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变迁

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变迁
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变迁

毕业设计报告(论文) 报告(论文)题目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变迁

作者所在系部文法系

作者所在专业社会工作

作者所在班级x

作者姓名xxx

作者学号xx

指导教师姓名xxx

完成时间2014 年06 月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家庭是每个人最初的社会化场所,也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是与社会中的每个人关系密切的单位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因此,不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对社会,家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些社会问题能够在家庭的身上找到缩影,一些个人问题也能在家庭中找到根源。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其他领域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国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家庭功能的改变。本文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为大背景,相对于中国家庭的传统功能,旨在研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功能的变迁,通过历史分析、对比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来探究现代中国家庭功能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当代家庭功能的主要特征,以及家庭功能的变迁与一些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正视并正确对待家庭变迁引起的家庭和社会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家庭功能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作出预测,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家庭功能的变迁家庭功能

Abstract

Family is the social place to everyone at first, is the final home to return to everyone, is the unit organization 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ach person in the society, is the basic unit of society,it is close contanct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refore, whether for individuals or to the society,famil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function of great influence, some social problems can find a microcosm in family, some personal problems can also be found reasons in the faml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ˊs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 other social areas became proud hinterland of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is embodied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per capita income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esˊlife, and its direct result is the change of family function. Thise pap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ˊs modernization process, relative to China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the family,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family function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isis and case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modern Chinese family function change and influence factor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family fun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family function and some social problems, guide peoper to face up to and properly treated the family and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family function change. Consider all factors, to predict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trend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give some advices.

Key Words modern 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hanges of family functioning family functioning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现代中国家庭功能变迁的研究背景 (1)

(一)研究背景 (1)

1.研究背景 (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二)理论基础 (3)

1.功能主义理论 (3)

2.现代化家庭理论 (4)

3.女性主义理论 (4)

二、相关概念界定 (4)

(一)现代化与社会转型 (5)

1. 现代化 (5)

2. 社会转型 (5)

(二)家庭功能及家庭功能的变迁 (5)

1.家庭功能 (5)

2. 家庭功能的变迁 (6)

三、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基本情况 (6)

(一)现代中国家庭的主要功能 (6)

三、现代中国家庭功能变迁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原因 (8)

(一)对比分析 (8)

1.家庭结构的对比 (9)

2.家长权力形式的对比 (9)

3.家庭沟通形式的对比 (9)

4.家庭观念的对比 (9)

(二)影响因素 (10)

(三)主要原因 (11)

1.外部原因 (11)

2. 内部原因 (12)

五、现代中国家庭功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相关建议 (13)

(一)趋势预测 (13)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变迁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亲属团体,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完全脱离的归属。家庭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关系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在由“以家为中心”的传统主流文化主导的中国,家庭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为家庭里的成员们提供包括生、老、病、死等全方位的保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中心和生产的组织单位,也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和国家治理的单位,是紧密联系个人与社会的纽带,起着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对于个体而言,家庭发挥着寄托情感、进行生产、提供衣食住行、繁衍后代、保障养老等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家庭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样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家庭功能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成为社会变迁的缩影,也同样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探讨现代中国家庭功能是如何变迁的,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代中国家庭功能变迁的研究背景

家庭作为社会的单位细胞,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并不是一个静止独立的概念,从古到今,人类家庭一直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变迁。当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时,家庭也从较低的形式逐渐的向较高的形式发展,从血缘家庭到普那路亚家庭,再到对偶家庭,最后到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的演变与发展一直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行的,家庭的各种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因此对现代中国家庭功能变迁的研究,也一定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以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为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开始了当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型,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不仅包括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更包括社会结构的转换,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其方方面面,是一种必经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持续的社会形态过渡,具有漫长的过程。不断促进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

中国在这个过渡时期,社会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

推动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过程。学术界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对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作了全面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社会、从传统封闭性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社会转型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从政治学的视角看,是集权封闭管制导向的传统政治行政体制向分权开放透明服务导向的现代政治行政体制的转轨,是从刚性结构社会向弹性结构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化;从文化学的视角看,是从同质文化社会向异质文化社会的转型,是生存方式与生存模式的转变或重塑,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社会转化;从哲学视角来看,社会转型又是单一价值社会向多元价值社会的全面转型。

总而言之,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仍然处于转变之中。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当前的社会逐渐呈现出分化的、多元的、异质性的特征。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也同样在发生着改变。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不仅改变了家庭的传统模式,也改变了家庭功能的表现形式,传统社会里家庭担负的一些职能正在逐渐地社会化,这些职能从家庭中转移出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直接从社会中获得。与传统家庭相比较,现代家庭中的一些传统功能正在慢慢弱化,一部分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衍生出一些传统家庭没有的新元素。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我国社会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转型,而社会的转型也必定会促使家庭及其功能的改变。家庭对于个人和社会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对家庭及其功能变迁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自20世纪70年代,“家庭功能”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对家庭功能的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家庭的具体特征来定义家庭功能,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规则、家庭关系、家庭互动以及应对外界的有效性;另一种主要从家庭完成的任务来定义家庭功能,认为家庭的功能是为家庭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并满足其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在20世纪90 年代,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些改变。在这一阶段中国城乡家庭呈现出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家庭规模持续缩小;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空巢家庭开始增多;单亲家庭日益增加;家庭的生育功能淡化;城市家庭的生产功能复归,而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还在局部发挥作用;家庭的教育功能地位升高;家庭的消费功能明显增强;家庭的养老功能受到限制等。

