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

【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在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掌握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对矢量也有了初步认识。

力的合成又是高中物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同时本节课所学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运算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矢量运算,而数学中向量的知识还没有涉及,如何让学生对矢量的运算法则有感性的认识,并学会探究一般事物规律的方法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诸多矢量概念,对矢量有初步的认识,知道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但对矢量性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尚未涉及到矢量的运算。本节课将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透过认识一般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让学生理解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并学会简单的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分力、合力的概念;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探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2)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进行知识迁移——将演示实验竖直平面内迁移到学生实验中沿着木板平面。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出发,让学生理解等效思想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探究事物规律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寻找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及操作能力、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等效的思维方法。

2.探究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操作及数据处理分析。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探索新知识、新内容的一般方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器材:水桶,尼龙绳,钩码,力传感器,自制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板,细绳,平板电脑等。

2.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2个,三角板,木板,橡皮筋,细绳套,图钉,白纸等。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

新课引入演示实验1:

两个力量较大的男生用很大

的力互成较大角度艰难的提起水

桶,然后换一个娇小的女生用较小

的力就可以提起水桶。

思考:

比较两种情况异

同点,从而引入课堂教

学内容

让学生理解

等效替代的思想

方法。

提高课堂气

氛,让所有学生都

能参与体会力的

等效作用效果。

新课教学(一)合力、分力、共点力,

力的合成

将学生完成的小实验展现在

投影上,提出等效替代的物理方

法。

讲解:

1.若几个力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

同,这几个力就叫这一个力的分

力,这一个力就叫这几个力的合

力。

2.共点力: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

或者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

几个力。

(二)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探究一:

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问题1:同一直线上两力同向与反

向两种情况下的合力大小和方

向?

展示ppt

观察与理解:

一个力和两个力

的作用效果相同。

交流讨论:

同一直线上两力

同向与反向两种情况

下的合力?

总结发言:

同向:大小F=F1+F2方

向与任何一个力同向

反向:大小F=|F1-F2|

方向与力大的同向

通过提水桶

这个简单的生活

实例,让学生感知

物理与生活的联

系,进一步体会合

力与分力的作用

效果。

理解解决物

理问题的一般方

法:由简单到复

杂,由特殊到一

般。

演示实验3:教师用DIS系统采集数据,完成任意角度的力的合成,并获得图像,证明规律的普遍性。

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适合所有的矢量运算

完善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与掌握。

从学生用弹簧秤进行实验到用DIS装置——传感器验证,从而使学生感知到规律的可靠性和一般性。(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练习运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作图法

ppt展示:有两个互成直角的共

点力:F1=30N,沿水平方向;

F2=40N,沿竖直方向,请根据平行

四边形定则,分别用计算法和作图

法来求他们的合力。

利用力的图示法

完成PPT上的例题。

利用课堂获

得的规律,解决实

际问题,让学生感

知到探索的成果。

【板书设计】

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结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物理学中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等效替代法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整个课堂分为三部分:等效思想的理解、合力与分力关系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简单应用。

首先用学生实验引入新课,两个力量较大的男生用很大的力互成较大角度艰难的提起水桶,然后换一个娇小的女生用较小的力就可以提起水桶,并以此简单实例引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基本概念。所举实例,贴近生活,体现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其次,在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先讨论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再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在具体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规律时,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否定合力大小不等于分力直接相加减,接着通过三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猜想,然后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先设计并汇报实验方案,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再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来验证猜想,并在小组中交流实验结果,通过不同小组的展示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关系,从而得出让学生体会到规律的一般性。最后,再用更加精密的传感器再次验证,从而让学生感知到规律的可靠性、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拍摄下部分图片,分析实验误差原因。第三部分关于力的合成的简单应用,利用学生探究获得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教师的引导完成本堂课的内容。

