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中的摩擦润滑与磨损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润滑与磨损摩擦润滑与磨损在机械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摩擦润滑的合

理运用可以减少能量损耗、改善工作条件,并提高机械部件的使用寿命。而磨损则是机械部件长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需要通过

适当的设计和维护来降低其对设备性能的影响。

一、摩擦润滑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摩擦润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接触面上形成均匀的润滑膜,减小接

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降低摩擦力和磨损。根据润滑介质的不同,摩擦润滑可分为干摩擦润滑和液体摩擦润滑。干摩擦润滑通常采用固

体润滑剂,如石墨、MoS2等,用于减小接触面间的直接接触,并提供

加载条件下的润滑效果。液体摩擦润滑则以润滑油膜或润滑脂为介质,充满接触面间的微小间隙,实现摩擦力的降低和磨损的防止。

二、摩擦润滑设计的基本原则

1. 选择适当的润滑剂:根据摩擦副的工作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

润滑剂,确保润滑效果的达到最佳。

2. 控制润滑膜厚度:润滑膜的厚度对于摩擦润滑的效果至关重要,

过薄或过厚的润滑膜都会导致润滑失效,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工作条件

进行合理调节。

3. 避免边沟现象:边沟是指润滑剂在摩擦副表面形成长条状或圆环

状排列的现象,会导致接触面的局部摩擦和磨损加剧。合理控制润滑

剂的流动性、表面张力等因素,可有效避免边沟的产生。

三、磨损的产生原因与分类

磨损是机械部件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原因:

1. 疲劳磨损:由于零件长期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使零件表面逐渐

产生小裂纹,并沿裂纹方向扩展,导致表面磨损。

2. 磨粒磨损: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外界进入的杂质或杂质

本身的磨损,会导致零件表面的磨擦和磨损。

3. 粘着磨损:当两个零件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时,容易产生粘着

现象,从而导致零件表面的金属相互沾附,形成磨损。

根据磨损形式的不同,磨损可以分为磨粒磨损、胶合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等。

四、降低磨损的措施

1. 合理选材:根据工作条件选择适当的材料,如使用表面硬度较高、耐磨性好的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磨损的发生速度。

2. 润滑措施:通过合理的摩擦润滑设计和使用适当的润滑剂,形成

均匀的润滑膜,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和磨损。

3. 表面处理:采用表面覆盖、氮化、电镀等技术手段,提高零件表

面的硬度和抗磨性,延缓磨损的发生。

4.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设备的磨损状况,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零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总结:在机械设计中,摩擦润滑与磨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合理运用摩擦润滑可以降低摩擦力、减少磨损,提高机械部件的使用寿命;而磨损则是机械部件长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需要通过适当的设计和维护来降低其对设备性能的影响。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摩擦润滑与磨损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证机械部件的正常运行和提高其使用寿命。

摩擦学与润滑学研究

摩擦学与润滑学研究 摩擦学和润滑学是机械工程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等方面的问题。摩擦学和润滑学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如机械工业、汽车工业、轨道交通、飞行器、船舶、军事装备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摩擦学和润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以及它们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一、摩擦学 1.1 摩擦的基本概念 摩擦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也是物体静止时阻碍其运动的力。摩擦force 是由于接触面之间存在微小颗粒间的力学相互作用引起,是由于表面几何和物质特性,包括材料粗糙度、硬度、弹性、塑性、润湿性等方面。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特性、受力面的压力以及相对运动速度等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与运动方向相反。 1.2 摩擦的磨损和热效应 摩擦磨损是暴露在环境中的材料被力或微动摩擦力磨损去除的现象,是摩擦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逆现象,磨损后造成的表面形貌和性质发生变化,特别是体现在磨损面的失效问题,对机械传动、轴承、密封等工程实际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摩擦过程中,能量被转化为热能,因此摩擦产生的热效应也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当摩擦面受到外力作用时,摩擦面的材料开始发热。当发热时,热量被摩擦面从接触点周围传递到大规模边界层(FBL),然后扩散到热影响区域(TIR)。热效应对于不同的摩擦材料和运动速度有不同的影响,在液体中,摩擦发热可被通过润滑来控制。 1.3 摩擦的控制和应用

