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第1课时

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第1课时
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第1课时

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课题用计算器计算第 1 教时

教学内容:1.书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2.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课前准备:

1.了解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类型;了解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的学生数。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二次备课1.教师出示计算器问:这是什么?你在哪儿见过呢?

2.在我们的身边,计算器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先学探究

1.自学书本第100页。问题导学,独立思考:

a.通过自学,你知道那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b.用计算器试着算:38+27 30×18 816÷68-9

(不会用计算器计算的同学要及时请教同桌)

2.思考后同桌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共享

1. 在学生补充的基础上,划出相关知识点。归纳:

在计算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

常见的计算器可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个部分。

计算器最基本的功能是计算。

可用笔算或口算的方法来检验计算器算得的结果是否正

确。

2. 通过核对结果来了解学生是否都会用计算器算。有没有用笔

算或口算的方法来检验计算器算得的结果。估计第3题会出

错,思考:计算器怎么会算错呢?算错了又该怎么办?

3. 让错的学生用计算器再算一次(注意一个数一个数地看与输

入,可介绍删除键的用法),明确:用计算器计算要看清数,

按准键。

1

三、反馈完善

1.试一试中,选中间和右侧六道题进行两分钟练习。

核对结果,统计错的人数,进一步明确:用计算器计算要看

清数,按准键。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方便与快捷。

2.计算比赛,只写结果:125×8×7= 669+75+125=

32÷4= 36×99≈

学生谈谈比赛感想。

明确:一般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使用计算器,像一些

能口算、估算或简便计算的题目,不需要使用计算器计算,要

灵活选择计算工具和方法。

3.探索规律,激发兴趣。

游戏:找出最喜欢的数字,然后输入9个数字÷

12345679。报出结果。老师就能猜出你喜欢的数字。

111111111÷12345679=9

先让一优生回答要,教师猜数字,再根据学生的结果,多

回答几个,说出规律后让学生也来试一试。(师:有没有不符

合的?原因是什么?会玩吗?)

挑战极限:111111111×111111111

在学生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时,出示第101页想想做做第

四题---化难为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规律,发展学

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领略数学的神奇。

师:其实这就是我们数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转化思

想。先从容易的当中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去解决难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看清数按准键

正确合理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

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掌握运用;例题讲解熟能生巧;尝试练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P105—P107 二、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 (1)按键,打开计算器。 (2)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3)按键,,=,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4)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5)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 (6)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7)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 (8)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 2、课堂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例1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1,2,3,4,5,6, 乙:2,3,4,5,6,7,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3、达标检测: (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 A、6 B、3 C、1.2 D、2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 方差分别为S2 甲=0.56,S2 乙 =0.60,S2 丙 =0.50,S2 丁 =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有一组数据如下: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A、10 B、√10 C、2 D、√2 四、课外延伸: 甲组:76,90,84,86,81,87,86,82,88,85 乙组:82,84,85,89,79,91,80,89,74,79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1课《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11 古诗三首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朔云:北方的云。 B.更催:再次催促。 C.骄虏:骄傲的俘虏。 D.莫遣:不要让。 2.“更催飞将追骄虏”的“更”字读音是,意思是。这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3.用“”画出诗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再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 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担心战争失败的紧张心 情。() (3)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

【参考答案】 1.C 2.gèng再次再次催促勇敢善战的将士们去追击敌军 3.画出: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昨夜萧瑟的秋风吹入我军驻守的关塞;北方的流云和边疆的明月遍布西山。 4.(1)√(2)×(3)√ 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1.解释词语。 驱驰: 横戈: 2.“报主情”的“主”指的是。“江花边月笑平生”这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这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诵读这首诗时,语气应该是() A.平静 B.豪迈 C.悲凉 D.喜悦 4.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5.查一查戚继光写的其他爱国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策马疾驰。指拿着兵器 2.君主拟人我常年策马疾驰于南方和北方,以报答君主的恩情;南方 江边的花和北方边地的月笑看着我的一生。 3.B 4.在这首诗中,我读出了诗人转战南北,保家卫国的豪情。 5.示例:寄书向知己,不解作家音。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君心。 【参考答案】 1.策马疾驰。指拿着兵器 2.君主拟人我常年策马疾驰于南方和北方,以报答君主的恩情;南方 江边的花和北方边地的月笑看着我的一生。 3.B 4.在这首诗中,我读出了诗人转战南北,保家卫国的豪情。 5.示例:寄书向知己,不解作家音。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君心。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导学案2013.4.17 初二数学组 【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 (1)按键,打开计算器。 (2)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3)按键,,=,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4)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5)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 (6)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7)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 (8)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完成例1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1,2,3,4,5,6, 乙:2,3,4,5,6,7,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二)、达标测试:

