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第十三章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近二三十年间,药物的经济性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内容。药物经济学因此得到了很快发展,并在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国家药品决策、医疗保险决策、临床用药决策、新药研发、药品市场开发和临床药学等领域广泛运用。本章旨在介绍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评价标准。

第一节药物经济学概述

一﹑药物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医疗药品消耗急剧上升,但卫生保健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为合理分配有限医药卫生资源,研究者们开始探讨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CBA)于医疗保健领域。20世纪50~60年代,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和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开始深入到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

20世纪70年代后,CBA和CEA方法逐渐涉入药物治疗领域。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innesota)的McGhan,Rowland,Bootman等人在《美国医院药学杂志》上首次介绍了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概念,并在1979年发表了一篇早期药学研究文章,文中将成本-效益分析用于评价个体化氨基糖苷给药剂量对严重烧伤并伴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败血症患者的治疗结果;1986年,Townsend在其一篇名为“上市后药品的研究与发展”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这一概念,并指出这一新兴领域的必要性;1989年,Fan. Eimeren和Horrisberger主编了《药物治疗的社会经济评价》(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Therapy),在书中收集了系列欧美各国药物评价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方法学文章,并应用国际范例阐明了如何应用经济学方法,从社会和科学两个角度评价药物治疗的效益;同年,美国创刊了《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

杂志;1991年,美国药物经济学家Lyle Bootman等编写了《药物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armacoeconomics)一书,标志着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药、新医疗技术不断出现,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以及个人的医疗费用开支。有限的财政资源使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种医疗措施的成本-结果比较成为政府与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

世界范围内的医药卫生系统改革,使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得到极大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美国俄勒冈州推行的医疗制度改革中,首次尝试将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CEA大规模运用于政府卫生决策中,运用分析结果决定何种医疗措施可以报销,以确保在有限的财政预算内取得最大健康效果。1993年,澳大利亚开始实行新的药品报销管理制度,其中要求申请列入全民医疗保险药物报销名单的新药必须向药品指导委员会提交该药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1994年底,加拿大在全国统一实行的药品报销管理准则中,要求药厂应提供药物的经济学研究信息,进行新药与现有治疗措施、最小治疗措施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用比较,以决定是否给予报销[2~3]。

我国药物经济学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药物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很快,运用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评价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劣,从而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已成为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4]。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经济学是确定、测量、赋值和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成本与结果的学科。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临床各专业学科、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确定、测量、赋值和比较分析不同药物干预方案间或药物干预与其他干预方案(如手术治疗)的成本与结果(效益、效果或效用)的学科。药物经济学评价就是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不同药物干预措施的投入(成本)和产出(健康结果)进行综合考察。

药物经济学评价是药物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其目的是从社会和群体角度,研究如何合理选择和利用药物,达到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得到较好的医疗保健效果,或合理分配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核心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药物经济学对国家卫生决策、药品决策(如基本药物筛选、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制定、非处方药物遴选等)、药品的研发和市场开发以及临床用药决策都有重要作用[5-7](见表13-1)。

表13-1 药物经济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领域药物经济学的应用

卫生决策部门选择合适防治方案或计划,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评价药品成本-效果,确定是否批准进口或研制、生产

指导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社会保障部门帮助确定药品或治疗方案是否给予报销及报销比例新药研制开发部门衡量新药开发价值,评价新药开发费用

药品生产企业

指导制定药品价格

评价药品上市的成本-效益,进行市场决策评价淘汰性价比不合理的老药

医疗机构

指导制定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的有效利用

病人帮助病人选择适当药品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基本概念

(一) 分析角度(perspective)

分析角度是指在药物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对成本、结果的确定和测量所考虑的不同角度。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分析角度,包括全社会角度(societal perspective)、医疗卫生部门角度(healthcare sector perspective)、医疗保险机构角度(third-party payer

perspective)和患者角度(patient perspective)等。不同的分析角度决定了评价成本和结果的差异:即使同样的干预项目,不同的分析角度也导致成本和结果的评价不同。例如:在以医疗保险机构角度为基础的研究中,患者从医院购买药品的价格就是药品的单位成本;但选择医疗卫生部门角度时,患者从医院购买相同的药品价格就不再是单位成本,此时的单位成本应该是医院在购买药品时形成的价格。

(二)时间水平 (time horizon)

时间水平是指药物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关注的药品干预及相关时间的长度。选择时间水平取决于研究目的和临床疾病本身。例如,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效果可通过短期的降压效果评价,也可通过更长时间的中风发生率进行评价。前者旨在评价短期结局,后者更多关注降压干预措施的长期结局。相应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在两者间选择的时间水平也会不同。

(三)成本(costs)

成本是指用当地货币所表示的资源消耗。药物经济学中,成本系指在某项药物干预措施及相关时间的整个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资源消耗。理想的成本是在较完善的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但医疗体系本身不属于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很多情况下成本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成本概念。相对而言,费用则是指在非竞争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它不能反映医疗服务的真实价值。

在药物经济学中,成本一般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1.直接成本(direct costs)直接成本是指用于卫生服务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的直接资源消耗。直接成本又可分为直接医疗成本和直接非医疗成本。

直接医疗成本(direct medical costs)是指某种卫生服务(治疗方案)消耗资源所产生的成本。一般包括病人就诊(clinical visits)、各种诊断(实验室和影像学等)、药物治疗、住院等医疗行为所导致的资源消耗而产生的成本。

直接非医疗成本(direct non-medical costs)是给卫生服务提供的有关的非医疗成本,在药物经济学中主要指因寻求治疗而导致的费用。如:病人就诊过程中产生的交通、住宿等成本。

2.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s)间接成本是因疾病、伤残或死亡导致的费用损失。如因患病时工作日的丧失损失的工资,因早亡导致的经济损失。

3.隐性成本(intangible costs)隐性成本又称无形成本,一般指因疾病引起的疼痛,精神上的痛苦、紧张和不安,生活与行动的某些不便或因诊断治疗过程中带来的担忧、痛苦等。这些代价很难确定,也极难用货币值计量,一般不计入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成本,但在药物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应注明是否包括,并说明为什么没有包括。(四)结局(Outcomes)

在药物经济学中,结局指提供卫生服务(治疗方案)产生的结果。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有三种衡量结果的指标。

1.效果(effectiveness)效果是指所关注的特定卫生服务(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即一项干预措施在一定人群实施后,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如寿命的延长,疾病的治愈率等。

2.效益(benefit) 效益是指一项干预措施、卫生服务(药物治疗方案)实施后,在理想情况下产生有用结果的货币表现。在药物经济学中,效益即干预措施采取后相对于不采取任何措施所挽回的损失或节省的费用。具体来说,就是在检查、诊断和治疗等资源消耗过程中被节约的资源。

3.效用(utility)效用是指一个人在占有、使用或消费某种产品和服务(接受药物治疗方案)过程中得到的满足。效用是一种主观结果,不同决策者对同一期望值各有其独特的看法或态度。

