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王晓芬《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6日11 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等多种原因,文化遗产的存在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所以,对文化遗产的还原保护和传承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而数字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展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创造了新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了社会公众更广泛享有人类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

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性。从理论上说,不论我们怎么保护,随着岁月的流逝,文化遗产还是会被损坏或者遗失。但是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通过整理、收集、记录等方式保存文化遗产的信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性。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而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更能起到扩大和辐射作用。数字技术传播速度的快捷程度使文化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遍世界,还可以将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从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向深度推广。

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众性。一方面,数字化的平台可以让我们不出家门,只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就能走近文化遗产,目睹文化遗产的尊容,且不受时间、地点、财力、体力等条件限制,使文化遗产变得容易接近,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探索文化遗产,激发和培养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环保性。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修复与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石材等自然环保材料的资源,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它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方式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走向。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路径

确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规范依据。一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确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地位。我国已经制定了《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文化遗产保护途径中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需要把日渐重要的数字化保护写入其中,通过法律法规来确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地位。二是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制定规范化标准。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标准规范等建立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标准,从而为全国各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提供可以参照的统一标准,指导各地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经济支持。一是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二是健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外围产业的经济扶持。三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要拓宽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通过捐赠、设立专项资金或者保护基金等方式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构建文化遗产多重资源网络平台。一是建立国家级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既方便查询,又促进文化传播。二是建立特色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使得我国文化遗产存在与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因此应建立特色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更有利于特色文化的传承。

建立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一是科学论证和提炼可以永远传承和坚守的文化遗产基因信息的核心元素,并对其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估与分类,如文化遗产的图形符号、典型纹样、地域属性、时代特征、词汇语义、色彩体系等民族文化基因,以保证民族文化DNA的正确传播与传承。二是利用

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图形符号、色彩、纹理等基因式信息的特征进行识别与抽取并进行矢量化表示,建立文化遗产基因信息优质矢量数据集。三是依据图形特征或语义特征创建一种准确、快速的图形图像检索方法,来达到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准确检索、高效调用的目的。以此

让传统文化“反客为主”,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焕发生命与活力,并在新技术与当下文化表达的符码中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智力支持。一是培养符合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需求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跨越文化艺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复

合需求,因此,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二是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平台。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三是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合作。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1BG078]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

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 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 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 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 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 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 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 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 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 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 建议阅读论著: 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都知道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滔滔大国,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要怎么保护呢?其实总共有52个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要对这些遗产有所了解才不失为一个中国人,更要细心保护他们。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结合文化遗产清晰条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仅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不会保护其中的糟粕。 ▲二、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历史之见证、身份认同的纽带、文化多样性之体现、创造力之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涉及不同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和不同文化遗产权益和文化遗产权益与其他正当权利 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其保护过程中有诸 多问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必然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怎么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国内到国际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用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就国内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第22条、文化遗产基本立法、其他相关立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立法和部门规章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而国际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1954年颁布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也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四、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就目前中国文化遗产多的现状,王教授指出,只是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资募资、文物认领、文保义工、志愿活动等多种方

浅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管保护

浅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管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伴随着遗产开发与遗产旅游的升温,遗产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压力、高损耗和高破坏的威胁。如何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已成为当前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世界遗产;开发利用;资源破坏;遗产保护;遗产管理 针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希望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该公约自1975年12月17日生效以来,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任务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中国也不例外,自1985年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遗产保护的意识日益觉醒,遗产保护及抢救工作开始启动并逐步深入。 一、我国世界遗产资源的分布 我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展却很快,截止到2006年底已有33项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l项。另外,还有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遗产数目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近百个项目正在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资源的分布涉及我国的22个省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山东、福建等地分布有12项世界遗产;中部地区的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分布有9项世界遗产;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四川、重庆、西藏等地有11项世界遗产;此外澳门有1项世界遗产。从世界遗产资源在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开发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到目前中国已有48处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中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就目前来说,一些文化遗产是及其脆弱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我国一些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当前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及原因保护与开发开发转变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并于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后来居上,自1987年至2015年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8。名列第二,仅在意大利之后。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纵观中国所有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它们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特色,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如此丰富,如何对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为了最大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推广与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可以促使人民去了解我们身边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新资料(最新整理)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设部和国家XX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主要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内容。200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走上了法治轨道。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也受益于这个时期。2009 年以后,青城镇相继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兰州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修缮项目和古民居、博物馆保护与建设项目等。经过这一系列的保护与开发工程,青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文化遗产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三类:一是文物类,包括砖雕、木雕、传统服饰、明清家具、碑刻、农业生

