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及方法,包括人体扫描仪,所述人体扫描仪连接于移动终端以将扫描获取的体型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连接于云端服务器以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于设计端以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设计端。本技术采用人体扫描仪获取客户体型数据,并将体型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从而使远程设计师能够远程获取客户的体型数据以实现为客户进行远程服装设计,不受地域限制,提高设计效果;将面料扫描仪应用至设计阶段,使用真实还原的模拟面料生成三维样衣图以实现设计服装的视觉化呈现效果,使设计师能够根据呈现效果更精确地调整设计服装。

技术要求

1.一种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人体扫描仪(1),所述人体扫描仪(1)连接于移动终端(2)以将扫描获取的体型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2),所述移动终端(2)连接于云端服务器(3)以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3),所述云端服务器(3)连接于设计端(4)以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设计端(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体扫描仪(1)包括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连接于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有无线模块,所述人体扫描仪(1)通过所述无线模块连接于所述移动终端(2);

所述无线模块包括蓝牙模块和/或WiFi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端(4)连接有面料扫描仪(5),且所述设计端(4)还包括有能够兼容所述面料扫描仪(5)的三维设计软件(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云端服务器(3)包括有用于存储布料3D数据的布料数据档案库(31),所述云端服务器(3)从所述设计端(4)获取所述布料3D数据。

5.一种基于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由人体扫描仪(1)获取客户体型数据并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2);

S2.由所述移动终端(2)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3);

S3.由所述设计端(4)从所述云端服务器(3)获取所述体型数据以供设计师根据所述体型数据设计三维样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设计端(4)根据所述体型数据按比例生成虚拟化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之后还包括:

S4.使用面料扫描仪(5)对布料进行扫描以获得相应的布料3D数据并发送给设计端(4),设计端(4)将布料3D数据导入设计师进行三维样衣设计的三维设计软件(41)中以在三维设计软件(41)中生成使用所述布料制成的三维样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之后还包括:

设计端(4)接收到布料3D数据后同时将布料3D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3)以将布料3D数据存储在布料数据档案库(31)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之前,设计端(4)选择性地从云端服务器(3)获取布料3D数据或者从面料扫描仪(5)获取布料3D数据,且当选择从面料扫描仪(5)获取布料3D数据时,执行步骤S4,否则执行以下步骤:

设计端(4)根据设计师操作从云端服务器(3)调取相应的布料3D数据,然后将布料3D数据导入设计师进行三维样衣设计的三维设计软件(41)中以在三维设计软件(41)中生成使用相应布料制成的三维样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S2中,所述云端服务器(3)将接收到的体型数据进行保存并根据客户群体的体型数据建立体型数据库。

技术说明书

一种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三维服装体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服装裁剪是裁剪师首先用手工量取某个客户的人体相关尺寸,再根据所量取的尺寸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布料上画出构成服装的各个部件的展开图,最后用剪刀裁剪,缝制好的服装经客户试穿后,如果发现某个部位不合适,必须将相关的部件拆开修改后再缝制,上述设计方法基于裁剪师的经验和能力,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且只有在服装的制作完成之后,客户试穿才能知道是否合身和满意,设计周期较长,设计效率较低。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装化,因此款式的变化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迫使服装行业加快设计和裁剪的速度。传统的手工设计和裁剪方式显然适应这一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将现代化的设计工具一计算机运用于服装设计和裁剪应运而生,目前,服装设计CAD软件和计算机相结合,再加上人体三维扫描仪和绘图仪,可以完成人体的测量、款式设计及放码、排料和制作裁片样板等工作。然而上述设计方式仍然需要在服装的制作完成之后,客户试穿才能知道是否合身和满意,客户难以在服装制作之前感受试穿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三维立体服装设计系统[申请号:CN201910292925.0],包括:人体数据采集模块、三维图像构建模块样板选择模块、自主设计模块、展示模块和反馈模块。

