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题

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题1.看图写数。

2.画一画。

3.写出12到20各数。

4.按顺序排一排。

5.想一想。

(1)一共有()张数字卡片。

(2)把数字最大的圈起来。

(3)左起第4张是()。

1 / 4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 城关镇中心小学一年级李珍珍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

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 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评课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评课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6--9之后,在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数字的基础上,学习有关10的知识.xx老师的这节课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和发现. 1、创设情境,以趣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为此,在新课开始时,老师注意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老师惟妙惟肖地讲述学生喜欢的小故事,并且适时激疑为什么1和0站在一起比9大呢.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培养数感,突破难点. 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学具中的10根彩笔;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这节课安排了“分彩笔”、“找朋友”“唱儿歌”等活动,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成功与创新学习的空间,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了数感. 3、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数主题图上的人和鸽子的时候,指导学生要“有序数数”,并要求用铅笔指着,一一对应地数数.在探究10的分成环节,多次强调“有序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这样的教学不是一课之计,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王老师在教学中特地安排了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与10有关的例子,启发学生找到了身体中的“10”,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把学生的目光再拓展到生活当中,10张桌子,10把椅子……这个活动的设计将会给每学生一个丰富的活动平台,打开学生思维的门锁,举出意想不到的好例子,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年级数学0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0的认识及其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两种实际意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0”,了解“0”的实际意义。 2.难点:认识到“0”作为起点的意义,并能计算关于0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放着三根铅笔的粉笔盒、小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师:谁看过西游记?这部动画片中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出示西游记主要四个人物的图片)你最喜欢谁?孙悟空最喜欢吃什么?(出示猴子和桃子的图片) 二、0的认识 1.出示第一幅图片: 师:接下来,看看这三幅图,你能根据这三幅图的内容说一句话吗?(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图中的内容)第一个盘子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第二个盘子呢?第三个盘子里面有桃子吗?一个都没有,我们用数字“0”来表示。 2.出示第二幅图片: 师:小男孩拿了几个气球?气球发生了什么?现在他手里还有气球吗?一个都没有,我们用数字“0”来表示。 3.利用粉笔和黑板教学。 师:猜一猜老师的粉笔盒里有几个粉笔?现在老师把他们全拿走,现在粉笔盒里几个粉笔?一个都没有,用数字“0”表示。黑板上几个字?我把它们都擦光,现在黑板上还有几个字?一个都没有,用数字“”表示。 4.你能用“0”说句话吗? 5.总结:刚刚我们说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 6.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0”? 7.出示直尺。在直尺中找“0”的位置,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那么在直尺上,它是从“0”到1,以此类推,让学生明白“0”表示起点。 三、教学书写“0” 1.你们觉得“0”像什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这个数字,老师编了一首儿歌。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0”,并强调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学生在数学书上描实,老师检查学生书写状况。 四、“0”的加减法 1.让学生理解“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1)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图意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请学生列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列式。 (2)教师用贴画引导学生说出“2-2=0”的式子,并将它写在黑板上。 (3)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 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的组成 教学难点:10的组成记忆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图、读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出去郊游,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2、提问: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活动中感悟。 (一)学习10的含义 1、学习主题图: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是几呢?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出示主题图多媒体课件,看上面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与鸽子 师:你用小手指着数数图中有多少人,数数图中鸽子的只数。让学生打开课本59页, 生:用小手点着去数 师:数的结果是多少?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生:10个 师:谁数的结果与你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同学与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我们在数人物、鸽子,时都用到哪个数字? 2、师:谁能在黑板摆出10个学具?老师请男生女生来比赛,看谁摆得又对又准确,男生跟着男生数,女生跟着女生摆的数。 师:黑板上摆的水果可以用数字10表示吗?小棒了? 师:不管形状、大小,颜色相同或不相同,只要它们的数量是10,就可以用10来表示。 (二)10的数序。 1、从左往右数谁能把第10支小棒换成红色。怎么做?为什么不是把10只 小棒都换成红色呢?(第10只只需要换一只)

小学数学_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片、1厘米长的物体、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啊? 生:想。 师:请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想,动画片中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