产工具、水烟制作工具、乐器、传统生活用具等;二是建筑群类,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庙及其附属建筑、青城书院及其附属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属建筑、罗家大院及其附属建筑等;三是遗址类,主要指尚存争议的闯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四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包括水烟制作技艺、陈醋酿制技艺、织布技艺、长面制作技艺、剪纸技艺、刺绣技艺、砖木雕刻技艺等;二是民间游艺类,包括道台狮子、青城高跷、城河抬子、火狮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动;三是民间音乐类,主要指青城小调;四是民俗活动类,比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 对于青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各方争论不一。有人强烈反对开发利用,认为其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大过保护。也有人支持开发利用,认为可以依靠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文化遗产是各历史时期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况,人们通过这些遗产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也要分享利用它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并不绝对对立。但也要看到,现实社会中,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利用确实威胁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要反对不科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我县建设城乡统筹的生态经济示县的重要软实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工委、县文化委、文管所、文化馆等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文化委、县博物馆、非遗馆、三峡文博园等部门和展馆,凤鸣镇氏宗祠、耀灵鸣凤书院、盐大路、清水孟伉故居、云安古镇、老县城遗址、旧县坪遗址、谭佑铭故居、程德全故居等文化遗址考察调研,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社会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与此同时,调研组到渝中区、巫山县、忠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他文物点1196处。**年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及审核工作,普查全县可移动文物数量23**8件套。**年4月,顺利通过市级专

家对**县“一普”数据的抽查审核工作,成为市首家通过抽查的收藏单位。 (一)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逐渐规。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和市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渝府发[**]26号),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在**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府发〔**〕57号),编辑出版了《**文物概览》。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三峡移民迁建中,兼顾了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典型代表就是飞庙和三峡文物园的异地搬迁保护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重点文物修缮工作初见成效。目前,我县已纳入三峡后续自然文化遗产板块立项的三峡后续项目资金2亿元、国保单位专项到位资金3200万元。博物馆收藏文物套件2万余件,标本10万余件。氏宗祠抢险排危工程和消防工程,已于今年3月通过终验;完成下岩寺搬迁复制工程;温家祠堂、程家祠堂修缮和保护将在今年完成;云安盐业生态文化保护建设项目正在规划申报中,盘石城大遗址保护项目与三峡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基地目前已启动前期遗址考古,成为最先启动的库区自然文化遗产重大项目。同时,针对文物行为加大了文物执法督察力度,坚决查处各类文物案

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红色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作为东北抗联地区主要城市之一的牡丹江市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但是在保护与开发工作方面,由于保护手段及资金的限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加强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牡丹江;开发与保护 一、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五年规划“121”工程中首次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概念并指出要建立“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红色文化遗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革命时期存在、产生和创造的在历史、艺术、社会学等方面有着重大革命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建筑物、遗迹,或者一些工艺品、文献等实物和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及其所承载、体现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1】 本文从狭义的概念上对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两类。其中,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旧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要塞遗址等,如:绥芬河铁路大白楼―中共六大代表秘密过境居住地旧址、杨子荣烈士陵园、牡丹江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马骏纪念馆、东宁要塞群等;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指这些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所承载的革命事迹、精神和一些反映它们的文学作品、歌曲、戏

