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138)略谈儿童散文的阅读与写作

经典模板 (138)略谈儿童散文的阅读与写作
经典模板 (138)略谈儿童散文的阅读与写作

略谈儿童散文的阅读与写作

在散文这个大家族中,“儿童散文”是个小弟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散文是个古老的文体,有很多品类。儿童散文

的出现比较晚,和其他品类比起来,它只能是个小弟弟。再说,它本身也像个小

弟弟那样天真稚气,活泼可爱,全然不像其他散文的模样。请看下面这篇儿童散文:

有一次,我在深林里走了整整一个下午。

山上长着这么多的树木,松树、枫树、楠树、杉树、枞树,还有野

生的杨梅和山楂树……我把自己知道的树名都写在本子上。还有一些不

知名的树木,我把它们的树叶采下来,夹在本子里,准备带回学校问问

教自然的老师。

翻过一道山冈,在前面的峭壁下面,忽然出现一个水潭。我赶紧跑

过去,想不到这个水潭里开放着那么多的睡莲花;它小小的碧绿色圆叶,

铺满了水面,那些洁白的花朵便开放在绿叶中间,是那么美丽。

我继续向前走,树林显得更加浓密了。许多野藤盘绕着高大的树干,

地上密密地长满着孔雀尾一般的羊齿植物,树根上长出各色各样的野菌,

好像童话中的小仙人的雨伞。

回来的时候,经过那个水潭,我没有忘记去看看那些洁白、美丽的

睡莲花。天快暗了,睡莲花的花瓣都合起来,它们很早便睡觉。

这是已故著名散文家郭风的一篇题为“睡莲”的儿童散文的节录。郭老先生用

朴素亲切的笔调描述山林之美,蕴含欣赏山林之美时的爱与喜悦。在他的笔下,山、树木、水潭、睡莲的花儿,还有野菌们“好像童话中的小仙人的雨伞”,都是

那么清新那么美。这些被爱和温情点亮的文字“闪烁灵光”,让我们的心柔软地沉静下来,清亮起来。这篇散文为什么会有如此独特的魅力呢?是因为作者用的是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语言和口吻,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颗童心。比如:“翻过一道山冈,在前面的峭壁下面,忽然出现一个水潭。我赶紧跑过去。”“回来的时候,经过那个水潭,我没有忘记去看看那些洁白、美丽的睡莲花。天快暗了,睡莲花的花瓣都合起来,它们很早便睡觉。”这些句子这些语言,仿佛出自一个孩童之手,一个活脱脱的孩童就在我们面前。于是,这篇散文就和其他类别的散文区别开来,而被称为“儿童散文”了。用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先生的话说:儿童散文,指的是为儿童写作的“文学的散文”。这种散文是向儿童传达自己的“动人的人生经验”,但是作者必须运用儿童能体会的题材,运用能激起儿童心理反应的语言。林良先生特别强调儿童散文作家的语言技巧“必须是圆熟的,能向儿童展示日常语言的‘艺术面’,使儿童体会到民族语言的多彩多姿,培养儿童敏锐的语感。尤其重要的是,他要向儿童证明:你们小孩子每天所说的这种日常语言,是具有丰富的‘文学性能’的。他让儿童热爱自己的日常语言像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不着痕迹的进行另外一种方式的语言教学像灌输乡土观念。他使儿童熟悉民族语言像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1]而冰心、郭风就是真正为孩子们写作“文学的”儿童散文的先行者和带有示范性的前辈大家。

我喜欢儿童散文。从冰心、郭风、林良以及其他作家的儿童散文中,我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和教益。在中学时代我就萌生了对文学的热爱,并练习写诗歌、小说,甚至剧本。我永远记得读郭风前辈作品的那种兴奋和激动。郭风前辈也许是最早的向孩子们描绘和展示美妙大自然的儿童文学作家了。他笔下的那些“避雨的豹”“洗澡的虎”;那些描写画眉鸟、喜鹊、山鹬们生活的片段;描写“花的沐浴”以及“雪的故事”的精彩作品,在我心中产生持久的共鸣。我似乎找到了与自己相和谐的文体,似乎触摸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一些字、词,一些句子,它们就在我眼前跳跃。我开始学着用“儿童视角”写了些儿童散文和类似散文诗的儿童散文,试探着用孩子们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美,用孩子的心灵感受生活中的美,并得到郭风前辈的赞赏和鼓励。我同时也向冰心老人请教。她老人家在给我的信中,既称许我的习作“朴素自然”,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在我的儿童散文创作刚刚起步之际,两位前辈大家就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教诲,让我心中无限感激。

