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

地质调查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岩石、矿物、地层、地貌以及地球

内部等方面的科学方法。地质调查是地质学的基石,它能够为矿产勘探、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在进行地质调

查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工作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地质调查的基本方

法和技巧。

一、前期准备工作

进行地质调查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对调

查区域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解,包括区域的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地层

序列等。此外,还应该收集有关的地质地图、气象资料、环境背景等

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

并为实地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二、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地质调查的核心工作,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我们可

以获取地质调查的主要数据。在进行实地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观察地形地貌:仔细观察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平

原等地形类型,了解其形成原因以及与周围地质构造的关系。

2.钻探取样:根据调查的目的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钻探,并进行取样。钻探取样的深度和数量应根据调查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针

对性的设计。取样时要注意标注样点的位置、深度和日期等重要信息。

3.现场记录:对实地调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观察

到的地质特征、取样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现场记录的内容要准确、

全面,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

4.野外导航:在进行大面积的实地调查时,应该熟悉使用野外导

航工具和技巧,确保能够准确记录调查点位的位置和导航回营地。

5.安全防护:在进行实地调查时,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穿着舒适、适宜的服装和鞋子,带好防晒用品、蚊虫叮咬防护用品、急救药

品等。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地质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制作地质图

或地质报告。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要保留原始数据,以备后期需求。

2.数据可视化:通过绘制地质地图、剖面图、等值线图等方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观察和分析地质特征和规律。

3.数据解释:基于所获得的数据,对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进行解释和分析,提出科学严谨的结论。同时,要注意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和研究方向,以推动地质学的发展。

四、总结与应用

地质调查的最后一步是总结和应用研究成果。在进行总结时,应该对整个地质调查的过程、结果和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和科学研究中,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地质调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准备。在实地调查中,要注意观察地形地貌、进行钻探取样、现场记录、野外导航和安全防护等。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要进行数据整

理、数据可视化和数据解释。最后,要进行总结与应用研究成果,促进地质学的发展。希望本文对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的指导有所帮助。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 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 (2006年4月27) 质量技术类 区域地质调查 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 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 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 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 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 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 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 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

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 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 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 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 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 矿产勘查 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 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33—2002) 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 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 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是为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流动和开发利 用状况,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和管理。本文将介绍水文地质调查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平面地质调查 平面地质调查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其目标是确定不同地质单元 的空间分布,对地层的岩性、厚度、倾角等进行描述。常用的平面地 质调查方法包括: 1. 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是通过观察和收集比较表层地质状 况的信息,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调查人员需要进行地质剖面观测、沉积物采样等工作,以获取地下地层的详细信息。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可以通过解译遥感影像来判断地下地质单位的分布情况。遥感技术具 有高效、快捷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地质调查的效率。 3.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 探等。这些技术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现象,如地震波传播速度、电阻率、磁性等,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二、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是针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的调查,其目标是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补给方式,以及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常用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包括: 1. 钻孔勘探:钻孔勘探是通过在地下钻探孔洞,并从中取得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和水质状况。钻孔勘探还可以获取地下水位、水位变动等信息。 2. 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位观测是通过井、观测井等设施,对地下水位进行定期测量,并记录下来。通过对地下水位的观测,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 3. 地下水化学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分析是为了确定地下水中各种溶解物质的含量和组成,以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常用的地下水化学分析方法包括pH值测定、电导率测定、主要离子测定等。 三、地下水数值模拟 地下水数值模拟是运用专门的软件工具,通过建立地下水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和质量变化过程。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可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常用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包括: 1. 建立地下水模型:地下水模型是模拟地下水流动和质量变化过程的工具。建立地下水模型需要收集大量的地下水观测数据,并进行模型参数的校准和优化。

