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1,景观的生态学特征

1.一个景观是由若干生态系统所组成的镶嵌体;

2.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及相互影响;

3.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4.经历了一系列的干扰事件或过程。

2,景观要素的特征

(1).从生态学的观点,景观要素也是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的概念包括结构、功能和发育,可应用于从一个兔粪大小到整个地球的任何空间尺度。在景观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概念只适用于景观内比较均质的地区。生物地理群落更重要的是说明某一特定均质地区的生态学动态,所以,生物地理群落与某一景观要素中的生态系统是同义的。

(2)景观要素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

任何景观要素都可以看作是异质性的,其中最均质的部分称为景观骰(tessera)。

(3)景观要素的尺度(scales)

即观察和研究的空间分辨力水平。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在微观尺度上,自然和人类干扰可影响物种的定殖和演替;在宏观尺度上,区域气候变化可影响诸如物种的迁移和生态系统替代的过程;在全球尺度上,扳块构造、主要种群的进化及全球性植被格局的发展极为迅速。

随尺度变化的空间异质点是景观生态学所感兴超的,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或各个不同尺度上有明确的镶嵌体,各尺度上的异质性原因才可能搞清楚。所以,具有异质性和成因机制的景观,可能就是一个清晰可辩的空间尺度水平。

(4)景观要素的边界(boundaries)

不同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的逐渐变化,是未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自然景观的最大特点。

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突然变化或自然干扰频繁,使自然景观具有突变边界。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趋于消除逐渐变化,而产生突变边界。

(5)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

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包括镶嵌和梯度、连接与隔断、核心与边缘、密度与容量等。可以把所有的景观都视为镶嵌体,由相邻的具体的斑块构成。

3,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可概括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变化三个方面。

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景观要素)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主要是斑块的大小、形状、类型;生态过渡带:异质性;连接性。

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主要指动物移动;水分移动;破碎种群动态;斑块动态。景观动态,指景现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主要指干扰状况;碎片化;气候变化;生物驱动。

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正如其它生态学组织单元(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很广,而且常常涉及到不同组织层次的格局和过程。比如,景观结构特征与生理生态过程、生物个体行为、种群动态、群落动态以及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作用都属于景观生态学观察、研究的范畴。

4、景观生态学的特点

整体观和系统观;异制性和尺度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目的性和实践性

5,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基本原理)

1)景观结构研究方面:(1)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2)生物多样性原理

2)景观功能研究方面:(1)物种流动原理 (2)营养再分配原理 (3)能量流动原理

3)景观变化研究方面:(1)变化原理 (2)景观稳定性原理

6,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框架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即: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横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许多景观生态学研究不但涉及到其它生态学和生物学分支学科,而且还常常涉及到土壤学、地质学、地理学、水文学、气候和气象学,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学科。然而,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概念和理论(图2)包括:尺度及其有关概念,格局与过程,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等级理论,边缘效应,缀块动态理论,缀块—廊道—基底模式,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以及景观连接度、中性模型和渗透理论

7.斑块动态范式的要点有哪些?

1.生态学系统是由斑块镶嵌体组成的巢式(或包容型)等级系统

2.系统动态是各个尺度上斑块动态的总体反映

3.格局-过程-尺度观点

4.非平衡观点

5.兼容机制和复合稳定性概念

8,斑块类型的划分

1.森林景观(forest landscape)

研究原始林的变化,可划分为:原始林斑块、次生林斑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

研究森林类型之间的影响,可划分为:红松林斑块、蒙古栎林斑块、白桦林斑块、云冷杉林斑块、灌木林斑块等

2.农村景观(rural landscape)

农田斑块、水库斑块、果园斑块、村庄等

3.农林交错景观(rural-forest landscape)

森林、草地、农田、果园、村落等

4.城郊景观(suburban landscape)

城镇、农田、果园、村庄

5.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

住宅区、商业区、工厂、公园、绿地、广场等

9,大斑块的生态价值?

