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收稿日期:

2006-08-22

作者简介:姚卫群,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姚卫群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关键词:印度哲学;正统六派;梵;解脱

摘 要: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流行的主要思想派别都有明显的宗教背景,而宗教教义则大多带有思辨色彩。印度正统六派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圣典奥义书中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构成了古代哲学的主体。佛教等非正统派别则提出了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哲学体系,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对当今人类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B3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7511(2008)01-0038-06

印度自古以来既是一个宗教极为盛行的国家,也是一个理论思维十分发达的国家。印度历史上的哲学与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多方面。本文此处仅就这些关联及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的积极文化价值谈几点看法。

一、哲学派别的宗教背景

印度古代的哲学派别多数属于宗教哲学派别,非宗教的哲学派别也有,但为数甚少。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所谓正统六派和异流三派。所谓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的划分标准是按一个派别对待吠陀(现存印度古代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的态度来确定的。尊奉吠陀权威的派别被称为正统派,不尊奉的则被称为非正统派或异流。

正统六派哲学是吠檀多派、弥曼差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异流

三派是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1](P 8)

正统六派是属于婆罗门教系统中的哲学派别,它们都与宗教思想有着程度不同的关联,这在各派中都有具体表现。

吠檀多派是印度哲学中的主流派别,它提出的理论在印度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一直到近现代仍然在印度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此派哲学理论有着典型的婆罗门教

背景,它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中的主要婆罗门教思想,认为/梵0或/阿特曼0是一切的根本,既是一般自然现象的根本因,也是众生生命现象中的主体。

梵在吠檀多派中常被赋予造物主的色彩,具有神的特性。但它与一般的神又不同,因为虽然世间事物来源于梵,但梵与事物又无本质上的差别。吠檀多派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等认为,事物与梵是不二的,梵作为神有一种幻力,这种幻力就是人的无明,它使人将事物看作是有别于梵的独立存在。这就引起人去追求不实在的东西,

外国哲学研究

使人陷入痛苦。[2](P430~433)当人消除了无明,认识了事物在本质上是梵,不再进行无意义的追求时,也就得到了解脱。吠檀多派的这种理论具有不同于一般有神论的特性。

梵这一概念在吠檀多派中常与阿特曼概念混用。阿特曼作为宇宙或万有本体时被称为/大我0,作为生命现象主体时被称为/小我0。有情的生命现象被认为是暂时的,但阿特曼则被认为是长存的。阿特曼是轮回解脱中的领受者。

弥曼差派也是婆罗门教系统中的重要派别。此派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吠陀出现时期,这一派的特色是崇奉印度古代盛行的祭祀活动,认为祭祀具有实在的功效,他们相信吠陀圣典中关于祭祀的种种言教,认为这些言教是绝对正确的。

弥曼差派尽管崇奉宗教祭祀活动,但却又是一个反对有神论的派别。此派反对有神论是与其崇奉祭祀的基本立场直接相关的。弥曼差派相信祭祀的功效,认为祭祀行为能产生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无前0(即在作祭祀前不存在之意)。如果主张有神,那就要承认神的超自然力,就要承认在祭祀行为与果报之间起作用的是神,而不是/无前0,这会否认祭祀行为的神圣有效性。因而弥曼差派明确表示了反对有神论的立场。[3](P498~503)此派的重要思想家枯马立拉和普拉帕格拉在这方面是极为突出的,他们从逻辑上有力地批判了有神论。

由于弥曼差派既崇奉宗教的祭祀活动,又反对造物主(生主)的观念,因而此派是一个反对有神论的宗教派别。这也是印度宗教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

数论派在正统派中属于转变说的理论体系。此派认为,自性和神我结合(相互作用)后转变出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数论派最初没有提神,但后期数论派在体系中也纳入了神的观念。数论派的宗教特性还表现在它也有明确的轮回观念。轮回被分成不同的道,具体有三种,即:天道、兽道和人道(三界)。此派认为,轮回中的事物在本质上是痛苦的,痛苦主要有三类:依内苦、依外苦和依天苦。[4](P1245)脱离这些痛苦的根本方法是依靠数论派的智慧,特别是辨别自性和神我的差别。数论派也有具体的宗教修行理论,这类理论在总的方面是采用瑜伽派的学说。

瑜伽派是以宗教修持为主的派别,它与数论派关系密切。数论派侧重义理层面,瑜伽派则侧重修持方法。瑜伽派宗教修持的基本宗旨是要抑制人心的作用。具体的瑜伽实践有所谓/八支行法0,它们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

禁制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规定(戒律),共有五条: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劝制是应奉行的道德准则,也有五条:清净、满足、苦行、学习与诵读、敬神;坐法是修行时保持身体的安稳,阻止外界的干扰;调息是在坐法完成后对呼吸的调节和控制;制感是对身体的感觉器官进行控制,使它们与相应的感觉对象脱离接触;执持是在修行时心注一处,即把心贯注在任选的某物之上,使之凝定而不散乱;静虑是上述执持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即心持续集中于禅定对象上;等持即三昧,是修持的最高阶段,此时仅静虑的对象发出光辉,心与禅定对象冥合为一。[5](P198~203)瑜伽派虽然一般被视为正统六派哲学之一,但实际上此派中宗教的成分是主要的。

胜论派宗教色彩相对淡一些,但也有神的观念和业报轮回的思想。如此派在古代的重要文献5摄句义法论65,40认为, /从最高神的思想中,创造出了来自火极微与地极微混合的宇宙金卵。0[5](P47)胜论派的有神论观念最初不明显,5胜论经6中没有明确提及神。业报轮回的思想在胜论派中一直存在,此派也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业力,这种业力将影响行为者以后的生存状态,甚至还影响到自然界一些现象的发生。胜论派中的宗教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小。此派关注的重点不在宗教方面。

