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

案例介绍

李某,男,6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脾气暴躁,常因一点儿小事就对同学拳脚相加,在班里人称“小霸王”。如看到同学有好的玩具,伸手就拿,有时还用武力抢夺。李某的父亲是下岗工人,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嗜赌,性情暴躁,蛮横不讲理,经常打骂妻子和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

案例分析

李某表现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生物因素

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儿童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基因确实影响个体的兴奋水平。

2.社会因素

社交因素、同伴关系是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因素。小学是同伴交往的集体,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儿童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从而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电视传媒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它表现为,它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它使暴力“合法化”,并习以为常。经常观看有暴力行为电视节目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家庭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冷漠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辅导方法

1、创造不利于产生攻击行为的环境。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较为宽敞,提供丰富的娱乐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阻止孩子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家长对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电视、影碟等要严加限制,避免接触,万一接触也要以批判的态度从正面加以引导。

2、教给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因此有必要进行解决。

问题的训练

第一教育者向儿童讲解解决问题的步骤:我遇到的是什么事情;我要考虑解决问题

的几种方法;我要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第二按照上述步骤对儿童进行训练。训练题来自儿童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你想得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该怎么办?

第三真实情景模拟训练在问题学生不知情的状况下,创设真实的情景,检查他是否真正学会解决问题。如让一个学生假装做不小心,把他的书本碰掉,看他如何解决。教师可以根据解决途径的好差给予奖励或建议更好的解决办法。

第四现实中的反馈与巩固

训练结束后,儿童肯定会面临实际生活的问题,教育者应抓住契机进行指导:如果儿童恰当的解决了问题,给予表扬,并让他说出他是怎么处理问题的。如果学生不能恰当的解决问题,应该让他说出他处理问题的步骤,并提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指导他如何按照以前的训练来解决问题。

3、移情训练

移情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认知和情感的双重抑制作用。所谓移情即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Davis在一篇介绍各种移情测量和操纵的文章中界定了移情的四种成份,其中两个就是我们最常提到的观点采择和移情关怀。观点采择即“一个人能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是移情的认知成份,表现为儿童判断他人的动机、社会观点并表现出相应行为的能力;移情关怀,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同情感和能考虑他人不幸的能力”,是移情的情感成份。下面采用咨询专家任朝霞的训练方法进行移情训练。

第一增强儿童的情绪情感确认能力,专家建议多给予儿童辨别人物表情的机会,如通过不同表情的“脸谱图”训练。

第二增强儿童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向儿童讲述一系列故事并让儿童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觉,或者让儿童设想不同人的偏好及可能行为。如“情景描绘”,设置某种被攻击的情景,然后对被攻击者的伤害情景予以渲染式的描绘,从而让攻击者目睹攻击情景,体会被攻击者被伤害所造成的痛苦,唤起他们的痛苦情绪,从而让攻击者在思想上形成“伤害他人不对”的观念,形成贬低攻击行为的价值观,在心理上产生施行攻击行为的内疚感,以此来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第三增加儿童的情感反应能力,有目的的组织多种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即角色扮演法。设置某种攻击情境,让攻击者扮演被攻击者,使其亲身体验被攻击时的恐惧、痛苦、厌恶和愤怒等心理感受。一个攻击者当他真正体验到被攻击的痛苦滋味,再对别人施以攻击时,原来体验过的被攻击的痛苦等心理反应就会重现,这时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在游戏结束后要求他们对故事情节进行讨论以确定所扮演角色情感的准确性。

4、去除攻击行为的强化物

孩子想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的话,这时,父母或教师的注意可能成为儿童再次实施攻击行为的强化物。这时必要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而特别关注被攻击的对象。同时,在平时多关心孩子,满足他们被关注的需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攻击行为提出了不同的分类,得到了较广泛认可的是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存在如下特点: 1、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 2、幼儿攻击行为方式的改变。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3、幼儿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 件中。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己如何表现。一个在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惩罚使孩子在家里限制了侵犯行为,但却等于鼓励了他在外面的侵犯行为,因为孩子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为。惩罚教育孩子在家里要老老实实,等于告诉他们,如果干了坏事不被发觉是不会被惩罚的,这样使儿童不是减少了侵犯行为,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 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暴露矛盾,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榜样的作用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个案情况简述 张三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李四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张三走过去抢李四的图书。因李四抓住图书不放,张三就在李四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张三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张三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张三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张三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