摩擦能量损失造成能源和材料的浪费以及系统效率的降低。因此,降低摩擦力 和磨损是摩擦学的主要目标。摩擦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摩擦学理论、材料摩擦和磨损机理、摩擦学测试技术和摩擦学应用控制等。摩擦学的应用涉及到润滑学、机械制造、材料科学、表面和界面科学等多个领域。随着现代制造和工程学的不断发展,摩擦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润滑学 2.1 润滑的基本概念 润滑是表面之间存在的液体、固体或气体薄膜作为分离媒体,以减小摩擦、磨 损和热效应,从而对不同的运动副表面进行的交互减摩或消耗能量等措施。润滑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润滑剂、润滑油膜和润滑区域。常见的润滑方式有干摩擦、液体润滑、固体润滑等。 2.2 液体润滑和固体润滑 液态润滑是一种常见的润滑形式,主要通过在摩擦表面上形成液膜来减少物体 之间的摩擦和磨损。液体润滑剂通常是油或液态化合物,极限液体润滑表征稳定、连续的油膜产生,微小峰谷结构和磨损体现在损失质量期。可以通过设计润滑油 膜形成控制摩擦力的实现。 固体润滑剂的磨损低、耐高温、减少摩擦和降低噪音的优点长期存在,特别是 发展纳米颗粒增强固体润滑研究是近年来润滑学重点之一,可以提高润滑效果和机件使用寿命。 2.3润滑的控制和应用 润滑学的应用涉及到许多领域,如轴承、密封、摩托车、汽车和飞行器。润滑 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机械系统中,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机械寿命等方面。润滑控制技术是润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磨损和润滑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磨损和润滑摩擦磨损和润滑是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方面,这两个因素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摩擦磨损和润滑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和常见应用。 一、摩擦磨损的概念和分类 摩擦磨损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材料的消耗和表面损伤现象。摩擦磨损可以分为磨损、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三种类型。 1. 磨损:磨损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因摩擦产生的材料表面的剥落,导致机械件的尺寸变化和表面的形貌改变。 2. 疲劳磨损:疲劳磨损是指由于周期性或反复相对运动引起的机械件表面的微裂纹,最终导致疲劳断裂。 3. 腐蚀磨损:腐蚀磨损是在润滑条件不良的情况下,湿润介质中的化学腐蚀作用导致的磨损。 二、机械设计中的摩擦磨损控制方法 为了减少机械设备的摩擦磨损,降低机械件的磨损速率,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寿命,需要使用合适的摩擦磨损控制方法。 1. 表面处理:通过表面处理,如材料表面的加工硬化、表面喷涂、镀层和涂层等,可以增加机械件的硬度和降低磨损。

2. 润滑:润滑是减少摩擦磨损的有效方法,通过在接触面上形成润 滑膜,可以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常见的润滑方式有干润滑、液体 润滑和混合润滑等。 3. 选用合适材料:在设计中选择抗磨材料,如高硬度材料、耐磨合 金材料等,可以有效减少磨损。 三、润滑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润滑在机械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机械设备的能 量损耗和磨损,提高机械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1. 润滑油:润滑油是机械润滑的一种常用方式,润滑油能够在机械 件接触面形成润滑膜,降低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根据使用条件和 要求的不同,可选用润滑油、润滑脂和固体润滑剂等。 2. 润滑系统:润滑系统是机械设计中常见的应用之一,它可以在机 械运行过程中持续提供润滑油或润滑脂,并保持一定的油膜厚度,减 少磨损,并实时监测润滑状态。 3. 润滑剂选择:在机械设计中,润滑剂的选择十分关键。根据使用 条件和要求,需考虑润滑剂的温度范围、粘度、氧化安定性等特性, 以确保润滑剂的良好性能。 四、结语 摩擦磨损和润滑是机械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机 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通过了解摩擦磨损的分类和控制方法,以 及润滑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润滑方式,

(整理)摩擦和磨损与润滑学的基本原理

摩擦和磨损与润滑学的基本原理 一、摩擦和摩擦的种类 1.什么是摩擦? 相互接触的物体沿着它们的接触面做相对运动时,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这种阻力叫摩擦力。 2.摩擦的种类 摩擦的种类很多,因为研究的依据不同,摩擦的分类也不同。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按摩擦副运动形式分类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自旋摩擦;按摩擦发生的部位分类分为内摩擦和外摩擦;按摩擦副表面润滑状况分类分为静摩擦、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和混合摩擦。本文重点介绍静摩擦、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液体摩擦)和混合摩擦。 (1)静摩擦是指摩擦表面没有任何吸附膜或化合物存在时的摩擦。静金属的摩擦会产生表面粘着。 (2)干摩擦是指在大气条件下,摩擦表面没有任何润滑剂存在的摩擦。严格说干摩擦是在接触表面上无任何其他介质,如自然污染膜、润滑膜以及湿气等。干摩擦是消耗动力最多,磨损最严重的一种摩擦。 (3)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有一层极薄得润滑膜存在时的摩擦。这层膜称为边界油膜。 (4)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完全被润滑油膜隔开时的摩擦。这种摩擦发生在界面的润滑剂膜内,摩擦阻力最小,磨损最小。 (5)混合摩擦——是指属于过渡状态的摩擦,包括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半干摩擦是指同时存在着干摩擦和边界摩擦的混合摩擦。半流体摩擦是指同时存在着流体摩擦和边界摩擦(或干摩擦)的混合摩擦。 二、磨损和磨损的种类 1.什么是磨损? 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表面的物质不断地转移和损失。磨损的结果使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不断有微料抖落,表面性质、几何尺寸均发生改变。 2.磨损的三个阶段 磨损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和急剧磨损阶段 3.磨损的种类 按磨损的破坏机理,通常把磨损分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五种。 (1)粘着磨损 由于摩擦表面存在着一定的粗糙度,在压力的作用下,当摩擦表面做相对运动时,在真空接触点上产生瞬时高温,使其表面软化,熔化,甚至相互粘着,接触表面的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这种现象就叫做粘着磨损。粘着磨损严重时,摩擦副之间咬死,不能再发生相对运动。 (2)磨料磨损 外来的硬料介质进入摩擦副,或摩擦副一个表面比另一个表面硬,在较硬表面上存在的微凸体,在摩擦过程中对较软表面犁沟或拉槽,引起表面材料的脱落,这种现象叫做磨料磨损。磨料磨损是一种最常见的磨损。 (3)腐蚀磨损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润滑与磨损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润滑与磨损摩擦润滑与磨损在机械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摩擦润滑的合 理运用可以减少能量损耗、改善工作条件,并提高机械部件的使用寿命。而磨损则是机械部件长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需要通过 适当的设计和维护来降低其对设备性能的影响。 一、摩擦润滑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摩擦润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接触面上形成均匀的润滑膜,减小接 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降低摩擦力和磨损。根据润滑介质的不同,摩擦润滑可分为干摩擦润滑和液体摩擦润滑。干摩擦润滑通常采用固 体润滑剂,如石墨、MoS2等,用于减小接触面间的直接接触,并提供 加载条件下的润滑效果。液体摩擦润滑则以润滑油膜或润滑脂为介质,充满接触面间的微小间隙,实现摩擦力的降低和磨损的防止。 二、摩擦润滑设计的基本原则 1. 选择适当的润滑剂:根据摩擦副的工作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 润滑剂,确保润滑效果的达到最佳。 2. 控制润滑膜厚度:润滑膜的厚度对于摩擦润滑的效果至关重要, 过薄或过厚的润滑膜都会导致润滑失效,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工作条件 进行合理调节。 3. 避免边沟现象:边沟是指润滑剂在摩擦副表面形成长条状或圆环 状排列的现象,会导致接触面的局部摩擦和磨损加剧。合理控制润滑 剂的流动性、表面张力等因素,可有效避免边沟的产生。