(五)增量成本、增量效果和增量成本-效果

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使用不同干预措施之间所消耗成本的差额成本。例如:两种不同ACEI制剂用于高血压病人所造成成本的差异就是增量成本。它反映了不同干预措施对资源的消耗。

增量效果(incremental effectiveness)是指不同干预措施使用相同结局指标产生卫生结果的差异。

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是指不同干预措施增

量成本与增量效果的比值。其计算式为:

ICER= (C A-C B)/(E A-E B)

C A和C B是干预措施A和B的成本,E A和E B是干预措施A和B的效果。C A-C B 和E A-E B分别是干预措施A与B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

(六)贴现(discounting)

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涉及到的成本、效益等值常需通过一定贴现率换算成现值。贴现率是指把未来某一时间的货币金额,折算成现在价值(即现值)的利率。贴现即在未来某一或若干规定时间收到或支付的款项,按一定利率(即贴现率)折算成现在价值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常用分析方法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用分析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

一、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

成本-效果分析是药物经济学应用最早的评价方法之一,其技术也比较成熟。它是一种用于对有治疗意义,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或干预措施的成本和效果进行鉴别、衡量和比较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找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它是分析和评价所有备选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的重要工具。(一)成本-效果比 (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R)

CEA的特点是治疗结果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生命年限、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数量等。因此,CER可以表达为每拯救一个生命的成本(costs per life saved),每避免一个不良结局的成本(costs per specific complication averted)等。CER 分为两类:一类通过计算单个干预措施的平均成本与效果的比值,另外一类计算两个

不同干预措施的增量成本和效果的比值。

1.平均成本效果比值(average cost-effectiveness ratio)平均成本-效果比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非经济学指标,它通过衡量单位效果消耗的成本,如每延长生命一年所需的成本、每治疗一例胃肠溃疡病人的费用、每确诊一种疾病的费用等,或每一货币单位所产生的效果,如每花费一元钱所获得的血压kPa下降数等,可对某些治疗方案做出评价。一般C/E值越低,即产生一份效果所需的费用越低,该方案的实施越有益。或者E/C值越大,即每一货币单位获得的效果越大,该方案越有益。平均比通常被决策者用于资源分配和购买:当某一个干预措施的平均成本-效果比值高于某一预先设定阈值时被认为是物不所值的分配;相反,则易于接受。

但成本效果平均值仅计算了单个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未考虑可替代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在未进行不同干预措施的比较情况下,单纯的成本-效果平均比值的意义是有限的。

2.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另外一种更有效的判断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的方式是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它是在两方案均可接受的情况下,比较增量成本(△C)与增量效果(△E)的比值,对方案进行评价。一般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的比值(△C/△E)越低,则表明产生一份额外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较低,那么该方案的实际意义越大。

图13-1中描述了如何运用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来决定不同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现以具体例子进行阐述:

在临床高血压降压治疗中,雷米普利被证明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其价格较昂贵,一般患者接受起来较困难。为了从经济学角度评价临床使用雷米普利是否物有所值,可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以ICER为评价指标,将其与现有常用药物X进行比较。一般而言,雷米普利与现有药物X比较的ICER可能有如图13-1所示四种情况。

增量成本

ΔC/ ΔE

2):

y

可以接受

图13-1 不同干预措施成本-效果比较

1)雷米普利比X的成本高,效果好(ΔC>0, ΔE>0)

2)雷米普利比X的成本低,但效果更差(ΔC<0, ΔE<0)

3)雷米普利比X的成本低,但效果更好(ΔC<0, ΔE>0)

4)雷米普利比X的成本高,但效果差(ΔC>0, ΔE<0)

在第3和4种情况中,很容易判断,是否应该引入雷米普利。第4种情况表示引入雷米普利明显是不合理的,经济学上称这样的干预措施为被支配(dominated)的干预;相反,第3种情况显示引入雷米普利无论从成本还是从效果而言都是值得的,这种干预措施称为支配型干预(dominating)。

但在第1和2种情况中,由于成本的变化与效果的变化类似,不能简单的判断是否引入雷米普利是否有利。一般而言,在这样的情况中,应预先设定一个公认的ICER,也既通常的价值判断(图13-1中为y)。高于y时,表明新的干预不能考虑有利,低于此时则表明新的干预对提高某一疾病的治疗成本-效果有益。显然在图13-1中,第一种情况的II和和第二种情况的III是属于有利的干预。设定一个公认的阈值(y)一般需通过额外的工作确定,但这不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感兴趣者可参见相关书籍。

另一种运用ICER判断不同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的方法如下。现假设多个干预措施的成本和效果情况,其具体表达如表13-2。A、B、C、D四种不同干预措施进行比较,以干预措施A作为基本干预方案。成本-效果比从0.46×1000$/YLG到0.62×1000$/YLG变化不等,仅从成本-效果比而言,干预措施A是最好的干预方案,D是最差方案。但与干预措施A相比,随着成本增加,效果也随之增加。

再从图13-2可见,干预措施B相对A增加了成本,但也提高了效果,增量成本-效果为2.0×1000$/YLG;干预措施C与B相比,成本增加但效果更差,故相对B 而言C是不能被接受的。D与B相比,效果和成本均增加,ICER为6.0×1000$/YLG。

可见,在四个干预措施中,除C明显差于B外,其余三个干预措施均随着疗效成本增加,效果也增加。与干预措施A相比,B每多增加一个生命年需多消耗2000美元;而干预措施D与B相比,每增加一个生命年需多消耗6000美元。但在三者中,到底哪个更物有所值,除现有数据外,尚需决策者做出价值判断,既是否愿意增加2000美元挽回1个生命年。若是,干预措施B优于A。若在此基础上愿意再支付6000美元挽回1个生命年,则干预措施D是最好的方案。

表13-2 不同干预措施成本-效果比较

干预措施

成本

(×1000$) 增量成本

效果*

(YLGs)

增量效果

成本-效果比

(1000$/YLG)

增量成本-效果

(1000$/YLG)

A 440 950 0.46

B 500 60 980 30 0.51 2.0 (B vs. A)

C 520 120 960 -20 0.54 Dominated (C vs. B)

D 620 120 1000 20 0.62 6.0 (D vs. B)

*假设效果指标为延长生命年(LYGs)

图13-2 不同干预措施的增量-效果比

(二)成本-效果分析的应用范围

CEA适合于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的治疗方案间的比较,只要治疗方案或干预措施可用相同的临床结果指标衡量,就可采用此法。因此,成本-效果分析可用于比较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药物或同一药物的多种不同剂型;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对药物治疗与一种或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比较。但是,CEA由于其结局一般以临床指标表示。因此,不同干预措施的比较必须在临床结果指标上相同。换言之,CEA仅用于不同干预措施对统一疾病的干预情况。而不适用于不同疾病的干预。

由于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将成本与效果进行最佳结合的方案,因此在进行药物研制和药物治疗决策时,常采用此方法。如药品生产企业在研制新药时,常需评估药物在成本或效果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减少风险。成本-效果分析法可以帮助生产者明确待开发药物适应症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现有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成本与效果,疾病和现有药物方案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等,从而减小不确定性。