工程地质勘察手册

工程地质勘察手册 1.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 2.工程地质问题: 指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和岩土体稳定性问题等。 3.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基本任务是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解决有关的地质问题,使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适应,既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安全、经济合理、运行正常、使用方便;又尽可能避免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地质环境,引起地质灾害,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具体任务如下: 1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2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选择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建筑场地 4配合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提出关于建筑物类型、结构、规模和施工方法的建议 5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6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制定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 4.工程地质勘察方法:1工程地质测绘;2工程地质勘探;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4工程地质长期观测; 5.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与计算 5.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 1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了解能否修建和在哪儿修建,修建工程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 任务: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对区域稳定性问题进行论证,对控制性工程地段和可能的建筑区作出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几个比较方案。方法:①搜集已有的地质及其它相关资料。②进行路线踏勘和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对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在地质条件上论证该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2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定建筑物的具体地址;初步拟定建筑群的布置方式及单个建筑物的型式、规模等。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 地质调查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岩石、矿物、地层、地貌以及地球 内部等方面的科学方法。地质调查是地质学的基石,它能够为矿产勘探、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在进行地质调 查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工作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地质调查的基本方 法和技巧。 一、前期准备工作 进行地质调查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对调 查区域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解,包括区域的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地层 序列等。此外,还应该收集有关的地质地图、气象资料、环境背景等 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 并为实地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二、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地质调查的核心工作,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我们可 以获取地质调查的主要数据。在进行实地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观察地形地貌:仔细观察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平 原等地形类型,了解其形成原因以及与周围地质构造的关系。 2.钻探取样:根据调查的目的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钻探,并进行取样。钻探取样的深度和数量应根据调查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针 对性的设计。取样时要注意标注样点的位置、深度和日期等重要信息。 3.现场记录:对实地调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观察 到的地质特征、取样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现场记录的内容要准确、 全面,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 4.野外导航:在进行大面积的实地调查时,应该熟悉使用野外导 航工具和技巧,确保能够准确记录调查点位的位置和导航回营地。 5.安全防护:在进行实地调查时,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穿着舒适、适宜的服装和鞋子,带好防晒用品、蚊虫叮咬防护用品、急救药 品等。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地质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制作地质图 或地质报告。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 法 一、水文地质调查的概述 水文地质调查是指研究地下水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一种综合性的调查工作。它需要通过对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因此,水文地质调查对于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前置工作,它 主要是通过地图、航空照片、现场勘探、地质钻探等手段来确定地质形态、结构、岩性、构造等地质信息。 2、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是水文地质调 查的核心内容,它主要通过采集水文地质资料,如水位、水质、地下水开采量、水文地质构造等等,建立起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模型,进行全面的水文地质评价。 3、水文地质环境调查:水文地质环境调查是水文地质调 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调查地表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人口和工业分布等因素,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危险性,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 三、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

1、实地勘查法:实地勘查法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实地勘查、地质钻探、岩心分析等方法来获取水文地质资料,建立起水文地质模型。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广泛采用的 技术,主要借助卫星、遥感图像、GPS等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对地表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人口和工业分布等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3、水文地质数值模拟:水文地质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 算机的数学模型分析技术,主要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模型,模拟地下水的分布、流动、水位、水质等有关参数的变化,为水文地质评价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总之,水文地质调查是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全面的地质调查、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和水文地质环境调查,采用多种多样的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地质调查方法

地质调查方法 地质调查是指对地质现象、地质构造和地质资源等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是地质学的基础,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壳演化和矿产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勘探、地震勘探和水文地质调查等。 一、地质勘探方法 地质勘探是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分析,对地球的结构、组成和演化进行详细研究的方法。它是地质学的基础,为地质学家了解地质现象和探索资源提供了有力工具。地质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岩石鉴定和化石分析等。 1.地质地貌调查 地质地貌调查是通过野外观察和测量,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方法。调查者需要对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其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可以揭示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规律。 2.岩石鉴定 岩石鉴定是通过野外采集岩石样品,经过室内化学分析和显微镜观察,确定其成分和性质的方法。地质学家通过对岩石的鉴定,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岩石的成因和地质过程等重要信息。岩石鉴定是地质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化石分析 化石分析是通过野外采集化石样本,经过室内显微镜观察和比较鉴定,了解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的方法。地质学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 可以判断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环境、生物组合和演化历史,为研究地 球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进行地质结构 和岩性探测的方法。它在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仪器的使用、数据采集和地震解释等。 1.地震仪器的使用 地震仪器是地震勘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地震仪、地震传感器等。地震仪是用来记录地震波的仪器,地震传感器是用来感应地震波 的传感器。使用地震仪器可以获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递路径等关 键数据。 2.数据采集与处理 地震勘探需要采集大量的地震数据,在不同位置和深度上进行观测。采集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和解释,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岩性的信息。 数据采集与处理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勘探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3.地震解释