输,要再剪一次。张三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张三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张三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张三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张三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张三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张三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张三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期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不及早予以纠正引导,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必须加以淡化、纠正和引导。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的有意的伤害,这也包括语言伤害。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年轻的父母(或祖父母)对幼儿娇宠、放纵,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二是电视广告和动画片中不良内容的影响。三是从父母同伴和周围人那里模仿得来的。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稍不如意,便以“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的地步。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有着两个明显的差异:首先是性别差异,即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的比女生突出;二是攻击类型差异,即攻击性攻击和语言攻击。幼儿的不仅对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幼儿的生活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对幼儿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面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就被认为有功性行为,因此,对于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显得至关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只希望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将来迈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幼儿的这一行为必须加以淡化。我通过两年的跟踪观察和教育实践,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和分析,觉得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淡化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出现攻击性的原因分析 1、需求不满

幼儿的需求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需求。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当幼儿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相应的产生了,由于幼儿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对自己喜爱的物品、玩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所以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行为。 2、遭遇挫折 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所受挫折的一种隐射。在幼儿的生活里,让孩子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除了一些偶然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外,还有父母和他人对孩子的拒绝所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实际上挫折并不总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攻击的发生也并不总是以挫折为前提。儿童对挫折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回避、哭泣、寻求他人安慰等。攻击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3、同伴影响 幼儿的生活当中,同伴是一直存在必不可缺的,但是同伴也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交往时,当发现有同伴通过打人、抢夺等攻击性行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其他幼儿也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去达到更多的目的,可见幼儿之间相处有利也有弊,就看教师及家长如何正确引导了。 4、家庭模仿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模仿父母或他人的不良行为是导致孩子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5、媒介影响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里发育都不完全,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发展,也会使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小班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而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成长因素,并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敢于措施,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模仿 引言:甲甲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甲甲的这种行为使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正文: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三、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大众传媒素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案例中的子豪就是一个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孩子。长期以来,父母给买的动画片中都是《奥特曼》,他一边看片子,一边学着动作,攻击陪伴他看电视的人或者是靠近他的人,攻击性行为就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2. 家庭教育因素: 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甚至树立一些负面的榜样示范,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会越来越严重,让孩子变成一个好斗的人,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攻击,有的甚至会为此铸成大错。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分类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分类 从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面对幼儿攻击性发展的特点有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比较广泛认可的是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不同的类型。工具性攻击主要是指幼儿为了获得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摔等动作,以毁坏物品为目的。而敌意性的攻击是指以身边的人为对象作出的打、踹、骂、咬等行为动作,伤害他人,有报复性、嫉妒性和迁怒性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危害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发生,容易形成习惯。主要是幼儿处于年龄小,与他人的交流接触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加上长辈的溺爱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对心中的不满会体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争抢玩具零食,破坏物品,踢打长辈等来表现。孩子的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制造一些小麻烦,一下打人,一下推人,行为控制能力差,家长、教师也非常头疼,讲道理时好像很明白,保证不再犯错,结果“屡教不改”,时常发生。 2、幼儿攻击性行为语言攻击较少,大多依靠身体的攻击来表现。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表现方式上更多是用抓、打、踹、咬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回家跟父母告状,说被谁咬了,打了之类的,幼儿的是非观念模糊,很多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 3、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数据表明,男孩子的攻击性倾向比女孩子的更为突出,由于生理雄性激素水平的原因,男孩子身体强壮、性格易怒,所以更加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但会给同伴、家长造成危害,更会影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对社会的认知。一般而言,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人际关系较差,不受大家的欢迎,甚至对其避而远之。在幼儿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综述 时间: 2010-4-26 作者: 刘晋来源:幼儿教育 [摘要] 攻击性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教养者不同程度的困扰,为了解决这种困扰,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回事,它在学龄前幼儿的身上又是如何的产生,如何体现的,它发生的概率、频率有多高?第二,现在面对这一现象存在,社会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态度又是怎样,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解决。第三,这一群体的幼儿其社会关系比较差,作为他们的教养者,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对“问题幼儿”最好的。事实上,为了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人们容易孤立这一群体的幼儿。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

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幼儿将来容易走上犯 罪的道路。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现状;对策 学龄前(0—6岁)幼儿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学龄前幼儿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处在不稳定状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幼儿问题行为。幼儿问题行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攻击性行为是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一种消极行为。它不但会对其他幼儿或班集体造成危害,而且容易使攻击者本人得到比较多的来自周围环境的 否定,不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正因为如此,该问题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 所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