外国哲学研究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正理派与胜论派类似,而且有神论的观念更突出。此派最早的经典5正理经6 4,1,19中就明确提出了神的观念,将神作为事物的原因。[5](P111)此外,正理派中也有瑜伽修行的内容和轮回解脱的观念,但这类成分不是正理派学说中的主体,它与胜论派都是婆罗门教哲学派别中宗教成分相对不多的派别。

在非正统的三个派别中,顺世论是印度主要思想流派中唯一一个不带宗教色彩的派别。此派反对印度各宗教派别的主要理论,也受到各宗教派别的严厉批判。尽管顺世论自身不主张宗教理论,但它在阐明其观念时亦大量涉及各种宗教思想。因此,顺世论的历史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宗教背景。

耆那教中的哲学理论很多,形成了重要的思想体系,但其体系中的宗教理论占有主导地位,是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

佛教既是印度的一个宗教派别,也是世界几大主要宗教派别之一。它在理论上提出了缘起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否定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中有一个最高的主体或根本因。与此基本观念相对应,佛教不认为万有是神创造的。佛教属于一个不崇奉有神论的宗教派别,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印度思想史上的主要哲学流派,除顺世论外,都属于宗教教派内的流派,有着很突出的宗教背景。这是印度哲学区别于许多国家或地区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宗教教义的思辨色彩

印度的宗教派别为数众多,在这些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婆罗门教及由它所演变出来的印度教,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是佛教,另外,耆那教在印度也有相当影响。各主要宗教派别的教义都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印度宗教在远古时就显示出了关注思辨性问题的倾向。这在吠陀及奥义书时期都有表现。

吠陀中尽管大量赞歌涉及的是宗教内容,但也有一些赞歌在表述宗教观念时明显地提出一些思辨性很强的问题。如5梨俱吠陀610,129被后人称为/无有歌0,该赞歌论及到众神,但又认为他们是在世界创造之后才出现的,认为泰初既没有/无0,也没有/有0,将有和无联系起来思考,并将/生0与/死0、/知0与/不知0等对立的概念相提并论,表现出了明显的思辨性。[6](P222~223)再如5梨俱吠陀6 10,90被后人称为/原人歌0,该赞歌在论述宗教祭祀时,谈到原人,把原人看作是世间事物的根基,认为世间事物是他的部分或由他所产生。/原人歌0还把世间事物与人紧密地联系起来考虑,表现出一种认为人类本性与世界本性同一的思想倾向。[6](P221~222)这种思想倾向在后来的印度哲学中发展成为一种影响较大的哲学理论。

奥义书是宗教思想和哲学观念交织在一起的文献汇集。印度的宗教理论和哲学观念的主要形态在奥义书时期发端。奥义书中的轮回解脱理论是宗教学说的典型形态,但这种理论又是和奥义书的主要哲学理论)))梵我同一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许多奥义书的观点,业报轮回产生于人的欲望和相应的行为,解脱则要在欲望消除后才能达到(参见5广林奥义书64, 4,5~6)。[7](P272~273)所谓解脱也就是得到关于梵的智慧,领悟到梵我同一。如果真正认识到了一切皆梵,自我即梵,那么人对外物的欲望和追求就自然没有意义了。无欲望就无相应的行为,无行为自然就不会产生业力,也不会有轮回转生及其中的痛苦,这也就是解脱。5广林奥义书64,4, 8中说:/智者,即梵的认识者,在身体衰亡后,直升天界,达到解脱。0[7](P274)

印度历史上重要的宗教派别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奥义书的影响。印度后世的婆罗门教继承了奥义书所具有的思辨性特色。佛教和耆那教虽然不承认吠陀和奥义书的最高权威地位,但这两个宗教派别中的不少成分也是在吸收或借鉴奥义书思想的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七卷#第一期外国哲学研究

础上形成的。这些宗教派别在重视思辨性内容方面也都沿袭了奥义书的传统。

婆罗门教在奥义书哲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六个哲学派别。这六个派别的哲学理论各有特色。

吠檀多派(主流分支)虽然将梵描述为神,但这种神所创造的事物在本质上与梵是不二的。此派并不是宣扬一种纯粹的神学,吠檀多派的最高神实际上是万有的本体或实体,它所探讨的问题涉及的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同时,在探讨认识梵(神)的方法时,此派也继承了奥义书中常用的方法,认为如要真正认识梵,就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而不能说它是什么,通过不断的否定来体悟梵究竟为何物。此外,吠檀多派还分析了各种认识方式,即所谓/量0,对各种/量0的功用进行了判定。因而,吠檀多派无论是在本体论方面还是认识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哲学探讨,此派提出的哲学理论在印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弥曼差派在强调宗教祭祀神圣的过程中,也显现了不少思辨性成分,如对言语性质的分析,对认识方式(量)的分析等,都属于思辨性的内容。弥曼差派出于对祭祀神圣观念的维护,否定神的存在,它对无神论的论证很有逻辑性。例如,此派在反对神(生主)造世说时论证说:如果神是出于怜悯而创造事物,那么他应该仅创造幸福的生物。如果创造者(神)是为了娱乐而创造世界,那么大量的创造工作将给他带来无限的烦恼。再有,如果说神没有身体,那他就不可能有创造事物的欲望;如果说神有身体,那这身体必定不是神自己创造的,还需要另外一个创造者。在世界创造之初,人还不存在,有谁能知道神存在,并证明是神创造了世界和人呢?(参见5颂释补645~60)[3](P498~500)显然,在以崇奉吠陀宗教祭祀为教义核心的弥曼差派中,思辨性的成分占有相当的比重。