“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这不仅是冰心老人的经验之谈,也是儿童散文写作者应有的素质。不过,这真的不容易。我们知道,给儿童写散文的作

家,大多都是远离童年的成年人了,“要有童心”“保持天真”(冰心语),的确是很难了。但是作家们又自有办法。我的办法是“回到童年”,把遥远的童年记忆重新找回来,仔细端详,重新回味,重新想象,从而唤起自己的童心。于是,童年时代和小伙伴放牛、割草、爬树、玩泥巴、干“坏事”、游泳、打架……这些好玩的、快乐的、惊险的事,以及那些难过的、痛苦的、在一起伤心流泪的事,都涌到我的眼前,成为我笔下的一篇篇儿童散文,如《捉石蹦》《兄弟树》《斑鸠》《河滩》《牛》《村里的打铁铺》《火柴》《冰帽子》等。我把远去的童年时代拉回来,拉回到现在,并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让读者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感到仿佛就是自己的童年;也给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带去一缕山野的清风,让他们嗅到阳光和草的清香,听到虫鸣和溪水的歌唱。

当然,童年虽然是我写作的财富,但是我不能总依赖童年写作。包括儿童散文在内的儿童文学是幻想的文学。我在写儿童散文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儿童,以这个儿童的身份去完成一篇作品。比如,散文中的“我”,有时候是个纳西族或傣族小姑娘,有时候又成了布朗族或是白族小男孩,这种想象并不损害散文的真实性,反而有助于增强散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儿童散文的写作扩展了空间。因为我本就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又有幸经常到少数民族地区走村串寨,在认识了许多少数民族孩子之后,我的眼前时常晃动着这些孩子的身影,感念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不息的梦想与期盼。因此,正如评论家们所说,我的散文写作,从不曾离开我生长的这片风物奇特的土地,也不曾离开这片土地“所生养的一切活泼的生命”“这些作品的文字也因此晕染上了这片土地的各种色彩。”“吴然的儿童散文中的这个叙述声音所包含的童年的单纯和稚趣,让我们在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仿佛听到一个如歌溪般清脆、清澈的童声。”[2]写作这类散文,我总是怀着某种情意和感动,尽可能原生态地去抒写这些孩子的可爱,抒写他们大山里的梦。

我的儿童散文如《我们的民族小学》《珍珠泉》《一碗水》《歌溪》《走月亮》《抢春水》《我和乌丽娜》《赛马三月街》《小鸟和守林老人》等,被选入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教科版等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因此,有时我也会到学校和老师们交流。2014年秋天,我应邀到安徽作讲座,在蚌埠铁二小听孙瑞平老师把《我们的民族小学》上得有声有色,让我听到了我曾经在云南边疆民族小学听到的“那些好听的声音”。孙老师准确到位地抓住了课文中描写西南边疆民族小学特点的部分。不论是对字、词、句的讲解、运用,对段落有层次的分析,还是在激发同学们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的引导上,都体现了老师高超的语文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创作儿童散文的作家,我认为有几个教学时可以重点关注的角度,供老师们参考。

一是色彩感。从上学路上的花草、各民族小学生鲜艳的民族服装,到洁白的粉墙等,还有像绒球花、太阳花、大青树、凤尾竹,以及孔雀舞等这些西南边疆的特有风物、民族文化符号的出现,不仅凸显民族小学的特点,还使整篇作品有了浓郁的色彩感。

二是画面感。作品的每一段,几乎都在努力为读者展现一幅可以触摸的画面。比如最后一小段:“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文字很短,画面感很强,可以呈现出色彩斑斓、明艳活泼的画面。

三是节奏感。这是一种短语、长句间跳跃的起伏,特别在朗读时的轻重、快慢而形成的富有音乐美感的语言节奏。而《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文章,似乎一直回荡着小鸟的欢唱、各民族小学生的跑跳说笑声、“当、当当”的钟声、读书声,以及下课后做游戏、跳孔雀舞、逗引小动物的欢声笑语,等等。

我曾经说过,我是在一种“美丽的感动中”写作这篇短小作品的。我想努力把这种“美丽的感动”浸润在字里行间,使整篇作品在同学们面前呈现出色彩感、画面感,以及欢快明朗的节奏感。