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实用手册

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实用手册 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实用手册是一本具有实用性的专业书籍,其内 容涵盖了地质勘查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评估和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本手册旨在介绍与地 质工程相关的各种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并为工程师提供有关地质勘察 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实用技能。现在,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下本手册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内容概述 本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地质勘查技术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地质勘察的方法、技术等基本知识。包括地质勘查的目的、内容、 方法、步骤等,还介绍了各种地质勘查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如测 绘技术、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地质钻探等。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地质灾害监测和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包括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危害程度等,以及常见的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方法和评估技术,如景观监测、遥感技术、流域观测、岩土勘验等。 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本部分重点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抗灾工程、防灾措施、应急救援等,还介绍了防治方法的选择原则和实施步骤。 二、意义概述 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本手 册的出版和使用可以提高工程师的地质勘查水平和地质灾害监测、评估和防治能力,提高 地质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本手册还具有以下的意义: 1.对地质勘查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指导 本手册对各种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可以为勘查方案的设计 和实施提供指导。 2.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手册介绍了地质灾害监测和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以为地质灾害的规划和管理 提供技术支撑。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第一节地质填图的有关术语、比例尺及精度要求 一、地质填图与区域地质调查 有关地质填图的术语很多,许多情况下都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在地质行业内叫法也不统一。归纳起来,地质填图有区域地质填图、预查或普查地质填图和矿区地质填图(详查或勘探阶段)几种情况或基本类型。 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以往有两种叫法。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等国(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亦如此)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测)【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西欧等国则多称区域地质填图(简称地质填图或填图)【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Mapping)】。实际上,北美的地质填图术语在我国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早已演化为一种区域地质调查的习惯性用语,现行的1/5万区调已演变为1/5万区域地质填图。 矿区地质填图在我国又称矿区地质测量(简称地质测量)。根据观测点定位精度细分为正规地质测量(简称正测,是在勘查工作的详查或勘探阶段采用)和地质草测(简称草测,是在勘查工作的预查或普查阶段采用)二类(按原规范,地质测量分正侧、简测和草测三类,但在实际工作中将简测和草测统归为草测,因为其观测点定位精度是相同的)。不同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程度和划分精度基本一致,仅在定位精度上有区别。预查或普查阶段作草测。除有另行规定和要求外,正测和草测的控制一般来说,详查及其以上阶段需正测,使用正测的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图,地质观测点采用全仪器(经纬仪、高精度GPS)精确定位方法所进行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矿区正规地质测量,即正测。使用同比例尺正测或草测地形图(包括放大或其它方法形成的低精度地形图),而地质观测点采用半仪器(罗盘)或地形定位方法所填制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地质草测。在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地质队)所进行的矿区地质测量很少为正测(国家地质勘查项目或业主要求的除外),多属地质草测类型(商业地质勘查项目)。 区调与矿区地质填图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工作范围是按国际统一划分的规则图幅(一定的经纬间距【国境区和特殊工作目的区除外】)设定的,其宏观性、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是国土资源调查的主要手段,并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普查和指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其成果是以图幅为单位向社会、国家提供印制精美的文图产品。地质测量的工作范围依矿区或矿床地表的自然分布情况而划定,其专用性强;填图单位划分更为精细,低级别填图单元(位)及非正式填图单元(位)在图中丰富多彩、往往占其主体,矿体、矿化带的产状、延伸方向等观测数据准确,成为下步工作的可靠依据,因此往往匹配一定数量的槽探或浅井等轻型山地工程配合填图工作,并侧重矿化类型、矿床地质、矿田地质特征的研究,为扩大矿床规模、增加找矿远景和找矿潜力研究,是地方部门或矿山企业为加快矿产勘查开发进程及自身发展而投资设立的。此外,二者的工作方法亦有所不同,除了沉积成因的矿区外,矿区填图往往增加了露头观测、界线追索、剖面测制及工程揭露工作量。 二、填图比例尺 区域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50000和1/50000,更小比例尺的地质图大都是在1/250000和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 矿区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较多,选择灵活,常与矿床类型及其规模、地质复杂程度及工作阶段等有关。其比例尺一般包括1/50000、1/25000、1/10000、1/5000、1/2000、1/1000和1/500几种,金属矿产的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1/10000,非金属矿产的填图比例尺

