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我国目前物流行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请对我国目前物流行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请对我国目前物流行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请对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现代物流业所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具体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政治环境

近来国际政治局势扑朔迷离,“911事件”后整个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一系列报复与反报复行动此起彼伏,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局部矛盾激化。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相比,“911事件”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和中长期的。虽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有所放慢,但也有好的迹象,美国经济从去年年末的急剧失速到现在,已经有好转的趋势,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5.8%,这是两年多以来的最高季度增幅。

与国际环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国内政治局势稳定,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关于“三个代表”的理论得到广泛支持,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实力日益增强,这些因素都为国内经济的宏观运行背景和企业的微观发展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承办奥运会、申办世博会和加入WTO等众多事件正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共同推动中国的前进发展。

2 、经济环境

中国保持了多年高速度的GDP增长,经济总量得到极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也不断提升、经济运行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上海市更是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2001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量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69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32,254亿元,增长7.4%。

上海GDP总量达4,950亿元人民币,人均达到4500美元。200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5.5亿元,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355.53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09.81亿元,增长8.7%。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0.7%。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收入1,99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地方财政收入62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完成年度预算的111.2%。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步伐稳健,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了7.6%的较高增长速度,第一、二、三产业增长分别达到3.3%、9.3%和6.2%。

目前上海市的经济环境明显在朝服务型经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方向发展,包括金融、房地产、现代零售商业形态、物流和配送、集成电路、通讯电子、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诸多专业咨询服务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各种资本、人力资源、信息与服务配套体系正在迅速完善。而与在国内其他地区一样,民营经济在上海飞速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一支经济力量,并通过各种形式影响和推动国有经济的转变和发展。

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已经确立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产业为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法律政策环境

国家确立了有进有退、合理配置和优化相关资源的原则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并从法律法规和政策性工具等各方面进行引导,以系统化地推动国有企业进入市场体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实体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上海市确立和着手实施“四个中心”的建设,现代物流更是作为上海市四大新兴产业而倍受各方面关注。四月中旬在上海召开的物流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市在物流产业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各大园区纷纷启动。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如: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上海市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专项规划(如: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从政策上支持各新兴产业的发展。

4 、技术环境

总体而言,低技术含量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市场体系的底层,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不断下降,而新技术、实用性技术的开发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并成为支撑实体经济和产业利润空间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代物流产业正是在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在网络、计算机、通讯、自动化等技术发展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因素,不断地提升科技含量,提升产业水平。

5 、社会文化环境

国内,特别在上海市等相对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人的意识更加理性、科学。人们已经普遍接受在竞争、商业运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整个社会也在逐步建立一种诚信、公正的氛围。这为国有企业甩掉旧体制下的很多传统观念和包袱提供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基础。上海市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自主性学习蔚然成风,使得人们以知识的不断更新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

请对徐州物流市场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徐州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教实力较强,招商引资环

境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徐州处于东部沿海开发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连接带,是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具有显著的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区位战略特征。同时,徐州也是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江苏省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作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正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速推进,努力把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成为江苏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让徐州成为沿东陇海线上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战略优势的经济发展“活力之城”。对于徐州物流的发展环境特点:

1、物流企业数量增加较快

目前全市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物流企业达1019家(不含铁路物流企业),其中从事物流专业运输企业727家、从事仓储物流企业41家、从事专业物流企业185家、从事港口物流企业66家。

2.物流运能发展迅速

到2009年底,全市载货车辆达5.38万辆,其中重(中)型车辆2.39万辆、轻(微)型车辆2.89万辆;货船39艘,运力达到17万吨位。2009年全市实现货运总量29793万吨,其中铁路运输量2338万吨、公路运输量8343万吨、水运运输量10484万吨、管道运输量8678万吨。

3.仓储能力进一步加强

2009年,全市有仓库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平面仓库29万平方米,堆场21万平方米,油库8万立方米,冷库2万立方米。

4.现代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2009年我市货物周转量达1190亿吨公里,其中航空周转量238万吨公里、铁路周转量413亿吨公里、公路周转量79亿吨公里、水运周转量63亿吨公里、管道周转量438亿吨公里,主要物流业完成业务总价值量超过480亿元,在淮海经济区排位第一,可以看出徐州市物流服务能力已显著提高。

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物流企业完成增加值227.3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0.75%,占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为29.6%。以淮海医药物流等为代表的12家物流企业2009年完成营业收入56.43亿元,占全市物流企业营业收入的25.3%。全市物流业从业人数达到43.6万人,占全市总就业人数8.6%。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突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