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春夏秋冬

唐诗宋词中的春夏秋冬
唐诗宋词中的春夏秋冬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陈希凤 【摘要】古诗文中,月亮是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她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这种种不同的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关键词】月亮相思离愁感伤悠闲永恒 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古代诗文情有独钟。考察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就会发现,“月亮”这个意象频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教学之余,我便有意无意地搜索资料,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月亮,作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月亮的种种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从月亮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何等相似!月亮的圆缺,自然会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宁静的月夜,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之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杜甫的《月夜》,安史之乱中,他流离失所,寄居长安,这里借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思念自己,实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月亮还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客旅他乡,夜不成眠。这时月亮悄悄地升起了,皎洁的月光穿堂入户,来到诗人的面前,恍如在地上下了一层霜。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那凝然不动的月亮似乎也在深情地看着他呢!这样的情景何其熟悉!自然而然,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朋故友,想起了曾经熟悉的一切的一切。这样的望月思乡的过程,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咏月名篇,其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埋怨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实际上表达了对弟弟子由刻骨的思念。但很快,词人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 第1页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各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惊叹月亮的纯洁与美丽。同时月亮也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十五满月,月圆人缺,这是何等的伤感,思乡之情在此时完全迸发出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宋词月亮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从中国文化开始之时就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假如没有这一轮晴新明亮的的月光,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少了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减少许多优美的诗篇。对月亮的偏爱这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国人相比。唐朝诗人李白在创作的诗共1059篇,其中有314篇是关于月亮的。月亮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超过了她原来的本质了,她的意象正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代表。 一、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无限开阔的边疆之地,下半部分就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来由征战地,不见几人还”,一旦离开家乡,出征边塞,能活着回去的有几个人呢?月亮刚从天山那边出来,还伴随着一阵长风吹的人的心都凉了,那些“戍客”们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轮明月上。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外漂泊的旅客,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有靠近江边的月亮离自己最近,也是最熟悉的。让游子的内心不由的多了几分惆怅。 二、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到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这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尓。”相照应。

古诗中月的意象

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写不同凡响。诗歌中共有五次写到“月”。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因同病相怜而自叙身世。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白居易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美好的场

景,孤独的场面,反衬人的寂寞。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四、展示广阔情怀。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 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

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三) 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教学内容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

有关月亮的古诗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10、《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提示:此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所写,描绘深秋傍晚江上的美景。 译文;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暮江吟》一诗写的是(秋)季节,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讲上)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11、《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①征雁:指飞行着的雁。大雁在阴历八月往南飞,飞到衡山时,已是第二年春天,又转头飞向北方。它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迁移,故在文人笔下,称为征雁。 ②蝉:俗名“知了”,活动在夏秋之交。所以听到空中飞雁鸣叫就听不到蝉鸣了。 ③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用水的明净形容月、霜和夜空的明朗。 ④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⑤素娥:就是月中嫦娥。 ⑥俱:一样。“俱耐冷”,一样经得住冷。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的容颜。 12、《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这中间 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 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 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 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 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 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 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 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 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 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 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 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 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 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了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可恨我的夫君,他 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二、有对故乡和友人的相思。在众多的诗词中,诗人思乡、怀友的情思常寄 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 出来的。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 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 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 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有“边塞”相思。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 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

描写月亮的唐诗宋词

描写月亮的唐诗宋词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蟾兔:月亮。《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唐贾至《别裴九弟》 2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2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24.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26.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唐韩愈《山石》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本无生命情感,是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有情有义有理。 (一)月亮象征着伤情愁绪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日是太阳,月是太阴,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月亮高挂苍穹,放射出皎洁而又凄清的柔辉,让人不自觉会对之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类似借月抒发哀哀愁绪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像“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像“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像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像“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都是“怎的一个愁字了得”。 另外,月亮有明也有阴,有圆也有缺,常常让人联想到人世的圆满、欠缺。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敏感,常常因月明月阴月圆月缺而倍增。宋代苏轼面对明月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中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愁。 (二)月亮象征着思乡怀人 当一轮明月升起,由于在极广阔空间中的人都可以看到,所以诗人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作品便几成定式。在诗人笔下,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都是抒发客旅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当时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明明是他看着长安之月思念亲人,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 (三)月亮象征着边塞关隘 一轮明月高悬夜空,跨越了时空的距离。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苦苦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在梦中可以相逢,所以许多边塞诗中离不开“明月”这个意象。比如李白《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句子,诗中关、山、月三种物构成了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寂寥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浅析

