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绝命诗,诗人临死最后的呐喊。人生百态,与世别离前的最后时光,他们握笔,落下一生最后的感想,细读之,你能感受到作者挥笔时难言的心境吗?

人固有一死,无法回避。当生命的历程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不少名人志士用“临终诗”来表达他们当时内心的感受,临终诗也就成了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形形色色的临终诗中也有奸臣反省,发出最后的咏叹。死者已矣,但临终诗留与后人,发人深省。

一,《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意】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简析】这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的狱中题诗。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诗作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气概。“去”“留”都是自己的选择,去者、留者,一样的悲壮,一样的惊天地而泣鬼神,都是“昆仑山”,顶天立地,永世长存。

二,《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简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临终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推这首《示儿》诗。陆游是抱着沉重的忧国之情而辞世的,冀望、叮嘱中,一片忠贞跃然纸上,“惊风雨,泣鬼神”,其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与陆游相反,清初的吴梅村也写了临终诗四首。其一云:“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吴梅村离世充满了悔恨之情。

三,《临刑口占》袁崇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诗意】我这一生的事业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半辈子的功业和名声都好像是在梦中一般。在我死了以后不用发愁没有英勇的将领,我忠诚的灵魂依然守候着辽东这片疆土。

【简析】这首诗据说是明朝原蓟辽督师袁崇焕在临刑前所作。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流露出了袁崇焕对自己生命将尽却报国未成的遗憾,以及在死后仍愿化作忠魂守卫辽东的爱国之心。后人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一位臣子对国家的忠诚。对于此诗是否为袁崇焕所作,多有争论。但是这首诗表现出来的守卫疆土的豪气,还是值得肯定的。跟陈毅元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颇为相似。

【作者简介】袁崇焕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为贬损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极以“反间计”构陷袁崇焕的故事,史学界至今争议颇大。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大学士韩爌云:“袁崇焕…,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

四,《临终诗》李鸿章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诗意】几尽劳顿的马车上的马从未卸下马鞍。大事未成,受尽病痛折磨想要轻松一死也是为难。三百年来国家衰败缓慢发展,回望无限悲伤。遥遥祭奠着那些被侵略侮辱远去的同胞被残伤的民魂。秋风吹着未出鞘的宝剑,倒影壮志未酬寂廖落泪。日落的那点阳光,此刻定孤寂悲凉的照耀着城外曾经辉煌、荣耀的旌旗和豪壮的大将坛罢。哎,现今环视海外,外强虎视耽耽,想要入侵我朝的心思从未平息间断。万望同仁同胞不可心存妄想,狼子野心并不是投之以食就能抚其胃欲。临死唯此憾事忧心,恳求国民切莫要等闲视之啊!

【简析】李鸿章,清末重臣。尽管专家们对其褒贬不一,我想,即使仅仅把李鸿章作为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实践者和推广者来看,他的功绩就足以彪炳史册了。谁又能像李鸿章那样:正面在迎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背后还要应付宫廷深处射来的飞刀暗箭?然而,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历史自会做出明确的判断。此处暂且不论。单就诗句来看,这恐怕是最沉重的一首临终诗。一生劳顿,最后才知道轻松一死也是难事。三百年来,国运衰退,同胞罹难。宝剑还未出鞘,英雄已然垂暮。环视海外,列强虎视眈眈,诸君不要等闲视之。这首诗,写了一生劳苦,写了壮志未酬,写了百年之后的担忧,临终还念念不忘,他这一生,到最后也没能解脱。李鸿章在自己临死之时仍心系国家,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内忧外患,强大起来。可是无奈自己已经离死不远了,因此心含遗愤,希望后人能够完成他的遗愿。