数论派的宗教学说中虽然有大量轮回解脱的成分,但它的思辨特色在印度宗教史上也是很突出的。它的学说体系中包含了因中有果的理论,事物或人生现象的转变理论,以及所谓/三德0的理论。因中有果论认为,因在转化出果之前,在其内部已经包含了果。因和果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它们分别是事物的因位和果位。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作为果,是从自性这一根本因转变出来的。事物之所以有转变是因为自性受到了另一精神性实体神我的观照,使得自性内部的三种成分(三德)/萨埵0 (具有喜的本质和照明作用)、/罗阇0(具有忧的本质和冲动作用)、/多磨0(具有迷暗的本质和抑制作用)之间的平衡丧失,促成自性开始转变。[5](P150~152)数论派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世间现象的生成、事物的因果关联,以及事物变化的动力和产生差别的原因等,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瑜伽派是宗教性较强的派别,但此派的宗教修持的目的是要达到数论派哲学中所说的最高境界。因而,瑜伽派基本吸收了数论派中的思辨性内容。两派在哲理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瑜伽派以宗教修持教义为主,而数论派则以哲学义理为主,两派的体系是融会贯通的。

胜论派传统上被归为婆罗门教的系统,但此派论及的宗教性成分不多,而是较多地探讨了印度的自然哲学。胜论派将世间现象划分为若干种句义(指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这些句义涉及事物自身,事物的静的属性、动的状态,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等。[5](P358~367)在句义论的体系中,胜论派还论述了其因果理论,认为因中是无果的,二者在本质上不同。胜论派还探讨了物体的基础问题,论述了/极微0概念,认为极微是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胜论派理论是印度宗教哲学中典型的积聚说形态。

正理派是印度婆罗门教中专门探讨逻辑推理和辩论规则等内容的派别。此派认为,推理的基本形式应该包括五部分:宗(命题)、因(理由)、喻(例证)、合(应用)、结(结论),即所谓/五支论式0。[5](P67~68)在探讨五支论式的过程中,正理派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因,区分了导致推

外国哲学研究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论失败的错误的因以及引导推论成立的正确的因。此外,正理派对于胜论派中提出的不少自然哲学的观念也是认同的,但它的有特色之处还是其逻辑思维的内容。

耆那教尽管是一个宗教派别,但它的教义体系也很有思辨性。耆那教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命我0和/非命我0。命我是包括生命现象在内的事物中的主体。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中都有命我,甚至地、水、火、风等物体中也有命我。非命我包括物质、运动的条件、静止的条件、空间等。耆那教对命我和非命我的论述,展示了它对现象世界的基本分析。耆那教还提出了对事物的判断形式理论,认为对事物的判断可以有七种形式,即: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不可描述、存在并不可描述、不存在并不可描述、存在又不存在并不可描述。并认为,由于事物是变化的,由于事物在地点、时间、特性等存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因而在上述每一判断形式前都应加上/或许0一词。[6](P244~246)耆那教的这七种判断形式理论,强调的是一般认识不可能有最终的真理性,一般认识中的任何一种判断都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此教所追求的是命我的最高状态,即摆脱了轮回或物质束缚的解脱状态,因而它的宗教教义和哲学理论是交织在一起的。

佛教的思辨性是举世公认的。佛教从探讨人生现象出发,进而又对一切现象的本性和形态进行分析,提出了涉及事物本质、认识方法、社会伦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构筑的理论体系极为宏大,涉及的哲学问题十分广博。在对事物本质进行分析时,佛教提出了著名的缘起观念,否定事物中存在着常恒不变的主体;在论及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时,佛教强调中道的观念,强调否定形态的思维方法;在论及对社会人生应采取的态度时,佛教强调了众生平等、慈悲利他、克己净心等思想。佛教所具有的高度思辨性是世界各种宗教中颇为罕见的。

总之,印度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宗教派别都很注重探讨哲学问题,古代印度哲学的内容绝大部分寓于宗教派别的教义之中,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宗教哲学中蕴含的

积极文化价值

印度文化以其广博精深而著称于世。在这一文化中,宗教几乎渗透到其各个分支(如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学等等)中,哲学则是全部文化的核心。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印度古代的哲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宗教体系中的哲学,完全摆脱宗教束缚或影响的哲学派别为数极少(主要是顺世论一派)。但印度古代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就存在于这种宗教哲学之中。

印度宗教哲学中具有积极文化价值的成分很多,特别应提及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倡导一种思维方式,即采用否定形态的认识方法或不落两边的中道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思维方式在吠陀奥义书时期就初步提出,后来的婆罗门教哲学派别和佛教等又进一步加以完善或突出。它强调了人们对事物的一般认识所具有的局限性,认为一般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或表面的,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通过对这种认识的不断否定,排除各种错误观念,才能逐步体悟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的提出在印度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告诉人们要注意克服主观性,注意人的认识与客观外界实际情况的差距。它对于今天人们建立科学的认识论思想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二,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强调智慧或正确的认识对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有决定性作用。各宗教一般都把现实社会描述为是充满痛苦的,认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无知或无明。众生由于无知或无明而去追求并不实在的东西,由于追求的目标达不到而陷入痛苦,要消除痛苦就要使人们获得智慧,因此,对智慧的追求就具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七卷#第一期外国哲学研究

有首要的意义。印度宗教一般极为强调智慧解脱,这种观念虽然来自宗教的思想,但对于促使人们重视知识,追求真理有积极作用。尽管现代社会人们理解的知识和智慧与以往人们的理解有巨大的不同,但对智慧和知识的探索和尊重在今天仍然是重要的,是当今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所不能忽视的。

