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实验题

八年级物理 实验题
八年级物理 实验题

八年级物理实验题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命题点: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仪器(斜面、金属片、小车、刻度尺、秒表);

停表和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

实验设计中斜面的放置要求(斜面倾角要尽量小,小车从斜面顶到底的运动时间尽量长,便

于测量任何一段所用时间);

斜面及金属片的作用(斜面可以给小车提供持续的动力,从而是小车产生速度;金属片可以

确定小车运动的终点所在位置);

实验方法(间接测量)。

注:⑴ 小车运动的路程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⑵ 小车在斜面顶端要由静止释放;

⑶ 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例题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

度值为1m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填“大、

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B=__________cm ,tBC=__________s ,vAC=__________m/s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

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__________(填“大、小”).

实验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命题点:

1.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

2.水浴法加热的优点(可均匀受热);

3.晶体或非晶体及熔点的判断(根据所给数据或图线);

4.绘制图像及图像分析:①熔化过程中各段物质状态的判断;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特点;

③物质的固态和液态时的比热容不同,温度变化快慢也不同.

实验结论: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不断吸(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

(凝固)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下降)

例题 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

的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

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1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

波(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第10 min海波处于态(选填“固” 、“液”或“固液共存”);

(4)图1丁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均匀加热 B 46 吸热不变增加固液共存升高

变式训练下面是鹏鹏用水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请你帮助鹏鹏将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1)图2甲是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则此时的温度是℃;冰在熔过程中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图2乙是根据鹏鹏测得的实验数据所绘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在第6分钟时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4 吸收晶体不变固液共存态

实验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命题点:

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器材(平面镜、可折转的光屏、激光电筒、量角器等);

2. 两纸板与镜面要垂直放置;

3.纸板的作用(两纸板显示光线位置的作用,对光线起漫反射作用);

4. 光线的确定(在两纸板的光线上描两点,再连接并标上方向);

5. 三线同一平面的判断方法

6. 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测量及其之间的关系(用量角器测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将随之增大);

7.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8. 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去测量反射角大小的目的是(多次实验来寻求实验的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向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题如图3甲是小明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老师让同学们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

是.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90 92 96 98 99 99 99

(2)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 ℃时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在第2 min记录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3乙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的空格处.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3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所测水的沸点都低于100 ℃,由此大家判断可能是当时的大气

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答案:减少热量散失 94 99 保持不变低于

实验四、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命题点:

1. 实验装置中,烧杯上面加纸板(防止散热);

2.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3. 水沸腾前后气泡体积的变化(沸腾前,气泡由下到上为由大变小;沸腾后,气泡由下到上为由小变大);

4. 数据处理、绘制图像及图像分析

5. 沸点的判断;

6. 水沸腾吸热及温度的变化(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7. 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高,反之成立).

实验结论:水在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例题如图3甲是小明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老师让同学们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的

目的是.

(2)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 ℃时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

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在第2 min记录数据时,

温度计的示数如图3乙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的空格处.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90 92 96 98 99 99 99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3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所测水的沸点都低于100 ℃,由此大家判断可能是当时的大气

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答案:减少热量散失 94 99 保持不变低于

实验五、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命题点:

选择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的目的(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2. 实验中使用薄玻璃板的目的(防止有重影,太厚了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

3. 使用刻度尺目的(便于比较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4. 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为了比较像的大小);

5. 将玻璃板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物点与像点连线(若放置不竖直,则水平桌面上的蜡烛无法与像重合);

6. 平面镜成像特点;

7. 平面镜成虚像(不能用光屏连接);

8. 眼睛观察的位置(进入眼睛的光线是平面镜反射的光线,所以观察时,应与物体同侧).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

例题如图3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选

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在实验中用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

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

后的另一支蜡烛,这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如果有 3 mm

厚和2 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小明用右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A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

的“自己”是用左(选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和物大小相等.

