费用,减少运杂费用;

车船周转加快,装卸费减少,劳动条件改善,运输成本降低;不受气候影响,实现了定点、定期运输及装卸作业。

集装箱运输体系

(二)商品配送

1.商品配送的含义P300

是指将从供应者手中接受的多品种、大批量商品进行必要的储存保管,并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分货、配货后,将配好的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准确地送交给用户的一项物流活动。

2.商品配送的特点

2.1在整个商品运输过程中处于“二次输送”或“终端输送”的地位,是一种中转型送货,是从物流据点到用户之间的商品输送。从产地或者生产者所在地到配送中心的货物运送称为商品运输,而从配送中心到零售店或用户之间的货物输送称为商品配送;

2.2商品配送运送距离短、批量小、品种多,因而所采用的主要是汽车等短途运输工具,与一般运输相比,其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比较单一;

2.3商品配送不是单纯的运输或输送,而是送和配的有机结合,是运输与其他行为共同构成的组合体。

配送集装卸、分类、挑选、整理、包装、保管、加工、运输等一系列活动于一身,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用户的仓库、商店、车间等目的地,因此,配送具有商品物流的多功能。

3.商品配送的作用

3.1商品配送是实现流通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它使流通格局和形式改变,使原来小生产方式的流通向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发展,能够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对实现流通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3.2商品配送能够实现用户的低库存和零库存。

长期以来,我国商品物流设施不适应经济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仓库总量不足和现代化水平较差,另一方面,商品流通领域层层设库、行行设库,库存结构分散,库存总量偏高,使库存问题成为经济领域中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依靠配送中心提供准时配送,用户企业就不需要保持自己的库存或只需要保存少量的库存,从而实现了企业多年追求的“零库存”或低库存,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率。

3.3商品配送有利于实现运输的合理化。

最终消费者具有消费的分散性、需求品种的多样化、少批量的特点,造成了商品的运输批次多,批量少,送货地点分散的状况。而商品配送通过将多个用户的小批量集中起来进行发货,在货源上集零为整,扩大了运输,提高了运载工具的利用率,促进了商品流通生产力和效率的提高。

3.4配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

通过配送,可以在商品品种上加以组合,变单一为多样;在数量上加以分散,化整为零,从而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同时,在配送过程中辅以必要的流通加工,将配好的商品送交到顾客手中,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

4.配送的类别

4.1据配送组织者的不同,可以将配送分为配送中心配送、仓库配送、商店配送和生产企业配送P302

4.2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看将配送分为单品种、大批量配送,多品种、小批量配送与与成套配套配送

4.3按配送的时间和数量不同,可以将配送分为定时配送,定量配送,定时定量配送,定时、定路线配送与即时配送

4.4按配送的组织形式不同,可以将配送分为共同配送、集团配送与独立配送

5.配送的业务流程

进货——储存——分拣与配货——配送加工——配装——送货——送达

6.配送管理P307

6.1合理设置配送中心

(1)确定配送中心的数量

(2)选择配送中心位置

6.2合理地选择送货方式

两种:直送,配送

(三)商品储存

1. 商品储存的概念

储存(storing)——保护、管理、贮藏物品。

商品储存:

是指商品在一定时间按一定方式存放在适宜的场所和位置,按照一定要求,对物品进行必要的保养和维护,是商品处于流通过程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方式,是商品流通过程的必然环节。

它使商品使用价值在时间上延长,不减少其使用价值,在一定时间、一定方式的相对静止状态形成后,商品继续流通。商品储存形成的原因:生产与消费的不一致或背离

第一,商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或背离所形成的矛盾,客观上要求通过商品储存加以调节。

第二,商品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或背离,也是商品储存形成的一个重要经济条件。

第三,生产的批量与消费的零星性,也会导致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背离和空间上的背离,由此形成供求矛盾需要商品储蓄所存加以调节。

此外,国家还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预防意外事件。

2.商品储存的特殊性

与一般流通形式不同,有其特殊性。

1)商品储存在现象上表现为流通的“停滞”。

2)商品储存是一种短暂的停留。

3)商品储存表现为正常和非正常储存

3.商品储存的作用

商品储存能够保证再生产过程的完成,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得以实现。

4.商品储存的类型

4.1季节性储存——指商品流通中为了调节产销之间在时间周期上的矛盾而形成的一种商品储存。虽然它也是为了销售,但在一定时间只储存不周转,等到销售季节到来时才投放市场。季节性储存的数量一般根据生产与消费背离的时间长短、消费者的需求量、生产情况、商品的重要性、盈利状况以及企业财力来确定。

4.2在途储存——指企业已经取得或拥有对商品所有权,但尚处于待运、包装、装卸、搬运、运输过程中的商品,是为了克服生产与消费在地域空间的背离而建立的储存。商品本身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形成在途商品储存。

4.3周转储存——指在流通过程中正常形成的,为了保证商品销售连续进行所必需的,不断处于周转运行状态上的商品储存。周转储存包括经常性储存和保险储存两个方面,相应的周转储存定额是经常性储存定额和保险储存定额之和。

4.4战略储存——又称政府储备、后备储备,指国家为了防备意外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不可预料的重大事变等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储存。战略储存主要是储备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储存数量依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预测未来事变的需要所进行。

这种储存的目的是防止战争及自然灾害对国家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支持国家战略性的重要建设,贫困地区,国际援助,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供给。分税制实行后,为了有效调控市场,战略储存又分为中央政府储备和地方政府储备。

5.商品储存的合理化

5.1储存品种的合理——也称商品储存结构的合理,它是指不同商品的储存量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商品储存与市场需要总量相一致,如果一部分商品储存超过了市场需求,就会造成积压,同时也必然会有一些商品储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脱销。商品储存结构合理对商品流通能否顺利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关

系。

(1)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商品,保证的程度要高一些,储存数量相应增加;对于一般商品,则根据销售情况合理确定保证程度,以不造成商品脱销为最低限度。(2)ABC分类法定量分析

在储存商品中,把品种很小、而销售量很大的商品分作A类,对此商品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控制;将储存商品中品种多而销售额很少的商品作C类,实行一般性管理;其他商品分作B类,根据情况进行次重点管理。A、B、C三类商品在数值比率上的大致关系是:

A类商品品种占10%左右,销售额占70%;B类商品品种占20%左右,销售额占20%;C类商品品种占70%,销售额占10%左右。

5.2商品储存布局的合理

——即商品储存空间的合理,是指不同的流通环节和不同的地区合理摆布商品储存,以促进生产、有利于流通、减少不合理运输、加速商品周转为目标。空间布局的合理包括:

(1)部门之间的布局。

(2)流通环节的布局。

(3)地区空间的布局。

5.3进货批量的合理

——指商品周转储存量的合理确定,因为商品储存中绝大部分是周转储存,周转储存量由经常性储存量和保险储存量两部分组成。

(1)经常性储存量

——企业为了满足经济性销售需要所进行的商品储存。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次进货数量越多,可供销售的时间也就越长,商品储存水平越高,两次进货间隔时间也越长,但进货数量太多,就会增加储存资金占用,增加费用。而进货的数量越少,进货时间越短,储存水平也越低,又会造成进货次数太多,增加进货所需要的费用。

经济批量法——使储存费用和进货费用之和为最小值的一种方法。

Q进货经济批量;

进货总量(或称年需求量或销售量);

每次进货费用;

H单位商品保管费(库存单价╳年储存费用率);

求得经济批量后,就可计算出全年订货次数和订货间隔时间。全年订货次数=R/Q

每两次订货间隔时间(年)=Q/R

每两次订货间隔时间(天)=Q/R ╳365

(2)保险储存

——为了防止因商品需求变动造成的影响,而确保商品销售不致中断而建立的商品储存。

经济批量法的假定前提条件:需求较均衡,资源较充足,运输较方便,全年储存不受限制等条件下的一种储存方式。但实际情况下往往不是如此,当需求储存容量、时间受到限制时,就需要有一定量的保险储存。

由此可见,企业的周转储存=经常性储存量(经济批量)+保险储存5.4商品储存时间的合理

(1)商品储存时间的合理依据

商品使用价值的保值期限——商品的理化和生理性能是商品储存期限,当超过这个期限时,商品就会腐烂变质、损耗和短少,商品就会失去使用价值,不再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对象;

生产周期——一种商品生产周期愈长,要求储存这种商品的时间愈长;

商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这是由科技发展、商品的市场周期缩短、人们的消费时尚和水平变化决定的,因此,商品储存的时间的合理性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2)保本和保利点

保本点——商品的购进到销售保证不亏损的最长储存期限;

保利点——企业为了实现一定利润的目标。

第3节商业资金流和信息流

一、商业资金流

资金流是指在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产生的资金运动过程。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耗费、资金补偿与积累分配等活动。

资金流贯穿于商业经营全过程,决定着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

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以价值形式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经过商品资金形态,再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资金流。

商业资金流的特点

1.依附性

2.连续性

3.并存性

4.交替性

二、商业信息流

1. 商业信息流的概念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表征,包括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等,这是对信息的一般理解。申农给信息下的科学定义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

商业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商业信息流是指反映商流、物流历史与现实运动以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信息、情报、资料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运动过程。

2. 商业信息流的内容

(1)商流信息流

由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心理、销售量预测、价格水平、价格变动、价格结构、订货和商流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和传递构成。

(2)物流信息流

由接受订货、库存数量、采购指示、发货和物流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构成。

(3)资金信息流

由商业资金的筹集、流通、耗费、收入、增值、分配、循环等资金运动过程的信息构成。

3.商业信息的地位与作用

(1)商业信息的地位

商业活动的基本内涵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掌握和使用信息,不只是商业活动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是商业活动的形成要素之一;对于独立的商品经营者来说,商业信息对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2)商业信息的作用

1)商业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商业活动的客观依据

2)商业信息是商业企业实施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3)商业信息是企业争取市场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锐利武器4)商业信息是引导生产、指导消费的主要手段

4.商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1)商业信息的数量

1)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的科学性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都必须以详尽地占有各种内容的商业信息为基础。

2)商业信息量不足,可能导致决策的片面性甚至失误。

3)掌握商业的信息数量,同样也不是多多益善,应以满足需要为其限度。

(2)商业信息的质量

对商业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有:

1)真实性

2)时效性

3)系统性(全面性、系统性、反馈性)

第4节物流与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一、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消费者用与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取得商品的所有权,即购销过程,商业经济学称之为商流过程。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一般是在商流过程完成后,将买到的商品按运输、保管的要求包装,通过装卸、运输、储存等过程,将商品运到买者手中,这个过程即为物流过程。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的统一,商流和物流也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相互制约,既结合又分离,直至最终才相结合。

1.商流与物流的相互制约

首先,商流制约着物流,表现在:

(1)商流引起和推动着物流

(2)商流的流向和流量,制约着物流的流向和流量

(3)商流顺畅与合理程度,制约着物流的顺畅与合理程度

其次,物流也制约着商流,表现在:

(1)物流是完成商流的物质基础

(2)物流的主体因素(物的自身性质),制约着商流的方向(3)物流的客体因素(设施条件),制约着商流的区域和规模2. 商流与物流的结合和分离

(1)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在一起

(2)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1)结算程序引起的分离

2)由购销方式引起的分离

3)期货市场的形成引起的分离

(3)商流与物流分离的原因和实际意义

1)商流与物流引起的分离是流通部门内部分工的结果

2)两者的分离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3)两者分离后使商品交易的批量增加,促进了交易行为的规范化,使整个社会商品流通的可控性加强了。

二、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关系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还有流通信息活动,包括商流信息和物流信息。

如市场行情、物流供求、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信息的生产、加工、传递。

伴随商品流通过程,资金流是信用证、汇票、现金,通过银行,在各个交易方之间的流动。

由此,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商品流通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作用

物流解决的是商品从供应地至需要地的空间位移,及商品生产与其消费之间的时间变更,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流解决的是商品价值的实现,经过商流,商品变更了所有权;资金流解决的是商品价值的具体实现;

信息流解决的是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之间的信息传递。

上述“四流”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四流”一体化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大趋势。

四、建立物流中心,促进商流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流从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业部门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储运部门,专门从事物流工作。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下,建立物流中心有着重要意义。

1.物流中心的作用

(1) 集中储备,提高物流调节作用

(2) 有效的衔接,加快物流水平,降低成本

(3) 进行适当加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

(4) 有效地为物流系统的指挥和决策提供依据

2.物流中心的功能

可分为核心功能和一般功能, 核心功能就是配送服务;

物流中心的一般功能包括:

①订货②库存③运输④结算⑤信息

3.物流中心的网络布局

物流中心网络的概念

建立物流中心网络的原则

(1) 按经济区建立网络中心

(2) 以城市为中心组织物流

(3) 物流中心网络应在商物分离基础上形成

(4) 物流中心网络同时应是有效的情报网

第5节商业经营活动的要素

商业经营活动包括7大要素,即:商人、资金、物质技术设施、信息、管理、商品、顾客。

(一)商人——商业活动中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要素

商人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组织、阶层或阶级,包括商业企业法人、商业自然人、商业从业人员。商人是在商业活动中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要素。

1.商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

从纵向看,有古代商人、现代商人、当代商人等;

从横向看,有中国商人、外国商人。

2.商业人员的作用与特征

商业人员的作用

商业基本职能要通过商业人员的活动才能实现;

商业目的(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的实现,商业人员起决定作用;

实现工农业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通过商品时空位置的变化或物质形态的变化,增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使之实现。