①水域和湖泊的水质保护;②低级河流网络的连接,为鱼类在陆地上的移动;③维持斑块内部种

种群的生境;④为大居住范围的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活动范围;⑤成为散布通过本底的种源;⑥为多生境种提供近似的微生境;⑦提供一些近似自然的干扰,许多种与干扰相关或需要干扰;⑧在环境改变期间,对种的灭绝起着缓冲的作用。

10.小斑块的生态价值?

①为物种的散布和内部种在本地灭绝后的移植提供生境和阶梯(过渡)环境;②为边缘种提供高种群密度和高种群数量;③加大基质异质性以减少传输距离和侵蚀,为食肉动物提供逃避区;④为只适应小斑块环境而不适应大板块环境的物种提供生境;⑤保护零星分布的小生境和稀有物种。总的说来:大斑块,大收益;小斑块,少补充收益。

11.森林破碎化的生态后果?

森林破碎化造成物种生存环境的危机(内部种);森林破碎化使树木的死亡率增加(迎风侧、干热风);大型动物消失;鸟类数量下降;昆虫:蜜蜂下降;蝴蝶增加

12.景观中边界的应用?

①野生动物管理:沿着或穿过边界的动物异常丰富;②在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破碎化问题中,边缘生境和内部生境的比率有着关键性的意义;③在美学上景色中经常边缘占主导地位;④在林业上,森林的边缘经常出现弯曲的树干和风倒木;⑤在农业上,边缘常是有害动物和害虫的源,也出现控制这类有害生物的食肉动物;⑥在土壤侵蚀控制中,边界导致风速改变和形成湍流;⑦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边界有可能成为人类过渡利用资源的障碍;⑧在监测全球气候变化中,边界经常作为敏感的指示器。

13,边界曲线的8个类型:

cove, concave, straight, convex, lobe, corner, finely wavy, coarsely wavy

14斑块的形状变量和形成原因

*斑块形状变量

1曲线或变形和几何形状(不规则和规则)

2紧凑和长形(长宽比)

3圆形和卷绕(存在的凸角数量)

*.形成原因

自然形成:①无方向的力;②定向力:风、水、冰流等

人工创造:城市、乡村、耕作等①形状:几何、多变;②人类活

17,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干扰在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度的干扰不仅对生态系统无害,而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演化和更新,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在这种意义上,干扰可以看作是生态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然现象。干扰的生态影响主要反映在景观中各种自然因素的改变,例如火灾、森林砍伐等干扰,导致景观中局部地区光、水、能量、土壤养分的改变,进而导致微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表植物对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这样在一定时段内将会影响到土地覆被的变化。其次,干扰的结果还可以影响到土壤中的生物循环、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进而促进景观格局的改变。

18,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驱动因子,一类是人为驱动因子。自然驱动因子常常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景观,它可以引起大面积的景观发生变化;人文驱动因子包括人口、技术、政经体制、政策和文化等因子,它们对景观的影响十分重要,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同景观作用的方式、影响景观的程度、以及确定它们和景观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自然驱动因子

景观变化的自然驱动因子主要指在景观发育过程中,对景观形成起作用的自然因素。

(一)地貌的形成

1.主要过程:(1)地壳构造运动(2)风和流水作用(3)重力和冰川作用

2.地形引起的景观变化的描述

(1)开阔度是指人们水平视野受到障碍的程度

(2)深度效应是指目光在垂直方向上的可达距离

(二)气候的影响

1.赤道景观 2.热带气候下的景观 3.荒漠景观 4.温带景观 5.寒冷地区景观

(三)生命的定居

1.动植物是从海洋蔓延开并渐渐征服了陆地

2.在植物进化的过程中,植物群落的演替也不断改变着景观的外貌

3.在植物演替过程中,尤其是植物到达顶级群落后,为动物的定居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条件

(四)土壤的发育

1.气候是决定植被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可遮蔽土壤,并提供有机质

2.土壤的变化有利于植被的发育,植被变化的结果加快土壤的发育(正反馈)