熊楚汉在《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一文中指出:在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对我国家庭基本状况的研究,以及对其原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我国家庭变迁的直接动力来自国家一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这种变迁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传统在现代化进

程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预示未来的发展方向:家庭关系简单化;婚姻自由得以充分实现,爱情成为婚姻的首要条件;男女更加平等;家庭的杜会性功能外移;社会对家庭的干预也将逐渐减少。

从本质上讲,我国近几十年的家庭变迁是与中国现代化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产物,我国传统家庭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在于传统家庭及家庭观念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要解决家庭变迁中存在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不应只是批判资本主义,而应该以我国家庭变迁的现实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认真研究家庭的发展规律,从而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家庭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2)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20世纪50年代“新社会史的”的兴起和60年代“家庭危机”的出现, 家庭史研究在西方迅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 家庭史学已成为西方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家庭演变与西欧社会近代转型和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其引起史家的浓厚兴趣。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西方的崛起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工业革命,英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因此对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史的研究更是欧美历史学界感兴趣的主题。

哈拉兰博斯和希尔特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家庭功能》一文中指出:默多克根据他对社会的分析认为,在所有的社会中家庭都具有四个基本功能。他把这些一般功能称作:性功能、繁殖功能、经济功和教育功能,这些功能对于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并不是只有家庭才具有这些功能。可是,家庭在所有这些功能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方面,人们至今还没有设计出其效能可与之匹敌的其他制度。总之,大部分持功能主义观点的社会学家都认为,在工业化社会中,家庭失去了它的若干功能,但是他们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并没有下降。更确切地说,家庭已经并且正在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业化社会,它依然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制度。

(二)理论基础

文着重于现代家庭功能变迁的理论研究,因此以功能主义理论、现代化家庭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1.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对家庭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问题:①“家庭的功能是什么?”,涉及到家庭对维系社会系统的贡献。社会若要生存下去并能够有效地运转,就得具有必需加以满足的某些功能性先决条件或基本需求,而对家庭的考察就是看它满足这些功能性先决条件的程度。②“家庭和社会体系的其他部分间的功能关系是什么?”, 社会若要有效地运转,社会体系的各个部分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良好的适应、协调。③“家庭的功能对每个成员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涉及到家庭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作用。

功能主义者的理论传统和基本逻辑强调:家庭在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执行着重要功能,但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家庭外在的传统功能趋于丧失,但养育子

女的功能、传递爱情以及使子女形成独立性人格方面的功能却趋于集中。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根据帕森斯的观点,家庭的两个功能是初级社会化和人格稳定化,初级社会化是指儿童学习所处社会的文化规范的过程;家庭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舞台,成年男女的婚姻是一种支持和保护成年人人格健康的一种安排。

2.现代化家庭理论

家庭现代化理论有着浓重进化论和结构功能主义色彩,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曾经在家庭社会学领域占据了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地位,在中国80年代恢复社会学之后,该理论仍然是家庭社会学研究者们的主要分析工具。

现代化理论是一个包涵广泛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是说明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是有某些既定特征的,以这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该理论认为“现代化”这种转变是“有益”的,理论的核心范畴是“传统”和“现代”,并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分析。它关注和强调技术对传统社会的影响,关心的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及转变过程,并将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视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家庭现代化理论只是运用其基本框架、核心范畴和理论预设来研究家庭问题的一个部分。

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与夫妇式家庭制度间的适应性,以及核心家庭制度与工业化之间的适应性是家庭现代化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帕森斯认为,与父母分开生活,彼此经济独立,同时也独立于任何特殊主义的亲属关系群体,这是美国式孤立的核心家庭不同于其他国家家庭制度的主要缘由。这种核心家庭由于与扩大的亲属关系之间没有利益瓜葛,因此从功能上能够满足其成员的情感需求和个性需要,而孤立的核心家庭不受强制性的扩大亲属群体及其权利和义务等关系的制约,有益于工业化社会所需的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古德在他的论著中也详细地论述了家庭制度的变迁的意义。他认为,夫妇式家庭制度的观念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的价值观,丈夫与妻子以及他们的子女之间的关系得到重视,而与扩大的亲属制度相联系的义务关系被削弱,这种家庭制度促进了个体间的平等,而这种个体平等、独立和自由的观念是与工业化所需的价值观念相吻合的。夫妇式家庭和工业化这两种制度的内部观念和内在价值是统一的,因而它们是相互适应的。

3.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的理论传统在解释家庭的功能时,并不认为家庭是成员慰籍、安适、爱和友情的重要来源,没有把家庭预设为一个和谐、平等的领地,而可能是一个剥削、孤寂和极度不平衡的场所,把女性描述成了陷入抚养孩子和做家务事的无比孤寂与枯燥的家庭妇女,是一种“被俘的妻子的形象”,并把家庭描述成为令人窒息的环境,对人际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

