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

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
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

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

志异》译本为例

作者:朱瑞君, ZHU Rui-jun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237012

刊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23(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9条)

1.王运鸿译者的抉择还是历史的抉择--以<聊斋志异>的翻译为案例[期刊论文]-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10)

2.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 2004

3.何劲从功能理论看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译本 2004

4.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2001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3536844.html,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000

6.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

7.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1998

8.蒲松龄聊斋志异 2000

9.Herbert A Giles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1908

相似文献(8条)

1.学位论文咸慧对《聊斋志异》翟理斯译本的三维分析2005

《聊斋志异》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对该作品的翻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之一。至今为止《聊斋》共有三个主要的英译本,其中由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翻译并出版于1908年的译本具有很大特色。

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翟理斯的译本做出全面分析,包括译者在选材、命名上的斟酌,在文本与元文本方面的特色以及对某几类特定文化信息的传递,并侧重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决定是出于哪些因素的考虑。在结论部分,本文总结了翟理斯在翻译《聊斋》过程中采用的几种翻译策略和优缺点,并对整个文本的翻译质量做出了客观评价。

也希望本文所作的初步分析能够为整个《聊斋》翻译事业做出贡献,并对后来人翻译《聊斋》提供一点启发。

2.学位论文朱瑞君Herbert Allen Giles′ Rendition of LiaoZhai Tales——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007

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翟理斯《聊斋》译本进行分析,长久以来,翟译《聊斋》一直由于其在翻译中的创新和改动而备受争议.最近几年,随着新的翻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出现,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译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而这一理论也恰好为翟理斯译作中的"不忠实"之处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分别从"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具体的翻译步骤对翟理斯译《聊斋》做具体分析,以期对翟理斯的主体意识如何影响并体现于其译本中这个问题获得具体的认知,并证实在这一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翟理斯的主体性作用在从"信任"到"补偿"的四个具体步骤中得以充分展现.

同时结合杨宪益《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以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分析了两位译者在对文章命名,对原文的翻译与理解以及对异史氏日的不同态度,这三个纵向剖面步骤的研究表明翟理斯主体性因素的介入导致了两个译本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极大不同,从而肯定翟理斯译本的成功之处.基于此,得出结论,翟译的"不忠实"正是出于其译者主体性如他的能力、经验、知识、个性等作用的发挥,,这些都将对其译著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也正由于其主体因素的充分作用使得翟译《聊斋》在西方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得以广为流传.本文研究表明,翟译《聊斋》在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风俗,意识形态以及保存原文的异国风韵上更胜于其他译本.其译本也因以简单直白的英文表达传递古中国文化知识而享有较高声誉.因此,指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一个译本的优劣,也就是说成功的译作决不会缺少译者主体因素的存在.当译者把自己看作目标文本的创作者而非原文本的模仿者时,其译作往往会取得成功.事实上翟理斯译本的成功正在于其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3.学位论文曾婳颖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翟理斯对《聊斋志异》的重写2007

列弗维尔曾经说过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而重写是按照权利的要求操控原文。所有的重写形式,无论其目的如何,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所以,译文是顺应当时目的语文化中某种意识形态的要求而产生的,同时,这种意识形态也用来检测该译文。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不仅是所有译本中最出名的,同时也据称翻译了最多的篇数,因此被选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本论文旨在对此译本从意识形态的视角,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研究翻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一点,本论文对意识形态采取中立的态度,描述性地记录译文中的相关翻译现象,并且做出可能的解释。通过对比译文与原文,本论文分析赞助者的意识形态、目的语读者的意识形态和译者的意识形态是如何重写译文的。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致力于科举考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但总是事与愿违,为了养活妻小,他长年一人在外,给官宦人家做幕僚教私塾,目睹了官场上的种种黑暗和官员们生活中的声色犬马,再加上本身的各种遭遇,他一方面憎恨腐败贪污等等社会阴暗面,一方面又对它抱有希望,希望浊世中能出现一股清流,出现一位伯乐来发现他这匹千里马,让他早日登科,飞黄腾达。就这样,怀着这种复杂的希望,这位才子写下了《聊斋志异》。