3.当植被的高度和改度达到最大时,植被和土壤的变化速率减小,负反馈逐渐占优势。趋同作用地带性规律

4.形成同一的气候带存在异质性景观的原因:干扰影响趋同作用;趋同作用的速率印基岩和地貌结构不同而变化较大

(五)自然的干扰

1.人类的影响和自然干扰的相对性

2.火烧干扰与植被共存;火灾影响面积大,发生频率告示最重要的自然干扰;火烧最直接的结果是改变了景观嵌块体的分布格局;火烧也是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方式。

3.洪水、飓风、龙卷风

4.病虫害:蝗虫的爆发

二、人为驱动因子

(一)人口因素

1.人口的增加导致耕地等农业景观增加,同时是林业等其他资源流失

2.人口的增长导致了生产的密集化,引起景观的更加复杂化,如地下水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3.人口的增长可以对区域甚至全球产生影响

4.人口增长意味着对粮食的需求增大。印中,培育新物种,大面积种植,是许多自然物种消失,景观异质性下降

5.人口增长导致景观周围环境的变化,改变了的环境可以影响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等6.环境压力:I=PAT,其中:I表示对环境的压力,P为人口,A是人均消费,T是指科学技术

(二)技术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农业用地的巨大变化,提高了生产力,阻止了农业用地的扩张,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2.科学技术进步带来了运输革命,提高了社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加速了物质的交流和城市人口的密集化

3.新的运输技术缩短了土地之间的距离,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系统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世界范围的景观变化

(三)政治和经济体制及决策因素

1.政经体制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的层次:国际水平;国家水平;区域水平

2.政经体制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十分复杂的,研究也相当困难

3.政策对土地利用有重要影响

(四)文化因素

1.文化对土地利用的直接影响:公众的意见;思想体系;法律;知识。

2.文化对土地利用的间接影响:文化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影响;文化对消费和需求的影响;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19,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景观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一)土地表面性质的变化

地表及其覆盖的植被决定着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配,这种分配形成了不同尺度上气候系统的边界环境。土地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在城市化过程中,几乎所有地表天气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如太阳辐射、温度、湿度、能见度、风速、风向及降雨等。

(二)地表反射率的变化

土地利用的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适度的变化。

总的来说,给予人类利用方向的土地利用变化倾向于增加发射率,使得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

(三)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变化

景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还在于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如CO

2、CH

4

、和N

2

O等的重要来源。

大气中的CO

2

增加量主要来自于土地利用的变化,占25%-35%,主要是森林的退化。

景观变化如农业的扩张(水稻种植)、城市化过程、森林退化、生物量的燃烧登时CH

4

的直接来源。水稻占20%

N

2

O的增加可能是来源于热带大片森林的砍伐和北半球中唯独地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占80%。

二、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一)景观变化对土壤有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1.能量交换

2.水交换

3.侵蚀和堆积

4.生物循环和农作物生产

(二)景观变化对土壤养分流动的影响

1.景观利用方式和景观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流动规律。N循环在河边林地(89%)远远高于耕地中(8%);P分别为80%和41%

2.土壤营养成分的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未经干扰的森林每公顷通过河水流失的N有4公斤,而森林皆伐的流域N损失高达142公斤

三、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一)景观变化对水量的影响

1.森林变化的影响

森林的砍伐、种植作物、种植牧草影响反射率、树冠的截留、地表粗糙度,这些同水分和能量平衡有重要联系

2.草地变化的影响

不适当的管理和过渡放牧将引起植被的减少和土壤板结,使地下水的供应减少,这会严重影响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

3.耕地的影响(包括灌溉和农业集水区)

大面积的灌溉实践对水分循环有重要的影响。灌溉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水平大气中的水分,提高了湿度,降低了反射率和日温,有助于降雨的形成。

4.聚居地和其他非农用的影响

(1)城市集中了居民、商业区,还伴随由工厂等大量工业设施,需要大量的水分;

(2)城市化过程中树木和植被的减少降低了蒸发和截流,增加了河流的沉积量;

(3)房屋、街道的建设降低了地表的渗透和地下水位,增加了地表径流量和下游潜在洪水的威胁。

(二)景观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1.地表景观类型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质;

2.景观变化引起的区域或全球气候变化间接影响水质;

