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饮食护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饮食护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饮食护理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早在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认识到CAG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此病被定义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胃固有腺体萎缩的基础上同时伴有肠腺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更被视为是胃癌最为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临床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CAG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AG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时治疗,1/3将发展为CAG。据报道,80%的中重度CAG患者体内可检测到Hp抗体。由于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可达50%~80%,我国CAG患者中Hp感染率可达58%,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因此,Hp感染对CAG患者的影响尤为重要。 2、胆汁反流。反流入胃的胆汁酸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出现腺体萎缩。用20mmol/L的脱氧胆酸钠对SD大鼠进行灌胃模拟胆汁反流,成功制备大鼠CAG模型证实了胆汁反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3、血管活性因子及细胞因子改变。血管活性肠肽(VIP)在CAG患者中明显减少,且随萎缩严重程度呈递减趋势。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一、诊断 二、(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中医辨证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谈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疗偏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疗偏方 全球医院网2010-12-23我要评论我要订阅 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患上此病的病人多数以那些老年人最为多见,患者一定要早了解萎缩性胃炎的症状表现,这样就能及早控制此病的发展。以下是几种饮食疗法供患者参考。 胡萝卜淮山药鸡内金汤:胡萝卜250克,淮山药20克,鸡内金10克。胡萝卜、淮山药洗净切块与鸡内金同煮,半小时后加红糖少许,饮汤。 参须石斛滋胃汤:人参10—15克,石斛12—15克,玉竹12克,淮山药12克,乌梅3枚,大枣6枚。共水煎,分两次服用。 威灵仙蛋汤:威灵仙30克,加水200毫升,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加生鸡蛋2个去壳,兑入药汁,加红糖5克,共煮成蛋汤。每日服一剂,连服两剂。 猪肚煨胡椒:猪肚一只,洗净,胡椒10克,研末放入猪肚内,用线扎紧,文火煨炖,熟后加调味品,饮汤食肚。2—3日一次。 (1)一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论其病因如何,均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弱酸治疗: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每次1~2匙,一天3次;或10%稀盐酸0 5~1 0ml,饭前或饭时服,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1天3次;亦可选用多酶片(DPP)或胰酶片治疗,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3)抗幽门螺旋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酸降低或缺乏,胃内细菌孽生,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对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一 定疗效。常用于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是:三钾二橼络合铋(TDB,De?NOL),每次 120mg,1天4次,服用4~6周;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每次0 5g,1天4次;呋喃唑酮(痢特灵)100mg,1天3~4次。这些药物不仅能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而且对减轻和消除伴同的活动性胃炎有帮助,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还有庆大霉素、黄连素、甲硝咪唑、四环素、氟哌酸等。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粘膜屏障,方法为每次3~4g,1天3~4 次。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方法为0 5~1g,1天3次。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每次100mg,每日3次。Stefaniwsky认为胆汁中对胃粘膜最有毒害作用的是去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胆汁反流患者胃液中胆汁酸以胆酸和去氧胆酸为主,UDCA仅占1%。服用UDCA,胃液内胆汁酸以UDCA为主(可占43±15%),而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浓度明显下降,从而减轻后两者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返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具体应用方法:胃复安5~10mg,每日3次;吗叮啉10mg,1天3次;西沙比利5mg,每日3 次。 (5)加粘膜营养: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粘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粘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次服用。也可选用活血素,剂量为每天80~90m g;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14T16:09:30.9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作者:甘非[导读] 观察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 岳阳市中医医院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86.5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68.33%;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5%;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的提高,使得医患关系和谐,信任度增加,患者可以更好的遵医嘱按时吃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对抗疾病。【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护理干预;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病情易反复[1],病程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低,临床的治疗效果一般。本文主要观察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纤维胃镜、电子胃镜等检查且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无精神、意识类障碍,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患者无伴随性恶性肿瘤;患者无相关药物禁忌症;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伴有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患者患有其他肝胆胰胃等相关感染性疾病;患者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7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7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9岁到79岁,平均年龄(49.18± 2.63)岁;病程5个月到9年,平均病程(4.37±1.63)年。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27岁到81岁,平均年龄(49.18±2.36)岁;病程6个月到10年,平均病程(4.98±1.8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积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相应的进行日常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困扰患者,病情容易反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与之沟通,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帮助患者全面疏导不良情绪,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和依从性。