(4)若点燃的蜡烛A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 cm处,小明以5 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 s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应与A蜡烛相距30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将蜡烛A和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还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5)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 保持蜡烛A和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

(6)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7)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3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实验六、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命题点:

1. 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并且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2.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分居法线两侧);

3. 在光的折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将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4. 显示光线的方法(在水中加牛奶或豆浆来显示)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光密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

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光密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例题如图4是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入射角和对应折射角的测量数据.

(1)分别用符号i和γ将实验原理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标出.

(2)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

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

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补充完整).

①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②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光密介质中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③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实验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命题点:

1. 凸透镜的光学特性(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 凸透镜的焦距测量(用平行光直射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3. 让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使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4.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

5. 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实像后,若将透镜的一部分遮住,光线仍能从没遮住的部分通过透镜,仍能得到实像,只不过是光线有一部分被遮住,所成的像要暗一些;

6. 在不移动透镜的前提下,保证能在光屏上成更小的清晰实像(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而光屏需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7. 随着实验的进行,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来越高,如何调整(像的位置在光屏中变高时,有三种调整方法:(1)将光屏向上移动;(2)将蜡烛向上移动;(3)将凸透镜向下移动)。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变化特点取决于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可用口诀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和物同侧正,实像和物异侧倒;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

例题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由图1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能成在.

(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1甲所示的光具座位置不动,小明将点燃的蜡烛移至10 cm刻度处,

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若将点燃的蜡烛移至40 cm 刻度处,他通过凸透镜看到烛焰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4)如图1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 、b 、c 、d 四点中的 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上.从该点继续向左移动蜡烛,且保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为了光屏上的像更清晰,应将光屏向 移(选填“左”或“右”).

(5)如果用遮光罩把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 )

A. 完整的像

B. 一半的像

C. 无法成像

答案:15.0 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心 实 正立 c 幻灯机 左 A

变式训练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 .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

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 (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 :放大 投影仪 靠近 变小

实验八、测量物质的密度

命题点:

实验原理 天平的使用和读数 量筒的度数(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相平) 密度的计算(由天平和量筒测得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 计算物态的密度) 误差分析额(在测量质量时物体上不能粘有液体,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偏大;测量体积时要注意被测液体是否全部倒入量筒中,如果容器中粘有液体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实验的设计(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在测量液体密度时要先测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将液体倒入量筒后在测量剩余液体和容器的质量,在测物体密度时要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例题(2013·福州)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 g ;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m ρ=V

m ρ=V

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1所示m1=________g ;然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图2所示,V 奶=__________cm3;则酸奶的密度ρ=_______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1.4、40 、1.1 酸奶倒入量筒中时会有部分残留在烧杯中,使测量的体积偏小.

(2)实验过程:

①用天平测出小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0;

②在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倒干净水,再往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酸奶的总质量m2.

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

例题(2013·山西)小强观察到学校在硬化路面时,工人师傅用

振动器在混凝土上来回振动,他想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增大混凝土

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量筒、细沙等器材做了如下实验:

(1)他用调好的天平按图中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

道,量筒中细沙质量是 g ,体积是____cm3,细沙的密度是

________kg/m3.

(2)接下来他将量筒内的细沙_____并抹平,发现体积变小,由

此判断所测细沙密度变大,从而验证了他的想法.

答案: (1)110 50 2.2×103 (2)压实(合理即可)

课后训练

1.下表记录了某物质熔化时测得的实验数据,据此回答问题:

时间/min

2 4 6 8 10 12 14 16 18 温度 /℃ 60

65 70 75 80 80 80 80 85 90

(1)此物质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其判断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___;

(3)此物质从开始熔化到熔化结束花的时间约为_________min

2.某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

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 记录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1)某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5中A 、B 所示,则图中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 分钟时的数据;

(3)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水的沸腾的温度为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时间/min ··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温度/℃ ··

·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 2010奶水m -m ρ=ρm -m

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在图6中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5)根据沸腾时“时间—温度”图象反映的水沸腾规律是: 。