(三)CEA与成本最小化分析(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

CMA是在结果无差异的情况下比较两个或多个治疗方案间的成本差异。在证实临床结果相同的情况下,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就是最理想的方案。CMA是CEA的

特殊情况。

CMA需要满足的条件首先是证明不同干预措施疗效相等。不同干预措施的等效性可通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等方法进行评价。但是,由于严格要求治疗的等效性,在现实中往往很难达到。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计划决策时,最小成本分析运用得并不广泛。在实际运用中,只有首先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方可应用此分析方法。实践中,最小成本分析法一般多用于比较不同来源或不同剂型的同种药物的成本差异,或比较已知能产生相同病人效果的等效药物的成本差异。

二﹑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 CUA)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发展,与成本-效果分析不同的是,其结果是以效用来评价,是综合考虑治疗效果与病人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各方面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8]。成本-效用分析中,结局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为指标,包括质量调整生命年,残疾调整生命年,健康生命年当量等判效指标,其中质量调整生命年为最常用的判效指标。

1

死亡

时间

图13-3 成本-效用分析,QALYs的图表示法

(一)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

成本-效用分析的结果是健康效用,与成本-效果分析中采用延长生命年、细菌转阴率等客观的临床指标不同,健康效用采用的是一种反映疼痛减轻、精神好转、生活质量提高等的主观衡量指标。一般而言,CUA中使用的效用指标为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是自然结局和效用值综合的结果,其计算表达式为:

QALYs = sum(U i×YLG i)

u i表示时间段i的效用值,YLG i表示在时间段i,研究人群中存活的人年数。

如:通过药物治疗,某病人延长了10年生命,但由于药物副作用及疾病后遗症,其健康效用值仅为0.6,则QALYs等于 0.6乘以10年,结果等于6年,即可以说,该病人获得了6个质量调整生命年(6个QALY)。图13-3中显示了两种不同干预措施所得的QALYs,即为相应干预措施的曲线下面积。面积越大,表明所得的QALYs 越高,效果越高。反则反之。

(二)效用的测量

1.健康状态赋值(health state valuation approach)健康状态赋值是通过使用定量尺度研究相关对象对不同健康的偏好。通常使用0-1表示不同的健康状态,1表示最佳状态,0表示最差状态(如死亡)。0-1之间的不同数值代表了对象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相对于最佳状态的效用。

目前,健康状态赋值有三种常用方法:视觉模拟刻度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标准赌博法(standard gamble,SG)和时间交换法(time trade off,TTO)。三者在测量原理上有所差异(在此不详述),但均得到广泛应用。标准赌博法和时间交换法是相互可替代的方法,其内部和外部有效性均高于V AS,更常用于药物经济学研究。

2.健康测量量表(Instruments) 健康测量量表是目前评价健康效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的量表分为两类:通用量表(generic instruments)和疾病专用量表(disease-specific instruments),通用量表主要反映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疾病专用量表包含与特定疾病有关的影响健康的特殊情况。实际应用中,一般根据所要

测量和评价的对象,选择最能说明药物治疗前后病人生活质量变化的一些评价内容或指标形成量表条目;确定各条目的评分范围,如好、中、差或0-1等级打分;根据各条目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其权重,就形成了测量量表。测量时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由医生或病人对各项量值进行打分填写,最后做综合评定[8]。

3.成本-效用分析的适用范围通过对干预方案临床结果、生活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成本效用分析能够全面分析医疗保健服务的功效,因此具有其它分析方法不具备的优点。但由于度量效用具有一定难度,而且目前对效用值测量可靠性的评价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标准,因此成本效用分析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成本效用分析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对可延长患者生命,但伴有严重副作用的治疗方案的评价,如:对癌症治疗方案的评价。

2)对不影响死亡率,但会影响发病率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案的评价,如:对关节炎、青光眼的预防或治疗方案的评价。

3)对有广泛潜在结果的卫生干预计划的评价。如推广脐血保存计划以防治白血病的可行性评价。

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cost-benefit analysis, CBA)

成本-效益分析(CBA)是比较单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或药物治疗方案其它干预措施所消耗全部资源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结果(效益)的一种方法[9]。这一结果以货币单位计量。

成本-效益分析的主要特点是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实际上,CBA可被看作为一种投入的“产出”,研究一个治疗方案所产生的效益是否将超过完成此方案的成本?哪个治疗方案将产生出最大的净效益?

(一)效益的测算

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直接效益是实施某个治疗方案或干预措施后所节省的卫生资源、健康的改善或生命的延长。如:通过治疗挽救了病人生命,则效益是生命的价值;减少了住院的天数,则节省的住院费用即效益;降低了发病率,则减少的诊断、治疗、手术、药品、人力物力资源等费用即效益。

间接效益指实施某项治疗方案或干预措施后所减少的其它方面的经济损失。如通过治疗后,减少了因患病所致的工资、奖金损失,提高了生产效率等。

在实际药物经济评价过程中,某些结果,如延长寿命年数,减轻疼痛程度等很难转换成货币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应用。目前有一些计算方法可以解决某种项目或治疗方案结果难以货币化的问题,如人力资本法(human capital method)、意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 WTP)等。

人力资本法主要用于测定人的生命价值(延长的生命年),用个体的年平均收入乘以个体的期望寿命后,通过一定的贴现率折算成现值表示。期望的寿命越长贴现率越高,常用的年贴现率一般为5%或6%。由于研究的资料和数据较易获得,这项技术较为常用。但人力资本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没有考虑疼痛、悲伤、对风险的厌恶和失去的空闲时间等非经济损失。

意愿支付法是为使健康改善达到某一水平,个人所意愿支付的贷币价值。它是一种用以测量健康改善,包括生命延长、疾病治愈、身体和精神痛苦减轻所带来的价值的方法,因此,WTP弥补了人力资本法的不足,但同时,因为意愿支付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其估计额常因个人或社会现有的财富差异而产生偏倚。

(二)成本-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

以成本为C,效益为B,成本-效益分析常用方法有三种。

1.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NPV)又叫净效益法,它是计算计划期内方案各年效益的现值总和与成本现值总和之差的一种方法。即:

NPV= B-C =∑

=

+?

n t

t

t

t

r

C

B

1

])

1/(

)

[(

其中B t为时间段t内的总效益,C t为时间段t内的总成本,r为贴现率,n为时间

段的数目。

净效益为正数时,效益大于支出,表示费用有节省,该方案的实施有益;反之无益。净效益法是较常用的一种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2.效益-成本比值法 效益-成本比是方案的效益现值总额与方案的成本现值总额之比,即:B/C 。 B/C=∑∑==++n t t t n

t t t r C

r B 11])1/([])1/([

效益-成本比值可出现三种情况:

(1)B/C ﹥ 1 ,说明该方案的效益超过成本,则获益;

(2)B/C ﹦ 1 ,说明效益与成本相等;

(3)B/C ﹤ 1 ,说明此方案在经济学上没有获益。

就一个方案来说,只有当效益-成本比值≥ 1,才可以接受;反之则不可接受。而对多个互斥方案比较选优时,按照效益-成本比指标排序选优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此时应采用增量分析法。