矿井地质工作手册

矿井地质工作手册 第一章:引言 1.1 手册目的 本手册的目的是为矿井地质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确保工作按照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1.2 适用范围 本手册适用于所有从事矿井地质工作的人员,包括地质勘探、地质预测、矿井设计以及矿井地质监督等领域。 第二章:工作流程 2.1 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是矿井地质工作的第一步,通过对地质条件和矿石储量的调查,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2 地质预测 根据地质勘探的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和预测,确定矿井的开采方案和设计参数,包括矿井的开采顺序、采矿方法、支护方式等。 2.3 矿井设计 根据地质预测结果,进行矿井设计,包括矿井的布置、通风系统设计、供水系统设计等,确保矿井的开采能够安全、高效进行。 2.4 矿井地质监督 矿井地质监督是对矿井地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确保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地质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以保证矿井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工作要求 3.1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 在进行矿井地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确保自身和团队成员的安全。 3.2 精确记录数据

进行地质勘探和预测工作时,需精确记录数据,包括地质剖面图、钻孔数据、岩心采样等,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3 及时报告地质问题 如发现地质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矿井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工作注意事项 4.1 防范地质灾害 矿井地质工作过程中,需重视防范地质灾害,如地质变形、岩层突水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2 合理利用资源 在矿井地质工作中,要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尽量减少矿石浪费和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3 不断学习和创新 矿井地质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矿井工作的需求和变化。 结语 本手册旨在规范矿井地质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确保工作的安全和高效进行。工作人员应认真执行本手册的内容,并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矿井地质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注意:本手册中的内容均为虚构,仅供参考,不得用于真实的矿井地质工作中。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作业指导书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作业指导书1000字 一、前言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首先需要重视实地作业,在野外实地进行测绘 与调查是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重点。而这时候工程地质测绘与调 查的作业指导把握则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本人针对野外工程地质测 绘与调查的作业指导进行简要阐述。 二、作业前准备 1.对野外作业区域先做基础探测调查,尽可能搜集第一手资料。 2.详细了解野外作业区域地质情况,特别是地层岩性、构造等情况,有利于后期实地测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充分了解实地测绘设备的类型、测量精度、使用方法以及可以使 用的测量通道等,有利于后期指导实地测绘作业。 三、实地测绘与调查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是常常需要正反复复的测量与调查的,这 就要求我们开始前做好规划与准备,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周密的思考,使得工作高效、准确、可靠。 1.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进行作业,尽量选择阳光明媚、风力较小的 天气条件。 2.各项设备的调试操作:设备调试操作包括设备的拆卸、组装、校 准和荧光盘等相关参数的配置等。 3.各项数据记录:测量数据记录需包括日期、时刻、地点以及各个 数据参数信息如坐标、距离、角度、高程等等,可以采用纸质记录 或者制定合适的电子记录表格。 4.野外测绘与野外调查的实施:不同的地质条件设定了野外测绘与 野外调查的不同流程,比如在地质构造欠缺的破碎岩层中,实地测 量可通过尺度、钻孔测量等方式实施,而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层中,应采用相应的对应技术、测量仪器与设备,如现场平面定位测量等等。

5.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测绘完成后,相关的数据需要整理收集,按照标准规范输出出来,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工程的理解和分析,使得结果更加清晰和精确。 四、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在实施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时,需特别注意考虑到安全操作上的问题,下面是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要在合法或者已经获得相关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2.在实地测绘和调查时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自身安全,防止意外发生,预防意外事故要从小处入手,警示自己不要踩到伤柿子。 3.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提前应对野外自然灾害(比如风雨、山崩等),防止不可预知情况的发生。 4.遵守工作纪律和规范化操作要求,不要进行违法违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负责人,并及时交接设备。 五、结论 实地作业是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环节,舒适顺畅的实地测绘与调查是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保障。本篇文章尝试从实地测绘和调查的准备,设备调试操作,实施操作流程和注意安全操作几个方面对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作业指导进行了阐述,以期对读者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实地操作中提供一定的帮助,保障工作的高效、准确、可靠。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

