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

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

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

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

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

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

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

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

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

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

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

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

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

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

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

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

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

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

疗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产

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

药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

断用药产生一系列痛苦难以

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

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

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

次给予哌唑嗪(2mg以上)后

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昏

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

力学规律,如恒速静脉滴注

药物,血药浓度平稳上升,

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半

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

药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

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

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

量太快或骤然停药所致原病

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

一群动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

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

菌群处于一种平衡共生状态,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

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机

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

染,称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

药物浓度已降低到浓度以下

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

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

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

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

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

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

组织器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

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

(ED50)的比值,用以评价

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

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

内生理剂量不足的治疗方

法,用于治疗急慢性肾上腺

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

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

是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

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

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

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

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

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

用,可能给病人带来不适或

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

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

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

机体的作用或在药物影响下

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等体内过程的变化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

的物质。在理论上,凡能影响

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

标,以LD50/ED50的比值表示,

此值越大越安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

的距离。

受体激动剂:能激活受体,对

相应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

有较强的内在活动的药物,如

异丙肾上腺素。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是亲和力

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它能阻

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

托品。

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经

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

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

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

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效应

或第一卡关效应。

负荷剂量:为使血药浓度迅速

达到稳态水平,在常规给药前

应用的一次剂量。

时量曲线: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规律,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

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时量曲

线。

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

肠的结核型药物在小肠中经

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在进入

血液后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

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

结合的百分率称血浆蛋白结

合率。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

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

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

度。

稳态浓度:恒速、恒温给药是,

约经5个半衰期,此时给药速

度与消除速度相等即达到了

稳态药浓度。

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

活性,加速其他药物代谢的药

物,如苯巴比妥等。

肝药酶抑制剂:只能抑制药酶

活性,减慢某些药物代谢的药

物,如西咪替丁等。

零级消除动力学:当药量过

大,超出体内消除能力,机体

以其最大能力消除药物,消除

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即恒量

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

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

力学消除,故半衰期不固定。

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以恒比

消除,消除速度与血浆中药物

浓度成正比。消除半衰期是恒

定的。多数药物以此方式消

除。

有效量:比最小有效量大,对

机体产生明显效应,但不引起

毒性反应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为刚能引起效应

的剂量。

中毒量:引起毒性反应的剂

量。

极量: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

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极量比治

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

为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安慰剂:是临床研究中作为对

照物质应用的无药理活性的

药剂。

药物相互作用:联合应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药物时,使原有的

药物效应增强、不良反应减少

或效应减弱。

耐受性:连续用药一段时间

后,药物效应逐渐减弱,需增

加剂量才能达到相等强度的

效应。

快速难受性:有些药物在短期

内反复应用时机体即产生耐

受现象,如麻黄碱在连续注射

数次后即可产生。

交叉难受性:指机体对某一药

物产生难受性后,对另一药物

的敏感性亦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对药

物产生的耐受性。

身体依赖性:是反复应用某些

药物后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

中断用药则产生一系列难以

忍受的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是指反复应用某

些药物后使人产生一种愉快

满足的感觉,在精神上驱使人

们是周期性地连续用药的欲

望,断药后不出现戒断症状。

神经递质:能够传递神经信息

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化学传递:神经冲动到达神经

末梢,使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

质,用作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而影响下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化学传递。

M效应;兴奋M受体产生的一系列效应称M效应。

拟胆碱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与胆碱能神经产生效应相似,这类药物称为拟胆碱药。

调节麻痹:由于睫状肌上的M 受体被阻断,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扁平,屈光度变小,视近物不清,这种现象称为调节麻痹。

调节痉挛:兴奋睫状肌上的M 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视近物模糊,这种现象称为调节痉挛。

除极化型肌松药:是指能与Nm受体结合,使其产生持久的除极化作用,对ACh和其他兴奋药不再产生反应,导致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非除极化型肌松药:是指能与Nm受体结合,但不激动受体,反而阻断ACh与Nm受体结合,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结构中都含有儿茶胺结构,故称为儿茶酚胺类。