二、相关概念界定

在对现代中国家庭功能变迁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在此

进行了操作化的定义,以便研究。

(一)现代化与社会转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的其他领域势必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当这些改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社会转型,同样社会转型也会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 现代化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就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产生于18世纪,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6世纪。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还包括将来发生的新变化。一般而言,现代化指进步的变化,既可以表达为一种历史的发展过程,又可以表达为一种最新的发展状态。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迫进行的,许纪霖和陈达凯在《中国现代史》总论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的运作背景是十分严酷,既有后发达国家普遍的困境,也有中国文明独有的沉重遗产: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政治腐败、政府无能、国家四分五裂的困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共和时期的现代化努力阶段;共和国时期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本文中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进入了中国现代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化阶段。

2.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正处于市场规范和调整阶段;(2)城市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发展战略急需调整充实;(3)我国正在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与升级阶段;(4)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家庭功能及家庭功能的变迁

1.家庭功能

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的存在又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前提,要维持人的生命首先就必须满足的生理需求,而要满足人类机体的需要变成了人类活动的首要任务,即进行物质生产。但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还要完成着自身的生产即人类的繁殖,人的繁殖形式是通过两性的结合,摆脱了完全自然的形态并加以人为的限制,就出现了最初的家庭,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发挥着它独有的功能与作用。

家庭功能也就是在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和作用中所具有的满足人类生存的各种需要以及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功用和效能。家庭功能本质上是家庭满足个人需求,吃的需求表现为组织生产、积累和消费的单位;性的需求表现为婚姻的缔结与维持以及爱情;生育、抚养和赡养、教育等功能是处于对永生的需求。

2. 家庭功能的变迁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并不是从来就一成不变的。家庭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因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家庭的职能、性质、形式和结构都随着社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的,反过来又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一定积极域消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反正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家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最普通的社会制度在相应的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等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家庭,家庭的变化同样影响社会。

因此,家庭功能的变迁主要是指在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中,家庭功能的执行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家庭功能的执行中心也出现了部分转移,同时又有新的元素出现。

三、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基本情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它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纽带,是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都要生活在其中的亲密组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家庭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家庭的功能是也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一)现代中国家庭的主要功能

自从家庭一出现,它就发挥着独属于它自己的功能与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庭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现代中国的家庭功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同时家庭的一些本质功能却仍然在延续。

关于家庭功能的阐述,学术界众说纷纭,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几类功能:

第一类是家庭的本原功能,也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功能,这是家庭最自然且又是首要的功能。恩格斯认为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物资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家庭就是通过人类自身的生产来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这里面包括人口生产数量的多少,质量高低,增长快慢等,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都有极大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人口生产的数量和速度适中,且质量较高,那么就能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和劳动力,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便会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反之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由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既包括原有人口生命的保全和延续,也包括新一

代人口生命的生育养育教育以及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家庭的这种本原功能又可具体分为生育功能、养育功能、教育功能、赡养功能和社会化功能。所以家庭的本原功能就是生育、养育和教育未成年人,赡养老年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实现人的社会化,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

第二类是家庭的经济功能,即物质生产和消费功能,由人的生产所引伸出来,又转而为人的生产服务,在人类社会,家庭在进行人的生产过程中,即对人的生育、养育、、教育、扶养、赡养,都离不开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要以衣、食、住、行﹑用为基石,所以家庭在成为人口生产单位的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单位,家庭经济功能作为第二个层次的总体功能,具体由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相互关联和平衡,组成了一个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功能系统。

从生产功能来看,家庭具有物质生产的功用和效能,并作为生产单位对社会发生作用。自家庭的第一种形态血缘家庭开始出现,物质生产就存在于家庭之中,包括面向社会而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进行的生产和面向家庭而为家庭成员的消费需要所进行的生产。一般来说,在小生产时期,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其产品除一部分作为赋税上交国家外,基本上是自产自给,只有少数出售,这样社会生产与家庭生产共存于家庭之中,家庭的物质生产功能十分普遍和发达,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社会化大生产时期,社会生产与家庭生产在社会经济和技术意义上已大部分分离,相当一部分物质生产特别是机器生产从家庭转入社会化的工厂企业,家庭的物质生产能力大大降低了,但是在手工操作或分工程度较低的物质生产领域,家庭生产仍广泛存在,并没有消失。此外,面向家庭的,为家庭成员的生活消费所进行的生产,也一直没有消失,这是家庭始终都具有的生产功能,只是在不同时期有程度和质量不同的差别而已其次,从家庭的消费功能来看,家庭既进行生产,又进行生活,家庭成员在未成年时是单纯的消费者,而在成年后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因此,家庭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部分,在小生产时期,不仅要消费大量生活资料,而且家庭物质生产也要消费大量生产资料。家庭消费具有社会消费的性质,或者说社会消费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消费,在社会化大生产时期,家庭生产功能调整家庭生产消费功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并未完全消失。总之,在当代,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料特别是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中消费的,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家庭消费的水平也会越高。

第三类是家庭的衍生功能也就是组织人们社会生活的功能也可以称为生活功能,是由家庭的经济功能派生出来的。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家庭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经济生活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通过合理地组织和管理,形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生活功能系统,这个系统具体又可分为5种子功能:第一是管理功能,对家庭物质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的组织安排,怎样生产﹑生产什么最有效益﹑怎样消费﹑消费什么最使人得到满足﹑还包括怎样生育才能使家庭最幸福,如此等等,都要进行管理。管理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活动,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因此也是不能缺少管理的,否则就难做到家庭和睦,家庭事业也不可能兴旺起来。

