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数学建模A题

2017数学建模A题
2017数学建模A题

2017数学建模A题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摘要

本文根据CT系统的成像和获取物体信息的问题,使用主成分分析、解释结构模型、滤波反投影等方法,综合分析了CT系统的参数标定与其成像原理,分别构建了ISM解释结构模型、直接反射投影模型。然后使用Excel、MATLAB等软件整理数据和编写程序,详细的阐明了CT系统对未知结构体进行扫描成像的理论,并且根据其扫描数据反推出未知物体的基本信息,充分证明了所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问题一的要求,本文首先以CT系统基本指标、旋转方式以及附件一、二所给出的数据进行CT系统的位置及具体指标进行确认,其中,运用Excel工具对附件一、二进行数据处理进行辅助计算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其中特殊位置(吸收率最大和最小)的数值模块进而得出CT系统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激光束单元之间的距离0.2857mm,以及CT系统旋转180次所转过的角度为180°。

针对问题二、三的要求,为了了解未知介质的位置、几何形状、吸收率。我们可以运用直接反射投影法,建立直接反射投影模型,即利用MALAB 工具对Excel表格数据进行导入,编写反投影对应的程序,得出其几何图形。并且结合问题一中的CT系统基本信息,我们通过衰变公式结合附件三、五的吸收率数据推出其在托盘中的位置,通过未知物体的位置从而给出10个规定位置的点的吸收率为:

测器上512个等距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此等距单元间距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且我们在对附件二的数据进行图表分析的时候发现其折线图存在着突变,即得出其稳定性和精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针对已有的问题,建立新的优化模型加以改进即垂直X轴为初始位置,以(50,50)为旋转中心进行断层扫描。

本文给出了此CT系统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利用样品对射线能量的吸收特性对生物组织和工程材料的样品进行断层成像,由此获得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的特点。并通过对几个未知样品的分析来验证此CT系统的

功能和作用。且在后续的论述中我们对此CT系统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更新,解决了此CT系统在标定精度和稳定性的缺陷,使得此系统更加的完善。

关键字:断层成像;吸收率;直接反射投影;PCA;Excel;MATLAB

§1问题的重述

一、背景知识

1.背景的介绍

随着医疗和工业的发展,CT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日益推广,在疾病更加复杂,设计更加深奥的情况下,人们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刻,于是随之而诞生的一项新技术------CT成像诞生了,随着许多年来人们对CT成像的不断探索,我们所掌握的技术也越来越高级,对于许多未知的事物探索也越来越广泛,于是这项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邻域,尤为显得突出的是医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在医学领域中,对病人全身的身体状况进行探索,对各种人眼难以判断和简单仪器难以探测的部位可以采用CT新型技术对此进行处理;在工业中,我们通过CT技术对一些位置物体的内部情况或者在不破坏其结构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断层成像,便于人们的技术研究。

2.问题的产生

在工业中,我们对一个未知物体进行CT扫描处理,会得到许多的数据信息,在这个数据信息分析的同时,我们要确定此未知物体的几何形状介质分布情况以及许多未知的信息。在许多CT系统中,大多数CT系统均采用的是光线穿透法,通过穿透率强的几种光线来对物体内部的结构进行判定,于是我们需要根据对许多组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才能得出物体的基本信息。

3.已有的对策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文献可以知道,在CT系统断层成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为的控制其扫描位置以及其扫描角度,并且对扫描过程中的能量吸收率有一个具体的数值计算。我们可以根据CT探测器的基本已知指标和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可得出结论,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

二、题目重述

CT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利用样品对射线能量的吸收特性对生物组织和工程材料的样品进行断层成像,由此获取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一种典型的二维CT系统如图1所示,平行射入的X射线垂直于探测器平面,每个探测器单元看成一个接收点,且等距排列。X射线的发射器和探测器相对位置固定不变,整个发射-接收系统绕某固定的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180次。对每一个X射线方向,在具有512个等距单元的探测器上测量经位置固定不动的二维待检测介质吸收衰减后的射线能量,并经过增益等处理后得到180组接收信息。

三、待解决的问题

1.在正方形托盘上放置两个均匀固体介质组成的标定模

板,模板的几何信息如图2所示,相应的数据见附件1,其中

每一点的数值反映了该点的吸收强度,这里称为“吸收率”。对

应于该模板的接收信息见附件2。请根据这一模板及其接收信

息,确定CT系统旋转中心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探测器单

元之间的距离以及该CT系统使用的X射线的180个方向。

2.附件3是利用上述CT系统得到的某位置介质的接收信

息。利用(1)中得到的标定参数,确定该未知介质在正方形

托盘中的位置、几何形状和吸收率等信息。另外,请具体给出

图3所给的10个位置处的吸收率,相应的数据文件见附录4.

3.附件5是利用上述CT系统得到的另一个未知介质的接

收信息。利用(1)中得到的标定参数,给出该未知介质的相

关信息。另外,请具体给出图3所给的10个位置处的吸收率。

4.分析(1)中参数标定的精度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自

行设计新的模板、建立对应的标定模型,以改进标定精度和稳

定性,并说明理由。

图1. CT系统示意图图2. 模板示意图(单位:mm)图3. 10个位置示意图

§2问题的分析

一、 问题的总分析

表一

二、 对问题的具体分析

1. 对问题一的分析

本题要求我们确定CT 系统旋转中心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探测器

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该CT 系统使用的X 射线的180个方向。我们从探测

器单元距离入手,通过Excel 数据分析得到图二右边物体的小球直径和光

线射数的比值即为单元距离。从而通过单元距离判定吸收率最大处的射入

光线的编号从而找到其入射的180个角度,在进而计算出其在托盘中的位

置。

CT 系统参考系数标定及成像

问题问题得出能量吸收MATLAB 得出图形形对探测器单元通过单元距离问题从精度和稳定进行多层阶分

2.对问题二、三的分析

两题要求我们根据问题一所得的CT系统的具体参数从而对放在正方形托盘上的未知物体的位置、几何形状、吸收率进行求解,并且还要给出规定的10处位置的吸收率。我们需根据问题一求出其能量变化方程,通过直接反射投影法用MATLAB导入Excel的数据从而得出物体的几何图形,通过几何图形和附录中的数据位置和值的大小通过求得的方程进行推导出物体的位置和其吸收率,以及给出的10个点的吸收率。