三、磨损的产生原因与分类 磨损是机械部件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原因: 1. 疲劳磨损:由于零件长期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使零件表面逐渐 产生小裂纹,并沿裂纹方向扩展,导致表面磨损。 2. 磨粒磨损: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外界进入的杂质或杂质 本身的磨损,会导致零件表面的磨擦和磨损。 3. 粘着磨损:当两个零件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时,容易产生粘着 现象,从而导致零件表面的金属相互沾附,形成磨损。 根据磨损形式的不同,磨损可以分为磨粒磨损、胶合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等。 四、降低磨损的措施 1. 合理选材:根据工作条件选择适当的材料,如使用表面硬度较高、耐磨性好的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磨损的发生速度。 2. 润滑措施:通过合理的摩擦润滑设计和使用适当的润滑剂,形成 均匀的润滑膜,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和磨损。 3. 表面处理:采用表面覆盖、氮化、电镀等技术手段,提高零件表 面的硬度和抗磨性,延缓磨损的发生。 4.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设备的磨损状况,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零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摩擦磨损与润滑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5) 1、摩擦学是研究发生在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的表面上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 2、摩擦学的研究对象是表面(界面)上发生的各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是由于相对运动而引起的表面之间以及表面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械工程中包括:动、静摩擦副,机械制造工艺的摩擦学问题,特殊工况条件下的摩擦学问题) 3、摩擦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摩擦、磨损(包括材料转移)和润滑(包括固体润滑)的原理及其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八方面: (1)摩擦学现象的作用机理。(2)材料的摩擦学特性。(3)摩擦学元件(包括人体人工关节)的特性与设计以及摩擦学失效分析。(4)摩擦材料。(5)润滑材料。(6)摩擦学状态的测试技术与仪器设备。(7)机器设备摩擦学失效状态的在线检测与监控以及早期预报与诊断。(8)摩擦学数据库与知识库。 4、摩擦学的特点1)是一门在传统学科是基础上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2)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背景的横断学科3)是一门学科边界还没完全界定的新兴学科 5、摩擦学研究的意义1)是一门能源保护的科学2)摩擦学的发展是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3)摩擦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第二章固体的表面性质 1、表面的几何形状特征1)微观几何形状误差2)宏观几何形状误差3)中等几何形状误差 2、物体表面力是指两相或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有助于物体内聚的各种力。按固体晶体结构不同,有离子键力、共价键力、金属键力和范德华力。 3、吸附与固体表面膜 (1)物理吸附膜 (2)化学吸附膜由于极性分子(感应或永久的)有价电子与基体表面的电子发生交换而产生的化学结合力,使极性分子定向地排列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吸附现象。 (3)氧化膜 (4)化学反应膜金属表面与润滑油添加剂中的硫、磷、氯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化合物膜层。 第三章固体表面的接触特性 1、、接触面积的概念 (1)名义接触面积An 在平面接触下,具有理想光滑面的物体的接触面积(2)轮廓接触面积Ap 物体接触表面上波纹度的波峰因承载而被压扁的区域所形成的面积总和 (3)实际接触面积是指在固/固界面上,直接传递界面力的各个局部实际接触的微观面积△Ari的总和。 2、微凸体模型和接触模型 (1)微凸体模型:1)球形模型;2)柱形模型;3)锥形模型 第四章摩擦 1、按摩擦副的润滑状态分类 (1)干摩擦接触表面无任何润滑剂 (2)边界摩擦这是指在两接触表面上存在一层极薄的边界膜的摩擦。(发动机