(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 ) A 、6 B 、3 C 、1.2 D 、2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方差分别为S 2甲=0.56,S 2乙=0.60,S 2丙=0.50,S 2丁=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有一组数据如下:3,a ,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 、10 B 、√10 C 、2 D 、√2 四、课外延伸: 甲组:76,90,84,86,81,87,86,82,88,85 乙组:82,84,85,89,79,91,80,89,74,79 回答: (1)甲组数据众数是 ,乙组数据中位数是 。 (2)若甲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Y ,则X 与Y 的大小关系是 。 (3)经计算可知:S 2甲=14.45,S 2乙=26.36,S 2甲<S 2乙,这表明 。 (用简要文字语言表达)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0.4 A 组1、2题 选做题: B 组1题 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牛郎织女(二)》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牛郎织女(二)》原文及教案 【原文】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个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妈妈”,回过头来又叫一声“爸爸”。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没告诉牛郎。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眶里满是眼泪,说:“我快不行了,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老牛没说完就死了。夫妻两个痛哭了一场,留下老牛的皮,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 再说天上,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罚她们,把她们关在黑屋子里。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织女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只见梭子放在织了半截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着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哭。他决定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是怎么能上天呢?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的风呼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 案范本五篇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由于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感受使用计算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较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养成自觉、及时验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上课前,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始! ①18+21= ②56÷7= ③3028-2956= ④589×76= ⑤98+199= ⑥12+459+88=2、有的同学为什么会计算得这么快?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小结:看来,在进行像这样的比较繁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忙。3、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及了,人们经常会在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呢?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可能需要使用到计算器,特别是商业中(图片)。除了专门的计算器,有的手表上也有计算器(出示手表)。还有哪里也有计算 器?(电脑、手机、遥控器、电子秤等) 4、师:使用计算器有哪些优点呢?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5、师:你认识计算器吗?先向你的同桌介绍计算器。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 二、观察认识 1、整体认识 这是一个常用计算器的面板(出示图片),上面部分是显示器(板书:显示器),下面部分是键盘(板书:键盘) 2、认识键盘 (1)观察一下,这个键盘上的哪些键你已经认识了?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2)互动生成 ①有0、1、2、3、4、5、6、7、8、9这些有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自己指一指你计算器的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自己指一指你的运算符号键。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 目标预设: 1.借想象理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等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识作者,引入课题 1、月是故乡明,家乡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思念家乡课文,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看了课题后,你的脑子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看来,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是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画面,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来读一读这个诗情画意的题目吧。(师可范读) 3、师:这个题目就是一首词中的句子。课件出示词。指名读。 这首《天净沙.秋思》,我们的题目就出自这首词。齐读。 4、现在人们常常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指代美丽的江南水乡,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美丽的江南水乡的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出示照片简介作者)。她一生命运坎坷,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她曾经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5、到底是哪段日子,哪些美好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让我们走进那——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打开书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老师已经跟大家介绍过,我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做。来一起先来

读一读。(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读顺。2、读思结合。3、圈画批注。4、交流讨论。) 2、自由地读读课文,想想谢冰莹奶奶常常怀想的,永远难忘的到底是什么? 3、让我们一起来认认这篇课文里的生字。 4、那么作者常常怀想的,永远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 三、细品“思乡之情” 1、品读“景美”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评读。 重点体会“婀娜的舞姿”。请大家注意观察“婀娜”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课文中说谁有婀娜的舞姿? (2)(出示句子)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1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人教版

《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上课前,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始! ①18+21= ②56÷7= ③3028-2956= ④589×76= ⑤98+199= ⑥12+459+88= 2.有的同学为什么会计算得这么快?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小结:看来,在进行像这样的比较繁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忙。(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 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38+27=30×18=)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

