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中医基础期末试卷及答案

山大中医基础期末试卷及答案
山大中医基础期末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针灸甲乙经》

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从正

C.张元素

D.朱震亨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

A. 此消彼长

B.此长彼长

C.此消彼消

D. 此长彼消

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

A. 母

B.子

C.所胜

D. 所不胜

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

A. 肝为心之母

B.脾为心之子

C.肾为肺之所胜

D.肺为肝之所不胜

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肾

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

A.肺

B.脾

C.肝

D.心

10、被称为“髓海”的是()

A. 脉

B. 心

C.脑

D.三焦

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心与肝

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三焦

B.胆

C.胃

D.心

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

A.津

B.液

C.精

D.血

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血为气母

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

A.手太阳经

B.足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

A.肺经与大肠经

B.心经与小肠经

C.肾经与膀胱经

D.心包经与三焦经

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

A. 偏阳质

B. 偏阴质

C. 阴阳平和质

D. 肥胖质

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A、一气一病

B、发病急病情重

C、直接伤及内脏

D、传染性强烈

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A.痛无定处

B.冷痛剧烈

C.红肿热痛

D.重着疼痛

22、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

A.气上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23、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

C.七情内伤

D.饮食不节

24、寒热真假形成的病机是()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2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26、“真寒假热证”宜采用下列何种治法()

A.热因热用

B.热者寒之

C.阴病治阳

D.用热远热

27、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瞳神呆滞等神气衰败之象的是()

A.神乱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28、随生活环境及劳作等因素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是()

A.主色

B.客色

C.善色

D.恶色

29、以下哪项不是青色主病()

A.寒证

B.瘀血

C.疼痛

D.水饮

30、患处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A.痈

B.疽

C.疔

D.疖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A. 辛味

B. 酸味

C. 甘味

D. 苦味

E. 咸味

2、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A. 木与火

B. 土与水

C. 木与金

D. 水与金

E. 水与火

3、脾的生理特性为()

A. 喜条达恶抑郁

B. 喜润恶燥

C. 喜燥恶湿

D. 以降为和

E. 以升为健

4、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

A.推动

B.温煦

C. 固摄

D. 防御

E.营养

5、以下有关望目的各部分与五脏之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瞳仁属肾,称水轮

B.黑睛属肝,称气轮

C.白睛属肺,称风轮

D.目眦血络属心,称血轮

E.眼睑属脾,称肉轮

三、填空题

1、临床常用的补气生血法是根据阴阳的()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

2、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和()两个方面。

3、藏象学说常以()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4、()称之为孤府。

5、津液与血液之间相互渗透转化,称为()。

6、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7、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病证的治法,称为()。

8、望面色之病色的特征是(),或()。

9、一般问诊包括问主诉、问()、问()、问个人生活史、问家族史。

10、热证以()或()为主要病机。

四、名词解释

1、阴阳交感:

2、五行相克:

3、藏象:

4、元气:

5、十二经筋:

6、内生五邪:

五、问答题

1、何谓阴阳?阴阳的特性有哪些?

2、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3、气机失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血的失常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2、五行相克: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五行之间的递相制约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及与其相通应的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4、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物质基础。

5、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分布的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6、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问答题

1、何谓阴阳?阴阳的特性有哪些?

答:(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说明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也可以说明一个事物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2)阴阳的特性有以下几点:①相关性,②普遍性,③相对性,④规定性。2、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肺主一身之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形成和调节全身气机。(2)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

(3)肺助心行血: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环。

3、气机失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气滞,气机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

(2)气逆,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当降者降之不及,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3)气脱,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

(4)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5)气闭,气机郁闭,外出受阻的病理变化。

4、血的失常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1)血的失常主要有:血不足和血的运行失常两个方面。

(2)血不足,濡养作用减退,又称为血虚。

(3)血液运行失常:①血瘀,②血行急迫,③出血。

中医基础考试试卷

中医基础考试试卷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是:() A、脾 B、胃 C、肠 D、胆 E、三焦 2. 、“泻而不藏”,用于概括()的生理功能: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肾 E、肝 3. 肺的宣发作用可体现于:() A、呼出浊气 B、向下布散精微 C、布散卫气 D、清理呼吸道异物 E、使血液会聚于肺 4. 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的生理功能所主:() A、呼吸运动 B、宗气的生成 C、皮毛的润泽 D、水液的吸收 E、宣发卫气 5. 肝气亢奋时,患者的情志改变是:() A、抑郁 B、多愁善感 C、急躁易怒 D、喜笑不止 E、易悲 6. ()其华在爪: A、肝 B、肺 C、肾 D、心 E、脾 7. 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A、胃 B、脾 C、肾 D、三焦 E、小肠 8. ()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 A、骨 B、胆 C、胃 D、小肠 E、大肠 9. 肾对水液的作用是:() A、主水 B、运化水液 C、统摄水液 D、宣发水液 E、通调水道 10. 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作用的是:() A、心阳 B、肝阳 C、肾阳 D、脾阳 E、肺阳 11. ()在窍为舌: A、肾 B、肝 C、心 D、肺 E、脾 12. 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骨 D、胆 E、小肠 D、脾肾两虚 E、心脾两虚

13. 痰的生成与贮存与哪两脏有关:() A、肺与肝 B、心包与三焦 C、脾与胃 D、脾与肾 E、肺与脾 14. 主要体现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是:() A、吸入清气 B、宣发卫气 C、生成宗气和调畅气机 D、生成宗气以助心行血 E、呼出浊气 15. 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16. 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肝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肺肾 17. 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18. 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19. 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 A、足太阴经 B、足太阳经 C、足少阳经 D、手太阳经 E、足阳明经 20. 何脏输精于皮毛?()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1.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B、脏腑功能紊乱 C、气血淤滞 D、水液潴留 E、痰浊壅盛 22. 哪两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 A、肺与肾 B、肝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脾 E、脾与肾 23.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互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不足作用的经脉是;() A、十五别络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24. 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那两种物质的盛衰有关:() A.精与气B.气与血C.血与津液D.精与血E.津与气 25. 化生和贮藏精气用于概括()的生理功能: A、六腑 B、五脏 C、奇恒之腑 D、脑 E、髓 26. 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主宣发和肃降 C、肺主治节 D、肺主敛藏 E、肺主津液 27. 肺开窍于:()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

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护理一年级《中医学基础》试题(卷) 一、名词解释(2×5=10) 1.阴阳 2.藏象 3.胃气 4.主诉 5.大汗 二、填空题(1×20=20) 1.土之母为,之子为。 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奇恒之府。 3.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4.经络系统是由、、连属部分组成。 5.面部赤色主和戴阳证。 6.脉诊时常采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尺三部,两手共六部脉,分候各脏腑,左寸候,左尺候,右关候,左关候。 7.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 8.正常舌象常概括为“淡红舌、”。 9.以寒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湿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风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三、单项选择题(30×1=30分,注意选准后请将答案依次写在下面的方框内,否则不得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脉经》 E.《本草纲目》 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说法都不对 3.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 曲直 4.阴阳的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以说法上都对 5.五行相侮正确的是() A.木侮土 B.水侮火 C.金侮火 D.水侮木 E.土侮金 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的生理功能() A.主神志 B.主血脉 C.主藏血 D.其华在面 E.开窍于舌 7.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肾 B.肺脾肾 C.心肝脾 D. 肝脾肾 E.脾胃肾 8. 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 A.肝 B.心 C.脾 D.胃 E.肾 9.具有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气是() 第 1 页共6 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3) 李本强 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一)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