《力的合成》教案

第4节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的等效性理解合力和力的合成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初步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要领,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5)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经历应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求合力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合成的方法。 2.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与应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分组用(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引出合理和分力的概念。 (一)、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1)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 (2)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引入课题并板书 3.4力的合成 二.推进新课 (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复习提问:初中已学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请同学们说一下合成方法。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3.4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 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 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用具: 多媒体、总重力为200N的一桶水、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磁性黑板、带磁铁的滑轮、钩码、橡皮筋(带细绳套)、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用);方木块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 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 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进行新课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等效和替代》教学设计 【课题】力的等效替代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内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生兴趣:实验操作的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以及力的概念,初步接触了矢量的概念。 (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矢量方向性的理解还仅停留在表面上。本节课应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矢量运算并非简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 四边形定则。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对于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大的飞跃,对于习惯于代数运算 的学生来说,矢量运算是相对较困难的,也比较难以接受,如何让学生 在以前学习基础之上接受本节课内容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图示法,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二)过程与方法

3.4力的合成教案

新人教版§3.4 力的合成 新世纪高中高一物理组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教材分析: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Ⅰ”中第二个二级主题“相 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此节是在掌握前边三种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如何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及下一节力的分解才能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乃至对学习后面的牛顿运动定律都是有很大的决定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前边的三大力已经初步掌握,对力是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也初步掌握, 但是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代数计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贯错误。实验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结合作、归纳总结等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层次不齐,对宏志班的学生采取学生自己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普通班的学生则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探究,甚至要有针对性的提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方法,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和特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 3.学会用作图法求合力。注意矢量的运算结果要明确矢量的方向。 4.知道分力的夹角对合力大小的影响。学会进行动态研究,并在变化中寻找规律。 5.用力的合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等都要用到等效替换的方法。 2.能够将力的合成拓展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逐步感悟物理学不仅仅包含可供广泛应用的物理原理,还包含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在实验中学生的严谨程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片段)刚才这首歌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众人划桨开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优质课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他们习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因此,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对矢量学习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他们之间所遵循的运算法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教师设置引导好学生步步深入探究的情景和问题,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 从方法和习惯上讲,新课程实施多年来,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验素养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强化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淡化机械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如下: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师生互动,优化方案→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成果汇报,展示自我→历史回顾,科学感悟→理性回归,巩固提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PPT课件、橡皮筋、细绳套、图钉、重锤、小车、弹簧测力计、水桶、自制教具、白纸、橡皮擦、三角板、直尺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力的效果的“等效”角度理解合力的意义; 2.知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探究,了解合力、分力概念对日常生活、生产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合作与交流在学习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4.通过物理科学史的回顾,让学生懂得科学定则建立的长期性及曲折性。