而翟理斯在翻译这本大作时,做了大量的变动,作者的写作原意已经无处可见了,整个译本改动之大,使得翟氏的译本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鬼狐的故事集。但是分析当时的英国、英文读者和译者本身的意识形态,这些改动却是合理的,是三种意识形态的合力的必然结果;而从译者的角度来说,为了让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被接受,译者按照当时的需要对译文作了必要的改动。

归根结底,译文是对原文的改写,按照目的语当时的意识形态上的需要而做出的改写。

盾-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5.学位论文晏开维On Herbert Allen Giles' Translation of Liao Zhai Zhi Yi-The Cultural Approach to

Allusion Translation2008

一直以来,《聊斋志异》这部作品都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作者蒲松龄也被视为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许多作家都曾经或正在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研究。现在《聊斋志异》已拥有许多不同语言的版本,足见其影响深远。本文试从典故翻译中的文化视角探讨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译本。

翻译是人类活动中最原始也是最复杂的活动之一。而文学翻译又被认为是最为复杂的翻译活动。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文化转向以来,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从以前的两套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开始转向文化探索。目前,翻译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而语言正是这种活动的载体。

典故带有浓烈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喻体形象,包含了比一般字词多得多的文化信息。以前,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比如从语用学,符号学等等就典故翻译做过研究。当然也有作家对特定的文本做过典故翻译的研究(比如针对《红楼梦》和《牡丹亭》)。所有这些作品都对本文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本文的特色和创新在于:从文化视角探讨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译本的典故翻译。

《聊斋志异》中的典故可以分为四大类,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古代神话和历史事件典故,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典故以及宗教迷信类典故。典故翻译主要有六种方法:直译,直译加释义,直译加脚注,意译加脚注,替换形象意译,舍弃形象意译。翟理斯采用了除第二种以外的所有方法翻译典故。

本文采用的主要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它提醒我们任何文本都不是存在于真空中的,而是跟特定的语言及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作为如今翻译活动的主流指导策略,强调理解和再现原文时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的依赖。这一视角扩大了我们的视野,鼓励我们把单一的文本放在宏观的文化大背景下。由于典故的理解和再现都是基于为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所共享的特定的文化预设,因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跟典故翻译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本文使用的方法论为分析法和演绎法。

当然,由于作者的局限和文章长度的限制,本文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缺点和错误。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1)语言本身的障碍。由于源文本是用文言文写成,对本文作者构成了一定的理解障碍;(2)典故的间接性或含蓄性需要广阔的知识面来较好的理解并再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对本文作者构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本文作者还是为典故翻译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仔细的研究,我们可以稳妥的得出这样一种结论: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是指导典故翻译活动的有益尝试,而翟理斯的典故翻译基本上是以译语读者为取向的。

6.学位论文余欢从动态顺应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析《聊斋志异》主要的三个英译本2008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的语用综论观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一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翻译也可从顺应论的视角去研究。

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语用综论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顺应论的核心,主要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1)时间顺应。语言的产出和理解会因时间差异而出现变化。时间因素会促使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做出调整和顺应,而调整和顺应的结果又加速语言的变化和发展。(2)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语境是动态的,包括语言社会语境、心理语境、文化身份语境等。(3)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来灵活安排话语的信息结构,也可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或语段。

本文以动态顺应论为基础,将《聊斋志异》英译本中一部争议较大的译作一翟理斯的英译本与另外两部主要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了这三部译本的不同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试图对翟理斯的译本做出新的评价。全文分六章。第一章奠定全文理论基础,解释了此研究的合理性及目的,对相关研究做出文献综述并介绍了此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到第四章从三方面详细分析了动态顺应论在《聊斋志异》三个主要英译本翻译过程中的体现。第二章着重分析三部英译本对时间的顺应。第三章处理不同英译本对语境的顺应。第四章主要对比三部英译本不同的语言特色。第五章核心内容则是比较三部英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第六章总结全文。