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与α受体的结合比较松弛,易于解离,其α受体阻断药作用可被大剂量儿茶酚胺所取消。

非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能与α受体牢固结合,大剂量茶酚胺不能所取消阻断作用。全身麻醉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意识、痛觉及其感觉和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利于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

复合麻醉:临床上为克服单一全麻药麻醉时的缺陷,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和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增强麻醉效果,在麻醉前或麻醉中采用联合药的麻醉方法,称为复合麻醉。

基础麻醉:在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前给以大剂量的催眠药,使病人到达深睡眠状态,可减少麻醉药用量,使麻醉过程平稳。

诱导麻醉:应用作用迅速的全

麻药如硫喷妥钠,使迅速进入

外科麻醉期,以避免兴奋期的

各种症状。

局麻药: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

阻止局部神经冲动的发生与

传导,使局部感觉暂时消失以

利于手术进行的药物。

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较强的

局麻药应用到局部粘膜表面,

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手

术部位的皮内,皮下或深部组

织中,使局部受药液浸润的神

经末梢传导阻塞。

传导麻醉:是将局麻注入神经

干周围,阻滞其传导,使该神

经所支配组织产生局部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局麻药

液经低位腰椎之间注入蛛网

膜下腔内,使接触药液的脊神

经传导阻滞而麻醉。

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

硬脊膜外腔,使通过硬脊膜外

腔穿过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

镇静药:指能轻度抑制中枢神

经,使兴奋不安或烦躁的情绪

趋于安定的药物。

催眠药:是对中枢神经产生较

深的抑制作用,能引起类似正

常睡眠或可以改善睡眠状态

的药物。

抗焦虑药:指用于治疗焦虑症

或焦虑状态的药物。

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哌替啶、

异丙嗪等药物配伍使病人深

睡,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

均降低,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

反应性降低,有利于病人度过

危险期。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

神病,尤其对精神分裂症有效

的一类药物。

抗躁狂药:用于躁狂症的治

疗,使躁狂症状得到缓解的药

物。

抗抑郁药:用于抑郁症的治

疗,使抑郁症状得到缓解的药

物。

抗焦虑药:用于焦虑的治疗,

使焦虑症状得到缓解的药物。

抗惊厥药:用于缓解由于多种

原因引起的惊厥症状的药物。

抗癫痫药:用于各种类型癫痫

病治疗,使癫痫症状得到缓解

的药物。

抗震颤麻痹药:临床上用于震

颤麻痹治疗的药物。

中枢性抗胆碱药:通过选择性

中枢抗胆碱作用发挥抗震颤

麻痹疗效的药物。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在不影响意识和

其他感觉的情况下选择性地

消除缓解疼痛的药物。

阿片生物碱:阿片中含有的数

种具有作用的生物碱。

吗啡受体拮抗剂:与脑内吗啡

受体的亲和力大,但无内在活

动,可完全阻断吗啡与阿片受

体的结合,可竞争性地对抗阿

片类药物作用的一类药物。

中枢兴奋药:是一类能提高中

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药物。

阿司匹林哮喘:有些哮喘患者

服用阿司匹林后所诱发的支

气管哮喘被称为“阿司匹林哮

喘”。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用量过

大时出现头痛、眩晕、恶心、

呕吐、耳鸣、视力和听力减退

等表现,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首剂现象:指首次给予哌唑嗪

治疗某些高血压患者时,可出

现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昏厥

等现象。若将首次剂量减至

0.5mg,并在临睡前服用,便

可避免发生。

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病程

中,由于脑血管暂时性强烈痉

挛,血压突然急剧增高,拌剧

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

糊,甚至昏迷、抽搐、气急、

心悸、面色苍白或潮红等现象

称高血压危象。

强心苷:是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的苷类。

正性肌力药物:是能够加强心

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用

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

物。

心肌重构:是指心脏损伤或在

血流动力学的应激反应时,由

于分子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导

致心脏的大小、形状和功能发

生变化。

折返激动:指冲动传导通路折

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单个折返引起早搏,连续折返则引起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

