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论文材料

柴静以她独特的方式向中国舆论场投下了一枚“震撼弹”,成功地在两会前夕引爆并且引领了治霾这一热点话题。然而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网上掀起有关柴静此举动机和私德的讨论,网民快速分化为两大阵营:赞扬柴静或辱骂柴静。原本以为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将是一场关于环保、关于雾霾、关于环境治理的专业知识的大讨论,结果却演变为一场关于柴静的个人道德鉴定。最终因舆论场偏离了正常发展走向,也可能该片本身引发出的一些话题过于敏感,《穹顶之下》被封杀了。但柴静和她《穹顶之下》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所引发的相关话题,仍值得我们警醒与思考。
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而2015年“两会”开幕之前,媒体人柴静推出的引起热烈讨论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用纪实的方式回答了这道题目。无论是语言的表达还是镜头的记录,无论是以题目为载体还是以影片为载体,对雾霾这一问题的看法,内在的逻辑都是相同的。

媒体人西坡的观点比较婉转:因为有了当母亲和照顾孩子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雾霾时更不能忍,所以发起“一个人的战斗”。公共言说目的就是调动公众,拿个 人经历做引子,搞些小煽情(采访小女孩有没有看过蓝天)、小金句(“有义务没权力”)都是正常的手段,视频整体还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专家、机构的观点和 数据为说服力。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


然而,对于批评的反批评也已经出现。

李华芳在微博发表文章认为:批评柴静的学者那是因为“轴”和“酸”,学界游戏规则是占据知识山头,媒体游戏规则是靠故事煽动情感。你搞学术影响力人家 搞媒体影响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运动的人要学习柴静的动员能力,不然怎么煽动革命?至于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车的,“革命”不需要你们。
环球时报肯定会认为李华芳这是一厢情愿把柴静当作“革命”工具。虽然今天没有发表文章,但环球时报官方微博连续发声:“请那些不认同柴静的人,先好好 看完那个纪录片。里面的干货很多,而且都来自于环保部门的专家和官员,给人感觉跟像是中国环保部门的一次集体控诉。那些纠结于柴静本人的人,你们应该看得

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其实如果大家看了这个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静,而是那些在我国各地,感到各种无力感的环保局的干部们。柴静只是 一个记录者,她记录下的是环保立法和执法的种种无奈。如果看这个片子的最后,是去对柴静品头论足,那么你恐怕并没有看懂这个片子到底在说什么。
要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对柴静纪录片比较持中的看法来自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平教授: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每天消失的村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啊,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故土,到达北京、上海等等,赚的再少一点县城买房,柴老师问过村民为何在县城买房了么?你不买房,村里的小伙子连对象都搞不到,变成光棍,那样的社会又有多少颗炸弹存在?让村民再回到那2亩农地固守贫穷,进而获得所谓的蓝天,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么?现实吗?怎么不见北京的大V住到乡下去啊?
这些问题,只有靠不停的发展才能解决,不停的盖高楼,不然房价怎么下来,不停的炼钢铁,不然那些基础设施怎么廉价快速的搞起来?


正向:
面对雾霾的天气,我们在责怪政府,自然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政府顾着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我们也在责怪企业,因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污染了一方土地,污染了人们的饮用水源和每天需要呼吸的空气。但是,我们每个公民是否也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不喜欢雾霾,但也不愿意放弃汽车;我们讨厌扬尘,却也希望房子多盖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创造者也是污染制造者这个软性的因素。雾霾不仅是环保问题,也不仅是经济问题,它也是中国人心中的纠结与挑战。

柴静的《穹顶之下》也让我们更加清醒,虽然这个新闻调查视频引爆了舆论场,但未必能真正的改变中国,毕竟纪录片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真相,给我们一个警示。柴静的《穹顶之下》做不了好天气的救世主,亿万网民抛洒的辛酸泪也荡涤不了雾霾的天空。所以说,若想守得云开见月明,还得需要我们的国家痛定思痛下决心,拿主意。需要有关部门真正哈下腰来勤动嘴,勤跑腿,彻底消除利用集团因为利益咬合而制造的雾霾。更需要置身其中的我们每个人的戮力同心。职能部门多一些责任与担当,企业多一些绿色生产,市民们少开一天车……点滴行动可以汇成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强大力量。唯有此,才能为当下的人们更为子孙后代撑起一片

洁净的天空!
——袁宝《柴静的<穹顶之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反向:

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
——吴靖(北大教授)

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
——“树上的男爵”(中戏教师)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她的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
——周雷(南京大学博士)

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陈平(复旦大学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