课题: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能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作的好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笼罩、若隐若现、风平浪静、漫天卷地”等词语。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握文章脉络。 4.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交流、熟读朗诵的学习,体验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 5.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观。 教学难点: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谈话引题:同学们,身在厦门的你们喜欢看大海吗?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涨潮时的海水是什么样?你有什么感受?(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塘江的大潮 2.资料展示:(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看潮水,听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呢?请你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设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钱塘大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请找出一个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学生说,教师把词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通过阅读,说说你觉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本课字词。检查预习作业中的生字抄写。 (1)同桌互查生字的读音。 (2)集体交流课前大部分同学们觉得哪些生字比较难,重点指导难写难记的生字。 (多音字:“颤动”的“颤”在文中读chàn;“闷雷”的“闷”在文中读mèn;“薄雾”的“薄”在文中读bó;“镇、逐、涨”读翘舌音。“昂首”的“昂”、“横贯”的“贯”要注意笔画的写法。) 3.请同学们拿出水笔,坐端正,练习写各描3个、写2个字。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4.交流自读收获,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5.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 第二部分(3、4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辅导与练习

11新型玻璃 一、①多音字tiáo 调节chǔ处理 调折 diào 调动chǔ处所 ②近义词: 珍贵——宝贵特殊——特别阻挡——阻拦 清楚——清晰调节——调整盗窃——偷窃 企图——妄图凉爽——凉快强烈——猛烈 陈列——摆设、陈设 ③反义词: 陈列——收藏急促——平缓集中——分散 坚硬——柔软强烈——柔和集中——分散 珍贵——低廉凉爽——闷热特殊——一般 清楚——模糊陈列——收藏 二、生字组词与注音: 盗[dào]盗窃强盗掩耳盗铃嫌[xián]嫌弃嫌疑嫌贫爱富夹[jiā]夹心夹层jiá夹被gā夹肢窝 恙[yàng]安然无恙别来无恙藕[ǒu]莲藕藕荷藕合色粘[zhān]粘住粘连nián 粘糊噪[zào]噪声噪音噪聒废[fèi]fèi废话荒废半途而废废寝忘食

三、词语解释: 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安然无恙: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 噪音:嘈杂、刺耳的声音。 藕断丝连:形容表面上好像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 问世:泛指新产品等与世人见面。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四、中心思想: 本文分别介绍了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 五、感悟心语: 科技改变生活!的确,经过科学家们精心研制,本来平常的玻璃变得如此神奇,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科学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将来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六、写作手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七、课文结构: 夹丝网防盗玻璃——防盗 夹丝玻璃——坚硬 分述变色玻璃——调色新型玻璃功能多新型玻璃1—5 吸热玻璃——吸热现代生活用途广 吃音玻璃——消音 总结:重要作用——美好展望 八、课本习题: 1、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 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 答案: 新型玻璃名称特点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盗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安全可靠 自动调节室内光线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强弱改变 颜色 使室内冬暖夏凉吸热玻璃夏天,阻挡阳光;冬 天,阻挡冷空气 吃音玻璃消除嗓音使传到室内的嗓音减 弱 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附答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 姓名:__________ 一、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58+1409= 5200-2689= 3254×268= 235×68÷34= 8906-473+2170= 7575÷25= 356+148= 1752-986= 3002×152= 4872÷24= 38×9306= 7504+2496= 2. 75+76+77+78+…+97+98的和是( )。 3. 从1000里连续减去5个98,结果是( )。 4. (1)3060――→÷45 ――→+889 ――→÷33 (2)225――→×84 ――→÷25 ――→÷27 (3)870――→×46 ――→÷23 ――→×135 ――→÷45 (4)9893――→-8436 ――→×13 ――→-8941 ――→÷500 二、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5. 用计算器分别算出每组中各题的积,再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然后按这个规律直接在横线上写数。 1 11×11= 111×111=1111×1111= × = 2 67×67= 667×667= 6667×6667= × = 6. 一个果园栽了425棵桃树,又栽了756棵梨树。如果一年每棵桃树可收桃105千克,每棵梨树可收梨90千克,这个果园一年可收桃和梨各多少千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7. 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给周边环境、土壤带来二次污染。东海市新建的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1200吨,每天可发电1800千瓦时。试计算该垃圾发电厂2012年将处理垃圾多少万吨?发电多少千瓦时?(用计算器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四年级上册语文补习】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补习】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工作总结】【导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课文内容《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X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

