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满庭芳》原文及赏析

秦观《满庭芳》原文及赏析
秦观《满庭芳》原文及赏析

秦观《满庭芳》原文及赏析 满庭芳①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②。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多少蓬莱 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③。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④。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⑤。此去何 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注释] ①满庭芳:此调取柳宗元 诗句 “满庭芳草积”。 又名 《锁阳台》、 《满庭霜》、 《潇湘暮雨》 、 《满庭花》、 《话桐乡》。 ②山抹微云:指一缕缕薄云横绕山腰,像是涂抹上去一样。天粘衰草:指远 处的枯草紧连着天际。画角:涂有彩色的军中号角。谯门:高楼上之门,可以眺 望远方,今城市所存鼓楼,正与谯门同。 ③“寒鸦”句:化用隋炀帝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④香囊:装香物的小袋,古人佩在身上的一种装饰物。 ⑤漫:徒然。薄幸:薄情。 [赏析] 此词叙写恋人离别时的哀愁。上阕写景,引出别意,妙在“抹”与“粘”两 个动词表现出风景画中的精神, 显出高旷与辽阔中的冷峻与衰飒, 与全词凄婉的 情调吻合。 接着将“多少蓬莱旧事”消弥在纷纷烟霭之中, 概括地表现离别双方 内心的伤感与迷茫。“斜阳外”三句宕开写景,别意深蕴其中,下阕用白描直抒 伤心恨事,展示自己落拓江湖不得志的感受。结尾三句写船愈来愈远,回首“高 城”, 只见到昏黄的灯火; 内怀无可奈何的别情。 本词摹写景物, 很能传神达意。





秦观词鹊桥仙赏析

秦观词鹊桥仙赏析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 《金风玉露相逢曲》、 《广寒秋》 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秦观 词鹊桥仙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 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 遥远无垠的 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 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 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 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 《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 .唐诗 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 版 :第 220 页 .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 ,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 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 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 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 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 “巧”与“恨”, 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 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 练达而 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 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 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 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 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 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 轻柔多姿的云彩, 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 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 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飞星传恨”, 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 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 近咫尺, 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 这里, 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 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 隔开, 相见多么不容易! ”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 同时紧扣一个”恨“字, 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 好的一刻, 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 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 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 可要金风玉露时。 ”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 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 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 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

秦观“词心”析论(一)

秦观“词心”析论(一) 【内容提要】 在所有对秦观的评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冯煦“词心”之评。冯煦称其为“古之伤心人”,是因为他不同于同遭党祸的苏轼、黄庭坚,不能像他们那样以庄禅修养化解烦恼,而正是这种不够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情种”,具备他人所难有的“词心”,他的迁贬之词多系“万不得已”的失意之情的倾诉。秦观有不少寄迹青楼的“艳迹”。他的爱情词有不少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二者酝酿交融,感人尤深。 【关键词】秦观词心艳情身世感 据《宋史》本传载,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但是,正如传中所言,“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轼以为有屈、宋之才。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著名的前辈欣赏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苏轼赏其赋,王安石赏其诗,而秦观最擅者还是词。《四库全书总目·淮海词提要》认为:“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以秦词胜于苏词,虽未必皆得人人首肯,但秦本人的词胜于诗文,则并无争议。 秦观的词,颇负时誉。陈师道《后山诗话》在认为韩愈以文为诗、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同时,论定“当今词手,惟秦七黄九”。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曾对秦词的“本色”有所阐发,即“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因此能“元丰间盛行于淮楚”。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更进而引晁补之语:“鲁直词不是当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并为之判断:“二公在当时,品题不同如此。”而《能改斋漫录》更引晁氏语:“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明确分出了秦、黄的高下。晁与陈师道同出苏门,有词集《晁氏琴趣外篇》,在作词上较陈氏内行,所说也更为“到位”。所以,秦观的词是真正“当行”“本色”之作。苏轼尽管以秦观词的气格为病,用“山抹微云秦学士”戏之,但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看,东坡以所作词示晁补之、张耒,曰:“何如少游?”就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秦观词的地位究竟如何了。 如果说苏门文士及宋代其他论家对秦观词的评价,还只是着眼于词的体性特点而肯定秦词;至清人所论,在充分肯定其词本色、婉美、辞情相称、含蓄、以韵胜,并以之为婉约词主要代表的同时,又有以寄托、沉郁言之者,且评价颇高。而在近代的评价中,有一说别具深意,但未见深入探讨者,此即对少游“词心”的独到发现。鉴于此,特为拈出并作阐发,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 在所有对秦观词的评论中,我认为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词心”说最为重要,最能发秦词之秘。《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 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予于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隽,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①《白雨斋词话》卷六引冯煦所论: 乔笙巢云:“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诽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此与庄中白之言颇相合,淮海何幸,有此知己。② 卷八曰: 东坡、稼轩、白石、玉田,高者易见,少游、美成、梅溪、碧山,高者难见。而少游、美成尤难见。美成意余言外,而痕迹消融,人苦不能领略。少游则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得其貌