摩擦与磨损

摩擦与磨损 各类机器在工作时,其各零件相对运动的接触部分都存在着摩擦,摩擦是机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摩擦不仅消耗能量,而且使零件发生磨损,甚至导致零件失效。据统计,世界上1/3—1/2的能源消耗在摩擦上,而各种机械零件因磨损失效的也占全部失效零件的一半以上。磨损是摩擦的结果,润滑则是减少摩擦和磨损的有力措施,这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摩擦及其分类 在外力作用下,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两物体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切向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在两物体接触区产生阻碍运动井消耗能量的现象,称为摩擦。摩擦会造成能量损耗和零件磨损,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害的,因此应尽量减少摩擦。但有些情况下却要利用摩擦工作,如带传动,摩擦制动器等。 根据摩擦副表面间的润滑状态将摩擦状态分为四种:干摩擦、液体摩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如图所示)。 1.干摩擦 如果两物体的滑动表面为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金属,这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的摩擦称为干摩擦。干摩擦状态产生较大的摩擦功耗及严重的磨损,因此应严禁出现这种摩擦。 2.液体摩擦 两摩擦表面不直接接触,被油膜(油膜厚度一般在1.5——2μm以上)隔开的摩擦称为液体摩擦。 3.边界摩擦 两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油膜厚度小于1μm)隔开,使其处于干摩擦与液体摩擦之间的状态,这种摩擦称为边界摩擦。 4.混合摩擦 当动压润滑条件不具备,且边界膜部分的遭到破坏时就会出现流体润滑、边界润滑和干摩擦同时存在的现象,这种状态叫做混合摩擦。混合摩擦不能避免磨损。 由于液体摩擦、边界摩擦、混合摩擦都必须在一定的润滑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这三种摩擦又分别称为液体润滑、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 (2)磨损及其过程 运动副之间的摩擦将导致零件表面材料的逐渐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磨损。单位时间内材料的磨损量称为磨损率。磨损量可以用体积、质量或厚度来衡量。(在正常情况下,零件经短期跑合后,进入稳定磨损阶段,但若跑合期压强过大、速度过高,润滑不良时,则跑合期很短,并立即转入剧烈磨损阶段,使零件很快报废。如图中的虚线所示。通过在润滑油中加入一定的添加剂,可以缩短跑合时间,提高跑合质量。)机械零件严重磨损后,将降低机器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使机器提早报废。因此,预先考虑如何避免或减轻磨损,是设计、使用、维护机器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另一方面,磨损也并非全都是有害的,工程上常利用磨损的原理来减小零件表面的粗糙度,如磨削、研磨、抛光、跑合等。 在机械的正常运转中,磨损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机械设计基础磨损和润滑原理

机械设计基础磨损和润滑原理机械设计中的磨损和润滑原理是关于机械部件表面的摩擦和磨损以及如何减少摩擦和磨损的理论研究。本文将从磨损的类型、润滑原理和润滑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磨损的类型 磨损是指机械零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相对运动造成的表面损坏现象。常见的磨损类型有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涂层磨损。 磨粒磨损是指有了磨粒的情况下,在载荷的作用下,机械零部件出现的破坏。磨粒可以从摩擦副中产生,也可由润滑剂中的杂质形成。这种磨损可以通过控制润滑剂的质量来减少。 疲劳磨损是指机械零部件在循环加载的作用下,由于产生应力集中和表面疲劳引起的磨损现象。减少疲劳磨损的关键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 涂层磨损是指由于涂层层面相对移动而导致涂层损坏。涂层通常是为了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但当涂层出现质量问题时,就容易出现磨损。 二、润滑原理 润滑原理是指通过在机械零部件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膜,使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减少的理论原理。常见的润滑原理有液体润滑原理和固体润滑原理。

液体润滑原理是指通过液体介质在机械零部件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少摩擦和磨损。液体润滑分为边界润滑、混合润滑和流体动压润滑 三种形式。边界润滑是指液体介质只在机械零部件表面形成一层极薄 的润滑膜,减少摩擦。混合润滑是指液体介质在表面间填充物质的沟 槽中形成润滑膜,减少磨损。流体动压润滑是通过液体介质的压力来 支撑机械零部件,减少接触应力,达到减少磨损的效果。 固体润滑原理是指通过在机械零部件表面涂覆一层固体润滑剂,使 表面摩擦减少的原理。固体润滑分为干摩擦润滑和液滴浸润润滑两种 形式。干摩擦润滑是指通过在机械零部件表面涂覆一层干润滑剂,形 成一层干润滑膜,减少摩擦和磨损。液滴浸润润滑是指在机械零部件 表面涂覆一层液滴型润滑剂,使表面摩擦减小。 三、润滑方式 润滑方式是指润滑剂与机械零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形式。常见的润 滑方式有辗轧润滑、滑动润滑和混合润滑。 辗轧润滑是指润滑剂与机械零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为球和滚道、滚 子和滚道之类的辗轧运动形式。滑动润滑是指润滑剂与机械零部件之 间的相对运动为平面或线与平面的滑动运动形式。混合润滑是指润滑 剂与机械零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既有辗轧也有滑动。 总结: 机械设计中的磨损和润滑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机械零部件 的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了解磨损的类型、润滑原理和润滑方式,既

机械设计基础摩擦与润滑的重要性

机械设计基础摩擦与润滑的重要性摘要: 摩擦与润滑在机械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于机械运动 的效率、寿命以及磨损程度都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摩擦 与润滑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润滑方式和应用。 引言: 摩擦和润滑是机械运动中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它们直接关系到机械零件的摩擦损耗、能耗、寿命以及性能等重 要指标。因此,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摩擦与润滑是至关重要的。 一、摩擦的影响 摩擦力是机械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力,其大小取决于接触表面的材料、表面质量以及相对运动速度等因素。摩擦力会引起机械零件的磨损和 能量损耗。摩擦力的增加对机械系统的性能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例 如降低传动效率、增加噪音和热量等。因此,降低摩擦力是提高机械 系统效率和寿命的关键。 二、润滑的作用 润滑是降低摩擦系数的一种有效手段。润滑剂的使用可以形成润滑膜,减小接触表面间的摩擦,并降低磨损率。润滑不仅可以降低摩擦力,还能有效地散热和减少噪音。同时,润滑剂还可以起到防腐、防