商业人员的特征

具有主观能动性(与其它经济资源不同,商业人员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的生命力)——通过满足需求和思想教育,调动商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可行途径。

3.商业人员的数量及其配置

商业产业只有拥有必要数量的人力资源,才能顺利完成组织商品流通的任务,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1商业人员的数量存在增长趋势

(1) 社会生产的发展

商品量的增加

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第一、二产业富裕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求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家务劳动社会化要求商业提供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的多样化的商品并扩大服务范围

(3) 商业劳动特点的使然

一是服务性劳动(分散需以中小型为主,又增加自动化、现代化难度)

二是商业劳动中包含着相当数量没有直接成果的劳动(4) 人口的增长

商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减少商业人员数量的因素(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机械化自动化,但影响力比前者要小得多)——显示出是一种增加趋势。

3.2商业人员数量的合理配置

(1) 全社会商业人员的合理配置

以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必要量为限

(2) 商业人员在商业内部的合理配置

在不同地区的合理配置

在不同行业的合理配置

在不同流通环节的合理配置

(3) 商业人员配置方式的转变

政府计划配置方式

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配置

市场机制对商业人员资源配置的基础配置作用(工资引导下自由流动)

国家间接调控(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避免因市场信息失误而盲目流动)

4.商业人员的质量

商业人员的质量指人的素质。商业人员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4.1提高商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1) 商业人员素质的的重要性是由商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

需要处理的关系复杂——商场即战场、高度的竞争性和风险性——对象不只是商品,还有需求、性格各异的顾客。(2) 现代商业的发展对商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管理思想、经营组织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经营手段的现代化

(3)商业人员的素质越来越成为发展商业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主张: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4.2 商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1) 思想政治素质(2) 文化科学素质

(3) 业务技术素质(4) 身体素质

对商业企业家还有更高的要求

4.3 提高商业人员素质的措施

(1)更新观念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3)要大力发展商业教育

(4)切实关心商业人员的健康

(二)资金——商业活动的“润滑剂”和“血液”

商业资金,它是商业经营活动的前提,没有商业资金,商业经营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商业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独立商人和拥有相当数量的商业资金,它是商人从事交易活动的货币支付手段。

商业资金≠商业资本金,这是因为商业资本金是指在创办商业企业或扩展商业企业经营规模时,由投资者投入商业企业中,以保障商业企业运行最基本需要和担保债务偿还的资金,即企业的资本金,它的基本形态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实物、无形资产等其他形态的资金。

(三)商业信息——商业活动的“先导条件”

没有商业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也就没有商业的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求信息主要通过商品价格为信息载体来传递的。

(四)商业的物质技术设施——商业活动的基础

商业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通常以商业营业面积为主要代表,网上商店和电子订货系统等需要电子网络设施,物流活动需要

相应的商品储存和运输物质技术设施来支撑和启动。但在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商业的物质技术设施不仅仅以商业营业面积的大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五)商业管理——商业效益不可缺少的基础

商业经营活动离不开管理,良好的管理模式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管理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存在于商业经营过程,优良的商业管理模式本身也具有交换价值,如“燕莎管理模式”、“翠微管理模式”[1]的输出,等等。

[1] 管理模式的输出包括管理系统、管理软件、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输出。

(六)商品——商业经济活动的客体

有些商品在商业经济活动开始前就已经存在,商人通过购买使之成为商业活动的客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如许多实物商品。但有些服务商品是在商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如服务商品是在商业主体和顾客共同作用活动中产生的,服务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其生产是在得到顾客的认可后进行的。(七)顾客——商业活动的对象

商业活动与工业活动、农业活动所不同的就是商业活动面对着许多顾客,没有顾客,商业活动也就没有了对象,因此,人们有“顾客至高无上”(Customer is King)之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供应商、厂商是商人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客户,顾客是商业活动不可缺少的对象。

第6节商业竞争

一、商业竞争的涵义

商业竞争是指商业主体为获得有利的产销条件即投资、经营条件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抗衡与较量。

—“一种没有竞争的商业,这就等于有人而

没有身体,有思想而没有产生思想的脑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604页)

二、商业竞争的状态

充分竞争

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人为的垄断和有无独立

的经营者

不充分竞争

充分竞争的条件:

1.承认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利益的差别性,并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2.经营者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经营、自我约束

3.有宽松和平等的市场环境

4.有健全的市场规则,使各个竞争者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较量和角逐。

三、商业竞争的内容

(一)按商业竞争的主体分类

1.买方之间竞争

2.卖方之间的竞争

3.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

(二)按照商业竞争形式划分

1.有形竞争(即商品竞争)

2.无形竞争(即商誉竞争)(三)按照商业竞争的性质划分

1.正当竞争

2.不正当竞争

(四)按照商业竞争手段划分

1.价格竞争

是指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商品,商业主体以较其他竞争对手为低的价格出售,或采用价格补贴、馈赠物品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和用户,扩大商品销售额的一种行为。

2.非价格竞争

是指商业主体运用除变动商品价格以外的各种手段或形式展开的竞争。

(1)产品竞争

(2)服务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的竞争。包括地理位置、设施、、优质服务和资金等。这方面的竞争优势显示着企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预示着企业的优势所在。

(3)经营能力的竞争。(4)信息的竞争。

(5)销售竞争

四、商业竞争的特点和原则

(一)商业竞争的特点

1.竞争的强制性。

2.竞争的排他性—以当事者的利害关系为前提。

3.竞争的自发性—以当事人的盲目活动为基础。

4.竞争的不确定性—环境、对手、竞争手段。

5.竞争的风险性—适者生存,优者发展,逆者艰难,劣者淘汰。

6.竞争的激励性—拼搏、进取心、毅力、积极性、创造性、危机感

(二)商业竞争的准则

1.公正平等

2.独立自主

3.选择自由

4.效益优先

五、商业竞争对策

(一)商业竞争的六大观念

1.市场观念

2.效益观

3.实力观念

4.系统观念

5.法制观念

6.时间观念

(二)竞争对策的选择

1.对竞争形势和对手的分析是对策略选择的前提

2.根据企业的优势选择策略

窥探策略——机会识别和寻找未来机会

打入策略——制造机会

渗透策略——利用机会

对抗策略——掌握机会

维持和转向策略

六、商业竞争效应

(一)联合

指商业竞争的双方或多方,基于发展和获取更多利益的考虑,在不放弃所有权的前提下,以自愿、平等、互利为原则,实行经营要素的合理组合,逐步形成一种企业群体的通称。

企业联合的模式主要有六种:

1.企业集团。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规模巨大、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组织或企业群体组织。

2.企业联盟。实质是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协定构筑一种长期的合

作关系,以弥补企业资源的不足,并使企业在利用外部资源中提高竞争力。

3.企业联合体。各企业以资产和契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

企业集团的特点:

企业集团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以大企业为核心、诸多企业为外围、多层次的组织结构;