秦观词的特色

绪论 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继往开来,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他通过大量悲冷凄凉的意象折射出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也展现了自己苦难坎坷的一生。他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秦观的婉约词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 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 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

[1]。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精神上比较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在《治势》篇中,他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词作鉴赏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好事近;春路雨添花》是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秦观被贬监处州酒税时所作。这首词是写梦境,词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全词景致奇丽,意境深微,借优丽的梦境,隐托痛绝的情怀,充满浪漫、奇诡的色彩。 【原文】 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⑴,天矫转空碧⑵。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⑶。 【注释】 ⑴龙蛇:似龙若蛇,形容天空云彩变化多端,快速移动。 ⑵天娇:屈伸貌。 ⑶了不知:全不知。

【白话译文】 春天走过的道路,细雨增添了鲜花,花容掠动了满山的春天景色。沿着水流行到小溪的深处,只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千百。 飘飞的云彩变幻多端,一下子在面前化作龙蛇,突然又翻腾飞去,一天澄碧。醉时躺卧在老树古藤的绿阴之下,管他是东西还是南北。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秦观被贬监处州酒税时所作。秦观梦中赋词填诗,将梦中所作完整地记录下来。 【赏析】 这首词如词题所示,是写梦境。这是秦观当年寓居处州择山下隐士毛氏故居文英阁所作,词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起首两句,写词人步入春山小路漫游,春路经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首句构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次句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四句承前意,写词人沿着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处,景色蔚为壮观。成千成百栖息枝头的黄鹂,因了词人的突然深入,惊动喧腾起来,立时打破一片岑寂。这时黄鹂飞鸣于上,溪水潺湲于下,春山满布鲜花,境界美丽极了。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摘要】 诗言志,词抒情,在宋代时期,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秦观,字少游,是北宋的文学家、词人,被推为婉约派的巨擘,学者称其淮海居士。秦观少游作的《淮海词》一卷,清丽凄婉,纵观秦观一生,他感情较为细腻,思想较悲观,也曾年少气盛,但在仕途上遇到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因此也造就了他错综复杂的世界观。秦观词现存八十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以闺思艳情入词,擅于将怀才不遇的苦衷写于艳情词中。而意象是情思的一个载体,秦观在他的词作中赋予了意象的生命力,更生动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分析;诗风;燕子;花 1 燕子意象 自古以来,鸟类意象常被用于诗词中,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鸟儿也被人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秦观词中多用鸟类意象,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而鸟也被少游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在大自然中,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总会激起人们想与恋人双宿双飞的情感,却也容易让人忆起离别的故事。秦观词中大量地用到了燕子这一意象,常用来写美好的春光美景,以衬托自己浓烈的愁绪,也常用来写女子的思念之苦,词句含蓄轻柔,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少游落寞之心的苦涩,可想而知,作者对燕子这一意象是有着独特情感的。 秦观词笑令中的《灼灼》和《盼盼》都用到了燕子的意象。