通过对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复译的必要性;文学翻译无定本:翻译标准应该被不断的重新阐释以顺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交际目的。所以将动态顺应理论应用于翻译,对翻译不仅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翻译研究迈向更广阔的空间。总之,动态顺应理论下的翻译过程模式对翻译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价值。顺应理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将顺应理论应用于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翻译研究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7.期刊论文孙轶旻.Sun Yimen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本的接受-明清小说研究2007(2)

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是《聊斋志异》向西方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译本除译文精当外,还附有大量注释.翟理斯在注释中对译文所涉及之中国文化的不同领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常辅以亲身经历以及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因此,《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文文本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为西方读者理解《聊斋志异》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而且消除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和隔阂,显示了译本的学术价值,亦使《聊斋志异选》在西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著名译本.

8.学位论文崔瑶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2008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聊斋志异》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斯坦纳提出的翻译活动四步骤中不同译者发挥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用以说明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并对翻译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西方哲学-阐释学与翻译相结合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局面,并由此产生了多个新的翻译研究视角。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补偿”无一不是在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所选择的案例分析译本是以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备受推崇,中国拥有最多翻译版本的小说——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英译本。

文中主要介绍翟理斯,杨宪益夫妇以及Denis C.和Victor H.Mair这三个主要英译本,并运用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分析由于译者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其他主体意识的影响导致的不同翻译效果,证实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得以充分展现,并为《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参考。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813536844.html,/Periodical_hfgydxxb-shkx200906023.aspx

授权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jhkht),授权号:d2183982-48d8-4ecc-bcf4-9ea700d7a12c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5日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 践活动。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

“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常把文学翻译家比作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又要舞姿优美,又难免时时受到羁绊。因为文学翻译被归结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但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里进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意和形。再则译者还要受到译文读者的制约,顾羁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所

译者主体性研究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申请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培养单位:外国语学院 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 究 生:谢 佑 芬 指导老师:魏万德 教授 2004年4月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谢佑芬 武 汉理 工 大学

分类号 密 级 UDC学校代码 10497 学位论文 题目译者主体性研究 英文 题目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研究生姓名谢佑芬 姓名魏万德职称教授 指导教师 单位名称外国语学院邮编430070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位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4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 2004年4月

中文摘要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边缘化的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的特殊文化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逐渐突显了出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语境下译者边缘化文化地位的根源,并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进行了回顾,结合目前译者研究现状进而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问题。 本文澄清了关于翻译主体的两种不同理解,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指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三个特征:译者的目的性、译者的受动性以及译者的创造性,从而深入了对于译者主体性内涵的理解。此外,本文还结合阐释学、文化翻译理论、读者反应论、互文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理论,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以及译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以期深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及表现的探讨,本文最后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既要有创造意识又要有自我克制意识,同时指出要进一步理解翻译批评的标准和原则,以促使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更加深入发展。 关键词:译者, 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性, 创造性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西方的女性主义产生于18 世纪法国大革命,自此之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庞大多元的体系。女性主义在理论界中被广泛重视起来,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翻译界的文化转向为翻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研究翻译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视角的新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在这一“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它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繁多的翻译理论中显得格外醒目。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 世纪70 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理论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结果,由此译者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变得更加丰富。 1回顾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主体性纵观中西方翻译史,女人和译者同时被归入话语的低等地位。译文被冠以“情妇”、“小女人”、“媒婆”、“不忠的美人”、“潘多拉”之喻等称呼,这些称谓无不表明了译文是从属于原文,是次要、派生以及被动的,如同女人从属于男人那样。以西方女性为例,16 世纪欧洲,女性不能够畅所欲言,不能自由得展示自己的才能,她们的言说与行为受到各方面严格的限制。在当时,女性只能被允许翻译工作,翻译的题材也只陷于宗教文本,而对于自主创作是得不到鼓励和支持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想发表自己对社会、婚姻生活、政治上的见解,就必须通过翻译这个途径才可以实现,通过翻译加入个人的宣言,表达自己的诉求。18 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浪潮使得自由平等的思想贯穿