在联合的纽带上,表现为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资产联合的高级的、深层的、相对稳定的企业联合组织;

在联合体内部的管理体制上,表现为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

在联合体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上,表现为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是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度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体。

企业集团的类型

(一)

①大型生产联合公司。它是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者是由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一些企业相互联合而组成的一个庞大的企业组织。大型生产联合公司的特点是:以骨干厂为核心或以生产名优产品的企业为龙头,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企业,形成一个庞大的专业协作网;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表现为垂直的纵向关系;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雄厚的资金。

②大型综合经营联合公司。它是把不同部门中的许多企业联系在一起,并以其中实力最雄厚的大企业为核心而形成的多种企业集团。它的特点是:参加大型综合经营联合公司的成员企业,可以是生产不同类别产品的企业;成员企业既可以是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的生产性企业,也可以是贸易公司、宾馆、饭店等非生产性企业。

③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它是指金融机构与生产经营企业的联营。

(二)国外企业集团基本上由控股和被控股关系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其联系的纽带是投资。

美国企业集团和概念仅指由处于同一管理部门控制之下的若干家公司所组成的利益集团,权力核心通常是商业银行或附属。日本的企业集团主要指多数企业相互保持独立性并相互持股,在融资关系、人员派遣、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紧密关系而协调行动的企业群体。

德国的企业集团主要指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通过控股、持股控制一大批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而形成的财团;其特点是核心企业均高有董事会和权力很大的监事会,核心企业通过派遣监事、董事,以垂直控制的方式控制整个企业系统。我国存在着多种组成形式的企业集团,如产销关系或科工贸一条龙所形成的企业集团、“六统一”的企业集团、行政性关系所形成的企业集团,以及以产权关系所形成的企业集团。

1.由产供销关系形成的企业集团,指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有比较固定的供货与销货、生产与销售关系所形成的企业群体。其中,各成员企业仍然是独立的法人,在财务和经营政策

上各自独立、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产权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松散的企业集团。

2.科工贸企业集团,指由各成员企业科研、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联系而结成的企业群体。集团内的各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虽然在生产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

3.“六统一”企业集团,指在个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中,实行人财物产供销六个统一而形成的集团。其中,各成员企业丧失法人资格,只是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一个核算单位。所以,“六统一”企业集团实际上则是一个企业。

4.在以产权关系所形成的企业集团中,核心企业拥有其他成员企业50%以上的股权,处于控制地位;企业集团内的其他企业则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形成了母、子公司关系。母公司的经营决策与子公司的经营成果相互影响。母公司和子公司均是独立的法人,只是经济上已融为一体。

构建战略联盟的优势

(1)协同性,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公司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2)提高运作速度,尤其是当大公司与小公司联合时更是如此;

(3)分担风险,使公司能够把握伴有较大风险的机遇;(4)加强合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使他们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5)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可以把竞争对手限定到它的地盘上,避免双方投入大量资金展开两败俱伤的竞争;

(6)通过联盟可获得重要的市场情报,顺利地进入新市场,与新客户搞好关系,这些都有助于销售的增长;

(7)大公司以股票或R&D合约方式的投资将会给小公司注入一笔资本;

(8)由于许多联盟形式不含有稀释股权的投资,因而有助于保护股东在各公司的股东权益;

(9)组成联盟可给双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他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作出更快速地调整和适应;

(10)营销领域向纵向或横向扩大,使合作者能够进入新的市场,进入单方难以渗透的市场。

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公司经理认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联盟的控制权问题。

战略联盟与并购一样,寻找合适的伙伴是联盟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双方不匹配乃至不相容,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若这一步走得比较顺利,寻找到了合适的伙伴,随着联盟进程的发展,双方的配合将越来越有成效,还可进一步发展为兼并收购。

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

除了控制权问题和挑选合适的联盟伙伴外,以下几个方面也是构建联盟时需要全面考虑的。

(3)战略转换

有的联盟是为了克服双方固有的弱点、取长补短而建立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略环境的变换,当其中一家企业的弱点不再存在时,它的战略也应该随之发生转换,这样联盟存在

的基础就发生了变化,另一家企业将不得不改变它的合作战略。

(1)竞争

大多数的联盟协议规定,参与联盟的企业不得与联盟涉及的领域发生直接的竞争,但是在签署这个协议时务必谨慎从事,因为双方企业的战略地位在将来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与联盟发生冲突是双方所不愿看见的。联盟双方所拥有的技术应当进行适当保护,否则,就有可能被其中一方用于私自目的,甚至于被用来与主要竞争对手成立另一个联盟。即使拥有先进的技术,有些企业也不愿意立即把它应用到关系不牢固的联盟中,因此必须在双方建立起高度信任关系后再投入新技术,这样做可避免对方的侵害。

4.特许经营。是契约向外扩张的一种组织运作方式和契约之间互利合作方式。

5.企业群。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群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各种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企业彼此在空间上接近,从事相同、相似、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相互间既竞争又合作。

6.虚拟企业组织。它是一个资源整合体。在虚拟组织中,成员企业可以获得诸如设计、生产、营销等具体的功能,但却不一定拥有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它是通过虚拟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力量来实现上述功能的。

联合的形式有三种(P340):

1.法人式联合(紧密型联合)

2.合伙式联合(半紧密型联合)

3.合同式联合(松散型联合)

(二)兼并

是指一个商业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

(三)垄断

兼并的方式

1.购买式兼并——用现金购买被兼并企业的产权

2.承担债务式兼并——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

3.吸收股份式兼并——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价入股,使之成为兼并企业的一个股东的方式

4.控股式兼并——购买其他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对后者进行控从而实现股兼并的方式

卡特尔是由同类性质的企业,为避免同业竞争,提高利润,对于进货、售价、销路、产量,在一定的时间内,采取一致的行动的企业合作的形式。这种方式,又称为企业联盟,参加与否,全由企业自己决定。

辛迪加是由参加各种组织的企业共同设立推销部,所得利润按参加辛迪加的各企业的产量分配。这种形势很不稳定,因为它常常引起各成员企业间的产量竞争,最终将趋于瓦解,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协作形式。

托拉斯是同类或者有连带关系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以独占市场,增加利润为目的的企业联合。在这种形势下,各有关企业的股东必须签订“托拉斯”契约,将其所有的股票转让给“托拉

斯委员会(BOARD OF TRUSTEES)”,托拉斯委员会持有各有关公司的股票后,既视独占市场收益的多寡,加入资产价值中,并另外发行超过各企业股票原有价值的“托拉斯公司股票“给股东,作为分配收益的依据;可见,托拉斯并不是普通公司股票的转让,也不是公司的合并,只是公司经营政策的合并而已。

康采恩,德语Konzern的音译,原意是多种企业集团。以大型垄断企业或银行为中心,由不同经济部门(通常包括工业,矿业,贸易,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的若干企业联合组成的经济垄断组织。在各种经济垄断组织形式中,康采恩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