当然,作者来说自己的作品如何,是十分不合适的。关于《我们的民族小学》的一些想法,既是供老师们参考,也是向老师们请教,同时也是我在写作中想努力实现的想法。

这篇文章已经写得够长了。但是我还想借此机会,简单地说说《一碗水》这篇散文。

《一碗水》最初发表在1984年第5期《儿童文学》杂志上,是一篇以儿童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山村孩子享受大自然的乐趣的散文。30余年来,《一碗水》被选入各种选本。因为选入教科书,我也在网上看到一些“教学设计”,针对有的“教学设计”或者说“创意”,我想谈一点我的想法,和老师们交流。比如文中说“一碗水”总是“满满的一碗,既不浅下去,也不漫出来。”这本来是想说“一碗水”的“有趣”,我却看到一篇就此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文章,引导学生去揭开“一碗水”是怎样形成的谜底。我想,如果教师有这方面的知识,顺便告诉学生是可以的,但是在课堂上花时间去讨论,甚至要“把探疑的

兴趣延伸到课外”,去查阅有关资料,那就大可不必了。《一碗水》是一篇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的散文,它的精髓是“文学的”,而不是一篇知识性的科普文章。因此我觉得,重点应该放在“阅读、讲解、赏析”上,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结合散文的文字,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文字所传达的快乐和美,激发学生新鲜的想象力。我还注意到有的“教学设计”,把一节语文课搞成一台话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喝水的情景。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不要“把一节语文课搞成一台话剧”和不要过多探究“一碗水”形成的谜底,是一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林良.浅语的艺术[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205.

[2]方卫平.散文的色彩、声音及其他[N].中国教育报,2010-12-16.

二年级写人阅读与写作

二年级写人阅读与写作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二年级写人专题 第_11_讲本讲课题:解密身边人——写人类阅读讲解和看图写话讲练 教学目的让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感受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阅读小试 (一)琴声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身份、品质) 每天,天蒙蒙亮贝多芬就练琴了,弹久了,手指发烫了,他就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手指在水中泡凉再弹。就这样弹了又泡,泡了又弹,水洒在地板上,漏到楼下去了。(贝多芬练琴,练到手发热,在琴旁放水,为手降温。) 楼下房东家的两个孩子最爱听贝多芬弹琴。楼上漏下来的水淋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他们也没有感觉到。因为贝多芬的琴声让他们陶醉了,可见贝多芬的琴声是多么优美动听,让人忘记时间、忘记周围一切。(房东家两孩子听贝多芬弹琴,听到陶醉,并忘记一切。) 贝多芬长久以来这样的努力,使他成为世界着名的音乐家。(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我会填空。 (1)“德”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读音为(),组词为()。 (2)“弹”字是一个多音字,一个音是(),组词为(),另一个音为(),组词为()。 2、根据拼音写词语。 tóu fɑ yī fu ɡǎn jué méi yǒu

()()()() 3、我能给生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 韦—()京—()分—() 4、我能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1)贝多芬是()国着名的()家。 (2)贝多芬泡手的水漏到楼下,淋湿了他们的()和()。 5、我会分类。 指洒最音这 整读音节:()() 翘舌音:()() 平舌音:()() 6、我能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他们被贝多芬的琴声陶醉了。 (2)漏下来的水弄湿了他们的头发。 7、从文中你可以看出贝多芬是怎样的人?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二)母子情深 去年除夕夜,老人为了和面包饺子,去厨房拿面盆时,一不留神被脚下的凳子绊了一跤,腿摔折了。等到儿子把她送到医院拍片、上完夹板后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可是老人不愿意呆在医院里,固执的要回家过年。儿子知道母亲的脾气,点头答应了。(妈妈摔折了腿,儿子送她去医院,妈妈宁愿回家过年) 虽然是除夕夜,街上来来往往的出租车仍有很多,但是儿子并未叫车,而是小心翼翼地将母亲背在背上,一路上母子有说有笑。快到家的时候,儿子对母亲说:“妈妈,小时候我生病时你背着我去看医生,还记得当时你问过我的一个问题吗?如果有

散文的特点与写作

散文的特点与写作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来写散文呢 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

儿童散文

第六章儿童故事儿童散文 第一节儿童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故事的概念; 2.学习和掌握儿童故事的文学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分析儿童故事的分类,掌握其与其他体裁的区别; 教学重点: 1.儿童故事的文学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知识目标) 2.能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表现作品;(能力目标) 3.学会阅读和欣赏儿童故事,能自己编写作品;(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掌握区分儿童故事与其他体裁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4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导入: 儿童散文是现代散文的一个分支,指用生动、凝练、充分生活化的文学语言为少年儿童创作,供少年儿童欣赏,与儿童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相适应的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儿童散文有着散文的一般特点,但同时又具有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特性。 一、儿童散文的特征 (一)趣表现儿童生活之趣,是儿童文学的故有特色,也是儿童文学作家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传达中所遵循的美学原则。

