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

设计者:李振华学校:内蒙兴安盟前旗居力很中学

一、理解性填空:(用原文真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是:⑦《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

⑧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⑨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二二、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1.聚室而谋()()

2.惩山北之塞(

3.始一反焉()

4.投诸渤海之尾()()

5.焉置土石()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年且九十() 8、如太行王屋何(

9、其如土石何() 10

、固不可彻.(

-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惩(cheng)山北之塞(se)遂率子孙荷(he)担者三夫

B. 京城氏之孀(shuang)妻始龀(chen),跳往助之

C.高万仞(ren)曾(che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

②移山的目的是:

(cu

2.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交换)

B. 何苦而不平(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 而山不加增(加大)惧其不已也(停止)

D. 方七百里(周长)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 下列句中的“之”与另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 操蛇之神闻之

4. 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 一厝朔东

5. 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A. 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A. —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

B.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

6. 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7. 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

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A. 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 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8. 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9 ?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

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

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2、“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5、本文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丰富想象。()

6愚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7、文章描写大山的高峻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是为了衬托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8文章以神话结尾,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封建思想的糟粕。(

9、文中愚公之妻的话语和河曲智叟的话语作用是相同的,都认为愚公的力量太

弱小。()

10、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物的命名

也是有意颠倒而用,不仅加重对比而且更具讽刺效果。()

四?“而”是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指出下列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⑴面山而居。而:____________ ⑵聚室而谋。而:____________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而: _____________

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 __________

五?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______ ,意为___ 。

⑵始一反焉通______ ,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汝之不惠通______ ,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人要克服困

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自

然是可以被人征服的),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

(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对移山之举

采取(讥讽)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者),智叟是真正的(愚者)。

七、阅读理解

1、.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2、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愚公:大智若愚目光远大智叟:鼠目寸光目光短浅

3、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请与小组成员合作共

同收集这样的成语故事,请将你们收集的成语写出来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老马识途塞翁失马

八、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

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贝U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

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

之矣。”

1、请找出文中两个倒装句,并解释。①“甚矣,愚公之愚”:愚公太不聪明了。

②“善哉,君之所言”:您的话是对的。

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关键句。

“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九、当今时代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具体来说,“愚公精神”就是指

①、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精神。

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讲取的精神。

③、坚忍不拔的精神。

④、团结奋斗的精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