(讲故事:阿福的新衣) (这一环节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思考衣服做小的原因,为学习新知设置了悬念,吸引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情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长度单位的统一 师: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谁来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观察的真仔细,师傅的柞大,徒弟柞小,结果衣服做小了。帮他们想想用什么方法测量能比较准确的把阿福的衣服做好呢? 生1:师傅的手量,师傅做, 生2:徒弟的手量,徒弟做。(评价:你的想法真独特,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 生3:用尺子量。(真聪明) 师: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生活中我们测量物体长度通常用尺子。 2、检查学生对尺子的认识情况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朋友—尺子。谁来说一说,从这个新朋友身上,你知道了有关尺子的哪些知识?(出示课件:尺子) 生1:有数字0—20它们是用来表示几刻度地的 生2:有长短不同的线段叫刻度线 生3: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课题:认识图形彭杨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在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 3.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动画导入(播放《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把学生带入到愉快的学习环境当中。 二、你说我讲 1.用手量一量课桌长几拃。(学生汇报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师:我们的课桌比较标准,结果你们量得长度却不一样,我们的课桌到底有多长知道吗?怎么办呢?(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一般想法可能是用一个人的手量)。 师:如果我们到工厂定做课桌,告诉他们长度是某某同学的几拃,行吗?怎么办?(学生可能会用铅笔盒,用书、本子,学生尺等再来量,但离开具体情境,所测量结果都会受限制,不能即方便又准确地传达。在活动中,学生的办法一次次被否认,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统一标准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尺。 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上面几种情况,聪明的人们就发明了尺子,现在我们常用的尺子有卷尺、直尺等,裁缝用的尺子是软尺(出示各种实物尺子。使学生认识到尺子的产生,是人类的创举,社会的进步,进而产生自豪感。)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件出示放大的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 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我们看屏幕,老师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还有字母cm。(边说边演示)老师告诉你,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所用的长度单位是“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见到“cm”就等于见到厘米。 (1)认识1厘米。 我们知道了cm表示厘米,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看!这条红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1厘米) (2)认识2厘米。 我们已经知道0刻度线到1刻度线的长度为1厘米,那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是几厘米呢?为什么? 你还能找出其他2厘米的长度吗?同桌讨论后回答。 小结:2个大格就是2厘米 (3)认识几厘米。 你能找出3厘米的长度吗?4厘米呢?5厘米呢? 引导学生说清楚起始的刻度线和末尾的刻度线,并学会用数出所占的大格数,来确定几厘米的方法。只要符合要求便给予适当表扬。 小结:3个大格是3厘米,4个大格是4厘米,5个大格是5厘米… 也就是说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板书: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4.学生测量活动,掌握使用直尺的正确方法 (1)独立测量1厘米长的小棒,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课件出示几幅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图画。(有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不正确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直尺。) (3)测量自己1拃有多长,老师1拃有多长,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大人的手大约有多长,同学的手大约有多长。 (4)同位两人合作,测量学具袋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完成记录单。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 品版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呢,想看吗? 生:想。 师:那就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动画) 师:对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谁想说给大家听?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那么多的方法帮助阿福解决问题,都很不错,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采用()的方法来帮助阿福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3、认识直尺: 师: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尺子?指生回答。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4)师:看尺子的最左端的数是几?(出示直尺图片)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一般我们在测量物体的时候就是从0起点开始。 (5)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6)cm: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完成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你可以用手比划一下看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引领学生看大屏幕)大家看,在直尺上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直尺上除了0刻度线到1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1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是多少呢?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最新资料推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长宁中心小学游凤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的形状。 2、认识这些形体的简单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刺激,使学生能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 2、从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种形状的物体模型、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国外,到了 12 月,就有一个大家都特别 1 / 5

喜欢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圣诞节)瞧,圣诞老人带来了许多礼物,猜一猜,都有些什么礼物呢?(学生发言)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描述物品的样子。 请同学上来摸一件物品,用自己的语言或手势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好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各种形状是怎样的) 3、归类。 圣诞老人还有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你们会分吗?请同学们开始分类。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分成几种情况。 一堆是长长方方的,一堆是四四方方的,一堆是直直的像柱子,一堆是圆圆的的球。 (如果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一组,先不要急于否定,可以让其他小组谈谈分开的理由)如果有的学生直接说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名称,可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3)揭示概念。 生给每一类物品起名,再介绍每一类物品在数学中的名称。 能不能根据它们的样子给它们起个名字?学生如果起对了,教

小学一年级数学 认识物体

认识物体 一年级数学教案 浅谈如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认识物体”教学与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本人就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认识物体》为例,谈谈怎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程序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揭示概念,初步感知 1、 摆一摆: 每 4 个学生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放置很多的由学生收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如:魔方、易拉罐、牙膏盒、小皮球等大的、小的不同颜色的都有)。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请你选择桌子上自己喜欢的实物拼摆出一个图形,拼好之后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摆的是什么?

