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论文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论文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论文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镜头一:

9月1日开学入园时:妈妈把丢在爷爷奶奶家两个月的吴子轩送来幼儿园。吴子轩拿了一把玩具手枪来到了教室(带玩具手枪是上幼儿园的必须条件)。班里的孩子们都围过来想看一看,他马上把玩具手枪藏在口袋里,气愤地用另一只手去打围上来的小朋友,嘴里不停地叽咕着“打你!打你!”我马上劝开小朋友:“小朋友回到自己座位上,玩你的玩具吧!”我想把他的玩具放到柜子里放好,以免引起大家的争抢,我把意思告诉了他,他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的摇头,紧紧握住自己的玩具手枪。这一天他的玩具手枪就没有离开过他的手。

镜头二:

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吴子轩玩前面小朋友的辫子,还趁前面的小朋友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把小椅子偷偷的拿开,摔得别人四脚朝天,闹得全班孩子哄堂大笑。

幼儿园教育论文完整版

幼儿园教育论文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幼儿园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挫折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 (一)、真实感知细致引导,锻炼孩子耐挫的个性 1.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家长、教师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儿通过这些真

实可感的事实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2. 幼儿挫折教育其次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如有一次,班里要玩球结果不够,我请了一向比较胆小的妞妞去其它班借借看,她当时就显得有些胆怯但还是去了。我用双眼余光瞥着小家伙只见她径直往隔壁班走去,快走到门口时,妞妞终于忍不住回过头来搜寻我。眼看着她几乎就要退缩了,我故意别过头去,假装没有看见。朴老师满面笑容地招呼着妞妞,她犹豫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说了要借皮球。当拿着自己借来的皮球给我时,她呵呵呵地笑了,没想到平时与人说话都不敢今天还帮老师做了事。我轻轻拍拍妞妞的头,随后又向她竖起大拇指,将她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无论是快乐、失望,还是痛苦,都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我们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对策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对策 发表时间:2018-05-18T16:25:08.84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作者:李静来 [导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李静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8)05-00052-0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也是其社会性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作用,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的儿童来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幼儿的理解、分享、关爱他人,与人友好合作、互相关心、帮助,有利于儿童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一、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情感体验缺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让孩子热爱生活、亲近他人,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氛围。幼儿入园后由原来的父母密切关系转化为与教师的密切关系。再加上爱模仿是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具体的行为是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学习的。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小朋友,所以而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我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是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如对上幼儿学不哭的幼儿,给予夸奖,鼓励,对于那些哭的小朋友,老师多接近他,与他说话,说笑玩耍,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渐渐的孩子把老师当成了可以依赖的人,消除了入园的焦虑,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有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回到家里说不愿上幼儿园,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家长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客人来访时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与交流,使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喜欢和别人交流,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在幼儿园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老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给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在具体活动中指导幼儿的行为 我在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时,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积极性,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这将使孩子一生受易。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随分享、合作、交往。通过交往,幼儿的社会行为才能以表现和发展,积累经验,提高行为水平。家长或老师应该向孩子提供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多让幼儿和不同龄的幼儿一起游戏,使幼儿在交往中体会互相间的友好相处,如果争抢玩具或其他,小朋友就不喜欢。在幼儿的交往中,个别幼儿的孤僻、退缩、自私等行为逐渐减少,而友情、同情、合作的行为显著提高,但是家长和老师也要注意观察,做到及时引导教育,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以发展。如观察到幼儿乱扔东西(玩具、果皮、纸屑)时,要即使给予提醒,玩具玩完了要指导收拾好,并放回原来的地方;玩纸活动中,剩下的费纸或糖纸、卫生纸等等要指导幼儿不要乱扔,要放到垃圾箱里;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在这样有意识的指导训练下,幼儿就可以逐步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家长、老师对幼儿进行这些行为训练时不注意态度、方法,或者认为这些都是小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都会造成幼儿不良行为,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的行为,多鼓励多表扬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隐含着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合理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如晨间接待时,教师与幼儿主动问“早”,培养幼儿亲善的行为,又如:在语言教学游戏“请到我家做客”中,幼儿先通过看表演的形式知道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人,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进、请坐、谢谢、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好吗?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紧接着让他们扮演角色进行游戏,此时幼儿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合作、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我们提倡鼓励赞赏的言行,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应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应如此。孩子对地上不知道谁扔的纸屑常常都是置之不理,一次睿睿发现了它,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我立即表扬了了他。亮亮虽然有攻击性行为,但是我总是努力地找到他的闪光点。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摆好圆圈后,顺口说了一句,我还没有小椅子,亮亮马上给我搬来了一把小椅子,我当时非常激动地抱着亮亮说谢谢你,从此以后,每次活动前,都有一把小椅子在安静地等着我,而且是不同的孩子搬来的。 教师还可以通过物质鼓励:奖状、小礼物等来激励幼儿,我还通过亲一亲、抱一抱等肢体鼓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肯定。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长为了安抚小孩会说:打地下、打桌子、打.....,或有小孩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你的东西等,这样,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二、教师教育的武断态度。当幼儿相互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往往因缺乏耐心而显得很武断。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两小孩发生矛盾,如果其中一方是常常犯错误的孩子,老师会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常犯错误的孩子批评一通或有的事情老师还没搞清楚就下结论。就象事例(二)中老师最后一句话“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的暗示:好我知道了,这件事不是

