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光电效应专题练习

高三一轮光电效应专题练习
高三一轮光电效应专题练习

高三光电效应专题练习

1.(多选)一含有光电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用a、b、c光照射光电管得到的I﹣U图线,Uc1、Uc2表示截止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光电管得到的电压为正向电压

B. a、b光的波长相等

C. a、c光的波长相等

D. a、c光的光强相等

2.(单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光照射金属表面,就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

B.光电效应现象可以完全用经典电磁理论进行解释

C.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研究使人类认识到光具有粒子性

D.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光越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3.(单选)用一束绿光照射光电管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下述措施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是()

A.延长光照时间B.保持光的频率不变,增大光的强度

C.换用一束蓝光照射D.增大光电管的正向加速电压

4.(多选)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光电效应时间越长,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B.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就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5.如图所示是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变化图线,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s,由图可知该金属的极限频率为▲ Hz,该金属的逸出功为▲ J(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斜率表示▲。

6.(多选)N为钨板,M为金属网,它们分别与电池的两极相连,各电池的电动势和极性如图所示,已知金属钨的逸出功为4.5 eV.现分别用不同能量的光子照射钨板(各光子的能量已在图上标出),那么如图中,没有光电子到达金属网的是 ( )

7.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时,产生的光电流随阳极与阴极间所加电压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Uc为遏止电压.已知电子电荷量为-e,普朗克常量为h,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m= ;

该光电管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ν0= .

8.多选)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

B、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C、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D、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子

9.(多选)如图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k与入射光频率υ的关系图象,由图像可知()

A.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

B.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υ0

C.入射光的频率为2υ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D.入射光的频率为υ0/2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2

10.(单选)如图(甲)所示,用光子能量为2.5eV 的一束光照射阴极K ,发现电流表的读数不为零,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的读数小于0.6V 时,电流表的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的读数大于等于0.6V ,电流表的读数为零.把电路改成(乙)所示,当电压表的读数为2V 时,电子到达阳极时的最大动能为( ) A .0.6eV B .1.9eV C .2.6eV D .4.5eV

11.(多选)右图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k 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

A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

B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ν0

C .入射光的频率为2ν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2E

D .入射光的频率为ν0/2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2 A 、根据

km 0

E hv W =-得,纵轴截距的绝对值等于金属的逸出功,即等于E ,故A 正确;

B、逸出功等于E,则E=hv0,故B正确;

C、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入射光的频率变为原来的2倍,由于逸出功不变,最大初动能不是原来的2倍,故C错误;

D、入射光的频率为

v

2时,小于极限频率,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

故选AB。

12.(多选)如图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当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可能的原因是▲

A.入射光强度较弱

B.入射光波长太长

C.光照射时间太短

D.电源正负极接反

13.(单选)如图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则下列关于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14.(多选)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同学用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C .甲、乙波长相等

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15.(多选题)在X 射线管中,由阴极发射的电子(不计初速度)被加速后打到阳极,会产生包括X 光在内的各种能量的光子,其中光子能量的最大值等于电子的动能。已知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势差U 、普朗克常数h 、电子电量e 和光速c ,则可知该X 射线管发出的X 光的( )

A .最短波长为eU

hc

B .最长波长为eU

ch

C .最小频率为h

eU

D .最大频率为h

eU

16.(单选题)如图,当电键K 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eV 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 ,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电键,调节滑线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0V 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0V 时,电流表读数为零,由此可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 )

A.0.6eV

B.1.9eV

C.2.5eV

D.3.1eV

17.(单选题)用不同频率的紫外线分别照射钨和锌的表面而产生光电效应,可

得到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

k 随入射光频率ν变化的E

k

-ν图象,已知钨的逸出功

是3.28 eV,锌的逸出功是3.34 eV,若将二者的图线画在同一个E

k

-ν坐标系

中,如图所示中用实线表示钨,虚线表示锌,则正确反映这一过程的是( )

18.在做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被光照射发生了光电效应,实验测出了光电子

的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的频率的关系如图所示,A,C两点坐标已知,由图象可求( )

A.该金属的逸出功

B.该金属的极限频率

C.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

D.普朗克常量

19.如图所示是使用光电管的原理图。当频率为γ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电流表中有

电流通过.

①当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滑动时(填“左”或“右”),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将会减小。

②当电流表电流刚减小到零时,电压表的读数为U,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已知电子电荷量为e).

