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晚年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

马克思晚年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
马克思晚年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

[关键词] 晚年笔记;唯物史观;世界史观;《资本论》

[摘要] 马克思留下的晚年笔记群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群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放弃、中断《资本论》的写作,更没有处于“慢性死亡”,而是在认真考察、全面系统研究世界发展新形式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理论,将自己的理论上升到世界史观的高度,实现了重大的哲学创新。

一、马克思晚年之谜——

国内外代表性观点

研究马克思晚年的思想,首先我们要对马克思晚年时间进行界定。大部分学者将马克思晚年定位为最后10年,笔者赞同这种说法,并作了适当的放宽——将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归为晚年思想。马克思在这个时期没有成型著作,也没有定稿文字完成和出版,只是留下了大量的笔记群、文本群。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价值和意义重视不多,而且严重低估了其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代表陸观点主要有:

以梅林为代表的苏联和国内流行的看法是“慢性死亡论”,认为马克思晚年中断了他的研究和创作,处于一种慢性死亡状态。梅林在《马克思传》第十五章“最后十年”中讲道:“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但这是过分夸张了。”这里梅林没有完全否定马克思的晚年,但是随后梅林指出,“正当政治地平线上到处都豁然开朗——而这对马克思来说总是最重要的事——的时候,暮色却日益迫近马克思本人和他的家庭。……从1878年起,他就没有为完成他的主要著作而工作”。“马克思比他的妻子只多活了十五个月。但是在这整个期间,他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慢性死亡’。”因此,梅林将马克思1878年以后的思想归于“慢性死亡”状态。

以劳伦斯?克拉德、诺曼?莱文、凯利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学者的“放弃中断论”,即所谓晚年马克思中断放弃了《资本论》的研究和创作,回归并转向了经验人类学,是对原有唯物史观的超越,与唯物史观可以说是一种断裂和分离的关系。凯利曾明确提出:马克思晚年“开始对人文科学的一个更大的领域发动新的进攻,正因为被这一兴趣所吸引,马克思才未能——或许他从未打算完成他的《资本论》”。

还有一种西方马克思学流行的看法,即认为马克思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达到顶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引起了西方学界的莫大兴趣。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在他们主编的《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集》中,以《国民经济学和哲学》力题发表了这份手稿。朗兹胡特和迈耶尔在为发表这份手稿写的序言中认为,它表明马克思理论的真正核心是异化而不是阶级斗争,这是马克思的智力充分发挥威力的唯一文献。更有甚者,比利时社会主义者亨?德曼在《新发现的马克思》一文中断言,“就这种从事创作的质量而言,马克思的成就的顶峰是在1843年和1848年之间。不管人们对他后来的著作评价多么高,但是在这些著作中却表现出创作力的某种衰退和削弱,即使作了最英勇的努力,也并不总是能克服这一点。”马克思这时才26岁,思想理论的建构处于起步阶段,过分抬高其地位是不适宜的。

除上述三种观点,多年来我国流行的主要观点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即哲学创新阶段在19世纪40年代完成,50、60年代主要完成《资本论》,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根本上是错误的,缺少对马克思全面、深入、纵向、整体的研究,实质上,马克思的19世纪40年代是其哲学创新初步完成阶段,《资本论》和《1857-1858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1857-1858年手稿》)等是哲学创新的第二阶段,晚年笔记是哲学创新的第三部曲。他们研究的前提是马克思晚年没有发表成型东西,实际上马克思的创作方式有论著、手稿、笔记、书信四种,而晚年的主要著作形式是笔记。客观上存在着的马克思晚年的笔记群、文本群。要求我们应深入挖掘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二、理解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一把钥匙

——《资本论》体系构想

马克思所留下的晚年笔记群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群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这些笔记群、文本群篇幅特别大、理论空间特别大、独创性特别大,而且对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特别大。然而,由于笔记本身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再加上其探索性、实验性的特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还是零散的、片断式的,对于整体马克思晚年笔记与《资本论》的关系、各个晚年笔记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涉及很少,马克思在晚年笔记里关注了什么新的问题,思想有什么新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新的概念等,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并厘清的。