3.景观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变化了的气候反过来引起景观变化,进一步影响了水质。

四、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大气质量下降

O可以破坏臭氧层引起地表辐射增强

1.N

2

氧化形成CO,估计60%的CO来源于景观变化

2.CH

4

3.光化学烟雾通过分散和吸收太阳辐射而改变地表受到的辐射量

4.SO

浓度高的地区可形成酸雨

2

(二)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森林的看法、矿山开采、陡坡开荒、过渡放牧等等是造成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三)湿地减少

1.农业是影响湿地的重要因素,如围海造田、道路和排水设施的修建直接导致湿地数量的减少;大量的农药和杀虫剂造成严重污染;54%

2.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物如沉积物、需氧物质、营养物质、重金属、细菌和病毒等通过点源污染或非点源污染途径进入时地,使湿地水质量下降,威胁原有物种的生存。5%

3.水分循环的改变如造林工业发展及人类的特殊活动(如美国的灭蚊运动)都导致湿地的丧失。41%

(四)水资源短缺

进入20世纪,由于农业扩张和工业发展,全世界用水量剧增,其中,农业用水增加了7倍,工业用水增加了20倍。水资源短缺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威胁工农业生产,还造成河水断流、海水入侵等严重生态问题。

(五)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是景观变化对水质影响的主要方式。所谓非点源污染指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引起水体污染。几乎所有非点源污染来源都和景观变化紧密联系。

1.土壤侵蚀是规模最大、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非点源污染。

2.农业被美国国家环保局列为全美河流污染的第一污染源

3.化肥、农药的使用,农田污水灌溉都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4.森林采伐区由于采伐的影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引起森林附近流域河流沉积物增加,破坏了河底水生有机物的生境,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5.城镇的地表径流,携带氮、磷、有毒物质和杂物进入河流和湖泊,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美国的河流和湖泊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

20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内容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任何岛屿上的任一生物种群都面临着两个相反的过程,即新个体的迁入和既有个体的死亡。如果研究岛屿上整体种类的构成,那么这两个过程可以造成新种的迁入和既有种的绝灭。潜入率和绝灭率均随已有种数而变动,迁入定居的种数愈多,新迁入个体从属于新种的机率愈小,因而迁入率下降。另一方面,一个岛上种数愈多,由此而产生的种间相互干扰愈强,而与此有关的平均种群规模愈小,种的灭绝可能性愈大,因而绝灭率必然上升。迁入的来源是附近的另一个岛屿或大陆,距离愈远,迁入愈少;对于灭绝而言,岛屿愈小,灭绝的可能性愈大。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越大越好,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更好。

2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内容?

该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生物地理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促进了人们对生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于动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尽管该理论在定量方面的应用十分有限,但其在定性方面的合理运用还是很有启发的。例如,该理论对异质环境种理解中种群动态模型(如交应扩散模型)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景观生态学中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应用更为引人注意。

作为一个概念框架,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启发和指导作用将会持续下去。

22、复合种群理论的内容?

复合种群理论涉及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职责(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两个基本要点:1.是亚种群频繁地从生境斑块种消失。2.是亚种群之间存在生物繁殖体或个体的交流。

(1)复合种群的概念

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Levins在1970年创造了复合种群(metapopulation)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由经常局部性绝灭,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换言之,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亚种群(Subpopulations)组成的种群

缀块系统。亚种群生存在生境缀块中,而复合种群的生存环境则对应于景现镶嵌体。“复合”一词正是强调这种空间复合体特征。关于种群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遗传学效应,早在40和50年代期间就已有研究。这些早期研究为复合种群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种群都生存在空间异质性大小程度不同的生境中,但它们不全是复合种群。

23,复合种群理论的意义

复合种群理论,是关于种群在景观缀块复合体中运动和消长的理论,也是关于空间格局和种群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理论。因此,它是等级缀块动态理论在种群生态学中的体现。目前,虽然关于复合种群动态的野外实验研究才刚刚开始。但显而易见,这些研究对于检验、充实和完善复合种群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一理论对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4景观变化动态

(一)景观空间变化和过程变化

景观变化动态是指景观变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它需要回答景观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这样变化以及变化的结果。