在儿童散文中,“趣”包含着童趣与理趣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以跳跃的童心表现童趣,借事理物象的描述融贯理趣,是儿童散文的一个鲜明特色。儿童散文的取材范围自由而广泛,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它的内容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儿童散文在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同时,自然地将美好的情感情趣、丰富的知识事理融于其中,儿童散文因之而富于童趣之美和理趣之美。 儿童散文将儿童稚气拙朴的语言、行为、心理与散文的事件、情景结合起来,依托于具体的人、事、物、景来表现跃动的童心和作者对儿童世界的观察,对儿童心灵的思忖,以此铸就散文盎然的儿童情趣,并给读者带来回味和快乐。 儿童散文在描绘儿童眼中的世界时,也将知识乃至人生哲理融入其中。当散文作者用含情带意的笔墨对蕴含着生活哲理和自然、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客观世界做出摹写时,散文作家对儿童的精神品格的理性思考和美好期待,便借着散文的故事或情景得到了展现,儿童散文便拥有了一份理趣,能传达出超乎文本形象画面的深刻内涵。特别强调的是,儿童散文中的理趣,绝不是游离于作品内容之外的抽象说教,而是和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所描绘的物象水乳交融、不可分离,同时又能够被儿童读者所感受。 (二)美散文是美文,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儿童散文更强调以美的内质给小读者以美的熏陶。这种内质美具体可以从三方面来加以分析。

四年级阅读与写作:第四讲状物文章阅读

四年级阅读与写作第四讲 状物文章阅读 【阅读指导】怎样阅读状物文章 所谓状物文章,就是对一个事物或一系列事物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描写,将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的文字陈述和描摹出来。一般来说,状物文章可分为状静物——锅、碗、电冰箱以及建筑物等;状动物——飞禽、走兽、昆虫等;状植物——花、草、树、果等。阅读状物文章,我们要抓住其突出的特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1.抓住事物特点。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特点。阅读时要抓住此物不同于彼物的特征,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如写动物的文章中,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和习性方面的特点去理解;写植物的文章中,可以抓住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方面的特点去理解;写静物的文章中,要抓住静物的外形与结构方面的特点去理解。 2.弄清描写顺序。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状物文章讲究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描写;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香味、作用的顺序;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 3.理解写作意图。 作者描写自己喜欢的事物,其目的不在于状物,而是或咏物言志,或状物抒情,或托物寓意,通过状物表达自己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的一种思想感情,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4.体会修辞手法。 作者为了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往往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

问、反问、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交织在一起,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在阅读状物类的文章时,我们还要学会想象,仿佛自己就在这幅画中,让眼前的画面动起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感情,得到美的熏陶。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一小蜡灯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小蜡灯。它令我爱不释手 ....。 小蜡灯不但小巧玲珑,而且非常别致。它的顶部有一个金属圈,圈里缀着一颗水晶球,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晶莹的光亮,水晶球的两旁还有金属丝绕成的花朵与它相伴,看上去非常华丽,犹如童话故事里白雪公主头上的花冠,美丽极了!小蜡灯的中间部分就是放蜡烛的地方,形状宛如一把搁在架子上的小提琴,仿佛优雅的琴声能从这里流泻而出。 这样美丽的造型点上蜡烛一定会更加漂亮。我迫不及待 ....地拿出一个仙人花式的蜡烛,取来火柴,“嚓”的一声,火柴点燃了放在固定位置上的蜡烛。蜡烛发出了明亮的烛光,红红的,灿灿的,把烛光前的装饰品映衬得就像一条发光的裙子,摇曳的烛光使这条“裙子”飘荡起来,那感觉别提多美妙了…… 看着小蜡烛,我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老师就像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学生。”美丽的烛光映红了我心中的一个誓言:老师,我要像您一样,用红红的烛光照亮他人。 阅读训练 1写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晶莹.()花冠.()造型.()摇曳.()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 爱不释手:

最适合中学生朗读者的10篇美文

唐诗里的中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 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 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 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 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 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 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 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 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 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 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 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 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 不为虚名。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sǎn)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颜多薄命。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 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wéi)坡下一抹黄土掩风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儿童散文读后感