了整个欧洲,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正式拉开了帷幕。三次妇女运动的浪潮,带动了女性主义对父权中心制更为深刻和激烈的批判意识。西方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吸取养分,将女性视角引入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并且提出“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开始”。 关于翻译译文与女性的地位长期的从属地位,Simon 批评道:无论被肯定还是遭谴责,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比喻。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的女性。正如女性的处境一样,翻译由此变得边缘化:“翻译被诬蔑为一种写作方式,为版权法所排挤,为学术界所不屑,并受到出版商、发行商、政府和宗教团体的层层盘剥。”翻译的女性化与其边缘化特征,体现了传统翻译关系二元对立的“主仆”关系。译文只是原文的模仿,它受制于原文的权力之下。由此,忠实性就变成了一部译作的好坏标准,对等于原作而言,忠实观主宰着翻译的标准。自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传统的翻译观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传统译论中原作与译作的男一女、主一仆、中心一边缘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中不再存在,“带着镣铐跳舞” 的忠实观同样也遭到了质疑。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重新对忠实做出了定义,认为“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 方案(writingproject) ――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 的! ”由此,译者主体性问题开始得到普遍而热烈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译论:大体划分为“语言学前”和“语言学”两阶段。无论是“语言学前”阶段中译者所处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两难境地还是语言学阶段中作为翻译机器译者的状况,其哲学根源都在于二元对立认识论。二元对立认识论认为,思想作为客体的对立面,能够客观地反映客体,达到这种客观反映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准确性就成了当然的要求,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客观、科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分析:哲学解释学、权力话语和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三元素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哲学解释学与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因素:哲学解释学是西方哲学中语言论转向后深刻影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种理论,它改变了人文学中的科学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时间和历史的视角。根据解释学观点,理解的过程就是译者的视域和原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因此,理解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译者不断努力寻求新视域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因其主观能动性而突出出来。如果说解释学给翻译的启发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那么权力话语理论将我们带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权力话语与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权力话语在社会文化视角中阐释译者主动性。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受到权力和话语的操控。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操控。这样,译者的主体性就主要表现为受动性。 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目的论充分论证了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这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准则就是目的解释手段。这种理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以译者的各种目的为指导。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译者会调动他各种能力、采用不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方面。换句话说,积极和消极方面的辩证结合是译者主体性本身的内在要求。偏重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主