1.景观空间动态变化和过程动态变化

根据关注景观变化的侧重点不同,景观变化动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景观空间变化动态,一种是景观过程变化动态。

(1)景观空间变化动态是指景观中:①斑块数量;②斑块大小;③廊道的数量和类型;④影响扩散的障碍类型和数量;⑤景观要素的配置等变化阶情况。

(2)景观过程变化动态是指在外界干扰下,景观中物种的扩散、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运移等变化情况。它一般要涉及到:①系统的输入流;②流的传输率和系统的吸收率;③系统的输出流;④能量的分配等。景观空间变化和景观过程变化是同一变化中的两个方面。过程变化是空间变化的原因,比如景观中某物种在当地灭亡的可能性增加,很可能是物种从一个斑块移动到另一个斑块的廊道被切断;空间变化反过来又影响过程变化;如许多鸟类对小的、破碎的斑块的反应十分敏感。尽管森林仍保持整体的面貌,但在斑块的尺度,森林的破碎化越大,斑块的环境越远离森林,鸟类的活动越受影响(Hill,

25,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1.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的物种多

2.一个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等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

3.如果必须设计多个小保护区,应使它们尽量靠得近一些,以减少隔离程度

4.使几个保护区成簇状配置,要比线状配置好

5.将几个保护区用走廊连接起来,可便于很多物种的扩散

6.应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

在确定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时还要考虑的问题是:在考虑各种动物的要求时,要把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置于首位,而不能对所有种平等对待。必须使保护区达到一定面积才能使其与干扰状况相适应

26,景观生态规划

概括众多学者对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解,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①它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②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

③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景观生态学知识分享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55景观生态学 适用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景观生态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课题,分析生态规划、景观管理、生态工程等保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1.景观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1.斑块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 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森林破碎化; 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走廊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 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本底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 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了解:网络的结构。 第三章景观总体结构 1.景观多样性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2.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景观的结构类型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4.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了解:空间关联 第四章景观动态 1.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理解:景观稳定性及相关概念。 了解:景观特性与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原则、按稳定性划分的景观要素类型 了解:物种共存的2种假说、斑块动态学说。 2.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理解:干扰按作用力强度的分类。 理解: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 第五章景观功能 1.概念 理解:景观功能的概念。 2.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了解:关于景观要素间流的两个基本观点。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5种媒介物。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3种基本动力。 3.气流 理解:防护林3种顶部形态的防风效果,林带的3种基本类型及防风特性。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生态交错带:不同景观斑块空间邻接会产生与斑块特征不同的边缘带。 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景观生态学试题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6.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 7.生境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8.生态交错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 9.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0.边缘效应: 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殘余斑块:在大规模干扰事件影响下,动植物群落在本底上残留下来的斑块。 12.粒度: 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13.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14.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15.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16.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17.景观规划:按照人类目标改变和设计景观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宏观布局过程。 18.本底:本底是全方位地覆盖、高度地连接以及控制景观及地区的变化的土地。 19.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岛屿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学科。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岛屿的面积、年龄、生境的多样性、拓殖者进入岛屿的可能性及丰富性,以及新种拓殖速度与现存种灭绝速度的平衡。 20.森林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 21.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22.景观动态变化:指景观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趋势 23.边緣种:指的是在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中生物有机体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天然降雨和降雪。 7.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人工食物链和自然食物链两种类型。 8.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城市以煤为主要能源。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第五章 29.如何理解景观的稳定性?景观亚稳定模型有何意义? ①对景观稳定性的认识多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把景观稳定性表达为抗性、持续性、惰性、弹性等多种概念。 ②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③需表现景观稳定性的各个术语,仅能反映景观稳定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对景观的稳定性做出全面评价。 意义:此模型有助于理解亚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本质,但更适合于描述物理系统,不能充分反映出具有光合作用,植物,异质性结构及反馈机制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30.物种共存对景观稳定性有何意义? 物种共存格局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31.试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与物理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作一比较。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非生物的、生