篇一: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 《飞上天空的狮子》艺术鉴赏。 儿童文学作品《飞上天空的狮子》是日本儿童文学作品大师佐野洋子的作品。佐野洋子被称为“用色彩讲述童话的大师”,在《飞上天空的狮子》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精妙的运用色彩手段来讲述经典童话。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朱志强评价《飞上天空的狮子》为:在狮子这一形象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佐野洋子注视着它的一双眼睛,——带着笑意,然后泛着泪花。什么是真真的幽默?《飞上天空的狮子》会给你真真的启示。 书的封面是一头威武的狮子,全身都泛着耀眼的金光,它面如太阳,毛发如阳光,仿佛可以照亮每一个角落。表现了一种强大的能量——明亮热烈,热情似火。 书的首页写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猫和狮子是亲戚,它们生活在一块,有一只长着漂亮鬃毛的狮子,它雄壮的吼声能传到很远的地方”附图是一只光艳的狮子趴在地上,它的四周是一群色彩灰暗的猫,凸显出狮子的主角地位。 接着又写道:“好多猫为了看狮子漂亮的鬃毛,每天围在狮子的周围,狮子心里高兴,想请它们吃饭。”多么热心的狮子,它善良而好客。于是,狮子便每天“嗷”大吼一声脚蹬地面,腾空而起,前去打猎。狮子打猎归来,把肉切好,又烤又煮,然后浇上调味汁,请猫来吃。所有猫都瞪大眼睛,盯着肉,流着口水,然后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猫每天都来,狮子每天都“嗷”地大吼一声,脚蹬地面,腾空而起,前去打猎。渐渐地,图画中狮子的颜色越来越暗,而猫每次吃完都咂吧着嘴巴,用牙签剔着塞在牙齿的肉,摆出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狮子累了,它对猫说它爱睡午觉。猫一听都笑了起来,都认为狮子在说笑话。狮子也和猫一起笑了起来。狮子的颜色更加黯淡了,没有了一丝的亮色,那一天狮子在夜色下悄悄的哭了,图片看起来是那么的悲怆。 有一天狮子累得起不来了,最先过来的猫看到狮子还在睡觉,大笑起来:“狮子你太幽默了,我还以为你真的在睡午觉呢。”狮子使出全身力气“嗷”的一声,脚蹬地面,结果倒了下去。狮子变成了一座金色的石像。作品中的图画描绘非常生动,在第一幅图画中,众猫的眼神或贪婪,或嫉妒,它们用邪恶的眼神看着狮子;逐渐的,众猫的眼神开始缓和,但却透露着一种狡猾;最后狮子倒下时,它们都瞪大了眼睛,有的只是空洞。众猫就像现实社会中的弱小但自私的人,因为弱小而记恨他人,而当别人帮助他们时,他们又觉得那是理所应当,丝毫不去关心他人,然而,当他们失去时,他们才会恍然大悟。 作品中狮子的色彩变幻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书的首页狮子全身都布满金色的皮毛,泛着耀眼的光芒,凸显出狮子的强大,所以他一次次的腾空而起,但逐渐的狮子身上的色彩逐渐变暗,蓝色的面积超过橘色面积,这样的色彩让人不安,忧郁气息扑鼻而来,心情也随之沉了下去。狮子这一形象象征着现实生活中那些有能力,但好面子,又不敢坚持自己的心声,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最终不堪重负。 “它一定是累坏了”。故事最后,在狮子沉睡了几百年后,终于有一个同情和关心的声音出现了: 刹那间,一种崭新的良性关系在纯真心灵之间激活了,大狮子被小猫唤醒,蓝色忧郁的魔咒被解除,内心的热情重新汇聚。而图中狮子的颜色不再是金橘色,也非蓝色,而是深蓝色,它比金橘色更加热烈,但却少了那份耀眼的光芒。我想狮子腾空而去后,并没有去为小猫抓斑马,而是隐藏自己,不去争强斗艳。这好比是一个人从锋芒毕露到三思而后行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经历的。 12思想政治教育李健学号:1202070021篇二:各种文章的读后感 读《遥远的岛》有感 在《成长的岁月》的《内心的成长》这个分目录里,有篇名叫《遥远的岛》的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孩子内心成长的故事。

(完整版)三年级阅读与写作--写人篇讲解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 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你知道的外貌描写有哪些?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 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 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你知道的人物性格特征有哪些?道德品质有哪些?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 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你知道写人物的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四、准确抓关键字词语句 写人文章里写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其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的。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 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另 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 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如果能这样阅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 赏能力。 快速阅读提高训练 一.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电子游戏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流浪汉说 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huán hái )……” “返老还童?”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liàn g liang )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hǎo hào)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bēi bèi )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就觉得