第三,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对世间现象的分析极为细致,这在各种宗教哲学中是不多见的。佛教和婆罗门教在这方面都很突出。佛教中较典型的是瑜伽行派,婆罗门教中较典型的是胜论派。这些宗教哲学派别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表现形态、事物间的关系等的分析,对于现代的科学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对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极为关注。佛教的缘起观把人生现象和世间其他现象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果发展序列,事物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其中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婆罗门教中的数论派将事物内部看成是不同成分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形态,用/三德0来解释事物中存在的矛盾现象,并以此来解释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形成不同形态的原因。这种思路具有辩证特性,它在古代是极为可贵的,在当今社会中对启发人们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存在众生平等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是佛教强调的,佛教在产生时就反对婆罗门教主张的种姓差别和不平等思想。佛教的无常、无我和缘起观念都与其平等观念相关,因为讲无常、无我、缘起等就是否定有一个最高的主体,反对有一个不变的主宰者。这种平等思想也是佛教能吸引信众,成为一个世界性宗教的原因之一。佛教的平等观念随其传播区域的扩大,成为印度宗教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思想。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还很严重,佛教的平等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积极作用。佛教弘扬这种精神,对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有益的。

第六,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存在慈悲利他的精神。这主要是佛教所倡导的,但婆罗门教等宗教中也有这方面的一些思想表述。佛教既然认为众生平等,自然就认为应善待其他众生,反对伤害或损害别人的生命或财物,反对欺骗他人,反对放纵自己的欲望,倡导利益众生。婆罗门教等印度古代宗教中也有类似佛教所倡导的行为规范方面的主张(如不杀生、不妄语、诚实等)。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它与现代文明所鼓励的扶危济困,舍己为人,诚实待人,为大众服务等精神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包摄的大量内容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能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值得人们借鉴和吸收。

参考文献:

[1]楼宇烈.东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

[2]黄心川.印度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3]S.Radh akris hnan and C. A.M oore.A Sou rce Book i n

Ind i an Ph il osophy[Z].Ne w J ers ey:Pri n cet on Un i vers-i t y,1973.

[4]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卷[Z].东京:

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0.

[5]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Z].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3.

[6]姚卫群.印度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7]S.Radhak ri shnan.Th e Pri nci pa lUpan isads[Z].Lon-

don:George A ll en&U nw i n LTD,1953.

u责任编辑/张瑞臣

外国哲学研究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ABSTRACT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 h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India

YAO W e-i qun

A nc i ent Indian phil osophy has a close connec tion w ith reli g i on.T he m ai n schoo ls o f t hought preva l ent i n h isto ry all have d isti nct reli g i ous backgrounds,and m ost o f the re li g i ous doc trines have phil osoph ic conten ts.T he si x o rt ho-dox schoo ls of Ind i a have carr i ed for w ard and dev eloped t he m a i n reli g ious and phil osophic thought i n the ancien t sa-cred literat u re U panisads,and have for m ed t he m a i n part o f this anc ient ph ilosophy.Buddh i s m and o t her uno rt hodox schoo l s have put for w ard t he ph ilosoph i c syste m s w it h h i gh t heoreti ca l va l ue,and have an i m portant po siti on i n t he h i story of thought.The re lig i on and ph ilosophy in ancien t India conta i n m uch valuable cu ltura l her itage,and a t hor-ough study and a clever use o f the m has great s i gnificance for t he cultura l construction o fm ank i nd t oday.

The Form ation and Developm ent of t he/Anatm an0Philosophy of Buddhis m

LIANG Ji n g-ta i

Buddhist phil osophy is rich i n content and so m e of its speculative argu m en t focuses on t he ex i stence o r non-ex-istence of sou.l T he i ssue concern i ng sa m sa ra has been i n terpreted differentl y by ancient Ind i an re lig i on and Bud-dh is m that regards sou l as non-ex i stence.W it h its f urther deve l op m ent,Buddh i s m i nterprets i t as anat m an and stres-ses its unity o f ex i stence and non-ex istence,wh ich is a ph ilosoph i ca l constructi on of/anat m an0.

The Secular as Sacred:Confucius'W is dom in L ife and Practice

HONG X iao-li

Con f uc i us,founder o f the Ch i nese traditiona lConfucian is m,has pro found think i ng and w isdom in lif e and prac-ti ce,wh i ch has exe rted g rea t i n fluence on the s uccessive genera ti ons.N o w adays,w hen i ndiv i dua l s a re think i ng about the m ean i ng of life,we shou l d have a re i nterpretati on o f t he good m er its of Confucian ethics and t he popu l ar izati on of its eterna l value fro m ne w pe rspecti v es as w ell as its w isdom in life and practice e mbodied i n h i s ethic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M etaphysics

)))A Study of the G erman Tradition in Political Ideas

XU You-yu

T h i s pape r g ives a comparati v e study o f British po liti ca l ph ilosophy represented by John L ock and G er m an po lit-i ca l ph il osophy represented by K ant,F i chte andH ege l and focuses on their d iscussi on on t he or i g i n o f the govern m ent po w er,the peop l e s'righ t aga i nst tyranny,the d i v isi on of leg islati on,ad m inistrati on and j udicature and their contro,l the o ri g in o f private prope rt y and l eg iti m ati on,the issues concern i ng w ar,wom en and ma rr iage.T he paper concludes tha t the G er m an trad i tion based on t he m etaphysica l speculati on as its tra its and m er i ts i s not advanced because o f its ser i ous de fects.