第5章商业经营方式

第1节批发经营方式

一、批发业的特征和功能

1.批发业的特征:

批量交易和按量定价

批发交易的对象是各类用户

批发交易范围比较广

批发交易双方购销关系比较稳定

批发交易专业化倾向日益明显。

2.批发交易的功能:

商品集散功能

商品加工、整理功能

调节功能

融资功能

传递信息功能

承担风险功能。

3.批发商业的类型

(1)按商品所有权关系和经营方式不同划分,有独立批发商、批发代理商和经纪人。

(2)按经营范围划分,可分为独立批发商和专业批发商。(3)按所承担的商品集散功能不同,可划分为产地批发商业、中转地批发商业、销售地批发商业。

二、制约批发业发展的因素P312

1.生产状况-生产者的地理分布、规模与结构、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程度、生产者的产品范围。

2.需求状况

3.生产与需求的差异状况

4.商品性质

三、批发业的发展趋势

1.批发企业发展为社会化配送中心,成为零售商的采购商。

2.以“会员制”为特征的批零兼营将提高商贸业的纵向整合水平。

3.生产企业自营批发将走上正规化道路。

4.专职批发商进一步强化功能,发展为制造商的代理商。

5.批零一体化得到充分发展。

四、批发交易组织

1.批发交易组织的含义

所谓批发交易组织,是指为批发交易提供场所和条件,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组织机构。P305-三个方面的内容

2.批发交易组织的作用

2.1促进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2.2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秩序。

2.3降低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

2.4促进商品生产,繁荣地方经济。

3.批发交易组织形式

3.1专业批发交易组织和综合性批发交易组织。

3.2产地批发交易组织、销地批发交易组织和集散地批发交易组织。

3.3批发市场、贸易中心与商品交易所。

五、批发商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批发商业面临的挑战P314

(1)生产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

(2)需求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

(3)流通方面与技术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

2.批发商业面临的发展机遇P315

(1)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批发商业的活动能力。

(2)商品的品种、数量、规格、花色的迅猛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复杂多变强化了对批发商业集散商品、编配分装功能的社会需求。

(3)物流业的进步使得批发商业可以扩大商品经营范围。(4)中小企业大量存在,为批发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5)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数量持续增长,将使得批发商业的中介作用得到发挥。

(6)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了新的供求差异,为批发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第2节零售经营方式

一、零售业的特征和功能

1.零售业的特征:

零售商业平均每笔交易额很小,但交易频繁。

零售商业的商圈较小。

零售商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零售商业的业态多种多样,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互补性。

零售商业对消费者的诱导性强。

零售商业布局上点多面广,且往往设于繁华地段或居民区内。零售商业注重服务。

零售商业竞争激烈。

零售商业要求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2.零售商业的功能:

消费者采购代理的功能

生产者与批发商采购代理的功能

确定价格的功能

物流的功能

服务的功能融资功能

承担风险功能

传递信息功能

传播商业文化的功能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零售业已成为经济中的热点产业。

①经济的发展,使原来消费资料的短缺现象得以改变,耐用消费品为主的消费浪潮的到来,使得大中型百货商店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推动了零售业的规模与效益增长,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零售业。

②工业消费品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也使作为流通最终渠道的零售业成为市场争夺的“宠儿”。

③由于一般零售业的行业进入壁垒相对其他行业较低,也促使零售业倍受关注。

第二,我国零售业的发展阶段尚处于初中期阶段。

流通体系可划分为传统流通体系阶段(工业化国家大致为19世纪70年代前)、多元流通体系阶段(工业化国家至20世纪50年代)和现代流通体系阶段(工业化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三个发展阶段。

根据人均国民收入、经济结构、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流通业的发展状况与经营特征等指标评价,我国流通体系处于多元流通体系的初中期阶段,大致相当于工业化国家20世纪40年代水平。

第三,零售业态多元化,但新业态缺乏内在实质。

三、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第一、零售企业在销售环节上的控制力增强,并且逐步主宰销售环节。

第二、新的零售业态不断出现,威胁传统零售形式。

第三、零售企业的规模进一步两极分化。

第四、新技术在零售企业获得广泛应用,不断促进其提高服务质量。

第五、零售业正快速向网络化经营迈进。

第3节批零兼营经营方式

一、制造商批零兼营经营方式

二、商人批零兼营经营方式

第4节商业合作经营

一、专业商业合作组织

即贸易型专业合作社,是为某种商品生产全过程或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系列化服务的合作组织。

具体形式有:

1.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型合作社。

2.农产品购销型合作社。

3.农工商一体化型合作社。

公司+农户;商业组织+加工组织+农户;农工商公司

4.专业服务型合作社。

二、供销合作社

以农民为主体,主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从事供销业务的合作组织。

三、消费合作社

是消费者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购买地位而自愿联合建立的经济组织,是消费者群体对某种或某类消费品建立的消费者与商人的一体化组织。

第5节连锁经营

一、连锁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连锁经营是一种集团性零售商业组织,由一个资本实行集中化管理,即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实现大量进货、大量销售,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形成大规模的零售集团。

连锁经营的特征

1.集中化的组织形式

2.规模化的经营方式

3.标准化的运行方式

4.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二、连锁经营的三大原则P271

1.简单化

2.标准化

3.专业化

三、连锁经营的三大变革P273

1.经营原则的变革

2.经营模式的变革

3.营业体制的变革

四、连锁经营的类型

1.正规连锁

正规连锁中,总部的职能主要为:

①统一调动资金;②统一经营战略;

③统一开发和运作整体事业,以同一的实力雄厚的大资本,与金融界、生产部门打交道;

④大量、统一有计划地进货,对生产厂家形成影响力;

⑤统一培训、使用人才;⑥统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⑦统一商业票据和经营设施;⑧统一服务标识等。

正规连锁中,总部与连锁店的关系表现为:

①总部与连锁店是同一资本,连锁店不具备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

②总部对连锁店有人事权和直接经营权;

③连锁店对总部无资金投入;

④连锁店的意见、建议对总部无多大影响;

⑤连锁店几乎没有自主性;

⑥连锁店不需向总部上交经营指导费;

⑦连锁店的一切行为按公司总部规定行事;

⑧总部与连锁店之间无合同规定;

⑨总部机构中无连锁店人员参加;

⑩总部对连锁店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经营管理,连锁店只专心致志地从事销售。

2.特许连锁

特许连锁中,总部的职能主要为:

①按合同规定向加盟店提供特许经营权和经营技巧;②审查加盟店资格;③选择批准加盟店;④制定经营方针计划;

⑤统一进货配送;⑥统一资金管理;⑦统一核算;⑧统一业务指导;