完成《资本论分体系的构想,是理解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一把钥匙。马克思《资本论》通常被当做一部一卷本或四卷本的著作。实际上,这种流行看法并不准确,无法反映马克思《资本论》相关文本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也无法反映马克思用几乎一生心血创作《资本论净的特殊性、艰巨性、历史过程性。马克思之所以没有最后完成整个《资本论》的创作,是由于在漫长而又断断续续的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著作的写作过程中,他为了完整而又科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论,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笔记群,并多次改变自己的写作计划。为此,我们提出“《资本论》创作文本群”的新概念,利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收藏的《马克思手稿和读书笔记目录》,MEGA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提供的某些新的学术信息,将马克思创作《资本论》过程中留下的文本简单明了地梳理如下:

1 《资本论分相关论著七部——马克思本人,或经恩格斯修改后公开发表的各卷论著:1849年发表的小册子《雇佣劳动与资本》、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1872年、1883年、1887年、1890年)、《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1885年经恩格斯加工整理的《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经恩格斯加工整理的《资本论(第三卷)》、作为《资本论》第四卷的《剩余价值学术史》(1905-1910年,1954-1961年)。

2 《资本论》六大手稿——创作《资本论》过程中写出的手稿:按创作过程来把握,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前,主要有《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1863-1865年手稿》三大手稿;《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前后,主要是发表后,留下的分卷式的、再研究式的《资本论》三卷手稿,有《资本论》第二卷手稿、第三卷手稿、第四卷手稿(唯有此手稿,主要包含在1867年第一卷发表以前写成的《1861-1863年手稿》中)。

3 为创作《资本论》而作的七大组读书笔记:(1)为《资本论》最初手稿作铺垫的40年代经济学笔记26本;(2)为《资本论》第一手稿作铺垫的、经济学方面的“伦敦笔记”24本;(3)为《资本论》第一手稿作铺垫的、东西方世界历史发展的“伦敦笔记”19本;(4)1859-1863年7月,马克思又写了为《资本论》第二大手稿《1861-1863年手稿》作准备材料的7个笔记本;(5)1863-1865年,为写作《资本论》第三手稿《1863-1865年手稿》,马克思又做了4本笔记,主题是工资、利润、地租等经济学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英国工人与农业经济等问题;(6)1867-1869年,超级强兵,https://www.360docs.net/doc/a75144592.html,《资本论》第一卷最终完成与正式出版后,马克思一度立即着手为《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出版作准备,做了7本经济学笔记,主题是劳动与资本、货币与市场、科学与农业、贸易与危机、股份制与股票市场等经济学重大问题;

(7)1870-1875年,由于巴黎公社、第一国际、病痛困扰等问题,马克思《资本论》创作的晚年高峰期,围绕这个大主题,马克思又写了10组笔记、47个笔记本。它们既属于《资本论》文本群,又属于晚年文本群,更准确地说,应称为晚年马克思为创作“《资本论》续篇”而作的读书笔记或准备材料。

4 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关于《资本论》的书信有400多封。马克思之成为马克思,就是由于他从1843-1883年独立研究了40年,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资本论》体系构想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创新,也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一个主题。马克思从开始上大学时就养成了系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些笔记大都紧密地围绕一定的主题,从而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有计划和思考周密地进行研究的准备材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在1858年11月12日致拉萨尔的信中,谈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它是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这说明马克思从1843年就进入自己一生研究的黄金时代,开始了自己思想体系创立的过程,为《资本论》的写作准备材料,并且延续一生。