3.针对问题四的分析

我们考虑到在此给出的CT系统条件下,其对未知物体探索的过程中,会导致物体精度和稳定性出现偏差和波动,于是我们通过多层阶分析得出物体具体的参数指标,然后我们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建立一个新的模型。

§3模型的假设

1.假设我们收集整理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

2.假设除我们选取的因数外,其余影响因数的影响效果

可以忽略不计。

3.假设物体不掺杂其他介质。

4.假设有条件支持我们构建新的CT模型。

§4名词解释和符号说明

直接反射投影:断层平面中的某一点的密度值可以看做是这一平面内所有经过该点的射线的投影值之和。

PCA:主成分分析。通过正交变换将一组可能存在相关性的变量转换为一组线性不相关的变量,转换后的这组变量叫主成分。

§5模型建立与求解

一、对问题一的分析与求解

1.对问题一的分析

考虑到附件所给信息数据过多,于是我们通过对附件一和二数据进行筛选,在Excel中将空吸收率即“吸收率”为0的数据全部

用空格来替换掉,再对整体视图进行缩小,即可大致看出其几何

图形和扫描成像。根据题目要求,我们需要确定CT系统旋转中

心、探测器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X射线的180个方向。对比三个

提问,我们可根据缩小视图大致推断出其为中心旋转半周的工作

期,并且在工作期中,每一次都有单元射线入射进两个物体,于

是我们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吸收强度最大和最小的情况进行分

析即可得出两探测器之间的单元距离,随后利用逆推法得出其初

始值,并计算出旋转中心。

2.对问题的求解

1)模型的建立

我们根据题目所给要求,确立所需求得的变量,CT系统旋转中心(X0,Y0),探测器单元之间的距离d,X射线的180个方向n (1,2,3……180)。

第一步:我们首先对探测器单元之间的距离进行求解。根据缩小视图进行分析可知,在旋转过程中均有射线射过右侧图形,并且每次射入的光束数量大致相等,结合附件一视图,可以推论出其为圆形,且每一个角度光束均穿过其直径。可得如下公式:

d=小球直径

入射光线的数量?1

第二步:我们确定了d值以后可以通过图2所给距离长度推出在最大值时探测器的对应旋转次数,从而通过顺时针旋转此次数即为初始位置,即可得出180组方向。

第三步:通过前两步确定的值算出探测器长度和相对正方形托盘的位置

以吸收率最大的光束对应的光束编号来推测中间光束的位置,然后顺时针旋转90°,两条中心光束的交点即为旋转中心。

2)模型的求解

先对附件一和附件二进行“吸收率”为0的值得替换处理,并进行视图放缩,可以得到如下两组视图:

图4 图5

通过图分析可知,其左侧图形大致为椭圆形图形,于是可以实行模型建立中第一步求间距d,在对图分析值,其代表右侧图形的视图显示,经过其内部的射线条数大致为固定值,我们进行数据分析得射线个数为众数

a=29

而由图2知,小球直径为8mm。所以可得:

d=8

28=2

7

mm

由此可以继续讨论第二步证明

我们通过Excel进行分析,找出吸收率最大的值,确定其位置为(ES,222),可知在最大吸收率处,旋转ES次后第222个单元射线射入椭圆长轴,即此时探测器接收板与正方形托盘下侧平行,即为S处。我们将ES转换为数字得

ES=149

即CT系统逆时针旋转149次到达了S处,我们通过数据转置大致得到下图

图6

图7

可以看出此为对称图形,即可以得到此CT系统大致旋转了180°,即

每一次大约旋转1°,即初始位置如图,第222条射线在左上角与椭圆形短

轴左侧成60°角处,即可确定180次旋转角度为从初始位置开始,逆时针

以每一度开始旋转180次。

我们再来探讨第三步,已知探测器由512个等距单元,可以求得探测

器的长度:

d 探=512?d =146.3mm

d 探>100mm

所以可知探测器必定超出正方形木板边缘,我们找到探测器板正中间射线

编号为512/2+1=257

Δd= (257-222 )* 27

=10mm

经过顺时针旋转90°可以得到探测板与正方形木板左侧平行位置,此时257

编号距托盘上侧距离为40mm ,我们以椭圆中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可以得到中心旋转的位置为(-10,10)处。

图8

二、 对问题二,三的求解

1. 对问题二、三的分析

我们对问题二、三进行分析,两个提问大体上都要我们通过第一问求出来

的CT 系统的已知位置和基本标量对两个未知物体进行扫描判断出其几何

形状,托盘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吸收率。并且也额外给出10个已知坐标的

点求这些点的吸收率。通过对问题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在图形的生

成和内部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接下来进行问题的求解。

2.对问题二、三的求解

1)模型的建立

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我们已知CT系统的旋转方式和基本指标。通过其扫描此未知介质可以得到其断层信息,在附件三、五中显示的是此两个未知物体的接收信息数据,我们通过MATLAB软件导入此两组数据以repmat 和floor编写程序生成二维几何图显示此两者未知物体的几何形状然后我们通过矩阵降维将此512*180的矩阵减低成256*256的正方形矩阵。通过吸收数值与空值来确定其在托盘中的位置。

2)模型的求解

首先对附件三进行分析,我们将其导入MATLAB中,通过直接反投影函数得出其初始基本形状如下:

图9

我们可以看出附件三给出的未知介质的基本图形大体上看为一个椭圆且在一边有空缺。我们通过对附件三进行降维处理,将此512*180的矩阵降阶成256*256的正方形矩阵,然后将其成比例的映射到正方形托盘上,按照做盘边缘建立二维坐标系,得到下图:

图10

根据如图所示的坐标刻度和其图形在坐标轴中占的位置可以描述出其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

同理,对第三问进行处理。我们将附件五导入MATLAB中,通过直接反投影函数得出其初始基本形状如下:

图11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其内部结构呈现网面状,初略表示为海绵体的内部结构。同样的,我们将之进行维度降维处理。然后将其成比例的映射到正方形托盘上,按照做盘边缘建立二维坐标系,得到下图:

图12

根据如图所示的坐标刻度和其图形在坐标轴中占的位置可以描述出其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同样的,我们在对附件三和附件五进行矩阵维度处理的同时,我们将其变成256*256的矩阵,此换成的表格数据对应的值即为未知物体的吸收率。(见文件problem2.xls和problems3.xls)

另外的,题目给出了10个已知点的坐标位置,我们根据附录四和图三可以建立如下坐标图:

图13

我们根据衰变公式可以知道,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改变速度dN/dt 与当时的剩余的衰变原子核的总数N成正比,即

dN/dt=?kN

对原式进行积分

t=?1

?ln|N|+c

ln|N|?kc=?kt N=N0,t=0代入得c=1

k

?lnN0所以

ln(N 0)=?kt or N =N0?e ?kt N 为剩余的衰变原子核数,N 0为初始衰变原子核数,k 为衰变常数,t

为时间。若我们将物体均匀分为多段,各段物体的线性衰减系数分别为(μ1,μ2,…,μn ),其每段线段的长度分别为L 1,L 2,…L n ,则I =I 0e ?(μ1?L 1+μ2L 2+?+μn L n )

上式可化为1N

J =-∑μj L j =Ln (I/I 0)

更一般地,如果物体在平面内都不均匀,衰减系数分布为f (x,y )。在某一方向路径L 的射线变化强度为:

I =I 0e ?∫f (x,y )dl L

通过以上推导出的公式,我们根据每个点的对应坐标可以得到其吸收率如下图:

表三

三、对问题四的求解

1.对问题四的分析

在对上三问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进行成像还原的同时,会出现部分图像丢失的情况,于是我们在对其精度的要求上加以改进,以保证其在降维过程中不会出现物体投像超出储存单元的情况。并且我们在对此CT 系统的稳定性加以分析的同时,对附件二进行处理,对其所有平均值进行分析得到下列的折线图:

图14

由图可知,在一定的变换角度时,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变化,这说明此种扫描稳定性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型的扫描的CT系统来确保在人工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图像成像,来优化此类算法。

2.对问题四的求解

1)模型的建立

我们根据图14看出,此CT系统扫描出来的图像的值十分不稳定,波动性较大,于是我们在此基础上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探测板的位置,即探测板中心对应的照应于正方形托盘的中心,然后我们使此系统围绕正方形托盘中心进行旋转,可以提高此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

2)模型的求解

我们对附件二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对其数据进行压缩,并假定第256个射线扫描点对应直射入正方形托盘的中心。即R256对应射于(50,50)的位置,然后我们以垂直X轴为初始位置,以(50,50)为旋转中心进行断

层扫描得到一组新的大数据,然后我们继续求此180组数据的平均值然后形成折线图得到如下的图形。

图15

可以看出,图15相比于图14,期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并且精度更加准确,能够更加线性的表示出数据的基本情况。可以得出,在此改进上可以使得此CT系统的基本性能加以提高,便于对应用上的更深入研究。

§6模型的评价及改进

一、模型的评价

(1)误差分析

1.收集的数据为真实数据,受到外界各方面的影响,存在一定

误差;

2.为了使结果更理想,对数据进行主观分析,进行了一些必要

地处理,带来一些误差。

(2)模型优点

1.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各种模型假设和模型方法对问题进行了

讨论和验证,结果不乏严谨性。

2.我们对基本模型进行了分析的同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此模型

不足上加以改进,建立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模型,使得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

能更好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二、模型的改进

在现实生活中,未知物体的形状是多变的,并且在对物体进行扫描的同时,我们对物体构成的介质情况是不了解的,现实生活一个物体的物质构成是多元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此种方法只能显示出其大致的形状,不能完全的反映出内部的结构构造。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生活中,物体的维度

是三维的,我们在对物体进行研究的时候要考虑到物体的立体特性,即在对其进行探索的时候要有一个全方位穿透的扫描。所以我们在假设条件允许我们构建新的模型的情况下,我们对CT系统的组成成分进行改进,具体参考问题四的解决。就对模型而言,我们通过直接反投影法对MATLAB 图形还原的时候,不能精确的反映具体部位的吸收情况,并且在对其生成图像的结果中,图形的分辨率和尺度位置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此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具体操作的详细学习,从而能够更加完善的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做出更加满意的问题答复。

§7参考文献

[1] 闫鋲,李磊;CT图像重建算法;科学出版社

[2]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 恒盛杰资讯;Excel数据处理与处理经典;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 杨桂元;数学建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5] 余胜威;MTALAB数学建模经典案例实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 吴建国;数学建模案例精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7] 周品,赵新芬;MATLAB数理统计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4

[8] 周品;MATLAB数学计算与仿真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

[9] 马雪伶;Excel 2010实战技巧精粹;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0] 杨桂元,朱家明,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评析[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11]直接反投影法https://www.360docs.net/doc/a814419876.html,/p-1844302741747.html

[12]图像重建原理算法基础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814419876.html,/view/88a85383e53a580216fcfebd.html

§8附录

程序1:

a=A;

b=imrotate(a,90,'crop')

P =b;

R=radon(P);

figure;imshow(R,[]);

figure;

imshow(P,[]);title('yuan图');