3.投资回收率法 投资回收率法,即将净现值(净效益)除以成本,标出百分率,即:

(B -C )/C×100%

所得百分数越大,说明方案的实施越有益。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只要结果能够应用一定方式以货币单位计量,就可以采用此方法。通常以下三种情况中均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1.从社会经济角度,评价单个干预措施(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与投资回报。如

可运用成本-效益法评估在医院开展治疗药物监测需要的投入以及可能得到的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效益大于投入,则这一项目具有可实施性。

2.比较具有单一或类似结果的多种不同方案,优选最佳方案。如对非典型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有多种方案:接种疫苗预防;预服中药及注射干扰素预防;未预防给药,发现时治疗等。通过分别测定不同方案的疾病发生率、疫苗副反应发生率、治疗疾病的成本等,比较分析采取各方案能够减少的损失(效益),最终评价判断哪种方案最为合适。

3.比较具不相关的多重结果的不同计划(方案),从而对有限资金的投入计划进行决策。如决定医院经费用于购置合理用药监测软件,还是开展治疗药物监测项目,还是培训临床药师?

四、几种分析方法的关系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分析方法上有所差异,但相互也存在联系。现用以下图表描述药物经济学评价不同分析方法的异同(表13-3)。可见,所有的分析方法对成本的测算均以货币价值表现。CEA、CUA均使用自然单位作为结局的评价指标,CBA则将结局也转化为货币价值计量。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CUA是在进行CEA 的情况下,另外还考虑了不同健康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既通常指的效用)。相比CEA和CMA,CUA和CBA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此两种分析方法可评价不同疾病的干预措施,为卫生决策者进行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保证。

另外,CBA虽作为最早期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但并不常用于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主要因为卫生服务的价值难以用货币价值的衡量,同时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伦理学和公平性原则的挑战。因此,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是CEA和CUA 两种。

表13-3. 不同药物经济学评价分析方法的异同

分析方法成本结局使用范围

成本最小化分析 (CMA) 货币表示不同干预的卫生结局相同

同一疾病不同干

预措施的比较

成本-效果分析 (CEA) 货币表示

自然单位(如:获得的生命年,

YLGs)

同一疾病不同干

预措施的比较

成本-效用分析 (CUA) 货币表示

卫生相关生活质量调整单位

(如:质量调整生命年,

QALYs)

不同干预措施的

比较,不管疾病是

否相同

成本-效益分析 (CBA) 货币表示货币单位

同一疾病不同干

预措施的比较

第三节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设计和基本步骤[10]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

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建立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选择研究类型。

(一)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和其他经济学评价一样,药物经济学研究首先要建立基本框架,包括分析角度、时间水平、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卫生结局指标、分析技术等。

1.分析角度如前述,不同分析角度会直接影响药物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成本和结果的测算,和最终评价结论。分析角度的选择依赖于研究目的。例如:一个药物经济学研究旨在通过经济学方法评价钙拮抗剂治疗心率失常的合理性,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提供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析角度的选择应从卫生部门角度出发。若这个研究是为了医疗保险机构的药物遴选提供依据,则分析角度应相应变为第三方赔

付机构。因此,在选择分析角度以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目的。

一个目的清楚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其目的至少应包括3方面:明确的干预措施、清楚的干预对象、研究结果的受益者(如:国家决策部门,参与临床实践的医生,药品生产研发部门)。这为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此外,药物经济学研究通常是为特定受益者进行的,如:卫生决策者或临床医生等。但另一方面,卫生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所有的人都应有同等机会享有医疗保健服务。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公平性,一般还提倡除选择某一具体分析角度外,应同时从全社会角度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

2.时间水平与分析角度相似,时间水平也会影响药物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成本和结果的测算和最终评价结论。时间水平的选择也依赖于研究目的。例如:医疗保险机构为选择钙拮抗剂治疗心率失常进行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更关注短期内不同钙拮抗剂对抗心率失常的临床疗效和成本;而国家药品决策机构面对同样问题则更关注使用这些钙拮抗剂对心率失常导致的长期结果,如心衰、心肌梗死甚至死亡。这些结果一般需要长时间才能反应出来。

但时间水平的选择除考虑不同的研究目的外,也应考虑研究结果对社会的影响。通常而言,时间水平应该足够长,以充分反映某一干预措施所带来的临床效果和产生的成本。如前例,仅选择短时间观察钙拮抗剂对扭转心率失常的效果难以到达临床最终目的。通常抗心律失常治疗最终是希望降低心率失常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死亡的发生。因此,时间水平除考虑研究结果受益者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考虑这样的时间水平是否反映了临床实践的真实情况和需求。

3.研究对象理论上,药物经济学研究应考虑药物适应症内的所有患者。但研究对象的选择通常还受到临床情况的影响。如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的适应症是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复制活跃、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于正常高限的慢性乙肝患者。但评价拉米夫定临床应用的经济性除考虑这三个条件以外,还需考虑肝硬化、HBV病毒导致的肝细胞癌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就临床而言,慢性乙肝后并发症是影响拉米夫定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需对拉米夫定的适应症分层,分别评价未进展为晚期肝病的慢性乙肝病人和患晚

期肝病的慢性乙肝病人。

一般而言,在确定研究对象时,需设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如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的选择,确定纳入标准如下:①年龄3-15岁的儿童,②病程1月以上,③2周内胃镜检查证实上消化道溃疡,④胃窦粘膜活检证实Hp感染阳性等;排除标准如下:①对治疗用药物(青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等)过敏者,②正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11]。

4.干预措施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实质是评价在现有干预措施的基础上,新的药品干预措施是否经济性更好。因此,干预措施的选择除了考虑所研究的干预以外,还需考虑其他与目标干预措施相同作用的干预措施,包括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及不进行干预的方式。一般而言,对照干预措施可选择当前临床最常用、公认的干预方案,也可选择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但一个完善的药物经济学评价通常将两者均作为对照。比如:在评价是否应引入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时,最理想的对照干预措施既考虑干扰素又考虑常规治疗。前者是最常见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后者是成本最低的干预措施。

5.结局指标与临床研究相似,药物经济学研究倡导选择终点指标(如中风的发生、死亡等),尽量不用中间指标(如血压、心率降低)。因为中间指标难以反映药物干预措施所产生的实质作用。但在以临床试验为基础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由于研究时间限制,难以使用终点指标进行评价。除此之外,结局指标的选择依赖于分析方法的选择。如CEA的选择以自然单位为指标,CUA以效用为结局指标,而CBA以货币价值为指标。

6.分析方法上一节已描述了不同分析技术(CEA, CUA,CBA)的适用范围和优劣。因此,分析技术的确定需根据这些技术本身的特点而定。除此之外,CEA和CUA是最常用的分析技术,而CBA则较少用于药物经济学研究中,这在绝大多数的药物经济学指南中也得到反映。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方案

总体而言,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方案分为四类:以临床试验为基础的经济学评价(trial-based study),以前瞻性队列研究为基础的经济学评价(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研究(database study)和模型研究(modelling study)。