(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好相互的信任关系后,可针对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全面的疾病教育宣传,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过程,让患者对疾病、治疗等情况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消除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充分而造成的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2]。(3)生活、饮食指导,对于有烟酒史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戒烟戒酒,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运动,增加机体抵抗力。饮食应以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等为主,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注意饮食酸碱平衡,保护胃黏膜。患者应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生冷、浓茶、咖啡等。(4)出院指导,患者即将出院前一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情况、饮食、生活情况等再进行叮嘱和指导,并告知患者应定期复查,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总评分0分到100分,得分超过90分为非常满意,70分到90分为满意,60分到70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判定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相关检查胃黏膜萎缩表现基本改善,判定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改善,经相关检查胃黏膜萎缩表现部分减少,判定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判定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对比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则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32.84%,满意29.85%,一般满意2 3.88%,不满意13.43%,总满意率86.55%;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5%,满意21.67%,一般满意21.67%,不满意31.67%,总满意率68.33%;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优选.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

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胃部疾病。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临床表现仅为上腹饱胀、嗳气、胃纳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时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手段。 如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方: 【辨证】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汤。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没各8克,生蒲黄1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辨证】肝郁胃寒。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 ̄30%。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这种特殊细菌分泌多种毒素损害胃粘膜造成慢性炎症,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如果症状久治不愈,又比较重,应该首选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建议你采用当前国际上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案:奥美拉唑20毫克,每日2次;克拉霉素0.25克,每日2次;替硝唑0.5克,每晚1次,首次剂量加倍。3种药(又称三联)应服7~10天。请注意选可靠的品牌,以保证疗效。根据我们新近的经验,大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 当然,这一方案根治的成功率也不是100%,而是80%~90%。如果根治后仍有症状,可以从维酶素、胃乐宁、吗叮啉、普瑞博思等药中选择一二种服用,时间宜长一些。饮食上宜定时定量,少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勿乱服药;如有口腔、鼻腔的慢性炎症,应加以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复查。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处方】 1.所食食品要新鲜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 2.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胃粘膜的损害;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以减少胃粘膜损害。 3.定期检查,必要时作胃镜检查。 4.遇有症状加重、消瘦、厌食、黑粪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怎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1)一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论其病因如何,均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

慢性萎缩性胃炎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表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等,无特异性。 肉眼特点 胃粘膜薄而平滑 皱襞变浅或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要类型 A型萎缩性胃炎 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指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 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 2.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在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

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5.体质因素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 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 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贫血引起胃炎的机理尚不明了。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10.其他 如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粘膜受损,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致使胃粘膜营养障碍等,均易导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发病机制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古方谓崧茶能帮助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不仅缓解胃内淤血导致的刺痛,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胃溃疡癌变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但大多数患者在饭后会出现严重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而且患者多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中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1)胃脘部胀满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有的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到胀满,嗳气频频。 (2)胃脘部疼痛

