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电视片种类与种群

三 电视片种类与种群
三 电视片种类与种群

三电视片种类与种群

1.电视节目的分类

新闻类-电视新闻片,指用电视方式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可以从不同领域,用不同手段传播世界的各类新闻信息,以满足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诸如"新闻联播"、"午间新闻"、"晚间播报"、"今日世界"等栏目播出的新闻作品。

教育类-电视教育片,指的是一种知识性的电视教育节目,具有纪录片的特色,声画结合地解说科教知识和信息。如《对虾养殖》、《话说长江》、《艾滋病预防》等。还有"世界各地"、"法制园地"、"动物世界"等。

服务类-电视专题片或电视报道片,其内容主要为民众和社会日常具体的需要,提供生活服务的,如"为您服务"、"人民子弟兵"、"体育之窗"等栏目。还有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记录和报道片。如《西德见闻》、《深山养路工》、《运河人》、《鲁迅的故居》等。

文艺类-电视文艺片(即电视艺术片),指艺术性的、娱乐性强的节目,包括电视剧、音乐、戏曲、舞蹈、杂技、电影、绘画等内容。当然,它们不再是原有的艺术形态,而是经过"电视化"的电视艺术新样式。

2.电视艺术的节目种群

(1)电视文学种群它指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文学作品电视化,从而给人以文学审美情趣的电视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文学专题等。(2)电视艺术种群它指运用电视艺术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兼容其他艺术样式所构成的,着重体现屏幕艺术美的电视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电视歌舞艺术片、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戏曲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专题片、电视民俗艺术片等。

(3)电视剧类种群它指运用戏剧的构成方式,或电影的时空转换,通过电视的传播媒介、制作方式和艺术手段,独立制作的、充分电视化的屏幕艺术作品一二

电视剧。电视剧包括: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影

系列剧等。

(4)电视综艺种群它指以文艺演出为基本构成形态,但经过电视艺术的二度

创作,其总体结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均具有电视艺术审美形态因素和形式

美的电视文艺节目。但是由于它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艺术形态,所以只能算是电视艺术的一种"亚艺术"形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节日晚会、电视专题晚会、电

视音乐节目,电视曲艺杂技节目、电视舞蹈节目,电视文艺竞技节目等。

(四)电视剧主要样式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中的主要品种、核心样式。它是以电视录像手段录制而

成的,通过电视传播媒介播映声音、图像的一种新的叙事艺术形式。电视剧:是一种新的独立的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许多艺术原则和表现方法,如它分别吸收了文学的人物性格塑造、心理描摹,戏剧的情节设置、冲突处理,电影的摄制技巧和镜头组接等原则和方法。它具有制作周期短、选择余地大、观赏家庭化等优点。从播出时间和篇幅长短的角度来划分,则可分电视短剧、小品、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等。

1.电视短剧、小品

电视短剧和小品是篇幅最短的电视剧,是电视屏幕上的小小艺术品,类似于"微型小说"。我国电视艺术理论家高鑫同志认为:"所谓电视短剧,有时亦称'电

视小品',主要是指那些顿取生活海洋中的一滴浪花,来反映大千世界,截取社会

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来展现整个社会生活,一般只有一两个情节,一两个人物,

播放时间较短的小戏。

电视短剧和电视小品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短小隽永,以小见大,电视小品和短剧播放时间短,表现内容多为社会生活的横断面、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有关事件的某些片断,但思想内容是深刻充实的,意境是新鲜的,能给人以启迪。如电视小品《找石花的小姑娘》虽只有一两百字,但通过小姑娘寻找"石头开的花"的经过,以小见大表现了她天真无邪、纯洁善良的心。

第二,主题单纯、明朗。电视短剧、小品因短小而不适合主题杂芜有歧义,

追求主题单一鲜明,讲清一个道理,提出一个问题都可。如《超生游击队》的主

题就很单纯,就是讽刺"超生"的不良现象。

第三,情节凝炼,诗意盎然。电视短剧和小品要求情节高度凝炼和集中,犹如沙里淘金,海水炼盐般提纯、凝聚。要求揭示生活中蕴含的优美与诗意。如电视短剧《窗口》就是一部充满浓郁诗情的优秀作品。

