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新课导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的英雄豪气。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文本链接

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陈亮是辛弃疾政治、学术上的好友。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会于江西鹅湖,纵论天下大事。十余天后,陈亮别去,此后二人多唱和。这首词大约作于这次约会前后。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本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2)“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五、诗歌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想杀敌报国而不得,只能在醉梦里回忆当年领兵杀敌之快意的落寞。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喝酒吃肉、奏乐豪迈的气氛。

3.“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有何作用?

点明出征的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词的上片写军营生活的三个场面,分别是什么?描绘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分牛肉,听乐曲,点兵。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诗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采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位抗战英雄的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

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悲愤之情。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有意用“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

(1)“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沙场秋点兵的壮大场景。(2)“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3)“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朝廷立功,成就英名。“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地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六、文本主旨

这首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军中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悲愤之情。

七、写作特点

1.结构巧妙奇变。

这首词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往事消逝,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于是形成了前九句是一层意思,末句为一层意思的奇特结构。而前九句的追忆往事,都是为了衬托最后画龙点睛的那一句。这种奇特的结构形式是词人的独特创造,强烈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让人读后不能不为词人的不幸而义愤填膺、扼腕长叹。

2.虚实有机结合。

词人追忆当年抗金义军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豪情,而军营、犒军、军乐、阅兵、战马、弓弦,则是在追忆中以虚拟之笔写成的多彩画面。然而现实并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