地质勘查方法

地质勘查方法 地质勘查是研究和查明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下水、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地质特征的科学,是进行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地质勘查方法: 1.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岩石、矿石、土壤等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通过测量和研究地磁场、地电场等物理场的变化,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特征的方法。 2. 地球化学勘探:通过分析地表和地下介质中的元素含量、同位素组成等化学特征,揭示地球物质分布规律,探查矿产资源和地质构造的方法。 3. 地质填图:通过野外实地观察、采样和分析,将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信息填绘在地图上的方法,是地质勘查的基础工作之一。 4. 岩矿采样:通过对不同地点的岩石、矿石进行采样、制备和分析,了解岩石、矿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5. 地质钻探:通过钻探技术,在地下钻出一定深度的钻孔,采集岩芯、岩石样品等,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的方法。 6. 地下水勘察:通过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文条件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流动规律和利用价值,为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7. 工程地质勘察:通过调查、试验等方法,对工程建筑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和评估,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8. 环境地质调查:通过对自然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和评估地质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提出防治和改善环境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9. 遥感地质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的地质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提供大范围的地质信息和数据,提高地质勘查的效率和精度。 10. 数字地质勘查: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地质勘查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提高地质勘查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为地质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更准确和高效的信息。 11. 地质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的反射和传播特性,对地下岩层、空洞、管道等进行探测和分析,主要用于寻找地下隐伏构造、考古探测等方面。

常用地质软件使用指导手册

常用地质软件使用指导手册 摘要: 一、引言 1.概述地质软件的重要性 2.介绍本文档的目的和结构 二、常用地质软件简介 1.软件名称及功能概述 2.软件适用场景及操作简述 三、地质软件使用方法及技巧 1.软件安装与配置 2.基本操作与功能实践 3.高级技巧与应用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软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问题解决方案及建议 五、软件维护与升级 1.软件版本更新说明 2.升级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六、地质软件应用案例解析 1.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 2.案例分析及经验分享

七、结语 1.总结地质软件的价值 2.鼓励探索与创新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软件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广大用户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软件,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常用地质软件的使用方法、操作技巧以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案。本文档分为七个部分,旨在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二、常用地质软件简介 本文档主要以XX地质软件为例,介绍其功能及适用场景。 1.软件名称:XX地质软件 功能概述:该软件集成了地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等功能,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2.软件适用场景:适用于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等领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 三、地质软件使用方法及技巧 1.软件安装与配置: (1)下载安装包并运行 (2)根据提示完成安装过程 (3)安装完成后,进行数据源配置和参数设置 2.基本操作与功能实践:

(1)数据导入与导出 (2)地质图件编制与编辑 (3)数据分析与统计 (4)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 3.高级技巧与应用: (1)自定义插件开发 (2)复杂地质体的建模与模拟 (3)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软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软件运行速度慢 (2)数据处理出错 (3)图件显示异常 2.问题解决方案及建议: (1)优化计算机配置,提高运行速度(2)检查数据格式与完整性,确保数据正确(3)调整图件参数,确保显示正常 五、软件维护与升级 1.软件版本更新说明: (1)新版本修复了已知bug (2)新增了实用功能和模块 (3)优化了性能和稳定性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 一、引言 本手册旨在指导野外地质工作者进行实地工作,提供 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必备的工具信息。通过本手册的参考,地质工 作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并保证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野外地质调查前准备 1:调查目的明确 - 对于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地质问题进行准确定义。 - 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方法和在野外需要获取的 信息。 2:野外工具和设备准备 - 测量设备:包括测距仪、罗盘、GPS定位仪等。 - 标识工具:如野外记号笔、标识牌、扫描仪等。 - 野外导航工具:包括地图、指南针等。 - 野外生存工具:如野外生存包、防蚊液、防晒霜等。 三、野外地质调查实施