③如果不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而增加入射光的强度,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_______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20.(多选)在右图5-1所示的光电管的实验中,发现用一定频率的A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B单色光照射时不发生光电效应,那么( ) A.A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

B.B光的频率大于A光的频率

C.用A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a流向b

D.用A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b流向a

21.(多选)爱因斯坦因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某种金属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m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ν0为极限频率.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A.逸出功与ν有关

B.Ekm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C.当ν>ν0时,会逸出光电子

D.图中直线的斜率与普朗克常量有关

E.遏止电压的大小只由入射光的频率决定

22.用如图1的电路研究光电效应中电子发射的情况与照射光的强弱、光的颜色(频率)等物理量间的关系。阴极K和阳极A是密闭在真空玻璃管中两个电极,K在受到光照时能发射光电子。K与A之间电压的大小可以调整,电路的正负极也可以对调。

(1)在实物图2中添加一条导线使光电管两端施加正向电压

(2)用光照强度强的黄光照射光电管,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端的电压U的关系如图3所示,UC是光电流减小到0的遏止电压,若用光照强度弱的黄光照射光电管时,请在图3上画出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端的电压U关系图象;

(3)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变化图线如图4所示,(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4.27,与纵轴交点坐标0.5)。求普朗克常量和金属的极限频率(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3.如图所示,相距为d的两平行金属板A、B足够大,板间电压恒为U,有一波长为λ的细激光束照射到B板中央,使B板发生光电效应,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金属板B的逸出功为W,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e,求:

(1)从B板运动到A板所需时间最短的光电子,到达A板时的动能;

(2)光电子从B板运动到A板时所需的最长时间.

1.【答案】AC

2.【答案】C

3.【答案】解:用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知绿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要能发生光电效应,需改用频率更大的光照射(如蓝光).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和照射时间无关.

故选:C.

4.BD 解析:逸出功W=hv0,则极限频率v0=W

h,入射光频率低于极限频率就不能发生光

电效应,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0知,最大初动能与光子频率成一次函数关系,随照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不是成正比关系.光电子的初速度与光的频率也不是成正比.故选BD

5.【答案】4.27×1014Hz 4.3×10-14.普朗克常量解析解: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γ-W,Ek-γ图象的横轴的截距大小等于截止频率,由图知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γ0=4.27×1014 Hz.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Ekm=hγ-W0,当入射光的频率为γ=5.5×1014Hz 时,最大初动能为Ekm=0.5eV.当入射光的频率为γ0=4.27×1014Hz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由图像知与横轴焦点 4.3,所以逸出功 4.3×10-14 J,Ek-γ图象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

6.【答案】AC 解析解:因为金属钨的逸出功为4.5eV.所以能发生光电效应的是B、C、D,B选项所加的电压为正向电压,则电子一定能到达金属网;C选项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3eV.小于反向电压,根据动能定理,知电子不能到达金属网;D选项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2.3eV,大于反向电压,根据动能定理,有光电子能够到达金属网.故没有光电子达到金属网的是A、C.故选:AC

7.【答案】Ekm=eUc ν0=ν- eUc/h 8.【答案】CD

9.【答案】ABC

10.【答案】C

11.【答案】AB

12.【答案】A、光电管能否产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没有关系.故A错误.

B、若入射光波长太长,大于金属的极限波长时,金属不能产生光电效应,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故B正确.

C、光电管能否产生光电效应与光照时间没有关系.故C错误.

D、电源正负极接反时,光电管加上反向电压,光电子做减速运动,可能不能到达阳极,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故D正确.

故选BD

13.【答案】解:同一种光的频率相等,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0,最大初动能相等,通过Ekm=eUC,知遏止电压相等,蓝光的频率大于黄光的频率,则蓝光的遏止电压大于黄光的遏止电压.光越强,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目越多,光电流越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答案】BC

15.【答案】AD

【解析】解:根据动能定理、光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公式c=λf、光量子方程E=hν,有eU≥E

c=λν

E=hν

故λ≥hc

eU

;ν≤

eU

h

故选:AD.