从两首词的内容上看,都是写爱情中女子的相思之苦,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无尽的思恋,和自己无尽的怨情。《灼灼》中写美女灼灼和御史裴质的爱情故事,一句“肠断,绣帘卷,妾愿身为梁上燕”,而这一句化用了冯延已《长命女》中的“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长命女以燕子的双飞双栖为寓意,而秦观在这里从灼灼的角度,表达出想像燕子一样,常栖在裴质家的梁上,只求每天能看他一眼,灼灼却未提出愿与裴质永远在一起,从灼灼舞女和裴志御史的身份来说,灼灼在这段爱情里面是卑微的,却也是忠贞的,一句“愿为梁上燕”永远成了灼灼殷切的希望。《盼盼》中集中写了盼盼在尚书死后独居燕子楼的孤寂生活,有《永遇乐》词咏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盼盼生活在高高的燕子楼上,“只有年年旧燕归”,每年春天的时候,春燕再一次飞回,春色依旧,而所爱的人却未归来,物是人非,让盼盼的相思之苦愈加浓烈,也许是想到了曾经与爱人如同燕子般双栖双飞的场景,而如今燕子归来,却留盼盼只身一人,想来实在感伤。此时的燕子在《盼盼》这首诗中化作一种感伤的意象,表达出盼盼相思不已以及失望至极的心情,而《灼灼》中的燕子代表了灼灼内心一种在爱情里面殷切的希望和卑微的心理。 春愁是宋词中所常见地题材。在秦观词中,除了写相思会采用燕子的意象之外,也会将它用于写春愁的词作中,将春燕与落花结合而写,以表达内心触动的愁绪。 在《阮郎归》中,以春花写出美好春景,用春燕抒写春情。其中一句“帘半卷,燕双归”,用燕归与前文的花落相互映衬,花儿掉落,燕子归来,而作者孤身一人,引起作者的一腔愁绪。明人李攀龙在《草堂诗馀卷》中提到:以春花点春景,以春燕触春情。这里的春燕意象与落花意象相互作用,落花归燕,俱是抚景伤情之语。秦观将自己内心孤独的愁绪隐藏起来,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纵观少游“伤情”词, 凄婉清丽入画意。 世间多少丹青手, 泪洒“山抹微云”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年轻时,文章就被人称道,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赞誉他“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但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为官之后即身陷“党争”,屡遭贬谪,空有满腹经纶,竟怀才不遇,真可谓空负“屈宋才”,奈何“屈贾命”,抑郁之情充溢于胸,化而为词,凄婉清丽。他的词作内容多写男女爱情和贬谪生活,词风蕴籍含蓄,音律和谐,语言清新,被目为“婉约之宗”。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而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有语云“秦(少游)即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良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这些评论大体上道出了秦词特色。而论者以为秦词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凄婉清丽,富有画意”,现结合秦观的具体作品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为表现这一风格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首先,为了表达深曲婉致的情致,词人在造词上是很有特色的,他最爱用一些诸如轻、微、细、柔的字眼。如: 西城杨柳弄春柔(《江城子》)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满庭芳》) 在秦观眼里,不仅风是轻的,雨是微的,梦是幽的,就连秦筝也是小的,且是“低按”。正是这些语辞的使用,烘托出轻柔迷离的景象,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愁、思、恋明白如画地描述出来,给人纤柔、委婉、含蓄、缠绵的感受,秦观也因此才得以享有“婉约大家”的盛誉。 其次,秦观词中的动词运用恰当自然,与他含蓄蕴籍清婉凄丽的词风暗合,真可谓别具匠心。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满庭芳?山抹微云》) 花影乱,莺声碎(《千秋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

《点绛唇》秦观词作鉴赏

《点绛唇》秦观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此词当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词中借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隐寓向往仙境而天涯无路的苦境。 【原文】 点绛唇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创作背景】 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新党”章惇上台掌权,大肆打击元祐党人,秦观先贬杭州通判,途中接旨再贬为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又贬郴州。这一连串打击使他陷入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深沉的悲哀之中。他的名词《踏莎行》(雾失楼台)就是在郴州旅舍所写。这首《点绛唇》(桃源)大约也是贬居郴州时所写。 【赏析】