2.电视单本剧

电视单本剧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所构成的,有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脉络,而且是一次将戏演完的电视剧艺术样式。从结构和情节来看,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戏剧中的"独幕剧"。

电视单本制,其播出形式不一定就是一集。根据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评奖规定与目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规定:二集以下(每集约50分钟)均称电视单本剧,也就是说:电视单本剧最多可由"上、下"两部构成,三集以上就属于电视连续剧。电视单本剧播出时间通常是在90分钟以下。

3.电视连续剧

电视连续剧是分集播出的多部、集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根据其集数多少又

可分为中篇电视连续剧(3~8集)和长篇电视连续剧(9集以上)。电视连续剧中主要人物和情节是连贯的,每集只播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但它也可以单独成立,只是在结尾时留下悬念,以待下集时人物和情节再继续发展。它类似我国的"章回

小说"和"长篇评书"。

4.电视系列剧

电视系列剧也是一种分集播出的电视剧,但又与电视连续剧不同。它虽由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本身并不连贯。电视系列剧的每一集都是一个新的、完整的故事,但是这一集的故事与下一集的故事没有内容上的联系。

九、影视作品评论写作理论

基本文体写作是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以笔试写作形式的考查出现,除主要涉及影视编导专业常考的基本文体类型:影视作品评论、电视节目分析、文学作品评论、叙事散文写作、戏剧故事写作、命题小品创作、新闻稿件写作等,还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涉及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文艺晚会策划与创意等影视编导专业常考的特殊文体类型。此科目除考

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之外,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思想表现能力。所以,考生要重点注意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尤其是理解和

运用。

影视作品评论是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以笔试文章写作的形式出现,当场给考生放映一部电影,休息15分钟左右(考生不准离场,此期间监考老师发放答题纸),要求考生在90分钟内写1500字左右的影视作品评论。

1.什么是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作品评论属于文学范畴,是文艺评论的一种。

1)影视作品评论是以影视作品鉴赏为基础,根据某种思想原则和审美标准,

对具体的影视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

2)影视作品评论属于鉴赏者对影视艺术作品的特定心理反应和审美反馈,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作为研究(评论)对象,由评论者依据自己的评论标准、审美感受、审美判断来对影视作品进行的评美析丑、褒优贬劣,并探索和揭示其创作的成败得失的规律。

3)影视评论是连接影视鉴赏者和影视创作者的桥梁,是促进影视创作的助长剂和培养影视理论之花的沃土。

2.影视作品评论的特征

影视作品评论的概念已在第一部分提及到,它既有一般文艺评论的共性,又

带有考生自己作为银幕艺术评论的独特性。影视作品评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1)影视作品评论是以具体影视作品作为主要对象的评论

影视作品评论也可以说是揭示影视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的科学。影视评论的主要对象是影视作品,而其操作的具体形态应是"评论",既然是一种评论,就应符合"评论"写作的一般规定的要求,即从直接的现实目的出发,按照评论对象自身的形态、性质、特点,并依据其所属范畴的客观规律,对它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影视评论以"评"为中心,"论"是为"评"服务的。

2)影视作品评论是影视鉴赏活动的一种完成形态

影视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鉴赏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接触影视作品,便产生了审美感知,然后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使审美情感理解得到一定的认识,最后再经过审美综合活动获得审美的判断和评价,最终得到影视鉴赏的完成形态。

3.影视作品评论的原则

影视作品评论也像其他文艺评论一样,有一定的操作原则。对于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考生来说掌握评论的原则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要坚持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评论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对考生来说,就是从评论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2)要坚持具体影片具体评论

考生在进行影视作品评论时要注意从艺术形象入手,以影视作品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生必须通过具体的影视作品鉴赏,完整地感受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进而对影视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评价,严格地以影视作品为依据,从影视作品所提供的事实出发。考生要根据影视作品事实做出具体的审美判断,正确地引导读者。

4.影视作品评论写作要领

在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考试中,我们常常发现有许多考生苦恼于不知如何去写影视评论,他们在观赏完影片后,不知该写什么和怎样写。影视评论的写作

过程,实质上就是调动考生的各种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和理论修养,对影视作品

进行评析的文字化表达的过程,在这里,我们简略归纳出以下几个写作要领:

1)重视观赏感受,选好评论对象

影视作品评论是以影视作品观赏为基础的,考生的观赏感受通常是影视作品评论选择立意的依据。评论对象的选择既是一定评论策略和技巧的体现,也是影视评论写作的要领之一。

2)抓住作品特点,找准评论角度

考生应该抓住影视作品的特点,也就是抓住其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创新之点、独特之处加以评论,在抓住影视作品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找准作品评论的角度。

3)确定文体形式,精心构思谋篇

考生在写作之前对文体类型的选择确定是必要的,一般遵循两条原则:

其一,考生必须慎重地比照评论对象、评论内容、评论角度和评论意图,与

一定的文体类型的特点、功能、优长等方面的关系,准确地找出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其二,考生必须细致地比照自身的学识、才情、写作经验等,与一定的影视

评论的文体类型的特性、规律、写作要求等方面的关系,准确地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考生只有根据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高度契合的原则,才能确定好合适的文体类型。构思谋篇是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具体地决定评论写什么内容,提什么观点,是否设分观点,设

几个分观点,用哪些原理、哪些材料去论证、怎样论证,开头、结尾、过渡段落

安排等。

4)恰当运用方法,力求文笔优美

考生要使影视评论方法运用恰当,并产生积极的效果,就必须了解特定的评论对象和文体形式对评论方法的制约,了解各种评论方法的效能和局限,运用优美的文笔展示自己的才华,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5.影视评论的评论角度

考虑到艺术高考影视编导考生可能缺乏对一些基本电影理论知识的了解,即电影本性、电影观念、电影美学、电影理论、电影技术、电影技巧等,而出现不知如何下手去写影视评论的特殊性,我们将对电影的评论角度做一个全面的、精深的讲解。

1)主题

主题亦指影片的主旨。考生在进行影视作品主题的评论时,需注意,一部影片,特别是比较优秀的影片,通常并不是只有一个主题,有时会有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副主题,或者影片的主题或副主题比较朦胧,一时难以辨清,这都是正常的。从影片的某一个副主题入手进行评论,同样是重要的。此外,影片有时还会表现出一些虽未形成主题、副主题,但也富有意义和特点的思想内涵或意境,同样应给予重视,可以加以评论。

2)人物

影片中的人物通常是考生评论的重点,一部影片人物的塑造是否具有特色,是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影片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有时不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也具有突出特点,值得评论。

对于人物的评论,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人物形象的评论,这是最为通常的评论角度,主要是对人物的一般特点和形象特色予以评价;二是对人物性格的评论,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认知,进一步洞察促成人物形象形成的性格特点,这是在人物形象基点上的深化;三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这是在人物性格分析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3)结构

结构与情节紧紧相连,结构是构架和营造情节的方式和方法。电影的结构是复杂的,就其结构特点来说,有的影片表现为平铺直叙的结构特点,有的则表现为两个或更多情节平行发展的特点,有的还体现为倒叙的或插叙的结构特点;在其结构的风格样式上,有的采用戏剧式结构,即特别重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矛

盾冲突的营造与发展;有的采取小说式结构,即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自然发展,并不刻意渲染和激化矛盾;有的采取散文式结构,即有

意淡化故事表层的冲突,更为重视潜隐在人物心理深层的矛盾,在其表层呈现出

富有散文化或者诗意化的特色。

4)情节

在一部影视作品中,情节是故事发展的轨迹,在情节的延看中,交织着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众多人物的喜怒哀乐,命运遭际。在情节的发展轨迹中,通常表现为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等环节,正如中国传统戏曲理论所强调的起、承、转、合那样,演绎着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由于电影意在表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情节的构织又常常呈现出反复的状况,即出现主要情节与多个

次要情节,这些情节有时呈现为平行的状态,有时则呈现出反复交错延展的情形。

5)细节

影视作品中的细节表现为在情节的运行中一些于瞬间出现的人物的表情、

动作或人与人的交流。细节在影片中经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细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强化影片的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给人以心灵的震