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导语: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 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来对人们胃部的伤害是很大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患上这个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而这个疾病很少被人们所知,那么这个疾病该如何来治疗?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三类;浅表性(非萎缩类),萎缩性,特殊类型 .浅表性:病变表浅,无萎缩性改变 .萎缩性;胃粘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胃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轻中度异性增生是可逆的,重度发生癌变的几率比较大,目前你还没有异性增生的改变所以不要担心)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多灶萎缩性(B型胃炎)和自身免疫性(A型胃炎)多灶萎缩性: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多发生在胃窦部自身免疫性:有自身免疫引起,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壁细胞减少,使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引起消化不良和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的恶性贫血,此类型多发生在胃体部,较少见根据你的病理回报分析:应该是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由于目前此项治疗需消费大量医疗资源,而且会引起细菌耐药,所以建议有下列情况者应用:1.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胃粘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及早的治疗,越早越好,如果拖得时间越长,给自己的身体还有健康也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千万不要放弃对自身的治疗,只要有信心就一定可以痊愈,平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多去运动,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的病因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的病因 2011091018 谢凤仪 摘要: 体现 在饮食不节、气温、其它脏腑的病患、精神因素、气滞血瘀这些因素对脾胃的不良影响。长期期饮食不当可引起慢性胃炎,要注意冬季及季节交替时防寒保暖,“六腑以通为用”,情志影响的主要脏器有肝、心、脾等,胃并不是独立的一个器官,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血气滋养 慢性胃炎产生的中医病因与人体内外诸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胃腑具有主受纳、腐熟水谷、宜和降的特性,所以慢性胃炎的发生,是由于胃腑的功能发生改变而形成。。 慢性胃炎多虚实兼见,夹杂,常久病入络,多有血瘀之症。 体现在以下因素的影响: 饮食不节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则是胃腑受纳超过负荷的正常阈,过重是胃络气血濡养不足,时间太久则可发生慢性胃炎;过饥则主纳、主动之性无法正常进行直接导致胃络的磨损;过冷食物可使胃腑寒凝缓行,阻碍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过热食、物则使胃络直接受灼,血络受到破坏,阴津耗伤过甚,胃腑本身滋养缺损,时间太久均可出现慢性胃炎;食过硬食物,增加胃腑纳、腐功能的负担,影响胃络气血的运行,故可形成慢性胃炎或加重活动病变;饮酒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同样直接损伤胃络,营养失当以形成慢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期饮食不当,如长期酸辣食物刺激,人、饮用浓咖啡、浓茶、饮酒、暴饮暴食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气温对慢性胃炎活动期的影响是很大的,历来由于医家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与经验不同、各地风土气候差异、患者年龄、职业、体质有殊,因而造成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如延边系东北,四季分明。冬季发病率明显高,与寒冷刺激有关,春、秋发病率高且无差别与气温骤变有关;在新疆干燥寒冷环境下生活,人的机体会由于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健康水平和患病状况西北(新疆地区)民众,受干燥寒冷环境气候影响,新疆地区慢性胃病以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为多见。寒邪直入

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

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 发表时间:2014-05-28T13:41:53.92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月平[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 王月平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5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给予口服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和对照组(60例,给予口服叶酸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胃镜下组织学量化标准(悉尼分类系统)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组织学改善对比(P<0.05)。结论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健脾化瘀解毒方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 5734(2014)04 71 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笔者2007年10月至2013年9月,采用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同时以单纯西药治疗6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80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胃脘胀痛、纳差、消瘦、乏力、贫血等。内镜下(1)胃粘膜色泽改变,多成灰白色。(2)粘膜皱襞变细变薄,血管显露。(3)粘膜糜烂或出血。(4)或有增生颗粒。全部病例均经内镜病理诊断,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除外肝、胆、胰脏病变。 随机将180例患者分成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组(治疗组)、西药组(对照组)。治疗组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51岁;病程1年-6年,平均18个月。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38岁-71岁,平均52岁;病程9个月-7年,平均20个月。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药用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太子参10g、乌梅10g、木香5g、砂仁3g、陈皮10g、半夏10g、莪术10g、丹参15g、蒲公英15g、薏苡仁15g、白花蛇舌草15g。随症加减,肝气淤滞者加郁金10g、佛手10g、香附10g;脾胃湿热者加黄连3g、白蔻仁3g;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0g、升麻9g;胃阴不足者加白芍10g、石斛10g;胃络瘀血者加三七3g(冲)、蒲黄10g。每日1剂,水煎400ml,2次分服。治疗3个月为1疗程。 对照组。单纯口服叶酸10mg,日2次,用药时间同治疗组。 3疗效观察 临床疗效标准显效:胃脘胀痛、纳差、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症状出现;无效:症状无变化。 内镜下标准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病理萎缩消失。好转:胃粘膜基本恢复,病理萎缩程度减轻。无效:胃粘膜无改善。 治疗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120例中,显效74例,有效3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对照组60例中,显效24例,有效14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63。3%(P<0.05)。 两组内镜下粘膜及病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120例中,痊愈48例,好转50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81.7%。对照组60例中,痊愈10例,好转18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6.6%(P<0.05)。 4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约占胃镜受检人数的14﹪左右。1978年WT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病程长,缠绵难愈,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部分可发展至胃癌,危及生命健康。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还未完全清楚,西医西药缺乏较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长期使用会产生副作用,病人服用西药的依从性差。 