%反投影

P_3=zeros(l,l);

for i=1:l

for j=1:l

for k=1:180

theta=k/180*pi;

t=(j-l/2-0.5)*cos(theta)+(l/2+0.5-i)*sin(theta)+(H+ 1)/2;

t1=floor(t);

t2=floor(t+1);

P_3(i,j)=P_3(i,j)+(t2-t)*x(t1,k)+(t-t1)*x(t2,k);

end

end

end

P_3=pi/N*P_3;

figure;imshow(P_3,[]);title('滤波反投影法');

程序2:

%直接反投影法

l = pow2(nextpow2(size(a,1))-1);%重构图像的大小

P_2 = zeros(1,1);%用于存放重构后的图像

for i=1 : size(a,2)

tmp = imrotate( repmat(a(:,i),1,size(a,1)),i-1,'bilinear' );

tmp = tmp(floor(size(tmp,1)/2-l)+1:floor(size(tmp,1)/2+l),floor(s ize(tmp,2)/2-l)+1:floor(size(tmp,2)/2+l));

P_2=P_2+tmp;

end

P_2=P_2/size(a,2);

P_2=rot90(P_2);

imagesc(P_2);

axis on;

2003年数学建模A题

200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请先阅读“对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A题 SARS的传播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俗称: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传染病。SARS的爆发和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定量地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蔓延创造条件的重要性。请你们对SARS 的传播建立数学模型,具体要求如下: (1)对附件1所提供的一个早期的模型,评价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2)建立你们自己的模型,说明为什么优于附件1中的模型;特别要说明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预测以及能为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足够的信息的模型,这样做的困难在哪里?对于卫生部门所采取的措施做出评论,如:提前或延后5天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疫情传播所造成的影响做出估计。附件2提供的数据供参考。

(3)收集SARS对经济某个方面影响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附件3提供的数据供参考。 (4)给当地报刊写一篇通俗短文,说明建立传染病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附件1: SARS疫情分析及对北京疫情走势的预测 2003年5月8日 在病例数比较多的地区,用数理模型作分析有一定意义。前几天,XXX老师用解析公式分析了北京SARS疫情前期的走势。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入了每个病人可以传染他人的期限(由于被严格隔离、治愈、死亡等),并考虑在不同阶段社会条件下传染概率的变化,然后先分析香港和广东的情况以获得比较合理的参数,最后初步预测北京的疫情走势。希望这种分析能对认识疫情,安排后续的工作生活有帮助。 1 模型与参数 假定初始时刻的病例数为N0,平均每病人每天可传染K个人(K

数学建模全国赛07年A题一等奖论文

关于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出发,针对中国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提出了Logistic、灰色预测、动态模拟等方法进行建模预测。 首先,本文建立了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在最简单的假设下,依照中国人口的历史数据,运用线形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拟合,对2007至2020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得出在2015年时,中国人口有13.59亿。在此模型中,由于并没有考虑人口的年龄、出生人数男女比例等因素,只是粗略的进行了预测,所以只对中短期人口做了预测,理论上很好,实用性不强,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后,为了减少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这些随机事件对预测的影响,本文建立了GM(1,1) 灰色预测模型,对2007至2050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同时还用1990至2005年的人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检验,结果表明,此模型的精度较高,适合中长期的预测,得出2030年时,中国人口有14.135亿。与阻滞增长模型相同,本模型也没有考虑年龄一类的因素,只是做出了人口总数的预测,没有进一步深入。 为了对人口结构、男女比例、人口老龄化等作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建立模型三,并对数据作了如下处理:取平均消除异常值、对死亡率拟合、求出2001年市镇乡男女各年龄人口数目、城镇化水平拟合。在此基础上,预测出人口的峰值,适婚年龄的男女数量的差值,人口老龄化程度,城镇化水平,人口抚养比以及我国“人口红利”时期。在模型求解的过程中,还对政府部门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此模型可以对未来人口做出细致的预测,但是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较大,并且对初始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接着,我们对对模型三进行了改进,考虑人为因素的作用,加入控制因子,使得所预测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灵敏度分析中,首先针对死亡率发展因子θ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发现人口数量对于θ的灵敏度并不高,然后对男女出生比例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出其灵敏度系数为0.8850,最后对妇女生育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发现在生育率在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其灵敏度在不断增大。 最后,本文对模型进行了评价,特别指出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同时也对模型进行了合理性分析,针对我国的人口情况给政府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Logistic模型灰色预测动态模拟 Compertz函数

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A题一等奖论文

太阳影子定位问题 摘要 目前,如何确定视频的拍摄地点和拍摄日期是计算机视觉的热点研究问题,是视频数据分析的重要方面,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给出了通过分析视频中物体的太阳影子变化,确定视频拍摄的地点和日期的方法。 对于问题一,建立空间三维直角坐标系和球面坐标系对直杆投影和地球进行数学抽象,引入地方时、北京时间、太阳赤纬、杆长、太阳高度角等五个参数,建立了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综合模型。求解过程中,利用问题所给的数据,得到太阳赤纬等变量,将太阳赤纬等参量代入模型,求得了北京地区的9:00至15:00的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当12:09时,影子长度最短;并分析出影长随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利用控制变量法思想,总结了五个参数与影子长度的关系。最后进行模型检验,将该模型运用于东京、西藏两地,得到了这两座城市的影长变化规律曲线,发现变化规律符合实际两地实际情况。 对于问题二,为了消除不同直角坐标系带来的影响,将实际坐标转换为二次曲线的极坐标,建立了极坐标下基于多层优化搜索算法的空间匹配优化模型。求解时,先将未知点的直角坐标系的点转换为极坐标,然后设计了多层优化搜索算法,通过多次不同精度的搜索,最后得出实际观测点的经纬度为东经E115?北纬N25?。同时对模型进行验证,实地测量了现居住地的某个时间段的值,通过模型二来求解出现居住地的经纬度,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大气层的折射和拟合误差。 对于问题三,将极坐标转换后的基本模型转换为优化模型,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时空匹配优化模型。将目标函数作为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将经度纬度及日期作为待求解变量,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到可能的经度纬度及其日期:北纬20度,东经114度,5月21日;北纬20度,东经114度,7月24日;东经94.5度,北纬33.8度,6月19日。最后,将遗传算法与多层优化搜索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遗传算法的求解效率和求解精度均优于多层次搜索算法。 对于问题四,首先将视频材料以1min为间隔进行采样得到41帧(静态图片),将这些静止图片先利用matlab进行处理,后进行阀值归一化处理,得到这些帧的灰度值矩阵。在图片上建立参考模型,获得影子端点的参考位置。利用投影系统和模型二,建立了基于图形处理的视频拍摄地点搜索模型。利用模型二中多层搜索算法,求得满足精度的最优地点。最优的地点是:东经119,北纬48.7,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同时假设日期是未知量,将模型四与模型三相结合,得到了可能的地点和时间,并分析了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最后回答了当视频日期未知,也可以确定其位置和日期。 最后,给出了模型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案。 关键词:极坐标化,多层优化搜索算法,遗传算法,图像处理,MATLAB