由于晚年马克思没有成型著作和定稿文字出版。这些笔记中蕴含的重要理论创新所体现的意义和价值就尤为重大。晚年马克思为了深化扩展对《资本论》的研究,为了给《资本论》续篇的写作准备材料,一方面做了大量经济学方面的笔记,另外还做了土地所有制、国家、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等相关方面的大量笔记,主要包括:一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学界常称之为“人类学笔记”);二是追溯资本主义与世界市场历史起源的世界历史笔记;三是《哥达纲领批判》及研究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笔记;四是俄国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笔记。这四大笔记,力求上升到世界市场、世界历史高度,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以及东西方社会的起源和发展道路。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并存的,而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和《资本论》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艺术整体,这四大笔记,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主旨,就是努力完成《资本论》体系的构想,力求上升到世界市场、世界历史高度,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以及东西方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道路,与其说晚年马克思笔记标志着《资本论》创作的中断与放弃,不如说马克思晚年这四大笔记,标志着《资本论》研究的深化扩展和直接继续。

三、理解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核心

——《资本论》写作计划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其创作时间长达四十余年,而且最终也没有全部完成并出版。这是由于马克思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力求对文献资料的充分占有,以及在写作过程中一再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所致,最终只留下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和《资本论》三卷四册的初稿。马克思建构自己的经济学体系,制定自己的写作计划,最初体现在1857年8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尾声处,可称“五篇构想”。第一篇:一般的抽象规定;剑道真解https://www.360docs.net/doc/a75144592.html,,第二篇:构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的三大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第三篇: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

马克思在1858年2月22日致拉萨尔的信中第一次修改补充了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篇构想”,提出“六册计划”。“叙述(我指的是叙述的方式)是完全科学的,因而按一般意义来说并不违反警方规定。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 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 土地所有制;3 雇佣劳动;4 国家;5 国际贸易;6 世界市场。”在1858年4月2日致恩格斯的信中,也谈到要按照“六册计划”出版自己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下面是第一部分的简单纲要。这一堆讨厌的东西将分为六个分册:1 资本;

2 土地所有制;

3 雇佣劳动;

4 国家;

5 国际贸易;

6 世界市场”。

晚年马克思《资本论》创作构想在1875年之后特别是1878年后有一个重大调整:原来是以1862年底开始形成的《资本论》“四卷结构”为主,以“资本一般”范畴为主,适当吸收1858年“六册构想”的总体框架;而到1878年后,马克思虽然没有放弃《资本论》四卷结构出版计划,而在问题框架、理论框架、范畴框架上,却在相当程度上向“六册构想”复归,从“资本——国家——国家之间的生产关系——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四大层次系统总体考察的高度,重新思考“资本一般”范畴的理论内涵,揭示当代现实的资本主义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

因此,马克思晚年文本群的本质内容,是为写出《资本论》续篇的四组读书笔记,或叫四组准备材料,是为写作“五篇构想”中的最后一篇、“六册计划”的最后一册——“世界市场”做准备的。法国马克思学者吕贝尔认为,马克思在1857年首次提出了《经济学》“六册结构计划”以后,既没有放弃这一计划,也没有对这一计划作什么重大的修改。马克思已经完成和出版的《资本论》只是“六册结构计划”中的第一册《资本》中的一部分,《资本论》是一本未完成的、不完整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四卷结构”只是原来“六册结构计划”中《资本》册的开头部分。经过研究考察他指出,马克思之所以没有按“六册结构计划”完成他的全部经济学著作,并非是由于方法论上的原因,而是因为马克思“采取了灾难性地扩大研究范围”的结果,是因为他把原先论“资本”的“小册子”,扩展成了他自己一生都不可能完成的“几大卷”。马克思对文献资料的嗜好成性和永不厌倦的摘抄,是他没能完成经济学著作的又一重要原因。吕贝尔的观点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他将马克思未完成《资本论》,的原因

归结为“采取了灾难性地扩大研究范围”的结果。就马克思个人而言,充分的占有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是灾难性的,但是对于研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资本的逻辑,马克思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必须的、必要的。

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爆发了五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经历了其中的两次。第一次是在1856年,马克思以此为基础写作了《1857-1858手稿》,“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第二次是在1873年,这个时期马克思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作了一系列关于世界历史的笔记。马克思所经历的资本主义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是由近代古典形态、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现代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是现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因此研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资本的逻辑,马克思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必须的、必要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马克思灾难性地扩大研究范围的实践基础。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指出的,“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四、马克思晚年的重大哲学创新——