宗教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宗教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印度文化基本上就是宗教文化,印度教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有了这种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与物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表现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它同时也决定了绝大多数印度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从而与一般社会集资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经济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教徒的布施和奉献、宗教的课税和募捐、宗教服务集资和宗教投资经营等。政权机构的资助主要着眼于运用宗教的认同功能和整合功能来维持和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的资助主要着眼于扩大和增强其集团的社会影响和实力。这两种资助是宗教实体最为稳定和可靠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神权制、国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最为突出。宗教课税制带有宗教义务的强制性。它对于低收入的信教群众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当宗教运用神权统治的权力来加重宗教课税时,就把宗教义务性的负担转变成一种超经济剥削,具有明显的世俗性,从而抛弃了其神圣义务的光圈。 当今印度经济的发展往往深受印度文化价值的影响。在现代普通人的观念里,经济的发展不能牺牲人与物的生存环境,更不能违反自然界万物发展的规律。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准备在印度建立大型火力发电厂,其资金达数亿美元之巨,这对基础设施落后、电力严重不足、资金及其匮乏的印度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该项目在论证的过程当中,涉及多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地方政府不得不取消了这个项目。不少外国人为之惋惜,但是大多数的印度人认为,以牺牲自然环境求得的经济发展的目光是短浅的,也不符合传统印度人的兼职观念,为了人与自然地和谐共存,这些是值得放弃了。这也证明了印度是多元素的国家,也证明了宗教对其投资环境的影响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 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 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 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 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 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 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 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 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

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事务,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

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 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 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 2(人)占1.07% 信仰道教: 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 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有如下特点。 1. 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49%,这无疑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这里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文化冲击,因此对具有一定兴趣。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 告

编号:FS-DY-20287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

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在2011—2012学期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期内,在曲竟玮老师的带领下,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方向的二十多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主要是针对各地农村地区,进行走访,做出抽样调查,来了解农村居民的信仰情况及对各个宗教的看法。我也在此次调查中走访了家乡附近的几个乡镇村屯,其中,主要对双龙泉村进行了调查,同时也在本县的各别信徒进行采访,并对此作出总结。 在走访的过程中,为了使调查更加真实、全面、深入,更能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也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得到的答案虽然各有不同,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我也发现,在村屯,有宗教信仰的村民中,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信徒居多,很少或基本没有信仰道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这也降低了我的调查难度,更好入手。 因为在双龙泉村的亲属正是一名基督教信徒,使我有了有利的条件来更好的进行对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刘树芬,女,56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基督教教徒。她于2001年皈依该教,也是在同乡的介绍下而信仰基

督。在双龙泉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基督教会。也就是在这里,来自本村和临近几个小村的信徒,常常聚会,或半月一次或每周一次。一起诵读《圣经》、观看相关的影碟书籍、探讨教义等等。现在她也成为了教会的主要负责人员。当初她信仰宗教也并非无事可做,而是因为自身的疾病,由于患有严重的肝病久治不愈,而听同乡说基督的好处,才皈依基督。至今疾病有所好转,也更加虔诚。在平日中,常常也把主挂在嘴边,时时不忘劝人信教。以下是我对她采访中的部分内容。 Q您在能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吗? 刘:能,主经常指引我,教我怎样对别人好,教我爱护天下的兄弟姐妹。主是万能的,无处不在的。主可以指引我们让我们远离疾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免我们进入地狱。 Q您的亲属朋友中,也有信其他教的,平时也常常在一起聊天吗? 刘:也聊,大家自己信自己的,谁也犯不着谁。那别人也有信佛的什么的,我也管不着。但是我认为基督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才能真正拯救我们。 Q教会聚会时家里有事怎么办呢? 刘:我们一般就挑没事时候聚会,也不是非去不可,临时有事了就不去了,每次人也都凑不齐。我是尽量每次都到场的。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姜守明 提要: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关键词: 宗教情结 政教分离 信仰自由 美国人 作者姜守明,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 210097) 基督教产生于古代东方,可是自从西方人接受以后,他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始终忠贞不二。作为欧洲人后代的美国人,他们对基督教的信念也坚定不移。在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国度里,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美国人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宗教民族,今天的美国是一个无国教的宗教国家。 一、美国人的基督教情结 2002年6月26日,加州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要求美国公立中小学生面对国旗唱诵“忠诚宣言”———向一个“在上帝治理下的”国家宣誓效忠的做法违反了美国宪法(修正案)所确定的信仰自由精神和政教分离原则。“9?11”事件之后,纽约市教委也曾下令,要求纽约学生必须每天朗读一次“忠诚宣言”,以示对美国的效忠,但这一形式主义的教条立即遭到抵制。纽约市第三学区的学校委员会认为,根据联邦最高法院1943年在西弗吉尼亚州教委对伯纳特一案中作出的判决,宣布学生有权拒绝在课堂上起立作效忠宣誓,告诫人们不应把爱国主义和对美国的忠诚与信仰变成一种宗教信条。1962年联邦高等法院曾经裁定,教会在公立学校举行祈祷的做法是违宪行为。现在,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又推翻了1954年经艾森豪威尔总统提议、由美国国会批准的一项法案,该法案决定在“忠诚宣言”誓词中添加了“在上帝治理下的”几个字。 既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信仰自由是美国人拥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为什么关于中小学生的“忠诚宣言”誓词问题会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美国人偏爱上帝、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情结呢?透过美国人与宗教的关系,或许可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一,对国家表示效忠的“忠诚宣言”誓词涉及到政教分离的基本立国原则。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本杰明?富兰克林都不是基督教徒,他们不仅与教会不睦,藐视《圣经》和基督教权威,而且为新生的合众国确定了三权分立、联邦—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样的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样的 印度是一个大陆,也是一个半岛。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脉的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 兴都库斯山为屏障,而与大陆的我国西藏、西康、云南接壤,又与西北方的阿富汗及东南 方的缅甸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 着保克海峡,与锡兰相望,锡兰之南即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陆,向南看,是半岛。南 端尖突,北部广阔,形成一个大三角形。 地理现在,从东到西,阔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从南到北,长则一千八百英里,海岸 线长达三千英里,面积之大几占全球十五分之一,与全部欧洲除苏联部分相等。原来,西 起东经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边境,东迄阿萨密东部之东经九十三度,宽占经度为三十 一度;北起克什米尔北端之北纬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锡兰岛中部之北纬七度附近,长占纬 度亦约三十一度。以北纬二十五度稍北,为全区的最宽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其大部属热带,小部属温带。 印度的地域,现可分为三大地区。 一喜马拉雅山及其关隘地区:北起阿富汗,东至阿萨密省。西部则关隘甚多。而以基 尔及Cilgit与白夏瓦Peshawar最富军事价值,因其与中国、苏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 关隘,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称世外桃源,可是历代外族的入侵,即是 通过此等关隘而来。 二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地区:由印度河及恒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于喜马拉雅山,长 约二千英里,阔约二百英里。这便是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带,又可分为二区:①以西方印度 河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于水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牧。印度河的出口是 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著。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 河ab的古波斯语而来。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dus而来,泛称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 能的意思,首先仅用于称呼印度河流域,终于成了全印度的名称。②东南方恒河为中心的 平原,恒河发源于雪山,途中集无数支流,灌溉两岸广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湾为出口。 恒河最大的支流是阎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萨特雷池河Sutlej之间的区域即 拘罗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地,婆罗门所称的中国Madhyadesa,便是 指的这一区域,故又被称为婆罗门国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的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恒河以南,又可分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频阖耶山、及萨婆罗山,达印度洋,拥有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之间一带地区。②利于耕种的东部海岸地区。③利于 工商的东西部海岸地区。④现代国防上极有价值的半岛极南地区。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与应对策略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和对宗教认识的日益 多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 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党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开禁”,允许党员信教,还罗列出党员可以信教的种种理由以 及党员信教的诸多“好处”,甚至指责不允许党员信教与宪法保 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相违背。事实上,我们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保持清醒认识,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一 原则。 我镇通过认真组织开展调研,采取座谈、入户走访、查看资料、问卷调查、典型分析等方式,面对面听取社区居民、困难群 众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基本掌握了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表现 形式:一是隐蔽型。有些党员信教,因为明知是违反纪律,所以 不参加公开的宗教活动,只参加小型宗教活动,这类党员的信教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二是普通型。这些党员大都属于迫于信教群众的压力,既想信教又顾及党员身份,立场左右摇摆,是组织教 育的主要群体。三是离退休的干部。凡信教党员,离退休的占大 多数,主要是中老年以上。四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多。信教的党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接受教育学习较慢,有一部分还是文肓。 根据大量的走访调研,认真梳理归纳,分析出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周围大气候的影响。由于在多民族聚居区,