物的和人为的因素;其中,非生物的和认为的因素在一系列尺度上均起作用,而生物因素通常只在较小的尺度上称为格局的驱动力。 物理系统变化驱动力:。。。。。。自然因素比较多吧?书上都没有。。 32.为什么需要建立景观变化模型? 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体现: 充分利用和推广有限数据; 模拟时、空间相同或相似的景观; 理解和预测动态现象; 综合不同时、空间上的信息。 33.生态学范式为什么要发生变迁?它是如何进行变迁的? 为什么:。。。。。。。。。。这个范式挺重要的,估计要与时俱进所以要变迁。 如何:基于对生态学中已有范式和理论的分析和归纳,生态学中正在经历着又一次范式变迁。这一新范式是以斑块动态理论和等级理论的高度综合为特征的,这就是等级斑块动态理论。34.如何理解干扰?它对景观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什么? ①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

(完整版)中国林科院07-09年景观生态学试题及个人所做答案

景观生态学2007年试题 一名词概念解释(20分,每个2分) 1 景观机制模型:也称景观过程模型,是从机制出发来模拟生态学过程的空间动态。 2 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具有弹性,保持着内稳定性,有能力供养并维持一个 平衡、完整、适应的生物群落,为人类提供需求的同时,维持着系统本身的多样 性特征。 3 八邻域规则:eight neighbor rule,与中心斑块直接相连的上、下、左、右 以及两个对角线上的8个斑块都为其相邻斑块,因此整个邻域由9个斑块组成, 生物个体可以穿过这9个相邻斑块而运动。 4 半方差分析 5 高光谱遥感:在紫外到中红外波段范围内,划分成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波 段来进行探测的遥感系统。与多波段遥感相比,其光谱分辨率较高。 6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 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7斑块及斑块动态: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 的空间单元。 8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 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9尺度推绎: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 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 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10 MODIS: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搭载在terra和aqua卫星上的一个重要的 传感器,是卫星上唯一将实时观测数据通过x波段向全世界直接广播,并可以免 费接收数据并无偿使用的星载仪器。 二简答题(30分,每个15分) 1、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景观格局分析 模型分析法和景观模拟模型分析法。 2 遥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 植被和土地利用分类 (2) 生态系统和景观特征的定量化 a 不同尺度上缀块的空间格局 b 植被的结构特征、生境特征以及生物量 c 干扰的范围、严重程度及频率; d 生态系统中生理过程的特征。 (3)景观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管理方面的研究 a 土地利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b 植被动态(包括群落演替); c 景观对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

07427园林生态学(带答案)09.03复习题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09年4月 二、填空题 1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它的主体来源于现代生态科学和地理科学学科的交叉。 2景观的功能通过生成功能、生态功能、等途径实现。 3、景观中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景观流的相互作用途径实现的。 4、景观生态学在现代生态学分类体系中处于年轻分支的地位。 5、景观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以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表达。 6、景观中的生态流过程主要表现为扩散和运动两种方式。 7、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是一种因果关系。 8、人类改造景观以提高景观功能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适当地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以获得更多的效益(即更多的生态流)。 9、景观生物多样性原理的中心思想是景观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多样性的潜在机会。 10、景观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还具有文化性,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会涉及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11、景观变化与干扰有关。 12、欧洲景观生态学是从生态系统中发展起来的,代表着景观生态学的传统观点和应用研究。 13、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整体论和系统论。 14、我国黄锡畴,李崇皜最先在《地理科学》上发表《长白山高山苔原的景观生态分析》成为国内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第一篇研究报告。 15、景观的GIS表达空间数据的两种基本途径是网格样方取样法型和网格样点取样法型。 1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景观要素类型有斑块、走廊和本底。 2近年来,以斑块、廊道和基底为核心的一系列概念、理论和方法已逐渐成为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Forman (1995)把它称为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3斑块大小与物种数量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 4景观中的边缘效应有固有边缘和诱导边缘两种。 5通常采用长宽比、周长面积、分维数来说明斑块形状的复杂性及其作用。 7景观中走廊的起源成因有干扰、残余、环境资源等。9按廊道的几何形态进行分类时,可分为线状、带状和河流等类型。10宽度为10m的树篱是线状廊道。宽度为20 m的树篱是带状廊道。 11廊道具有传输通道、过滤和屏障、生境、物种源汇等功能。12基底的判断标准有相对面积、连通性、动态控制作用。