赏析一 此词当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词中借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隐寓向往仙境而天涯无路的苦境。 首二句把人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这儿几似乎是桃源的入口。人醉乡,且是信流而行,这眼前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当是个偶然发现。一种愉悦的心情也就见于如此平淡的语言之外,而同时却又有一阵深切的遗憾:“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尘缘”自是相对灵境而同时而言的,然而联系到作者的坎坷身世,可见此中另有所寄托。此处只说“尘缘相误”,隐去尘缘的具体内容,便觉空灵蕴藉,词情摇曳生姿。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却钩勒出一幅黄昏景象。“千里”、“茫茫”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紧接一句“山无数”,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的联络,上下片意脉不断。值此迷惘之际,忽然风起茫落,只见“乱红如雨”。 一句一景,蝉联而下,音节急促,恰状出人情之危苦。合起来,这几句又造成一个山重水复、风起花落、春归酒醒、日暮途远的浑成完整的意境。虽然没有明写欲归之字,而欲归之意皆是。结句却又出人意外转折出欲归不得之意:“不记来时路。”只说“不记”,却使人感到其情蕴深,因为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备受压抑而不能自解的悲愁。

秦观词鉴赏《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词鉴赏《行香子·树绕村庄》 引导语:《行香子·树绕村庄》,北宋词人秦观的词作。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下文就是这首词的原文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字词注释 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③飚(yáng):飞扬,飘扬。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简析 此词以朴实、生动、清新、通俗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轻松的情致,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达的词的节奏和词人的情感之间和谐的统一。 上片以「小园」为中心,写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开头两句,先从整个村庄着笔:层层绿树,环绕着村庄;一泓绿水,涨满了陂塘。这正是春天来到农家的标志,也是词人行近村庄的第一印象。接下来「倚东风、豪兴徜徉。」两句,出现游春的主人公。「东风」点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则显示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与路线。这两句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在信步徜徉的过程中,词人的目光忽然被眼前一所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不知不觉停住了脚步:这里有红艳的桃花,雪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色彩鲜明,香味浓郁,只用清新明快的几个短语道出,偏写尽了无限春光。 下片移步换形,从眼前的小园转向远处的茅堂小桥。远处是一带逶迤缭绕的围墙,墙内隐现出茅草覆顶的小屋,在小桥流水近旁,飘扬着乡村小酒店的青旗。这几句不但动静相间,风光如画,而且那