上述方案能够在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但是上述方案仍然存在不足,例如上述方案受地域限制,设计师无法为远程客户设计出近距离客户同样的效果,并且上述方案忽略了面料设计,面料使服装设计的根基,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必然需要合适的面料支撑,但是上述方案需要在完成成衣之后才能看到完整的成衣效图,无法在发现面料不合适的时候及时作出更改,从而拉长设计周期。

技术内容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及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包括人体扫描仪,所述人体扫描仪连接于移动终端以将扫描获取的体型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连接于云端服务器以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于设计端以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设计端。

在上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中,所述的人体扫描仪包括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连接于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有无线模块,所述人体扫描仪通过所述无线模块连接于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无线模块包括蓝牙模块和/或WiFi模块。

在上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中,所述设计端连接有面料扫描仪,且所述设计端还包括有能够兼容所述面料扫描仪的三维设计软件。

在上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中,所述云端服务器包括有用于存储布料3D数据的布料数据档案库,所述云端服务器从所述设计端获取所述布料3D数据。

一种基于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由人体扫描仪获取客户体型数据并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

S2.由所述移动终端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

S3.由所述设计端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取所述体型数据以供设计师根据所述体型数据设计三维样衣。

在上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中,在步骤S3中,所述设计端根据所述体型数据按比例生成虚拟化身。

在上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中,在步骤S3之后还包括:

S4.使用面料扫描仪对布料进行扫描以获得相应的布料3D数据并发送给设计端,设计端将布料3D数据导入设计师进行三维样衣设计的三维设计软件中以在三维设计软件中生成使用所述布料制成的三维样衣。

在上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中,在步骤S4之后还包括:

设计端接收到布料3D数据后同时将布料3D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以将布料3D数据存储在布料数据档案库中。

在上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中,在步骤S4之前,设计端选择性地从云端服务器获取布料3D数据或者从面料扫描仪获取布料3D数据,且当选择从面料扫描仪获取布料3D数据时,执行步骤S4,否则执行以下步骤:

设计端根据设计师操作从云端服务器调取相应的布料3D数据,然后将布料3D数据导入设计师进行三维样衣设计的三维设计软件中以在三维设计软件中生成使用相应布料制成的三维样衣。

在上述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中,在步骤S2中,所述云端服务器将接收到的体型数据进行保存并根据客户群体的体型数据建立体型数据库。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人体扫描仪获取客户体型数据,并将体型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从而使远程设计师能够远程获取客户的体型数据以实现为客户进行远程服装设计,不受地域限制,提高设计效果;将面料扫描仪应用至设计阶段,使用真实还原的模拟面料生成三维样衣图以实现设计服装的视觉化呈现效果,使设计师能够根据呈现效果更精确地调整设计服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2是本技术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的方法流程图一;

图3是本技术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的方法流程图二。

附图标记:人体扫描仪1;移动终端2;云端服务器3;布料数据档案库31;设计端4;三维设计软件41;面料扫描仪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包括人体扫描仪1,所述人体扫描仪1连接于移动终端2以将扫描获取的体型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2,所述移动终端2连接于云端服务器3以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3,所述云端服务器3连接于设计端4以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设计端4。

人体扫描仪1采用现有技术扫描人体体型等使用的3D红外传感技术,主要包括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和连接于红外传感器以获取扫描数据的微处理器。本实施例的微处理器还连接有无线模块,从而使本实施例的人体扫描仪1通过所述无线模块连接于所述移动终端2以将体型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2。

这里的无线模块可以为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本实施例因为需要在人体扫描仪1处进行扫描,人体扫描仪1由服装厂家或商家在各门店或其他特定位置安装,客户与人体扫描仪1距离较近,所以可以采用蓝牙模块,不需要网络环境,移动终端2可以直接使用手机。也就是说,客户在进行人体扫描获取体型数据的时候并不受地域限制,客户能够自行保存体型数据也可以向云服务器3上传体型数据,从而使设计师能够准确地远程获取目标客户的体型数据从而为目标客户设计出与近距离客户同样效果的服装。