第二是权力功能,也可看作家庭政治功能,家庭跟其他社会群体组织一样,内部成员都有各自的身份地位,而且家庭也有众意所归的权力中心,家庭中的权威人物对其他成员的行为不断施以各种政治的﹑利益的﹑思想的手段进行监督调控,以达到家庭利益目标。任何家庭都需要一个权力中心或权威人物,只是在不同的家庭,权力的分配和使用方式不一样。

第三是文娱功能,包括文化娱乐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单位,不仅要满足家庭成员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组织家庭成员读书看报﹑练书法﹑学绘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搞体育活动,并组织旅游观光等。通过这些文娱活动来帮助家庭成员娱乐放松,陶冶性情,修身养心,丰富家庭生活。同时,家庭还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单位,通过家庭进行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得以传递。

第四是信仰功能,即家庭成员通过信仰和追求信仰的活动而对社会发生作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信仰就一直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革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认识自然﹑开发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于是,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取代传统的宗教信仰,信教的家庭大为减少,人们信仰科学,追求科学,家庭成了学文化﹑学科学的重要场所之一,科学信仰在家庭蔚然成风。

第五是情感功能,即家庭成员通过交流感情﹑沟通心理,以满足彼此间的情感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激励和支持。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家庭自始自终都是人类情感最密集﹑最深厚﹑最纯洁的场所,亲情也是家庭所独有的,能产生出一股强大的亲合力和凝聚力,营造出亲切﹑温暖﹑舒适的氛围,使人们对家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人们能在家庭中得到放松﹑调整和修复,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工作和生活的的节奏很快,人际关系趋淡薄,更需要家庭情感的支撑。

总之,家庭具有多种功能,家庭结构越复杂,家庭的功能就越多,而且家庭功能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刺激家庭结构的变革和完善,且改变后的家庭结构则会进一步强化家庭功能,以全面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三、现代中国家庭功能变迁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原因

在现代化的工业进程中,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引起家庭的变迁。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即中国和美国现代家庭的差异,来研究影响中国现代家庭功能变迁的主要因素和原因。

(一)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现代家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结构、家长权力形式、家庭沟通形式以及家庭观念上。

1.家庭结构的对比

中美家庭对比首先从家庭结构形式来说,中国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而美国家庭似乎拥有更多的孩子,这是一个根本的结构差别。相比较而言,美国家庭存在更多的离异重组家庭和收养孩子的现象,家庭结构趋向于更加开放并有较高的变动性。这一家庭结构的不同也引起了家庭关系的不同,中国家庭系统更为简单,家庭成员面对的是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而美国家庭中有兄弟姐妹的次系统,相对而言,家庭互动会变得更加复杂。这种不同的情形可能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紧密的联系,多子女家庭是美国的传统,这和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家庭相似。然而,由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关系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扩大家庭转变成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目前我国城乡典型的家庭模式。

2.家长权力形式的对比

在美国,家庭的权力大多是由父亲掌握,同样,父亲也常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在家庭决策方面更具有专制性,这些家庭中的交流是很少的,而其它类型的家庭权力结构更倾向于理智化和多样化。整体而言,美国家庭的决策模式是倾向于民主的,其交流模式则是顺畅和有效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有限的资源,家庭和家庭关系倾向于等级式的结构,在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作为家庭的核心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不仅在家庭成员中受到高度尊敬,而且在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事务中享有决定权,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然而,当代中国的家庭权力结构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决策模式越来越类似于美国。家庭中的孩子看起来似乎享受着更多的特权,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而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拥有更多知识,于是在家庭中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3.家庭沟通形式的对比

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别导致了东西方家庭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反映在对性行为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在美国家庭,他们对性行为的态度是允许子女和父母讨论性,因此,孩子们可以增加对性行为的认识。而在中国家庭中,由于保守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孩子不同他们的父母谈论性,性被认为是禁忌,是一个回避的话题。

在中国的家庭当中大多数的沟通形式都是沉默的沟通形式,家庭中的成员害怕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这种沟通不畅的原因是由于婚姻和家长次级系统的功能失调,但是即使是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来传递家庭价值观和规则仍是有效的。而在美国,对于有些像性行为之类的禁忌话题,家庭中的成员都是以开放和坦诚的态度对待,美国的家庭沟通形式基本上是开放的。中美两国现代社会家庭的这种沟通形式的差异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

4.家庭观念的对比

家庭观念的比较涉及到对待家庭成员的态度、子女教育、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中美家庭在这些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家庭非常重视子女的教养,对于子女智力培养上有较大投入和期望,另外,关注自律和礼节,将待人如己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基础,它使得家庭成员的人格、个性完整且统一,因此,中国的家庭更注重在集体自我(家

庭)基础上的个人,更重视家庭的整体利益。而美国家庭对教育孩子的价值更关注于个人层面,其核心在于用合理的原则来处理家庭事务,在美国家庭中,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享有最高的价值,并且是高度独立的,家庭即使为个人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也并不期望个人以服从和尊敬作为回报,但是为了让家庭中独立的个人享受到自由和平等,他们的行为必须合理,美国的父母将生育子女、教育和社会责任看得同等重要,他们并不期望从子女那里得到回报。这和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很大不同。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中西方家庭的区别主要由以下几个:

第一,中美家庭的家庭结构。在美国的重组家庭中有更多的孩子,而在中国家庭中主要有一个孩子,通常在中国的核心家庭中只有三口人,同时,美国家庭更多的是离异重组家庭,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和美国继子女家庭这一主要的家庭结构差别导致了其他家庭功能的差别。

第二,中美家庭的家庭权力形式。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父亲都是家庭中的一家之主,美国家庭的权力主要由父亲掌握。然而,家庭的权力结构是不同的。美国家庭中父亲的权力有各式各样的模式,他们的决策制定有的是欠佳的否定的专制模式,有的是很顺畅积极的民主模式。中国家庭则从传统的等级结构转向了新的形式,这一转变是由于家里唯一的孩子受到了高等教育。中国家庭的决策制定和沟通模式与美家庭模式越来越相似。

第三,中美家庭的家庭沟通形式。中国家庭的沟通大多是沉默型沟通,在家庭中,信息很明确地被理解和遵守,然而美国家庭拥有一个开放的沟通系统。中国家庭形成了其家庭成员更多的集体认同,而美国家庭则尊重其家庭成员的个体性并在社会化中得以巩固。

第四,中美家庭中孩子承担的角色。中国核心家庭中的孩子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着和他们的生活与社会历史相反的一个角色,而在美国重组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和重组及多重角色的扮演,承担着超负荷的角色压力。

总体而言,家庭结构、家庭决策、家庭沟通形式、家庭观念等和家庭功能之间是彼此联系的。

(二)影响因素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现代家庭在结构、权力形式、沟通模式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以及综合分析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变迁,可以找到一些影响现代中国家庭功能变迁的主要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家庭结构,与家庭相适应的家庭结构是家庭系统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在这里以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为例子来说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和亲子关系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有明显的抑郁、焦虑等特点,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更具有侵犯性和对抗性,亲子关系也比较恶劣,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功能中的角色与沟通两方面的不健全所造成的。家庭结构如何与家庭功能的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结构越合理完善,就越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反之,则会起到消极作用。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内学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龚维斌 2012-8-12 14:52:55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京)2010年5期第16~21页【内容提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时代不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变动的一个后果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增加社会风险。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风险 [中图分类号]D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0)05-0016-06 一、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结构转变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本世纪伊始,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

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2,即更替水平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国家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4年进一步降到6‰以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大城市老龄化程度远高于一般中小城镇。例如,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00.57万人,占户籍人口21.61%,而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23%至25%。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上海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至600万的峰值,且上海人口日益向高龄化方向发展。而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据预测,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2.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统计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69%下降到2007年的17.88%,足足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而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则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55.75%上升到了2007年的72.78%。从理论上说,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人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 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调 研 报 告 系别: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关于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主题: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调查》 二、实践目的: 通过实践来了解我国目前的城乡家庭变化情况,变化形式,所呈现的状况等。 三、实践形式: asd 1. 上网查询资料。 2. 去单位下乡地调查。 3. 在实习单位查询整理资料。 四、实践时间: 2012年8月15日到2012年8月30日 五、实践地址: 甘泉县计生局 六、实践人: 熊世洲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使我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九、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

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调查,其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 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计有户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基本关系。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 二、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2010年第3期 (总第12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l o ng ji a ng Soc i a l Sciences N o 3,2010G enera.l N o .120 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刘仲翔 (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 化改革以及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社会学对这种巨变作出了及时的理论回应,对于人们理解 和掌握这种社会结构变迁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转型;身份制;单位制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3-0137-05 收稿日期:2010-03-17 作者简介:刘仲翔(1973-),男,湖南怀化人,编辑,社会学博士,从事社会学理论和医学社会学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各项体制改革进入了加速时期,尤其是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以及国家 市场 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对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出足够的理论自觉,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作出了独特的理论回应。 一、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明显加快。社会转型对身份制造成了很大冲击,身份制得到了合理化的改革。 由于经济建设成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色彩开始淡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为错划的右派平反以及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受害者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无疑纠正了经济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倾向。与此相连,政审制度虽然还存在,但范围缩小了,且更加注重人们的现实表现,而不是其阶级身份和家庭出生。这意味着阶级身份系列已丧失了它赖以维系的条件。社会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评价一个人不再将其家庭出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着眼于他的能力和成就。因此,原有的阶级身份系列在城乡社会日益弱化,并趋于消灭。 以!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导致了国家对生活资源的松动。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又相继出现了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源。这又导致了与生活资源的分配密切相连的户籍制度与票证制度的日益松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中计划外经济的发展,则使大批农民有了进城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乡镇,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维系城乡居民身份的前提条件日益减弱,导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逐渐模糊和松动。 城市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大量体制外的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也意味着多种新的职业身份,而这些身份是原有的干部与工人两大身份系列都无法涵盖的。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在利益驱使下流向体制外这些新的就业岗位,模糊了原有的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并发展出一种用 体制外的职业身份系列来包容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身份系列的趋势[1]。随着体制外力量的增强,所有 制身份也日益弱化,社会上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被概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宁艳梅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一)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年12考,05年全国II41题)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年0考) 3、大众传媒的发展(3年5考,主要以选择题呈现) (二)命题规律 1、重要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集中于服饰、 剪辫、礼仪、妇女地位、报刊等。 2、本专题与现实热点的联系主要集中于社会时尚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尚变化的规律。 二、复习策略 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 2.把握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考纲解读:掌握三个内容。 (1)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答案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社会互动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互动就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2.0分) 正确 错误 2、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框架,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是弱势边缘群体。()(2.0分) 正确 错误 3、04、05年时,国际组织的有关报道指出,我国的自杀率达到了万分之二点三,居全球第一位。()(2.0分) 正确 错误 4、我国的城市化被称为“瘸腿的城市化”、“半拉子城市化”。()(2.0分) 正确 错误 5、众多的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之中,但很难获得城市户口。()(2.0分) 正确 错误