从翻译实践看译者的主体地位

从翻译实践看译者的主体地位 倪万辉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摘 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传播和交流的必要媒介。然而,由于传统翻译观的长期束缚,翻译主体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边沿化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本文拟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背景,结合目前翻译主体研究的现状,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做一个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能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的研究。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转向;内涵;作用 1.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翻译观的束缚,译者主体性这一领域一直未被译界所重视。传统的翻译观给译者强加上的所谓“译匠”,“语言转换者”,“仆人”等等这些枷锁,牢牢地束缚着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只能为忠实地传达原文之意而服务,任何主观性或创造性的举动都是不容许的,都被视为“异端”(谢天振,2002:18)。正如卞之琳所言:“原作者是自由创造,我们是忠实翻译,忠实于他的自由创造。他拐弯抹角,我们得亦步亦趋;他上天入地,我们得紧随不舍;他高瞻远瞩,我们就不能坐井观天”(葛校琴,2002:63),可见对译者忽视的程度。但随着西方七十年代“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越来越受到译界的重视,并因此获得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同时,新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也不断丰富起来,它们推动了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发展。本文正是想借这次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浪潮,结合目前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做一次尝试性的探讨,以此来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译者,同时期望本文能对目前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所贡献。 2. 西方译界的“翻译主体研究”——“原语中心论”的“颠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译界出现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研究取向,它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实际功能。这种新取向的出现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翻译主体”的问题,因此“翻译主体研究”被提上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议事日程,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问题成为其中的焦点和重点。正如赫曼斯(Hermans)所言:“翻译从来就不是透明的、纯客观的,它告诉我们更多的是译者的情况,而不是所译作品的情况”(2000:12)。同时,一批新的理论体系相继产生,较著名的有埃文?左哈尔(Evan,Zohar,1978)的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格尔登?图里(Gideon,Tuory,2001)的译语文本翻译论(Target Translation Theory,2001),还有以勒菲弗尔(Lefevere,1992),赫曼斯和巴斯奈特(Bassnett,1988)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翻译理论(Manipulation Translation Theory)。同时,布龙菲尔德、特里尔等语言学家也从语言学角度对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刘润清,1989),他们认为译作和原作都是创造性的文本,译者和原作者不是“主 【作者简介】倪万辉(1970- )男,硕士,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72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译本的忠实,强调与原作对等,而译者本人则被看做是翻译机器、仆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以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着手,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引言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是翻译的重要形式。不同于非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多是作家,其本身的创作意识决定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发挥。杨武能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曾作如下分析:“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的创作的客体。而在这整个创作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基于此,本文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探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内在能动性,它作用于主体的对象性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外化。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以原作为中心,忠实地再现原文是评判译作好坏的主要标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被提出,人们对翻译有了重新的认识,翻译研究者开始把译者放在主要的地位研究。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定义主体性呢?学者查明建和田雨将其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译者的主体性受其主体意识的操纵,中国翻译学者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3]。可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进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关于《老人与海》及其译本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老渔人山蒂亚戈与大鱼的抗争经历。主人公山蒂亚戈连着84天都没有捕到鱼,在第85天,他将船驶往大海深处,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山蒂亚戈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才将大鱼杀死。在返程的途中,大群鲨鱼前来袭击,最后老人拖着仅剩的鱼骨架回到了岸上。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用凝结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困难面前敢于抗争、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张爱玲的译本是《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海明威因其简洁凝练的文笔,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称。作为中国杰出的女性作家,张爱玲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张爱玲发挥怎样的主体性?本文将从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其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上的体现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优秀的作品很多,译者站在其特定的立场,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文本,这本身就带有主观能动性。张爱玲选择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首先就体现了她的个人意愿。张爱玲在序言中写到:“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活动,我对于这一切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4]1。张爱玲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原作的喜爱。而且,海明威电报似得