从唯物史观到世界史观的升华

马克思晚年遭遇了一系列不幸,但个人悲剧并没有影响他的理论创作,他的思想在这个时期达到新的阶段、新的高度。马克思从中年到晚年,从不惑之年的《资本论》创作到晚年四大笔记的探索,思想发展的主导趋势和基本趋向,是从以实践观为核心的唯物史观,走向以世界市场为经济原点的世界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注重历史发展有机体中物质生产层面,大圣传https://www.360docs.net/doc/a75144592.html,世界史观则注重总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的思想。以世界市场为根基形成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是《资本论》体系构想的最终逻辑归宿,又是晚年马克思在四大笔记中考察各种问题,尤其是重新考虑东西方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理论前提。这种以世界市场为基点的世界史观、全球史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自身包含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它自身发展中的新高度、新境界、新水平。当然,由于马克思晚年身体健康不佳,加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缠身,他终究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创作,实现唯物史观向世界史观的飞跃,但是在笔记群里已经有了这个高度,并且确立了方向。

青年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入学观到中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中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晚年马克思的四大笔记及其全球史观,这是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的三大阶段。近年来不断发现的历史文献,证据确凿地说明:晚年马克思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完成《资本论》体系的最初构想,他为走向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思想高度,做出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乃至一次又一次的奋力搏击与思想冲刺。晚年马克思向人们展现的这一空前广阔的理论空间,至今仍是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

晚年马克思既没有背弃唯物史观,又并不处于慢性死亡,而是在认真考察、全面系统研究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理论,上升到世界史观,实现了晚年笔记的重大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注意到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即历史向世界历史进一步转变,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发展趋势,他不但认真考察、全面系统研究了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还依据最新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材料做了大量的笔记,这些笔记都是以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为指导的,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深化和扩展。

1878年恩格斯发表在不伦瑞克《人民历书》丛刊上的《卡尔?马克思》一文,是马克思在世期间正式发表的少有的一份非常珍贵、非常重要的文章。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两个最为重要的理论创新,或称“两大发现”:“第一点就是他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就是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揭露了在现代社会内,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发现”,其中主要是第一个重大发现,实际上有两种提法,甚至三种提法,有微妙差异。

1878年《卡尔?马克思》的提法是“世界史观”;1880年恩格斯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

展》的提法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1883年3月17、18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及其草稿的提法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下面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比较偏重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究竟是“唯物史观”,还是“世界史观”,这两个提法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强调重点有微妙差异。多年以来,我们只注意到马克思哲学上的重大发现归结为“唯物史观”的说法,却忽略了“世界史观”这一提法,而后一提法却更加生动、鲜明、集中反映了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轨迹——从唯物史观到世界史观。

并且,我们在相当程度上还可判断出,把马克思哲学上的主要创新,概括为“世界史观”这个提法,既是恩格斯个人研究成果,同时也是与马克思共同推敲的思想升华。因而,可以说,晚年马克思文本群,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到一个新阶段,其本质特征就是从唯物史观发展到世界史观。“马克思六册构想——马克思晚年文本群——恩格斯1878年《卡尔?马克思》”这三个文本相互印证了晚年马克思思想从唯物史观到世界史观的理论升华、重大哲学创新。

五、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归宿点——

《资本论》逻辑

晚年马克思的思想轨迹,是以《资本论》逻辑为落脚点。以世界市场观和世界历史观作为出发点,从近代追溯到古代,从现实探索到未来,从西方扩展到东方,最后的归宿点就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写出唯物辩证法“大逻辑”,创建唯物辩证法体系。

写出唯物辩证法“大逻辑”,就是完成《资本论》的创作。要想完全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就必须首先理解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列宁在《哲学笔汜》中有一段警言:“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黑格尔逻辑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使得《资本论》逻辑的哲学底蕴同黑格尔的《逻辑学》有着深厚的内在渊源关系。18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时,作出第二个重大发现,特别是建构《资本论》逻辑体系时,与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逻辑学》也有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