历代词话之秦观词集评

历代词话之秦观词集评 词有表里俱佳,文质 中者,温飞脚、秦少游、周美成、黄公度、姜白石、史梅溪、吴梦窗、陈西麓、王碧山、张玉田、庄中白是也。词中之上乘也。有质过于文者,韦端己、冯正中、张子野、苏东坡、贺方回、辛稼轩、张皋文是也。亦词中之上乘也。有文过于质者,李后主、牛松卿、晏元献、欧阳永叔、晏小山、柳耆卿、陈子高、高竹屋、周草窗、汪叔耕、李易安、张仲举、曹珂雪、陈其年、朱竹 、厉太鸿、过湘云、史位存、赵璞函、蒋鹿潭是也。词中之次乘也。有有文无质者,刘改之、施浪仙、杨升庵、彭羡门、尤西堂、王渔洋、丁飞涛、毛会侯、吴{艹园}次、徐电发、严藕渔、毛西河、董苍水、钱保<香分>、汪晋贤、董文友、王小山、王香雪、吴竹屿、吴 人诸人是也。词中之下乘也。有质亡而并无文者,则马浩澜、周冰持、蒋心余、杨荔裳、郭频伽、袁兰屯阝辈是也。并不得谓之词也。论词者本此类推,高下自见。(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彭骏孙金粟词话云:“词人用语助入词者甚多,入艳词者绝少。惟秦少游‘闷则和衣拥’,新奇之甚。用则字亦仅见此词。”按此乃少游恶劣语,何新奇之有。至用则字入词,宋人中屡见。如拌则而今已拌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忆则如何不忆之类,亦岂谓之仅见。董文友词云:“暗笑那人知未,薄亻幸从前既。”押既字稳而有味,似此方可谓善用语助入艳词者。(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少游为词心(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读古人词,贵取其精华,遗其糟粕。且如少游之词,几夺温、韦之席,而亦未尝无纤俚之语。读淮海集,取其大者高者可矣。若徒赏其“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等句,[此语彭羡门亦赏之,以为近似柳七语。尊柳抑秦,匪独不知秦,并不知柳。可发大噱。]则与山谷之“女边著子,门里安心”,其鄙俚纤俗,相去亦不远矣。少游真面目何由见乎。东坡、稼轩、白石、玉田高者易见。少游、美成、梅溪、碧山高者难见。而少游、美成尤难见。美成意余言外,而痕迹消融,人苦不能领略。少游则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得其貌者,如鼷鼠之饮河,以为果腹矣。而不知沧海之外,更有河源也。乔笙巢谓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可谓卓识。(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声名之显海,身分之高低,家数之大小,只问其精与不精,不系乎著作之多寡也。子建、渊明之诗,所传不满百首。然较之苏、黄、白、陆之数千百首者,相越何止万里。词中如飞卿、端已、正中、子野、东坡、少游、白石、梅溪诸家,脍炙人口之词,多不过二三十阕,少则十余阕或数阕,自足雄峙千古,无与为敌。近人以多为贵,卷帙裒然,佳者不获一二阕。吾虽以之覆酒瓮,覆酱瓿,犹恐污吾酒酱也。吾愿肆志于古者,将平昔应酬无聊之作,一概删弃,不可存丝毫姑息之意。而后真面目可见,而后可以传之久远,不为有识者所讥。然则蒿庵四十阕,较古人为已多,正不病其少也。(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唐宋名家,流派不同,本原则一。论其派别,大约温飞卿为一体,[皇甫子奇、南唐二主附之。]韦端已为一体,[朱松卿附之。]冯正中为一体,[唐五代诸词人以暨北宋晏、欧、小山等附之。]张子野为一体,秦淮海为一体,[柳词高者附之。]苏东坡为一体,贺方回为一体,[毛泽民、晁具茨高者附之。]周美成为一体,[竹屋、草窗附之。]辛稼轩为一体,[张、陆、刘、蒋、陈、杜合者附之。]姜白石为一体,史梅溪为一体,吴梦窗为一体,王碧山为一体,[黄公度、陈西麓附之。]张玉田为一体。其间惟飞卿、端己、正中、淮海、美成、梅溪、碧山七家,殊涂同归。余则各树一帜,而皆不失其正。东坡、白石尤为矫矫。(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余拟辑古今二十九家词选,[附四十二家]约二十卷。有唐一家,[附一家]温飞卿。[附皇甫子奇]五代三家,[附四家]李后主、[附中宗]韦端己、[附牛松卿、孙光宪。]冯延巳。[附李 ]北宋七家,[附六家]欧阳永叔、[附晏元献]晏小山、张子野、苏东坡、秦少游、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诗词鉴赏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诗词鉴赏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诗词鉴赏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诗词鉴赏1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译文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中燃尽的篆香。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此调将《偷声木兰花》上下阕起句各减三字,故名。 篆(zhuàn)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蛾:指眉毛。 鉴赏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

愁别恨至深的词。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

柳永与秦观词的比较论

柳永与秦观词的比较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秦词则是“思致绵丽,而气体轻弱”。因而一直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最能代表其词作风格的当推那首《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往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鸭万点,流水绕孤村。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此词写得缠绵婉转,一直被视为婉约派的典型代表。秦观词最大特点诚如清人贺裳所说:“少游能曼声以合律,写景极凄婉动人,然形容处殊无刻肌入骨之言。”秦观在婉约词的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在艺术形式方面,尤其音律功夫,很被当时人及后人称道,叶梦得的《避暑录话》就说:“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可见秦观在词的艺术形式方面是很下了功夫的,其词凄清妍丽,但格调不高。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由于身世的影响与性格的软弱,秦观没有象柳永那样在词的形式或艺术技巧方面进行大胆的探讨和新的尝试。这就使秦观只能在婉约词的传统影响之下,在比较狭窄的生活范围里向反映内心生活这一方面进行开掘。所以,秦观词