锈等附加功能。因此,合理应用润滑剂可显著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 率和寿命。 三、常见的润滑方式 1. 干摩擦润滑:干摩擦润滑是指在完全没有液体润滑剂的条件下进 行的摩擦工作。常见的干摩擦润滑方式包括干摩擦副表面改性、涂敷 干摩擦剂等。虽然干摩擦润滑方式简单且成本低廉,但其效果有限, 适用范围较窄。 2. 油膜润滑:油膜润滑是利用液态润滑剂在接触表面之间形成一层 油膜,以减小摩擦和磨损。常见的油膜润滑方式包括油浸润滑、循环 润滑和强制润滑等。油膜润滑方式适用范围广,能够稳定地减小摩擦,提高机械系统的寿命。 3. 固体润滑:固体润滑是利用固态润滑剂(如固体润滑膜或粉末) 减小接触表面的摩擦和磨损。常见的固体润滑方式包括固体润滑材料 的涂覆和添加,如固体润滑膜、固体润滑蜡等。固体润滑方式适用于 一些高温或特殊环境下,可以有效降低机械系统的磨损。 四、摩擦与润滑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1. 机械制造业:摩擦与润滑在机械制造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选择润滑方式和润滑剂,可以降低摩擦,减小磨损,提高设 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

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机械摩擦与磨损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机械摩擦与磨损的基本知 识 机械摩擦与磨损是机械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对于机械设计和使 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机械摩擦与磨损的基本知识,包括摩 擦力的起因、磨损类型和磨损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一、摩擦力的起因 机械摩擦力是机械系统中两个接触面之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力。摩 擦力的起因是由于两个接触面间的微小凹凸不平均对接触面的横截面 积产生作用,通过接触面间的锁紧效应,使两接触面产生相对运动。 当两接触面之间产生相对滑动时,摩擦力就会产生。摩擦力可以分为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表示在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状态下的摩擦 力大小。 二、磨损类型 机械磨损是指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物质互相摩擦而导致表面物质的 剥蚀,产生表面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的现象。磨损类型主要包括磨损、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 1. 磨损是机械摩擦中最常见且最基本的磨损形式。磨损分为表面磨 损和内部磨损两种形式。表面磨损又可细分为磨粒磨损、划痕磨损和 疲劳磨损三种形式。

2. 疲劳磨损是机械元件在交变载荷或循环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磨损形式。这种磨损是由于表面微小裂纹在交变载荷作用下不断扩展而导致的。 3. 腐蚀磨损是指接触表面在介质的腐蚀作用下发生的磨损。介质可 导致金属表面的腐蚀,并随着运动而进一步加快磨损的发生。 三、磨损的影响因素 磨损的发生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工作条件和润滑状态等。 1. 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磨损发生的基础因素。硬度、韧性、拉 伸强度和断裂韧度等物理性质会直接影响磨损的程度和形式。材料的 化学稳定性和表面涂层等因素也会影响材料的磨损性能。 2. 工作条件是磨损发生的外部因素。工作温度、载荷大小、相对运 动速度和运动轨迹等工作条件都会对磨损产生影响。 3. 润滑状态是磨损发生的重要因素。润滑剂的使用和润滑液的性质 都会影响接触表面的摩擦与磨损行为。 四、磨损的预防与控制 为了减少机械摩擦与磨损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选用合适的材料。根据摩擦与磨损的工况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韧性和耐磨性能。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学与润滑技术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学与润滑技术摩擦学与润滑技术是机械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提高机械设备工 作效率、降低能量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摩擦学与润滑技术的基本概念,润滑剂的分类与性能要求,以及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一、摩擦学的基本概念 摩擦学是研究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相互阻碍运动的力学现象。摩擦力是摩擦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与物体表面的粗糙度、材料 特性等因素有关。根据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将摩擦分为干摩擦、润滑 摩擦和粘滞摩擦等类型。 摩擦力的大小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大的摩 擦力会产生能量损耗和磨损,降低设备的效率和使用寿命;而过小的 摩擦力则会导致设备发生滑动,无法保持稳定的运动状态。 二、润滑剂的分类与性能要求 为了减小摩擦力,改善机械设备的运动状态,需要使用润滑剂来形 成润滑膜,减小接触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度,从而降低摩擦 系数。 根据润滑剂的性质和应用情况,可以将润滑剂分为液体润滑剂、固 体润滑剂和气体润滑剂三类。

