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黄河》教案与反思

初一地理《黄河》教案与反思
初一地理《黄河》教案与反思

沪版初一地理教案与反思

《黄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

2、能分析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的原因 方法与过程:1、能通过浏览黄河的图片,猜测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点,

并尝试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通过对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的总结,分析概括出各河段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黄河水文特征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为黄河

流域开发利用与治理的出谋划策过程中培养主人翁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取向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重点 、难点:1.黄河概况(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

2.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及特征

3.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措施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黄河概况

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流经的省区和地形 黄河上中下

游的划分

上游 中游 下游 水文特征

峡谷多、流速急 水流缓,形成地上河

水量大、含沙量大 黄河的开发治理

开发水能,修建水利工程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水工程

上游 中游 下游

[引入]:通过《黄河大合唱》及黄河的画面引入新课。

[提问]:通过刚才的歌曲,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黄河孕育着中华的文明,那么在你们心中,黄河是一条怎么样的河呢?

[师生互动]:请学生谈谈他们印象中的黄河。 一、黄河概况(走进母亲河)

[教师]黄河哺育着我们中华民族,也因此被称为是我们的母亲河。你们知道黄河在哪里吗?

[学生行为]:找一找黄河在哪里,并请学生在屏幕上指出来。 [教师提问]:1、黄河的形状像中国字里的哪个字?(“几”字)

2、黄河大致的流向是从哪里到哪里?(自西向东,提示:地势高低)

[教师]:我国古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仅仅指的是雨水吗?还有没有其他含义?(指高度,引导学生想到山脉)

[教师提问]:1、我们已经知道“天上”是指山脉?那这座山脉指的是什么山呢?“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海”又是什么海?

2、黄河流经哪些高原、平原?

3、黄河主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些?

[多媒体演示地图资料]:政区图、山脉分布图、我国近海图、地形图、地形区图。

[学生活动]:学生以六人一组为单位,通过选择所需要的地图来回答相应的问题。

[教师回答相应问题]: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曲折东流,经过5464km 的路程,注入渤海。因此天上指的是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过渡]:黄河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也非常大,但我们在说黄河的时候却说她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这是为什么呢?

[多媒体显示问题]:为什么不能说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呢?(引导学生想到河流的“大”包括河流的各种水文特征)

“天上”和“海” 流经的地形区 流经的省区

(参考答案) 天上:巴颜喀拉山脉 海:渤海

(参考答案)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参考答案) 青、川

甘、宁 内蒙古 晋、陕

豫、鲁

[教师解答]:根据黄河、珠江和长江的流量对比来看,虽然黄河的长度位于我国的第二位,但是流量却明显不如长江和珠江,所以我们只能称黄河为我国的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过渡]:黄河的水量小,这和我们平时对黄河的印象不同,我们印象中的黄河是波涛汹涌的,那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二:黄河的上、中、下游(感受母亲河)

[多媒体浏览]:黄河各个流域的景观图

[教师]:通过各个段的景观浏览,我们发现,原来黄河每个地方的景观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根据这些水文特征的不同,把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学生活动]:根据所看到的水文特征,把黄河进行分段。并通过上中下游的划分总结出各水段的特点。

河段范围特征

上游源头—河口

(参考答案)峡谷多,水流急,水量大(参考答案)

中游河口—旧孟津

(参考答案)泥沙含量大,支流多,水土流失严重(参考答案)①

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参考答案)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参考答案)②

①[教师提问]:为什么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简单叙述水土流失并播放视频《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提到支流,“泾渭分明”)

[教师行为]:展示泾渭分明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哪条是泾河,哪条是渭河?(引导学生通过地理图册来寻找答案)

[小结]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多而广,加上上游树木的砍伐现象严重,造成了水土流失。

②[教师行为]:展示“地上河”。并提出地上河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为第三部分的治理打下伏笔。