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大部分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长 大的,某一个人信教在周围人眼中不足为怪,但哪一个人不信教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指责,这就导致部分意志薄弱、党性不强、 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就很容易信仰宗教。二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部分基层组织软弱,不关心群众疾苦,不 关心党的工作,尤其是不重视对党员日常教育,对宗教问题不敢管、不会管,甚至不愿管,使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狂热趁虚而入,以宗教的合法性为掩护,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导致这些地方宗教氛围浓厚,使不信教的党员成为孤立者。三是文化建设滞后、文 化素质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不甘心生活像车轮一样,明天的太阳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他们 也需要有一个在劳作之余去的地方,这就使得一部分党员把宗教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部分党员尤其是老党员文化素 质低,甚至是文盲党员,直接影响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对科学 理论的接受,更有少部分党员分不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是宗教问题,不知道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是最现实和最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 针对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在宗教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必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 要任务,帮助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 限,在实践中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 的界限。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研究,取得更多高水平又易于向社会普及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参加宗教活动和有宗教意识的党员要立足于教育,耐心地帮助他们回到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上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不是一味迁就。对利用职

浅析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

浅析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对神的信仰,是历史上早已经产生的十分普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古印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古印度人对宗教的崇拜可以说的上是达到全民痴迷的状态。因此,产生于古印度社会的古印度法也不可避免与宗教发生关系。事实上,古印度法就具有深厚的宗教哲学基础,与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统治者往往凭借宗教的强大凝聚力和延续性实现对国民的稳定统治和国家各方面的管理。并且,宗教对古印度社会法律制度的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印度法婆罗门教法《摩奴法典》佛教 一、古印度法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古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它的历史跨度一般认为是自后期吠陀时期到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15世纪左右,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原始的土著居民便沦为了雅利安人的奴隶,这一时期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吠陀”被古印度人视为神灵所授,虔诚而又自觉地加以信奉。这样一来,“吠陀”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 (一)古印度法的产生 法律产生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是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而产生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印度法的产生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最终原始的吠陀教逐渐演变为婆罗门教。从而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婆罗门教法的渊源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一、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其二、解释和补充吠陀的经典-法经;其三、根据吠陀经典和原有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摩奴法典》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极大影响和权威。 (二)古印度法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频繁,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种姓纷纷对婆罗门的至高地位发起挑战。在战争中发展强大的刹帝利和经济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吠舍强烈要求改变原有地位,佛教由此应运而生。 公元前324年,摩揭陀王国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孔雀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国家。其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在位)统治时期把佛教变成了国教,佛教经典由此成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佛教经典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和律藏。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 阿育王在位时期还在帝国境内开岩凿壁,树立石碑,在上面刻下诏令弘扬佛法,这些刻在岩石、石碑上的诏令被后世称为“岩石法”、“石柱法”,其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传播,更促进了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由奴隶制发展为封建但因其宗教发展的连续性,使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法律的发展也呈现延续性特点。公元6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改革后的婆罗门教,即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婆罗门教法和佛教法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但其性质已发生改变,诸多内容也由奴隶制色彩转变为封建制色彩。 二、古代印度的宗教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文化信仰。其表现形式和复杂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是支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对自身灵魂的肯定。而宗教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在相互地交流中涉及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备受关注。 二、调查目的 鉴于宗教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笔者决定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这一个具有这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进行一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及其态度,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并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积极建议。三、调查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全体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 1、上网查阅相关报道,文献; 2、了解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在校学生的相关情况; 3、随机采访在校学生,了解其想法,并如实记录分析。 五、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25日——2012年12月05日 六、调查内容及分析(具体题目及选项统计数据—百分比见附录)(一)调查概况: 1、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采取男女各100人随机派发的方式,发出200份调查问卷, 实际收回187份; 2、由于地域原因限制,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为汉族,少数民族较少; 3、由于高校环境限制,参加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为共青团员,当然也涵盖了少数的党员 和群众; 4、本次调查从2009级至2012级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涉及,不过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部。(二)关于调查内容的分析: 1、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思考: 从调查问卷的第5)—7)题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宗教有过一些思考,但极少会有人认真地去思考关于宗教的意义,性质,与我们的联系等深层次的问题;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都能够客观的去认识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却仍然有极少的同学有失偏颇,将宗教信仰与荒诞的迷信相混淆,认为宗教就是迷信的代言人;被调查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通有无,没有矛盾的,它们是