6、解放以后,中国用户口这种最基本的制度性安排,把中国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类型。()(2.0分) 正确 错误 7、我国社会处在剧烈的转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过去的绝对贫困发展到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愈加丰富。()(2.0分) 正确 错误 8、社会学的理念:治社会病,解决社会问题。()(2.0分) 正确 错误 9、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的极少部分来自出售土地换取的土地转让费。()(2.0分) 正确 错误 10、要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解决好工人问题。()(2.0分)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20题,共4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2.0分) 双轨制 “农转非” 人口迁移 下乡运动 2、农民问题的实质是()(2.0分) “三农问题” 社会变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经济问题 土地问题 3、社会学的维度不包括下列的()(2.0分) 声望 财富 权力 阶级 4、社会互动的根本目的是()(2.0分)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摘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时代不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变动的一个后果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增加社会风险。[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风险[作者简介]龚维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北京100089 一、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 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结构转变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本世纪伊始,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2,

即更替水平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国家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4年进一步降到6‰以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大城市老龄化程度远高于一般中小城镇。例如,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 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00.57万人,占户籍人口21.61%,而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23%至25%.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上海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至600万的峰值,且上海人口日益向高龄化方向发展。而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据预测,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2.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统计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69%下降到2007年的17.88%,足足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而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则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和选择

课程论文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和选择 课程证券投资分析 指导老师吴剑平 学院商学院 专业金融硕士 姓名汪娇(121613010007) 日期2013年4月1日

摘要:我国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手持现金,储蓄性存款,有价证券 (股票,债券及基金等)及储蓄性保险。总体上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 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对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演变和现状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健康发展。 关键字: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总体上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根据1999-2011年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 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体发展特征是以储蓄存款为主 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可以了解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动 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资产规模变化和资产结构变化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由少量到巨额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家庭金融资产的构 成要素由简单到多样,结构水平由低度向高度的发展过程。 表1 1999-2011年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存量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手持现金储蓄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外币存款总计1999 10764.80 59621.80 4928.38 8433.60891.20 4224.11 88863.89 2000 11722.12 64332.38 9652.51 484.84 10103.30 1003.00 5712.64 103010.79 2001 12551.04 73762.43 8677.90 398.31 12282.13 1443.00 6944.97 116059.78 2002 13822.42 86910.65 7490.73 460.64 15297.65 2298.00 7396.24 133676.33 2003 15796.79 103617.65 7907.11 634.73 18987.70 3030.00 7077.14 157051.13 2004 17174.64 119555.39 7013.18 1548.16 21185.52 3209.00 6640.82 176326.71 2005 19225.34 141050.99 6378.31 2397.41 23522.08 3661.00 6006.94 202242.07 2006 21658.10 161587.315002.18 4185.5525078.54 4072.00 5039.23 236622.89 2007 24267.46 175749.45 55838.61 18286.30 39121.64 4966.70 3710.84 321941.00 2008 27375.17 217885.35 27128.34 11254.42 40472.84 7350.70 3622.16 335088.98 2009 30597.58 260771.66 90755.40 15483.14 44821.96 8261.47 3997.55 454688.76 2010 35702.54 303302.49 115866.00 15144.63 49862.28 10632.33 3921.59 534431.86 2011 40598.78 353536.42 101410.30 13151.42 53562.76 9721.43 3764.89 575746.01 1.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 2011年末,居民金融资产总量高达近60 万亿元,约为1999 年的7 倍。每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改革开放 以来迅猛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了金融 资产增长的物质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 DP 的平均增长高达9 . 5%,国民经 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居民货币收入的稳定增长;二是经济转型时期的预期不 确定性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时代缩影——亲历八十年变迁 ——从外婆的故事了解近现代国家发展 1927年的近代中国,可谓极不平静。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于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随后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革命起义。然而在纷乱的局势下,湖南南部群山包围的小县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时光流逝,仍旧基本保留着它的本来面貌。 我的外婆这一年出生。外婆的爸爸,我叫“公公”,凭着自己的经济头脑靠药材生意起家,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如同当时大多数有了一点钱的中国人一样,在老家购置地产,家业逐渐稳固起来。鼎盛时,县城里一条街两旁的铺子甚至均为公公所有。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近代化仍不完全,尤其是在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县城中,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公也遵循着传统理念,几乎把家产尽数用在了购买宅地上。作为地主,公公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戏剧中那样矛盾突出,每逢饥荒,公公还会开仓赈灾,接济饥民。 外婆就在这样的平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公公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她便和自己的母亲(我称作“婆婆”)相伴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尽管已有在先的维新变法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启发民蒙,但在偏远地区的村县中,“重男轻女”等封建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外婆是二太太的女儿,大太太的儿子、外婆的大哥和二哥常常欺负她。公公还有一个三姨太太,是当初他去南京做生意时,碰到的一个可怜的青楼女子。我的妈妈还记得小时候见过她,记得她虽然岁月