(6)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 mm 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 mm

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支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

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__(填序号)。

(2)如图所示,点燃A 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 蜡烛,直

到与A 蜡烛的像_____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原位置

上放一光屏,在玻璃板的另一侧发现在光屏上______,证明平面镜所

成的像是虚像。

答案:(1)① (2)重合 (3)不能成像(看不到像)

4.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时。

(1)李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

没有点燃的蜡烛B ,对蜡烛A 和B 的要求是 ,这是为

了 。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A”或“B”)

这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

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张红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帮她

想个办法看清跳棋的像: 。

5.(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甲中所示的实验,

让一束光EO 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 。

将纸板沿ON 向后折,此时在N OF 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

此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

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

明________________。

(2)图丙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

璃板前A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

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

动,当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

图4 图温度/℃ 时间 80 84 88 92 96 98 图6

出的结论是________;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丁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用刻度尺量出A 和A′、B 和B′、C 和C′

到镜面的距离;看A 和A′、B 和B′、C 和C′到镜面的距离是否

相等

6.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

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r 6.7° 13.3° 19.6° 25.2° 30.7° 35.1° 38.6° 40.6°

(1)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补充完整)

a .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2)入射角较小时,入射角i 与折射角γ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

7.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时

(1)李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 ,对蜡烛A 和B 的要求是 ,这是为了 。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A”或“B”)这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张红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帮她想个办法看清跳棋的像: 。

8.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① ②

9.某物理学习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器材如下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 ;刻度尺上标记着点,相邻两点间距为10 cm )

(1)实验前,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和调整好的要

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放在D 点,当图中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的倒立、放大、清晰的像时,蜡烛应放在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 0° 17° 24° 30°

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在(2)实验基础上,想要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清晰的像,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或“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上”)(2)B和C两点之间(3)将蜡烛移到B点左侧(只要体现出B点左侧的某一区域或某一点即可),并调整光屏位置

10.(原创)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

镜的焦距是10 cm.用刻度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条直线并标

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 cm处,如图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30 cm处时,沿直线无论怎样移动

光屏都承接不到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新调整后,当把光屏放到80 cm处时,移动蜡烛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当把蜡烛移到10 cm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______的像(填“放大”或“缩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情况一致的是___________.

(4)小明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1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1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2中的哪一个( )

图1 图2

答案:(1)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倒立放大(3)缩小照相机(4)D

11.妈妈买回来一箱牛奶.小雯同学想测出它的密度,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量出烧杯质量m1=20 g;

B.取适量牛奶作为样品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如图甲所示;

C.将烧杯中的牛奶倒进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牛奶的体积为V,如图乙所示.则:

(1)牛奶样品的质量m=_____g;

(2)牛奶样品的体积V=_____cm3;

(3)牛奶的密度ρ=______g/cm3;

(4)小雯这种方法测出的牛奶密度会偏___(填“大”或“小”).

答案:(1)33.0 (2)30 (3)1.1 (4)大

12.某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测量原理是________.

(2)图a、b、c为用天平测量小石块质量过程中的几个情境,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

(3)由图b可知,小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g.

(4)将小石块放入盛有40 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d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______kg/m3.

答案:(1) (2)a 、c 、b (3)71.4 (4)3.57×103

13.(2013·遂宁)小明在实验室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

(1)他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滑回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后,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填“左”或“右”)才能使天平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他进行了如下一些实验步骤: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

③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

④将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出矿石和水的总体

积.