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太阳影子定位 (一)摘要 根据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建立时间、太阳位置和影子轨迹的数学模型,利用影子轨迹图和时间可以推算出地点等信息,从而进行视频数据分析可以确定视频的拍摄地点。本文根据此模型求解确定时间地点影子的运动轨迹和对于已知运动求解地点或日期。 直立杆的影子的位置在一天中随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而其自身的所在的经纬度以及时间都会影响到影子的变化。但是影子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轨迹,可以用一个连续的函数来表达。我们可以利用这根长直杆顶端的影子的变化轨迹来描述直立杆的影子。众所周知,地球是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将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看成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我们在解决问题一的时候,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日期、经纬度和时间,来解出太阳高度角h,太阳方位角Α,赤纬角δ,时角Ω,直杆高度H和影子端点位置(x0,y o),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影子的端点坐标是属于时间的函数,所以可以借助时间写出参数方程来描述影子轨迹的变化。问题二中给出了日期和随时间影子端点的坐标变化,可以根据坐标变化求出运用软件拟合出曲线找到在正午时纵坐标最小,横坐标最大,影子最短的北京时间,根据时差与经度的关系,求出测量地点的经度。根据太阳方位角Α,赤纬角δ,时角Ω,可以求出太阳高度角h。再结合问题一中的表达式,建立方程求解测量地点的纬度Ф。我们在求解第三问的思路也是沿用之间的模型,但第三问上需要解出日期。 对于问题四的求解,先获取自然图像序列或者视频帧,并对每一帧图像检测出影子的轨迹点;然后确定多个灭点,并拟合出地平线;拟合互相垂直的灭点,计算出仿射纠正和投影纠正矩阵;进而还原出经过度量纠正的世界坐标;在拟合出经过度量纠正世界坐标中的影子点的轨迹,利用前面几问中的关系求出经纬度。 关键字:太阳影子轨迹Matlab 曲线拟合

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PROBLEM A: Eradicating Ebola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has announced that their new medication could stop Ebola and cure patients whose disease is not advanced. Build a realistic, sensible, and useful model that considers not only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the quantity of the medicine needed, possible feasible delivery systems, locations of delivery, speed of manufacturing of the vaccine or drug, but also any other critical factors your team considers necessary as part of the model to optimize the eradication of Ebola, or at least its current strain. In addition to your modeling approach for the contest, prepare a 1-2 page non-technical letter for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to use in their announcement. 问题一:根除病毒 世界医疗联盟声称,他们的新药物可以制止埃博拉病毒,并且治愈病情没有恶化的患者。建立一个现实的,明智的,并且有用的模型,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疾病的扩散、所需要的药物、可能并且可行的发放系统、发放的地点、生产疫苗或药物的速度,还有你们队伍认为在优化消灭埃博拉(或至少它的现在的同类血亲)模型之中重要的因素。除了建立模型以外,还需写一封1-2页非技术性信给世界医疗联盟,让他们在声明中阐述。 SIR

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太阳影子定位技术问题的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涉及的是太阳影子定位技术问题。在已知视频中物体的太阳影子变化的情况下,要确定视频的拍摄地点和拍摄日期。首先,分析了文中四个问题的关系,发现前三个问题的已知条件逐步减少,问题难度依次递进。第四问则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该问题需要转化成数学模型利用前三问的方法求解;随后,建立了L-G模型、MinZ-模型等,并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等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基于模型的合理结果。最后,将第四问的实际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并求解,进而解决问题。 对于问题一,要解决的问题是杆长与影子长度的关系,根据天文、几何知识,我们建立了模型来刻画问题给出的参数之间联系,如赤纬角模型、时角模型、太阳高度角模型、影子长度模型(L-G模型)等;分析了各参数对影子长度的影响;最后运用MATLAB绘制出具体给定参数下的3米高直杆的影子变化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在9:00到15:00这段时间里,影子长度先变短后变长,最短为3.627米,最长为7.182米。 问题二提供了一个关于时间、影子坐标的附件1,杆长未知,为了确定直杆所处的地点,本问建立了MinZ-模型,首先将经度、纬度、杆长离散化,搜索出大概的可行解,然后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选取matlab中的lsqcurvefit命令,以可行解为初值,再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选取MATLAB中的lsqcurvefit命令,在控制残差在10?8之内范围的情况下得到了三个可能地点皆在海南省昌江县内,最小误差的地点为海南省江黎族自治县,北纬19.3025°,东经108.6988°,此时对应直杆高度为2.0219m。同时,将结果代入问题一的模型进行检验,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和算法的合理性。 问题三沿用问题一的模型和问题二的算法,由于一个已知量变成一个变量,根据算法特点,在增加一个变量的情况下,算法搜索影长差时只需要增加一重循环。关于附件2数据,残差最小对应的位置为北纬39.8926°,东经79.7438°,具体地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日期为2015年4月24日或6月19日;关于附件3数据则是残差最小对应的位置为北纬31.3625°,东经110.1602°,具体地点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此时对应直杆高度为2.9871m。对应日期为1月25日或10月5日。 问题四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求解的过程,用aviread函数将视频读入MATLAB 软件,并用size函数读取视频帧数Vf=61000,利用mat2gray函数可以对图像灰度化处理。取合理阈值使影子与背景的分界清晰可见,记录直杆顶点及底端坐标,然后依次测录各图片中影子顶点的坐标(单位为像素),最后应用问题二和问题三的方法求解,结合运用MATLAB 遗传算法工具箱,在给出日期条件下,残差最小对应的位置为北纬40.3344°,东经113.2556°,具体地点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县;若日期未知,也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视频拍摄地点和日期。 论文最后做了误差分析并给出了模型改进意见;论文的特色在于思路清晰,方法简洁,将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算法、图形很好的结合起来,用图形图表体现结果。每个问题都进行了结果分析和模型验证。 关键词:影子定位L-G模型minZ-模型非线性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

