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山水画社团教学导案

彩墨山水画社团教学导案
彩墨山水画社团教学导案

彩墨山水画社团教案

————————————————————————————————作者:————————————————————————————————日期:

彩墨画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2、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墨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3、指导学生运用中国画工具材料,结合自身感受,表达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笔法与墨的训练

教学难点:构图,审美意识。

教学实施安排:

(一)课前教材工具准备

1.收集中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便于学生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2.生宣纸、墨汁、毛笔(大中小三支)、毛毡、调色盘、笔洗、。

(二)教学课程课时安排

课时教学安排

1课第一课《国画的基本知识》用20分钟时间教学生怎样运用毛笔笔法(中锋、侧锋),墨的使用方法(浓、淡、干、湿、焦),以及颜料的三原色调配法(朱红、

藤黄、花青);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2015年9月9日、9月10日) 2课第二课《水的画法》;注意掌控水墨的浓淡。(2015年9月16日、9月17日)

3/4课第三课《石头的画法》;注意循序渐进,掌控水与墨颜色的搭配。(2015年9月23日、9月24日)

5/6

第四课《树干的画法》;注意三种颜色的搭配。(2015年9月30日、10月8日)

7/8课第五课《树叶的画法》;运用笔法分左右画出,注意颜色搭配。(2015年10月14日、10月15日)

9/10

第六课《远山的画法》;注意作画步骤。(2015年10月21日、10月22日)

11/12课第七课《近景房子的画法》;注意先后顺序,干湿结合。(2015年10月28日、10月29日)

13/14课第八课《小船画法》;注意先后顺序,水墨的掌控。(2015年11月4日、11月5日)

15/16

第九课《云雾的画法》;注意先后顺序。(2015年11月11日、11月12日)

16/17

第十课《怪石林的画法》;注意先后顺序,由淡到浓。

17/18

第十一课《人物(1)的画法》;墨与色搭配。

18/19

第十二课《人物(2)的画法》;墨与色搭配。

第一课:国画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的水分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大胆尝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以前学过国画吗?那么你们知道国画都需要哪些工具吗?

好,那我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画画的工具:

笔:狼毫、羊毫、白云;墨:松烟、油烟;纸:生宣、熟

宣;砚:研墨的石头;颜色:有十几种或更多,主要的三

原色是,朱红、藤黄、花青。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墨加入水之后有几种颜色吗?那你们就用手中的笔来

试一下!

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老师示范,逐一让学生领会。)

3.好,学完了墨的五种颜色,那我们就再来来学一学,毛笔的用法。

中锋、侧锋

好了,小朋友们,那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边讲边示范,学生跟着画)。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讲解什么是藏锋露锋。

藏锋:笔锋从内部开始起笔

露锋:笔尖在外面起笔

找出颜色,对每种颜色进行染色练习。

墨分五色:分别调出不同颜色的墨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多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播放视频,观看《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笔法》

了解几种常见的笔法,折带皴,披麻皴等。

学生对这几种笔法进行练习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多做练习。

第二课:水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水的流动性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1.小朋友们都见过各种各样的水,有谁能讲一下,水的特点是什么呢?

2.好的,那你能画出水的流动性吗?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调出淡墨(在废纸上试试轻重),画出水波细条,然后补上一笔画出整个水波。

3.完成

4.由学生自己重新画一遍,老师对个人进行详细指导。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学画大海,大江,静止湖面的水波,分析他们的

特点。

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三课:石头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教学难点:怎样把握好石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0.复习上节内容。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石头在哪里的吗?(山上、河边)

2.你们捡过吗?那么我们把它画到纸上好不好?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准备花青、墨。

2.控制毛笔水分蘸重墨。

3.起笔露锋,中锋下压一笔画出石头外形。

4.换大笔,调淡墨,加花青染出石头的颜色。

5.重复以上动作,画出多个石头。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拓展练习:不同形状石头的不同画法

等待画干,完成,题名字。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四课:树干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教学难点:不同种类树干的不同画法。

教学过程:

导入:0.复习上节内容。

1.小朋友们喜不喜欢大树啊?

2.大树对环境有什么好处吗?

3.那么你们知道大树的树干是什么颜色吗?

绘画过程:1.准备颜色:赭石、藤黄、紫色、绿色、墨。

2.小笔调浓墨,画出树外轮廓(中锋两笔画完)。

3.重复以上动作,画出另一个树轮廓(可以根据想象多画几个)。

4.调淡墨,点出树干的皴点,要有变化。

5、不同种类的大树的树干各不相同,体会其中的变化(学会画松树树干和柳树

树干)

9.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拓展练习:不同形状树干的不同画法

等待画干,完成,题名字。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五课:树叶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教学难点:学画树叶的形状。

教学过程:

导入:0.复习上节内容。

1.小朋友们都见过什么样形状的树叶?

2.那你们还记得树叶有哪些颜色吗?