膜反应性:是心肌细胞受刺激后的除极反应,即0相上升最大速度与膜电位水平之间的关系。

光谱抗心律失常药:是指对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均有效的药物。

金鸡纳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及视力、听力减退,严重者产生暂时性耳聋。

钙拮抗药:又称钙通道阻滞药。是指选择性地作用于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钙离子从细胞外液经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进入细胞内的药物。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剧烈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抗高脂血症药:指通过调整血浆脂质和脂蛋白水平、指脂质氧化及保护动脉内皮细胞等作用,以减少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药物,亦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醛固酮拮抗药:是指人工合成的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具有拮抗醛固酮作用的药物,如螺内酯。

保钾利尿药:是竞争性拮抗醛固酮或直接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使K+/Na+交换减少而产生利尿作用,长期服用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

平喘药:指能作用于喘息发生的不同环节,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或预防喘息的药物。

镇咳药:是能作用于咳嗽反射中枢或末梢部位,抑制咳嗽反射的药物。

祛痰药:能增加呼吸道分泌,稀释痰液或降低其粘稠度,使痰易于咳出的药物。

扩充血容量药:可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的药物。

止血药:是一类能加速血液凝固,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或加强

血小板功能,降低毛细管通透

性,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抗贫血药:指能够防治缺铁性

贫血、局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恶

性贫血的一类药物。

医源性肾上腺素皮质功能不

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

由于体内糖皮质激素超过正

常水平,通过负反馈作用,使

丘脑-垂直-肾上腺皮质系统

抑制,垂体前叶ACTH分泌减

少,因而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

素分泌功能减退,甚至肾上腺

皮质萎缩。这时一旦停药,外

源性糖皮质激素减少,而内源

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又不能立

即分泌补充,可出现肾上腺皮

质功能不全,称为医源性肾上

腺素皮质功能不全。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

快或突然停药所致原发病发

复发或加重的现象,称为反跳

现象。

停药症状:长期用药因减量太

快突然停药使有些病人出现

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长

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

激素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

亢进症状。

替代疗法:外源性补给某种激

素,以弥补机体原有内分泌腺

由于病理改变或手术所致分

泌功能减退,此疗法称之为替

代疗法。

同化激素:是指同化作用强、

男性化作用较弱的睾丸素衍

生物。

同化作用:能明显促进蛋白质

合成,减少蛋白质分解,使肌

肉生长、体重增加的作用。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4:甲状腺素。

极化液:将葡萄糖、胰岛素和

氯化钾三者合用,一般称之为

GIK或极化液。

胰岛素休克:一般为胰岛素过

量、未按时按量进餐或运动过

多造成血糖过低,初时出现饥

饿感、精神不安。动脉加快、

瞳孔散大。面部表情异常,而

后出现焦虑、头晕、流汗、共

济失调等症状。当血糖水平降

至40mg/dl一下时,出现精神

错乱、震颤、昏迷、惊厥等症

状,称之为胰岛素休克。

胰岛素抵抗性:又称胰岛素耐

受性,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

物反应性低于正常,糖尿病患

者在并发感染、创伤、手术、

情绪激动、酮症酸中毒或吸烟

等,体内生成抗胰岛素物质如

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儿

茶酚胺、酮体等增多可产生急

耐受。有些病人体内产生了抗

胰岛素抗体,或因胰岛素受体

基因异常、受体数目下降、受

体功能缺陷、抗胰岛素受体抗

体生成等可产生慢性胰岛素

耐受性。

反应性高血糖:当胰岛素用量

不当而发生轻度低血糖时虽

无明显低血糖症状,却能引起

调节机制的代偿反应,使血糖

水平升高,称为反应性高血

糖。

化学治疗药:抗菌药、抗寄生

虫药和抗肿瘤药称为化学治

疗药。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