以临床试验为基础的评价可细分为两种:真实条件下的临床试验经济学评价(pragmatic trial)和严格控制的临床试验经济学研究(piggy-backed economic evaluation)。前者考虑了不同临床条件下用药的实际情况,如依从性等,为提高药品干预措施成本-效果的外在真实性提供了保证。但它是特异为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的,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难以实现。后者由于通常在药物临床试验(特别是III期临床试验)过程中伴随的研究,被广泛用于药物的经济学评价。虽然内在一致性较强,但此设计方案与实际运用有差异,所得结果的外延性较差。另外,两者均受到时间限制,对长时间才出现的卫生结局的干预难以用终点指标进行评价。

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经济学评价最大程度上考虑了患者药品干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包括依从性、药品的更换、药品的合用等多种问题,同时也考虑了患者诊治过程中与临床指南不完全相同之处。研究结果的外延性强。但其由于未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各种混杂因素的控制,内在质量较差,容易引起偏倚。另一方面,前瞻性队列研究花费较大、随访时间较长,因此,在操作上较困难。

数据库研究是目前经济学评价中常用的设计方案。由于其研究成本低廉,数据详细,并且可对相关患者进行跟踪调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它回顾性研究所导致的偏倚。但另一方面,数据库研究毕竟是回顾性研究,难以避免因各种因素导致的偏倚。因此,数据库研究应清楚地说明其本身研究结果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醒决策者其研究结果的不足之处。

模型研究是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模型研究包括决策树分析和Markov模型。前者是模型研究的基础,后者是在决策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复杂情况下疾病转归和发展的模型。相比其他研究方案而言,模型研究避免了试验研究中因时间限制所导致难以获得终点卫生结局的评价结果,常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将中间指标转换为终点指标的评价

(2)增加研究结果的外在适用性

(3)当直接比较的药物研究尚不存在时,可利用模型进行数据合成以形成直接比较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 摘要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泛指经济学在治疗备选方案评价上的应用,包括一切有关药物临床应用的经济研究。本文主要对其定义、评价方法、标准及应用做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定义,评价方法,标准,应用 Abstract 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refers to people use economical application in choosing the alternative methods’ evaluation in the treatment, including all relevant economic studies of drugs for clinical use. In this paper, I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its definition, evaluation methods,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Definition, Evaluation methods, Standards ,Application 1 何谓药物经济学评价 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全方位地分析、识别、测量和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差别的一种方法。 目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已被众多国家运用于控制药品费用的各个领域,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0多个成员国中,约分之一的国家都已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来制定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报销价格[1]。澳大

台湾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简体

台湾药物经济学评估方法学相关指南 (Guidelines of Methodological Standard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1.0版本(草案) 95/12/14 民国九十五年就越卫生署核准研究经费,支持建立药物经济研究的相关评估指南。研究主持人谭延辉博士定义为建立台湾药物经济评估方法学指南,重点在执行药物经济学评估时的方法学指南。此研究邀请学术界代表陈恒德医师、杨铭钦副教授,中共健康保险局代表黄肇明、杜安琇,以及制药界代表程馨、洪在华、王宥人,一期组成工作团队,从认识加拿大指南,美国AMCP指南,到写成台湾的指南草案,经两次研讨与一次公开说明会与广大专家会议,完成这一份台湾药物经济评估方法学指南的第一版本。 第一章、简介 健康照顾介入活动的经济评估,主要在描述、分析与比较两种或多种介入活动之间的成本与所得到的结果。若此经济评估是在探讨药品及医疗器材,就应使用“药物经济评估”这个名词,即使对照组是完全没治疗,或使用非药物疗法。但经济评估也可运用到其他不同医疗科技的介入,包括诊断科技或医疗处置等。 一个药物经济评估可定义出一个药物产品是否具有多增加的价值,也就是与目前使用的对照组比较,可能有多增加的金钱伤利益及/或健康疗效上的好效果。因此提供出证据,来正式医疗保险单位提供该新药给付或改变目前药物给付条件的正当性。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是:符合成本效益可能代表健康疗效上会增加,但同时也会增加药物的财务预算;或者能达到相同的健康疗效但使用较少的医疗资源。因此,增加医疗科技的成本效益可能会也可能不会降低医疗的花费,但实质上可看到每单位花费会导致更高的健康疗效之冲击。药物经济评估之目的是提供实证资讯,给决策者做适当决定的参考;是经由增加决策者更多可信任、有根据的资讯来做出明智的决定,同时让医疗保险资源能做出最有效率的分配。 台湾药物经济评估方法学指南,是期望建立一套执行药物经济评估的方法学标准。经此标准所执行药物经济评估的结果,会被医疗保险单位认为是可值得相信的结果。例如:当药厂有一锌产品,拟于台湾执行经济评估时,建议采用本方

药物经济学评价

对我国药物经济学应用的思考 徐国成*杜继文*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应用思考 摘要:药物经济学是一项为决策者提供实证分析的评价技术。国际上许多国家都用药物经济学来制定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报销价格及新药研发,但我国却起步晚、发展慢,原因是制度、体制、研究方法及人员短缺等因素制约,因此,建议我国政府,提高政策引领、完善制度保障、健全药物评审评价机制、规范技术支撑和培养研究型人才,使药物经济学在医药领域里发挥应有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药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并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人类健康状况最大限度改善的科学。是一项为决策者提供实证分析的新兴学科。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其的主要评价方法有:成本最小化分析法(CMA)、成本效果分析法(CEA)、成本效用分析法(CUA)和成本效益分析法(CBA)。我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起步,大多数研究尚处于学术研讨阶段,其根本原因是政策引导乏力、制度保障缺位、体制机制环境缺失、研究方法、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及研究人员短缺等因素,如此障碍使药物经济学处于发展的瓶颈。 1.我国药物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1.1政策引导乏力 *徐国成,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经济学长春 130117 *杜继文,长春中医药大学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117