流逝但却依旧迷人的气质。这位姨太太,可想在当时也肯定受过很多欺负的。大太太、二太太各育有十几个儿女,但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常常病不甚重而无法医治,这些子女多半夭折。 地产、商铺、农田、几房姨太太和众多儿女,公公家算是典型的老式地主家庭结构。天有不测风云,外婆不到十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将公公拥有的那一条街的木质商铺烧了个干干净净。整个家庭遭遇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入侵湖南。不久后,日本人打进了这个群山里的小县城。公公一家带着值钱的家当开始举家流亡避难。“由于食物紧缺造成普遍营养不良,难民中常常发生流行病。至于住宿,更是一种奢望。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沿途缺少栖身之所,他们只能暂避于破庙内或断垣下,忍受饥饿、寒冷与疾病,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1。公公的大儿子在途中被日军打死,家里的财产也在逃跑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殆尽。 在极端恶劣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公公一家终于撑到了抗战胜利结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公公家是典型地主家庭,自然首当其冲被打倒。“土地改革导致乡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小农制’的转换,即现代自耕小农制取代传统租佃小农制”2,公公的地产都被分配给了农民。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反抗意识与积极性,大家都要“打倒地主”、“翻身当主人”,土改斗争掀起高潮,农民的斗争激情受到 1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J] . 史学研究,2002(12):7 2 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 中共党史研究,2002(4):31--‐33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者:张静 29人参与3评论 新周期的一个深刻社会背景是中国社会结构以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变了,但工作方式还跟不上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导致社会建设方面问题重重,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我主要想回应的是新周期政体或国体的整体性问题,为什么或如何获得公民的认同,用社会学的术语表达,就是一个整合的问题。包括社会的整合的问题。政府的控制权为什么会得到承认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普通人对社会怎么看、怎么想,他们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是我们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而不是从高层的角度怎么看、怎么想。前几天发生的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女儿带她坐高铁去成都看病,买不到全程坐票,在没有座位的阶段,她没有离席,结果就有人上来了,年轻人就要求老太太起身,老太太女儿说老人年纪大了,又是要去看病,能不能跟他挤一下,但年轻人断然拒绝。这件事在网络上热议,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现在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关键的是,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理,什么是道理,看法已经完全不同了。过去的看法毫无疑问是非常统一的,在上一代人看起来,尊老是道理。但这一代年轻人就会认为,我买到票了,我就有坐在这儿的权利,你为什么不去买票,买更高级的票,总之你没有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占了我的座位,这是错的;如果我同情你,是我的情,如果我不同情你,是我的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整个社会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代际问题,而是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及其中人与人关系乃至个人与其所在组织的责任、关系的认识,都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所以我认为,从执政、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对于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中国家庭结构 书面报告

“中国家庭结构与女性地位”调查报告 ---------------------- A.调查对象: -数量:36位(男:14位,女:22位) -年龄:41至60岁 -住地:大城市(上海、河南、天津、安徽、浙江等),小城市 -学历: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和硕士 -职业:营业员、公司职员、金融工作者、管理、公务员、老师、.. -月收入: 1000- 50000人民币 B.调查步骤: - 设计调查问卷(20个问题,涉及到中国人家庭结构和女性地位) - 发问卷,去采访 - 根据调查获得的实际数据, 从家庭结构和女性地位两方面入手,从男方和女方的角度,特别是对他们所选择最高比例的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 调查内容 I.中国的家庭结构 1.实际情况:家里的人数:3-7口人,分别属于一代、两代和三代之家,其中三 代占大多数,其次是两代,一代家庭为少数。 2.最理想的家庭模式,男女两方的选择恰恰相反: -52.9%男性选择大家庭之模式最为理想,其次是小家庭和两口子。 -86.4%女性选择小家庭是最为理想的,其次分别为大家庭,两口子和单身。 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是大家庭,四世同堂一起住在四合院,但自1982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各个方面越来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不断地提高。在新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类型正在走向多样化趋势。

家庭类型的多样化趋势是家庭变化中最为突出的变化。随着家庭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宽松,人们更多地拥有了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特权,具有个性化的家庭生活方式比以往更多。大家庭日益减少,小家比大家更流行,各种新兴的家庭类型踊跃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对控制人口增长起了很好的作用。独生子女家庭占社会的大多数,同时,由于学习、工作压力增大,有些家庭选择不生育。青年人进入结婚年龄后,愿意自己生活,而许多老年人习惯在即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满足自己晚年生活需要,因为他们经济独立、身体状况较好,能够独立生活,有自己的爱好和人际交往,希望避免因与子女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矛盾。 在我们所调查的36位中,属于三代之家的比例为50%,仍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两代家庭,为39.9%,一代家庭排第三位,占11.1%。 II. 一、在家庭关系方面,家庭关系走向平等化趋势 1.家庭中如果发生任何事情,“夫妻一起商量”是排首位的选项(有64.3%男性 同意,59.1%女性同意),两方都有发言权,互相聆听。 2.做家务的问题: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孙立平 2012-7-11 15:03:15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摘要:社会结构变迁是转型社会的核心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转型的后果主要体现为社会结构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向度的变迁。其中结构的分化向结构的定型化过渡,从而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逐步朝着阶级化型塑。这些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断裂与失衡,逐渐成为了当今较为显见的碎片化的社会生态。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分化;社会阶层化 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核心性的变迁过程。本文将从有关分析模式转换人手,来透视改革以来中国大陆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最新的趋势。 从结构分化到结构定型 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8O年代初。那个时候,在刚刚恢复和重建的社会学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不过,由于中国社会学重建时主要是受美国主流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因此,当时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分析模式就是在美国社会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分层研究。 但这种居于主流地位的研究模式与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现实之间实际存在很大的张力。

