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外治法

关于中医外治法
关于中医外治法

关于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自古有之,被列入中医十大疗法之中,与针灸、推拿、内服汤药并齐。只是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外治药的加工过程繁琐,费时。所以一直以来,内服、针灸、推拿占领了中医治疗的主导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工艺的进步和先进,中药的外治疗法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外治疗法的特点:一、不用内服,直接通过皮服的渗透吸收,让药力直达病灶;二、使用起来简单方便;三、疗效显著,药力集中。

中医治疗的基础理论:

1、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精、液为物质基础,以通过经络系统沟通联络形体官窍,形成人体的五大功能系统。这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物质代谢上互相联系,在病理变化上互相影响,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与统一。它是人类对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气血津液神学说:

从气血津液神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属于阴;气、血、津、液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神的主导和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下,它们之间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外治疗法的精髓也源于气血津液的这种属性作用于人体,从而使人体的经络通畅气血充盈,从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而达到新陈代谢旺盛激活人体的休眠细胞起到防卫作用,减少人体的患病机率,提高身体的健康指数,自然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脏腑功能的活动物质基础就是气、血、津、液,它内外贯通,构建出人体代谢的网络连接通达四肢百骸,如果它有所病变就是牵连所相关的脏腑,其病症就会表现在其所属经络的异常反应,及反应点。都因脏腑病变,形成废物排不出体外,在所属经络上堆积成阳性反射物即反应点,成气流感,砂粒状,硬结状反应点。如经常反复按摩其反应点所对应的疾病会有舒适感,病症会减轻甚至消失。

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系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之大气位主持,如膻中穴,为气中之尊主,胸闷,咳嗽等,推摩,膻中至鸠尾穴;按症取穴推拿效果最为显著。

3、病因、病理学说是中医外治法的最基本理论。

病理性损伤时人体受到外界不同病因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的破坏,及其带来的病痛各有不同的后果,轻则妨碍日常工作和生活,重则危及生命。中医推拿早就认识到

了。根据其病因,早在《内经》中就指出“坠堕”|,“击仆”,“举重用力”,“五劳所伤”等是损伤的致病因素。损伤分为外因与内因两方面,下面加以讨论说明:

外因是从外界作用于人体伤害皮肉筋骨而引起各种损伤。如撞击,闪挫,扭捩,压扎,负重,劳损等外力作用;外感六淫诸邪或邪毒感染均可致筋骨,关节发生疾患。例如受伤后,若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可引起腰部和四肢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指出:“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

内因当外来暴力比较大,超越了人体防御力量或耐受力时,外力伤害就成为内因的主要决定因素。认识损伤疾患的发生和发展,采取相应的中医推拿和针灸,可使病变部位得以相应的修复,治疗,减少降低疼痛感,为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其发病率得以降低并能得到正确治疗。

4、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联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与气血学津液说、藏象学说等,在共同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同时被此相互补充印证才能比较完整地阐释人体对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有效地指导诊断和治疗。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医学入门。运气》也提到“医者不明经络,如夜行无烛。

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核心,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是内属络脏腑,在外联络五官九窍及四肢百骸,人体气血通过以十二经脉为中心的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庞大的经络系统,周流不息,渗透灌注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去,以提共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同时,气血也依赖经络的传注输送,以多种循行方式和路径,通过与全身,发挥其营养,抗御外邪等重要作用。如经络失去正常功能,经气不利,则御邪不力,外邪就会乘机入侵而致病。

人体脏腑之间是通过脏腑病变通过经络所反映于体表,相应的官窍和部位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人体脏腑之间是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彼此联系,所以一旦脏腑发生病变,经络即可成为脏腑之间疾病相互传变的途径,使一个脏腑的病变通过经络传至另一个脏腑。经络系统通过对各种信息地接收,传递,变换等作用,自行调节气血的运行,协调脏腑的关系,以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对象的平衡,保障健康。若人体的气血阴阳失去协调平衡,通过经络系统的自我调节,仍不能恢复正常者,则发生疾病。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即可针对气血失和,阴阳盛衰的具体症候,运用外治法中的针灸,推拿,导引等方法,通过对适当的穴位施以适量的刺激,以激发经络的调节自律作用,对脏腑功能产生调整作用,使亢奋者得到平抑,或使抑制者转为兴奋。可见,经络学说在指导运用针灸和推拿等疗法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中医外治疗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外治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治疗,在各科中尤以外科中占着重要的的地位,其方法较多,有中医推拿,针灸,外用药物,手法,夹缚固定,牵引,手术疗法,和练功疗效法等,可根据病情选择运用。