以上实验步骤顺序合理且误差较小的是______.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3)由图乙、丙可知,矿石的质量为_______g.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答案:(1)左 (2)B (3)52.0 2.6

14.(2013·荆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

(1)在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请将下列各步骤前的字母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A .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B .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C .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2)实验过程:

a .在玻璃杯中盛装适量盐水,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读出砝码、游码的读数之和为m1;

b .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所示,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

c .把玻璃杯和剩余盐水放在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

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读出玻璃杯和剩余

盐水的质量m2;

d.计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 和密度ρ(根据实验过程,完

成下表实验数据的填写)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的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

ρ/(kg/m3)

130.2

解析:本题考查“测量液体的密度”的实验.(1)使用天平的步骤: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再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度线处,然后再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所以正确的顺序排列为:A 、C 、B ;(2)由图可知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50 g+5 g+

3.2 g=58.2 g ;所以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为:130.2 g -58.2 g=72.0 g ;由题图可读出量筒

中的盐水的体积为60 cm3;盐水的密度为 1.2g/cm3=1.2x103kg/m3

15.为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下表中:

m ρ=V m ρ=V 372 g ==60 cm

①上表空格处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1、2或3、4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1、2和3、4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1)甲同学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烧杯和盐水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的是(a)________ _(b)____ ___.(2)乙同学操作正确,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0克后,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乙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毫升,测量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总质量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那么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________克,由此可算出该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千克/米3。

图丙

图甲

图乙

图7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一.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1.由某种合金制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工艺品,其中一个实心,一个空心.小明为判定哪个是空心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将下列实验步骤中空白处补充完=1.0g/cm3,取g=10N吨) 整.(已知ρ 水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工艺品的重力G=2N. (2)将挂在测力计下的小工艺品浸没水中,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1.6N,则浮力= N. F 浮 =3N. (3)用测力计测出大L艺品的重力G 2 (4)如图所示,将挂在测力计下方的大工艺品浸没水中,测力计的示数F = 2 N. (5)根据实验步骤可算出合金的密度ρ=g/cm3,则(选填“大”或“小“)工艺品是空心的. 2.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吸盘、滑轮、细线来测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 (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 (2)如图(甲)所示,木块所受的重力为N. (3)如图乙所示,将滑轮的轴固定在吸盘的挂钩上,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吸盘在的作用下被紧紧压在烧杯底部.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木块放入水中后,用弹簧测力计将木块全部拉入水中,如图(丙)所示,此时弹簧测

力计示数为0.4N,不计摩擦和绳重,木块受到的浮力为N,木块的密度为kg/m3. (4)将丙图烧杯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2N,该液体的密度为kg/m3. 3.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高度为6cm的实心圆柱体铜块,相同的大烧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g=10N/kg) 实验步骤B C D E F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6 2.5 2.4 2.4 2.3 (1)小冉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铜块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上表中: (2)请在图乙中画出步骤B中铜块受到所有力的示意图(以●点代替物块).(3)分析实验步骤A、B、C、D、E,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有关.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 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当物块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0.25N,那么此时物块露出水面的高度为cm.

人教版-2018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题专题(含答案)

台江一中2017-2018学年度半年及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是否被弹开来显示实验现象. (1)若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只敲击了乙音叉,听到乙音叉发声同时也看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它也在振动发声,由此说明. (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答:. (3)这种思维方法叫做(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加热时间 (min) 温度(℃)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 则由装置图(如图)和上表数据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 存态”) (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 (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填“高 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6)此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4、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为1.6s .则AB 段的路程s AB = cm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 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 。你还掌握多少测小车速度的知识? 2.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 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 或“放”)。 (2)图中,海波在D 点是态,在G 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 的冰和萘,用的酒精灯加热(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 你还掌握多少熔化的知识? 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 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 后停止读数;物质熔化时间/min 冰 9萘4

时间 /min 012345678 温度/℃ 9092949698999999①在第7min 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图(选填“C”或“D”); 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你还掌握多少关于沸腾的知识? 4.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点燃蜡烛A ,小心地移动蜡烛B ,直到与蜡烛A 的像。 (3)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选填“ 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 (4)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A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 .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 时,像和物相距20cm D .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 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 ,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