药物经济学已被众多国家运用于控制药品费用控制的工具与手段。世界经合组织(OECD)中约三分之一的国家都已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来制定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报销价格①,如澳大利亚就强制规定药品注册申请时提交药物经济学评价数据, 加拿大将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医疗保险赔付的依据, 日本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不仅用于企业申报新药和药品定价,还用于新药研发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营销策略②。但在我国,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宏观药品政策中的应用甚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在《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对可替代药品和创新药品定价逐步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促进不同种类药品保持合理比价关系”。《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提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原则上3年调整一次。在三年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时要根据“已上市药品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评价”,这仅仅说明,药物经济学评价已列入药物相关政策制定的参考因素,至于在国家宏观药品政策中如何具体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还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和严格的技术标准,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去引导药物经济学在相关政策里进行有效应用,特别是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及药品价格制定方面的具体应用。 1.2制度保障缺位、体制机制环境缺失 药物经济学做为药品费用控制的工具必须有制度保障才能发挥其识别、测量和比较的作用。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仅在药品宏观政策中有所提及,还没有一项相关制度去保障其实施与运行,特别是新药的研制与生产、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医生用药规范及药品定价等方面评价制度缺失。同时,我国还没有正式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是用来评估研究质量的标准,更是一项针对医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 摘要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泛指经济学在治疗备选方案评价上的应用,包括一切有关药物临床应用的经济研究。本文主要对其定义、评价方法、标准及应用做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定义,评价方法,标准,应用 Abstract 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refers to people use economical application in choosing the alternative methods’ evaluation in the treatment, including all relevant economic studies of drugs for clinical use. In this paper, I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its definition, evaluation methods,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Definition, Evaluation methods, Standards ,Application 1 何谓药物经济学评价 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全方位地分析、识别、测量和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差别的一种方法。 目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已被众多国家运用于控制药品费用的各个领域,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0多个成员国中,约分之一的国家都已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来制定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报销价格[1]。澳大利亚就强制规定药品注册申请时提交药物经济学评价数据,加拿大将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医疗保险赔付的依据,日本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不仅用于企业申报新药和药品定价,还用于新药研发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营销策略等方面[2]。总之,药物经济学在国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药物审评、药品报销、医生处方和卫生决策等环节。从国际经验来看,药物经济学评价不仅有利于政府、保险机构、医院、制药企业和患者,更有利于在药品费用快速增长、国家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抑制药品过度利用引起的诱导行为和垄断行为。

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

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 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在各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今后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它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不断借鉴各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己用以减少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好地测量成本和产出。广义的药物经济学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的药品市场定价以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措施等。狭义的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测量对比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疾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主要开始于实施积极的药品目录之后迄今为止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主要也是在药品报销领域。但随着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数量在我国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在实践当中也涌现出了许多问题。一、药物经济学专业人才的不足——目前我国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熟练掌握药物经济学专业知识并能够进行相应理论研究和评价实践的人才。自从引进药品目录并强制要求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之后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了药物经济学专业教育

的发展但我国能够进行这方面研究和实践的专家仍然缺乏。虽然学术界已经逐渐表现出了对药物经济学的兴趣但还是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来解决那些在国际上都颇有争议的问题。二、国内临床数据的缺乏——在我国的医疗体制背景下针对本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数据十分缺乏因此我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不得不以本国的成本数据与国外的临床数据结合进行。由于种族和地域等差异我国的疾病发生率和流行程度与其他国家不同尤其是西方国家各国医疗实践中的差异也会对临床收益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实际引用国外临床数据的过程中对这些数据的质量并不好把握。尽管我国政府已经鼓励并直接促进了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但截至目前还少有公共基金用于资助关于模型和数据等药物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药物经济学评价我国还应完善国内临床数据的积累促进可利用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三、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更好应用于决策实践还有待解决——目前如何将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制定这一问题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答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其次在报销决策制定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经济性信息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疾病负担、预算影响等。因此如何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更好地应用于决策实践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 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实践中的对策:一、合理选择研究对象——评价研究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药品一种疾病不仅有 治疗方案还有预防方案治疗方案不仅有药物治疗还有手术治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11年)

,U6PI>:NC;TB-@FW p`ljcakgboe r{|*v t /|xy}|*y -z +,u{v ,~vw +yw +*+~|w s 0v}/v .|+*- X \Z [[^Y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2011版)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课题组 联系邮件地址:China.PEG@https://www.360docs.net/doc/a810949124.html, 二O一一年四月九日

II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III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课题组 总 顾 问: 桑国卫 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药学会理事长 组 长: 刘国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副 组 长: 胡善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久鸿 解放军306医院药学部主任, 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工作成员: 吴 晶 天津大学 杨 莉 北京大学 李洪超 中国药科大学 董朝晖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李明晖 中国药科大学 常精华 北京大学,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 史 宁 解放军306医院

IV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第十三章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近二三十年间,药物的经济性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内容。药物经济学因此得到了很快发展,并在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国家药品决策、医疗保险决策、临床用药决策、新药研发、药品市场开发和临床药学等领域广泛运用。本章旨在介绍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评价标准。 第一节药物经济学概述 一﹑药物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医疗药品消耗急剧上升,但卫生保健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为合理分配有限医药卫生资源,研究者们开始探讨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CBA)于医疗保健领域。20世纪50~60年代,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和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开始深入到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 20世纪70年代后,CBA和CEA方法逐渐涉入药物治疗领域。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innesota)的McGhan,Rowland,Bootman等人在《美国医院药学杂志》上首次介绍了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概念,并在1979年发表了一篇早期药学研究文章,文中将成本-效益分析用于评价个体化氨基糖苷给药剂量对严重烧伤并伴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败血症患者的治疗结果;1986年,Townsend在其一篇名为“上市后药品的研究与发展”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这一概念,并指出这一新兴领域的必要性;1989年,Fan. Eimeren和Horrisberger主编了《药物治疗的社会经济评价》(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Therapy),在书中收集了系列欧美各国药物评价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方法学文章,并应用国际范例阐明了如何应用经济学方法,从社会和科学两个角度评价药物治疗的效益;同年,美国创刊了《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

药物开发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新药开发应做药物经济学评价 戚康如 学号:200830220116 班级:08制药1班 药物经济学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药物学主要研究的是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经济学考虑的是投入产出 ,即研究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经济学所指成本不仅包括会计成本 ,还包括机会成本。以往在计算成本往往忽视了机会成本的存在 ,药物经济学不是针对某个患者而言的 ,而是针对整个社会人群 , 对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及不同药物对相同的患者群体进行经济学的研究。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大部分采用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 前瞻性研究是借助药物临床试验严格的随机对照双盲设计 ,可以获得较强的可信度 ,同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采集病人生命质量或效用变化等相关信息。但是由于前瞻性研究规定入选病人的取舍标准 ,对患者人群适用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回顾性研究通过对已有临床试验病人的疗效与费用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 , 是一种省时省钱的研究方法。但由于资料的散在性 ,统计方法的差异等原因 ,这种偏倚性较大 ,同时由于难以获得病人生命质量而不能做成本效用分析。因此 ,一般新药进行Ⅳ期临床试验时 ,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比较客观一些 ,这是因为样本量扩大了。 药物经济学在国外也是自上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 ,国内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药物经济学文章是在 1994 年发表的。到目前为止 ,经检索 ,国内有关的文章将近 4000 多篇。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药品评价中心在修订2004 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时 ,查阅这些文章却发现只有 9%的可采用性 ,这是由于我国缺乏一个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指南。而国外 ,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等都具有这种国家性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澳大利亚早在 1990 年就提出了制药企业新药申请列入政府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时 ,增加对新药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新指南 ,并于1993 年 1 月开始实施新指南 ,这是药物经济学评价首次作为药品评审的一项正式指标。与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等考虑 ,从而实现了药物经济学评价与药品政策法规接轨 ,共