因为分层研究一个隐含的前提是,其所研究的社会已经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定型状态。也就是说,分层研究更适合研究定型社会的结构变迁。而当时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才刚刚开始。就社会结构而言,当时的典型过程是伴随体制变革而发生的结构分化。因此,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社会学界虽也进行了许多社会分层的研究。但实际上,当时进行这些社会分层分析是很勉强的,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开始分化的过程当中,正在形成中的阶层不仅很不成形,而且是非常不稳定的。当时分出来的那些“阶层”或“层”,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很快就发生变化了。 但在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在到了9o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这个时候起,定型化的过程开始了。其标志主要有四点。 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第二,内部认同的形成。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是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们正是从这种边界中萌发“我们”与“他们”的概念和意识的。在1991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曾经对上海市民的阶层意识进行过调查,得出的结论还是“有阶层化差别但无阶层化意识”。而在1996年的武汉进行的调查则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具有阶层认知,其中314的人认为自己是处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当中。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在80年代,包括在9o年代初期,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相当频繁的。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社会学概论》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减少,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表现。就以南京为例, 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见下表)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合计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 19.67 10.48 8.52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庭规模在经历了几次升降起伏的变化后,从1973年开始进入较长时间的持续缩小过程。1973年,全国家庭户规模为4.81人,1990年缩小到3,97人,到2000年缩小到3.44人。按人数划分,三人户和四人户最为常见,2000年两者合计已超过总户数的一半。中国家庭规模缩小的原因如下: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家庭中的子女数减少。城市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出现了不愿生育的夫妇;农村家庭也以独生子女居多,部分符合国家政策的夫妇生育了两个孩子。二是家庭结构类型中,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住房条件改善,成年子女婚后一般都分立门户,多代合住的直系家庭和同代人婚后仍未分家合住在一起的联合家庭已大量减少。 家庭结构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家庭观念变化的外在表现。家庭观念是指人们对家庭,包括婚姻的意义、家庭的功能、子女价值、家庭成员关系等诸方面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也会不断更新。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这必然会在人们的家庭观念上反映出来。 首先是婚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婚姻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的行为。婚姻自主权受到法律保障。现在的青年人结婚不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演变的新趋势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演变的新趋势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的中国趋势报告会马上就开始了。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清华大学XXX教授为我们做报告。XXX教授从在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国内社会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现代化》一书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90年代初他的学术兴趣逐步转向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提出了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对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具体的研究,其中有一篇有代表性的论文是《改革以来的社会的变迁》,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第二届成果科学奖。进入90年代后,学术的兴趣转向社会学说的变迁,90年代中期开始又进行口述社会史的研究工作,并且写了《过程、实践分析和三代中国学家-农民交流实践的形态》,这本书成为口述社会史的理论指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XXX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下面我们用掌声欢迎XXX教授给我们做报告。XXX、各位上午好!感谢本次报告会的主持人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探讨我最近正在研究的问题,题目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大概在前三四年,当时中央的几个部委几乎同时接到一个研究题目,就是《应当如何看待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历史的方位》。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改革如果从70年代末算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5年。在25年时间里,中国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25年当中,不同阶段社会发展方向是有明显的变化的。我们走了25年后,社会究竟走到了哪一步?从历史上它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方位?现在是到了应当给一个回答的时候了。我们讲的这个题目是我们的连续报告之一,是当中的第三个报告,这个报告是从2001年底开始写,到现在勉强定稿,今年会发表出来。第一个报告是我和北京大学的一些同事合写的,题目是《改革以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2009-02-27 10:37:02 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家庭则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发展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1980年,南京市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少、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79年至1981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1982年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同年,南京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计划生育试行细则》,对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作具体规定,人口出生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80年的13.91‰降至1985年的10.16‰。但由于受60年代自然灾害后期至70年代前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8年末,这期间全市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11.93万人)出生人口已进入婚育期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市区外来人口流入量增加,计划外生育现象较多。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有所抬头,致使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从1986年开始,低生育水平出现较大反弹,1986年、1987年、1988年出生率分别为12.6‰、14.7‰、14.94‰,1989年甚至达到16.54‰,出现了南京市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全市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年,南京市在农村开展“抓后进、促转化”工作,确定47个乡镇为计划生育重点管理乡镇,实施目标管理。1990至1999年,全市平均人口出生率为9.51‰,死亡率5.86‰,自然增长率3.65‰,第一次实现人口平均出生率低于10‰。特别是199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降为7.12‰,自然增长率为1‰,为20世纪有记录以来全市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的最低水平。199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37.44万人,比1990年增加35.62万人,年均增加3.96万人。 21世纪以来,南京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在人口管理上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实施一系列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经过户籍改革取消了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划分,降低了户籍准入的门槛,加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速度,同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计划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