首联是李鸿章感叹自入仕以来的五十四年间,终年为朝廷奔波,一生劳劳车马未曾休息过。即使是这样的劳碌,到了临终还有未尽的事业没有完成,真是死不瞑目啊。

颔联是李鸿章目睹了清朝三百年来的历史,从康熙盛世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败,内忧外患,发展缓慢,民不聊生。而自己为了民生国计,跋涉海外行程千里,始终惦记着在悲哀中度日的人民。

颈联是李鸿章回想当年以文官投笔从戎,组建淮军,挥剑平定了太平军妖孽。使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得到了暂时的安息休养。然而一切都成了过往,唯有落日还照映在大将坛的旌旗上。

尾联是李鸿章在弥留之际,还在告诫朝中依然在高谈阔论的同僚,海外的西方列强、东方倭寇,正在觑覦着大清的江山,蚕食吞咽的野心何曾停止过。希望大家不要等闲视之,要明白当今形势。

假如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理解这首诗,就不是以上寥寥数语所能解释得清楚的。尽管如此,放在百余年后的今天重读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现实意义,不仅在字里行间能看到李鸿章对时局的满腹忧患,那尊尊的告诫为后世之人敲响了余音不绝的警钟。尤其是:“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这句话更值得今人共勉。

五,《临路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诗意】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注释】⑴路:应为“终”之误。⑵大鹏:传说中的大鸟。八裔:八方荒原之地。⑶中天:半空中。摧:挫折,失败。济:帮助,成功。⑷馀风:遗风。激:激荡,激励。万世:千秋万世。⑸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挂:喻腐朽势力阻挠。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袂(mèi):衣袖。⑹得:知大鹏夭折半空。⑺“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亡兮,一作“亡乎”。

【简析】《临路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首诗公认为是李白最后的诗作。青年时期的李白,期盼着能“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如今,已经中天摧兮力不济。但是他仍然相信自己的“馀风”,可以激荡后世。最后一句,他用“孔子泣麟”的典故来感叹知音难觅。这只大鹏将要陨落,又有谁能为我流泪?李白以“大鹏”形象出世,又以“大鹏”形象终结,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潇洒飘逸,声震九天。

六,《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诗意】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简析】这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写下的诗作。他一生,几起几落,空有浩瀚之气,却壮志难酬。“心已成灰,身似空舟。如果别人问起我得功业,就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恰恰是他被贬谪的地方。政治的不幸也是诗人的大幸,这三处是他创作的巅峰期。用被贬处来自嘲,这就是东坡的旷达。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所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黄州惠州儋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七,《绝命诗》金圣叹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江山戴白头。

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简析】金圣叹是奇才,如今还流传着许多他的传说。这首诗歌,也完美展现了这位狂傲不羁文人的诙谐。前两句,天地江山都要为我的离去伤心忧愁;后两句,太阳也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不得不说,诗人真是自信满满。这里说的是金圣叹行刑那天,天下大雪,金圣叹触景生情,遂作此诗。看此诗,通俗易懂,气势非凡,果然我才子之诗。

【作者简介】金圣叹(1608.4.17—1661.8.7)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明末诸生出身,为人狂傲有奇气。他本姓张,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字“圣叹”,名人瑞。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jī,占卜问卦)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16世纪的酷评文字的精神先锋,空前绝后的一代狂生,语出惊世骇俗,下笔玩世不恭!明末清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文学大批评家。一生真正践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玩文字志向。鲁迅称其为“最有名的人”,

胡适说他是“有眼光,有胆色,为“17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甚至受到民国大师集体致敬的先锋人物。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但因为他酷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度被大陆学者批评为反动和“封建旧社会统治阶级代言人”。这个人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是一个有趣的人!因“哭庙案”被判处斩首而死。1661年,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刚刚驾崩。阴风烈烈的刑场,马上就要行刑了。即将就戮的金圣叹被背缚着双手,叫刽子手附耳过来,低声在他耳边留下最后遗言:“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刀起刀下,咔嚓一声,人头落地。从金圣叹两耳一边滚出一个纸团。监斩官捡起展开看去,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一个纸团上写着“痛”字。