景观生态学试题答案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仅供参考) 一、景观生态基本概念: 景观: xx景观生态学家Forman认为: 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就叫景观。 景观生态学: 是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尺度效应: 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无条件推 理和无限度外延。实质是不同的的尺度水平具有不同的约束体系,属于某一尺度的景观生态过程和性质受制于该尺度特殊的约束体系。(不确定) 景观多样性: 通常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 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景观格局: 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斑块:

(patch)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基质: (matrix)也称本底。是指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景观网络:1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2包含斑块面积极度扩大,高度孔隙化的形状特化了的本底。(与本底一样具有高度连接度)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景观单元: 也称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均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类型: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稳定性: 是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 景观指数: 是指能够高浓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卷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景观生态学 A 姓名: 学年学期:2011-2012-1 学号: 考试时间:2011-11-18 班级:08园林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6分) 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公里到数十公里范围。 景观要素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也叫作景观单元。如马尾松林、栓皮栎林、樟树林等,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河流每一块农田等。 斑块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且空间上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非线性区域。 廊道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不同于两侧相邻地域的一种特殊的的带状要素类型。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特征起主要作用的景观结构成分。 景观镶嵌体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 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 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干扰所导致连续的整体景观转变为分割和破碎的景观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由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景观动态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的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和规律,也叫景观变化。 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特征在空间,时间及功能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 干扰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使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离散的事件。 尺度一般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度量,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通常用粒度,幅度和范围来表达。 粒度指研究对象中最小可以分辨的空间单元和时间单位。 景观生态学形成的理论基础:1整体论与系统论(反馈) 2等级理论 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试题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上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泄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羽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而特征的简单泄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而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泄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 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宜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 表现为物质、能呈:、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2007年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概念解释(20分,每个2分) 1 景观机制模型:也称景观过程模型,是从机制出发来模拟生态学过程的空间动态。 2 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具有弹性,保持着内稳定性,有能力供养并维持一个平衡、完整、适应的生物群落,为人类提供需求的同时,维持着系统本身的多样性特征。 3 八邻域规则:eight neighbor rule,与中心细胞直接相连的上、下、左、右以及两个对角线上的8个细胞都为其相邻细胞,因此整个邻域由9个细胞组成。 4 半方差分析 5 高光谱遥感:在紫外到中红外波段范围内,划分成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波段来进行探测的遥感系统。与多波段遥感相比,其光谱分辨率较高。 6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7斑块及斑块动态: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8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9尺度推绎: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 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 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10 MODIS: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搭载在terra和aqua卫星上

的一个重要的传感器,是卫星上唯一将实时观测数据通过x波段向全世界直接广播,并可以免费接收数据并无偿使用的星载仪器。 二简答题(30分,每个15分) 1、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景观格局分析模型分析法和景观模拟模型分析法。 2 遥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 植被和土地利用分类 (2) 生态系统和景观特征的定量化 a 不同尺度上缀块的空间格局 b 植被的结构特征、生境特征以及生物量 c 干扰的范围、严重程度及频率; d 生态系统中生理过程的特征。 (3)景观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管理方面的研究 a 土地利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b 植被动态(包括群落演替); c 景观对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 三综合讨论(50分,每个25分) 1全球变化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及其响应 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森林景观格局的改变,森林带将向极地及高海拔方向扩展和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 (1)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改变森林的生产力。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将使植物叶片和冠层的温度增加以及气孔传导率下降,从而使植物受到热量的胁迫,使其生长被抑制。其次,温度的升高将增加土壤水分蒸发量,导致土壤水分下降,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此外温度的升高还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加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其它物质循环,改变土壤中碳氮比,使植物生长收到氮素缺乏的制约。因此,要准确评估CO2浓度升高对森林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不仅要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而且也要求我们进行长期的野外观测。(2)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