抒情诗: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原文翻译及赏析

抒情诗: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原文翻译及赏析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 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 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 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 咏这个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 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 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 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 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 美价值和艺术品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 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 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很多优美 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不过,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 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 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 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 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 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 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

秦观词作鉴赏《江城子》

秦观词作鉴赏《江城子》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 《江城子》这一词调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唐著词(唐著词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经过文人的加工,就成为一首小令的词调)曲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又有36字七句五平韵、37字七句五平韵等。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词调兴起不久,格式尚未定型。有说法称,该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 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宋代晁补之曾将其改名为《江神子》。 至北宋苏轼始变为双调,由此发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广。双调《江城子》是在单调的基础上,在结尾处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一代词风,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时代人的追和。全宋以《江城子》为词调的词192首,除两首张先词为单调外,其他都为双调。南宋的.韩的《江城子》中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回稳,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远》。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词作鉴赏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秦观经典词作鉴赏

满庭芳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写得极为哀婉凄恻,作者以男女恋人离别时的哀愁之情,寄托自己仕途蹭蹬不遇的感怀!纵目郊野,远方山脉被薄雾笼罩,若隐若现;满地枯草,铺向天际,彷佛有人故意把这枯草与天粘在一起了。“抹”字、“粘”字用得很是传神。“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烘托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虚怅惘,凄迷恍惚。“画角声断谯门”不仅说明时间已晚,也交代了离别环境的孤寂凄凉。词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时间里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离别的。在送别的晚宴上,觥筹交错之际,词人想起了那些与心爱女子一起走过的日子,然而这些甜蜜的过往终将在今宵离别之后化为过眼云烟,自己也只能空回首罢了。夕阳西下,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一片苍凉豪迈景象。词人在这里将悲壮之景与凄婉迷离之情融为一体,化对立为相辅,可谓开阔了婉约词的意境,为词作增色不少!此情此

景更让作者黯然神伤,极度失落!消魂,当此际。罢了,罢了,那就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情从此逝,不可再追!而这样的离别,不仅给心爱之人带来无限伤悲,自己也徒留青楼薄幸名。今宵别离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词人思前念后,无可奈何,只能任凭泪染襟袖,离情达到高潮。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不觉间,天色已晚,远方城楼上已一片灯火。 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写闺中女子幽怨哀愁的情思。这是一个春日的阴霾早上,天空中飘着淅沥沥的小雨,薄薄的春寒弥漫无边,无声无息地侵袭着整栋小楼。让人感到“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赖”二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表明了天气的阴冷以及闺中女子对这种天气的厌烦,颇为生动传神。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如秋的春日无疑更让孤单的人儿滋生万千愁绪!春寒弥漫,淫雨霏霏,形单影只,作者开头就尽情的渲染着闺中人的哀愁寂寞,也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凄婉忧伤的感情基调! 阴雨不止,孤楼无依。无奈之下,女子只有面对画屏,独自发呆。而在闺中人眼中,就连画屏中的淡烟流水也幻化

秦观的诗词现存有多少首

秦观的诗词现存有多少首 秦观诗词大多收录在《淮海集》里面,《淮海集》一共有四十九卷,其中诗歌有十四卷,词有三卷,其余三十二卷是其他文种。那么秦观诗词现存多少首?下面是为你搜集秦观诗词现存多少,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观诗词很多,现存的就有四百多首,没有他的词那么出名,这和当时的文风有很大的关系,宋朝是重词轻诗的朝代,宋朝文学方面贡献最大的就是词,诗的光芒都被词掩盖了。他的诗和词在表达感情上是相同的,大都是表达怀才不遇,感情厚重、意境高远、自成一家。 秦观的《淮海集》中的词不是最多的,但是词的成就是最高的。秦观的词主要表现出他怀才不遇的情感,属于婉约派,在选景立意方面很独特,他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就很出名,喜欢选用夕阳、城楼、灯光、烟、云、月等清冷之景,表现出文人被贬之后悲惨的境遇和对前途的迷茫,营造出悲凉的意境。他还喜欢用慢词,受柳永的影响,创造过程中用慢词表现出悠远的长调,显得很有深意,比如《望海潮》就是运用慢词恰到好处的代表。秦观有首最出名的词不得不提,那就是《鹊桥仙•纤云弄巧》,通过写牛郎和织女的传说,表达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前写这一素材的文人都表现出悲哀的感情色彩,唯独秦观别出心裁,写出了洒脱与旷达。 秦观不仅诗和词写得好,他的文更好,文是一中特殊的题材,叫