进一步地,设计端4连接有面料扫描仪5,且所述设计端4还包括有能够兼容所述面料扫描仪5的三维设计软件41,例如3DMAX。

并且云端服务器3包括有用于存储布料3D数据的布料数据档案库31,所述云端服务器3从所述设计端4获取所述布料3D数据,系统使用次数越多,云端服务器3中的存储的布料种类越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技术系统的三维服装体感支撑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由人体扫描仪1获取客户体型数据并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2;

S2.由所述移动终端2将所述体型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3;

S3.由所述设计端4从所述云端服务器3获取所述体型数据以供设计师根据所述体型数据设计三维样衣。

上述步骤用于设计师远程获取客户的体型数据从而为远程客户量身设计合身服装。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设计效果,在步骤S3中,设计端4根据所述体型数据按比例生成虚拟化身。这样设计师可以根据人体特征点和设计需求对设计的服装样式进行更精准的调整,获取更适合客户的服装尺寸值。并且这里的比例值可以由设计师设置,一般默认为适合屏幕大小的比例缩放。设计师也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比例调节。

优选地,设计端4还包括有大尺寸的触摸屏,实现虚拟化身1:1显示,同时能够手动转动及调整虚拟化身的状态为设计师提供更接近于目标客户的体型从而设计出更完美的服装。

进一步地,面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的最终效果及性能,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能否更好更细致地展现出服装设计效果与面料材质贴图的高清和细节展示息息相关。所以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步骤S3之后还包括:

S4.使用面料扫描仪5对布料进行扫描以获得相应的布料3D数据并发送给设计端4,设计端4将布料3D数据导入设计师进行三维样衣设计的三维设计软件41中以在三维设计软件41中生成使用所述布料制成的三维样衣图。

在查看效果及后续调整的过程中,直接将三维样衣试穿在虚拟化身身上上以提高视觉效果及便于尺寸调整等。

面料扫描仪5是一种能够通过扫描面料来真实还原面料细微纹理的扫描仪。本实施例的面料扫描仪5优选FSM 3D高清面料扫描仪5,该FSM 3D高清面料扫描仪5能够兼容包括

3DMAX的多类3D设计软件,并且该FSM 3D高清面料扫描仪5自带拼接处理技术,省去了设计师后期在面料贴图处理上耗费的时间,提升效率的同时更真实的反应设计服装的细节效果。

进一步地,在步骤S4之后还包括:

设计端4接收到布料3D数据后同时将布料3D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3以将布料3D数据存储在布料数据档案库31中。

因此,在步骤S4之前,设计端4可以选择性地从云端服务器3获取布料3D数据或者从面料扫描仪5获取布料3D数据,且当选择从面料扫描仪5获取布料3D数据时,执行步骤S4,否则执行以下步骤:

设计端4根据设计师操作从云端服务器3调取相应的布料3D数据,然后将布料3D数据导入设计师进行三维样衣设计的三维设计软件41中以在三维设计软件41中生成使用相应布料制成的三维样衣。

当需要使用不同布料制作成衣的时候,一次扫描成衣需要使用到的所有布料或者从云端服务器3中获取所有相应布料的布料3D数据,然后将布料的使用位置参数输入三维设计软件41中后将相应的布料3D数据导入三维设计软件41中从而将相应布料应用在三维样衣的相应位置处。

布料数据档案库31中的布料3D数据也可以从其他途径上传至云端服务器3后保存,以扩大数据库数据量,从而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选择。且当布料3D数据已存在于布料数据档案库31中时,不再重复存储以节约存储空间。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所述云端服务器3将接收到的体型数据进行保存并根据客户群体的体型数据建立体型数据库以供企业根据体型数据库掌握客户群体体型分类,进而重新定义品牌尺寸,从而降低因尺寸不合而导致的退货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人体扫描仪1;移动终端2;云端服务器3;布料数据档案库31;设计端4;三维设计软件41;面料扫描仪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