关于金圣叹的死,还有一个版本这样说:金圣叹临刑前请狱卒带信给家人,狱卒以信呈官,官疑其必有谤语,启缄视之,上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官大笑曰:“金先生死且侮人。”在刑场上,金圣叹向监斩官索酒畅饮,且饮且言曰:“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说一个人有趣,常常是指这个人对他人形成了不可言说的刺激,引起了他人莫名的兴奋,使人触动,启人思考,而不是常见的人云亦云、喊口号式的“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者,有一种无影无形天真浪漫的生气洋溢其间,使感受到它的人说:“这是一个有趣的人!”

八,《绝命诗》和珅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简析】相传,这首诗是和珅在狱中写下的。它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后世人意淫出了离奇的故事。前两句很浅显,曾经梦幻成真,而今撒手红尘。后两句,颇费思量。“水泛含龙日”是什么时间?他的后身“香烟”又指什么?有脑洞大开的研究者认为,这里的“水泛含龙”用的是夏朝末年女人祸国的典故,而“香烟”是指烟火,传宗接代的意思。因而得出结论,和珅为报复大清,后来转世成了慈禧。因为慈禧出生那年,真的发了大水。对此,我只能说:请收下我的膝盖!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和珅活了50岁,跟做梦似的;虽然我现在死了,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来的,我转世后将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诸位可一定要认清楚啊。无论如何,和珅和慈禧作为清朝的两大历史罪人,一个从财政上腐蚀,一个从政治上腐蚀,二人一前一后让清朝少活了几十年。

九,《被逮口占》汪精卫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简析】汪精卫年少时,也是风流人物,不仅是美男,更具才气。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这首诗是汪精卫早年刺杀清亲王被捕,在刑场口占的绝命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大概意思:在燕地(北京)慷慨悲歌,即使做了阶下囚也从容不迫。砍了头也合我心意,不辜负我少年的豪情。后来,当局为了立宪,特赦免除死刑,改判无期,汪精卫得以不死。想不到几十年后,曾经的意气少年,变成了日本人的傀儡。1944年,汪精卫死在日本名古屋,临终前写下了真正的绝命诗: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下无人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此诗大概意思:即将离开人世,万事于我如浮云啊!天底下应该没有人不唾骂我吧?虽然以前也有前辈唱过这样的世态炎凉,估计没有人会来写我这段历史了。《刘继兴读史》一书中记载道:汪精卫曾写过两首绝命诗。第一首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第二首是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写第一首绝命诗时,汪精卫是名满天下的反清革命英雄,其视死如归的冲天浩气,比起任何前贤都不逊色;写第二首绝命诗时,汪精卫却成了卖国求荣、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注定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两首绝命诗,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其立意之高下,不啻于天壤之别,让人真不敢相信是出自同一人笔下。都说“文如其人”,此言不确矣。

【作者简介】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十,《绝命诗》无名乞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简析】这首诗,盛传是在一名冻饿而死的无名乞丐身上发现的,作者的身世未知。但是夸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不为过。第一句,很有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笔力;第二句,又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风韵。第三句开始,作者风格一转,变得气吞山河,潇洒豪迈,傲骨铮铮,颇有太白之风。这样一首绝妙诗,出自乞丐之手,自然会成为经久不衰的“爆文”。

附:

摄政王载沣1句话使张之洞吐血而死,其绝命诗准确预言清朝覆灭天感人心心乃归,君民末世自乖离。岂知人感天方感,泪洒香山讽喻诗。

1909年8月21日,张之洞在京师辞世。

离世前,他留下这首绝命诗。

古今中国,绝命诗无数(经典附后),张之洞这首诗的价值在于,他准确预言大清灭亡。

死前,任职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的晚清“柱臣”张之洞,可谓满清可以依靠的最后一棵大树。