做策论文,通过写策论文表达自己对朝廷大事的看法和意见,其中还有不少创新的举措,只因受新旧党派之争,心中的抱负没能实现,所以秦观诗词中才多有哀伤之气。 秦观诗歌一览秦观是北宋文学家、词人,他还被奉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他写有包括《鹊桥仙》在内的许多很有名的词,但是除了词人这个被广为人知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个有着《春日》、《泗州东城晚望》、《纳凉》及《金山晚望》等作品的诗人。 而且在秦观的一生中,虽然秦观的诗创作看似比词、文少了很多,但其实不然,他创作的诗多达四百三十多首,诗文相加的数量其实远远超过了词。 比如《春日》这首诗写的就是春雨之后的美景,“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诗的前两句是在写近景、动态,隐隐的春雷和细细的春雨被诗中的“轻”、“丝”两个字完美诠释了出来,后半句更是将明媚的阳光形容的好像正在碧瓦之间浮动一样,而后面两句则是远景、静态,将下过雨后芍药身上的雨滴,和蔷薇盘在树枝上的娇态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出来,为整首诗增添了不少的美感。 《纳凉》也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前两句“携仗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中的前半句写出了作者走出家门后想要找到一个适合纳凉的地点,后半句则表示这个地点已经找到了,正文一开始就很扣主题,而后两句“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则是对找到的这个地点具体的景象进行的描述,月亮明亮的挂在天上,从行船

《调笑令·莺莺》秦观词作鉴赏

《调笑令·莺莺》秦观词作鉴赏 《调笑令·莺莺》词作鉴赏 调笑令·莺莺 春梦,神仙洞。 冉冉拂墙花影动。 西厢待月知谁共? 更觉玉人情重。 红娘深夜行云送,困钗横金凤。 秦观词作鉴赏 《调笑令》,是北宋元祐年间教坊艺人影响下面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时也叫《调笑转踏》。 “转踏”当是一种舞蹈的名称。这种《调笑转踏》,是宋词向戏曲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秦观有《调笑令》十首,分咏古代十个美女,每首之前冠以一首七言短诗,一般称之为“致语”。 这首词是秦观十首《调笑令》中的第七首,词前有诗曰:“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影动。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配合,将唐元《会真记》中莺莺张生月下私期的一段重新演绎,成为当时教坊曲中的名段。 这首词主要选取《会真记》中最精采的待月西厢一节,约略相当于后世元杂剧《西厢记》的第三本第二折。开头两个短语,一句一韵,表现了张生来到花园外边的`急迫心情。“拂墙花影动”,本是《会真记》《明月三五夜》一诗中的成句,前面著以“冉冉”二字,便加强了花影微风中微微摆动的动态感。这三句写景绘情,是主人公特定情境中特定心态的微妙象征。用“春梦”、“花影动”这样的语言将一个古代书生初次去赴一个女子约会的心情刻画得活灵活现。 “西厢”二句,写张生冷静下来,于是想到他所日夜思念的玉人西厢等待月儿上升,一天清露,花园寂寂,有谁陪伴着呢?词中不写张生对莺莺情深,而偏说玉人对他情重,从对方立意,尤觉爱之深,恋之切。结尾二句,虽也抒情,但叙事成分较多。张生热切期待的时刻,好心的红娘“敛衾拥枕而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