⑨统一培训;⑩统一促销;⑾统一标志及店堂设计等。

3.自由连锁

五、中国连锁经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中国连锁经营与发达国家比较

①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政府的推动起了主导作用,这种特点与国外连锁经营发展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行为的特点十分不同。

②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是通过在商业中引入超级市场这一先进业态,进而导入连锁经营方式的。③中国连锁经营的导入与发展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连锁集团进入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点上与很多国家不同。④中国连锁经营的主要方式是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没有得到深入的展开。

2.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趋势

①多行业、多业态的发展趋势

②连锁经营将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实质性突破

③连锁经营方式将有大的变化

④流通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

⑤连锁企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⑥中国连锁企业将具有进军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

第6章零售商业业态及其发展

第1节零售业态的业态类型及选择

零售业态就是零售企业的营业形态,可以利用店铺营业面积、经营品种、地址选择、服务方式、营业时间等来衡量。

一、零售业态的业态类型

1.按零售业态要素的组合不同划分

百货商店

一般销售几条产品线的产品,每一条产品线都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由专门的采购员和营业员管理。具体是指经营服装、家电、日用品等众多种类商品的大型零售商店。

1.构成百货商店的条件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法国:拥有较大的销售面积,自由进入,在一个建筑物中提供几乎所有消费品的商店。一般实行开架售货,提供附加服务,每一个商品部都可以成为一个专业商店。销售面积至少2500平方米,至少有10个商品部。

英国:百货商店必须覆盖五大类商品,雇用人员至少25人。

德国:百货商店是指供应大量产品的零售商店,主要产品是服装、纺织品、家庭用品、食品和娱乐品。销售方式有人员导购和自我服务,销售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美国:雇员至少50人,服装和非耐用品的消费额至少占总销售额的20%,经营的商品必须包括家具、家用电器、家庭服饰、装饰织物等。

日本:百货商店是指在一个建筑物内,集中若干个专业商品部,向顾客提供多种商品和服务的大型零售企业。雇员要超过50人,营业面积必须在1500平方米以上(在大城市要超过3000

米)。

中国:选址在城市繁华区、交通要道,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商品结构以经营男装、女装、儿童服装、服饰、衣料、家庭用品为主,种类齐全,少批量、高毛利,商店设施豪华,店堂典雅、明快,采取柜台销售与自选销售相结合方式,采取定价销售,可以退货,服务功能齐全。

2.百货商店的产生、优势和劣势分析

百货商店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它已经进入了衰退期,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零售业态。

优势:

2.1商品种类繁多,可满足顾客采购不同商品的要求;

2.2客流量大,可刺激顾客购买的欲望;

2.3资金雄厚,人才汇聚,分工合作,不断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4购物环境优良,给顾客以舒适感和美感,能提供多种服务,以促进销售。

劣势:

2.1受零售商圈的限制,单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

2.2销售费用高致使价格偏高,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从而会失去一部分消费者;

2.3由于商品种类、品种、规格、花色层出不穷,百货商店要兼顾综合化与专业化越来越困难,

2.4投入资金大,若决策失误,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3.百货商店的分类

? 3.1独立式

? 3.1连锁式

? 3.3集团式

4.百货商店的特征

?商品明码标价

?商品敞开陈列

?以经营较高级的商品和耐用消费品为主

?设立许多的独立的商品部

?店址一般选在交通便利的繁华地点,装修豪华、购物环境优良,成为城市风景的组成部分。

?服务系列化。

?重视商誉。

超级市场

是一种以自动取货、自我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经营业态。它又是指这样一种市场制度:即经营品种比较齐全、采取自选服务形式和实施大量销售的经济原则。

产生于1930年。

1.超级市场的特征和分类

1.1营业面积较大,在1500平方米以上,附有停车场;

1.2经营范围包括衣食住用品,各占10%-70%;

1.3从业员工50人以上,营业时间较长;

1.4无人售货,实行自我服务和一次集中结算的售货方式;

1.5商品新鲜、洁净,明码标价,并在包装上注明商品质量和重量;

1.6集中配送,大量采购,薄利多销,规模经营是综合超市的主要经营政策。

超级市场分类:

(1)按经营商品类别,分为综合性超级市场和专业性超级市场(2)按地理标准,分为地方超级市场和全国超级市场

(3)按超市发达程度,分为初级超级市场和现代超级市场(4)按组织形式标准,分为独立式超级市场和连锁式超级市场(5)按经营规模大小(主要是营业面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超级市场

2.超级市场的革命性

2.1它把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运用到了商业经营上,实现了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简单化。2.2它使商业经营转变为一种可管理的技术密集型活动,不确定因素大为减少。

3.超级市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优势:

低价销售,具有价格竞争力,吸引消费者批量购买;备货充足,能为消费者提供充分挑选的机会;采取自我服务方式,可节约人工费用;商品大量陈列,发挥了商品实体的诱惑力,能刺激顾客购买的欲望。

劣势:

人员服务较少,缺乏对顾客的亲切感;结算时排队会使顾客感到不方便;由于不易进行商品保护,不易经营高档、贵重商品;自助服务容易失窃,导致成本加大,利润降低。

4.超级市场发展趋势

4.1规模化

4.2大众化

4.3规范化

4.4自动化

便利店CVS(Convenience Store)

指在商业活动中,以住宅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最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商品和服务为经营范围,以连锁总部为核心,共享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技术,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的统购分销,并通过强化居民社区服务功能同时取得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管理的组织体系。

1.便利店的基本特征

1.1选址和店铺面积的特定性

1.2营业时间和商品供应的专属性

1.3服务功能的多样性

1.4商店连锁的统一性

附图-便利店与其他主要商业形态基本特征的比较

2.现代便利店的竞争优势

2.1从零售业各种业态与消费者的紧密程度来看,消费者大约每月去一次百货商店,每星期去一次折扣店,每天去一次超级市场,但随时去便利店。

2.2从商品的便利性和购物的快捷上看,到超级市场买回商品如

食品需要加工,而到便利店买回的食品是成品,可立即食用,或经过简单与方便的加工就可以食用。

2.3从价格竞争上看,便利店与其他商店(除超级市场外)相比,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2.4从经营上看,便利店较之其他的业态店更好地解决了毛利增加问题、库存减少问题和滞销商品的处理问题。

2.5从组织构成来看,现代便利店的优势还在于用连锁的方式,迅速扩大了经营规模,确立的网点数多、广,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大,以及资源、信息共享的竞争优势。

专业商店

指专门经营某一类或某一种商品的商店。规模有大有小,大多数是中小商店,有廉价型、偏好型、家庭中心型等。讲究地理位置,以商业街和城市繁华地为主。

优势:

商品强调特色、重时尚和品质,各种不同的规格、品种及品牌汇集,能满足顾客的挑选性要求。以某一顾客群为目标市场,针对性强,对市场的新趋势反应灵敏,更关注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店员具备商品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为顾客提供较为专业的服务,容易树立起商店特色。