液体润滑剂通常为润滑油或润滑脂,具有润滑性能好、散热效果好 的特点。润滑油通常用于高速、高温、高精度的机械设备,而润滑脂 则适用于低速、高负荷的设备。 固体润滑剂一般为固体材料,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的特点。常 见的固体润滑剂有石墨、二硫化钼等。固体润滑剂适用于高温、高压 和无法使用液体润滑剂的环境。 气体润滑剂主要是指气体薄膜润滑和气体静压润滑两种形式。气体 薄膜润滑是通过在接触面上形成微小气体薄膜来减小接触面之间的接 触面积,从而降低摩擦力。气体静压润滑则是通过在摩擦面之间注入 气体,使其形成压力,从而支撑起工作载荷。 润滑剂的选择要根据设备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来确定。同时,润滑剂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耐磨损性、抗腐蚀性和降低 噪音的能力。 三、摩擦学与润滑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1. 发动机润滑系统 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是机械设计中摩擦学与润滑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润滑系统通过供油、冷却和减震等方式,保证发 动机各部件的正常运转。润滑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油液的选择、供油 方式和润滑剂的循环等因素。 2. 轴承润滑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学原理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学原理分析摩擦学是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学科,对于机械设计来说,摩擦学原理的应用至关重要。摩擦学原理的理解能够帮助工程师们设计出更有效、更可靠的机械系统。本文就机械设计中的摩擦学原理进行详细分析。 一、摩擦学基本概念 摩擦是由于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由于两个物体之间的微小不平整而产生,其平衡状态下的力大小可以用摩擦系数表示。摩擦系数越大,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大,相对滑动也就越困难。 磨损是指在摩擦作用下,物体表面逐渐剥落、破损或变形的过程。摩擦作用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磨损,并且可以通过润滑来减少磨损。 润滑是指利用润滑剂在接触表面形成润滑膜,减少摩擦和磨损的过程。润滑可以分为液体润滑、固体润滑和气体润滑三种方式。润滑剂的选择应根据工作条件和材料特性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摩擦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 摩擦副配对设计 在机械设计中,合理选择和设计摩擦副对是至关重要的。摩擦副应具备摩擦系数小、磨损少、寿命长等特点,以保证机械系统的正常运

行。在进行摩擦副设计时,需要考虑工作条件、材料的性质、润滑和 摩擦副配合间隙等因素。 2. 摩擦和磨损分析 摩擦和磨损分析是机械设计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的分析可以预 测摩擦副件的损坏和寿命,进行合理的维护和更换。同时,也可以通 过分析优化摩擦副材料、润滑方式等因素,减少磨损,提高机械系统 的效能。 3. 润滑技术应用 在机械设计中,润滑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机械系统的摩擦和磨损, 延长使用寿命。润滑可以使用液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或气体润滑剂,根据工作条件选用合适的润滑方式。 4. 摩擦噪音和振动控制 摩擦副件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影响机械系统的正常工 作和使用寿命。为了减轻噪音和振动,需要通过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材料、润滑方式以及减振措施等途径来控制和减少噪音和振动的产生。 三、机械设计中的摩擦学原理实例 以某自动化生产线上的输送系统设计为例,通过摩擦学原理的应用 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 提高输送效率:通过合理选择输送系统的摩擦副件材料和润滑方式,减小摩擦力,提高输送效率。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中的摩擦与磨损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中的摩擦与磨损分析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中的摩擦与磨损分析 摩擦与磨损是机械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机械 零件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在机械运动中,摩擦与磨损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将从摩擦和磨损的定义、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机械设计中的摩擦与磨损问题。 一、摩擦与磨损的定义 1. 摩擦: 摩擦是指两个物体表面由于接触而产生的相互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在机械系统中,摩擦是一种能量损失现象,会产生热量和噪音。 2. 磨损: 磨损是指在两个物体表面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作用而 导致表面物质的逐渐破坏。磨损会引起零部件的减小、变形甚至失效,降低机械系统的性能。 二、摩擦与磨损的原因 1. 机械结构设计问题: 不合理的机械结构设计会导致零件表面间的接触压力过大,从而增 加摩擦力和磨损。例如,设计不当的轴承安装间隙会导致轴承磨损加剧。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摩擦和磨损的原因之一。例如,灰尘和颗粒物进入机械系统中会增加零部件的磨损。同时,高温、高湿度等环境条件也会加剧摩擦与磨损。 3. 润滑不良: 润滑问题是摩擦和磨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良的润滑状态会导致零件间的摩擦系数增大,从而导致磨损加剧。合适的润滑剂的选择和使用是减少磨损的有效方法。 三、摩擦与磨损的影响 1. 寿命: 摩擦和磨损对机械零件寿命的影响非常显著。高摩擦和剧烈磨损会缩短零件的使用寿命,降低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性能: 摩擦和磨损会导致机械系统的性能下降。例如,由于磨损导致的间隙增大会使得机械部件的精度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3. 能耗: 摩擦和磨损会消耗机械系统的能量,增加能耗。通过减少摩擦和磨损,可以降低机械系统的能量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减少摩擦与磨损的方法

机械系统中的摩擦与磨损机理分析

机械系统中的摩擦与磨损机理分析 摩擦和磨损是机械系统运行中的普遍现象,对于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寿命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理解摩擦和磨损机理,对于改善机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延长设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摩擦的基本概念开始,深入分析摩擦与磨损的机理。 一、摩擦的基本概念 摩擦是指处于接触状态的两个物体因相对运动而引起的阻碍运动的力。在机械 系统中,摩擦不可避免地产生,并且会引起能量损失和表面磨损。摩擦力的大小与材料的性质、表面形态和润滑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摩擦系数来表示,摩擦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接触 情况和材料的特性。例如,金属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通常较小,而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大。此外,物体表面的粗糙度也会影响摩擦系数的大小,表面越光滑,摩擦系数越小。 二、摩擦的机理与分类 摩擦的机理与接触状态和表面形态有关。一般来说,摩擦可以分为干摩擦和润 滑摩擦两种类型。 干摩擦是指在无润滑介质作用下的摩擦。在干摩擦条件下,物体表面粗糙度和 形态决定了摩擦的特性。当两个物体粗糙度相似且表面之间存在较大的接触面积时,摩擦力较大。而当物体表面光滑度较高或表面接触区域较小时,摩擦力较小。此外,在干摩擦条件下,还存在着“附着摩擦”和“切削摩擦”的区别。附着摩擦是指物体表 面粗糙度发生变形接触,产生短时间的摩擦力。而切削摩擦是指物体表面粗糙度间的相互剪切产生的摩擦力,主要由于表面形态的不同而导致。 润滑摩擦是指在有润滑介质作用下的摩擦。润滑介质可以减小物体表面间的接触,并降低摩擦力。常见的润滑介质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形式。在液体润滑条件下,