高中物理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归纳法,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学器材 教师用器材: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钩码(12个)、细线若干、弹簧秤(3只)、橡皮筋(3条)、方木板(1块)、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2个)、投影(1套)、微机(1套)、三角板(2个)。 学生用器材30套,每套包括:方木板(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8开白纸(1张)、50cm细线(1根)、图钉(1个)、有刻度的三角板(2个)、记号笔(1支)、大铁夹(1个)。 四、主要教学过程 1.引入教学 [复习与提问] 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 提问: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2N、3N,如果F1、F2的方向相同,那以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引导回答:5N,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 进一步提问:如果F1、F2的方向相反,那么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1N,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板书)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并讲述这就是初中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投影1)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两位同学沿不同方向共同用力提住一袋土石,解放军战士一人也能提住同一袋土石。 (演示1) 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M点,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如果我们只用一个力,也可以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如图1、图2所示。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 就叫做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而那两个力F1、F2就叫这个力F的分力。求F1、F2两个力的合力F,也叫做二力的合成。如图3所示。 与初中的二力合成不同的是,F1、F2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板书:1.5 力的合成) [过渡]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那么,(板书)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2.新课教学 提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再确定合力的大小、方向;然后才能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 那么怎样确定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方向呢? 启发学生回答:用弹簧秤测量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分别沿细绳方向,即沿所标明的虚线方向。 [讲解弹簧秤的使用] 在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观察弹簧秤的零刻度及最小刻度,同时要注意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及正确的读数方法。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 【教学重点】 1.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设计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合力与分力概念——给出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合力与分力关系——设计探究求合力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练习与拓展(例题、合力大小与角度关系、多力合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1.出示卡通画,介绍共点力概念 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引入共点力和非共点力概念,分别给出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图片示例。在研究中如果使用质点模型,则受力均可以作为共点力处理。本节课研究物体受共点力的情况。 出示卡通画: 小车均匀速向前运动,一头牛拉车的效果与三位同学拉车的效果相同。 2.学生小实验 一个力气大的男生在讲台上提起一桶水,使水桶保持静止;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提起这桶水并使之保持静止。分析在两种情况下这桶水的受力情况,并画出示意图。提问:可以发现各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到:F单独作用和F1、F2共同作用的力的效果相同。 3.引出等效替代关系,提出合力、分力概念 从前面两个情境出发,抓住共同点:一个力单独作用时可以和多个力一起作用时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自然地引出等效替代的关系,并从力的角度分析,得到合力、分力的概念。 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力、分力的概念: 谈合力、分力的出发点在于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用一个合力去替代几个分力的作用) 合力与几个分力同时存在吗 (不是,合力只是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并不是物体又多受到了一个力) 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1.情境讨论,激发认知冲突 提问:前面三位同学拉车的情境中,如果三位同学水平向右的拉力分别为F1、F2、F3,那么这三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方向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合力F=F1+F2+F3,方向与三个拉力方向相同) 提问:把所有的分力相加就得到合力的大小,这个方法就是求合力的方法吗请学生讨论。 (有学生提出异议,以前学过,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应该是两个力相减,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提问:求合力就是把分力相加或者相减吗 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成一定角度,提起几个钩码保持静止,分别读出弹簧秤示数。用一个弹簧秤提起同样的钩码保持静止,读出弹簧秤示数。 提问:两个分力大小与合力既不满足相加关系,也不满足相减关系。如果给定两个分力,到底应该怎么去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呢 2.设计探究实验 提出任务: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介绍可用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弹簧秤(2个)、橡皮条、细绳、刻度尺、图钉、三角板。 问题讨论,引导实验设计: ①根据器材,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分力,以及两个分力的合力 (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和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使作用效果相同) ②怎么样保证分力的作用效果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把橡皮条一端固定,保证另一端与绳子的节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③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么样来记录 (橡皮条节点的位置,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引导讨论是否需要记录力的方向。讨论文字记录的不足,引导思考怎样更好地同时记录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图示。) 请各小组学生再整理探究实验的方案,确定明白实验的目的、过程、操作。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各小组根据自行整理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用力的图示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实验进行情况,进行适当指导。 4.思考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实验得到的F及F1、F2的大小和方向,猜想F1、F2和F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适当地添加辅助线,研究几何关系。 (学生得出,连接分力和合力的末端,得到的几何图形大致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对邻边,合力为此对邻边所夹的对角线。 各个小组实验时,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各不相同,都能大致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说明有一定的普遍性。请各小组再次实验,改变力的大小、方向,看是否满足同样的结论。 演示实验,特殊角度特殊值验证(即大纲版教材中本节的演示实验)。橡皮条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绳系为节点。两分力互成90度,分别由三个钩码、四个钩码的重力提供。合力沿橡皮条拉伸方向,由5个钩码的重力提供。 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共点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讨论:为什么力的合成(两个力相加)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呢 (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时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所以满足的法则必须是大小和方向同时考虑的。) 思考:对于有大小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是否都不能简单地加减呢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 重/难点 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在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给出合力与分力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推理归纳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得以完善。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难点分析:突出物理的实验特色。学生对实验也特别感兴趣,但他们不懂得怎样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先给学生演示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告诉他们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告诉他们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何推理,猜想,如果没有实验误差的话,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之了解家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力争通过此过程提高学生的素养。 突破策略