学生兴致浓厚地拼摆,摆后互相交流。 生 1 :我摆了一张凳子。 生 2 :我拼了一辆轿车。 生 3 :我拼了一个机器人。 生 4 :我搭了架滑滑梯。 ……… (设计意图: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我们一般常采用先展示一下同学们收集的实物,按形状进行分一分,从分一分着手展开教学。我认为学生直观感知薄弱,在得出“长方体”等名称之前,学生的活动仅仅是分一分实物,总感觉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儿童认识某一事物,须从大量感性的具体材料中,经过感知,逐步抽象,进行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在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

名称之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摆、去拼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这些形状的实物的过程,即与之“耍熟”再进行下一环节教学。) 2 、议一议: 师随意指着一名学生“作品”中的长方体问:“象这个物体的形状,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你能给取个名字吗?” 生 1 :方形 生 2 :长形 生 3 :长方体 生 4 :长长方方体 生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 课标解读

《认识图形(一)》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二、课标解读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开始,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要求就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等,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与以往的经验有所不同,它要经历从事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基础,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童趣的语言,如:从玩积木开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玩积木。“看看这些图形中你认为哪种图形最淘气”“哪种图形比较淘气”“哪种图形最乖”“说说你的理由”。使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语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总结、归纳出每种图形的特征。了解每种图形的特征是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依据。 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的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为学生能够正确辨

小学一年级数学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P32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 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数字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数字教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数字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数字教案范文一:《1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4——5页1——5 的认识例1——例3 教学目标:1、对1——5各数感性的认识 2、培养良好的习惯 3、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1、边摆边数数 2、由抽象的数到物体可一表示什麽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特别是数字,我们常常用,请你仔细听,找找老师说的下面的这句话中有那几个数字:小红书包里面有1个文具盒,2本书,3个本子。你能象老师这样用数字说一句话吗? 二、教学例1 (1) 出示图,看图,用数字说一句话 (2) 想一想,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图意吗? (3) 按照数字顺序从1说道5 三、教学例2 (1) 摆学具数数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从1到5 92)在黑板上写1——5,请学生在黑板上数字上面百圆 (2) 老师指圆,学生说数,

问:3个圆片用几表示?5个圆片呢?…… 老师指数字,学生说圆片。 问:3用几个圆片表示?4呢? 四、教学例3 刚才用数字2表示2个圆片,2还可以表示什麽? 看书5页例3 小结:2可以表示任何个数使的物体。 小组讨论:说说3、4、5可以表示什麽? 全班交流 五、课堂活动 6页1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5页例4,6页课堂活动3、4 ,12页练习一1、2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1——5的认识 2、初步感知1——5各数的联系,变化,感悟数序 3、初步学会用手指比,划,涂,写1-5 4、操作分小棒,亲身体验探索数的分解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规范书写1-5各数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1——5个,小朋友们能用手来表示吗? 二、教学例4 1、看书例4,共右个要求:比,划,读,写,想想,你认为小手和小嘴怎样分工最合适?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教案(优选.)