【解析】解:根据题意光电子的初动能为:E

k

=qU=0.6eV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有:W=hv-E

k

=2.5eV-0.6eV=1.9eV,故B正确17.【答案】

A

18.【答案】

ABD

19.【答案】

20.【答案】AC

21.【答案】CD

22.【答案】(1)如图(2)如图(3)h=6.5×10-34Js γ=5.5×1014Hz

(1)当逃逸出来的电子在电场阻力作用下,则所加的电压即为反向电压,利用电场力做功可确定遏止电压的大小; 所添加一条导线,如图所示;

(2)因光电流的大小与光的强弱有关,当遏止电压与光的频率有关,由光照越弱时,则光电流越小,故如图所示;

(3)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γ-W ,Ek-γ图象的横轴的截距大小等于截止频率,由图知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γ0=4.27×1014Hz ;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Ekm=hγ-W0,当入射光的频率为γ=5.5×1014Hz 时,最大初动能为Ekm=0.5eV ;

当入射光的频率为γ0=4.27×1014Hz 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 则:h×5.5×1014-W0=0.5×1.6×10-19, 即:h×4.27×1014-W0=0 联立两式解得:h=6.5×10-34Js 。

23.解:(1)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 h ν—W ,光子的频率为

λνc

=

.所以,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为EK= λhc

-W.能以最短时间到达A 板的光电子,是初动能最大且垂直于板面离开B 板的电子,设到达A 板的动能为EK1,由动能定理,得eU= EK1一EK ,所以EK1 =eU +

λhc

-W .

(2)能以最长时间到达A 板的光电子,是离开B 板时的初速度为零或运动方向平行于B 板的

光电子.则

dm Uet at d 2212

2=

=,得t=d Ue m 2

高三历史训练题及答案2

历史训练题 1.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这些现象反映出 A.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 B.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历史发展进程 C.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 D.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2.二月革命是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短短的8天之内瓦解了统治俄国几个世纪的沙皇政权。促成这一“奇述”的因素主要是 A.列宁的英明领导 B.“一战”激化了各类矛盾 C.四月提纲的提出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3.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俄国临时政府的对外态度 A.遭到了俄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B.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发动起义 C.赢得了英法意协约国的支持 D.导致革命运动不断走向高潮 4.李大钊指出:俄罗斯之革命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公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这主要表明十月革命 A.推动了世界革命的进程 B.担负起多重的历史使命 C.产生了多种社会影响力 D.作用与以往革命完全不同 5.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的这一认识体现于 A.《共产党宣言》 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纲》 6.1918年,美国国务卿兰辛说:“他们以恐怖的手段获得政权,对自由、财产的破坏远远大于 法国革命……我们不要去理睬这些危险的理想主义者,而且不与他们发生直接往来!”下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谋求夺取世界霸权B.俄国二月革命引起美国恐慌 C.美、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对立D.美国否定法国大革命及其思想 7.1917年4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德国的最高指挥部用一列密闭的火车将列宁和其他革命者运回俄国”。德国这样做的初衷在于 A.为俄国制造麻烦迫使其退出战争 B.以实际行动支援列宁的革命斗争C.避免在德国发生激进的社会变革 D.与布尔什维克党结成暂时的联盟 8.“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里的“它”指 A.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9.战争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三八妇女节那天,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0.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先后经历了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领导下的民主改革,但他们根本没有改变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无法满足人民的迫切要求。这表明 A.二月革命未完成革命任务 B.俄国当时的民主宪政比较活跃 C.俄国的资产阶级软弱无能 D.布尔什维克是人民的必然选择 11.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这次“革命”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2.有学者指出,从长时间远视界来看,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长期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皆发生于具有大陆性格的国家,也都被强迫放弃过去以农业为国民经济本位的体制,而采取以“数目字”管理(指一个国家进入到资本主义体制时的状态)的趋向。这三场革命都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体现了普遍民主原则 C.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D.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13.《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这场斗争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以和平的方式而终结 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4.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练习之热学含答案及解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B.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 C.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少,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D. 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2.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某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现测量初始水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改变实验条件, 先后共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下列眼镜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 A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 B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 C .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2、3次实验数据 D .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 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a 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 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0C )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 态变化到b 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b 态相比,a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 B 、与a 态相比,b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 C 、在相同时间内,a 、b 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 、从a 态到b 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界释放了热量

4.如图,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气缸壁和隔板均绝热。初始时隔板静止,左右两边气体温度相等。现给电热丝提供一微弱电流,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当缸内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与初始状态相比 A .右边气体温度升高,左边气体温度不变 B .左右两边气体温度都升高 C .左边气体压强增大 D .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电热丝放出的热量 5.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图中记录的是 A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B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C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 D .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 6.气体内能是所有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大小与气体的状态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间势能分别取决于气体的 A .温度和体积 B .体积和压强 C .温度和压强 D .压强和温度 7.如图为竖直放置的上细下粗的密闭细管,水银柱将气体分隔成A 、B 两部分,初始温度相同。使A 、B 升高相同温度达到稳定后,体积变化量为?V A 、?V B ,压强变化量为?p A 、 ?p B ,对液面压力的变化量为?F A 、?F B ,则 A .水银柱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B .?V A <?V B C .?p A >?p B D .?F A =?F B 8.温度计是生活、生产中常用的测温装置。 右图为一个简易温度计,一根装有一小段有色水柱的细玻璃管穿过橡 皮塞插入烧瓶内,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 柱位置将上下变化。已知A 、D 间的测量范围为2080C C ??,A 、D 间刻度均匀分布。由图可知,A 、D 及有色水柱下端所示温度分别为 A.20C ?、80C ?、64C ? B.20C ?、80C ?、68C ? C.80C ?、20C ?、32C ? D.80C ?、20C ?、34C ?