一、力的合成 [演示实验)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上。 同学们会发现,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学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学的同学用不同学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共同学的目的。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学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学的。学生活中还有好多例子可以说明同学样的问题。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学生了同学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学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学,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只弹簧秤成一定角度提起一个重物,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的读数)。 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读数。 师:看一下两只弹簧秤的示数之和是不是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探究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掌握好这个定则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本章是高中力学的基础知识,如何从代数运算过渡到矢量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同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提水”说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比较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旧教材的验证实验改成新教材的探究实验,说明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中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是希望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的方式去寻找分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并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在探究实验之前,教科书上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思考猜想,也体现了科学猜想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分力的箭头端连接”等提示性的话语帮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在得出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后,教科书又设计了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练习尝试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合力。随后又点明了多力合成的办法和思路,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理解。紧接着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分力夹角的关系,还将初中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景也包含了进去,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只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殊情形。最后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教案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 【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是在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后的一节。力的合成是解决矢量运算的基础,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以后理解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能进行力的合成,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定则解决矢量运算问题;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科学思维】能体会力的等效替代方法。 【科学探究】能完成“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能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能通过图形分析,寻找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能体会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假设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立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遵循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水桶”实验引入,引出本节主题。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境:两个人可将水桶提起使其处于静止状态,一个人也可将这个水桶提起使其处于同样状态,但这两种情形中手对水桶的作用力不同。这些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将学习共点力的合成,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新课讲授】 、共点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定义 两人提水桶——两个力一人提水桶——一个力 力的合成:当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可用一个力来代替它们,且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物理学中把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 (resultant force),那几个力则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 component force)。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 composition of forces) 。 2、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思考:这两幅图片中,水桶与广告牌受力有什么特点?这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共点力 思考:观察扁担受到的这几个力有什么特点?这几个力的作用线平行,不相交——非共点力。 3、共点力的合成 问题引入】 假如这桶水的重力是200 N ,两个人合力的大小一定也是200 N 。思考:如果两个人用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那么F1和F2两个数值相加正好等于200 N么?思考、讨论:一个合力与两个或者更多个具有相同效果的分力,它们大小有何关系呢? (1)回顾: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①夹角0 ,F与F1和F2同向

力的合成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物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预习本课学习内容。 (二)、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1、力的效果,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分析合力和分力的的关系; 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及分析实验数据能力,能运用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有“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该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应达到理解的水平,并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体现了关注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从力的效果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过程 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用课件配合效果会更好。 【百度文库】力的合成ppt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6995220.html,/view/c6f4c3c62cc58bd63186bda4.htm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引入教学: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砝码可以用一根细线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细线提起来,其效果完全一样,如图1所示。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6995220.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 BA%CF%B3%C9&in=26477&cl=2&lm=-1&pn=105&rn=1&di=120762792045&ln=1931&fr=& fm=hao123&fmq=1324337079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公开课教案】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 (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多媒体.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 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考察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两个分力有什么关系. 通过探究,掌握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加深理解两个力合成的作用效果. 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原理是力的合成的概念. 实验中要将橡皮筋的可动端都拉到O点,以保证前后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两个细绳套(长短不相同),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 实验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 以橡皮筋为研究对象,使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先用两个力(同一直线上)作用在橡皮筋的另一端,使其沿某一方向伸长至某一点,再用一个力作用于该端,并使它也沿该方向伸长至该点,以保证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刚才的两个力共同的作用效果相同.比较这一个力与刚才的两个力之间的关系. 进行实验 先把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再用图钉将带有两个细绳套的橡皮筋的一端也固定在木板上,如图所示.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橡皮筋上的两个细绳套,用适当的力朝同一个方向将橡皮筋拉到某一位置O,在白纸上记下O的位置并将两个力的大小记录 在表1中,换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朝同一个方向也拉到O点,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并填入表1中. 表1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橡皮筋上的两个细绳套,用适当的力朝相反方向将橡皮筋拉到某一位置O′,如图,在白纸上记下O′的位置并将两个力的大小记录在表2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力的合成