2014年全国数学建模a题解析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嫦娥三号卫星着陆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要保证准确的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问题一运用活力公式[1]来建立速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代入数值计算出 。 所求速度33 ?? (=1.692210m/s,=1.613910m/s) v v 远 近 采用轨道六根数[2]来建立近月点,远月点位置的模型。轨道根数是六个确定椭圆轨道的物理量,也是联系赤道直角坐标与轨道极坐标重要夹角的关系。通过着陆点的位置求出轨道根数各个值的数据,从而确定近月点,远月点的位置,坐标分别为(19.51W 27.88N 15KM),(160.49 27.885S 100KM) E。 问题二“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中需要经历6个不同的阶段,对于主减速阶段,在极坐标系下建立其运动方程。结合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3]和哈密顿函数[4],化简出燃料最省的软着陆轨道方程,得出最优控制变量的变化规律。对于其它各阶段,将其简化为加速度不同的线性运动模型,利用动能定理得出相应轨道方程和控制策略。 问题三对第二问中求出的“嫦娥三号”推力和速度切线方向夹角?,给?增加或减小一个角度?,分别求出各个对应的近月点坐标'y。之后求各个坐标与其原始值之间的变化量'y并求其平均值'y,得到其敏感性因数,敏感性系数越大,说明该属性对模型的影响越大。 关键字:活力公式轨道六根数 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燃料最省

2015数学建模国赛论文设计A题

利用影子确定视频拍摄地点和日期的 建模和算法 摘要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分析视频中物体的太阳影子变化,确定视频拍摄的地点和日期。 建模整体思路是,先建立一系列分析用到的物理量,设定一些假设和约束条件,使得问题求解有可行性,之后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演绎。 建模使用的软件平台主要是matlab ,分析用到的主要参量是太阳赤纬、时角、高度角、方位角、纬度,分析过程当中用到的方法有,建立物理概念,明确物理意义,比如引用天球坐标系的概念,在天球坐标系的基础上进行物理分析,通过对建立的参变量进行物理关系的推导,形成公式体系进行求解,对题目所给予的影子坐标数据进行适当变换处理,使用matlab 进行合理的拟合,对于用公式法和方程法没法顺利解决的问题使用穷举法作为解题的补充,对于视频中坐标的取法用到了坐标转换的思想。 其中主要公式有 1.cos sin sin cosh A δω= 2.tanh H L = 3. sinh sin sin cos cosh cos A ?δ? -= 4. sinh=cos Ωcos φcos δ+sin φsin δ 第一问,通过物理量变换,先求出高度角,进而得到影子长度与时间变化关系。 第二问,拟合点求经度,取点套公式求纬度。 第三问,方程思想,过程复杂,采用穷举法近似实现求解。 第四问,难点在于通过视频分析,得到影子端点的变化坐标,进而将问题转化成第二问,已知日期(太阳赤纬),时间(时角),求解经度纬度。 关键词:天球坐标系 物理量演绎分析 matlab 数据拟合分析 二元方程组近似穷举法 坐标转换思想

1.问题重述与分析 如何确定视频的拍摄地点和拍摄日期是视频数据分析的重要方面,太阳影子定位技术就是通过分析视频中物体的太阳影子变化,确定视频拍摄的地点和日期的一种方法。 1.建立影子长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分析影子长度关于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应 用你们建立的模型画出2015年10月22日北京时间9:00-15:00之间天安门广 场(北纬39度54分26秒,东经116度23分29秒)3米高的直杆的太阳影子长度的变化曲线。 分析:模型的参数有经度(地方时),纬度,日期(太阳赤纬) 如果能够根据这三个变量建立相关模型,则地球上任意地点任意时刻的物体影子的形状和方位都能够确定 2.根据某固定直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太阳影子顶点坐标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直 杆所处的地点。将你们的模型应用于附件1的影子顶点坐标数据,给出若干个 可能的地点。 分析:这属于一个模型的逆过程,根据已经得到的影子的轨迹形状、日期来推断地点 3.根据某固定直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太阳影子顶点坐标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直 杆所处的地点和日期。将你们的模型分别应用于附件2和附件3的影子顶点坐 标数据,给出若干个可能的地点与日期。 分析:第三问与第二问的不同在于第二问有具体的日期,而第三问中并没有具体的日期这就为求解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难度 4. (1)附件4为一根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变化的视频,并且已通过某种方式估计出直杆的高度为2米。请建立确定视频拍摄地点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你们的模型给出若干个可能的拍摄地点。 (2)如果拍摄日期未知,你能否根据视频确定出拍摄地点与日期? 分析:根据视频提取某一时刻的影子的长度,视角之间的转换关系,方向的确定都是值得分析的地方 2.模型约定与假设 本文采用如下假定: 1.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