八年级物理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1、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受到(不计空气阻 力)()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推力 C、重力、摩擦力、冲力 D、重力、摩擦力、推力 2、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处于容器底部的物块缓慢上提。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 水面的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块底部离容器底部的高h的关系的是() 3、用手握住酒瓶,使其瓶口朝上竖直静止在手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等于酒瓶的重力 B.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大于酒瓶的重力 C.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D.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增大 4、小欣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了解释,其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连通器,静止时水面相平 B.锅铲柄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刀刃很锋利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D.高压锅容易将食物煮熟是因为液体表面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 5、如图所示的薄壁容器,底面积为100厘米2,装了重25牛的水后,水面距容器底部20厘米,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 A.25牛、2.5×103帕,B.25牛、2.5帕 C.2×105牛、2×103帕D.20牛、2×103帕 6、在靠近桌面边沿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架一个约2 cm高的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

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能跳过栏杆,这是因为( ) A.硬币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压强大 B.硬币后面的压强比前面的压强大 C.硬币后面的压力比前面的压力大 D.硬币下方的空气密度比上方的大 7、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某种液体,试比较A 、B 、C 、D 四点液体的压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 、P P P P A B C D <<= B 、P P P P A B C D <=> C 、P P P P A B C D <<< D 、P P P P A B C D >>> 8、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9、用手握住酱油瓶,瓶子没有下滑,是因为 ( ) A.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B.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C.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平衡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 10.首次测出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 实验。在图中,A 、B 是一个连通器的两个上端开口,当用一个管子沿B 开口吹气时,A 开口一端的液面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1、寒冷的冬天,在茶杯中倒上大半杯开水后拧紧杯盖,往往过一会儿后就发现杯盖很难打开,这是由于杯内大量水蒸气发生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内外气体压力差 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进而增大了盖与杯之间摩擦力原因. 12.当马拉着载有1000kg 货物的雪撬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向南行驶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是500N ,雪撬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N ,方向是________;若雪橇上的货物卸下了500kg ,马拉雪橇仍是匀速行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将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 13、吊车以2m/s 的速度将重物1×105 匀速向上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___N ; 若钢索改为以3m/s 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此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__N ,方向__________。 1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2所示的玻璃管,在A 、B 、C 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 处,压强较小的是 处(选填“ A”“B”或“C”)。 如图3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 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实验探究专题练 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 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 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 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 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2.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__ 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从左向右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 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 __的实像。生活中使用的___ __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一光学仪器)。 (4)在图中移动光屏成清晰像后,拿走光屏,再将蜡烛放在光屏位置处,则此时光屏应放在______ _ ____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成像的光路是_____ ___的。 表[来 源:学 一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 -6 -4 -2 0 0 0 1 2 3 表 二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90 92 94 ?98 98 98 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表二中第3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是℃。 (2)由表一、表二数据可发现冰熔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都是(选填“升高”、“降低”或“保 持不变”)。 (3)小明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小水珠(填 物态变化名称)。 (4)小明得出水沸腾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 为可能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5.小明探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3)小明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明提出一条合理化建 议:。 6..小明同学用如图15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想要学好物理,就要培养学习兴趣,勤于动脑筋思考,下面是查字典物理网给大家准备的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希望大家好好努力。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 一.力和运动 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见下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 拉力(钩码总重)F/N 0 0.5 1.0 1.5 2.0 2.5 2 橡皮筋的总长度L/cm 4.5 5.1 5.7 6. 3 6.9 7.5 3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L/cm 0 0.6 1.2 2. 4 3.0 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 cm。?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