印度文化概要-MOOC-全章节测验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共45.00分) 1. (单选题)请问《印度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位?() A. 拉马昌德拉 B. 兰密施 C. 尼赫鲁 D. 戒日王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单选题)“印地秦尼,帕依帕依”的意思是( )。 A. 中印人民是兄妹 B. 中印人民是兄弟 C. 中印人民是亲戚 D. 中印人民是姐妹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单选题)“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 A.

章太炎 B. 鲁迅 C. 玄奘 D. 尼赫鲁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二、多选题 (共25.00分) 1. (多选题)胡适将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为以下哪三大贡献? A. 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B. 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巨大影响 C. 歌舞剧的传入 D.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 满分:25.00 分 得分:25.00分 你的答案: A B D 正确答案: A B D 教师评语: -- 三、判断题 (共30.00分) 1. (判断题)印度医生志愿者柯棣华曾受印度国大党委派奔赴我国抗战前线支援。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2. (判断题)章太炎认为:“东方文明之国,辈辈大者,独吾与印度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意思是印度文明程度强于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判断题)印度人种繁多,堪称人种博物馆。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第二章 一、单选题 (共20.00分) 1. 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单选题) A. 万物有灵

2019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2019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

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也是宗教信仰在农村日益壮大的客观原因。我们发现那些失业的中青年农民尤其是妇女到聚会点参加活动也是成了他们跟人交流、交际的一项生活需要,这时宗教俨然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补充”。特别是基督教信徒以兄弟姐妹这种平等形式出现,无形中提升了宗教在广大信徒中心目中的地位。在我调查的已婚女性中,没有发现丈夫或其他家人反对的现象。在当地那种男权还明显高于女权的氛围下,如果家人反对,很难想象女人还能坚持下去。教徒及家人普遍相信:一人靠主,全家得福。所以,如果妻子信教,一般男人都会支持妻子的。 三、基督教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有的人觉得信教后心里踏实了,有了安全感,也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邻里争分这类事生闷气了,精神有所寄托,身体也好了,心胸变得开阔了。我看到他们性情都比较平和,精神也比较乐观,这种精神面貌的养成与信教有一定关系。农村的教堂在宣讲教义时,还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针对百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编成通俗易懂的诗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 一、文学 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 见方 天青石、陶土、象牙、铜 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 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 (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 吠 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 古典梵 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 2、 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 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 《梨俱吠陀》 、《阿闼婆吠陀》 、 《娑摩吠陀》 、 《耶柔吠陀》 《梨俱吠 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 BC1500-BC500 ,韵文作品 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 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3、 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 多》 、《罗摩衍那》的诞生 《摩诃婆罗多》 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 被誉为印 度文学史上 的《伊利亚特》 BC4 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 2 世纪 4、 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 、“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 《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 5、 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 藏” :经、律、论 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 、《犍度》、《附篇》组成, 《犍度》较 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 、《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 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 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大致分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报恩故事: 魔法故事: 笑话故事: 道德故事: 世俗故事: 梵文佛教文学: 6、 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 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 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 道百咏》、 《艳情百咏》 、 《离欲百咏》 )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 、《美难陀传》 ,引申为“完美” 、“文雅”) 、 《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罗摩衍那》 曰_ 是一 7 类: 主角多为动 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多劝人积德行善 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大事》、 《神通游戏》 《世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 于晓非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佛陀为什么会降生在恒河流域,而没有降生在黄河流域或尼罗河流域?是什么样的文化沃土成就了释迦出世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我觉得我们如果要想深入地理解佛陀的教法,就应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佛经中佛陀的很多教诲都是有所指的、是有针对性的,所以要想如实地领会佛陀的教法,就必须对释迦佛出世时期印度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当然,回答好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难的。对于印度的早期宗教源流这个问题不仅我们中国人搞不明白,就是印度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诞生在印度本土的宗教派别不计其数,而且还经历过多次外来宗教的入侵,各种宗教相互融合,又产生了无数的新的教派,可以说印度是人类的"宗教博物馆"。再一个原因就是印度人不记载历史,举个例子,印度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迦利陀娑(Kalidasa),他在印度诗坛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李白,但是印度人到现在都搞不清楚迦利陀娑是什么时代的人,学者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说法,最早的说他是公元前二世纪的人,最晚的认为他是公元后六世纪的人,前后差了七、八百年,印度人对历史就是这么一笔糊涂帐。关于佛陀是哪年涅槃的,一九五五年南传佛教已经纪念了佛陀涅槃两千五百年,按吕澂先生的考证汉传佛教认为二零一四年才是佛陀涅槃两千五百年,历史记载相差五十八年,但这对于印度历史来说,可是相当准确的了。研究印度历史要依靠许多其他国家的著作,比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那是研究印度历史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印度人不记历史,当然与他们的文化有关。所以,我今天对这个题目的讨论,提出的问题会多于得出的结论,只要对大家有启发,就达到目的了。下面进入主题。印度人自己认为他们最古老的而且流传至今的经典叫《吠陀》(Veda),《吠陀本集》(Veda-samhita)主要有三部,第一部叫《梨俱吠陀》(Rg-veda),大约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期间形成的,有一千零一十七个颂子,这部书的核心就是赞美神,它是一部颂神的歌集。关于这部书的来源,学者们的意见比较统一,它是一部雅利安人(Arya)的著作。根据考古等各方面的发现和研究得出的结论,雅利安人大约是起源于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与土耳其东部之间的欧亚大草原上,是一个以养牛为生的骑在马背上的非常好战的半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崇信鬼神、喜好祀事,有支雅利安人在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往东南走来到了古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据说这支雅利安人后来分裂了,有一部分继续往东走,就到了现在的阿富汗地区,逐步地进入了印度。《梨俱吠陀》就是这一时期和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的最初时期完成的,当时雅利安人没有文字,《梨俱吠陀》靠口耳相传。注意,我们这里所谈的印度是文化学意义上的印度,是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我们中华民族是靠黄河和长江养育的。印度也有两条大河,一条是印度河(Indusriver),另一条是恒河(Gangesriver), 这两条大河和长江黄河一样,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往东走就是中国的黄河和长江;往西走就是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这四条大河是同源的,这四条大河哺育了两个伟大的民族,养育了两个古老的文化,非常了不起!雅利安人是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从印度的西北方入侵印度,之后逐步地占领整个印度。雅利安人是一个外来民族,不是印度的土著,这是有证据的,例如在中亚地区的一些考古中,发现古代中亚地区的丧葬仪式和祭品的许多细节都跟《梨俱吠陀》里边的描述完全吻合,这说明《梨俱吠陀》记载着雅利安人进驻印度之前的宗教状况。当然《梨俱吠陀》里边也有一些内容是他们进驻印度之后受到印度土著影响而补入的一些东西,但是前者是主要的。再举一个证明雅利安人是外来民族的证据,就是他们的《吠陀》语言不是印度土著语言,而是与欧洲语言有亲缘关系的语言。以吠陀语为基础,在公元前四世纪形成的梵语(Sanskrit)被语言学家很明确地与欧洲语言划为同一个语系--印欧语系,梵语是印欧语系相当原始的语言形态。举一个说明梵语与欧洲语言有亲缘关系的有趣的例子,佛教里有个菩萨,中国人叫他"观世音",其实这个翻译是错误的;他的梵文名字是Avalokitesvara,玄奘译作"观自在",这是正确的。名字当中的"