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一线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要解决攻击性行为的问题,不可避免,首先对攻击性行为需要具备有深刻的认识,这里我们所谈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为学龄前幼儿。 ㈠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⑴(aggressive behavior)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基本情况】 1、幼儿的一般情况 明明(化名),男,6岁,独生子女。他个子在班里最高(1.28米),身材最壮,力量最大。他喜欢看书,识字量大,认识一般图书上的字甚至报纸上的字,见识较多,但言语不多。计算能力强,喜欢“算帐”,喜建构,爱画画,设计、布局总是与众不同。在班上爱惹是生非,常与同伴发生争执,甚至粗暴地伤害他人,但本人却未能正确认识到危害性和严重性。同伴们远离或拒绝与其交往,家长们也厌恶。他不仅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本人也因受到排斥、孤立而心理不平衡,情绪异常。 2、幼儿的家长情况 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室内设计工程师,兴趣爱好广泛,工作繁忙,但尽可能陪他,常带他外出旅游,并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讲给他听,还特别注意提供给他足够的营养。妈妈对他要求很严,对其过分行为有体罚举动。家庭和睦,条件优越,无老人同住。 【问题情境】 明明霸气十足,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甚至明目张胆地将别人的作品拆掉。别人与他理论,他看着你生气的样子,脸上挂着笑,不做声响。小朋友气得推开他,他身子一挺,把你顶个趔趄,话音“推我干什么?”还未落,拳、脚已经落到对方身上。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在美工角,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他还时不时地故意用画笔在别人的纸上涂一下,说是“在帮他画画”。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菜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发生上述行为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是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空间,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愉快地生活,但是同样因为是孩子们所待的地方,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行为。如:“老师,童童又打人了!”“张弛把瑶瑶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事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关键词: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 我们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而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怎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是个值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原因对策 【目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陈霞 一. 什么是攻击性: 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的影响等等。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

教师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四、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崐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资料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研究对象:汪简 班级:大四班 个案情况简述: 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汪简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儿童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一、绪论 (2)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概述 (3)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3)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3)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4)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6) (一)生物遗传因素 (6) (二)生活环境因素 (6) (三)个人心理因素 (8) (四)同伴关系因素 (8) 四、克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 (10) (一)家庭方面 (10) (二)幼儿园方面 (10) (三)社会方面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摘要 如今在校园和校外的其他场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已然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很多的典型案例逗曾经引起过全社会的强烈反响。这种寻常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儿童身心发育过程中比较明显而典型的成长问题,它对于施暴少儿自身以及对暴力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学习成长等方面都会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本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特征、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因素、个人心理因素、同伴关系因素)、克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包括家庭方面、幼儿园方面、社会方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为我们帮助儿童控制和消除这一不良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有助于教育者对症下药,加强预防。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一、绪论 在儿童的自身社会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儿童攻击性行为这样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儿童实施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的时段大多是儿童正处于完善身心健康发育的非常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他们对于情绪的自我控制比较弱,自我控制的意愿也不强,情绪起伏大,心情时常变换不定。这类儿童不仅在校园中争吵推搡、吵架骂人、暴力殴打、蓄意毁坏破坏公私财物,还会心怀恶意对身边的他人或动物残忍施虐。由于这样的恶性事件常常发生,幼儿园老师领导无可奈何,甚至已然严重影响到了幼儿园秩序的稳定,同时还有可能会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但社会各界群体关注攻击性行为的出发点基本是出于这些不良的、暴力的、恶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对被攻击的儿童(或其他人群)的严重危害,却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攻击性行为对于攻击者自身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的不良后果。所以,社会不仅应当更宽容理解这些施暴的儿童,更应该关注如何给青少年人群建立榜样,如何宣传教育善意的思想,用温情和理性感化这些迷途的羔羊;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为父母,应该加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时刻给儿童灌输正面的、积极的思想,给孩子朝着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方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动力;老师们应该指导儿童正确缓解消除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等,从而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理智处理攻击性行为。本文写作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研究解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危害的影响,研究其内在成因,将会对父母的教育理念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幼儿园的规范教学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②。

攻击性行为

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分析 【摘要】: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 3~ 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 ,结果表明 :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 ,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 ;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 ;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 5岁与 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 ,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认知评价 【正文快照】: 1 引言攻击性行为 (侵犯行为 ) ,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1] 。攻击性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的要求 ,幼儿逐步学会了控制攻击性行为。可以认为 ,婴幼儿期的这种早期攻击性行为 ,是日后侵犯、欺负 ,乃至伤害的最早雏形 ,这些行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条 1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 1古秀蓉;理解情境:走近幼儿的伦理视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 1王素丽;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及教育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2条 1王美芳,张文新;中小学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2张文新,张福建;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徐云,周宗奎;受欺负中小学生的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2李闻戈;工读学生与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3张文新;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4纪林芹,张文娟,张文新;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5冯夏婷;3-7岁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意图认知和行为预期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6陈日响;;论竞技运动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社会性因素与控制[J];湖北体育科技;2007年01期7何进军;中小学生欺侮行为方式与特点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8朱观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教学与管理;2001年11期9王后雄;从社会学视角看弱势群体“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5年05期10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 1李建荣;钱成宏;;体育教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判断与预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2条 1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2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任丽娜;初中生受欺负者的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2邬洁妮;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3闫美丽;4-5岁儿童欺负行为与儿童气质、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4陈立民;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5陈巍;3-5岁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何伟健吴思远梁熙维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1.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