[过渡]:黄河养育了这么多人,自己却落下了病根,这里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为了让这为母亲健康,我们根据她各段的“症状”来试着为她开一贴良方。

三、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措施(保卫母亲河)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总结的各河段的特点,为黄河开发和治理出谋划策。

河段 开发利用和治理

上游 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参考答案)③

中游 植树造林,修梯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参考答案)④

下游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水工程(参考答案)

③[教师行为]:展示黄河上游的各水利枢纽,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青铜峡,并播放视频《黄河的水利枢纽》

④[教师行为]:展示各类水土保持工作

[总结]:黄河上中下游有不同的水文特征,我们应该针对黄河各段的特征分别加以整治和利用。上游中游地区水流较急,可以利用黄河的水能,中游地区植树绿化,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地区因为是地下河,所以必须加固大堤,分洪,防止水灾。

[教师总结板书]

[整堂课总结]:今天我们走进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也感受了她的伟大与坚强,对此,我深表感慨。我通过一首诗来赞美黄河。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然后想一想我的这首诗中有哪些内容和今天所学的有关呢? 我站在高山之颠

望江河滚滚,奔向东南 (流向)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几字形) 从昆仑山下,奔向渤海之边 (源头和入海口) 把中原大地,辟成南北两面 (流经的省区)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臂膀 (支流) 我们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上游 中游 下游

峡谷多、流速急 水流缓,形成地上河

水量大、含沙量大 开发水能,修建水利工程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水工程

河段

水文特征 开发利用与治理

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课后记:

黄河是一堂好上但是难上好的课。说好上是因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清晰,重点也很明确,框架结构都比较突出。但是之前也有很多老师对黄河进行了非常彻底的分析,精彩案例层出不穷,所以要上好这堂课非常的难。在课前,我把主要的着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身上,把对读图能力的训练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看成是本节课的两个立足点。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我把串联的PPT做成像网页一样的并联格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找图和读图的能力,也打破了原来的模式,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的效果比较好,成为本节课的亮点。在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我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自己划分上中下游。这样的安排也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纵观整堂课,在黄河的开发和治理上处理略欠妥当,上游的讲述不够到位,有前紧后松的感觉,在此块内容的处理上,仍需改进。

八年级地理下册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词导入 教师出示《沁园春·雪》的诗句及相应景观: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意境壮丽的诗词?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这首诗词、这些景观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反映了这个地区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出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课节密切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课堂,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二、探究深入,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中国地理时,认识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在哪,都包括哪些范围,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北方地区。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问题: 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2.地形: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温度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称为“_______”。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________”。 全班交流展示,找代表指图讲述,教师点拔提升: 完成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气温石家庄高于齐齐哈尔,石家庄寒冷时间短,这是纬度位置的影响,齐齐哈尔纬度比石家庄高;降水石家庄冬夏季都多于齐齐哈尔,这是海陆位置的影响,石家庄距海比齐齐哈尔近。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温石家庄比延安高,原因是延安比石家庄地势高;降水石家庄比延安多,原因是石家庄比延安距海近。

初中地理黄河的治理

授导型教案初中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七)、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让地理走进生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要求学生要主动地迎接地理,敞开胸怀拥抱地理,将地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地理这一门新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理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自学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本的问 题。三、学习课本的内容: 1、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一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说明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2、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框的问题和“活动”的问 题, 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性的点拨。 (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说明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3、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三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 四、老师提出希望。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课外准备第一节的“小实验”,写好实验结果。

第一章认识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上饶县清水中学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知识性、探究性、创新性等能力。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更要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让45分钟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就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1、创设情景 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创设了与黄河有关的学习情景(课件以有关黄河流域水系和梯级开发及“地上河”为主制作)。上课开始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我适时通过多媒体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地上河”的形成及治理措施。 3、自主探究