18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导学案2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光电效应 1.定义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2.光电子 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3.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如图1): 图1 其中A是阳极。K是阴极。 4.光电效应规律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知识点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光子说 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其中h=6.63×10-34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W0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 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

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 (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 。 (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 5.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E k =h 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 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m e v 2。 知识点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 1.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 (1)概率波 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 ,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考点精练 考点一 光电效应现象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1.对光电效应的四点提醒 (1)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不取决于光的强度而取决于光的频率。 (2)光电效应中的“光”不是特指可见光,也包括不可见光。 (3)逸出功的大小由金属本身决定,与入射光无关。 (4)光电子不是光子,而是电子。 2.两条对应关系 (1)光强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 (附答案解析) 【解题指导】 一、段(层)意概括题 (1)摘取法 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归纳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特定内容概括题 (1)原因概括 ①辨明因果关系 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②近远结合原则 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③显隐结合原则 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2) 特点概括 ①直接摘录词句法 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拼接改写法 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综合句 (3)(层)意法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高三高考物理复习专题练习:热 学

热学 1.[多选]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注射器吸取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把它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中,若100滴溶液的体积是1 mL,则1滴溶液中含有油酸10-2 mL B.往浅盘里倒入适量的水,再将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C.用注射器往水面上滴1滴油酸酒精溶液,同时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立即在玻璃板上描下油酸膜的形状 D.将画有油酸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计算轮廓范围内正方形的个数,并求得油膜的面积 E.根据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V和油膜面积S就可以算出油膜厚度d=,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2.[多选]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可能存在分子势能相等的两个位置 B.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碰撞的次数仅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有关 C.某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每个分子的体积为V0,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N A= D.阳光从缝隙射入教室,从阳光中看到的尘埃的运动不是布朗运动 E.生产半导体器件时需要在纯净的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这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利用分子的扩散来完成 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导热性、导电性、机械强度等物理性质不一样 B.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温度越高,体积越大 D.功可以完全转化为热量,而热量不能完全变为功,即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全部变为有用的功 E.若气体的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说明每秒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增多 4.[多选]如图所示,在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随体积变化的p-V图象中,气体先后经历了ab、bc、cd、da四个过程,其中ab垂直于cd,ab垂直于V轴且与p轴平行,bc、da是两条等温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高三物理光电效应教学教材

第一节光电效应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一)引入新课 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多媒体投影,见课件。)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新课 1、光电效应 实验演示1:(课件辅助讲述)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器张角增大到约为 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概念: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光电效应实验

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概念:遏止电压,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当 K 、A 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c 时,光电流恰为0。 Uc 称遏止电压。 根据动能定理,有: (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① 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② 截止频率ν c ----极限频率,对于每种金属材料,都相应的有一确定的截止频率ν c ,当入射光频率ν>ν c 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当入射光频率ν <νc 时,无论光强多大也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③ 光电效应是瞬时的。从光开始照射到光电子逸出所需时间<10-9s 。 3、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 经典理论认为,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入射光的光强越大,光波的电场强度的振幅也越大,作用在金属中电子上的力也就越大,光电子逸出的能量也应该越大。也就是说,光电子的能量应该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应该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更不应该有什么截止频率。 光电效应实验表明:饱和电流不仅与光强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 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而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光子理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设。 4、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1)内容 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 ν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频率为ν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E =h ν的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光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 c 运动。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W0,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逸出后的动能 Ek 。由能量守恒可得出: W 0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做的功,称为逸出功。W k 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3)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22 1c e v m c eU =0 W E h k +=ν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5:散文阅读(一)