2015深圳杯数学建模a题课程论文

《数学建模II》 课程论文 组别 学生一 学生二 学生三 时间 成绩

摘要: 医疗保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基金统筹定额标准对医疗保险的发展、完善和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年基金支付总额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给出新的定额标准,并对按参保人年龄结构分类的每一类定点医疗机构下一年度的定额总费用进行预测。针对问题一,我们建立模型一和模型二。模型一计算出人均支付基金总额,利用excel 画出折线图,并且根据折线图的分布进行不同区间对你曲线进行拟合,利用隶函数,确定出人均支付基金总额与年龄的之间的函数关系,并通过相关性检验,得到了相应的方程。模型二分析得到年基金支付总额与看病次数近似成正比关系,然后将年基金支付总额0到180万分成6 段,利用每个年龄看病次数占总的看病次数的比重求的每段一个平均年基金支付总额,再求的每个区间段的平均人数,平均总额与平均人数的比即为新的定价。针对问题二,对附件4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聚类分析模型,对46个医疗机构进行的分类,运用SPSS 进行求解,把医疗机构分成了5类,分类结果见表五,然后在新的定额标准下,利用excel 求的每一个医疗机构的总费用,最后用均值表示为每一类医疗机构的下一年的预测费用为: 关键词::统计回归聚类分析拟合 一、问题描述 近来,为给各县市居民的医保方便,各县市纷纷出台有关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的相关办法,其中,职工医疗保险、外来劳务人员大病医疗保险、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全部纳入门诊统筹的范围。 医疗保险欺诈,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参加医疗保险、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过程中,故意捏造事实、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等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行为。骗保人进行医保欺诈时通常使用的手段,一是拿着别人的医保卡配药,二是在不同的医院和医生处重复配药。下面这些情况都有可能是医保欺诈:单张处方药费特别高,一张卡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多次拿药等。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实行定点医疗。某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镇卫生院。保险按照年度定额筹集,每人每年100元。由于医疗保险基金收

2016年数学建模国赛A题

2016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A题系泊系统的设计 近浅海观测网的传输节点由浮标系统、系泊系统和水声通讯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某型传输节点的浮标系统可简化为底面直径2m、高2m的圆柱体,浮标的质量为1000kg。系泊系统由钢管、钢桶、重物球、电焊锚链和特制的抗拖移锚组成。锚的质量为600kg,锚链选用无档普通链环,近浅海观测网的常用型号及其参数在附表中列出。钢管共4节,每节长度1m,直径为50mm,每节钢管的质量为10kg。要求锚链末端与锚的链接处的切线方向与海床的夹角不超过16度,否则锚会被拖行,致使节点移位丢失。水声通讯系统安装在一个长1m、外径30cm的密封圆柱形钢桶内,设备和钢桶总质量为100kg。钢桶上接第4节钢管,下接电焊锚链。钢桶竖直时,水声通讯设备的工作效果最佳。若钢桶倾斜,则影响设备的工作效果。钢桶的倾斜角度(钢桶与竖直线的夹角)超过5度时,设备的工作效果较差。为了控制钢桶的倾斜角度,钢桶与电焊锚链链接处可悬挂重物球。 图1 传输节点示意图(仅为结构模块示意图,未考虑尺寸比例)

系泊系统的设计问题就是确定锚链的型号、长度和重物球的质量,使得浮标的吃水深度和游动区域及钢桶的倾斜角度尽可能小。 问题1某型传输节点选用II型电焊锚链,选用的重物球的质量为1200kg。现将该型传输节点布放在水深18m、海床平坦、海水密度为×103kg/m3的海域。若海水静止,分别计算海面风速为12m/s和24m/s时钢桶和各节钢管的倾斜角度、锚链形状、浮标的吃水深度和游动区域。 问题2在问题1的假设下,计算海面风速为36m/s时钢桶和各节钢管的倾斜角度、锚链形状和浮标的游动区域。请调节重物球的质量,使得钢桶的倾斜角度不超过5度,锚链在锚点与海床的夹角不超过16度。 问题3 由于潮汐等因素的影响,布放海域的实测水深介于16m~20m之间。布放点的海水速度最大可达到s、风速最大可达到36m/s。请给出考虑风力、水流力和水深情况下的系泊系统设计,分析不同情况下钢桶、钢管的倾斜角度、锚链形状、浮标的吃水深度和游动区域。 说明近海风荷载可通过近似公式F=×Sv2(N)计算,其中S为物体在风向法平面的投影面积(m2),v为风速(m/s)。近海水流力可通过近似公式F=374×Sv2(N)计算,其中S为物体在水流速度法平面的投影面积(m2),v为水流速度(m/s)。

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全国二等奖优秀论文设计

太阳影子定位 摘要 如何确定视频的拍摄地点和拍摄日期是视频数据分析的重要方面,太阳影子定位技术就是通过分析视频中物体的太阳影子变化,确定视频拍摄的地点和日期的一种方法,该技术的日益成熟将有利于对视频中的场景进行大致定位和推算出拍摄时间。可能会对部分案件的破解等事件产生极大的帮助。 为了更精确的计算视频中的拍摄地点和摄影时间,本文主要基于 MATLAB 与 Excel 处理软件,运用了遗传优化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等,采用了视频数据化法、图片灰度化等处理手法,使计算更简便精确,使模型更完整可靠。 针对问题一,根据权威文献给出的太阳高度角算法建立模型一,先计算出太阳时角和太阳赤纬角后得到太阳高度角,再经过三角函数转换得到直杆的影长。随后我们还考虑到因地球的大气状态并非真空状态会使到达地球的阳光折射,于是对太阳高度角进行了修正,使结果更加精确。 针对问题二,可以把这个问题当做是第一问的逆过程。直杆影子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最小误差所对应的经纬度即为最优解。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建立模型二并利用遗传算法计算此优化模型。利用所给的21组坐标数据得到最优的直杆地点若干。 针对问题三,相较于问题二多了一个未知参数,在问题二的模型中加入这个未知参数即可得到模型三,得到最优的直杆地点与日期若干。 针对问题四,第一问中,利用 MATLAB 将视频每隔1min截取一张图片,把图片灰度化,测出影子、直杆底端与顶端的坐标,算得图中影长。再根据已知图中影长、直杆实际长度与图中直杆长度的比例算出影长,运用模型二并进行优化后得出结果。第二问中,运用模型三得到最优的视频的拍摄地点与日期若干,再进行优化得到最后结 果 关键词:遗传算法太阳高度角模拟退火算法最小二乘拟合问题粒子群算法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2015年国二a题概论