象征类散文的阅读和写作

象征类散文的阅读和写作 [妙文览胜] 例文一 田埂上的精神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了。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锄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的脚步在走近它时停下来,人们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里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它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地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一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但那人只留下了一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见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深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艰难。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

适合朗诵的优美散文15篇

小学生必读现代散文15篇 一.白色山茶花 席慕蓉(台湾) 山茶花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祥,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三.春天吹着口哨刘湛秋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地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层中去了。呵,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呼叫?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它悄悄地掀开姑娘的头巾,从她们红润润的唇边溜过去。 它追赶上了马车,围着红樱的鞭子盘旋。 它吻着拖拉机的轮带,它爬上了司机小伙子的肩膀。 呵,春天吹着口哨,漫山遍野地跑;在每个人的耳朵里,灌满了一个甜蜜的 声音——早!

四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的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母亲,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荫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的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写人文章的阅读与写作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写人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阅读指南看过来 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呢?小朋友们,请你看过来——— 看点一抓特点,体味特质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世上很难找出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能辨别出他(她) 们的不同,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抓住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内容,认真分析,细细品味,从中概括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看点二抓事例,感悟形象 写人,是文章的目的; 写事,是一种手段、一个凭借、一个载体,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常见的写人文章总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征,也就是把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例中,让人物去表现自我。所以在阅读时,我们要思考: 文章写了一件(或几件) 什么事? 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这样便于我们正确把握人物的形象。 看点三理顺序,总结方法 最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并且想一想,作者把人物写得这么鲜活有个性,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哪些方法值得我们模仿借鉴。是通过人物外部的相貌、动作、神态描写还是通过能够透露内心世界的语言、心理描写? 哪些描写最为生动通真? 写作秘诀一三三 秘诀一细心观察抓特点 人物的特点就是指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外貌长相、思想品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就必须对他(她) 进行全面观察,包括他(她) 的面容、材、服饰、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不仅要观察其外在的显性特点,而且要关注其内在的隐性特质,这是我们写好一个人的根本前提。 秘诀二选好材料写特征

人物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具体、典型的事情来体现的,所以要写好人物特点,能否选出准确反映人物特征的事情很关键。确定所写的人物后,要仔细考虑,本次习作主要想表现出他(她) 的什么特点(或品质),想通过一件什么事情或者哪些事情来表现,在习作中,事情的哪些细节需要重点描写,哪些细节准备轻描淡写.....动笔之前,谨慎筛选。 秘诀三多法并举画人物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五种: 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在习作中,我们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时空里,在事情的全过程中他(她) 是怎样说、怎样想、怎样做的,这是我们应重点关注并精心描写的。尤其是能充分体现人物特征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我们应浓墨重彩去刻画,多种方法并用,凸显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描写才能鲜活传神,栩栩如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名篇佳作一拖三 没头脑 任溶溶 我有个邻居,今年十二岁,叫作没头脑。 他名字叫没头脑,人可有头有脑。头还挺大的,眼耳口鼻,哪样不少。他读书也聪明,绝不能没脑子。大家叫他没头脑,因为他记什么都打个折扣,缺点零头。这孩子常上我家串门,玩了半天,走了,我把门刚给关上,嘭嘭嘭,外面敲门了。我开门一看,原来是没头脑。“对不起,我书包给忘了。”他一边脱帽子手套,一边进屋子找书包。他找到书包,走了,我把门刚给关上,嘭嘭嘭,外面又敲门了。我开门一看,还是没头脑。“对不起,我帽子给忘了。”他找到帽子,走了,我把门刚给关上,嘭嘭嘭,外面又敲门了,这回我开门也不看是谁,就把一副手套递出去:“没头脑,你的,拿去!”我进屋一看,那不是是他的书包吗? 多半他回来找帽子,又把它给丢下了。 他过十二岁生日那天,我捧了大大一包东西上他家,没头脑打开一看:“嗐,叔叔,您怎么给我那么多东西呀?妈,你看,叔叔送我铅笔、本子——连名字都给我写上了——皮球、手套、手绢、《罗文应的故事》......叔叔,这顶帽子我可戴不下了......”没头脑一面翻一面嚷,他妈妈就说:“那你还不快谢谢。”