让学生课前查找、阅读、收集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课堂协作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将各自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或展示,并对“地上河”的形成进行分析,总结出形成过程。 5、课题小结 学完知识点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对本课的小结,并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我只是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并与课件上的小结进行了适当的比较分析。 6、当堂测试 课题知识小结后,我及时展示了当堂测试课件——“我能行”习题库。规定每位学生在5分钟内独立完成测试试题,并进行了及时课堂交流与反馈。 7、知识延伸 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河流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此外,对“我国的河流”展开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课后撰写有关黄河方面的小论文。 总之,本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

初二地理的教学反思范文

初二地理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人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在这期间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好的掌握初二年级地理的教学能力,提高实际教学水平,我个人认为,从各个方面来看,较之去年,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由于我校学生,信息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对学生进行了了解,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地理图册,观看地图,又买了世界地图和中国行政地图,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的调动起来。 正式教学阶段,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大的专题,如学习我国的气候特点,我国的地势地形等等,充分利用央视频道的《天气预报》,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

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我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笔者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 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内容的课件,这样教学课程中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根据教学观察,有的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笔者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 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笔者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黄河》中学地理教学教案

《滔滔黄河》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地理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2)通过报道、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黄河断流的情况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及黄河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六、教学方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温馨环境,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是什么吗?我想一说到黄河,同学们的心情肯定是心潮澎湃,激情高昂,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她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她一路欢歌,在中国的大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几”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河! (二)师生合作,探究交流,了解黄河概况 (过渡)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1、自学教材P49-P52页完成以下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黄河流经的省区。 (3)找一找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孟津在哪里? (4)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5)黄河的二大支流。 2、黄河的奉献 过渡: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这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母亲河对我们有哪些贡献呢? (引导学生根据地形图和图文资料等说明黄河的奉献) (1)黄河——中华民族发祥地 (2)奉献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上游水电站:龙羊峡、李家峡 中游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

【77页精品】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 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北方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 (1)熟读图5. 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读图5.1结合中国地形图完成P3的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1)读图5.2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4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 四、学生自学、讨论。 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如课本图5、1所示)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 新人教版

黄河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

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七章 知识要点 第一节 、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

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 (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八年级上册疆域地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辽阔的疆域》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有心理学家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新课程的评价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对比新课程教学理念,我反思如下: 反思一、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尽量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可见我们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例如:我国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可能比较抽象,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可能易于理解,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再如我国位置优越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象海滨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南热带风光等等。 反思二、进一步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习的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学习目标的自我确定以及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要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和方法,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 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自然环境 教材来源: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 主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董梦洁郑州市二七区马寨一中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的河湖概况之后,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黄河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黄河为

例巩固学习了河流的水文特征。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析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突出开发或防治问题,例如,黄河上游将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特征与多峡谷的河谷特征结合起来,从水能资源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的角度讲。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就简单多了。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五、教学目标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七章 知识要点 第一节 、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 (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东南亚的复杂地形: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 2、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相当频繁。印度尼西亚欧大陆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3、东南亚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良港。

初中八年级地理:黄河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黄河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Yellow Rive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黄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

八年级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实践,我觉得多从中考对地理知识、能力的要求上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可提高第一轮的课堂复习效果。 从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重点的试题。试题具有时代性、基础性。所以在复习中,应注重立足基础、加强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并注意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 我们知道夯实基础不是简单地重复记忆知识。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建构知识网络,弄清内在联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演变的归纳和总结,避免死记硬背。不同类型,复习侧重点也不同。 在自然地理复习中,一些重点基础知识,如地球运动、地图的判读、气候、洋等内容,原理和规律性都较强,复习时要侧重对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归纳和总结,同时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并配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训练。在试题讲解时,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以加深理解,突破难点,夯实基础。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掌握某国家或区域方面的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其位置、范围、地形,然后分析得出气候特