专项训练二十五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题。 悼易水 张承志 我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来仍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气,哪里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 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帮闲的求官的淫烂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而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那时节曾经两次下易水,第一次十七岁,第二次十八岁。 在当年的清华附中,不知缘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壮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六年还在悬崖边缘上振臂呼唤,那股凛冽的豪气直直北上逼进北京,我们怎能坐得住呢。于是,第一次是步行,由涿州而易县,在易县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见了清冽微黑的易水。 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我们久久不去。都喝了几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回想起来犹觉凉意。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 第二次也是隆冬。 我们一行伙伴数人,骑自行车出清华南门,经高碑店下京保大道,过易县、涞水、紫荆关、浑源、蔚县,折回沙城、官厅——穿行太行山脉两遍,共翻越十架大山。最后粮尽钱绝,各自选路逃回。有的饿着肚皮骑车两天败兵似的窜回,有的在官厅车站押了自行车甘当囚徒被遣返——而那次千里关山的第一站,又是易水。 我们列队一排,都骑在车上,停在易水上一座木板桥上,拍了一张照片。如今那张褪色的旧照片已是宝贵的收藏了:八九个少年英气压不住傻气,搭着肩,定着车,一字排开在薄薄的木板小桥上。易水泊泊碎裂着,摇闪着变幻的亮星,从桥下不绝地流淌过去。看得出水流薄薄泡着石滩,也看得见河底卵石上的薄薄冰壳。 苍茫的大地上,仍然凝滞着北方那种解释不清的悲壮气氛。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2016.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内容主张上,其不同于西方启蒙思想的【】 ①有设想未来社会②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民主法制④尊重科学知识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下列有关其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 B.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D.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8.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热学

热学 1.(2019·石家庄一模)(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图甲为中间有隔板的绝热容器,隔板左侧装有温度为T的理想气体,右侧为真空.现抽掉隔板,气体的最终温度仍为T B.图乙为布朗运动示意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的液体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表现得越明显 C.图丙为同一气体在0 ℃和100 ℃两种不同情况下单位速率间隔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与分子速率间的关系图线,两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不相等D.图丁中,液体表面层中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大,液体表面层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E.图戊中,由于液体浸润管壁,管中液体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利用此原理把地下的水分引上来,就用磙子压紧土壤 (2)如图所示,有一足够深的容器内装有密度ρ=1.0×103 kg/m3的液体,现将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质量m=25 g、截面面积S=2.5 cm2的圆柱形玻璃细管倒插入液体中(细管本身玻璃的体积可忽略不计),稳定后用活塞将容器封闭,此时容器内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p0=1.01×105 Pa,玻璃细管内空气柱的长度l1=20 cm.已知所有装置导热良好,环境温度不变,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①求玻璃细管内空气柱的压强; ②若缓慢向下推动活塞,当玻璃细管底部与液面平齐时(活塞与细管不接触),求容器液

面上方的气体压强. 2.(2019·武汉市毕业生调研)(1)如图是人教版教材3-5封面的插图,它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下的照片: 48个铁原子在铜的表面排列成圆圈,构成了“量子围栏”.为了估算铁原子直径,查到以下数据:铁的密度ρ=7.8×103 kg/m3,摩尔质量M=5.6×10-2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1023 mol-1.若将铁原子简化为球体模型,铁原子直径的表达式D=________________,铁原子直径约为________________m(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如图所示,总容积为3V0、内壁光滑的气缸水平放置,一横截面积为S的轻质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左侧由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m的重物相连,气缸右侧封闭且留有抽气孔.活塞右侧气体的压强为p0,活塞左侧气体的体积为V0,温度为T0.将活塞右侧抽成真空并密封,整个抽气过程中缸内气体温度始终保持不变.然后将密封的气体缓慢加热.已知重物的质量满足关系式mg=p0S,重力加速度为g.求: ①活塞刚碰到气缸右侧时气体的温度; ②当气体温度达到2T0时气体的压强. 3.(2019·全国卷Ⅰ)(1)某容器中的空气被光滑活塞封住,容器和活塞绝热性能良好,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初始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与外界相同,压强大于外界压强.现使活塞缓慢移动,直至容器中的空气压强与外界相同.此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温度,容器中空气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空气的密度. (2)热等静压设备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中.该设备工作时,先在室温下把惰性气体用压缩机压入到一个预抽真空的炉腔中,然后炉腔升温,利用高温高压环境对放入炉腔中的材料加工处理,改善其性能.一台热等静压设备的炉腔中某次放入固体材料后剩余的容积为0.13 m3,炉腔抽真空后,在室温下用压缩机将10瓶氩气压入到炉腔中.已知每瓶氩气的容积为3.2×10-2 m3,使用前瓶中气体压强为1.5×107 Pa,使用后瓶中剩余气体压强为2.0×106 Pa;室温温度为27 ℃.氩气可视为理想气体. (ⅰ)求压入氩气后炉腔中气体在室温下的压强;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湖 海桀 ①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②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③你向她走去。 ④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⑤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⑦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⑧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继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寂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弥漫着人烟和爱意的村庄与大地。 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⑩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综合训练4