1、外用药物:是应用于伤患局部的药物。早在秦汉时代九应用于敷贴治伤。临床外用药物大致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与热熨药。

(1).敷贴药:是将药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根据病因不同所药膏也有所不同。如:湿经通络,祛风除湿类,适用于损伤日久,复感受风寒湿邪者,可选用湿经通络膏;因其应用方便,药效持久,便于收藏携带,经济节约,有较多的药物组成,适合治疗多种疾患。用于治疗损伤,可坚骨壮筋,舒筋活络;用于治疗寒湿,可祛风、散寒、除湿;用于溃病伤口。可祛腐拔毒。如仁惠堂外用中药粉包,又称仁惠堂筋骨愈贴就是现在工艺制作而成的敷贴药。

(2).搽擦药:始见于《素问·气血形志篇》:“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药药就是用来配合按摩而涂擦的药酒。可直接涂擦于伤处或在施行理筋手法时配合外用。常用的方法有活血酒,舒筋止痛水等,就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追风祛寒作用。

(3).熏洗湿敷药:热敷熏洗具有舒松关节筋络,疏导理、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强直拘挛,酸痛麻木或损伤兼夹风湿者,多用于四肢关节的损伤,对腰背部可视具体情况而酌用;湿敷洗涤多用于创伤,是以净帛或新绵蘸药水渍其患处。现临床上把药物制成水溶剂,供创口或感染伤口湿敷洗涤用。

(4).热熨药:是选用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借助其热力作用局部,适用于不易外洗的腰脊躯体之新伤,陈伤。其简便有效,临床用于各种风寒湿型筋骨痹痛,腹胀痛,尿潴留等症状。

2.中医推拿手法:各种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犹如各种不同的单味中草药,即可单独运用,又可相互配合施用,有刚柔缓急,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如脱位,伤筋,错位,以提高疗效。如: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提挤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折顶回旋,等推拿按摩正骨理筋手法。

3.夹缚固定:是外治法在伤科疾病治疗中唯一重要的手段。适用于骨折,脱位,急性伤筋等。如:关节脱位复位后,为有利于筋肉,关节囊的修复,防止其再脱位,也需要进行固定。

4.牵引疗法:是整复和固定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克服肌肉的收缩力,治疗严重的错位,或不稳定,骨折以及肢体挛缩等。常用的牵引有手法牵引,适用于骨折伤筋复位,腰部复位,如腰间盘脱出病等;持续牵引,在肢体远端施加持续牵引,以抗患部肌肉的牵拉力,达到复位,防止骨再移位等目的。

5.手术疗法:当某些骨关节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筋腱,血管,神经断裂的修补缝合等。

6.练功疗法:临床证明,针灸,推拿按摩结合练功疗法尤以伤肢关节活动与全身锻炼对治疗损伤能起到推动气血流畅和加速祛瘀生新的过程,改善血液与淋巴的循环,促进血肿,肢体水肿的吸收消散,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使关节筋络都得到濡养,防止筋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有利于功能恢复。目前,练功疗法在伤科临床中已被普遍应用,列为骨折及伤筋等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除上述六种外治方法外,还有干火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罐闪罐疗法,足疗,物理疗法,民间小儿惊讶针刺放血法,小儿捏背等都应其经济简捷,方便快速,不受场地,环境,空间的限制,疗效显著的特点而被推广使用,深受百姓的迎接和接受,在国外尤以中医推拿,针灸按摩而风靡,成为治病防病的新时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