撼和启示。

6)语言

语言指影片中人物的话语,包括对话、独自、旁白等。与戏剧比较,电影更

接近于生活真实,因而其人物语言更趋于生活化。但即使是生活化的语言,也是

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富有艺术化的语言。电影特别注重人物语言的性格化,通过

对于人物语言的表现,可以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可以通过对于普通的生活化语言的表现,透视出哲理化的意蕴。

7)声音

电影中的声音包括电影音乐和音响。电影音乐是影片重要的展现手段之一,也是影片评论的重要方面之一。电影音乐一般又可分为主题歌、插曲和背景音乐,以表现音乐为主旨的影片更是将音乐的作用置于首要的位置。人们对于电影音乐的评论,特别关注电影音乐的基本特色与风格,以及与影片主旨、人物情感

的关系。优秀的电影音乐通常可以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突出的作用。

8)镜头与画面

影片的镜头与画面属于导演、摄影及美工等集体创造的艺术结晶,是电影中最为基本的艺术形式,它体现着导演的意图。电影的镜头与电影画面具有密切的关系。电影镜头可以相应的分为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表现为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和程度。不同景别的镜头,意味着叙述方式的不同,以及对画

面的结构方式,对空间造型内涵表现的差异。人们对镜头与画面的评论,可以通

过对摄制者在叙述方式及画面构成上的艺术探索,进而昭显。

9)色彩与光影

这些同样属于集体的创造,也是导演创作思想的体现。色彩与光影的表现,

在影片中至关重要,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光影的艺术,而色彩又是对于客体世界的

还原,它与电影的美术构想有密切关系,通过灯光师、美工师、摄影师等人的共

同努力完成。色彩与光影不仅是展示客体世界及大自然风貌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常常与人们的情感表现密切相关,因而人们对于影片中色彩与光影的关注,直接

关系到影片的整体风格与影调等课题。

10)造型与服饰、置景

这些通常属于电影美术的范畴。造型包括人物造型与其他景物的造型;服

饰特指人物的服饰;置景是对于电影摄制所需要的景况的设置。人们从事电影

评论也十分关注这些方面的特色,它对于电影整体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特

别是对于人物生活环境的营造以及氛围的渲染,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影视评论的角度还有许多,如场景、空间、机位、影调、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等,在这里,我们只针对于一般情况,且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考生容

易接受的几个角度进行论证,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掌握的情况,任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角度评论即可。

6.影视作品评论的注意问题

1)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有针对性。好的题目对文章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你想评论影片的角度在题目中就要给考官以提示。题目要注意新颖、独特,这是吸引考官的第一步。在文章收尾时要注意扣题,不要突兀生硬,急于结尾,而需要过渡和铺垫。

2)层次

层次不在于分出一、二、三、四,而是在于评论前就要事先想好评论内容的先后、深浅。考生在进行影视作品评论的写作过程中,逻辑层次要在内容上体现,而并非体现在词汇上。行文过渡要自然,尽量不要落入常规理念的窠臼中。

3)一致

影视作品评论过程中切忌自相矛盾,如文章前面说"线索清晰",而后面却说"结构不清晰'气前面说影片如何精彩好看,突然又说"瑕不掩瑜",挑出影片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和毛病,这样的评论只会让考官觉得考生的思路混乱、文不成章。

4)规范

影视作品评论的考试是论文写作,虽谈不上固定格式,但也要注意规范化。为了分清层次和便于考生写作和考官批阅,可以设立小标题,但小标题不要"各自为政",要时刻注意所评论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紧扣论点。

5)剧情

考生切忌在影视作品评论中大篇幅叙述剧情,可以在文章中简要概括,并将其作为自己评论观点的论据。复述剧情主要是给没看过影片的人看的,它更有效的是做一种电影消费引导,而批阅考生试卷的考官们都已经看过影片,再对其复

述故事情节无疑是多此一举。考官在影视作品评论考试科目中所期待的是考生

对影片进行评论性分析。

6)用词

考生要注意在影视作品评论中不要出现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误用等简单性

错误,影片分析考试也在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用词要尽量准确。错别字和标点

符号的错误使用,会影响考生自身素质的展示和文章准确、流畅的表达。另外,

口语与书面语的使用要恰当,影片分析词不达意是考试之大忌。

7)语态

影视作品评论的语态也很重要。考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出于对作品的

理解,在影片分析中,尽量少作道德评判,因为有些道德观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如果把握不好,不但立论易有偏颇,考试中还易失分。考生尽量可以着眼于艺术方面的评论、阐示,文采飞扬和质朴深沉都可以写出好影评,避免老气横秋和