3.好,谁能给我画一下?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学生找出颜色,藤黄、曙红、胭脂、墨。

2.大笔调藤黄(保证水分),笔尖蘸曙红,中锋顿笔自下向上画出树叶左半部。

3.用同样的笔法画出右半部(注意停笔时间不要过长)。

4.重复以上动作,画出多个树叶。

6.小笔调浓墨,在多个树叶上点叶蒂(露锋快速点出),勾柄(中锋)。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绘画的技巧,那么下次课,你们就可以画出你们喜欢的东西。要大胆尝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学生拓展练习:不同形状树叶的不同画法。

3、可根据学生喜好,结合上节课学习的树干,画一个完整的树。

4、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六课:远山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教学难点:远山的画法及大小的控制。

教学过程:

导入:0.复习上节课内容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山离我们是不是很远呢?

3.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远山。,远山是山水画中最常见的。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找出颜色,花青、墨。

2.中笔调墨(注意水分),笔尖蘸一点花青,中锋顿笔画出远山形状。

3.重复动作,多画几个(可大可小)。

4. 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注意画面布局,整体统一。多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学生拓展练习:不同地域远山的不同画法。

3、可根据学生喜好,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笔法,画远山。

4、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七课:近景房子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教学难点:房子的画法。

教学过程:

导入:0.复习上节课内容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我们都见过房子,那么它包含哪几部分?(房顶,墙面,窗户,门)

3.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房子。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找出颜色,花青、墨。

2.中笔调墨(注意水分),画出房顶以及墙面形状。

3.接着可以画房顶的瓦片,重复动作,多画几个,赭石上色。

4、再画窗户和门,可以用花青染色。

4. 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注意画面布局,整体统一。多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学生拓展练习:房子的遮挡画法。

3、可根据学生喜好,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笔法,画房子。

4、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八课:小船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教学难点:小船的点景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0.复习上节内容。

1.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船啊?

2.小船在江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3.那么你们知道小船在画面中的作用吗?

绘画过程:1.准备颜色:赭石、绿色、墨。

2.小笔调浓墨,画出小船轮廓(中锋两笔画完)。

3.接着画出桅杆轮廓。

4.调淡墨,点出船体颜色。

5、不同种类的船,外形各不相同,体会其中的变化(学会画帆船和普通的渔船)

9.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拓展练习:不同功能小船的不同画法

等待画干,完成,题名字。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九课:云雾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教学难点:学画云雾的无形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0.复习上节内容。

1.小朋友们看这是喀纳斯的清晨,你觉得美吗??

2.那你们觉得云雾有哪些颜色吗?

3.云雾是有形的吗?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学生找出颜色胭脂、花青、墨。

2.大笔调淡墨(保证水分),画出云雾最少的地方,云雾最多的地方留白

3.重复以上动作,画出一些云雾的变化。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绘画的技巧,那么下次课,你们就可以画出你们喜欢的东西。要大胆尝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学生拓展练习:不同形状云雾的不同画法。

3、可根据学生喜好,结合上节课学习,画出不同颜色的云雾。

4、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山水画的意境》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14山水画的意境 素材积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mù) 浮光掠影.(yǐng) (2)词义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1.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在第1自然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接下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第2自然段先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即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紧接着对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进行理论阐释。第3、4自然段借助两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从第5自然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先用设问引出话题,然后自问自答。第6、7、8自然段分两层,结合事例谈具体做法。最后两个自然段强调山水画还需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将意境传达出来,打动人心。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诗情画意中国画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 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 假设老师是第一次来鹤溪,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 学生答。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 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我们的家乡南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看看。 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 师:南雁荡山位于平阳境内,距温州市区87公里,离平阳城关32公里,总面积97.68平方公里,北部明王峰,上有泥塘沼泽,秋冬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风景区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为六大特色,有“浙南第一胜景”之称。与北雁荡山、中雁荡合称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 北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上下落差190米,随着季节雨水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风貌。杜牧诗中说道: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水云烟雾难分。图中的为雨过之后大龙湫,如银河倒挂。 来到雁荡大家可以随着当年徐侠客的足迹,在雁荡观景品茶、赏画吟诗,体会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们游山玩水的心情? 生答,再问: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 引出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二、讲解新知 1.中国画的种类:花鸟、山水、人物。 设问: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大门类,但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释疑: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很多文人都留下了对独到的山水观念。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慧与仁德是人类品格中的两大美德,是君子的象征和标志。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此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亦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说,山水画家们常常也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旅行家,清代大画家石涛就提出了“搜尽奇峰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与造型实践课之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用示范教学手段,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 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