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_朱月娥

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 朱月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y u e e z h u2003@y a h o o.c o m.c n 长沙市 410004) 摘 要 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和同构性。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确定译者主体和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正确理解源语作者和源语文本,恰当处理好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关系,有效进行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沟通,使各翻译主体间形成互动、和谐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译者主体性介入无处不在。这一介入有利于在各语种间建立共生关系,以维护民族文化个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全球文化生态圈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翻译 主体生态系统 生态学理论 译者主体性 A b s t r a c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i s s i m i l a r t o t h e n a t u r a l e c o s y s t e m i n t h e i r c o m p o s i t i o n. 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s e t w o s y s t e m s,t h i s p a p e r i n t e n d s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a n d t h e e c o s y s t e m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u b-j e c t s,a n dt o r e v e a l t h a t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s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f i n d s i t s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i nc o r r e c t l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a u t h o r a n d t h e t e x t i nt h e s o u r c e l a n g u a g e,p r o p e r l y d e a l i n g 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e x t s i nb o t h s o u r c e l a n-g u a g e a n d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e f f e c t i v e l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 w i t h t h e a u t h o r i n t h e s o u r c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r e a d e r s i nt h e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 n i n t e r a c t i v e,h a r m o n i o u s e c o s y s t e m.T h i s w i l l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b u i l d i n g ac o-e x i s t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c u l t u r e s s o a s t o k e e p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c u l t u r e a n dt h e d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 c u l t u r e s o f t h e w o r l d,w h i c hw i l l h e l pb u i l da n dd e v e l o p ah e a l t h y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 g l o b a l c u l t u r a l e c o s y s t e m. K e yWo r d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 o f s u b j e c t s e c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y t r a n s l a t o r's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1 引 言 翻译生态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全球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在国外,N e w m a r k,〖1〗提出了翻译具有生态学特征的说法,K a t a n〖2〗对翻译生态文化进行明确的分类,C r o n i n〖3〗首次明确提出“翻译生态学”(t r a n s l a t i o n e c o l o g y)这一概念。在国内,近年来也不断有人借用自然生态的术语或概念来描述翻译活动的生态性特征、持续性研究和翻译生态学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研究的趋向等〖4-8〗,孙茜〖9〗等用翻译生态学理论阐释翻译实践。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中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的研究主要从阐释学理论出发,讨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地位、译者主体的创造性〖11-14〗,刘宓庆〖15〗则从美学的角度谈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此类研究并未把译者置于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性、协调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类似性和同构性的讨论,来研究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生物多样性理论、生态学种群理论、限制因子定律等理论的参照下,探讨译者主体在维护语言多样性、实现文化的互惠与共生和保持文化自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 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与译者主体性 翻译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翻译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翻译生态单位。”〖8〗翻译主体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其生产者指译者,是翻译产品的创造者;消费者包括译者和译语读者,是翻译产品的享受者;分解者指翻译研究者。各翻译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平衡的翻译主体生态 第23卷1期2010年2月 中国科技翻译 C H I N E S E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L A T O R SJ O U R N A L V o l.23.N o.1 F e b.2010 *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X J K06Q G D019)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8](08112)。 收稿日期:2008-08-27/55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主体性的发

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和欧美国家的相差甚大,当时苏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译者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其次,译者的审美偏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家”的译者,他(她)的艺术表现能力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偏好的影响。傅雷曾说过“拿个文学的类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