浮躁功利的语态。

8)行文

立意深刻,首先应做到观点的正确与准确,同时尽可能做到富有新意和深度。逻辑性强,文章结构应当严谨与完整,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紧密,合乎逻辑,其语言风格应主要是理性的语言,而不应是散文式、叙述式的语言风格。文风端正,影视作品评论应倡导健康的思想与审美倾向,坚守良好的文风,坚持科学的方法,以理服人。行文流畅,尽可能做到语句的流畅和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其语言应做到准确、规范,富有个性。如果考生在掌握了以上这些影片分析基本的要素后,请不要忘记把自己真挚的激情和飞扬的文字灌注在对影片读解的文字间,这样可以使考官全面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形容团队凝聚力的句子

形容团队凝聚力的句子 导读:好词好句好段形容团队凝聚力的句子 1、一个团队,要么组建一个团队,共同发展,才有能力跟上趋势与时代的步伐,最终成为赢家!平台决定高度,思想决定发展! 2、你坐在这个位置上,权力并非上天赐予,你的每一分收入、每一份荣耀都是你的团队拼命帮你整出来的。 3、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严格的目标约束及多变的外部环境,领导必须运用各种激励理论对工作班成员进行适时的激励,鼓励和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力。 4、团队不是单个人单个人的守护,而是每个人互相守护,这才叫团队。 5、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6、“美”有力量。它拥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反过来说,它给了你驱动力。它逼着你,要挟着你,让你对它做出反应。 7、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8、团队,心在一起,共同经历“风雨”。相互鼓励、搀扶,前行中不是你一人在战斗。 9、如果自己的来生可以选择,有得选择的话。我希望我来生是一粒尘沙。沙不怕风吹,在某天定会凝聚。 10、詹妮弗托腮叹息道:“唉,无敌是多么的寂寞。”下午流汗

道:“是你无敌吗?这是团队的力量! 11、这世上绝大多数事情都需要团队合作,但也有些事情一个人就够了,多几个嚷嚷和呻吟的人反而拖后腿。 12、当绳子在夸耀自己的力量的时候,请不要忘了凝聚在身上的每一根细线。 13、挫折可以把人置之于死地,也可以把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14、要确保团队稳定,就不能让任何一名成员感觉自己是无用之人。 15、搅拌机,善于把分散折颗粒,凝聚成牢固的整体,机声隆隆,高奏着团结进行曲。 16、如果是军队行军,通常是最快的那个人决定行军速度。而如果是出去玩,通常是最慢的那个人决定集体速度。 17、信息公开与共享,是维持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18、众所周知,1+1是等于2的。那么,我们的团队呢我为什么说1+1大于2呢?因为这其中的每个1都是充满团队精神的。 19、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20、因为没有温暖的感情将这一切有机地凝聚起来,所以这房子就像一条废弃的街道那么凄凉。 21、在沟通时间上,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安排每天或每周的某个固定时间或其它合宜时间,各成员汇报最近的任务进展情况、新的想法、新发现的问题等,以便能即时调整,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21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