学前教育热点话题论文题目

学前教育热点话题论文题目 xx 年教育热点话题[日期:xx-04-06] :首钢日报作者: [字体:大中小]xx 年教育热点话题在每年的国家和地方“两会”上,教育问题都会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之一。原因很简单:一来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二来教育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据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学前教育、中小学生减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和讨论,部分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学前教育 __年内启动学前教育立法去年 11 月 24 日, __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3 月 5 日, __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 民进中央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尽早实现学前教育立法,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该提案的主要执笔人,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认为,立法是破解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突出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据悉,日前,教育部在公布年度工作重点时表示,今年将启动学前教育立法。 关于学生减负“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小学生“减负”喊了多年,却越减越重。今年,“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__

总理在 3 月 5 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关于高考改革 __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 3 月 6 日, __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透露,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袁贵仁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但是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该问题比较复杂,北京、上海都在研究办法, __则主要和接收这些学生比较多的地方逐步共同推进异地高考。对于异地高考问题解决的时间表,袁贵仁表示不会很长,现在异地读书进入高考的学生还不多。延伸阅读今年国家将优先发展教育在今年“两会”上, __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xx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具体的措施有: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 培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亲亲好宝贝-------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江苏无锡惠山区堰桥界泾幼儿园杨小莉 摘要: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幼儿的内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非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幼儿的内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阳阳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阳阳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阳阳: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

人。老师:你借给他嘛。阳阳: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表现的正是幼儿的非亲社会行为。而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阳阳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阳阳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阳阳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像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这学期的研究生课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其中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协助或打算协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协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协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协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协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刚开学的时候,一次图画课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丁丁不借水彩笔给我。”于是我问丁丁:“丁丁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丁丁:“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能空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实行,这除了教师刻意的设置情景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随机教育时机。现代幼儿教育强调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中发现教育内容。既然有这么活生生的事例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发掘它的教育意义,到达教育幼儿的目的呢?像前面的这个事例,发生时我们就可顺着这事引导:奶奶为什么不让你把笔借给小朋友呢?笔借给小朋友为什么会坏呢?我们叫他注意或我们借给他试试看会不会坏好不好?该幼儿把笔借给小朋友画了之后我们再让他看看笔坏了没有,幼儿就可通过亲自体验知道:原来笔能够借给别人。另外我们还能够让他看看小朋友用这笔画的画让他提验到协助别人的乐趣。这样不但让幼儿建构起爱笔的经验、还使幼儿形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就是在平常生活、活生生的事例中培养了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 影响的研究

目录 1引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核心概念界定 (1) 1.3.1幼儿“屏奴” (1) 1.3.2幼儿亲社会行为 (2) 1.4文献综述 (2) 1.4.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2) 1.4.2儿童(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 1.4.3幼儿“屏奴”现象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3) 1.5研究的方法 (4) 1.5.1研究对象 (4) 1.5.2研究方法 (4) 2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4) 2.1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因素 (4) 2.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 (5) 3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 (5) 3.1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 (5) 3.2幼儿“屏奴”现象发生的原因 (8) 4针对改善幼儿“屏奴”现象的思考建议 (8) 参考文献: (10) 附录一 (11) 附录二 (12) 致谢 (13)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幼儿“屏奴”现象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调查,选择了乌鲁木齐市一所公立幼儿园,采用观察法和非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对典型“屏奴”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不合理因素,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一是改变家长对幼儿“屏奴”现象的认识,二是提高家长对自身亲子互动行为的反思能力,三是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四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用多种组织活动形式,五是严格控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屏奴”