药物经济学重点

成本的计算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 效用的常用指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和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均有其权重系数。 实验性研究三大原则盲法实施。设置对照。随机分组。 研究设计种类:专业设计,统计学设计 预测:以过去的历史数据和现在的相关信息为基础,来推测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无形成本-- 通常所说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都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而发生的,这类成本通常可以货币化表现。除了可以货币化表现的上述成本之外,在医药领域还存在着并不伴有直接的资源消耗的成本,诸如疼痛、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等,称之为无形成本。 其特点:无形成本是真实存在的,也是进行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的。由于不存在相应的市场和价格,无形成本一般很难赋予货币价值。 平均成本(average cost)——AC,指总的产出量除总成本所得的商。平均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变动成本之和。 边际成本(marginalcost)——MC,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出量而变化,所以边际成本是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所增加的变动成本。 有些评价与决策不仅是在做与不做之间进行选择,而且常常是在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之间进行选择,因此常常用到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举例:有时MC低:如实载70%的客机,MC仅为一顿便餐; 有时MC高:如盛夏用电高峰期:MC为启动高成本、低效率的陈旧发电机组。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OC,是指将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置于某种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置于其他用途时所可能带来的最大的收益。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成本的确定与分析的步骤 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中的成本的确定与分析可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完成: 识别所消耗的资源或代价;计数每一种资源或代价的单位量;赋予资源或代价以货币价值;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结论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 对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均以货币形态予以计量和描述,并对货币化了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只有效益不低于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方案。 成本—效果分析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是将备选方案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临床效果指标来表示,进而对各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法。 成本—效用分析(cost ulility analysis,CUA)是将预防、诊治或干预项目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效用指标来描述,并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进而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性进行比选的方法。 只能用于对多方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性进行比选 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指标:是按一定的折现率将方案在整个实施期内各年的效益及成本均折现,所得的效益(正现金流量)现值与成本(负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净年值(net annual value,NAV):通过资金等值换算将方案的净现值分摊到方案整个实施期内各年(从第一年到第n年)的等额年值。 其表达式为: NAV=NPV(A/P,i,n) 增量分析法(incremental analysis) 也叫差额分析法,是指对被比较方案在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差额部分进行分析,进而对方案进行比较、选优的方法。 14成本相关知识 成本是指实施预防、诊断或治疗项目所消耗的资源或所付出的代价。按成本的行为分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按成本的可追踪性分类: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按成本的用途分类:医疗成本和非医疗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是指不随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是指随着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例如药品成本、注射成本等是随着所服务的患者的多少而变化的,属于变动成本 a、直接成本(direct cost),是指在卫生服务过程中能够直接计入某项服务的成本。 例如,预防项目中的疫苗费用、医疗服务中的检查费和药品费等。 b、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指不能直接计入而需要按一定标准分摊计入各种相关服务项目的成本。 例如,多种项目服务的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 a、医疗成本(medical cost),是指实施某预防、诊断或治疗项目所消耗的医疗产品或服务。 医疗成本可分为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医疗成本。 b、非医疗成本(nonmedical cost),是指在实施预防、诊断或治疗项目过程中,为获得医疗之外的产品或服务所发生的消耗或所付出的代价,如患者支付的交通费用、雇佣护理人员的费用、家人陪护的租房费用、患者本人及其家人的误工损失费用等 固定成本越高或(和)服务人次越少,单位服务量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就越多,资源利用率也就越低。因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每人次的固定成本的主要途径,一是降低固定成本总额,二是增加服务量(服务人次)。 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意义:在于能使管理者明确成本的计算类型,方便成本的管理,达到使每人次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降低或最低的目的。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不绝对的,而是随着所研究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的。 应用人力资本法计算间接成本,只能代表间接成本的最低值,得到的成本一效果分析结果偏低。如何估算不在劳力市场上的人群的时间机会成本,是药物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之一。意愿支付法,可以反映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是未来代替人力资源方法的间接成本计算方法。 医院成本的测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 1.劳务费: 2.公务费: 3.药品及其他卫生材料费: 4.低值易耗品损耗费: 5.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提成:

药物经济学评价模型

药物经济学模型 一、模型的种类 模型起源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一组由数值和统计关系将各种卫生决策者感兴趣的变量和结果连接而成的一组逻辑数据构成。卫生服务模型是在原始或二次资料基础上考虑事件随时间和人群的变化,评价一项干预措施对健康状态和成本的影响。模型的种类很多,比较正式的模型有决策树(DT)、影响图(Influence Diagrams)、状态转换模型(如Markov 分析)、非连续事件模型(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和系统动态模型(Systems dynamics),Meta 分析也是模型一种。实际应用中模型常因需求和复杂性而不同。采用那种方法建模主要根据疾病的种类、治疗的特点及数据的可得性。一般说来,急性疾病一般采用决策数模型;慢性疾病的药物经济学模型首选Markov模型。 (一)决策树模型 决策树模型是常用的一种反映事件与决策随时间变化而产生各种结果的动PM02 药物经营管理课程模块态模型,由决策结点、机会结点、结果结点、箭头和概率及结果值组成。其每条路径表示一种可能的结果与决策事件,并有特定的发生概率,由此可计算其期望效果或效用。优点是非常直观提供各种可能的结果,非常适合短期内有确定结果的疾病;缺点是不能反映复发事件的发生。 (二)Markov模型 Markov模型是一种循环决策树,又称状态转换模型。它将所研究的疾病按其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健康状态,并根据各状态在一定时间内相互间的转换概率,结合每个状态上的资源消耗和健康结果,通过多次循环运算,估计出疾病发展健康结局及费用。Markov模型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始于80年代初用于模拟慢性疾病的发展过程,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对慢性病研究越来越重视,逐渐应用到卫生经济学评价中,包括癌症的筛检、疾病干预措施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等等。分析过程包括:根据疾病的自然过程设立Markov状态,并确定各状态间可能存在的转换过程以及转换概率;确定循环周期和各状态的最初概率;设定各状态的结果如生命年、费用及效用值PM02 药物经营管理课程模块五药物经济学等;进行运算和敏感度分析。进行Markov模型分析首先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疾病自然转归将整个疾病划分为不同的健康状态,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模拟成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转换的过程,并将分析的期间分为相同的时间周期,称为Markov循环周期。Markov循环周期长短通常根据临床意义设定,一般为1-2年。通常Markov模型仅设立一个终点状态,但有时也可将不同死因分别作为终点状态。使用的假设条件是:1。在每个Markov循环中,每个病人只能处于一种Markov状态;2. Markov过程对已进行的循环过程没有记忆,即病人从一个状态转换成另一个状态是根据概率随机发生的,与病人进入该状态前所处状态无关。 Markov模型可分为Markov链和时间相关的Markov过程。Markov链是指转换概率恒定的模型;而Markov过程的转换概率则可随时间变化。进行Markov模型的计算方法有距阵法、队列模型、Monte Carlo模拟三种,矩阵法用于Markov链的分析;队列模拟法是最常用的Markov模型分析方法,能直观表示Markov过程和结果,可以计算各循环周期后及整个分析期末队列成员在各状态上的人数,具有分析结果易于理解的优点,其估计的准确性与循环周期的长短有关,缺点是无法估计结果的变异;Monte Carlo模拟可以赋予Markov模型记忆功能,较接近实际情况,并能估计结果的变异程度,但计算复杂,必须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如DATA、@RISK等软件。 Markov模型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模拟慢性疾病的进程发展过程。目前用Markov模型对临床干预措施进行研究的内容包括疾病的筛检、疾病的干预措施、特殊疗法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介绍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介绍 中国医师协会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 Center of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Compiling objectives of Chinese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Guidelines Compiling group of the Guidelin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iling process of the Guidelines Main contents of the Guidelines Key features of the Guidelines Related studies Future work

《指南》编写目的(Compiling Objectives ) Establishing industrial standard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in China; Supplying scientific evidences for medical policies in China; Directing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mproving rational use of drug

CMDA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专业指导委员会专科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 The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CMDA) was established on January 9th, 2002 as a national, professional, non-profit, voluntary organization, registered under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Its membership comprises of practicing physicians, paramedics and group members of enterprises.