祖国医学认为,CAG属于“胃痞”、“胃脘痛”、“痞满”等病症范畴”,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郁思恼怒、劳倦内伤、素体虚弱、久病体虚等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性质多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在正虚的情况下,气滞血瘀,内毒由生,治疗健脾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正气充中,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癌前病变就会逆转。 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乌梅养阴,香附、佛手、木香、砂仁、陈皮、半夏行气,莪术、丹参活血化瘀散结,蒲公英、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祛瘀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瘀解毒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莪术、白花蛇舌草有明显的抗萎缩、肠上皮化生作用。实践证明,中医药能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部分萎缩性胃炎或轻度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可获得逆转。这可能是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中的多方面起到综合协同作用所致。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西医药疗效不佳,开展中医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中医治疗健脾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通过增强胃粘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返流、抗HP感染、调节免疫机能等综合作用,可能使萎缩的腺体恢复正常,甚至异型增生和肠化消退,癌前病变可望逆转。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探索有效途径。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目前,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成药很多,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 (2)阴虚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甘草等。 功用: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临床上主要应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 (3)养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黄精、玄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用: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4)虚寒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等。 功用:温胃止痛,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 (5)三九胃泰 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6)猴菇菌片 药物组成:猴头菌。 功用:消炎止痛,扶助正气。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 (7)胃乃安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胃康灵胶囊 药物组成: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等症。 (9)养胃冲剂 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淮山药、香附、党参、甘草、陈皮等。 功用: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10)复方胃乐舒口服液 药物组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蜂蜜等。 功用:利五脏,助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主治: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和胃肠病恢复期的调治

护理干预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无效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签:阿莫西林;果胶铋;慢性萎缩性胃炎;护理干预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1]。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病因复杂,起病速度慢,病程相对漫长,且容易复发等特点,故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最终目标,从而使患者的饮食,以及自身的营养状态和心理状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2]。因此,为探讨护理干预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特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阿莫西林与果胶铋联合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护理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阿莫西林与果胶铋联合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6例,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38~79岁,平均(52.42±9.88)岁。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部疼痛以食后较甚、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症状。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阿莫西林胶囊(哈药集团制药有限公司,H20044605)2粒/次,3次/d联合果胶铋胶囊(西安恒生堂制药有限公司,Z20025123)2粒/次,3次/d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由导诊护士发放健康教育卡后,出院后采取自我护理方式。干预组患者采取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1)心理护理:耐心、热情地向患者讲解病情及用药的目的,对于存在恐惧和焦虑的患者,要针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建立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能够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的整个过程。(2)指导用药: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患者领取处方药物,并详细说明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并强调合理用药的必要性。(3)饮食护理:在不破坏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对患者的饮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应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生素类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忌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食物的摄入。(4)定期随访复查:患者出院前应为其强调定期随访复查的重要性,以便于对其病情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摘要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其分类尚未统一,一般根据其病因、内镜所见、胃炎分布范围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目前临床通常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1]。胃癌在我国所有癌症中发病率高居第2位,而为我们所熟知的Correa级联学说中,即胃黏膜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逐渐发展为胃癌的过程,萎缩性胃炎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对我们具有警示意义。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癌前疾病,以下将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其有关内容作简述。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诱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过程有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在这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Hp感染并非其发生的充分条件[2]。此外,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少吃蔬菜等对于萎缩性胃炎发生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而在我国较为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胃