摩擦系数较小,润滑膜的形成对减小摩擦力有重要作用。而在固体润滑条件下,固体润滑剂填充物体表面间的空隙,减小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小摩擦力。三、磨损的机理与分类 磨损是指机械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表面材料的逐渐损失。磨损的机理与摩 擦密切相关。常见的磨损形式有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等。 磨粒磨损是指摩擦表面间的异物颗粒产生的磨损。当有硬度较高的颗粒存在于 摩擦表面时,颗粒在摩擦过程中,会进一步剪切、磨损基体表面,导致表面的磨损。疲劳磨损是指由于反复应力加载导致表面裂纹扩展,最终形成磨损坑。疲劳磨损是机械系统中寿命削减的主要原因之一。腐蚀磨损是指在含有腐蚀物质的介质中,摩擦表面受到腐蚀的同时,表面材料也会逐渐被剥落,形成磨损。 四、摩擦与磨损的控制和改善 为了减小摩擦与磨损,在机械系统中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和改善。常用的方法 包括润滑、表面处理和使用耐磨材料等。 润滑是减小摩擦与磨损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添加润滑剂,可以在摩擦表面形 成润滑膜,减小直接接触,从而减小摩擦力和磨损。合理的润滑选择和润滑剂的使用方式对于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表面处理是提高机械系统摩擦与磨损性能的常用方法。通过改变表面形态和性质,可以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速率。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喷涂、电镀、硬化和表面改性等。 选择耐磨材料也是减小摩擦与磨损的关键。根据不同工况和服务环境,选择适 合的耐磨材料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运行效率。常见的耐磨材料包括高硬度合金、复合材料和涂层等。 总结起来,摩擦与磨损是机械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深入了解摩擦与磨损的 机理,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和改善机械系统的性能和寿命。润滑、表面处理和材料选

摩擦学原理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摩擦学原理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摩擦学原理是研究物体相互之间接触运动所产生的摩擦现象, 以及探究摩擦力大小和摩擦因数等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在机械 设计中,摩擦学原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摩擦学的 基本理论入手,分别从零件摩擦与磨损、摩擦传动、摩擦制动、 密封技术和润滑技术等方面阐述摩擦学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 一、零件摩擦与磨损 摩擦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摩擦力大小和摩擦因数,而零件摩 擦与磨损是摩擦学的重要应用之一。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接 触面之间的作用力,摩擦因数则是表征物体间摩擦程度的物理量。在机械设计中,零件的磨损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其中摩擦因数 的大小是决定零件磨损情况的重要因素。 对于机械设备的零件来说,特别是传动零件,摩擦对于机械的 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减小零件的磨损,就需要尽 量减小摩擦因数,但在保证摩擦传递的情况下不至于过低。因此,在摩擦学原理的指导下,可以在零件设计中适当地调整零件的形 状和材料选择,以达到优化摩擦性能的目的。 二、摩擦传动 在机械设备中,特别是在传动系统中,摩擦传动是常见的一种 方式。摩擦传动是指通过接触面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或转矩的方

式,控制机械设备的运转。一种常见的摩擦传动装置是离合器。 摩擦离合器是一种安装于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装置,其作用是 在两个转动的轴之间传递动力。在离合器发动机启动时,通过摩 擦对轴的悬挂力将离合器拖离,从而使发动机与变速器分离。而 当离合器抬起时,摩擦将两个轴锁在一起。摩擦离合器凭借着摩 擦传动的优点,其传动效率高、启动顺畅,运转灵活性好等特点,很好地应用于机械设备中。 三、摩擦制动 摩擦制动是通过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将机械设备的运动减速或 停止的一种装置。摩擦制动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车辆制动、机器设 备停转等方面。其优点是能快速制动,保证安全性。同时,摩擦 制动装置的制动力和制动性能也很容易控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调整。 四、密封技术 在机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高压介质或热膨胀等因素,机 器之间需要存在一定的空间间隔。如果不对机器进行密封,就会 出现介质泄漏、污染环境等问题。而密封技术便是解决这些问题 的一项技术。密封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摩擦力,使机器之间的 接触面形成高度密封的状态。密封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十分 广泛,可以被应用于轴承密封、管道连接、阀门等各种密封模式中。

不同摩擦副的摩擦和磨损系数

不同摩擦副的摩擦和磨损系数 摩擦和磨损是所有机械系统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同摩擦副之间的 摩擦和磨损系数是机械系统设计与维护的重要参数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摩擦和磨损是各种机械的普遍现象,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不同摩擦副的摩擦和磨损系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金属摩擦副 金属摩擦副包括金属与金属、金属与塑料、金属与橡胶等。这些材料 直接接触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和磨损。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较高,耐磨性较好,但容易生锈和腐蚀。塑料材料较为柔软,耐腐蚀, 但磨损较为严重。 2. 金属与非金属摩擦副 金属与非金属摩擦副主要包括金属与陶瓷、金属与玻璃等。这些材料 一般不能直接接触,需要使用衬垫或者涂层来减小摩擦力和磨损。陶 瓷和玻璃具有高硬度和较好的耐磨性,但比较脆弱,容易破裂。金属 材料和涂层的选择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和使用环境。 3. 非金属摩擦副