7.2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3.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教学难点】 1.合力的概念;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课前准备 铁架台、两个弹簧秤、大弹簧、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合力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2.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换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3.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地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4.众多船帆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发动机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发动机所产生的推力就是许多船帆的推力的合力。船帆的推力就是发动机的推力的分力。 5.数只蚂蚁挪动一片树叶的作用效果与一只甲壳虫挪动一片树叶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甲壳虫的力是蚂蚁的力的合力,蚂蚁的力是甲壳虫的力的分力。 总结: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替代,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力的合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 教学用具: 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钩码、弹簧秤、细线、三角板 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阅读P12,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片) (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2)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字再生放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记下F1、F2的力的大小。 (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1、F2和F1的力的图示。 (5)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6)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与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远,差距大不大。 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斤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要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的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 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许多此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 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知识回顾 1.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及表示方法. 3.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力的作用点的确定和方向的判断课前预习 1.合力、分力、共点力. 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力的分解. 二、知识讲解 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物理 上图说明了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思考与讨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在哪里用过“等效”思想【结果】:古代的曹冲称象。 【注】:等效代替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考点/易错点1合力、分力、共点力 【思考与讨论】:观察上述两幅图,请大家思考并进行讨论什么是合力?什么分力? 【结果】:以上这些实例说明一个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1、合力、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合力等效替代 .... 分力 【思考与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合力与分力是否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结果】:合力与分力并不同时作用于物体上,所以不能把合力和分力同时当成物体受的力。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提问】:通过两幅图大家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同点,但这几个力的作用线延长后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共点力,所以,共点力不一定作用在同 F 1 O . F 2 3 F O . F 3 F

一点上,如图甲、乙所示的三个力F1、F2、F3均为共点力。 考点/易错点2平行四边形定则 1、同一直线上同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思考与讨论】请同学们思考上图中的木箱所受到的合力怎么求? 【结果】: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求合力,大小直接相加,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 【思考与讨论】:思考上图中的木箱所受到的合力怎么求? 【结果】: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F =|F1-F2|,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F = F1+F2= 7N F1=4N F2=3N F1=4N F2=3N F = F1-F2= 1N

力的合成教案

《第一章第五节:力的合成》 四川省米易中学物理组冯时维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五节内容,这一章学生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学生已初步具备对简单受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后,要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就需要学习本节知识《力的合成》,学生在初中只学习了简单的共线二力合成,忽然接触到本节的不共线二力合成时要由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合成。合成方式比较抽象,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本节课还要学生共同参与的实验。该实验然而力的合成是力的分解、力的正交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基础,所以一定要在本节知识上下足功夫,让学生把知识掌握牢固。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其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的知识主要靠记忆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这一时期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环境分析: 在教室里安装了投影仪设备都可以用,由于本节的演示实验可以用探究性实验也可以是验证性实验,但考虑到本堂课容量很大,既要考虑节约时间还要便于操作,所以采取用验证性方式进行。但实验要求学生参与还要让每一个学生看清实验的每一个细节。“一支粉笔加张嘴”的常规教学方式很难讲给学生讲明白,但如果加入多媒体讲解本节知识,引入两个力的合成动画课件,把合成时的规律及合力与分力间关系非常直观的展现出来,把实验过程投影出来,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再在读数时直接用展示台上的摄像头拍摄全过程,以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的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学生认为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地方理解起来就变得很简单了。在画平行四边形求合力时,学生要犯很多细小错误,在上课时一一纠正几乎不可能,所以要用到展示台投影把学生练习时的典型错误投影出来统一纠正。这样操作可以达到面批面改和让学生共同参与纠错的双重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新课讲解: 一、力的合成 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做那几 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注意: 1、合力是等效的力,它仍应有三个要素。 2、解释力的合成一定要注意力的作用效果。 二、共点力 1、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举出几个共点力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 3、实验: 将图示装置安装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板上。 图中在甲图和乙图中分别用两个力和一个力将橡皮绳拉至E点, 可以确定,两种情况下,力的效果相同,让学生和教师一道寻找三个 力的关系,在F1和F2的方向上以它们的大小为标度,作平行四边形, 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得出结论,它和同样标度 的力F的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 改变力F1和F2的大小,重做上述实验,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等效替换原理 4.平行四边形定则 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