《10的认识》教案 执教者:经开区第二小学杨瑞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59、60 页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10的认识”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集中学习了6、7、8、9之后进行教学,10是学生第一个认识的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它在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中有重要作用,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的教学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学生学起来困难不会很大。在认识6-9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感,具有认识和应用数字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学习有关10的知识。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乐于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 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爱科学 的情感。

4、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识、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的组成。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小动物学具、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数字王国,想一想我们认识了数字王国里的哪些数字?(课件)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数字,你们知道它们谁最大吗?生:9 师:是啊!我们学习的数字里9是最大的,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9的故事,想听吗?在数学王国里,从0到9这些数字都是好朋友。可是有一天,数字9发现它在这些数字里是最大的,就开始骄傲起来。它对其他数字说:“你这些小不点儿,全都比我小。你们以后都得听我的,我是你们的大王。”为了帮助教育9,其他的数字就悄悄地商量了一个办法。让数字1站在9最瞧不起的数字0的左边,变成了一个新的数。数字9看到了这个新的数以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骄傲不起来了。 从此,数字9和其他的数字又成了好朋友,快乐地生活在

一年级数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练习题

一、基础训练 1.数一数,圈一圈。 2.“>”、“<”、“=”该填谁呢? 6○5 5○7 7○7 2○6 3.口算 5+2=()4+3=()4+2=()1+5=() 二、能力提升 5.看图写算式。 7.两片叶子上的数字和是7,你能填出另一片叶子上的数吗? 8.涂一涂:给正确答案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三、课外拓展 1.想一想,再填空。 △=2,△+4=() 7-△=()

一、基础训练 1.看图写数。 2.在○里填>或< 6○7 5○6 7○3 4+3○6 6.哪两个数能组成6?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二、能力提升 1. (1)一共有()只。 (2)把右边的6只圈起来。 (3)从左边数起,把第7只涂上你喜欢的颜色。2.看图列式 三、课外拓展 1.猜一猜

一、 一、 一、基础训练 1.填数。 2.画一画。 4.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8-5 6-1 8-0 1+2 9-4 9-6 7-4 0+8 二、能力提升 1.连一连。 2.看图列式计算

三、课外拓展 1.使等号两边的结果同样多。 8-()=3+() 4+()=9-() 一、基础训练 1.数一数,合一合。 2.比一比。 (1)在多的后面打“√”(2)在少的后面打“√” 3.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7+2 2+5 9-9 2+7 8-1 9-0 3+6 0+0 二、能力提升 1.写一写。

2.在○里填上>、<或=。 2○7-5 6○7+2 6+1○8 7○3+6 5○6-4 1+5○9 9○6+2 8○9-3 三、课外拓展 1.数一数。 一、基础训练 1.请把这些小果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成一串。 2.填一填。 7.算一算。 6+2= 9+1= 10-5= 4+5= 7+3= 10-4= 10-2= 7+0= 8+2= 5 + 5= 二、能力提升 1.比一比。 3+5○9 7+3○8 9-2○7 8-2○10 10-2○6 7+2○7-2 5+4○5+3 2+6○6+2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案

课题 厘米的认识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 课型研讨 知识体系 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厘米的认识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 认识几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教学目标基本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感知1厘米多长。 3、认识几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分层目标: A类: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能够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能估测和准确测量物体长度。 B类:能较准确感知1厘米,并会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C类:能初步感知1厘米,学会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预习前置1、向家长了解“一拃”的意思 2、初步认识直尺 3、根据图画编一个小故事 教学师生活动课堂评价

环节 一、创 设 情境,导 入 课 题 二、自 主 探究,合 作 交 流1.故事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汇报自己编的小故事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看谁能把这幅画讲 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2)讨论交流 师:徒弟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汇报预设: 1.因为阿福长高了。 2.阿福太粗心了。 3.师傅的手大,阿福的手小。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怎样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让师傅量,师傅做。 生:用尺子量…… 师: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用尺子来测量 物体的长度就不会出错了。(出示尺子) 1.认识尺子 (1)借助手中的直尺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 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很多小竖线。 2.尺子上还有两个字母:cm 3.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 (2)全班总结 师: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尺子上的小竖线都叫做刻度线。尺子上还有 两个英文字母cm,它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短的物 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厘米的认识)(学生同时书写)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 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也是1厘米…… 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也就是每相临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评价要点: 1、能否准确表达画 中的意思,关键地方 是否讲得清楚。 2、表达是否流畅, 普通话是否标 准,声音是否洪 亮。 评价要点: 小组的讨论结果是 否抓住了问题的本 质:因为量和做用了 不同的工具。 评价要点: 看学生的办法是否 可行、易操作。 。 评价要点: 观察的是否全面、细 致 评价要点: 学生是否用较准确 的语言表述1厘米。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