曲等。如;反映剿匪英雄杨子荣的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或电影《智取威虎山》。 目前黑龙江省具有革命遗址924处,其中牡丹江市224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的24.24%,居于首位。牡丹江市主要革命遗址分布情况:市区有孟泾清烈士纪念碑、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园、“八女投江”雕塑、中共吉东局第二、三、四次工作会议遗址等18处;绥芬河市有绥芬河站―绥芬河站党支部旧址、铁路工团活动旧址、李春荣故居等15处;海林市有杨子荣烈士陵园、海林威虎山剿匪纪念地、东北抗日联军柴河东山密营遗址群等15处;东宁县有中共东宁党组织早期活动地、沙河子烈士陵园、三岔口地下交通站遗址等13处;宁安市有张闻天工作室、石门子站斗遗址、陈翰章牺牲地等26处;穆棱市有中共穆棱县诞生地遗址、绥东军分区司令部遗址等16处;林口县有八女英雄杨贵珍故乡 纪念碑、大盘道伏击战遗址等12处。牡丹江市革命遗址224处中,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处,省级5处,市级5处,县级1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2处,省级4处,县级14处。 另外,目前牡丹江市革命遗址保存状况为:保存好的18处,保存较好的58处,一般的76?,较差的28处,差的22处,消失的22处。我们看可以看出牡丹江市革命遗址从一 般到较差再到差,最后到消失的红色文化遗产共有148处,占全市革命遗址总数的66%以上。建国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一批革命遗址在城区规划改造中被拆除,而未拆除的遗址中也有大部分处于危房状态,如不抓紧维修加固,将会造成一大批革命遗址消失。因此,加强对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二、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平衡。全市的红色文化遗产缺