8 摘要:中国古诗词之美美在语言,美在韵律,更美在多姿多彩的意象。而作者的情感亦会通过意象委婉地表达出来。本论文针对月亮意象在古诗词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古诗词 月亮 意象 明月千古,清辉永存,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同时也表达了各种情思。 一、寄思乡怀远之情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往往蕴含着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 色格外明亮,可借天上的明月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 二、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的情景,浩瀚的气势,创造出一种阔大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诗人孤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 又如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借月影写孤独,极尽委婉曲折之致,以想象中的热闹反衬心中的无限愁寂。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 皆因月而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三、抒发对宇宙、 人生的思考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 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渺远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审美境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里的明月还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短 促、宇宙永恒的悲叹之情, 抒写了人间离别相思之情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慨。 李白也有“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这几句诗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 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 荡气回肠。月亮包含着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民族情感体验与心理模式,又包含着诗人个 体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和感悟。 诗人们借月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总之,月的意象一直是文人们的宠 儿,在感情丰富的诗人们眼中, 那朦胧的月光,淡雅的月色,多变的月形无不带给他们深思。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浅析 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 沈霜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思想政治课程特点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认为构建思想政治高效课堂需要从氛围营造、场景设计、情节阐述与堂内训练四个环节入手,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情节性阐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效课堂 教学 实践 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改变传统课堂的讲授形式,也可以是有章可循,有景可入的教学实践。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和谐互动———高效课堂氛围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只有师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 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学得开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参与 的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形成课堂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打造课堂内学生积极参与,和谐互动的氛围,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 二、多媒介展示———高效课堂场景设计借助多媒体资源,通过不同的媒介,以视频、网络趣谈、漫画性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示同一主题的内容,往往能够快速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对于与时事政治联系较紧密的章节,可以尝试在堂内一同观看相关的视频或者主题性讨论,甚至尝试引用微博中的热博,以“元芳你怎么看”等趣味性方式开题,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堂内训练———高效课堂效果保障高效课堂的打造不仅是让学生入景入戏,哈哈一笑,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学生的体验性,更是高效课堂的过程。课堂效果是否高效,还有最为关键的一步,即堂内训练。仅仅使学生轻松一笑并不能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理论知识,堂内训练不仅是‘趁热打铁, 百米赛跑的最后十米’的最后一步,更是对课堂展示是否有效的检验。可以说,氛围的营造,场景的设计,情节的阐述都是在为课堂的‘最后十米’做铺垫,打基础。通过堂内训练,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师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有效,从而为后续课堂准备提供经验与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习快速消化理论知识、轻松学习的关键。 四、 小结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强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因此,课堂的高效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性的高低,而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偏好与课堂内容的特点,以入景入戏的步骤打造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授形式,让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不知不觉入戏,不乏不累的学习中。只要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改变传统课堂的讲授形式,打造高效课堂也可以是有章可循,有景可入的教学实践。 构建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实践性思考 河北省雄县 王彦菊

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 南邻北里歌吹时,独倚柴门月中立。 赏析 夜里的凉风带着梨花的清香轻轻拂来,枝上的梨花已被露水包裹。望着漆黑的夜里的茅草屋,没有灯,没有一丝的光亮。沉重的愁绪碾压着我、桎梏着我,始终抬不起推开门的胳膊,跨不出前屋的脚步。天已经快亮了,周围的歌吹声却依旧没有停止,我怔怔地听着,独自靠着柴门,望向天边的明月,任由月光包裹着我的身体。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背景 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元夜: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一称上元节之夜。 赏析 这阕《生查子》一说出自朱淑真手笔,又误作秦观词。但成书于绍兴十六年1146的曾慥编的《乐府雅词》即将此词系于欧公名下。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译文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军装,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 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 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 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