1858年1月16日马克思致信恩格斯:“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如果以后再有工夫做这类工作的话,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这不是马克思偶然闪现的思想火花,十年之后,1868年5月9日马克思在致约瑟夫?狄慈根的信中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一旦我卸下经济负担,我就要写《辩证法》。辩证法的真正规律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了,当然是具有神秘的形式,必须去除这种形式……”。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他能够“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作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因此,“黑格尔《逻辑学》——《资本论》逻辑的哲学底蕴——蕴含在《资本论》中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体系构想”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归宿点即完成《资本论》体系构想,创建唯物辩证法大逻辑。“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马克思在1868年3月6日给路?库格曼的信中说到他的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指出“我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的不同,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但是,只有在剥去它的神秘的形式之后才是这样,而这恰好就是我的方法的特点。”

综上所述,马克思晚年思想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阶段,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处于慢性死亡状态,也并没有放弃中断《资本论》的研究,大量晚年笔记的写作正是马克思按照“六册结构计划”为《资本论》续篇所做的理论努力。事实上,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是一贯性的,是一个“艺术整体”,哲学创新贯穿了马克思一生历程,我们不应将整体的马克思分裂开来,制造两个马克思乃至三个马克思的自我对

立论,这是站不住脚的。深入系统开掘马克思晚年所作的笔记,有助于我们彻底弄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发展过程,真正领会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正确评价晚年马克思的探索和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1] 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唐纳德·R·凯利,晚年马克思与人类学[A]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C],第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亨·德曼,新发现的马克思[A],中共中央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创新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创新的重要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哲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哲学,必须要进行哲学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充分发掘中国哲学资源、批判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实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是实现哲学创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哲学创新;重要途径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必备内容。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哲学在我国的研究发展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寥寥无几。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推进哲学的创新。 一、挖掘中国哲学精髓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形态。其孕育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曾长期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的文明,自先秦以来一直延绵不绝,

从未中断。可是,自近代以来,古老的东方古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打击下屡屡受挫,不少有识之士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其文化自信心逐渐丧失。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境况,一批批志士仁人开始寻求救忘图存的道路,他们后来都把目光转向西方,而把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有了“打倒孔家店”的运动,传统遭到激进的否定和批判。以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反传统主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让中国人接受现代文明就必须扫除传统文化这个障碍。但历史总是纷繁复杂的,历史发展证明,这种简单化的历史思路是有问题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兼容,甚至还可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时至今日,人们发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儒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繁荣,而且对于构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哲学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里有不少丰富的思想可以为哲学的创新提供原材料。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形而上学,可以用来构建伦理学;以老子推出的宇宙生存论的“道”,可以为形而上学在现代的复兴提供帮助;以孟子主张的“民贵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汇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它以科学的实践论为基础,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和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内在的高度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计划、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客观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2、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二)唯物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第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最新通用版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 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及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巨大的 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 现了带有风险性的深层次变化。以现代主义作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革命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历史基础,同时,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那个时代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过程中,经过反复批判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揭 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和自然关系出现异化的根本原因,形 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旨内涵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深刻洞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走向,从总体性视角出发,鲜明地指出了资本主义 私有制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从人与自然合理的生态哲学 视角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为无 产阶级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观点与 方法论,更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指明了正确的 方向。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并 总结其价值所在。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环境成果及思想,剖析马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精髓,解读其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 涵及理论意义,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最终得 出结论、获得启迪。研究认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增强了生态哲学 思想的理论深度,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并从哲学视 角上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出发,分析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统一、