浅谈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浅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寸带兴 保山学院中文系09级文秘班(090120124)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仅要继承好,而且要保护好。鉴于现今人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标准及定义、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矛盾,解决的办法等几个问题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谈几点认识。 参考文献:【1】王晓玲: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之间的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4月 【2】路君:岂能让文化遗产成快餐—破解文化遗产管理与经营的难题 【3】单霁翔: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上)北京规划建设68、69. 【4】单霁翔: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下)北京规划建设107、108. 【5】马自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M】中国文化遗产.2005:第六期.6 中文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仅要继承好,而且要保护好。鉴于现今人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的含义、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矛盾,解决的办法等几个问题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谈几点认识。 主题词: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遗产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包括积极遗产和消极遗产。积极遗产指死者生前个人享有的财物和可以继承的其他合法权益,如债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益等。消极遗产指死者生前所欠的个人债务。世界文化遗产则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缔约国,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标准及各种遗产的定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①真实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1.文化遗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学院:林学院班级:12旅游管理3班学号:201231060326 姓名:叶燕 前言:简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探讨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近年来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的人往往看到遗产不同的价值,而人们更加关注于遗产的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更加倾向于将文化遗产看作一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这就必然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害,这也带来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这也成为了人们发展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措施与对策 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盘古、上帝、女娲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42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从中国第一次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秦朝开始算起约有2200年。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有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历史上不断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战,众多民族融和而成为中华民族。而由中国历史长河衍生出来的中华文化,不仅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而且从中涌现了不少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中国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现有175个缔约国,已有730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现已拥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30处世界文化遗产、9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首都北京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007年5月May 200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第9卷第3期Vol.9 No.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梁航琳1 ,杨昌鸣1 ,梁 亮2 ,杨 叶 3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广西南宁市建筑设计院,南宁530012; 3.廊坊市继方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廊坊065000)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保护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保护方法;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要和保护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取向;全面保护;动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7)03-0233-05 收稿日期:2006-05-26.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50056039).作者简介:梁航琳(1978) ),女,博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0是指具有历史学、科学、艺术或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等;/自然遗产0则指具有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地域空间,如九寨沟等;/自然文化遗产0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体,如黄山、泰山等。本文所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0,即等同于上面的/文化遗产0。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合理利用,达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协调统一。 一、遗产保护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地增添和丰富。 首先,从保护对象上看,过去只有杰出的、在历史上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的建筑作品和艺术品才得到考虑。而现在,许多由于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及能作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的对象也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其次,从保护范围上看,作为保护的对象已不再限于建筑本身。从大的方面来说,开始扩大到它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1] ;从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区和城市。也就是说,从点的保护扩大到地段乃至城市的/全面保护0。从小的方面说,延伸到环境中的各个组成元素,包括公园和街道的装饰小品和标志物等。 再次,从保护深度上看,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的保护规划,其内容原来都局限于物质方面,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但正如5马丘比丘宪章6所指出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体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结果0,因而,除了物质环境以外,现在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还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发掘城市精神文明方面更广泛的内容。也就是说,从单纯建筑实体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 此外,在保护方法及手段上,亦由过去单纯文物考古和建筑修复,演进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更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从建筑师、规划师、文物保护者单方面的参与行为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群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文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文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秦始皇陵作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价值无可估量。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 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 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 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曾在90年代,有人提出过,“卖几件文物来盖博物馆”。当时,有人大代表针对文 物工作的窘境,提出“卖它一个兵马俑如何”的动议。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博物 馆就是为了更加良好的保护文物而兴建的,如果,出卖了文物,来盖博物馆,那这博物馆 本身就一直悲哀和耻辱。秦始皇兵马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怎么能单纯因为其数量众多, 就起了“倒卖几个又如何”的愚蠢无知的念头。破坏了这个完整的整体,于心何忍呢?在 物质社会中,也同样不能将“卖”字作为文物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是先民们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文物的特殊 性在于其不能再生。我们固然听说过像梵高、毕加索画作等艺术奇葩在国与国之间拍卖过,但从未听说过有哪家国立博物馆的藏品沦落到拍卖场上的,至于拍卖珍藏了几个世纪的顶 尖的馆藏文化则更是匪夷所思。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整个民族的历史财富出卖。也没有 任何人可以给兵马俑定位价格,这是无价之宝。 在2002年,“陕西旅游”上市以 8000万股“卖”掉兵马俑再次引发争议。按照陕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初设想,“兵马俑”的上市借鉴的是“黄山旅游”600054的模式,将门票经营权通过租赁等方式进入股份公司,进而上市融资。其中目的是开发旅游,资金重组,但要强调的是文物有没有 经营权,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否分离?这才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所在。公司负责人 一再强调不是“卖文物”,而是“卖门票”,以便于更好的保护文物。目前,这种“卖兵 马俑”的方式,仍然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 当文物变为买卖的媒介时,是否就降低了自身的品格呢?靠着祖宗的宝藏,来融资上 市是否不够尊重历史呢?似乎这都是我们有待解决的观念谜题。 我国古代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如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浙江雁荡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广西桂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风光,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为我们留下 的杰作和一些自然景观。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良渚文化为例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良渚文化为例 发表时间:2018-04-12T11:53:23.4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崔浩轩[导读] 自联合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申报“非遗”热潮,我国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予以了高度重视 崔浩轩文登新一中 264400 摘要 自联合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申报“非遗”热潮,我国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相关的科研工作逐年增加。贵州苗族良渚文化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形成鲜明的旅游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存在着旅游开发不成规模等问题,这导致贵州苗族良渚文化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传播和发展,本文以贵州苗族良渚文化为例,对贵州苗族良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贵州苗族良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苗族良渚文化;资源开发;保护 1.良渚文化概述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一带山脉连绵,因而虽然形成的历史悠久,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能够较好地保存。武陵地区是中国的文化的重要汇聚处,也是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廊”。 2良渚文化保护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之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难以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前提和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3良渚文化的保护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经济建设不断得到发展,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虽然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操作上却显得不容乐观。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良渚文化也处于被人们逐渐遗忘的状态。因而,良渚文化遗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4良渚文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4.1 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4.1.1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价值,创造经济利益。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的原因并探析其对策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1.2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程序正当原则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进行了明确规定。依法行政,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靠程序来维护和保障行政公正。因为在行政执法的实践中,行政相对人的地位与行政执法主体比较,处于弱势和实际上的不平等地位,一旦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有些权利就很难恢复原状,即使可以得到救济也多为事后救济。 5结论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中,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和“创新”,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民族的才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在历史的长河、民间艺术的江海中“捕捞”那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那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中国的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传承”与“创新”两股力量的冲击下,被注入新鲜的血液,继续活跃在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刘琼.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 刘正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 苏琨.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西北大学 2014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makes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 targeted complicated. This view of the current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exposes to Jiayuguan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some problems, the status quo for example,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Jiayuguan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Jiayuguan tourism economy problems , this is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s: Jiayuguan; heritage protection; tourist economy 1引言 从20 世纪50 年代崛起的现代旅游,现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学者推断至2020 年,全世界出境旅 游人数和创汇额将分别达到16亿人次和2000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现已成为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被党中央列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