镇压太平天国后,汉人督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掌握了清朝实权。

和后来逼宫的袁世凯不同,这些人对满清那真是实心实意的忠诚。

对大清而言,张之洞的死标志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太平天国后兴起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四大名臣都归西了,满清权贵们终于重新掌握了大清政权。

张之洞的这首绝命诗,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是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德舞》有感而发。

张之洞,号“香涛”,白居易,号“香山”,“二香”可谓隔代知己。

白香山的《七德舞》的主旨是“美拨乱,陈王业也”,生在元和衰世的白居易,怀念唐太宗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定鼎平乱的伟绩,所谓: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认为,唐太宗成功不仅仅是靠武力,而是民心所归: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人”当是“民”,为了避李世民的讳。

作为晚清重臣、少有的清醒人物,张之洞看到的是“君民末世自乖离”,上层骄横,民众怨愤,上下离心离德,动乱一触即发。

然而,大势已去,走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张之洞,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当年的清流派骨干、心怀“经营八表”之志的重臣,也只能“泪洒香山讽喻诗”了。

其实,张之洞的这种感觉,死前也对好友、晚清名臣陈宝琛透露:“国运尽矣”!

当然,张之洞所感“君民末世自乖离”,也不限于皇帝与臣子、黎民的“乖离”,也包括大臣之间的倾轧,统治集团的内斗。

张之洞的这种担心,也体现在和当时的满清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的一次谈话上。

史载,1909年,张之洞死前,曾和载沣关于一位官员的任免有过一次谈话。

张之洞说:“老百姓不愿意,恐怕会激起民变啊。”

载沣说:“不怕,咱手里有枪。”

张之洞长叹一声:“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种亡国之音啊!”

有野史记载,当张之洞听到载沣的话,气急攻心,吐血而死。

其实,说这段话时,一是在辛亥革命前两年,算是革命前夜,大清本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位站在风暴中心的统治者还在自信满满手中有枪,心里不慌,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张之洞,能不生气吗?

这些人还以为,只要军队在我手上,洋人不打过来,国内屁民,谁敢反抗?

大清本来已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狂奔,这些人还以为掌握了枪杆子,收回了汉臣大权,重用满清的黄带子、红带子,江山就永固了。

历史很爱开玩笑,更不会随那些愚蠢之人的话前进。

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部队,就是来自于他信心满满的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成功后,南方各省都一枪未放的宣布独立,载沣傲娇的“有兵在”的宣言,成了历史笑

话。

这也再次证明,一切认为,凭借手里有枪,就能胡作非为,不管老百姓死活的统治者,最终证明,都是蠢不可言的。

其实,在张之洞此首绝命诗之前,还有一首《读宋史》留世。

该诗也讽喻满清设满汉畛域,重用满蒙亲贵而压制汉族精英: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认为南人奸猾,诏令不许南方人当宰相。

到了北宋中后期,由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人为相已是寻常之事。

此诗中,张之洞讽刺了一把宋太祖遗训。

大宋灭亡,正是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等这些南人宰相,伴随宋王朝自南渡中兴到崖山亡国。

果然,张之洞死去的两年后,武昌首义,引发大清政权坍塌。

他生前以孤臣之心担忧的结局终于发生了,他没有料到的是,由于大宋善待士大夫,而满清防范汉人防到最后,当满清覆亡时,竟然没有一个文天祥、陆秀夫为这个王朝殉葬。

认真而论,哪首“绝命诗”最让人潸然泪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大多诗人都是情感动物,即使有些是失落失败、潦倒落魄,他们也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但时光无情,人生转瞬到头,明知自己要死,虽然赶不走死神,但用绝命诗来概括自己,来让自己的思想存世也算是一种慰藉。

生命如此美好,我们如此留恋,无论发生什么,总会觉得死有遗憾。

个人觉得绝命诗堪称最催人泪下的文学体裁,因为命都没了,这时的情感毫无顾忌,那么,真实感人。

人跟动物的区别除了会使用工具,感情极其丰富也是区别之一。

那么,哪一首绝命诗最让人动容呢?