生产实践以及精神文化创造的启示,继而从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提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向生态治理、生态文化建设等实践的转化措施,论述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统一思想的实践引领,分析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生产实践转化,继而以科学合理的哲学分析结果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 ——访北京大学教授黄枏森 黄枏森/《马克思主义研究》记者CCHuang Nansen, Reporter of Studies on Marxism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京)2012年12期 【英文标题】On Innov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 Interview with 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Huang Nansen 【作者简介】黄枏森,男,1921年生,四川富顺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1—1996年任第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历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中国恩格斯学会和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大学优秀党员标兵、北京大学师德模范,2008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采访者简称▲,下同):您主持的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自2011年出版4部著作以来,理论界颇为关注,既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您能不能谈谈您的感受和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很高兴谈一谈,不过我不想由我个人主观地谈一通,最好是你提一个问题,我谈一个问题,如何? ▲:很好,那么我们先从一般问题谈起。现在,“创新”是一个使用范围极广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建设一个创新型社会,创新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哲学创新也是一种文化创新,那么,它同其他文化创新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而且哲学也有各式各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其他哲学创新又有什么异同呢? ●: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其他文化现象相比较,当然有其特点。我认为哲学创新似乎要比较单纯一点。例如同教育比较,哲学主要是理论创新,而教育还有体制、制度、机构等等。又如艺术创新主要是艺术体制、形式、表演或成果等等。哲学创新主要是理论创新,因而必须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有的甚至是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要:近年来,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察觉到生态问题并进行了思考,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对资本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危机。本文联系当今环境现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解环境问题。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医疗、大规模生产等方面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实现了经济高度繁荣,物质高度丰富,推动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以征服自然为手段获取的成功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的代价,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伴随着这些巨大的进步的是不再蔚蓝的天空,而是漫天的雾霾;不再清澈的河流,而是漂浮着垃圾、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水沟;不再成荫的树林,而是黄沙肆虐的沙漠。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膨胀,过度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地球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遗产出现了巨大赤字,生存环境普遍恶化,开始出现诸如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有毒废料全球转移等问题。生态问题具有全球化、发展迅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特点,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生态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绿色理论,人们意识到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公正、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新秩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具有的社会批判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成为了人们寻找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被从生态哲学角度重新解读。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并且这有利于探究在时代问题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问题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的思想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的观点,他们的著作中已包含了深刻的生态理论,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不是即兴的、孤立的,而是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思想中,而且这些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观点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分 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 相应的减少”,“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1839年3月,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 摘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 是全面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是其内在要求所使然, 同时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 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1。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精神,才使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1全芬.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自然辩证法论文-马克思自然生态观

姓名:单佳 学号:20120035 专业:动力工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内容以及对它的评价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体系中深入全面阐述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下生态危机,以及建立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非常现实且有效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自然生态观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线。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人却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为了生存,人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地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物理存在。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作为一门已经经过验证并成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贡献是伟大的,而从未来的角度看,这种贡献是无限的。因此界定发展与创新的对象,还是要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入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马解马”。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导向不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每个时代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都被烙印上了很明显的时代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在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创新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导向不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每个时代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都被烙印上了很明显的时代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在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要求要求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最深远的莫过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讲就是鼓励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态度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在基础架构坚实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具体国情等方面的特点,结合不断的实践并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分析原因,进而进一步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要求。 2、新环境要求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本身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必须与当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背景紧密结合,脱离社会现状分析的哲学观点必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淘汰,而哲学精髓品质在社会背景下得不到有效且高效的作用发挥则是社会哲学研究的失败。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我们买过一个时代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挖掘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品质榜样,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课题。而研究内容必然是围绕发展和创新而展开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研究的解读 作为一门已经经过验证并成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贡献是伟大的,而从未来的角度看,这种贡献是无限的。因此界定发展与创新的对象,还是要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入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马解马”。 “以马解马”,简单的四个字所传达的并不是在现有这回研究成果上从事向内探索的工作,而是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架构中寻求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过来针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和社会形势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内容,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探索过程。 由内向外的探索研究大体可以分一下几个步骤: 1、追寻最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所谓最纯粹,即是指脱离一切实践个例,哪怕是成功的例子。因为一切历史经验在具有可鉴性的同时也很可能成为发展与创新的枷锁,因此以实践为摹本,最终会在不断反复中兜圈子。以往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体是建立在苏联或西方哲学家的研究基础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