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

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

用计算器计算,四年级上册,第12课时

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郑祥旦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26页例1、例2,你知道吗,第28练习四第1~4题。 学习目标 会用计算器计算,再探索规律。 习题解析 例1,用计算器计算。体会计算过程。Array例2,探索规律。先用计算器计算,再探索规律。 “做一做”,巩固练习。第1题,计算大数。第2题, 探索规律。 “你知道吗”,介绍M+、MR、MC键的使用。 计算器的认识,是本课的学习基础。用计算器计算, 探索规律,是本课的新知。 辅导精要 例1,读题。“下面的步骤”下划线,理解与按键过 程的联系、与算式的联系。 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可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必 要的指导,如按错数字键138按成139,可用DEL键或 AC健清除。 例2,整体读题。“左边各题”下划线。发现算式的 规律:一个因数是9999,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再计算。 口算。9999×1=9999。 机算。9999×2=19998,9999×3=29997;猜测9999×4=39996。 理由:2×9=18,把①式的1个9分解为1和8;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1和8,中 间有3个9。3×9=27,把①式的1个9分解为2和7;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2和7, 中间有3个9。4×9=36,把①式的1个9分解为3和6;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3和6, 中间有3个9。机算检验,结果正确。 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得数,9999×5=4995,9999×7=69993,9999×9=89991。 补充:9999×6=59994,9999×8=79992。 也可认为: 9999×1=9999=1万-1,9999×2=19998=2万-2, 9999×3=29997=3万-3,9999×4=39996=4万-4, 所以,9999×n=n万-n。 9999×5=5万-5=49995,9999×6=6万-6=59994,……。 再整体观察,积的万位从0到8、个位从9到1。欣赏其数学美。 “做一做”,第1题,整体读题,说说对数的感觉:都是大数,用口算和笔算都不方便, 所以用计算器计算。让孩子独立计算。 计算的要求。首选口算,不要求精算可以估算,要求精算的用笔算,大数用计算器计算。 经常用计算器计算的,会降低人的智慧。 第2题,读题。观察算式的规律:个位从9到1,前面1的个数不断增加,有(n-1) 个。 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课文内容(人教版)范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课文内容(人教版)范文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 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 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 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 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 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 公园一角星期天,晴空万里,天气宜人.我和爸爸特意到公园里游玩.走进公园,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引着我们来到花坛旁.花坛里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黄的大理菊,红的状元红,白的天女散花……千

姿百态,竞相开放.它们散发出的清香随着微风,飘得很远很远.绕过花坛,我们走到了一座圆形的人工湖边.湖水碧绿碧绿的,微波粼粼.湖中央有只石雕的仙鹤,站在一朵“盛开”的石雕荷花上.这仙鹤脖子细长,鹤冠鲜红,颈圈和鹤尾是黑色的,浑身则洁白光滑,在粉红的荷花衬托下,显得格外惹人注目.这仙鹤一只脚稳稳直立,另一只脚高高抬起,昂首挺胸,张开双翅,好像要飞上蔚蓝的天空.它尖嘴朝上喷射着水花,洒落下来,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撤向湖面,击起了点点波纹.它那倒映在湖中的身影随着波纹闪动,美妙极了.人工湖的右边,是一座别致的四角亭.亭檐卷翘,红柱绿瓦.红柱上雕刻着形态多样的花纹,绿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离小亭不远便是几座相连的假山,假山石有的像小猴,有的像灰鼠,有的像山羊,十分有趣.在小亭、假山的背后,树木成行,松柏挺拔,清秀的垂柳随风起舞.我们穿过小径,来到了与假山相对望的长廊.被绿树环绕的长廊,每一根横梁下,镶嵌着木质空雕的“飞龙”,“飞龙”驾上一片片“白云”,似乎在腾云飞动.游人们在长廊里有的观赏景物,有的谈笑风生,还有的正在绘画写生.啊,我多么爱这美丽、整洁的公园一角! 胜似亲人在社会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总会遇到好心人给予帮忙。 我感觉这些人特别的亲切,让你感觉没有比他们更加亲切的人了奥。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0课时计算器的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10课时计算器的应用 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 1.会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化的思想方法。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能力。 重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难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课件、计算器。 师:我们认识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工具呢? 课件出示:计算器图片。 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计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1.计算器常用键的功能。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你了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道计算题,并用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功能。 2.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课件出示: 386+179=825-138=26×39=312÷8= 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学生边说边到前面演示。) 课件出示: 师:依次按数字键3、8、6,然后按“+”,再依次按数字键1、7、9,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学生自主练习,老师统一订正答案。 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按错了怎么办?(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解决方法。) 生1: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 生2: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3.用“M+”“MR”进行四则计算。 课件出示:2034-1368÷9。 师:你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了吗?那试试这道题。 师:这道题等于多少?(1882、74) 师:哪个结果是对的?怎么做的?(先算1368÷9=152,再用2034-152=1882。) 师:实际上是这样的。(课件出示:2034-1368÷9=2034-152=1882。)这道两步计算的题目,用一般的计算器计算,就必须先记住这个除法的结果,有没有好办法? 师:一般的计算器上都有“M+”和“MR”这两个键,有的计算器上“MR”和“MC”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和“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果了。怎么用呢? 师:先按“1368÷9=”,屏幕上会显示出计算结果152,然后按下“M+”,计算器就会把“152”这个结果存储下来,然后输入“2034-”,再按“MR”或“MRC”,就把刚才存在计算器中的结果提取出来了,最后按“=”,就能显示出最终结果。 师:自己试一下。(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 练习:672÷(139-115) 37×12+46×9 师:计算新题前,先按“MC”清除存储的结果。 4.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师: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计算器没有显示出完整的结果。 师:结果是多少?(1.234567898765432e+16,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出的会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屏幕显示不下了) 师:计算器帮不了我们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怎么办? (化繁为简) 师:这道题中,两个因数位数太多了,数太大,怎么办?(把数变小) 师:真好,我们可以把数变小,算一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可以从几开始? 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用计算器计算》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表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实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水平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实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实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实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589×76=3208-2965=625÷25=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100÷5=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能够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一、计算器使用的状态 对于两类计算器来说,使用的是数值计算,所采用的状态是十进制状态: 1、学生计算器(KDT科灵通科学计算器):按模式键 第一次屏幕显示 第二次屏幕显示 按2次,再按1,则进入十进制计算状态,这时在屏幕上会出现D的标志。 2、普通计算器(价格10元以内):按键 直接按键,依次在屏幕上会分别显示:DEG、RAD、GRAD,表示十进制、弧度、百分率。要选择DEG,即在屏幕上看到DEG的标志。 二、角度的输入与计算 两种计算器都可以进行角度的运算以及转换: 1、学生计算器(KDT (1 例如输入129°59′26″,操作如下: 输入1295926