屈原绝命诗

王都望断几多愁,博带峨冠立水洲。耿耿从来依北斗,营营总是赴东流。

余生报国双行泪,孤掌回天两鬓秋。只把微躯殉国难,渔人休竞木兰舟。

袁崇焕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点评

袁崇焕是忠是奸,四百年史家争辩未休。仅就这首绝命诗看,无疑是忠臣。

(三国)孔融《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溃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点评

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一,文采好是不必说的。

只是他的绝命诗,说教味太浓。

清金圣叹《绝命诗》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江山戴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点评

这只能算打油诗。金先生以诙谐知名,临死也不忘幽默一下。绝命诗写得这样洒脱,古往今来,我仅见他和唐伯虎两人。

和珅绝命诗

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瞧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

点评

诗写的不怎么样(个别文字,三余我老人家略作了改动),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后人附会了一段和珅写此诗预言其转世投胎变成慈禧搞垮清朝复仇的故事。

其实,和珅入狱后写的另一首诗,更佳,更见真性情。

夜色明如许,嗟余困未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暮,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薫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生,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点评

前两句,各用一典,不免晦涩。

后两句,振聋发聩,响彻宇内,无人不知,无人不赞。

陆游绝命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苏轼绝命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虞姬绝命诗

汉兵以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绝命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点评

这首诗妇孺皆知。三余我老人家五岁时就用毛笔把这首诗写在门上,要不是老爹见字写得尚可,少不得一顿胖揍。对这首诗的点评:霸气开头,无奈结尾,总体格调不高(临死想的只是个女人)。诗如人生。

秋瑾绝命诗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唐寅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文天祥绝命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

文天祥是状元出身,绝命诗很见功力。

可能因为在长途押解途中,蒙古人也有劝降的想法,文天祥写诗的时间比较从容,才成就这样一篇伟作。诗人不幸,诗之幸。悲哉!

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评

古人讲,有水井处,皆歌柳(永)词。

现在可以说,有中国人处,皆知此词。

这首词大约写于李煜降宋后的第三年,据说因为词中流露的故国之思,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程度上,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朝鲜成三问《临死赋绝命诗》

击鼓催人命,西风日欲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点评

成三问是朝鲜勋旧,官至集贤殿学者,参与创制《训民正音》。

1456年,因不满世祖大王篡位悖伦,联络其他勋旧密谋扶持朝鲜端宗复位。

未果,被朝鲜世祖一网打尽,与其他五人一起被处以用烧红的铁钳活剥皮的极刑,是为“死六臣”。

这首诗末两句写的尤其好,代天下人问出心中疑问。

(民国)汪精卫《绝命诗》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点评

这是汪精卫早年刺杀清亲王被捕,在刑场口占的绝命诗。语言浅显,气节高昂。琅琅上口,传唱一时。

没料到,汪精卫竟然没死,后追随孙中山。

更没料到,孙中山死后,汪精卫竟然投靠日本做了汉奸。当时有好事者改其诗曰:

曾经慷慨过闹市,也曾从容作楚囚。

惜未引刀成一快,如今辜负少年头。

1944年,汪精卫死在日本名古屋,临终前作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下无人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也是一首好诗,可惜了!