1:野外勘察 - 确定野外采样点,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 记录地质数据,如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地貌特征等。 - 了解区域的气候和地质风化情况。 2:地质地图绘制 - 采用现场测量、卫星影像等方式制作地质地图。 - 标注地层、断层、矿体等重要地质要素。 - 添加图例及比例尺,确保地图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3:地质剖面绘制 - 根据野外测量数据绘制地质剖面。 - 明确剖面线的位置和方向,并进行测量。 - 标示地层、构造、矿体等关键要素。 四、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1:野外数据整理 - 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 - 绘制地质剖面图以及地层分布图。

- 录入数据到计算机软件进行进一步分析。 2:数据处理和地质解译 - 利用地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译。 - 分析地质过程和地质事件,解读地质历史。 - 确定地质问题的原因和可能性。 五、附件 1:野外地质调查表格 2:地质地图样本 3:地层冠名说明 4:野外记号笔临时存储图解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地质调查管理条例》 - 地质调查活动的法律规范,明确了地质调查中的权限和责任。 2:《矿产资源法》 -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进行规范的法律。 3:《地质灾害防治法》 -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预防进行规范的法律。

广东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

广东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造成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等造成危害的 自然灾害。广东省作为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区,常常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因此,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是保障广东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就广东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技术指南进行介绍。 1. 调查前准备 在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调查区域 的地质灾害历史、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路线。同时,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调查设备和方法,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调查内容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 滑坡 对滑坡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滑坡的地质构造、滑坡体的形态特征、滑坡发育 阶段、滑坡的运动方式等情况。同时,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预防滑坡灾害提供依据。 2.2 崩塌 对崩塌的发育规律、崩塌体的形态特征、崩塌的原因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崩 塌的危险性,指导防范措施的制定。 2.3 泥石流 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运动特点等进行详细的调查, 评估泥石流的危险性,指导防范工作。 2.4 地裂缝 对地裂缝的发育情况、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地裂缝的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地裂缝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3. 调查方法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需要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地质灾害的情况,为灾害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后,需要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危险性分布情况,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结论应包括对地质灾害情况的总结,危险性评价等内容。建议则应包括对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工作的建议,指导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防灾措施,确保广东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取得实际效果。 通过以上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希望广东省相关部门和调查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情况,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 (内部资料) 周瑞华刘传正吴梅李金荣编著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00九年九月 第一章地层划分、岩石分类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地层划分 一、岩石地层单位划分方法 (一)划分原则: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宏观岩石特征相对地层位置划分的岩石地层体。它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联合。整体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规律的、复杂多变的岩类与岩性的组合),野外易于识别划分。它是客观地质实体,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来划分。(二)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按地层层序,统一的规则划分、定义并正式命名的群、组、段、层等。非正式地层单位:未按统一规则划分和正式命名的段、层、礁体、透镜体等。 群(Group):一般由纵向上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岩性特征的组联合而成,是比组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的上、下界限往往为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群内不能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不整合存在。群的命名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命名。群的符号是在界、系、统的符号后边加两个汉语拼音的字母,群名拼音用第一个字母和最接近的声母。表示方法见附录十五。 组(Formation):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是划分适度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组在总体岩性上一致并具可填图性(1:5万图)。组的岩石组合可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全国地层委员会、1981)。组的界线应为清楚、稳定的特殊岩性变化面或特殊结构构造标志层为界限划分。组内不应存在长期地层间断。组名一律用地名加“组”命名,但如果一个组岩性单一,也可以用地名加岩石名命名。组的符号,采用在系或统的后边加汉语拼音头一个字母,用小写斜体字表示,(附录十五)。 段(Member):是低于组、高于层的岩石地层单位,正式命名的段需具有与组内相邻岩层明显不同的岩性特征,并分布范围广,代表组内具有明显岩性特征的一段地层。段可用地名加“段”来命名,也可用岩性名称加“段”命名,如白山段、砂岩段等。 层(Bed):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指岩性、成分、生物组合等具有明显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岩层的单层或复层。层的厚度可为数厘米至十余米,在侧向上多横穿不同组和段,而名称不变。具有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标志的层才正式命名,常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使用。非正式地层单位,主要是为了突出其特殊性,用以补充说明正式单位的特征,如特殊成分层,特殊颜色层、特殊形态层、特殊成因层、特殊异常层等。当给予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地理专名时,不能与“组”、“段”、“层”等术语连用,以区别正式地层单位。 二、生物地层划分方法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化石类型、分布、化石特征划分,并区别于相邻地层的客观地质实体。生物(地层)带是常用的生物地层单位,它是根据不同的生物内容和生物特征分带。常用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全国地层委员会,1981)。 (一)组合带(群集带):是以所有化石类型(群类联合)某一种或几种类型构成的一个自然共生或埋葬为依据划分,与相邻地层有明显区别的具有生物地层特征的地层体。带的界线可划在标志该单位特征存在的生物面上。带的名称由2-3个最特征的分类单位名称联合单位术语组成,如C.Petrovi-V.fuheensts组合带。