确的?答:。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2.某同学想将量程为0~10N的弹簧测力计改为密度秤。他的操作如下: ①先将塑料杯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再将指针调到零刻度线处; ②在塑料杯中装满水,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 ③将塑料杯中的水倒尽,再在塑料杯中装满待测液体,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 则杯中水的质量为kg,待测液体的密度为kg/m3,他设计的密度秤的量程为0~ kg/m3.(g取10N/kg) 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Nkg-1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和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实验汇总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Array 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验。 ⑴小芳用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之沿水平方向,根据 的知识,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 ⑵分析图甲、图乙可以得出结论: ⑶通过观察图甲和图丙,可得出 ⑷综合图1中的可以得出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是、 。 (5)如果将图丙中的小木块切去一半,再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 的关系是否可行理由是 (6)在图2中砝码和托盘的总重是3N,木块可以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 想要使木块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向左施加 N的拉力。 4、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 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等。 (1)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 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其原因是。 (2)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 实验,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填“一定”或“不一 定”)匀速拉动木板,如果此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N,那么所受摩擦力 的大小为 N。 5、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 验: (1)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比较与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 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该实验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_____有关,还与 ____ 有关。 6、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1)如图1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型管内液面无论怎么样都不会出高度差,原因是。重新调整后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 型管内液面出现高度差;将橡皮膜放人酒精中,如图2所示,U型管内水面也出现高度差,这说明;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法(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中有高度差,通过(选填“a.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或“b.拆除软管重新安装”或“c.向U型管内加适量水”)方法可以进行调节.(用字母表示即可) (3)比较1、2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有关; 比较1、3、4实验可以得出结论.(4)比较5、6图可以得出结论。 7、某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14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1)对比分析a、c两次实验,得出的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 N (2)对比分析a、b、c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对比分析d、e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实心物体A的密度是 g/cm3(5)盐水的密度是 g/cm3 8、如图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中是通过比较来比较动能大小. (2)动能是指(填序号) A. 小球在斜面上时的动能 B.小球撞击木块前的动能 C. 小球撞击木块后的动能 D.木块的动能 (3)使同一小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自由滚下,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的关系. (4)比较图甲乙可得结论. (5)甲同学通过比较乙丙两图,得出“质量大的物体动能大”,他的结论正确吗理由是 9、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小明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红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并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F1/N l1/cm F2/N l2/cm 111025 2210120 3215310 实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3)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汇总 1.刻度尺是测量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 和。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刻度线;估读到。 (3)记录:数据包括和。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2.用停表测量,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乙丙 (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 s 3.利用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和,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边说话,边 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部分在;由此,我 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 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 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2)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 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到桌面上,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敲击声。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固体中和空气中哪个传播速度更快?__________________ (4)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___________敲打的声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时,将钢质 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 伸出桌面的一端,使它振动发声,显著改变钢质刻度 尺______________,比较改变前后钢尺振动的 ____________和声音的______________。 (1)物理学中把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频率与单调之间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如下器材: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声波传感器,计算机等。当在声波传感器附近敲击甲、乙两个音叉时,观察到甲、乙两个音叉产生声波的波形分别发图a、b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发声音叉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相同(填声音的特性),你是通过观察图中声波的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 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 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 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 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

八年物理上册实验专项练习 1、如图4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mm,物体的长度是 cm。图5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2)如图6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2、2016年女子冰壶世锦赛的举行时间为3月19 日~27日。如图为用刻度尺测量冰壶的高度AB 如图乙所示,其高度为________cm。冰壶投掷出去 后继续往前运动,此时的冰壶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是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 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 m至少需要______s。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________的。

4、行驶中的卡车速度计指针如图所示时,车速为 __________km/h;按此速度匀速行驶360 km,所需时间为 ________。 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 工具有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 是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电子表的读数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6、如图10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着的塑料球接触发 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 是,此现象 说,塑料球的作用是。

7、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取了200 g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数据. 时间/ 0123456789 min 水温 90929496979899999999 /℃ (1)加热前水的温度如图所示,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要吸收的热量 (假设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2)下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 是 (4)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问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5)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初二物理上册经典题目汇总

==== WORD格式 . 1. 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上出现小水珠 B.寒冷的冬天,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放在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 2.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物体的实 像3. A.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在平面镜中不能成像