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

物。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

物的生长繁殖且具有杀灭作

用的药物。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

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在临床

上常用最低抑菌浓度或最低

杀菌浓度来表示。

化疗指数:动物半数致死量与

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

的比值。

抗生物: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

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

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包括半合

成的衍生物及少数合成品。

耐受性:通常所指的耐受性系

指获得耐药性,即病原体与

化学治疗药长期或反复接触

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丧

失。

氟喹诺酮类:是第三代喹诺酮

类药物。

6—APA:是青霉素类的基本结

构中母核6—氨基青霉素烷酸

的代表符号,其所含的β—内

酰胺环为抗菌活性必需部分。

7—APA: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的符号,从头孢菌素C裂解而来。半合成抗生素:是保留天然抗生素的主要结构,人工改造侧链或其他非抗菌活性必需部分所得的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内脂环结构的抗生素,其抗生素,其抗菌作用、抗菌谱类似,均为碱性物质。药物耳毒性:是指药物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伤。前庭功能损害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失调等;耳蜗功能损害表现为耳鸣与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严重者可致耳聋。

药物肾毒性:是指连续使用药物几天以上,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是药物在肾皮质部蓄积及对肾近曲小管细胞高亲和性所致。

二重感染:在应用光谱抗菌药物过程中,因长期大量用药,使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二线抗结核药:包括对氨水杨酸、胺硫脲等。此类药物或因疗效较差,或因毒性较大,仅在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产生

耐药性或患者不能耐受一线

抗结核药时使用。

灰婴综合症:由于新生儿、早

产儿肝药酶系统尚不完整,使

氯霉素在感内代谢缓慢,体内

药物蓄积引起中毒症状,出现

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呼吸困

难、面色苍白、紫绀等,称为

灰婴综合症。本

病死亡率高,严重肝病和肝功

能极差的成人患者用氯霉素

也会引起类似的蓄积中毒症

状。

光谱抗真菌药:是对深部和浅

部真菌感染治疗均有效的抗

真菌药。

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是各种癣

菌感染,侵犯皮肤。毛皮、指

甲等处。

深部真菌感染:常由白色念珠

菌和新型隐球菌引起,主要侵

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抗结核药:是用于治疗由结杆

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的药

物。

一线抗结核药:包括异烟肼、

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为疗效好、毒性低、

适用于初治和复治的常规用

药。

肠内阿米巴病:指阿米巴病包

囊在肠内变成小滋养体,条件

合适时,侵入结肠壁,形成大

滋养体,破坏肠壁组织,引起

阿米巴痢疾,即肠内阿米巴

病。

肠外阿米巴病:当肠壁内的大

滋养体侵入血管时,随血液进

入肝肺等器官形成脓肿,称肠

外阿米巴病,如阿米巴肝脓

肿。

生长比率:处于增殖周期中的

细胞在全部细胞群中所占比

率称为生长比率。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

裂结束起到下一次分裂完成

为止的时间称为细胞增殖周

期。

半身化疗:是指压迫主动脉阻

断下半身循环,迅速静脉给

药,使药物只对上半身产生作

于,用来治疗头颈部肿瘤,可

以减少不良反应。

同步化疗法:是指先使用作用

于S期或M期的药物,使肿瘤

细胞都聚积于某一期,使细胞

增殖同步化,然后再选用对某

一期有效的药物,一举杀灭

之。

二、问答题

1简述血浆半衰期在临床应用的意义?

答:一.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二.作用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三.帮助了解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四.单次给药约五个半衰期药物基本从体内消除.五.以半衰期间隔时间给药的经过五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坪值.六.首次剂量加倍一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即可达到坪值。

2举例说明,药物的排泄途径有哪些?