炎则是因为抗壁细胞抗体的存在导致的。 1.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Hp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域、人口种族和经济条件等,我国成人中Hp感染率高达40%~6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3]。已有许多研究提出Hp与胃癌发生有关。Hp感染可通过诱发胃上皮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在胃癌发生中起始动作用[4]。2018年美国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指出:高盐及缺铁等致癌微环境导致Hp菌株发生FurR88H基因突变,从而促进了Hp致癌[5]。此外,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改变可导致胃内酸度降低,从而引起菌群失调[6],其中胃癌患者的菌群生物多样性下降,Hp占比下降,而其他微生物如亚硝酸还原菌在胃内的比例上升,产生更多的亚硝基化合物,促进胃癌的发生[4]。Hp感染与胃癌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仍有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但是,Hp根除能够减缓炎性反应向萎缩、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展,我国一项针对山东临朐县人群进行长达22.3年随访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根除Hp能够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及死亡率[7]。最佳除菌时机仍不清楚,是否需在胃癌前变化(包括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前进行根除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2.生活、饮食方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自我国的研究指出,吸烟、长期饮酒、高盐饮食、水土中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食用腌制、熏烤、霉变和油炸食物等快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11T16:17:26.3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作者:张峻山[导读] 解放军第404医院中医科山东威海 264200)观察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故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好于西医单独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张峻山 (解放军第404医院中医科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益气活血养阴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P<0.01。结论: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42-01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由于胃黏膜病理萎缩变薄,其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而引发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看,CAG属于胃脘痛,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可改善CAG,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予益气活血方剂与西药常规用药进行比较,探讨中医治疗CAG的疗效,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纤维胃镜及病理切片检查确诊,均为门诊收治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男57例,女4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岁。病程6月~20年,平均10.25年。胃镜及病理分级:轻度52例、中度30例、重度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口服甲硝唑400mg,兰索拉唑30mg,左氧氟沙星200mg,2次/天。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益气活血治疗方法。方药为益胃汤加减方,给予麦冬10g、白芍10g、沙参l0g、丹参10g、当归10g、枳壳9g、半枝莲9g、党参15g、姜半夏9g、黄连5g、白花蛇舌草15g、龙葵9g、炒扁豆15g、甘草9g。根据症状进行加减方剂。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加用浙贝8g、莪术8g、白花蛇舌草30g、水蛭8g;伴胃黏膜脱垂者加用升麻9g、柴胡9g、炮山甲9g、桔梗9g;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发炎者加用白芷l0g、白及10g、海螵蛸10g;伴有腺体不典型增生者加用浙贝10g、生牡蛎15g、炮山甲10g:伴胆汁反流者加用竹茹9g、郁金9g、柴胡9g;胃酸缺失者加乌梅12g、木瓜12g;嗳气者加旋覆花12g、代赭石20g。口服每日两次,于饭前30min各服1剂。两组治疗期间,均不得同时服用其他中、西药物。忌烟酒辛辣、油腻食品。以清淡饮食为主。两组患者均服用3个月,停药后复查纤维胃镜,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1.3诊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改善消失,胃镜复查结果表明急性炎症明显改善,慢性炎症好转,患者饮食正常且体重增加,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异型增生和肠化恢复或减轻2个级度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减轻,胃镜复查结果表明黏膜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急性炎症好转,慢性炎症减轻,患者饮食好转,腺体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炎症未见消失,患者体重无增加,胃镜和病理检查腺体、异型增生及肠化均无改善,但病情未恶化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显效26例(52%),有效22例(44%),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21例(42%),有效19例(38%),无效10例(20%),总有效率8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目前西医常规治疗CAG的药物主要是两类:一类为铋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另一类为质子泵抑制剂(PI)联合两种抗生素,兰索拉唑主要功效是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左氧氟沙星在胃粘膜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达到了杀菌浓度,能特异性清除HP。甲硝唑是一个传统的治疗HP的药物。在中医质量方面,周文学[1]认为CAG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伴湿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瘀血阻滞等引起,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机体食物的存储、运化功能失调,热毒侵袭、肝胃郁热、血气瘀滞,久之引起病变。刘启泉等[2]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胃失濡养,胃络瘀阻而导致胃气失和与气机不利,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热毒蕴结、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之,CAG是因为脾胃不调引起,长期淤积形成,主要的治疗方向是健脾和胃、益气活血。益气活血治疗方中君药为白芍、麦冬,性味甘酸,起到化阴健脾、和中养胃的功效,辅以麦冬、沙参、玉竹等性味甘凉者,起到滋养胃上皮细胞、胃黏膜,恢复萎缩腺体的功能;当归、党参与白芍配伍具有补气血通经络的作用,丹参同用可清除旧的瘀血,有利于新血的荣养生成。新的气血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不仅可使萎缩的胃黏膜腺体恢复血运,改善微循环从而起到抑制胃炎发展的作用。通过本组研究所得,观察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故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好于西医单独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学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旨要[J].中医药学刊,2004,20(5):558-559. [2] 刘启泉,刘晓明,刘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J].河北中医治疗,2004,24(7):5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