训练4 1.“不论西周氏族……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 D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 A 根据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体现B、C、D三项的内容,故排除。 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的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艺术的价值不仅需要自身水平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价值和唐太宗的时代特征相符,朝廷特别推崇他,因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

2021届课标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十四 热 学

2021届课标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十四热学 一、选择题(共8小题,40分)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与大气相接触时,表面层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相互吸引 B.水蒸气达到饱和时,水蒸气的压强不再变化,这时蒸发和凝结停止进行 C.未饱和汽的压强一定小于饱和汽的压强 D.影响人们对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的差距 E.不浸润现象的附着层,分子间距离r>r0,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2.[多选]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B.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等温降压膨胀,内能不变 C.一切与热有关的自发过程都是从有序向无序进行的 D.在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熵总是增加的 E.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特殊表达形式 3.[多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晶体硫加热熔化(温度超过300 ℃)再倒进冷水中,会变成柔软的非晶硫.下列关于晶体、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生成的晶体的微粒都按相同的规律排列 B.有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够生成不同的晶体 C.不论单晶体还是多晶体,在熔化时都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硫熔化过程中,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E.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晶体可以转变为非晶体,某些非晶体也可以转变为晶体

4.[多选]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包括能量传递和转换)的学科.下列关于热力学相关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每个分子的速率都将增大 B.热力学系统在吸热的同时没有对外做功,其内能一定增加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容变化过程中,对外不做功,其内能不变 D.功转化为热的实际宏观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E.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状态确定的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达到热平衡 5.[多选]现在骑自行车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运动,山地自行车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山 地自行车前轮有气压式减震装置,其原理如图所示,随着路面的颠簸,活塞A上下振 动,在汽缸内封闭的气体的作用下,起到减震的目的.缸内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如果 路面不平,下列关于该减震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A迅速下压时汽缸内的气体温度不变 B.A迅速下压时汽缸内的气体压强增大 C.A迅速下压时汽缸内的气体分子势能增加 D.A下压后被迅速反弹时汽缸内气体内能增加 E.A下压后被反弹时汽缸内有些气体分子的速率增大 6.[新素材,多选]在酿造米酒的过程中,酒缸中泡在水里的糯米在发酵过程中(恒温),缸底会有很多气泡形成并缓慢上升到表面爆裂,酒香四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气体在弥散过程中做布朗运动 B.酒香四溢是酒精气体分子间的斥力造成的 C.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内气体压强减小 D.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内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E.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内气体对外界做功 7.[多选]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及合力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复习卷: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1.(多选)(2019·西安检测)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B .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 C .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现象中是统一的 D .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一种单色光,先后照射锌和银的表面,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对于这两个过程,下列四个物理过程中,一定相同的是( ) A .遏止电压 B .饱和光电流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D .逸出功 3.(多选)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小入射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如图甲所示不规则的点子;如果曝光时间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如图丙所示规则的干涉条纹。对于这个实验结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 .单个光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B .曝光时间不长时,光的能量太小,底片上的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子 C .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 D .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4.(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B .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 C .运动的实物粒子也有波动性,波长与粒子动量的关系为λ=p h D .光波和物质波,本质上都是概率波 5.(多选)已知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为νc ,则( ) A .当用频率为2νc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B .当用频率为2νc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c C .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 时,若ν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D .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 时,若ν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含答案)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天气渐渐转凉,本来稻子该是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了谷粒,显得低调而又成热,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问我:“我们的水稻不会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不会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花在上面的汗水和心血都会白费。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有关系,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专家说,问题不大——看起来,水稻才刚开过花,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便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的,只能等了。”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会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还比他们要早两天,但我们的还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去年我们试种了一点新品种的黑糯稻,不知是缺乏种植经验还是品种原因,也是灌浆不良,最后半亩田的水稻收割起来,只得了二十来斤稻谷。因是试种,面积不大,但说起来,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而汗水与辛劳的损失,就无从计算了。 周四清晨,父亲又去田间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推荐-高三历史高考41题专题训练

肥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训练(全国卷41题题型) 1.(2015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5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2014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2014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 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 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 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 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5.(2013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