提高群体凝聚力

提高群体凝聚力,提高群体业绩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就是群体的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群体业绩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看到,有的群体关系紧张、矛盾重重,使得群体任务不能够很好的完成,业绩久不得提高。对于这种群体,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凝聚力差。而有另外一些群体成员之间意见比较一致,关系融洽,各成员以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而自豪,对群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群体中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这些使得群体任务顺利完成,业绩提高。这样的群体,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高凝聚力的群体。 通过这些,我们大概知道,群体凝聚力和群体业绩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一个群体要提高其业绩,搞好内部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将是首要需要注意的。 但是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那我们到底该怎样去提高群体凝聚力而提高群体业绩呢?我想该从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开始着手。让我们来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规模,与其他群体的竞争,群体的成功,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等等。 从群体领导方式来讲,民主的领导方式更有助于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和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在这样的方式下领导的群体,成员之间关系更加亲密,群体中思想更加活跃,从而群体内凝聚力也更高。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一个民主、活跃的企业来工作而不是一个专制沉闷的企业。现在多数企业把民主、活跃摆在大众面前的原因之一吧。 从群体规模来讲,一个更小的群体规模,群体中的矛盾和冲突就会更少,群体间的满意度也将更高,这样群体也将有更高的凝聚力。比如,一般我们在进行团队拓展游戏时,都会把成员数限制在10人以内,这样既能很好的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能很好的进行管理,提高训练的效率。 从群体的成功来讲,当一个群体经常成功时,群体成员间将有更大的奋斗冲劲,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2课。通过上节课中观察土壤样本,学生初步了解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对组成土壤的成分并不了解。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型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中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土壤组成的主要成分。 2.能够根据土壤组成不同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能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组成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培养皿、搅拌棒、放大镜。 学生准备:土壤、小瓶子、小盒子、标签。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延续上节课的观察活动,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观察土壤。 问题:能不能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呢? 交流: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颗粒的方法。 任务: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究土壤的组成。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问题:从上节课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那么。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我们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分离开来? 交流:分组交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分离土壤的不同成分。 任务:按照《学生活动手册》的指导,按步骤完成土壤组成成分的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1: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体积的四分之一),把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把烧杯放在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步骤2: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步骤3:充分搅拌水和土壤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活动:分组实验,在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交流:在步骤1时,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在步骤2时,可以观察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从步骤3中,可以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植物残体,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沉淀物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黏土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沙位于下层,说明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小结:土壤主要是有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另外还含有水、空气和腐殖质等。 2.活动2: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讲述: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浅谈如何提升群体凝聚力

浅谈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研究表明,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1.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2.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3.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4.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群体丧失了凝聚力,不再能吸引它的成员,那么它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影响凝聚力的因素着手,在此我以社团这一群体加以分析研究。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1、群体的地位,以往的成功;2、对群体而不是个体奖励;3、激励与其他群体的竞争;4、鼓励对群体目标的认同;5、与外界分离的空间;6、群体的规模缩小;7、加入群体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下面我以我所在的学校社团风云棋社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每年新生到来,社团都会组织纳新来增加社团成员,给社团增添新的生命力。新纳来的会员对他们来说棋社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很难很快适应并且融入到这个集体中,甚至可能与老会员出现意见上的分歧,活动中的不配合等等。这个一个社团来说,无疑是一个毒瘤,所以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势在必行,那么作为社长和部长的学长学姐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统计每个会员的通讯方式,联系方式,交流方式等等,然后制作成通讯录,人手一张,方便大家认识交流和联系。

四年级《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的信息源;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并掌握三种类型土壤的特点。 4.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种类 难点:掌握三种土壤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去底的塑料瓶、沙布、玻璃杯、支架。 学生: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搜集、查阅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壤的作用,我们就要更多的去研究土壤。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的成分,都有什么?其中,砂和黏土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质疑: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预测:我们想知道土壤的种类。 预测:我们想知道土壤的特点。 预测: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 ,,,, 质疑:同学们,你们玩过土,摔过泥吧?那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土或泥? 预测:沙土、黄胶泥, 谈话:同学想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读书,上网来研究,我会支持你们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土壤的种类)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同学们从不同的地方采集来了许多土壤,那么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呢?我们可以运 用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 1.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猜测,然后让学生汇报猜想结果。 2.制定方案。 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鼓励学生想方法去比较土壤的不同,学生想的方法越多越好:如 用眼睛看、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摸、捏、捻、在纸上涂抹、加水搅拌后沉淀、用滤网过滤,, 3.课件出示操作提示: ①分组观察桌上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鼻子闻一闻? ④用手捏一捏? ⑤加水沉淀后看一看? ⑥用滤网过滤后看一看? ,,, 4.实施探究。 小组同学分别采用一到两种方法探究土壤的特点,引导不同小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探 究土壤的特点。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土壤的特点 质疑:同学们分别用什么方法,探究到土壤有什么特点? 预测1:用手捻一捻,感觉有些土壤颗粒大,粗糙,疏散;有些土壤颗粒小,细滑,黏重。 预测2:用眼睛看,颜色不同。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腐殖质含量不同。 预测3:用鼻子闻,泥土的味道不同。 预测4:用手捏,有些土壤容易捏成团,有些无法捏成团。 预测5:加水沉淀,有的土含沙多,有的土含沙少。 预测6:用滤网过滤,有的土壤颗粒大含沙多,有的土壤颗粒小含沙少。 2.给土壤分类 (1)依据土壤的性质对不同的土壤进行分类。