四年级阅读与写作第五讲 散文、随笔阅读

四年级阅读与写作第五讲 散文、随笔阅读 【阅读指导】怎样阅读散文、随笔 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抒情、议论性散文。形式很灵活,或抒情言志,或议论感怀,或记述故事,不拘一格。随笔是一种短小活泼的文体,篇幅一般不长,不讲究结构,是散文的一个特殊种类。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我们在阅读散文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领悟作者立意。 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阅读时,我们要透过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张扬的自然个性。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 2.揣摩构思技巧。 有人把散文的构思技巧概括为“新、奇、巧、妙”四字。一篇散文,特别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或题材,许多人都写,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我们就要看作者在文章结构上有没有新意,是不是新奇巧妙。学习作者如何把常见的内容写得与众不同的,他在构思上有什么独到的技巧。 3.品味语言特色。 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语言很美,多用修辞手法,都用排比句、对偶句、名句、警句等。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反复诵读,我们便会感受到散文语言生动、充满个性色彩的独特魅力。 一般随笔的内容相当驳杂、丰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阅读随笔呢? 1.领会作者的“真”感情。 “真实”是对随笔最基本的要求。记写真人、真事、真物、真情,贵在一个“真”字。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深入文章,了解作者叙述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领悟作者个人独特的趣味、气质、修养,对事物独具个性的认识、理解、追求。 2.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随笔是一种灵活的文体。它一般篇幅短小,行文自由,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可说明,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写作的笔调也比较随意一些,或端庄,或诙谐,或潇洒,或幽默,尽情地展现了作者自己的个性风采。阅读时,我们可以分析文章的表达方法,欣赏不同类型随笔的语言特色。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一生命的空隙 前些时候,我路过一家花店门口,恰巧看见一个中年男子在往一堆泥土上(撒洒)细沙石和煤球,我觉得好奇,于是停下来,问:“单纯的泥土不好吗?” 我们这里的泥土质地紧(密蜜)而且很黏中年男子解释说加了沙石和煤渣后泥土就会比较均匀地分布许多空隙泥土质地就会变得松软透气更重要的是能储藏(cáng zàng )养分与水分花木移植到这里根须的伸展比较自由可以充分吸收养分与水分成活率(lù lǜ )特别高之后也很容易保持良好的长势中年男子的一番解释,让我。 现在,有的同学的生活被各种补习班、各种考试填得满满的,几乎没有喘气的时间;还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学习目标】 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 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 ▲答题角度:①结构 ②内容、主旨 ▲结构上的作用: 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 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正反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 总领全文; 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 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 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交代线索; 前后呼应。

二年级写人阅读与写作知识讲解

二年级写人阅读与写

二年级写人专题 阅读小试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身份、品质) 每天,天蒙蒙亮贝多芬就练琴了,弹久了,手指发烫了,他就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手指在水中泡凉再弹。就这样弹了又泡,泡了又弹,水洒在地板上,漏到楼下去了。(贝多芬练琴,练到手发热,在琴旁放水,为手降温。) 楼下房东家的两个孩子最爱听贝多芬弹琴。楼上漏下来的水淋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他们也没有感觉到。因为贝多芬的琴声让他们陶醉了,可见贝多芬的琴声是多么优美动听,让人忘记时间、忘记周围一切。(房东家两孩子听贝多芬弹琴,听到陶醉,并忘记一切。) 贝多芬长久以来这样的努力,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我会填空。 (1)“德”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读音为(),组词为()。 (2)“弹”字是一个多音字,一个音是(),组词为(),另一个音为 (),组词为()。

2、根据拼音写词语。 t ou f a y ifu g 瓯ju e m d y d u

()()()() 3、我能给生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 韦一()京一()分一() 4、我能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1)贝多芬是()国著名的()家。 (2)贝多芬泡手的水漏到楼下,淋湿了他们的()和() 5、我会分类。 指洒最音这 整读音节:()() 翘舌音:()() 平舌音:()() 6我能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他们被贝多芬的琴声陶醉了。 (2)漏下来的水弄湿了他们的头发。 7、从文中你可以看出贝多芬是怎样的人?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二)母子情深 去年除夕夜,老人为了和面包饺子,去厨房拿面盆时,一不留神被脚下的凳子绊 了一跤,腿摔折了。等到儿子把她送到医院拍片、上完夹板后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 可是老人不愿意呆在医院里,固执的要回家过年。儿子知道母亲的脾气,点头答应 了。(妈妈摔折了腿,儿子送她去医院,妈妈宁愿回家过年) 虽然是除夕夜,街上来来往往的出租车仍有很多,但是儿子并未叫车,而是小心翼翼地将母亲背在背上,一路上母子有说有笑。快到家的时候,儿子对母亲说:“妈妈,小时候我生病时你背着我去看医生,还记得当时你问过我的一个问题吗?如果有 一天你老了,走不动路了,我会不会背你。妈妈,我现在正背着你呢!” (出了医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与写作方法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与写作方法 剑门中学陈永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一、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点。写景散文的“形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如《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由当下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旧俗,还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以印证。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空间跨度大,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平面铺展的广度看,是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那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山,落基山。那落基山的胜景“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不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冷寂深邃的意境,在细小的粉红花上,打上了自我情感的烙印,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