国内药物经济学文献评价及现状研究

中医药管理杂志Journal o f T r 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M anagement2010年4月第18卷第4期295 国内药物经济学文献评价及现状研究 王桃柱 朱文涛 张 娜 桂得权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文章通过对药物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分析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药物经济学在我国发展情况。建议应加大政府机构对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重视,完善药物经济学在药物政策中的应用,尽快完成药物经济学指南的编订。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文献;评价;建议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03(2010)04-0295-03 1 药物经济学起源及在我国定义的发展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来源于成本效益分析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始于瑞思(Rice)的 Estim ating the Cost of Illness [1],在该篇文献中,瑞思首次使用了 成本 效益分析 对药物进行了经济学评价。目前,许多国家已将药物经济学研究列入药品评价的内容之一。其中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已制定并颁布了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旨在研究和评价每种(类)药物与药物治疗的经济背景,为合理用药、药政管理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决策依据,以期从社会和整个人群的利益出发,应用经济学原理综合评价药物,提高医药卫生资源的利用率[2]。 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 Paul F和洪盈在国外医学上发表的 H2 受体拮抗剂的药物经济学及其处方研究 被认为是国内最早发表的药物经济学文献[3]。该文献虽然对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做了比较分析,但未采用相关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药物进行评价。国内学者对药物经济学作过多种定义,最早的定义于1993年,张钧等将药物经济学定义为: 对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的药物治疗成本和效果的描述与分析 [4]。其后,陈洁将药物经济学定义为: 泛指西方经济学在药物治疗评价上的应用,包括一切有关药物临床应用的经济学研究 [5]。孙利华将药物经济学定义为: 运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研究医药领域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的最大限度改善的学科,它是一门为医药及其相关决策者提供经济学参考依据的应用型学科 。这个定义相对来说较为全面[6]。 2 药物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 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成本 效果分析、成本 效益分析、成本 效用分析和最小成本分析法。这些方法都是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以货币金额作为成本指标,对临床用药的效果、效益或效用进行分析。不同分析方法所测量的结果有所不同[2]。 2.1 成本 效果分析 成本 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善的综合药物经济评价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当前最常用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王诗华等对2000年 2005年国内的432篇药物经济学文献进行分析,其中82.2%属于成本 效果分析[7]。成本 效果分析主要用来对健康效果和成本差别进行比较,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的评价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来进行评价: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 效果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通常采用成本效果比值法和增量成本效果比值法两种方法。但该分析的缺点是受到临床指标的限制,对于不同治疗方案表现出的不同临床效果则无法进行比较,而且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无法比较。王鋆、王钧于1995年在 药学实践杂志 上发表的 药物经济学成本 效果分析 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成本 效果分析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并首次提出成本 效果分析流程图[8]。 2.2 成本 效益分析 成本 效益分析是比较单个与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其他干预治疗 作者简介:王桃柱(198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经济学。 通讯作者:朱文涛,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药物经济学。

14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14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近二三十年间,由于用药经济性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内容,这一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新药研制开发、药品生产经营决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临床药学等各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章主要介绍药物经济学的几种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步骤和评价标准。 14.1 药物经济学概述 14.1.1 药物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医疗药品消耗急剧上升,政府卫生保健经费投入增长而卫生保健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一状况引起经济学家、卫生决策者及临床医药工作者的关注。为合理分配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研究者们开始探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CBA)方法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卫生经济学者们的探索和研究中,CBA和CEA方法开始深入到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里。 20世纪70年代以后,CBA和CEA方法逐渐涉入药物治疗领域。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innesota)的McGhan,Rowland,Bootman等人在美国医院药学杂志上首次介绍了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概念,并在1979年发表了一篇用成本-效益分析评价个体化氨基苷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病人结果的早期药学研究文章。1986年,Townsend在其一篇名为“上市后药品的研究与发展”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这一概念,并指出在这一新兴领域进行研究活动的必要性。1989年,Van Eimerren 和Horrisberger 主编了《药物治疗的社会经济评价》(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Therapy)一书,在书中收集了一系列欧美各国药物评价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方法学文章,并应用国际范例阐明了如何应用经济学手段,从社会和科学两个角度评价药物治疗的效益效果。1991年,美国药物经济学家Lyle Bootman等编写了《药物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armacoeconomics)一书。1992年《药物经济学杂志》出版,标志着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药、新医疗技术不断出

国外药物经济学研究质量评估的经验及对我国的

国外药物经济学研究质量评估的经验及对我国的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澳大利亚,随后被引入欧美其他国家,被普遍应用于卫生政策制定中,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和法国等将其用于确定药品报销目录;英国、爱尔兰、德国等国家将其用于制订基本药物目录和临床合理用药目录的制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将其评价结果用于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新药研发。直到20世纪90年代,药物经济学作为我国当时医疗费用突飞猛涨、药价虚高这一难题的重要应对措施才被正式引入我国,随即受到相关部门以及医药企业的广泛关注。 在最近的新医改方案中,已明确提出"合理确定同类药物品种和数量,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进行科学的评估测算。"在《200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约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也提出需考虑按照药物经济学评价原则进行药品的调入和调出。上述规定表明:国家明确提出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工作的要求,将药品的药物经济性评价置于和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医药企业已陆续把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新药研发以及药品上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其评价结果作为药品定价、进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基本药物目录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科学依据。 纵览国内已发表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从前期的理论研究已逐

步过渡到实证研究,研究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主体以医药企业主动发起为主。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研究结果多以发起研究的企业自己的药品更具有性价比优势。作为相关部门的卫生政策制定者,如何评价以及利用这些评价研究结果,取决于该评价结果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由此可见,对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是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卫生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价值的前提与保障。 2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质量评估的现状 目前,国内开展的药物经济学实证研究中,因研究主体、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药品以及对照药品的选择、研究目的、研究角度、数据收集、分析方法、证据的透明度等各异,导致药物经济性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无从考证。研究的操作规范也只有《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可以提供参考,极少运用比较专业的评估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质量评估工具,而个别文献运用卫生经济研究质量评估量表(QHESinstrument)对特定药物的经济学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相关研究发现,国内脑卒中经济学评价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经济学评价的QHES量表评分普遍低于与国外同类研究的质量评分;大部分研究质量只是一般,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质量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