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学生能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树石的绘画步骤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2、山水画的树石绘画步骤与方法。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 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美版教材16册第 2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本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山水画中的笔墨情趣、构图经营和诗书画印来了解山水画情思俊永、耐人寻味、情景交融的意境。并通过完成一幅山水小品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㈠知识目标:感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㈡能力目标:提高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构思创作能力。 ㈢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画的浓厚兴趣 , 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珍视和热爱。 围绕教学目标,我所确立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㈠教学重点: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学习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法。 ㈡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学过的笔墨技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小品画。 初中生对于中国画的知识了解不多,更不知道中国画有很多的表现方法,以及中国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里既有课堂讲授和演示,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声音、文字、图像集于一体,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充分地调动起来。将讲述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来理解山水画意境的含义。使学生在欣赏、交流、实践等一系列体验中,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欣赏、讨论、讲授、示范、实践等。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探究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以导入新课-欣赏作品-演示讲授-实践创作-对比探究-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来完成。 导入新课: 1、我采用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循环展示中国山水画,播放《高山流水》,播放精选的中国画图片并为图片配以诗朗诵,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优雅、宁静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山水画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了解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掌握画山水画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和欣赏,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并能主动参与实践,展示自己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完成山水画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学生想象力,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意境美,画出有一定意境美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控制力和对意境的理解程度。 三、教具准备:毛笔,墨汁,生宣纸,笔洗,瓷盘,画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讲述齐白石和老舍的故事,引出《蛙声十里出山泉》。提问:如果是你,将如何画呢?画面里会安排哪些景物呢? 学生活动:青蛙,山泉,高山 教师活动: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

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板书:山水画的意境 (二)讲授新课,初步体验 1、欣赏名作,理解意境 教师活动:意境理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文学创作上,北宋画家郭熙最早在山水画上提出。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画面近景,溪水曲折,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范宽《溪山行旅图》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齐白石《古树归鸦》取仰视的角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面构图简洁而富有诗意。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小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人以天高无尽之感。占据画面半幅的树枝与山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作品用笔简练,墨色讲究,笔墨干湿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以致用。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七、教学时数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质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通过对山水画家的认识、所处时代的分析及画面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难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1.分析教学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勾画点评,找出重点句子,分析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2.实践交流法: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深切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等所需用具。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山水画的特点。 1课时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李可染的意境观:他曾在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

九年级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

语文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封面) 语文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精品 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以致用。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精读赏析】 1.阅读课文,说说意境是什么。 【交流点拨】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默读课文,说说意境和意匠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相互依附,相得益彰。 3.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4.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交流点拨】光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要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

山水画的意境(精品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31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雅的艺术情操。 【情境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吗?(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表现了“荒寒”“清寂”的意境。它带给我们富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什么是“意境”?意境对山水画有何重要性? 明确: 1.生字: 灵魂.(hún)惆.怅(chóu)掠.影(lüè) 熟.悉(shú)柏.树(bǎi)宇宙.(zhòu) 渲.染(xuàn)意匠.(jiànɡ)真挚.(zhì) 碧.空(bì)遥.望(yáo)赋.予(fù) 词语: 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胸有成竹: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2.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山水画成就最高。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3.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4.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作意境。 “意境”也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山水画的精华所在。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引用了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这种方法属于什么论证?有何好处?

14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你们能结合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 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惆怅 ..(chóu chànɡ)真挚.(zhì) 渲.染(xuàn)身临.其境(lín)

胸有成竹 ....(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 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 (2)词语释义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临,到。境,境地。 (3)词语辨析 “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四、课堂小结 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不足以观,更遑论赏鉴。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画家)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山水画的主体是自然界的山水景色。在作者眼中,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色”和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 答案示例:山水画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三、教学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选取了《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这4篇文章进行编排。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警句迭出。通过学习,从读书求知、艺术鉴赏方面,感受作家对精神生活层面的思考,为丰富精神生活打下基础。 语文要素: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山水画的意境》解析 人文主题: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对意境的认识和看法。 语文要素: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绘祖国的山川景色为主,课下已经布置同学们找一些山水名画欣赏一下,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山水画的认识。 学生活动:和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作者介绍 教师语言:刚才同学们谈到了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说的都很好。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比如留白、注重神似、以墨色浓淡表现画面层次等。李可染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谙熟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让我们进入《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的学习。 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李可染( 1907—1989 ),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2课时)

14.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你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惆怅 ..(chóu chànɡ)真挚.(zhì) 渲.染(xuàn)身临.其境(lín) 胸有成竹 ....(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 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 (2)词语释义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临,到。境,境地。 (3)词语辨析 “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四、课堂小结 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作者:包辽成学校:甘肃省漳县武当中学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的灵魂。 2、尝试选用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 3、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教学策略:启发式 教具准备:课件 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去过哪些地方?那些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提问,并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导入新课。 二、讨论分析,探索发现,敢于质疑,师生共同总结 1、教师课件展示以风景为题材西方的英国的康斯太勃尔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和元代倪瓒画家的山水画《渔庄秋霁图》,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学生欣赏后,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内选代表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单品总结。(比较学习)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