宗教信仰人口在世界的分布概况

宗教信仰人口在世界的分布概况 2010-03-25 13:09 韩国:50-60%,在1900年,韩国没有基督新教,而今天韩国人口的50-60%是基督徒,仅在汉城就有7000家教会 菲律宾:基督徒占人口比例93%左右。已被列入天主教國. 日本:基督教1--2% 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据日本内阁下属的文化厅统计,截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10523万人,佛教信徒9419万人,基督教信徒174.5万人,其他宗教的信徒1021万人,合计共有各类宗教信徒209273063人。同年日本的人口总数为118693000人。宗教信徒的总数是人口总数的近2倍。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乃至多种宗教。 中国:2010年7500万接近6% 美国是世界上宗教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确实,美国的宗教少数派非常兴旺,世界上各大宗教在此都不乏信徒。虽然新教仍然在美国基督教中占主要地位,但它包含十几种主要的教派,各自有其独特的信仰、礼拜仪式和历史。另外,近年来,新教在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始下降。事实上,皮尤宗教与公共生活论坛(Pew Forum on Religion & Public Life)最近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图1)发现,有史以来美国清教徒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首次降低至接近半数。在调查中自称新教教派成员的美国人现在仅为51%,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均超过60%。 罗马天主教徒在美国成年人口中占大约四分之一,而其他派别的基督徒占3.3%。总体来说,10个人中有8人自认为属于基督教的不同教派。有大约5%的美国成年人口信仰其他世界性宗教──包括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近六分之一的成人不属于任何一种宗教,而这一类人口的比例最近几十年来不断增加。全球基督徒人数21亿,其中天主教徒的人数为10亿9千8百万。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城市居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安庆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前言:宗教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有了宗教的雏形,后几经演变,才行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宗教格局。宗教既是神圣的,却又有世俗的。它似乎高高在上,让人遥不可及,却又好像离我们很近。也许可以这样来形容,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批还带着面纱的神秘事物之一。自古以来,宗教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人民很早就有了信仰宗教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事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相应地,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也会发生改变。为了了解新时期我国居民的宗教信仰状况,我们在昆山市范围内展开了为 期十天的调查。 总体概况: 从网上及其他资料得知,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就全国范围内而言,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 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颂经,礼拜,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就地区而言,苏州是江苏省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本人所在的苏州大市范围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世界宗教在我市都有分布,历史悠久。全市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有200多处,85%分布在农村。全市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信众有12万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佛,道教善男信女无法正确统计);全市有爱国宗教团体32个,其中:佛教7个,道教6个,伊斯兰教2个,天主教9个,基督教8个。市级宗教团体7个,即:苏州市佛教协会,苏州市道教协会,苏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苏州教区,苏州市天主教爱国会,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苏州市基督教协会。全市宗教教职人员有700多人。民族宗教界人士被安排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有96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同宗教界人士在信仰上相互尊重,在政治上团结 合作。 在昆山市范围内有四种宗教分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16个。天主教,基督教教徒约有2万个,佛,道教善男信女无法正确统计。宗教团体有4个,分别是昆山市道教协会,昆山市佛教协会,昆山市天主教爱国会和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除了和我国的宗教氛围不浓,人民生性平淡之外,还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