(清)李鸿章《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点评

不论成败褒贬,单就敢于任事,李鸿章就值得在晚清历史占有重要一席。这首诗写的沉重,读着也沉重,百年后读依然沉重。

(明)唐伯虎《绝命诗》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

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流在异乡。

点评

只有两个字评价,洒脱。这诗还有一个版本: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三余个人觉得,一日兼他两日狂的版本更佳。

(当代)陈毅《梅岭三章》之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点评

陈毅1936年被围困在梅山,自忖必死,提前写的绝命诗。竟然未死,终享后福。这首诗写的豪气冲天,没有丝毫哀辞败语,正是命不该绝的征兆。

另两首是: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清)无名乞丐《绝命诗》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点评

清末通州一无名乞丐死于路旁,被发现遗有绝命诗。对仗工整,格调不俗,一时争相传看。估计不是职业乞丐,是个末路文人。

饭囊盛残月,歌板唱晓秋。既有苏轼的豪放,又有柳永的婉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李白的精选诗歌鉴赏5篇

李白的精选诗歌鉴赏5篇 李白——《望庐山瀑布》【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赏析】: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年代】:唐 【作者】: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内容】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

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著“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诗词《妾薄命》赏析

李白的诗词《妾薄命》赏析 《妾薄命》 唐李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汉武帝皇后悲惨终局的描写,得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样具有警示意义的哲理。 汉武帝曾金屋藏娇,对阿娇宠爱有加,但是好景不长,陈皇后最终被汉武帝冷落而幽居与长门宫内,孤苦伶仃。虽然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却已是覆水难收。以上铺陈的历史故事,被诗人总结成“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的规律。前两句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以芙蓉花的美好比喻年轻貌美的陈皇后,以失去依附、根基的断根草比喻失宠后的阿娇,比喻贴切,气韵天成,对比鲜明。后两句尤为奇警,诗人在讽刺以色取人的行为时,也是对以色事人者的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 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 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 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 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漂亮的自 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 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 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 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 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移山倒海、一泻 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 “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 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 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长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 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扩展阅读:李杜相识简介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 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 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 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

李白古诗赏析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1]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⑵。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饮,影徒⑸随我身。 暂伴月将⑹影,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⑼。 醒时同交欢⑽,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汉⒁。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注解】: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⑶“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⑷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⑹将: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⑻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⑼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⑽交欢:一起欢乐。 ⑾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⑿相期:相约会。 ⒀邈:远 ⒁云汉:银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注解】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 (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 地大不相同。 (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 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雁去。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 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 国的情怀 11、(1)一个“”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1)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山中问答》李白唐诗鉴赏

《山中问答》李白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原文】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⑴,笑而不答心自闲⑵。 桃花流水窅然去⑶,别有天地非人间⑷。 【注释】 ⑴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

“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创作背景】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

李白的优秀诗词原文及赏析

李白的优秀诗词原文及赏析 李白的优秀诗词原文及赏析篇一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诗文赏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优秀诗词原文及赏析篇二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诗作赏析

李白诗作赏析 执“剑诗”走天涯,诗仙游刃有余。 李白,肆意纵行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仙,其语意通俗易懂、语境空灵悠远、语气大气磅礴的诗作迷住了多少的后世敬仰者。敬仰者,自然是有对偶像千万的想象力;于是偶像的故事和偶像的生活习性就有了一些夸张的漫画之味。 相传李林甫有个女儿,叫李腾空。一次,她遇见李白,被李白的才华所吸引,李白也是性情中人,俩人一拍即合,经常在一起吟诗饮酒,暗生情愫。李腾空成为了李白红颜知己之一。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是个道士,法号持盈法师。虽然是道士,但他不修道,不炼道,却醉心于结交书画家,诗人,音乐家。她在洛阳和长安都有自己的行宫,她经常举办一些聚会沙龙等活动。在多次的和李白的交往中,亦被其杰出的诗作和精湛的剑术所吸引。 诗人的个人野史,至始至终都是有些含花问叶味的氛围在里面。人心爱猎奇,猎奇就会把特别的东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至于特别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真实的价值,这些倒看上去成为了次要的。 然而,最重要的东西还是需要从最本质的地方去学习研究,对人的正能量影响力才恒久。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我读到“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会不自觉地想着,李白这么一个大诗人,怎么说这么肤浅和直白的话,夜晚的窗前不是月光,难道还能有其它的光。就算有星光,那也不应该直说出来,应该用个稍微深奥一点的句式来突显一下自己的高深。甚至在当时,我都在怀疑,这个”诗仙“的头衔是否过高了。直到自己上了高中,才明白一句好的诗句,并不是以辞藻的绚丽和浮在表面的意思的“深奥”来定义的。再读“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才懂得此句的绝妙之处,窗前明月光,这句诗是在呼唤人的一种意识,一种孤人离家时托腮愁思的共鸣。如果装饰很多的词汇,就会把这种共鸣能力弱化很多,毕竟人的情绪在瞬间就会起伏万千。如果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句式,人还在考虑诗句的意思,那人的情绪还会在自我意识的变化中徘徊,情绪不能一下被吸引住,就真的很难被套牢。此外,这句诗的下句,也是我们的共识,疑是地上霜的感觉,是不是有虽心凉但未透背的秋寒之冷?如果结合了孤愁的 共鸣,是能给人浮想久久不能退却的滋味的。 一个绝句的首联,就可以有这么深的情绪影响效用,可见李白的造境能力有多么的强大。 而李白的另一首佳作《将进酒》,更是在语气和语境的造化上巧夺天工。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