散文阅读之结构作用类题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作用类题型 【知识清单】 【散文中的修辞方法】 1、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4、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5、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6、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7、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8、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散文的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1、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2、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3、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4、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5、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6、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7、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8、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儿童散文

什么是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其实就是为儿童写作的文学的散文,这种散文是向儿童传达自己的“动人的人生经验”,但是作者必須应用儿童能体会的题材,应用能激起儿童心理反映的语言。 (见林良着《浅语的艺术》) 儿童散文的特色 儿童散文所呈现的题材类型,以童年生活的儿童散文居多。 儿童散文在主题思想上,以传达动人的人生经验为主。 儿童散文在篇章结构上,多以事(情)理的发展、变化为结构的依据。 儿童散文在敘述面上,敘述者几乎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我” 为敘述者。 散文是结构简单、语言自然、取材随意、体例灵活的文学样式,讲情、理、趣、韵。 而儿童散文也应该真实、自然而动人,要考虑孩童的理解,以及引导向上的力量。 《遥远的歌溪》 儿童散文的阅读方法 (一)读通文意(二)抓住重点(三)欣赏(四)分析(五)思考(六)综合(七)归纳(八)查证(九)比较(十)理解(十一)记忆(十二)批判(十三)发现 儿童散文的创作 孩子有多大,写作的心灵就和他一样大。 儿童散文创作的目的,就是希望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的门窗,让所有的孩子保有天真的心,快快乐乐的成长。 儿童散文的题材 (一)童年生活 儿童散文作品,主题大多围绕着童年生活。《女儿的故事》《秦文君花香文集(风信子卷)》(二)田园乐趣 来自自然的乐趣与记忆《秦文君花香文集(薰衣草卷)》 (三)教育交流 为了展望教育的前景,不忘时时提醒家长及教育者齐心协力,不忘常常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把自己亮在暗处》《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 儿童散文的形式风格 从语言特色、结构安排等层面来探讨儿童散文作品的形式表现时,不难发现:在语言表现上,有着自然、简洁、轻快、平实的风格;在结构安排上呈现出统一、均衡的美感,时而追述、时而补述,有时順敘、有时倒敘,信手拈来,笔到之处无入而不自得。《妹妹宝贝》《那年冬天》《小莉妹妹》《大姐》《我们几个》 寓言和童话的比较 同: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并通过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五表现。 异: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朴素。而童话的篇幅较长,结构复杂曲折,能细致地写人、状物、绘景。寓言和童话都有幻想成分,但二者对幻想的表现有差异:童话要求幻想根植于生活,尊重童话的逻辑,力求真幻虚实的结合自然和谐,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但寓言则以表现教训、哲理为目的,是一种比喻、影射的文字,因而多着眼与幻想事物与现实事物之间的相通之处,故事仅是为了表达寓意而存在。

写人文章阅读与作文训练(生)

第一单元写人文章阅读与作文训练 【知识点击】 写人的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注意: 1.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 ..... 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是分析文章中人物和中心思想的基础。写人与记事是分不开的,文章中的任何人物特点都是在事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在事情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因此,熟悉作者所写事情是理解写人文章的关键一步。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 写人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事情来表现外,还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示。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只有这样 , 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品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3.了解选材特点 ..... ....,抓关键字词句 写人文章所写的人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他的思想性格不是凌空表现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的。这样的事情或材料可以是一件 , 也可以是几件。因此 , 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等。另外 , 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但是大部分文章中心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叙述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所以还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内容或情节认真分析,深入体会。如果能这样阅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 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及思想感情的文章。 【例题解析】 《三块钱》 他,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负伤,双腿高位瘫痪。妻子没工作,一家三口就靠他的抚恤金生活。 为了能够养活自己的家庭,他安了假肢,买了一辆三轮车,靠拉人赚钱谋生。 那天傍晚,瓢泼大雨。在街道的拐弯处,上来了两个西装革履的客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