从文学翻译过程看译者的主体性

从文学翻译过程看译者的主体性 张 莉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收稿日期:2004-01-09 作者简介:张 莉(1977-),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硕士。 摘要:从文化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使得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解码与组码三个阶段。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彰显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译者的主体性与他的受动性相辅相成,二者不可或缺。 关键词: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受动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89(2004)02-0054-03 长期以来,中西翻译界对翻译的研究都囿于对原著中心地位以及语言转换层面的研究,而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及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却鲜有系统、深入的论述。译者被赋予/舌人0、/媒婆0、/仆人0、/带着镣铐的舞者0、/文化搬运工0等形象,被认为处于既要对作者俯首听命又要对读者迎合奉承的尴尬地位中,其创造性和主体性自然就更少有人提及了。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层面的开拓,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开始从文化角度来探讨翻译,从阐释学、接受美学、文化交流等切入点来研究翻译。这一转向使得译者的文化地位及其主体性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我们应如何来理解译者的主体性呢? 一、译者的主体性 余光中曾对译者以及翻译过程作过以下论述:/译者介于神人之间,既要通天意,又得说人话,真是-左右为巫难.。读者只能面对译者,通过译者的口吻,去想像原作者的意境。翻译,实在是一种信不信由你的-一面之词.。0(5余光中谈翻译6)这一论述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不争的事实。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和感情移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作为沟通原作者与读者、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他的表现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因而成为翻 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其主体性也就是他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觉的人格意识和创造意识。谢天振的5译介学6中/创造性叛逆0命题的提出,也正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认可和论证。 我们可以引用查明建、田雨为译者主体性所作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0 下面我们将从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 二、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翻译的准备阶段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译者动笔翻译之前就已开始发挥作用了。在此阶段,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以及翻译策略的确定等方面。 选择适当的翻译文本是译者开始翻译活动的前提。一般来讲,译者通过自己阅读或他人的推荐、评价等途径,形成对原作的初步印象。然后,译者会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文化意识、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已有知识结构,对这一印象进行初步的评价与批评。当这一印象与译者的知识体系相近或吻合的时候,译者多表现为对原作文本的肯定与接受。反之,则表现出对文本的否定与排斥。可见,选择什么样的 # 54#2004年6月第19卷第2期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 NGZHOU ECONOMIC MANAGE MENT INSTITUTE Jun.2004 Vol.19No.2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雎》英译本的比较 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 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 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 引言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从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魏瑾① , 魏书艳② 摘要: 译者既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 又是其创造性的再现者。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学艺术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为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 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 阐释; 再现; 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译论研究往往过分强调译文与原作之间的对等,普遍忽视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及对作为翻译主体的译家的研究。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主体研究逐步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并不断走向深入。杨武能先生早在20 世纪80 、90 年代就对翻译家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论述, 并强调对翻译主体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家; 只有把翻译家作为人的精神和心智的方方面面也纳入观察的视野, 才可能解答种种触及文学翻译本质的微妙问题。”[ 1 ]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这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翻译分为两个过程, 即理解原文过程和再现原文的过程, 也就是译者首先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 追寻作者的思路, 然后综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无论在理解阶段还是在表达阶段, 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所谓“主体性”, 具体地说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 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 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2 ] 。那么译者的主体性则是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即体现在译作中的自觉人格及审美创造力。文学翻译大概是所有翻译中最无定性、最变幻莫测、最难把握和最需要创造性的一种翻译。文学文本与普通文本相比, 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潜在的更为广阔的审美与解读空间, 另一方面更受制于语言形式。因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 1. 译者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 继承阐释学和现象学的接受美学认为: “文学文本具有两极, 即艺术极与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文本, 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 3 ]这两极彼此交融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 就成为审美对象, 成为读者感悟、阐释、融化、再生的艺术情感或形象, 两者已经水乳交融地构成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换言之, 任何文学文本都是多层面和开放式的图式结构, 其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意义的实现则凭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感觉和知觉经验加以具体化, 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处, 最终达到文本的实现。因此, 接受是一种再创造。“读者通过接受活动, 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改造, 通过释放作品中蕴藏的潜能使这种潜能为自身服务。但是, 读者在改造作品的同时, 也在改造他自己, 当他将作品中潜藏的可能性现实化时, 也在扩大自己作为主体的可能性, 这就是作品在他身上产生的效果。 接受活动是使这两种对立的规定性统一起来的过程。”[ 4 ]阅读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 一方面, 原文为读者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读者在原文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意义, 在这种双向交流中, 读者对文本不是简单的“复原”,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 读者在使文本的潜能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唤发了审美潜能, 而且为自己的审美潜能增添了新的能量。接受提高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翻译而言, 译者首先是作为文