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太阳影子定位 摘要 本文研究了太阳影子定位问题,基于天球坐标系相关知识、球面几何理论以及相似度理论,对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得到了最优的匹配地点与日期。 问题1中,利用球面三角形余弦定理给出了太阳高度角公式,并建立了影子长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定性的分析了影子长度关于时角、当地纬度以及赤纬角的变化规律:(1). 时角的绝对值越大,影子长度越大;(2). 在同一经度上(即时角一定),当地纬度与此时的太阳赤纬之差越大,影子长度越大;(3). 在同一纬度不同经度上,当地经度和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度之差越大,影子长度越大。用所建的模型,得到了2015年10月22日北京时间9:00-15:00之间天安门广场3米高的直杆的太阳影子长度的变化曲线。 问题2中,由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时角、赤纬角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杆的高度、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等变量间的方程组,推导出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角满足的方程,该方程不依赖于杆的高度、坐标系的选取。利用附件1的数据并结合遍历相关知识,给出了最优匹配地点:最优地点为北纬24度,东经100度,(云南省沧市临翔区);次优地点为北纬18度,东经110度(海南省三亚市)。 问题3中,在问题2模型的基础上,对未知日期引入了日期参数,导出了相应的优化模型。由附件2的数据得出了最优匹配日期和地点:7月10日,北纬41度,东经80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由附件3的数据得出了最优匹配日期和地点:3月02日,北纬37度,东经110度,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 问题4中,给出了杆的高度的近似值,我们修正了问题3中的模型,在优化模型中,引入了变量h。对视频进行逐针读取,再灰度化处理,利用Photoshop 软件得到了影子坐标的和杆的坐标的像素,由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出了相应的坐标。利用坐标数据和杆的近似高度,通过优化模型,经过Matlab遍历,得到了最优的拍摄地点:最优的为北纬40度,东经113度,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其它次优的为北纬44度,东经110度,蒙古;北纬39度,东经110度,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北纬39度,东经111度,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北纬39度,东经112度,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北纬40度,东经114度,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北纬41度,东经115度,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如果拍摄日期未知,最优的拍摄地点为北纬40,东经115,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日期为6月22日。 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分光理论,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和数学推导。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完善该模型。针对问题二、三、四,提出了影子弧线的相似度模型。由于提取数据的误差,可能使得我们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地点有稍许偏差。 关键字:太阳影子定位,天球坐标系,遍历,时角,赤纬角,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

2014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A题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25001113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云南大学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林博文 2. 张竞文 3. 方春晖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李海燕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2014年9月15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a题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摘要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上的又一个里程碑,针对嫦娥三号软着陆问题,分别建立着陆前轨道准备模型和软着陆轨道模型,建立动力学方程,以燃料最省为目标进行求解。 问题一: 在软着陆前准备轨道上利用开普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卫星轨道的相关知识,利用牛顿迭代法分别确定了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分别为 1.6925km/s、1.6142km/s,位置分别为(19.91W,20.96N),(160.49E,69.31S)。 问题二: 在较为复杂的软着陆阶段,因为相对于月球的半径,嫦娥三号到月球的表面的距离太小,如果以月球中心建立坐标系会造成比较大的误差,因此选择在月球表面建立直角坐标系,在主减速阶段的类平抛面上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求出关键点的状态和并设计出相应的轨道,接下来通过利用灰度值阀值分割方法和螺旋搜索法对粗避障阶段和精避障阶段的地面地形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出安全点,然后调整嫦娥三号的方向以便安全降落,最后在落地时通过姿态发动机调整探测器的姿态,使之可以平稳的落到安全点上,在以上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以燃料最省为最优指标,从而建立非线性的最优规划的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该动力学模型可以对各个阶段的制导率进行优化设计由此就可以得到各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问题三: 最后针对所设计的轨道和各个阶段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误差分析和灵敏度分析。对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都做了解释;通过灵敏度分析发现,嫦娥三号在近月点的位置对结果的影响最大。 关键字牛顿迭代法,灰度值阀值分割,螺旋搜索法,灵敏度分析

一、问题重述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 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 (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所设计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二、问题分析 对于问题一,本文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嫦娥三号的运行轨道正好符合开普勒定律第一定律,其次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得出位于近月点以及远月点的速度大小以及方向,然后利用卫星轨道的相关知识,以月球赤道为平面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根据嫦娥三号的绕行轨道和赤道平面的的夹角计算出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 对于问题二,本文分为六段建立模型考虑问题,因为嫦娥三号距离月球地面的位置相对月球半径来说太小,所以我们在月球表面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的要求要在主减速阶段要求到达预订着陆点上方,利用抛物线相关知识建立精确动力学模型,用最优化方法求出结果,得到相应的再该阶段的控制策略。其次在粗避障和精避障阶段,利用距离地面2400米和100米的高程图,使用图像灰度值阀值分割方法和螺旋搜索法,将图中的不同高度的地面进行分割,分两次缩小安全点的位置,然后再最后下落过程中启动小型姿态发动机来进行水平调以便整最终安全着陆。 针对问题三我们从多个方面出发回归整个建模过程,对一些误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减少误差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