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幼儿 教育的发展趋势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学前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愈来愈重视,尤其重视幼儿教育。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探索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我国也正在把中小学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头等大事提到日程上来。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对幼儿教育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从幼儿园这个角度,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来幼儿教育作了展望,探讨了未来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园发展趋势 一、未来幼儿园的职能和工作形式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幼儿园的职能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教育职能,一个是服务职能。未来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上,将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将会在幼儿园消失,幼儿在园里的生活将更为自由欢快,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将以游戏为主,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他们乐于从游戏中学习,幼儿园将给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选择伙伴,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也可以自由交往;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具,充足的玩具任他们选;他们可以选择做任何一种游戏活动,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他们,新鲜

的形式刺激着他们,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启发他们,指引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进步。最高的自由指向最高的自主,最高的自主指向最强的创造力,幼儿园的教育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幼儿教师备课不能局限于写到纸上,而应该从物质准备入手,以物质准备为主,从而实现让幼儿亲自动手,主动学习。要善于营造学习环境,比如把图片贴在墙壁靠下的地方,让幼儿自己去看、去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布置活动室,创设游戏情景等。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要求都将是建议性质的,不强迫,对幼儿的指导是随机进行的,就像远足一样,教师掌握方向,前进的路上大家一起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是朋友、玩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幼儿的思想教育也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高度发达使大量的机器取代了人的劳动,休闲的观念也跟过去不同。幼儿教育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这些思想观念的变化。 二、未来幼儿教育的从业人员及管理 未来幼儿教育的从业人员,仍然是包括幼儿园的领导班子、教师、保育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领导班子成员应该是精通幼儿教育的高级管理人才,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业务领导应该是群众公认的业务带头人,能够领导和组织教学教研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安排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来营造出一种奋发向上、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幼儿教师应该是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的,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知识和原理进行幼儿教育的专业人才。保育员应该是熟悉幼儿生活和活动特点,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能够保证幼儿生活和活动中的卫生、安全。所有幼儿教育的从业人员都应当充满责任感和爱心,能够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成长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性发展外在表现 道德情操社会能力论文摘要:“亲社会”(Aitrui stic)行为,是高品质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并构成其社会能力的一个层面。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习惯,不仅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近两年笔者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过程中,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组织主题活动,丰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感知体验 主题活动,即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定教学计划。这个计划是在认识周围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的系列活动,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如“爱父母”主题活动。父母是幼儿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通过谈话全家福》、诗歌原来是你》、故事好孩子》、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绘画我的爸爸妈妈等活动,让幼儿认识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毋工作的认真、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以及父母工作之余还要操劳家务、关心照顾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劳动。中班上学期的情境表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使幼儿懂得尊敬父母,听父母的话,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引出我爱……》系列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分享、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是个体社会化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孩子从感受爱到去关爱别人,有利于幼儿关爱行为品质的培养;让孩子感受体验分享的乐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地与他人分享玩具、材料、情感,有利于幼儿分享品质的培养;激发孩子帮助关心身边的人,有利于幼儿助人品质的培养;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合作品质的培养。新《纲要》中提到: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关系等,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学习。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长大,不知道关心别人,却受到别人过多的关心。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畸形。如: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小皇帝”们高高在上,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溺爱无边,不管不教。望子成龙,期待过高。把几代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切实际的苛求与压力也都落在了孩子的肩上。另外利他主义倾向削弱,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使幼儿自我观念不断膨胀。现在,不难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容乐观。教幼儿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与热爱自己的亲人和周边的人;如何与同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在园时基本上是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成长,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想要改变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里定势,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构思和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希望将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渗透进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本课题研究以亲社会道德的培养为突破口,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入手,从最具可塑性的学前期儿童抓起,将在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上寻求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二、理论的支撑 国外的理论:首先,皮亚杰的“社会冲突认知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而我国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根本没有为同伴谦让的习惯,也没有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再加上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电子幼儿产品的大肆横行,减少了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可导致幼儿交流障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幼儿优秀的人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培养幼儿健康的品质具有深远意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温馨合理环境 幼儿园教室活动空间相对拥挤,幼儿人数过多,造成人员拥挤,极易产生冲突和摩擦,增加幼儿的攻击性,消极的社会行为会因此产生。但是活动空间过大,人员过于分散,又影响幼儿间的正常交流,很难产生默契和合作。因此,幼儿的活动空间大小要合理,既能满足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满足幼儿进行比较私密游戏的需求。空间的规划要“疏密有致”,能加强幼儿亲社会性的培养。环境的创设时,要以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培养为主题,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互助、互爱、合作的快乐。例如活动空间设置互助区和爱心区,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和做提高学习亲社会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教育事半功倍。活动空间内的摆设,玩具的种类,幼儿的游戏方式都会对培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合理创设活动空间,温馨进行装饰布置。二、树立榜样积极引导 对幼儿而言,贪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四周的所有事物都能让他们印象深刻,特别他们最亲近的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效仿的对象,在他们心里,家长和教师象征着权威,幼儿能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家长和教