经营方式灵活,可以与厂商合作。

劣势:

经营商品类别少,不能满足顾客其他方面的需要;对商店的经营水平及技术要求高。

全球专业店的发展趋势

?店铺规模大型化,经营品类多样化;

?门店设计个性化;

?新店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仓储式专业店迅速崛起;

?DIY概念全球盛行;

?网上销售业务兴起,IT技术广泛运用;

?兼并收购愈演愈烈;

?连锁药店快速成长。

专卖店

是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品牌,适应消费者品牌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特点:

选址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内;

营业面积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而定;

商品结构以著名品牌、大众品牌为主;

销售上具有量小、质优、高毛利的特点;

商店的照明、陈列、包装、广告讲究;

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销售;

注重品牌名声,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服务。

折扣商店

即廉价商店,是指在商品价格方面采用折扣策略经营的商店。基本特征:

商品齐全;价格低廉;

采取自我服务方式,很少提供送货服务;

店址大多选在租金低廉且交通方便的地区;

投入费用较低,售价较低,但盈利水平不亚于同等规模的百货店;

日益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目前营业面积高达2万多平方米,经营品种日益增加,有的高达18万种。

仓储商店

是一种类似仓库的零售店。起源于荷兰的“万客隆”,成立于1968年。

一般设在城乡结合部,装修与陈设简单,设备简陋。

营业面积较大,附有停车场。

商品价格一般低于其他商店10%左右。

商品主要为大型、笨重的家用设备以及食品和日用品等高中转的商品。

特点:

仓库与商场结合,面向城市中下阶层和方便农民购买,自由选购和导购相结合,以廉价吸引顾客,投入费用低。

仓储商店的经营优势

成本优势

价格优势

功能优势

地域优势

仓储商店的缺陷

存货较多时,容易积压资金。

广告宣传费用高

在通货膨胀压力很低的情况下,会失去价格优势。

2.按是否设立门店划分

无店铺销售

无店铺销售是指销售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体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信息沟通,在店铺外达成交易的一种销售方式。

它包括直接销售、直接邮购、目录销售、自动销售、电话行销、电视直销、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等经营方式。被称为零售业的第四次革命。

2.1无店铺销售的特征

(1)交易在店铺外进行。首要特征是送货上门。

(2)交易行为通过媒体促成。通过人员推销和报刊、邮寄、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才能实现。

(3)双向性信息沟通。

(4)交易空间得以延伸。可以实现跨城乡、跨地区、跨国界购物。

2.2无店铺销售发展的背景

(1)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企业竞争的加剧。

(3)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购买方式的变化。

店式商店

即以店铺为经营场地,消费者直接去现场进行购买的零售商店。

3.根据管理系统的不同划分

独立商店

即只拥有一家店铺的独立零售商店。

优点:

经营灵活,投资较少,容易实现专业化。

缺点:

规模小,资金有限,难以降低进货成本,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由于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于一身,难以引入外部人才提高经营水平。

连锁商店

指由若干同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的方式连接起来,共享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零售商业业态。

被称为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

商店集团

以大型零售商店为核心,由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若干独立法人共同组成的一种企业联合体,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

4.根据零售商店聚合程度的不同划分

购物中心

是指商业企业的一个集中设施,按其商圈选择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形态,并将这一设施的多种店铺作为一个整体来计划、开发、所有和经营,同时拥有与其相应的停车场。

4.1购物中心的特征

①购物中心是一种商业集合和组织形式,是开发者开发的零售集中场所。

②购物中心由多家不同的商店组成,每一个商店都是会员,要按规定交纳会费。除核心商店外,其他零售店要在10家以上,并进行统一的宣传、广告活动,但具体的业务并不统一管理。

③购物中心不仅仅是为了购物,还是丰富消费者生活的综合服务中心。

④附有大型停车场是购物中心的显著特点,是适应汽车社会和购买行为变化要求的经营方式。

⑤大多数地处郊外,交通便利。

4.2购物中心的类型

一是近邻型购物中心

(neighborhood shopping center)。

二是地区型购物中心

(community shopping center)。

三是广域型购物中心

(regional shopping center)。

商业街

商业街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沿着一定的街道自然形成的零售商店的集合。

商业街是城市的商业集中地,大型繁华商业街是城市的标志,并且具有安全、方便、空旷、清新、美观、舒适、多功能的特点。

商业街有很多种类:

按地区分,有车站街、机场街、区域商业街、地下商业街;按行业性质分,有零售商业街、批发商业街;

按经营商品分,有服装商业街、电器商业街、小商品商业街、专门经营书报和文娱用品的商业街、综合经营的商业街等。

商业街有其独特的功能,即具备满足人们休闲、购物、娱乐的综合功能。

商业街的显著特点如下:

1.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区域,辐射力强,且疏散较快,因而“商圈”大。

2.一般以某一个或几个大百货商店为龙头,在附近或所在的街道两旁形成许多商店,吸引大量消费者和上下班的人流以及众多的流动人口。

3.多由各自独立的零售商构成,专业店占多数,且各具特色,有的还是著名的“老字号”商店。

4.所经营的商品品种齐全,档次拉开,消费者选择余地大。

5.不少商业街又是城市的人文景观之地,它既是集中购物区,又是游客必到之地。它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之一。

6.商业街寸土寸金,物业租金昂贵。

商业街发展的要素:

第一,要具有选择性。

第二,创新性。

第三,开放性。

第四,娱乐性。

第五,健康性。

第六,安全性。

商业街的构成要素(HOPSCA原则):

第一为酒店(Hotel)。

第二为办公楼(Office)。

第三为停车场(Parking)。

第四即购物(Shopping)。

第五是集聚客流的会场及娱乐设施(Convention)。

第六即为公寓(Apartment)。

二、零售业态类型的选择

(一)选择零售商业业态类型的原则P171

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

2.以业态合理化为原则:

即要与目标市场的定位相适应。

零售企业的市场定位包括:

区域定位、规模定位、

商品定位和服务对象定位、业态定位。

(二)影响零售商业业态定位的主要因素

? 1.选址P172

? 2.竞争程度

? 3.商品

? 4.规模和租金

? 5.其他

第2节零售商业的发展

一、零售业态发展理论

1.零售车轮理论

由美国营销学家M.P.Menair在20世纪50年代著作“零售车轮”中提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循环理论。

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产生首先是革新的、具有新的经营技术、管理知识的零售商在地价较低的地方,以简朴的店铺,采用无人售货,并通过限定商品品种等实现较低的营业费用,以较低的价格为武器进入市场。

2.真空地带理论

该理论由O.Neilsen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嗜好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在现有的市场上存在未满足的嗜好,新型零售业态就是从消费者嗜好的真空地带产生的。