答:1肾脏排泄:多数药物和代谢可通过肾小球滤过,滤过后又可不同程度地被肾小管重吸收,重吸收的程度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尿液PH值密切相关。列如应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酸化尿液,可增加药物在肾小管内的重吸收,提高血药浓度,加强和延长抗风

湿作用。2胆汁排泄.列如洋地黄毒苷。3乳腺排泄.咧如丙硫酸嘧啶。4其它途径.咧如苯妥英钠。

3肾上腺素临床应用的主要禁忌症有哪些?

答:应用于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患者。老年人慎用。

4简述酚妥拉明的临床用途?

答: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和栓闭塞性脉管炎2当静滴去甲肾上腺素外漏时,可用酚妥拉明10mg或妥拉唑林25mg溶于10-20ml生理盐水浸润注射,以防局部组织坏死。3抗休克.用于感染性.心源性和神经性休克的治疗,但应补足血容量,否则可使血压降低。4诊治嗜铬细胞瘤.肾上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故可引起血压升高及代谢其乱。5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因心输出量不足,导致交感活性代偿性增强,外周阻力加大。

5、试比较琥珀胆碱和筒箭毒碱在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和中毒解救方面有何不同?

答:琥珀胆碱筒箭毒碱

作用机制:持续兴奋NM受体竞争性阻断NM受体

作用时间:静脉注射作用反持续5分钟静脉给药作用可维持20-40分钟

应用:气管插管.食道镜气管镜短时检查.

静滴也可用较长时间手术。主要用于较长时间手术

不良反应:血钾过高.肌肉酸痛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中毒解救:不能用新斯酸明解救可用新斯酸明解救

6、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1用量2.5mg.作用较小。1抗焦虑作用.对病人的焦虑.紧张.恐惧.不安失眠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地西半可使与情绪有关的边缘系统.海马和杏仁核的放电活动明显减低。2镇静催眠作用. 用量5mg.依据,对脑电图影响不大,近似于生理睡眠,无后遗效应。

7、服用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其机理,防治的措施有哪些?

药理学笔记图表解1.4(20201101083308)

药理学笔记 第一篇绪言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指药物所起的与用药目的一致的作用,是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 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与用药目的不一致,甚至对机体产生损害的反应。 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TI=TD50/ED50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TD50:半数中毒量]TI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SI):SI=LD I\ED99 受体与药物结合的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I 2、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 能力。 受体药物类型: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激动效应) 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非竞争性] 3、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0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 概述 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 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 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 (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1. DA,不易进入中枢 2.分布 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 (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 (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冠心病禁用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 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药理学重点归纳笔记(前三单元)