师要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培养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能否对幼儿产生正确影响与其个人修养和思想息息相关,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意识指挥着人的动作行为和处世态度。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思想的上进和思维的更新,加强个人道德素质修养和品质提高,在幼儿面前注意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起到示范模范作用,如仪容仪表,为人处世等等。 三、加强移情训练和游戏活动 移情训练就是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让幼儿接受别人的意见,使幼儿能从别人的立场出发,达到情感共鸣,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好的融入集体。移情训练能极大的增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举动,增强内在约束力,要求自己能为他人快乐,共同快乐。教师和家长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传递情感线索,使他们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他人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天生的玩伴,也是幼儿间交流的主要形式,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共同服从游戏规则,相互配合,学会与他人共处的正常模式。游戏为幼儿交流提供了平台,多让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我,体会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幼儿间深入交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四、利用日常生活点滴强化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不能是“纸上谈兵”,要在具体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师和家长除了特意设置亲社会性场景外,还要善于利用日常教育的时机。幼儿的自我约束力极差,亲社会性行为也不够稳定,需要外在压力进行强化。 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蹴而就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要充满耐心,对待幼儿的教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2)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中文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爱等表现。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部心灵和性格的特征,是幼儿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做好家长工作。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五)促进伙伴交往,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 Abstract: 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ut of a good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r, including helping friendly cooperation, share humility, sympathy care performa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form and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ing positive affi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encourage.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internal feature of children's mind and character, is the children's inner quality level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h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幼儿音乐教育”是对 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 兴趣。 (关键词)幼儿音乐氛围方法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 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 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 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幼儿音乐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 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导 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 如《谁的尾巴灵》。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 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另外,在选取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考虑的 是教材的趣味性,如《大马告诉我》、《郊游》、《加油干》这些有趣的教材,幼儿特别 喜欢;其次考虑的是教材的多样性,有民族风味的《北京的金山上》、《小牧民》、《送 你一朵玫瑰花》、《瑶族舞曲》,有地方风味的《小看戏》、《喜洋洋》、《拔根芦柴花》,有外国风味的《土耳其进行曲》、《水仙花圆舞曲》,最后考虑的是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说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如果教材太难,幼儿学习困难,必然会失去参 与活动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幼儿一学就会,就感到没劲。所以,每次制定教学计划我们 都遵循这几个原则,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增强对打击乐的兴趣。 三、创设音乐的氛围 幼儿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 引人“入境”的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 教学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活动节奏的音乐;让幼儿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 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 (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课题名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学校:重庆医科大学 院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2010级应用心理学 报告人;蒋学蹇 指导老师;黄小兰 2011年12月22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性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性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目的旨在探求何为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以及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培养的影响因素。亲社会性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能极大增强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度和重视培养度从而增强儿童亲社会行为使得儿童健康成长发展。 三.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 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中国的学者则从80年代才开始。 (一).我国学者王美芳、庞维国对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3)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葛沚云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在未接受专门的谦让行为训练前,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谦让行为水平不高,能够自觉谦让的幼儿,小、中、大班都不到半数,分别为11.36%、18.37%、41.35%,但各班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自然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虽然不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所提高。实验班幼儿经实验的专门训练后,与实验前比,各班的谦让行为都有提高,小、中班提高尤快。 满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探讨了幼儿互助行为的发展水平和一般趋势。结果表明,幼儿期儿童存在以利他为目的的互助行为。随着年龄增大,各年龄组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互助行为发生频率上却有下降趋势。 (二).格鲁塞克(Grusec,1982)考察了4~7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他要求母亲在为期4周的时间内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孩子试图帮助另一个孩子的一切行为(规定的任务除外)。结果(见表3-11)显示,当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作出助人行为时,很少有人不对此作出反应。大多数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获得了母亲的言语“报偿”:或被感谢,或受到赞扬,或被报以微笑,或被拥抱。同样,表中另一半数据表明,如果母亲认为孩子应该助人,而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助人行为时,那么母亲就很少接受孩子的这种行为。 母亲报告的对儿童行为的反应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