D.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总是相等的.人离平面镜越远,在镜中成的像越小4. C 5.2.唐诗《浪淘沙》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 6.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船行”所选参照物分别是1.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3333米/D.吨C.千克/分米B.克/A.千克/米厘米 2.一般一只鸡蛋和一个初中学生的质量分别约为:() D.500g

5g.5g60mgC.50gBA.0.60t60kg60g 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13.如图 (的是:) 山在水中的倒花瓶在平面镜中的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 断了影屏幕上的手影像 D 图1ABC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 A.逐渐增大,且总是大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是小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且总是小于入射角C.逐渐减小,且总是大于入射角; ()5.下面几个物理量中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种类的是: C.体积B.质量A.密度D.温度 )6.小明家安装自来水管时,将一根水管截成长短不同的两段,则这两段水管( ====== ==== A.质量相等B.密度相等C.体积相等D.以上都不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新教材) 实验题总结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国际单位:米。符号:m 2.常用单位:千米(k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微米(μm ) 纳米(nm )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4.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或正对刻度尺)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坡度越小越方便测量,测量结果误差越小。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三、温度、温度计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 。 液体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 测量温度前: 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测量温度时要注意: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四、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零刻度线单位 量程 分度值 t v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练习

实验专题训练 一、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2)往 往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将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当物体处于 状态时,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选填“静止”或:“运动”) (3)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分度值为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g= N/kg ,物理 意义: 。 (4)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5)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6)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 2、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试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 m/kg G/N g/ g ?kg ?1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 值取为9.8N/kg 。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 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g 值大小。①g 值相同的城市是: 。②造成g 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③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 。 3、(12眉山)地球附近物体都要受到重力,小考同学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他用天平、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了探究。(1)你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依据是 。(2)如图甲是他第2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请将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填人下表的空格处。(3)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象。 (4)由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 。(5)若干年后,小考在太空站工作时,你认为他用同样的器材 (选填“能”或“不能”)完成该探究。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用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每次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 ,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是由于 的原因。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平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滑到底端时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小车运动距离越 ,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 。 (3)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 。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1)实验中应该把小车放在 (“光滑”或“粗糙”)的水平桌面上,需要通过调整 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F1、F2的大小。(2)实验中,当小车处 于 状态时,表明小车处于平衡状态。(3)实验中,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 保持平衡(选填“能”或“不能”)。是为了验证两个力平衡时是否 。(4)部分同学还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方案。图1和图2两种方案中, 方案更合理。原因是:该设计较好地排除了 对实验的影响。(5)由上述实验可得: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4、如图所示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a 、接触面上所受到的压力; b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接触面的面积.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长方体木块时,应使木块沿水平方向做 运动,根据 的条件可知,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比较图 与图 可得:摩擦 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比较图甲和图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 质量m/g 100 200 300 500 重力G/N 1 2 3 4 5 比值(G/m )/N ?kg ?1 10 10 10 10 10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 1.创新实验小组进行科学探究:他们进入一个环境温度可以保持在0℃的实验室,尝试测量冰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刻度尺、水、细木棒、形状不规则的小冰块。 【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测出小冰块的质量m; (2)选择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测出小冰块的体积V; (3)根据ρ=______,代入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小华同学做完实验,意犹未尽,还想回家测量冰箱中正方体小冰块的密度是否与实验室中所测冰的密度一致,经王老师同意,他将实验桌上的所有器材带回了家.测出该冰块的密度.小华同学发现所测冰的密度比实验室中所测冰的密度更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 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 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所示,m1=81.4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 奶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V奶=__________cm3;则酸奶的密度ρ=________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请你简要说明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 示)________。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 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 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还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实验汇总 一、牛顿第一定律 1. .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3)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 (4)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这个力改变了小车的。 (5)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二、二力平衡 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 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 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目的是( 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图b的探究方案中 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 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 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5)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三、探究摩擦力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上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运动,根据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你的理由是:。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 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滑轮 滑轮 细 细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案

第一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良好的实验习惯. 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进行新课 1、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4、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节测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