这时屏幕的第二行显示:129°59°26°,说明已经将角度输入 (2)角度经过三角函数的计算之后,显示的角度是十进制,即129°59′26″屏幕上显示129.353336,这时需要将十进制的角度转换回六十进制。 按129.353336→129°59°26°。 2 (1)角度的输入:输入角度要以六十进制输入,度和分秒以小数点隔开, 可将六十进制的角度值转换成十进制,用于角度计算或三角函数计算。 具体操作如下:输入129.5926 这时屏幕上显示结果129.9905556,可以进行角度的加减或三角函数计算。 (2)计算结果显示:当角度计算完毕后,需要显示角度的结果,即六十进制的角度结果, 按 具体操作如下:129.9905556→按 这时屏幕上显示计算结果129.592600,可以将成果记录下来。 三、测量误差的精度评定(统计计算) 两种计算器都可以进行标准偏差统计计算: 1、学生计算器(KDT科灵通科学计算器):在标准偏差统计模式下 (1)进入标准偏差统计计算模式:按 显示 ) 其中n x x2m,即中误差。

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3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器计算,进一步熟练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体会这种方法的优点 2、根据一些算式题组,发现规律,并自编题目,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补充:用2、3、4、5分别组成两个两位数(不能重复,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要求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积最小和最大是多少? 指出:最这种题,先要确定十位上的数字 最小:要考虑是二十多乘三十多,有两种情况。24×35和25×34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一乘,比较一下,得出哪个积更小。 最大:要考虑是四十多乘五十多,也有两种情况。42×53和43×52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出结果,比出最大的是哪一个。 二、完成书上练习: 1、第一题(题略),师生一起用计算器计算,要提醒学生不能输入错误的数据。 算完后互相校对。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6396÷(520-438) 提醒学生注意:用我们的科学计算器计算时,别忘了输入“()” 算完后校对得数,如果有错,可对照,检查出输入错误的地方。 3、用计算器计算,并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 (1)9×9-1=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估计算到第四题的 98×9-2=时候会有学生发现规律,指名说一说该规律; 987×9-3=并用该规律,猜测后面一题的得数,并计算器验证。 9876×9-4=利用规律,你能继续写算式吗? 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指名板演。交流。 其他几组也基本照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 4、张叔叔在购物中心买了右边发票中所列的物品,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张叔叔带了3000元钱,够不够? 观察该张发票,说说你觉得哪里需要填写完整? 分别把各个服务项目的总价填写清楚,并算出总价。 介绍发票常识:最后还要把总的价钱用大写字写一遍。指导学生写一写。 问:现在你能回答3000元够不够了吗? 5、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红色方框中9个数的和与方框正中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