药理学 一、序言 1、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熟练掌握)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药学与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2)、内容主要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3)、药理学科的任务: ◆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供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理学证据,是新药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阐明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及其本质,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 (4)药物: ◆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整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药物和毒物并无严格的界限,任何药物都可能对机体产生包括毒性作用在内的不良作 用。 ◆毒理学研究化学物质(包括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药物毒理学是新药研究过程中的 重要环节。 (5)、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的目的。它区别于基础药理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系在人体内进行的。临床药理研究是评价新药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新药药理学 二、药效学 1、药物的作用(熟练掌握) (1)、药物作用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产生原因:①药物对不同组织亲和力不同,能选择性地分布于靶组织②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③受体分布的不均一性,不同组织受体分布的多少和类型存在差异。 (2)、药物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 称治本,例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推荐下载】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药理学期末复习笔记1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 1、新药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和全合成化学物质。 2、新药研究过程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售后调研。 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物典是,明代,至今仍 是各国医药学家参考和研究的医药巨著。 〈〈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 药理学是研究 A .药物的学科 B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 C. 药物效应动力学 D. 药物代谢动力学 E. 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学科 2. 药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A .病原微生物 B .动物 C. 健康人 D. 患者 E. 机体 3. 药物是指 A .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物质 B .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C. 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D. 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物质 E. 能损害机体健康的物质 多项选择题 1. 药物和毒物的关系是 A .药物本身即是毒物 B .药物用量过大均可成为毒物 C. 适当剂量的毒物亦可成为药物 D. 药物与毒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异 E. 有些药物是由毒物发展而来的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1.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使机体组织器官1.兴奋抑制 2. 药物只对某些器官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无,称为药物作用的2.选择性 3. 用数量表示的药理效应叫 _,用阳性或阴性表示的药理效应叫 _。3.量反应质反应 4. 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分为4.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作用是指药物在下出现的与无关的作用。5 .治疗剂量治疗目的 6.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6.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停药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7. —群动物中引起一半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量叫半数有效量( 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叫半数致死量(50),5050之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8. 长期用激动药,可使相应受体数目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向下调节,是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期应用拮抗药,可使相应受体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现象称为,突然停药时可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目增加 __________ 向上调节 __________________ 反 跳现象 —.拮抗药根据量效曲线的不同可分为竞争性非竞争性拮抗药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信使分子包括. 和2+ 12. 体内的受体可分四类,即与G蛋白相耦联的受体,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三、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 部分激动药是指 A .被结合的受体只能一部分被活化 B .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生理效应 C. 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较弱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 课程特点:强化冲刺班,课时约13个小时; 课程要求:听课——考点、重点、难点; 记忆——表格、结构图、顺口溜; 练习——做题目 课前导入: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药效学 第三节药动学 第一节绪言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绪言1.药理学的任务及内容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药理学熟练掌握 2.新药的药理学临床前药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掌握 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机体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 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 机体:有机整体; 离体组织器官; 培养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二、新药药理学 新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 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 (1)主要药效学; (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 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 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 应。 第二节药效学 二、药效学 1.药物的基本作 用 药物治疗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副 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2.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3.药效学概述 (1)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 竞争性拮抗剂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作 用强度、效能、最小中毒量、极量、量反应、质反应、半数有效 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药效学 4.影响药效的因 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种属差 异等 (2)药物方面的影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和药 物相互作用 (3)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 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 广,但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①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药理学重点总结笔记全

药理学重点总结笔记全

————————————————————————————————作者:————————————————————————————————日期: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 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 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 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58.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 过速和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常见窦性心动过缓。 59.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口服吸收快,首过效应明显。阻滞心肌 细胞膜慢钙通道,抑制Ca离子内流,主要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 反应细胞。降低心律,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首选,适于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主要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严重心衰、传导阻滞、心原性休克及低血压等禁用。 60.钙拮抗药硝苯地平:亲脂性强,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有肝首 过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Ca离子内流。使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 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供氧量。临床用于防治心绞痛,可单独 用于高血压。不良反应:禁用于心原性休克。低血压及心功能不良 者慎用。 61.钙拮抗药地尔硫卓:口服吸收良好,受肝首过作用影响。为 苯噻嗪类钙拮抗药,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使心收缩力降低;可使窦房结及房室结自律性降低。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对轻 及中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尤适用于老年病人。2度以上房室传 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心衰患者及孕妇禁用。 62.抗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药代表药强心苷: 长效:洋地黄毒甙;中效:地高辛;短效:毛花甙C、去乙酰毛 花甙丙、毒毛花甙K.作用机制: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主要是由于 抑制细胞膜结合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 药理作用:增强正性肌力,减慢心律,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减慢房室传导,增加自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心衰及心房扑动或颤动。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的受体)——α-R: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分为β1-R、β2-R、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细胞)素减少,NA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心脏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R(M1~M5)——M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即N-R——N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N1)—R: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Array N M (N2)—R:位于骨骼肌 M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腺体分泌增加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受体与效应 中枢DA受体 外周DA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1、青光眼 PS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