非金属摩擦副主要包括塑料与塑料、橡胶与橡胶等,这些材料摩擦系 数较小,但容易磨损。塑料材料具有柔性和可成型性,但寿命较短, 易于老化和疲劳破坏。橡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但容易变 形和损坏。 针对不同的摩擦副,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减小摩擦力和磨损。例如,在金属摩擦副中可采用润滑油、涂层、渗碳处理等方法减小摩擦力和 磨损。在金属与非金属摩擦副中,可采用陶瓷衬垫、涂层等方法来减 小摩擦力和磨损。在非金属摩擦副中,可采用添加填充物、改善制造 工艺等方法来提高材料性能,从而减少磨损。 在中国文化中,机械技术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代,许多机械装 置都采用了精细的摩擦学原理。例如,汉朝时期的水力挖掘机和土木 工程机器使用了液压驱动和精密的机械传动,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稳定性。清朝时期的钟表和机械器具也采用了精细的齿轮和传动结构,使 得机械器具能够准确测量时间和运动状态。 总之,不同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和磨损系数是机械系统设计与维护的重 要参数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机械技术的发展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研究摩擦学原理和机械制造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今后需要采用更加精密的制造技术和材料来提高机械性 能和寿命,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和润滑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摩擦和润滑分析在机械设计中,摩擦和润滑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摩擦是指两个或更多物体相互接触时的阻力。而润滑则是通过在接触表面之间引入润滑剂来减少摩擦、磨损和能量损失。本文将讨论摩擦和润滑在机械设计中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一、摩擦分析 摩擦是机械系统中能量损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对摩擦现象的准确分析对于提高机械系统效率至关重要。摩擦分析的目标是确定接触表面的摩擦系数,并计算摩擦力和摩擦热。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摩擦分析方法: 1.1 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是通过应用物理学和力学原理来计算摩擦力和摩擦系数的方法。基于材料表面之间的接触模型,可以使用公式或数学模型来计算摩擦系数。这种方法适用于规则形状和理想条件下的摩擦分析。 1.2 实验测量 实验测量是通过直接测量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来确定摩擦系数的方法。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滑动摩擦实验、滚动摩擦实验和牵引摩擦实验。通过实验测量可以获得真实的摩擦系数,并了解材料和润滑条件对摩擦的影响。 1.3 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模拟 运动过程来分析摩擦行为。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分析和计 算流体力学。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模拟复杂的摩擦条件和运动状态,预 测摩擦行为和优化设计。 二、润滑分析 润滑在机械设计中起到减少摩擦、磨损和能量损失的作用,因此对 润滑条件的分析和选择对于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润滑分析方法: 2.1 黏度分析 黏度是润滑剂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润滑剂的黏度越高,越能有效 地减少摩擦和磨损。黏度分析是通过测量润滑剂的黏度来评估其润滑 效果的方法。常用的黏度测量方法包括旋转黏度计和低温黏度测定仪。 2.2 润滑膜分析 润滑膜是润滑剂在接触表面上形成的一层细薄润滑膜,能够隔离摩 擦表面,减少直接接触,起到润滑和保护作用。润滑膜分析是通过观 察和测量润滑膜的厚度、组成和稳定性来评估润滑条件的方法。常用 的润滑膜分析方法包括红外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技术。 2.3 润滑剂选择 润滑剂的选择是润滑分析的重要环节。根据机械系统的工作条件、 材料特性和摩擦要求,选择合适的润滑剂可以提高机械系统的性能和

机械设计题库03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11)对于齿轮、滚动轴承等零件的润滑状态,应采用 C 理论。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选择题 两相对滑动的接触表面,依靠吸附油膜进行润滑的摩擦状态称为 可达到液体润滑状态。 (7) 摩擦与磨损最小的摩擦状态是 _D_,摩擦与磨损最大的摩擦状态是 _A_。 A. 干摩擦 B. 边界摩擦 C. 混合摩擦 D. 液体摩擦 _ 2 3 (8) 已知某机械油在工作温度下的运动黏度 20mm /s ,该油的密度 为900kg / m ,则其动力 黏度为 D Pa s 。 A. 18000 B. 45 C. D. (9) 在一个零件的磨损过程中,代表使用寿命长短的是 £ B 。 A. 剧烈磨损阶段 B. 稳定磨损阶段 C. 磨合阶段 D. 以上三个阶段之和 (10) 润滑脂是 A 。 A. 润滑油与稠化剂的混合物 B. 金属皂与稠化剂的混合物 增厚 变薄 不变 C. A. B. A. 干摩擦 B. 边界摩擦 C. 混合摩擦 D. 液体摩擦 减少磨损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 是错误的。 A. 选择合适的材料组合 B. 改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C. 生成表面膜 D. 增加表面粗糙度 E. 建立压力润滑油膜 A. A. C. 各种油杯中, C 可用于脂润滑。 针阀油杯 B. 油绳式油杯 C. 旋盖式油杯 为了减轻摩擦副的表面疲劳磨损,下列措施中, 降低表面粗糙程度 提高表面硬度 D. 是不合理的。 B. 增大润滑油粘度 提高相对滑动速度 摩擦副接触面间的润滑状态判据参数膜厚比 值为 B 为混合润滑状态; 值为C A. 0.35 B. 1.5 C.

C.润滑油与添加剂的混合物 D.稠化剂与添加剂的混合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