矿山地质工作规程手册

矿山地质工作规程手册 第六章总则 6.0.1矿山地质是为保证和发展矿山生产所进行的一切地质工作的总称。矿床从转入地质勘探开始到矿山设计、基建、生产直到矿山闭坑等不同阶段的各项地质工作,均属于矿山地质工作范畴。 6.0.2矿山必须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地质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和仪器、设备,以保证完成矿山地质工作任务。 6.0.3矿山地质部门应根据矿床的成矿条件,有计划地对矿区边部、深部和外务进行找矿勘探,不断增加矿山保有储量;加强矿区生产勘探,提高对已知矿体的勘探程度,提供生产所需的工业矿量。 6.0.4矿山地质部门应做好日常地质编录、取样等基础工作,不断补充和完善矿山地质资料,为采掘(剥)生产提供正确地质依据。 6.0.5矿山地质部门应参与矿山设计与基建的地质工作,以及矿山生产建设规划、矿山采掘(剥)技术计划和工程设计的编制与审查。 6.0.6矿山地质部门应定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的保有情况;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和采掘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以及矿石损失、贫化管理。 6.0.7矿山地质部门应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矿山地质工作水平,促进矿山地质工作现代化。 第七章矿山勘探 第一节矿山勘探工作的划分及其要求 7.1.1矿山勘探按工作目的和范围划分为地质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三类。 7.1.2矿山地质勘探是对经过详查阶段,证实具有工业价值并拟近期开采利用的矿床进行的勘探工作,或为已建矿山扩大生产能力而进行的矿区找矿勘探工作。一般按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范,探求各级储量,提交作为矿山建设或扩建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其主要要求是:

1、围绕生产矿区开展地质勘探,查清矿床分布范围,寻找盲矿体,为矿山的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对前阶段地质工作未达到工业储量控制程度的矿体、矿段进行详细勘探或补充勘探,求取工业储量,为矿山的扩建或延伸开拓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3、进一步查明矿床中的有用伴生矿产,探明其性质、分布和质量,做出工业利用评价,为矿山制定产品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4、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查清矿床(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做出技术分析和评价; 5、进一步开展矿床成矿地质研究,总结矿山地质勘探工作方法和经验,指导矿区地质勘探工作; 7.1.3矿山基建勘探是在新建或扩建阶段出现下列问题时所进行的勘探工作: 1、B级储量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开采设计的要求或未分布在首采地段; 2、首采地段内的平行小矿体(特别是上盘)或主矿体上端边界不清; 3、须分采分选的各矿石类型界限及其数量未予探明; 4、须分采的氧化矿界限不清; 5、基建范围内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岩脉的分布及其破坏程度尚未查清; 6、较大矿体的边界未能圈定。 7.1.4矿山生产勘探是为保证矿山均衡正常生产、提高矿床勘探程度、增加工业储量和为深入研究矿床(体)地质特征身进行的探矿工作。其主要内容是: 1、采用一定的探矿手段或利用部分生产工程,正确圈定矿体边界; 2、进一步查明矿产质量及矿石类型、品级的分布,准确圈定矿体的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必要时圈定出富矿带和贫矿带; 3、按阶段(台阶)、矿块重新计算矿石储量,提高储量级别; 4、详细查清近期开采地段的矿床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及矿石加工技术条件; 5、寻找在地质勘探时漏掉的存在于主矿体上下盘或边部、分枝、平行再现等盲矿或小矿体。 6、深化矿床地质综合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导找矿勘探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作业指导书