常见的李白诗与赏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②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④ 上有六龙回日⑤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⑦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⑧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⑨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⑩。 【注释】 ①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②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③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④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⑤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⑥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⑦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⑧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凄。 ⑨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⑩咨嗟:叹息。 【简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

李白诗歌专题参考答案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参考答案 【高考题例】 ㈠【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㈡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㈢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㈣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强化练习】 ⒈参考答案:⑴绝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人称作诗仙。⑵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⑶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⒉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4分)(离散2分,暮春、哀伤各1分)(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⒊答案:⑴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⑵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⒋答案:⑴一二句用典(传说)抒情,三四句用典(叙事)抒情,五六句借景抒情,七八句借象征抒情。⑵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者报国无门。不见长安表示远离京城,不得进见皇上。 ⒌答案:(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教材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江苏省洪泽县中学张宝玉 【高考题例】 ㈠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㈢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㈣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考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完整word版)部编版九下课外诗词赏析(一)

《定风波》赏析 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B.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C. “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D、“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3、(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1)拟人。(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2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3)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4、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5、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6、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7、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并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李白的《行路难》诗词注释及赏析

李白的《行路难》诗词注释及赏析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其二)》【注释】: ⑴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字面上是说自己耻于像长安的市井小人一般凭着斗鸡小技赌胜微不足道的彩头暗讽唐玄宗在宫内设置斗鸡坊,斗鸡小儿所以而谋得功名富贵。据陈鸿《东城父老传》记载,唐玄宗宠爱一个叫贾昌的斗鸡小孩,给了他极其珍贵的待遇,而且恩宠他达几十年之久。 ⑵弹剑作歌奏苦声:战国时代,冯谖投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为门客,但不受孟尝君的重视,便三番弹剑作歌,抱怨自己得到的待遇太低。曳裾王门:语出《汉书?邹阳传》中的“饰固陋。 《行路难(其二)》【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

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仅仅一种愤激之词,仅仅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幻想。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 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 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行路难(其三)》【注释】: ⑴晋朝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篇:“尧让天下于许由,……因为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 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 藏汝光?”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 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 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⑵子胥:伍子胥。《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

关于李白古典诗词鉴赏5篇

关于李白古典诗词鉴赏5篇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内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典诗词鉴赏之李白,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白篇——《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赏析: 先写美人盼望的动作,后写美人失望的神情。此作写一位美人由于殷殷盼望的情侣不至而引起的幽怨之情。她那暗自蹙眉垂泪的神情,写得惟妙惟肖,楚楚动人。 【注解】: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 颦蛾眉:皱眉。 【韵译】: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评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 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 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 人可以自解。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白篇——《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李白诗词《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诗意 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作品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