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知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1、认识土壤的种类(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②用放大镜看一看?③用手握一握?④在纸上涂一涂?(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新授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 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 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 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看用手捻在纸上涂抹放进水里搅动后汇报观

小学科学教案8、土壤的种类

课型(新授)课题8、土壤的种类 主备教师周怡辅备教师周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的种类,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并初步知道这三种土壤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不同性质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教学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三类土壤,3个同样大的去底塑料瓶、特制的支架(或3个铁架台)、粗纱布、3个同样大的烧杯、水。 2、分组观察材料:三类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教学引入 师生谈话: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什么了?(教师出示三类土壤) 教师:大家知道我国的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中山公园的“五色土”都去过吧?你们知道“五色土”表示什么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板书课题:土壤的种类)(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比较三类土壤的不同的质地 (1)师生谈话:现在每人面前都有三包土壤,我们要认识它们,就要比较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呢? (2)学生每个人先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比较、观察的方法。 (3)学生每个人进行观察、比较。 (4)学生汇报观察、比较的方法。 (5)师生共同归纳观察、比较的方法。 (6)师生谈话:观察土壤时,可以先用手捻一捻,按在纸上搓一搓,感觉它们颗粒的大小;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它们的颗粒。 (7)学生再次自行进行观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5.土壤的类型 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5.土壤的类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出他们的特点。 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了解他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分别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样本、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品、玻璃杯、水等等。 预习要求: 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特点,观察这些土壤中分别生长了哪些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土壤,知道土壤中有很多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有沙子、水、空气、黏土等等。 在我们江苏平原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土壤,那么这些土壤都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土壤的类型。 板书课题:5.土壤的类型 二、活动研究 活动一:放大镜观察土壤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土壤的类型,我们先用放大镜来看一看组成土壤的颗粒。

出示材料:放大镜、小棒、土壤样本。 活动要求: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看看土壤的颗粒是否都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按照颗粒的大小,来分一分类。 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情况及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小结,出示课本中有关土壤颗粒组成情况的资料。 学生自由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按照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黏质土,而沙粒、黏粒、粉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活动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既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区别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呢?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手捻一捻。 方法二:和点水握一握。 方法三:加点水搓一搓。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另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用这三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不同之处,然后填写好活动报告单。

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思考题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系统及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关于个体特性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个体差异假设。 (2)完整的人假设。 (3)行为有因假设。 (4)渴望尊严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一个是管理科学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有关理论,另一个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是什么? 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系统及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

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5、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跨学科性、层次性和实用性。 6、组织行为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权变原则? 第二章思考题 1、个体行为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从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性来看,人的行为具有自为性、有因性、目的性、持久性、可改变性的特点。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看,人的行为具有不连贯性、环境依赖性、隐蔽性、应变性、复杂性难以描述和度量性的特点。 2、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人经历、个性和认知三类因素。其中,个人经历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认知则包括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决策。 影响个体行为的客观因素,指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外在因素的总和。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作用的组织因素,如组织的激励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风格等等;另一个是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如个体的家庭状况、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等。 3、什么是个性,它有哪些特点?

1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 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 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 供了什么。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 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 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 设计与反思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与评析 淄博桓台实验学校何霞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 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 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 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