3.零售手风琴理论

零售手风琴理论是由S.C.Hollander提出的,该理论从零售商品种幅度的扩大和缩小来说明新型零售业态的生成问题。

4.辩证法理论

R.E.Gist根据黑格尔的辨证法的进化论来解释新型零售业态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根据辨证法的进化论,事物的进化过程是反复地经过命题、反命题和综合的过程。对于主流的命题,反主流的反命题就会出现,两者进一步综合,不久后综合也成为命题。

5.零售三圆理论

零售车轮理论只是涉及到价格、服务水平低的新型零售业态,没有考虑所有的新型零售业态出现的情况,也没有考虑现存业态对新业态出现的反应,因此该理论是不完整的。为了弥补上述不足,D.Izraeli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

6.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W.R.Davidson和A.D.Bates及S.J.Bass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零售业态从产生到衰退的过程。与产品生命周期一样,零售业态也经历革新、加速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如下图,在每一阶段上零售商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影响零售商业业态产生和发展的主要

因素

(一)生产因素

(二)消费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技术因素

(五)生活方式

(六)文化因素

三、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1.仍然以综合为特征的零售业态,走“全”的道路。

2.以专业为特色的零售业态,走“专”的道路。

3.以需求量大的日用品为主导的零售业态,走“廉”的道路。

4.以方便购买为优势的零售业态,走“便”的道路。

四、提高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1.从注重价格竞争转变到注重价值竞争P194

2.从注重交易到注重关系

3.从注重外部顾客到注重内外部协调平衡

4.从注重商品经营到注重品牌经营

5.从注重服务到注重创造体验

6.从注重品类管理都注重单品管理

第7章商业规模与结构

第1节商业规模

一、商业规模的含义

指在一定时期内商业系统内部所投入的构成商业系统的各个要素的聚集程度,及所表现出来的流通能力的大小。

衡量一定时期内商业规模大小的标志,从商流的角度来看,就是商品零售总额;从物流的角度来看,就是商品运输量。

二、商业规模与结构的关系

商业结构是指商业活动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经济联系,包括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布局)和商品结构。

(一)结构是规模的基础,规模是结构的表现

(二)结构和规模共同构成系统

三、商业规模的层次

(一)商业宏观规模及其决定因素

商业宏观规模是指一个国家整个商业行业所拥有的经营要素的聚集程度以及经营能力的大小。

决定商业宏观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

4.商业系统的组织状况

5.商业利润率的高低

6.社会经济体制及国家的方针政策

7.交通运输、通讯能力

8.商业系统中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商业中观规模及其决定因素

商业中观规模是指在特定经济区域内,所有商业基本经营单位所投入的商业资源的聚集程度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商业经营服务能力的总体状况。

影响商业中观规模的因素有:

1.经济区域的商品供给来源和结构

2.经济区域的消费水平和结构

3.经济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在经济意义上的重要程度

四、衡量商业中观规模的指标体系

(一)衡量指标

1.平均每个商业企业服务的人口数量

2.平均每个商业企业的零售额或流转额

3.平均每个商业企业的服务范围或服务半径。(商圈概念)

商圈——商势圈,它是指企业吸引顾客的区域范围,以某个流通企业为例,该企业的顾客能从多远的距离来店购物,这种顾客到商店的距离范围,就

称为企业的商圈。商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中,是流通企业进行销售活动的空间范围,它是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所决定的。

商圈分类:按行业分,可分为批发商圈、零售商圈;按商圈形成分,可分为理论商圈、现实商圈;商圈还可以分为核心商圈、次级商圈、边缘商圈。如图:

商业规模较大的经济区域一般称为商业中心区,包括商业中心

城市和城市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城市—-划分为国际性的商业中心,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和地区性的商业中心。

城市商业中心—在同一城市内部,划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居民区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的商业服务能力覆盖整个城市的范围,并且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流动购买力;区级商业中心的商业服务能力一般只辐射到中心所处的次级区域范围;居民区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仅仅限于所在的居民区。 中心地点理论是1933年由沃尔特·克里斯托勒提出来的。

(二)分析方法

测算某个商业中心区的潜在商业规模(商圈)的理论公式有:

1.雷利法则(零售引力法则)

式中:

D 区距离y 城市的距离。在D 区内的居民到任一城市购物的成本收益相当;而居住在Dy 距离之内的消费者去y 城购物更合算;同理,居住在Dy 距离之外的消费者去x 城购物更合算。

——x 、y 两城市之间的距离

——x 地区的人口数量

——y 地区的人口数量

例1:A 城市有9万人口,B 城市有1万人口,两城市之,则

由此可见:B 城的商圈半径为5公里,A 城的商圈半径为15公里。

第2节 商业所有制结构

一、商业所有制结构的含义

它是指商业内部各种所有制商业在企业数目、人员、资产、经营额方面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研究商业所有制结构的现实意义

1.在我国历史上就存在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商品流通格局,这是研究商业结构的历史前提。由于各种所有制结构的构成比例不同,对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2.从理论上讲,所有制形态既同效率有关,又同公平有关。因此,研究商业所有制结构,谋求某种所有制结构组合,对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及时把握这种变化,发现总结其中的规律,制定相应的商业政策,引导商业向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也是研究商业所有制结构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现阶段商业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多种经济形式商业并存是主要特点,表现为: 1.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 2.集体流通商业 3.个体流通商业 4.私营流通商业 5.各种混合所有制商业 第3节 商业行业结构 一、商业行业结构的含义 指商业内部各种经营对象之间的构成和比例关系。 二、商业行业结构的类型 (一)按国际惯例划分:“买卖商”、“辅助商”、“第三商”、“第四商” (二)按我国习惯划分:纯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三、我国商业行业结构的模式 (一)纯商业 主要是指直接从事有形商品购销活动的批发业、零售业和批零兼营业。批发结构、零售结构和批零结构是商业结构的基础。 1.批发结构—批发商业企业的数量、类型的比例关系及其分布状况。 2.零售结构—各种零售商业网点之间、综合商店与专业商店之间,以及大、中、小型商店之间的比例关系 3.批零结构—销地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饮食业 1.地位 具有生产、销售和服务三种职能。它是专门从事加工烹制饮食品,并为顾客提供就地消费及就地服务的特殊形式的商业。它所经营的商品是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结合。饮食业结构是各种饮食业的数量比例、经营规模和空间分布状况。 2.特点 内部结构的整体性 规模结构的层次性 空间结构的广泛性 风味结构的复杂性 (三)服务业 是专门生产和销售各种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 广义的服务业包括交通邮电、金融保险、公用事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商业服务。 我们这里指的是商业服务业。即直接关系群众日常生活的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包括旅店、浴池、理发、美容、照相、洗染、织补、修理等。新兴服务业包括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企业诊断、技术开发等。 四、商业行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一)商品的品种结构和自然性质差别 (二)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和消费者商品需求的多样化所形成的供求矛盾的特殊性 (三)商业内部专业化

)

(5)

10000900001(20

公里=+=y 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