点,进而得出当地的植被、水文、土壤的分布规律;再通过这些自然特征推导出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国土整治等社会经济特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时,注重寻求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进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从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可知,有关地图的分值越来越大,地图类型形式多样,这是学生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地图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利用区域空间定位判断法、区域特征分析法等方法来巩固地图基础知识,提高能力是不错的选择。由于高考试题提供的地图形式多样,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需借助于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海陆轮廓形状、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常看地图,手不离图,尤其要掌握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大洲、主要国家、主要地形区、主要气候区、主要城市、热点地区等。并记住各个地区大的山脉、河流及某区域的轮廓等。这不仅夯实了基础,做到胸有成图,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人文地理复习时,引导学生在多看书,熟悉掌握课本知识要点、考点的基础上,理清教材的脉络、主要思想,多思多想,多总结,并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遵纲守本,不留死角,配合辅导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黄河基本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黄河的治理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 视频导入,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能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寻找切入点,自然导入新课。 一、认识黄河 (学)自主学习 学的意图:众所周知知学而不思则罔。学这个环节是一节课的基础环节,保证学生能够认真的看书、独立思考、深入思考,便于学生用脑思考、理解所学内容,为后面的论展做铺垫。 1: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落实学习目标1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找出下列表格内容。板画无注记的黄河干支流图让学生填图。通过学生的读图、填图活动突

出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2:说出黄河的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落实学习目标2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利用文字、景观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 (论)(合作交流) 合作要求: 1.对议:自主学习1、2 2.组议:对议存在的疑惑 3.时间:约3分钟 (展)(展示汇报) 1. 小组选代表展示。 2. 其余同学准备质疑、补充、完善。 3. 时间:约5分钟 二、赞美黄河 意图:本课的重点虽然不在这里,但可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步骤: 1.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https://www.360docs.net/doc/a811638893.html, 2.进行完这个活动,此时同学们对母亲河的奉献、伟大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加深印象,此时,多媒体显示三组景观图片,自然而然印象深刻。 三、忧患黄河 (学)自主学习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 中馆驿中心学校张学文 一、教材分析 内容选自星球地图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功绩、黄河的忧患及形成原因、黄河的治理等方面知识。 二、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1)黄河的源流概况 (2)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 (3)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增进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母亲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母亲河现状的思考 四、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是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时候,针对学生特点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黄河》的历史、地理资料,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积极拓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河流域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分别收集黄河流域的图片和文字 (二)导入新课 教师让各组分别展示黄河流域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黄河流域景观风采,教师略作讲解,把大家带入轻松的课堂。 (三)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让学生了解其概况 1、教师设问: (1)黄河发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各是什么? (2)黄河流经哪几个省、自治区? (3)黄河流经哪些地形区? (4)黄河所处的干湿地区有哪些? 2、学生抢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展示课件(上游刘家峡等水电站及宁夏、河套平原等景观),讨论“母亲河”的奉献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贴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一样状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应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给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潜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自我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群众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资料,针对主干资料和考点资料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决定,留给学生自我思维的时光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光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我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潜力,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潜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初中地理黄河教

初中地理黄河教 初中地理黄河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 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 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择(选择)衍(繁衍) 锅(锅盖)译(译文)衔(衔接) 沃(沃土)吨(千吨)迭(更迭) 跃(跳跃)顿(顿时)跌(跌倒) 蚀(腐蚀)构(结构)域(地域) 浊(浑浊)钩(鱼钩)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总教案教学设计(初一 上--获奖作品-广东人民出版社)

七 年 级 下 地 理 教 学 设 计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节。因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五、教法建议: 1.地球的形状,学生已经知道,而且在卫星照片上一目了然。因而教学的着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模拟和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2.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提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真的能证实地球是圆形吗?”(圆柱形、圆锥形也可以环绕而行,因而在地球上要证明地球的形状,还必须提出更多的论据。)“你还知道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总之,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前一节课时可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个球体(篮球等)和正方体(粉笔盒等),并每人折叠一只桅杆高高的小纸船,以便于在课堂动手实验。介绍卫星照片除用于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之外,还可以结合可看到的海陆轮廓、云层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六、课时安排建议 1课时 七、教学案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