土壤分类

試驗五土壤分類 (一)試驗目的 由粒徑大小分佈曲線、液性限度及塑性指數等試驗結果,做土壤分類,以作為工程之參考。 (二)試驗說明 土壤分類法包括: (1)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USDA)。 (2)美國州際公路官員與運輸協會土壤分類法(AASHTO)。 (3)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USCS)。 (A)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其步驟如下: (1)經土粒大小分析試驗可得: 礫石百分比 G = 100-通過4號篩百分比。 砂土百分比 S = 100-G-通過200號篩百分比。 粘土百分比 C = 粒徑小於0.002mm之百分比。 沉泥百分比 M = 100-G-S-M 有礫石(G>0.00%)之情況應修正成三個量: S = S/(S + M + C) M = M/(S + M + C) C = C/(S + M + C) (2)以砂土百分比為左上方之座標繪左上到右下之直線。(↘) (3)以沉泥百分比為下方之座標繪左下到右上之直線。 (↗) (4)以粘土百分比為右上方之座標繪左到右之水平線。 (←) 在三角座標圖上繪出交於一點,即可知此試樣土壤為何類土壤。註: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礫石>50%需加註高礫石質。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礫石>=15%需加註礫石質。 本分類法適合農業土壤之分類用。

圖 5-1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 (B)美國州際公路官員與運輸協會土壤分類法: AASHTO土壤分類法其步驟如下: (1)由土粒大小分析試驗蒐集: 通過10篩百分比,通過40篩百分比,通過200篩百分比 n (2)由阿太堡限度試驗蒐集: 液性限度LL,塑性指數PI 依AASHTO土壤分類表,即可查出土樣初步為何種分類符號。 (3)另需計算分組指數(Group Index)GI: a = n - 35 b = n - 15 c = LL - 40 d = PI - 10 GI = 0.2 a + 0.005 a c + 0.01 b d (4)一般AASHTO土壤分類法之分類符號以A-X-Y(GI)表示之。 本分類法適合公路工程路基、基層及底層土壤之分類用。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 2、群体的领导方式 3、奖酬体制 4、群体内人际关系 5、群体的准入门槛 6、群体规模 7、外部威胁 8、其他(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以前的成功经验,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 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与目标,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2、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的领导们有其各自的领导方式,而不同的领导方式又会对群体凝聚力的大小产生不同的影响。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1)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2)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3)放任型领导(laissez - 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和怀特(White)等人经过试验发现,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比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态度更积极,群体凝聚力更高。

3、奖酬体制 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制度使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增加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群体内聚力。 4、群体内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削弱这种吸引力。 5、群体准入门槛 就是加入群体的难度。加入一个群体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可能越强。要进入一所一流的医学院,就要经过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个人的努力付出)会导致医学院一年级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很强。因为为了进入医学院,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经历:申请、书面考试、面试、等待最后的结果。正是这些共同的经历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凝聚力。 6、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群体凝聚力越小。因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就障碍越大。各种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间互动变得更困难,群体保持共同目标的能力也相应减弱。而且,群体规模的增大也使得群体内产生小集团的可能性相应增大。小集团通常会降低群体的整体凝聚力。 执行任务 3人小队国创数学建模最稳定的 7、外部威胁 研究表明,外来的威胁和同周围其他的群体竞争会增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8、其他(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以前的成功经验,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女性的凝聚力高于男性。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全部6个成员都是女性的群体和男女混合的群体,比6个成员都是男性的群体凝聚力高。其原因,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是,与男性相比,女性与自己朋友、同事、伙伴竞争较少,而合作较多。 如果群体一贯有成功的表现,它就容易建立起群体合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的种类》说课稿

《土壤的种类》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的《土壤的种类》。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地的土壤》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土壤类型(观察、学习、研究)的课。《土壤的种类》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三种类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受 认识土壤的各种类型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土壤的保护》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学习了解土壤的种类,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的过程,观察和描述相关实验的现象,能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鼓励学生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难点: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1、小组器材: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2、演示器材: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五、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三年级年级的学生对于土壤有浅显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分离土壤的方法,初步了解了土壤的成分,对土壤的分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动手探索,乐于从中得到科学知识。 2、学生的困难在于区分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怎样不同的土壤里。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发展对土壤的种类和特性的理解与认识。 3、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土壤的种类》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a、探究研讨法 b、分组讨论实验法 c、观察实验法 d、多媒体辅助法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设计 青岛版

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并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操作提示: 1、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2、用放大镜看一看? 3、用手握一握? 4、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1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五)、棕壤 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

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描述: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评析】导入新课不仅是导入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唤起儿童潜在的智力和情绪。在丰富的视觉画面给学生带来感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问题的“指引”下,自觉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既简洁,又能使知识与情感同步调动起来,效果好,有新意。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