从译者“仆人说”到译者主体性的认识

从译者“仆人说”到译者主体性的认识 摘要:翻译是一项久远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交 流作用,译者在沟通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 译实践中处于从属地位,是原作者的仆人,其职责在于“忠实”地传达原文,“服务好”读者。而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译者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译者仆人说主体性 著名翻译家杨绛在其《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一书中曾谈到:“翻译至少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 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1]因为译者面对自己的主人,即作者,必须惟命是从,“忠实”地传达以话者或作者所写的话语的意思,不能掺入自 己的主观色彩,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必须以原文为依归,惟作者是从,不能有 任何违背。 但著名文学翻译家杨武能也指出:“作为译者,对‘主人’的服从是有一定的前 提的,一是作者作为主人,要确实贤明可敬;二是面对可敬的和真正心爱的作品,译者才会心甘情愿地服从,自然而然地谦卑忘我。”[2]因此,译者应该心中装着 读者,尊重读者,对他们负责。通过此二人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处 于中介的位置,既要对作者负责,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但译者也不必完全死 扣原文,对原文的作者的服从是有一定条件的,即:作者的可敬佩性及译文的可 接受性。 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家渐渐认识到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由于要把翻译 从一门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存在着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译文很难做到对作者及译文的绝对服从,也正是因为如此,译者主体性才能彰显 出来。每种语言因其形成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其实践过程 中相应地也会有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会有了翻译过 程中的种种障碍。 翻译家叶君剑就曾发出过“如何忠实于原文”的疑问,他明确指出了翻译的理 想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可能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翻译无非就是把原作要表达的思想 传达给读者,包括原作的思想、感情、意境,使读者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况且每个人的理解又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无 法去问原作者当时的感受,只能靠字面的意义去推测,这就需要译者的主体性的 发挥了。翻译家范存忠先生认为:“译品最好能和原作品本相等—内容相等,形式相等,格调相等,只是所用的语言不同。但这种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 于两种语言(任何两种)之间都存在着差异。”[3]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两种 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就得依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以诠释,译者的主体性因而是 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文学翻译被认 为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作者和原文文本为信息的来源,为译者提供文本,译者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综合运用宏观翻译理论,宏观翻译策略及微观翻译技巧对 文本进行翻译,尽可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缩小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达 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但我们也该清楚地认识到,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不照 顾源语文本,译者的翻译也不是对原文的“改写”,主体性的发挥要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称之为翻译了。

翻译主体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到底谁是翻译主体,原作者,译者,亦或是读者。本文将从这个问题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主体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包括翻译的主体,翻译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主体间性。 关键词:翻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A discuss on the issues of translation subject studies Abstract: so far the study on translation subject is a hot topic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yet there is no final answer in this field. Anyway who is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or the reader. This text, focusing on this topic and on the basis of former researches, will make a summary of the issues relevant to subject studies, including the transl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Key words: transl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一.引言 在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的从属性行为,将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对立成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作者,译作也必须是原作目的语的真实再现。这种“原著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实际上是将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译者当成原作者的“传声筒”或“代言人”,而忽视了译文中隐含的译者主体与主体性。 二.什么是主体和主体性? 主体与主体性密不可分。“主体性, 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 而不是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称之为人性, 而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主体性。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陈先达,1991:115)。这段话一方面讲了人与主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涉及到了主体性最根本内涵。首先, 主体是人,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也就是说, 主体与人不能划等号, 只有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实践、认识和审美主体。主体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其次, 我们再来分析主体性的内涵。陈先达认为, 主体性最根本内容是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主体的综合特征, 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质。但他忽略了主体性还有受动性的一面。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辨证统一, 也就是说, 主体性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 我们在理解主体性内涵时要避免两种极端: 一是无视客体

论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际

论译者、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际 ——以电影《鬼子来了》内的翻译活动为例 摘要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就是由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的转换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听者或读者,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意思对等。在这样一个A-B-C的过程中,中间环节B,即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可想而知。若没有B,A 与C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甚至完全无法交流。几乎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我们都设想B 本着“忠实”的态度来从事翻译活动。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出现的文化差异、误解,甚至是文化敌对,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就是由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的转换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听者或读者,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意思对等。在这样一个A-B-C的过程中,中间环节B,即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可想而知。若没有B,A 与C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甚至完全无法交流。几乎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我们都设想B 本着“忠实”的态度来从事翻译活动。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出现的文化差异、误解,甚至是文化敌对,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 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在文化敌对的前提下,译者在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取舍方面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体性包含两个特征:一方面,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态度、动机、目的、偏见、文化价值观念等对翻译过程、原语和目的语会产生影响。体现在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总体把握和对原语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上,包括译者对原语关键信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