区域地质调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明确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 1:5 万和1:25 万区调工作,其它比例尺区调工作可参照执行。 3 职责 3.1 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3.2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区调项目的实施;项目组各专业组长负责其职责内的专业工作;各岗位的工作由项目负责人或专业组长指定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项目全体员工应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3.3 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区调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 4 工作程序 4.1 立项 项目申请人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收集、研究有关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等资料(包括现场踏勘),依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按照不同类型项目“立项指南”精神(立项依据),结合测区的实际编写立项申请书。 4.2 编写设计 4.2.1项目经顾客(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任务来源单位,如地调局)审查批准并下达任务书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地质勘查项目过程控制程序》的

规定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策划。 4.2.2项目负责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带领项目参加人员到工作区现场进行踏勘和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概况、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地方风俗习惯和居民分布情况;了解测区构造、地层、火成岩、矿产特征及环境灾害地质信息,掌握工作区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体复杂程度,选择主干剖面和主干路线测量位置,确定工作站。收集工作区及区域有关各类成果资料,建立初步解译标志,编写矿(化)点踏勘简报,编制必要的图件,充分做好项目设计书编写的准备工作。 4,2,3项目负责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和国家、行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以及收集的资料情况编写区调项目的设计书。设计书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野外作业。 4.3 野外作业前准备 4.3.1 资源配备 4.3.1.1 人员配备 项目设计批准后,根据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设计的工作量,进行项目组织和人员配备,并明确项目组人员的工作职责。4.3.1.2 物资配备 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配备和采购有关物资。采购物资按《采购控制程序》执行。 4.3.2 技术准备 4.3.2.1 学习培训 野外作业前,项目组应组织全体人员熟悉和掌握任务书、设计书和有关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本手册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队集体编著而成,供本队开展1∶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参考使用。该守则的取材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有关区调规范、指南、图标为基础,结合工作区的客观实际,并参考了前人所编的有关工作守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 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龙文国、谢盛周,第二章云平,第三章陈沐龙、第四章莫位明,第五章李孙雄,第六章庄有光,第七章李孙雄、陈沐龙,第八章陈沐龙,最后由陈沐龙统编定稿。李北光、曾雁玲打字,连明清绘图例、符号。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定有错漏不切之处,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目录 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 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3) (一)沉积岩分类 (3) (二)常用术语 (3) (三)沉积构造 (5) 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7) (一)陆源碎屑岩 (7) (二)碳酸盐岩 (11) (三)硅质岩的野外调查 (13) (四)煤和油页岩的野外调查 (13) (五)岩相组合调查 (13) (六)沉积构造的野外观察 (13) (七)古流向测定 (14) (八)第四纪沉积物的野外调查 (14) 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7) (一)大化石的野外观察描述(表11) (17) (二)孢粉采样注意事项 (17) 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8) (一)基本层序的野外调查 (18) (二)层序地层格架的野外调查 (19) 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22) (一)不整合 (22) (二)整合 (23) 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4) 一、侵入岩分类 (24) 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25) 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8) 一、火山岩分类 (28) (一)火山熔岩类 (28) 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28) (一)喷发类型及喷发相 (28) (二)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 (28) 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29) (一)火山熔岩 (29) (二)潜火山岩类 (31) (三)火山碎屑岩 (31) (四)野外观察记录要点 (32) 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4) 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4) (一)区域变质岩分类 (34) (二)区域变质岩命名一般原则 (34) (三)观察要点 (37) 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7) (一)接触变质岩分类 (37) (二)接触变质岩观察及描述要点 (38) 三、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0) (一)气-液变质岩分类 (40) (二)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41) 四、混合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3) (一)混合岩分类 (43) (二)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3) 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